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及时反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运用

大面积及时反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运用

华国栋先生在《差异教学论》一书中提出“大面积及时反馈”这一概念,其用意在于区别现行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的“以优代全”或是“异口同声”的伪反馈现象。“大面积及时反馈”中的“大面积”强调的是反馈信息的全面性,教者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时机,采用全员反馈、分层反馈或以差带全等形式,了解学生实时学习信息,及时评价学习效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必要的补救和有针对的指导矫正。

一、课前大面积及时反馈,摸清学生的认知准备

在一次区级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竞赛中,四位选手同上一节《认钟表》。这几位选手无一例外地都按教材编写顺序,从认识时针、分针、钟面入手,然后细致入微地教学各种时间的认识。殊不知,由于现在许多小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或是家长有意识的提前教育,其中大部分学生对认识时间已不是问题,更有一些小学生的手腕上都戴上了各式各样的手表。这种不考虑学生差异,对学生的认知前提准备没有任何反馈的教学,实施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在新知教学之前,教师应通过大面积及时反馈策略,清晰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所必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教学目标在教师没有教的情况下学生已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在哪些知识点上学生有困难、难在何处,哪些知识可以自学或互学,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当摸清学生认知前提准备时,再依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流程或是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与学生的学习匹配。因为有前面听课所认识到的问题,后来校内差异教学研究课我们就选择了《认钟表》一课进行研究。为了摸清学生对钟表的熟知程度,在教学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该内容的前测。以上信息统计样本学生数为40名,从前测的反馈信息可以看出,有39人都认识钟,说明孩子们对钟不陌生。对于整时的认识已有33人全会了。为了进一步摸清学生“会”与“不会”背后的真实原因,前测之后,教师又与个别学生进行了交流,得知这些时间的知识来源,主要是家长有意识的提前渗透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的积累。但上面的反馈信息也暴露出对于这部分知识学生的两个弱点:1.对钟面上指针的名称不熟悉;2.大部分孩子没有“大约几时”的概念。为此设计教学时,重点就落在了科学、规范地认识钟面,难点是认识“大约几时”上。选择教学方法时,对钟面的认识与整时的认识完全可以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经验积累”的优势,通过学生自学、生生互动方式完成。而对于难点部分则采取半扶半放的教法,通过教师引导、讲解、总结,学生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等形式完成“难点”的突破。这种基于大面积及时反馈基础上的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立足于学生本身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课中大面积及时反馈,把控知识建构的实时质态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行动的反馈。由此可见,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信息反馈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以优代全”现象,即教师往往以课堂上个别优等学生的信息替代全班学生的学习信息,这样的反馈信息是不全面的,不具代表性,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大;“异口同声”现象,即教师往往通过“会不会啊”“大家听懂了吗”这样的提问,并让全班学生齐声回答,这看似全面反馈得到的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有待商榷,这样的反馈信息对于教师认清学生的学习状态作用也不大。为了在教学中能照顾每个学生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学应使用大面积及时反馈策略,实时、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差异所在,懂得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的特殊需求,方能做到教学与每个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匹配。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面积及时反馈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尤其应重视课初的信息反馈、教学关键环节的信息反馈以及新授后尝试练习的信息反馈。课初的信息反馈,主要了解学生学习新课前知识技能的准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间差异的水平。教学关键环节往往会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在关键环节教师要重视运用大面积及时反馈策略,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掌握情况,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困难,特别是那些学困生需要不需要特殊帮助等。新授课结束后,在学习巩固前我们会进行一些尝试性练习,此处应该采用大面积及时反馈策略,从而实时把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依据信息反馈的情况,对教学作必要的补救与调整。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两次大面积及时反馈,捕捉学生对于新知的掌握,从反馈信息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正确的运算顺序,说明新授部分的目标基本达成。面对出现的个别现象,教者没有停止不前,而是通过两次生生互动点评环节,让学生明白了混合运算也可以简便计算,但不能受数据特殊化的影响而违背了正确的运算顺序的道理。同时,再通过前面的反馈信息,教师发现了生3的计算正确率有待提高,还发现了两名同学计算速度有待提高。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巡视机会依据刚才发现的学生差异,进行有针对性课间个别指导,从而做到教学与每个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的匹配。

三、课后大面积及时反馈,巧用发展档案促提升

当堂检测性练习(数学作业)不仅是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丰富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师大面积及时反馈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重要渠道。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工作负担重或是主观不重视等原因,往往陷入教师忙批改,学生忙订正,就是反馈少的恶性循环之中。教育心理学证明:学习必须获得信息的反馈,没有反馈的学习收效甚微,甚至无效;而反馈愈及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愈浓,学习效率就愈高。因此,教师应利用数学作业批改这一大面积信息反馈(全员反馈)的时机,建立认知发展档案,并及时与学生进行反馈,调整自我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提升。教学中,常常由于知识本身的难度问题或是教师在备作业时不够充分等原因,造成学生在作业中出现大面积错误。例如在分数教学中,布置了作业“甲数比乙数多25%,则乙数比甲数少()%”,有很多学生填写了“25”。这反馈出很多学生对分数单位“1”认识不到位。对这样反馈出的共性问题,教师应立即利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集体讲评,从而矫正学生知识构建中的问题,及时消除错误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有由于学生知识基础或是作业态度、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个性错误。教师可采用纸面批注的方式进行反馈,这样即点明了错在何处,又让学生明白了错因是什么。对于一而再,再而三出现错误反馈信息的个别学生,应采用当面反馈交流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讲讲对题目的理解以及解题的方法,做到错得明明白白,再从错误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对症指导,这样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减少错误,从而促进自主提升。作业批改时,教师应将每日学生作业中典型错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记录下来,并建立认知发展档案,每周形成一份包含错误巩固题与少量拓展题在一起的练习题让学生有针对性进行练习。这样,教师通过每日错题记录,及时反思和梳理自我教学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设计的针对性练习,及时纠正、巩固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而言,可根据学生差异建立个性化的认知发展档案,如正确率不高的学生,可采用记录每次作业正确率,并通过制作作业正确率折线统计图方式,时刻自我监控作业正确率,从而提升作业正确性;对于错误原因较为突出的学生(如审题不清),可采用记录每次作业错误原因,并通过制作错误原因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凸现错误原因,加深对自我问题的认识,从而实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注意,达到矫正不良作业习惯的目的。

作者:杨宏权 单位:扬州育才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