探讨大学生养成教育情况及策略

探讨大学生养成教育情况及策略

一、师范院校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分析

1.网龄、上网时间。从网龄来看,超过60%的学生其网龄在2—5年这个区间段上,网龄在1年以下的学生比例最小,另外还有23.8%的学生其网龄在5年以上,并且学生上网年龄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其中有近2%的学生在小学以前就开始使用网络了。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仍有近15%学生是在进入大学后才使用网络,这也许是与师范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有关。从此图表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普及,学生网龄低龄化将成为社会大趋势。从上网时间来看,上网时间最多的主要集中在平均每周上网10—20小时,占到总人数的42.9%,其次是每周平均上网在20—30小时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28.6%。虽然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在30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只有近10%,但是在调查访谈这部分群体学生时发现,其中不乏平均每天上网6小时以上的学生,显然这部分学生已经沉溺于网络,应引起高度关注。进一步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也有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上网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P<0.01),低年级的上网时间低于高年级上网时间;不同性别的学生上网时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P<0.01),男生上网时间明显高于女生;而专业不同的学生在上网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163,P>0.01),这说明文科、理科和艺体类专业的学生在上网时间上无明显差异。

2.上网内容。从我们的调查可知,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主要方式仍然以娱乐为主,占上网主要内容的近50%,另外较大的一部分是包括制作课件、备课、查资料等方式的学习。这也反映了作为一名师范生在当今互联网发展的时代,须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才能胜任教师职业的要求。另外有近20%的学生以上网打游戏作为网络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一群体在上网时间和上网程度上都比普通学生更高,因此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和教师应对这一群体加以引导,避免造成网络成瘾,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对网络生活方式的评价。在对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评价的基本了解的基础上,通过8个问题对被访者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5个尺度进行测量,从对被访者的问卷结果统计中,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积极的网络评价仍占主导因素。其中“网络使人与人沟通更加便利”总体同意率达到92.2%,其余依次是“丰富文化娱乐生活”总体同意率达到88.5%、“共享社会信息资源”总体同意率为85.7%,“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总体同意率为79.2%。第二,消极的网络评价普遍较低。其中相对同意率最高的是“沉溺网络”,总体同意率为61.8%,其余依次是“空虚孤独感增强”总体同意率为50.6%、“网络信息泛滥,难以甄别”总体同意率为42.3%、“导致实践能力减弱”总体同意率为40.1%。第三,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师范院校大学生对网络生活方式大多数予以积极的评价,而对其消极评价较低,特别是对“网络垃圾的甄别”和“实践能力减弱”的总体同意率都未达到被调查总体人数的一半,所以加强师范院校大学生对网络生活方式负面影响的警惕性特别重要。

二、网络生活下培养健康养成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师范院校大学生“三观”教育,培养思想政治过硬的基础教育人才

师范院校大学生是未来基础教育的主力军,他们具有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直接影响整个民族下一代的培养,因此加强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也尤为重要。从我们的调查可知,在网络生活方式下许多大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难以甄别,因此我们要增强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教育的阵地,开设红色网站,培养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分析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和政治敏感性。特别是在世界和社会的敏感事件时期,高校应利用现代网络方式,通过学生QQ群、网络论坛、微博、飞信、电子邮件等途径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状况,适时提醒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师范院校的学生除了应具备扎实的本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及管理组织能力。从以上的调查可知,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娱乐,并有5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感到空虚和孤独。试想一个整天自闭于虚幻网络世界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怎么能从事好基础教育工作。因此,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多开展与师范专业相结合的文化体育活动,是将学生从虚拟的网络生活中吸引到现实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途径。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将增强师范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相结合,例如社区义务支教活动、学生展演活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在现实世界的角色感和存在感,学生还在这些活动中提高了师范技能,为师范生实习和就业做好了前期准备,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另外,在开展各种师范特色的活动中,也应利用好网络这一有效手段,比如在线直播、网上讨论、微博互动等,不仅使学生接受到网络生活中的正面、真实的信息,也将创新教育理念和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中,从而摆脱因孤独空虚而导致的沉溺网络的现象。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咨询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也日益严峻,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也日益重要。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院校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及掌握基本的教育心理的知识,也是其必备条件之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和大学生现代网络方式、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相结合,搭建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微博、心理健康网络论坛等各种载体,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师范院校大学生熟知并能初步掌握的一门知识。另外,利用网络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摆脱了传统面对面咨询的某些弊端,学生的隐私可以更加受到保护,也可以避免某些尴尬的问题和场景。有了心理健康的网络咨询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线咨询,在网络交流中疏导自己的情绪,使学生能方便地掌握好自己的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当然,这不仅需要高校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更要有一批既懂得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又懂得网络技术的人才。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增强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亲切感和便利性,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时代的要求,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纪律管理

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是未来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主体,因此要求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和师范技能,更要有作为一名未来教师所需的纪律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网络使用时间和网龄来看,有部分学生的网龄很长,并且有沉溺于网络的趋势,因此加强对师范院校大学生网络纪律的管理十分必要。师范院校学生管理者要加强对大学生在校外上网晚归及通宵上网夜不归的管理,不定期检查深夜校外网吧学生上网情况。学生公寓管理中心统一对带电脑入住宿舍的学生进行登记,严格控制其上网时间,学生公寓在晚上统一时间断网,并定期对学生公寓上网情况(包括上网时间和不良网站)进行检查,对有违反纪律要求的学生及时通报到所在院系进行教育,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通报批评甚至处分。特别是对于长期打游戏而忽视学业的学生要通过辅导员及时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对部分在心理上已经依赖上网而无法自拔的学生,应及时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联络,共同对上网成瘾的学生进行帮助和教育,由此减少网络对学生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师范院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良好发展。

作者:张晓玲 胡平建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