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析

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析

摘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而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高地。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关政策、制度还不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在摸索和发展阶段,文章旨在结合当前农林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提出一些适合我国农林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策。

关键词:

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014年9月,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由于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高校便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先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积极探索和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农林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对于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农林院校的大学生基于所学专业和知识的局限性较为明显,和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规章制度相对较少,导致很多学生不能认识到创新创业的价值,对创新创业缺乏动力和兴趣。

(一)政策支持范围不广,宣传力度不大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家的引导力度还有待提升,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由于宣传不到位,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相应政策。优惠政策也只是针对确定创业的学生而言的,缺少对有想法的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技术指导,使大学生的很多想法不能落到实处,导致最终破产。

(二)学校资源不足

1.对“互联网+”的利用停留于表面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林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仍采用传统教育形式,主要以面授的形式讲授、传达,对互联网的利用只以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为主,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指导其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

2.师资队伍、校园设施有待加强

目前从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不是专业出身,教授此类课程的教师一般都还从事其他工作,很多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的指导经验。另外,校园相应的设施建设和规划较少且更新较慢,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施模拟创业和微型创业的基地,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

3.专业局限性明显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制度使得大学生刚刚步入学校就决定了今后的就业方向,即使部分学校允许进行一次学业方向的修改,但终究是单一学科,思维和知识都把学生限定在这一领域。特别是农林院校更擅长一些农林类专业,而这些专业多局限于土地与植被上,缺少触碰创新创业的机会。

4.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

对于农林院校的学生来说,所学专业知识就是为了实践服务。目前,各高校农林学院更为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课程,很多学生的知识仅停留在书面上,缺乏实践演练,何谈创新创业。

(三)大学生认知不准确

受传统社会理念影响,当前的中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和激情,就业观念不完善。有些学生热衷于考取公务员等所谓“铁饭碗”工作,也有的片面的认为创新创业就是自己当老板,不用看上司的脸色,不用掌握职场技能,还有学生认为只要有一个新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就可以是创业成功,眼高手低,只想不练。现今,在直销、微商被过度吹捧的时代,也有部分大学生迷失在金钱的诱惑里,产生强烈的创业激情,但所选择的项目层次并不高,可持续性也较差。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探索出相应的措施来帮助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二、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策

培养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不仅要加大政策支持,增大宣传力度及范围,还要改善学校环境,增加学校资源,更要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环境的能力。

(一)加大政策支持,增大宣传力度及范围

在现有创新创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应持续加大力度进行政策扶持,以此奖励那些提出新颖的创新创业观点的大学生。并通过网络、微信平台及APP等新媒介持续宣传,正确的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让每一个创新创业的想法都有实现的可能。

(二)建设、整合学校资源

1.深化对“互联网+”的应用

(1)积极组织“互联网+”创业大赛

2015年5月至10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人社部、共青团中央和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此,“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为激发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渠道,也是大学生去了解创新创业,以及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吸引融资。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继续推进,不断改进不足,发挥长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搭建“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改变了教师授课的模式和学生的学习观念、习惯和方式。应加强互联网服务于教学的深度,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于教学,为学生搭建互联网学习交流平台,如:微课教学、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在线实验仿真平台、“翻转课堂”、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幕课)等先进的教学模式,亦或最简单地利用平台、订阅号、APP等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校园设施环境

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要涉及设立公司、知识产权、市场营销、财会、税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之外,也必须涉及创业项目的评估、风险规避、退出机制的设计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招聘或培训一批专业教师,同时可以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为学生讲授创新创业方面经验,既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也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的艰难。高校可开设图书馆创客空间,通过创客的加入和3D打印机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入等方式,为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提供了自由创造的工具,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减小专业限制程度

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减小专业限制程度,让大家学会融会贯通,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辅修一个专业或充分利用选修课,来弥补自身对专业外其他方面知识的欠缺。

4.改革实践课程学分机制

大学生在校期间大半时间用于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课程、实践机会少之又少,这就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而农林院校的大学生更需要实践能力,只有对理论知识具有实际操作的能力,才有能够创新创业的可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改革实践课程学分机制势在必行,要增加实践性课程学分和课时量,严格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结合课本知识发散思维,营造出百舸争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新局面。此外,经验交流座谈会,或让学生直观的进入一个创新创业项目的运行等也都是切实有效的实践课程。

(三)培养大学生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包括自我认知和对外界的认知。首先要有正确的自我定位,清楚的知道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还有哪些方面的欠缺。其次对于大学生而言,创新的实际意义要大于创业,即要创业,却不能盲目创业,要以创新为前提。很多在校的学生,有着非常强烈的创业激情,但所选择的创业项目层次并不高,可持续性也较差,如大肆流行的利用微信朋友圈的买卖货品。由于当前微商渠道缺乏监管,甚至出现传销和骗局,而很多大学生不能对其进行筛选和辨别,还缺乏对创新创业的正确认知。当然,农林类院校不乏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案例,如: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吴小杉组建“雅居园艺公司”,通过社区“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为市内高档住宅小区的居民提供家庭艺术盆栽的相关服务,线上与园林局、种植基地、农业研究所等机构合作,按照顾客对花卉观赏性和药用性等的不同要求,为顾客量身定制家庭盆景,线下则组织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成员上门入户开展售后服务,业务发展迅速。综上所述,农林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就要在符合时展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条件,探索出一条农林院校特色的路线,把握住“互联网+”“创新创业”浪潮下机遇,培养出大批能够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远征,李璐璐,董玉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述——研究.政策与发展[J].中国林业教育,2015(6).

[2]何迪."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6):223-224.

[3]陈宇栋,林佩云.浅论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构——基于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两所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11).

[4]柳晓夫."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思考与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4):121-124.

[5]马莉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探讨[J].图书馆研究,2014,44(3):5-7.

[6]王健,崔泽田.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2015(35):21.

作者:冯姝芮 盖志毅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