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艺术在儿童美术教育的应用

版画艺术在儿童美术教育的应用

摘要:版画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运用,不仅是技术和接触不同媒介所带来的条件反射性式的感知,而且是对知识、技能、理念的一种植入,也是提供给儿童触类旁通的一种方法。版画进入儿童美术教学的行为,不仅是为版画而版画,对版画的思考及工作方式会为儿童提供积极有益的储备。这种教学理念不仅适合版画,也适合其他媒介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使用。

关键词:儿童美术;版画;应用性;教育理念

版画技术流程在专业范畴里具备以下几个功能:思考、预设、准备适合的版种、对媒介进行处理、按程序进行刻印制、按规矩签名和装裱,版画又具有复数、印痕、传播和应用性等。由于专业设备、资源的稀缺及制作流程的复杂性,木版、独幅版画、电脑喷绘、丝网版画可在儿童美术教育中递进式实施,根据不同的条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但不管是哪一种版画,背后的基本教育理念是相同的。儿童美术目前已从单一的画转为多元媒介手段的参与,许多材料都可进入儿童美术教育中,相比较过去丰富很多,也给儿童带来了各种不同的视觉及动手体验,目的是希望儿童可以借助美术得到身心体验,即关于“美”的培养和熏陶。但是无论用何种材料媒介介入,如何解读美术对人成长的作用,教师都会很在意结果,即如何做出像样的作品,如何拿完整的结果参加展览和参评各种奖项,结果大都是超出儿童认知能力的成人化思考及画面。如彩塑的人与花、陶泥制作的瓦罐与动物、纸艺形成的人偶与五彩的花朵和有各种故事的绘画,它们完整但程式化,每每看到汇报展览及儿童读物都会有一种重复感。而与之相反的一套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涂鸦只是灌以“自由”的简单的“涂抹”。当然,无论何种方法,成人都可以选拔出能够代表美术教学的“好”作品。教师不妨静下心来反思,学生在手忙脚乱地摆弄不同媒介材料和机械地处理图画之外,他们在整个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什么?他们是否因为材料的不同而使思考变得不同?得出的结果是否因为媒介的转换而转换?一切的体验感知如何作为结果呈现?又如何把这种体验转化到日常的学习生活?文章所要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版画”能给儿童美术课堂带来什么?关于版画都有哪些应有的应用性?而这些应用性又如何在版画教学中得以发挥?以期学生在学习“版画”时能得到版画之外的东西,帮助学生修正习惯、转换思维并对其他学习有所补充。

一、版画艺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版画的魅力在于它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独特之处:1.表达方法的间接与直接;2.制作过程的收与放;3.印制结果的精致;4.版画特有的属性。版画的特点能更好地帮助儿童感知版画艺术,同时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体会多变性。把一个形象通过板材转译成为概括的形象,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式的思考方法。在刻的过程中体会由于力量、刻痕而生成的图像,可以破除惯性的思维模式。在印刷的过程中体会转印的神奇,可以体验因专注而得到的视错觉。在整个版画制作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强调每个细节的重要性,从拿刀的安全、刻制的动作、印刷前的准备、裁纸的细心、印刷的干净、晾干的等待、版画签名的规矩等方面入手。版画的制作过程无不蕴藏着规矩、规范、细心的习惯培养,看似只是完成一幅版画,但教师在讲评时更要强调“规矩”的重要性。一种技能的训练不是仅仅注重结果,或是作品图像如何漂亮,而是通过这种专心学会收放的心态,逐步养成胆大心细的习惯。接触版画工具,能够使学生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秩序,知道整体操作与局部过程的不同,这些潜在的、无意识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形成思考和学习方法,对于其他学习都是有一定意义,这就是美术在教化人如何懂得“美”的背后的意义。

