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建设下电子商务及法律人才培养

交叉学科建设下电子商务及法律人才培养

摘要: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作为交叉型学科,市场对口多样化,但教学培养方案正处于探索阶段,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各有优劣、各不相同。通过实地调研方式对全国20余家电商机构、高校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以重庆理工大学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为例,着力于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引进、创业团队打造、校企联盟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善,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新思路,加强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的研究与创新,为专业学科发展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叉学科;电子商务及法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0引言

电子商务及法律作为由互联网技术时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集管理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培养内容于一体。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成为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之一,这种时代趋势造就的新需求对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培养实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着手,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为培养目标的新型课程体系;确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实现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技能人才,配合电子商务行业的转型契机;提高学生自身竞争优势,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电子商务实操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高校的培养模式提供借鉴意义。

1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探究的意义及现状

1.1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意义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深入发展及电子商务法的出台和实施,为了紧密切合社会各界对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进一步推进针对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契合性改革,本专业迫切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质量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灵活性改革,努力培养拥有坚实基础知识、应变能力强、具有团结创新精神且符合企业、社会所需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以促进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稳定发展。

1.2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为更全面、更客观地把握电子商务及法律人才培养现状、定位、学科特色和发展前景,实地调研杭州电商协会、杭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阿里巴巴、武汉大学等机构和企业,同时以在线座谈、专家咨询、专业联盟内部探讨等形式深入了解专业本科生培养现状。从本科生培养、高校专业建设、电商行业人才需求三方面开展调研。

1.2.1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本科生培养现状

(1)专业培养重点。专业成立以来专业坚持法管融合的培养模式,但普通高校本科生在毕业后获得法学学位才能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而本专业授予管理学学位,在校期间无法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减少了专业学生毕业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机会,从而造成专业人才培养资源严重浪费的后果。(2)课程体系结构分配不合理。纵观多数高校的培养方案发现,与电子商务紧密相关的技术模块与管理类课程被法学模块占据过多,以至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法轻商,脱离本专业培养目标。(3)毕业生就业选择困境。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简称学院)该专业毕业生仅有两届,整体上来看,毕业后从事法律工作的学生占比较小,销售市场岗位工作的学生居多。此外,在重庆、四川等西南地区就业学生工作后反馈,电子商务运营人才较稀缺,在法律领域就业乏力,电商领域就业需求强劲的格局下专业培养着力点亟待调整。

1.2.2高校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建设现状

综合各高校的培养模式发现,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作为主要结合新商科和法律的交叉学科专业,应与传统电子商务专业区别开,将教育教学与科研学术结合,提升师资水平,以赛促练,锻造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融合商务管理和法律法规的新型人才才是可行之道。同时,专业办学定位要贴近学校发展实际,立足于学校和学院特色及优势,不能盲目跟风,照搬照学,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行业急需的电子商务及法律实务人才。

1.2.3电子商务及法律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据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企业中,电商运营人才需求旺盛。高校需要加强实操性教学和与企业对接,随着企业在产品前端布局的理念在不断增强,运营、技术、推广销售、综合型高级管理成为企业最迫切需要的人才。纵观数据获悉,具备综合素质是企业对电商人才的基本要求,其中学习能力是保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占74%;创新能力是拉开差距的法宝,占62%;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是职场生存的基本前提,占50%;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破解难题的通行证,占53%;团队协作能力是团队作战的基本保证,占51%,各项素质必不可少。

2交叉学科建设解析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培养模式问题

学院在建设本专业之前,全国仅有北京邮电大学率先设立该专业,教学经验极为匮乏,加之电商行业发展迅猛,培养思路不清晰、课程设置欠合理,导致2014、2015版课程培养方案中各模块占比不够均衡且培养重点不够突出。(1)师资结构。在课程培养体系向管理学课程倾斜的情况下,本专业院系目前具备电商专业背景的教师数量不足,管理学教师占1/3,法学类教师占2/3,师资配套结构不合理。专业背景的教师缺失,导致对培养模式、技术体系、知识结构的认识有待深化。(2)校企合作。近年来,本专业虽然加强产教融合,但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作为新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深化,当前校企合作规模较小,无法达成产教融合、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目标,加剧了当代企业人才需求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3)学生实务技能培养。调研数据显示,每年电子商务类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企业需要经过前期短期的入岗培训就能迅速入职、后劲足、专业操作技能娴熟的专业人才满足企业需求。(4)就业观念和意识。由于川渝地理位置和传统地区文化观念的影响,本地学生群体将就业目的地局限于重庆、四川等地区,不愿着眼于沿海发达地区,长期以来,不利于学生能力提升。

3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培养新思路

(1)以OBE为导向,构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紧密衔接、相互支撑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学生成才为中心,完善课程培养体系,加强过程监管,改革教学模式,健全知识考核体系的多元化课程设置方案。新型课程培养体系如表2所示。(2)通过人才引进的优惠待遇策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而构建完善的教师团队。除了需要电商理论的教师之外,还需重点引进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电子商务运营和数据分析专业人才,以满足电子商务行业数据驱动和支持的发展需求。(3)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深入到行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国家扶持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企业的工作模式引进学校,让学生学习过程与就业紧密衔接,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和专业内涵建设。(4)推进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强化产教融合,注重学生实务能力培养,进一步拓展电商培训范围,加大市场急需的电商运营人才培训力度,以满足社会对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人才需求。(5)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教学外,注重学生初入职场的人情观、道德观、素质观的培养,从团结协作、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重点拓展,开设与专业契合的素质拓展相关课程;在电商发达地区设立实习基地,逐步转变学生求职观念和求职意识。

4结语

面对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领域已是包罗万象,由此延伸出的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日趋丰富,旨在培养既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方法,又具备扎实法律与管理理论基础的电子商务运营人才。本文通过调研方式,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政产学研用、资源共建共享、师资力量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对提升电子商务及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涛.“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调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10):50-51.

[2]杨娜.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发展现状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9(5):102-103.

[3]崔立标主编.2018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R].2019.

[4]杜华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行业企业调研与分析[J].电子商务,2018(07):59-62+84.

[5]王平,刘培刚.产学结合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市场周刊,2016(11):157-158.

作者:殷聪 周于靖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