二、版画艺术的渊源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印记

版画严格来说,是由古老的印刷术延伸出来的,早期印刷的功能与复制图像和书有关,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可印的载体越来越多。同时,印刷机器的发展,也逐步淘汰了原始的印刷设备,而这些设备却给艺术家提供了艺术表达的可能,版画艺术自然成为艺术表现的一种方式。由于版画工坊的存在,除了给艺术家复制艺术作品外,也同时延续着手工复制信笺、请柬、招贴、插图和与书有关的藏书票等功能。我国在专业版画发展中忽略了这部分,然而,欧美国家却较为充分地延续并加以利用。画、刻、印、制等方面在我国的传统印刷中都曾是较完善的系统,尤其是在明清两朝,在书商、文人和刻工的共同努力下,小说、戏曲、画谱、诗词、传记等刻版达到了顶峰。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插图刻本,众多的版本,广泛的流行,造成深远的影响。地域的不同使刻版印刷业形成风格迥异的不同流派,如金陵派,以南京为中心,戏曲小说是其主要作品;建安派,以福建建阳为中心,镌刻质朴的民间工匠作品是其特色;武陵派,以杭州为中心,刻制精美,题材开阔,江南富庶的社会生活题材时见于作品等。在明代,书籍插图常用刻版印刷,传授国画画法的“画谱”、书法“法帖”、文人墨客的“笺纸”“墨谱”以及民间娱乐的“酒牌”等也用刻版印刷。如杭州双桂堂刊印的《顾氏画谱》(1603年)是较早的画谱;万历年间出版的《程氏墨苑》则是墨谱的代表;著名画家陈洪绶喜绘酒牌,他所绘的传世名作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套色刻版在明代已经出现,《萝轩变古笺谱》是已知最早的明代套色刻版,影响最大的是明代的出版家、书画家胡正言刻刊的《十竹斋画谱》(1633年)和《十竹斋笺谱》(1644年)。在清代版画中,除徽派外,十分著名的有北京的殿版,著名刻手朱圭刊刻的《耕织图》(1696年)、冷枚画《万寿盛典图》(1717年)等是殿版代表作品。另外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绘画教科书,是运用分色水印木刻法刊刻的《芥子园画传》初集(1679年),之后出版的二、三、四集,也得到广泛的流传。综上所述,我国刻版印刷业所包含的内容及应用范围是有完善的发展轨迹和自身特点的。但这部分目前只是在图书馆文本研究系统和学院版画技术研究层面上的传承,而原有的刻版印刷业中的应用性在后来的版画艺术发展中却没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传统文化的继承除文化本身外,还需要有与传统文化相匹配的手工技艺,才会形成完整的谱系得以保留并传承下去。在基础儿童美术中,让学生了解版画艺术渊源及传承,学习版画技艺,在学生的文化知识架构处埋下这样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他们在潜意识里形成传统文化印记。

三、版画艺术在学生作品中的应用性

版画艺术介入儿童美术教育中,需要从知识层面给予学生一定的认知,包括如何思考、如何运用版画媒介带来不同的感受,也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刻一张版印、一幅画,同时更要注重版画结果的丰富性。例如,可以教学生把一个故事或一个系列的图示印刷完成后,以最简单的线装书的方式装订呈现;可以把一个班的作业装订成册留档存放;可以制作学校相关活动的招贴、请柬,制作节日新年贺卡相互交换;还可以为自己的爱书制作藏书票,并贴在书上等。以上都可以通过版画的刻印制方式完成,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他们的图示通过版画媒介可应用到不同领域,这些活动符合版画的传播属性,也符合版画的规矩,也是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独有的特质。同时,在给予学生知识的背后充分发挥了版画的特点,也让学生用另一种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活动中。所以,一种媒介的介入不仅仅是动动手刻一幅画那么简单。要较好地理解美术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教师首先要有主动积极的思考、实践能力,要根据不同的生源和地域特点因材施教,但万变不离其宗,背后所要给予学生的道理是相同的。同时,主管部门也要给予教师充分研究的时间,对于知识的更新和储备除自身努力外,还要创造机会提供开拓眼界、补充知识的进修,教师才会得心应手地传递给学生相对准确的信息。这种思考研究方法不单单适合版画,也适合其他媒介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美术在普及推广认知的背后是另一种学习方法,如果运用得好,学生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张树栋.中华印刷史[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

[2]刘凤丽.浅谈儿童版画在幼儿师范教学中的价值及对策[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10).

[3]彭莹.美术教育的新出路——儿童版画教学[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1).

作者:郑东秀 单位:福州台江第三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