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课程中分层次教学理论初探

微机课程中分层次教学理论初探

1“分层次”教学理论

“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指,在班级授课制度下,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手段。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只有当教师不仅掌握了教学过程的全部成分本身,而且掌握了选择有利于现有条件的教学结构的技能,并在考虑学校班级,每个学生的条件的基础上,坚持使教学结构具体化……,才算基本上解决了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正如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说:“教育努力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尽可能达到最高的个人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成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那么“,分层次”教学法提供了一种解决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的好方法“。分层次”教学法的含义是: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类、排队,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为实现较好地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提出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讨论。有人认为:“分层次”教学就是简单地分班。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模式,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此教学方法可以调动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提高教学针对性。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又保证了教学质量,从而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了个体素质。

2分类分层次方法

我校是一个具有理、工、管、文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可以按照不同的学科分类,然后分层次进行。总体思路是实行“先横向分类,再纵向分层”。首先进行横向分类:即依据各个非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具体需求,把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理工、经文外、法学三大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制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工类、文科类),制定出该类别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以及各个类别的课程教学大纲,并且选用或编写适合的教材。在不同类别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教学内容也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C程序设计》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两门。其中《,C程序设计》这门课中讲解数组问题时,就可以结合材料专业方向完成正交试验的表头设计、也可以结合化工实验中常见的金属活动顺序表数据管理、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数据结果验证等问题,学生即掌握了数组的基础知识又体会到了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其次实现纵向分层次划分。即在各个专业中,根据入校时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把学生分为A(免修)、B、C三个层次。全校A层次的学生比例大概不超过10%。A层次是最高层次即免修层次,新生入学后可以自愿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或省级等级考试,考试合格者可以免修计算机基础课程,并自动获取该门课相应学分。免修课程的学生可以参加兴趣小组,参与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通过老师指导和团队合作完成软件设计的综合训练题目,从而提高该层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B层次是按照高起点、较高教学要求层次,在完成计算机基础教学后扩展知识面。例如,对于《C程序设计》这门课,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数组的学习,编程解决图像的镜像、边界提取等图像基本变换问题;实现模拟信号采集与波形显示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运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完成综合设计性题目的设计。C层次即完成基本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大纲规定任务。

3教学环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现

3.1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区分学生层次后,就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合理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某个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时,仍然需要根据学生具体实际情况,即设计群体目标又要设计有层次的个人目标。对于免修层次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是目的,还应引导他们继续学习实践,巧妙设计,不断创新,充分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对于B层次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布置适当题目,能够做到拓展学生思维,开发学习能力;对于C层次学生,目标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简单应用。这样,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

3.2教学内容的层次化

教学内容上实现层次化我们从两个角度着手。一方面,从理论教学的内容上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难度,内容出现顺序,都要求进行层次化细分。另一方面从上机实验上着手。上机实验教学内容要求层次化的同时要有足够的量以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在调整过程中既要适应不同学生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差距,重要的是确保能在同一课堂教学。我们划分为三层:基础级、提高级、最高级。教学内容设计形式也可以有两种:一种主干上有一些分支;另一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主干的不同位置停留。最高级的学生要求最高,需要补充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教学内容,保证知识的广度上加宽、以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能力;对于提高级的学生重点在于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有能力的要向最高级学生转化;对基础级别的学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给予指导,以扎实基础、巩固实践能力为主。

3.3作业布置的层次化

在作业布置上要做到层次化应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分出档次。教师要依据学生差异,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练习和作业。这就要求在现有题库基础上要完善补充题型和题量。“量”指的是,所设计练习题要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需求,题目类型丰富包括必做题、选做题和提高题,使学生练习和作业弹性化“。质”指的是,练习题和作业题的质量要分层次设计。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所涉及的基础知识,题目类型可以设计包括:基本题、简单设计题、综合实训题。对于所有的学生都应完成的是基本题和一些简单设计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可以通过合作方式完成一些综合训练题。这样,可以培养好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例如,在讲解网页制作章节中,教师可以布置两种练习:一种是与样文类似的模仿类练习;另一种是由学生独立设计、富有个性、体现创造性的练习。基础一般的学生能够完成模仿类练习即为合格,高层次学的好的学生可以设计功能性强、图文并茂的网页。由于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练习组,避免了“大一统”的模式,每个学生都处于“努努力,够得着”的状态。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也避免了作业、报告“抄袭”的现象。

3.4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状态和水平、因人而异作出有针对性和艺术性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有效的、客观的动态评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分层次”教学模式下,适当的、及时的评价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前、教学中、下课时的每一次评价都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课前,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从而掌握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分层次方案。教学中,应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除此之外,为了展现个人学习的历程,还可以加入学生的自评和同学之间的互评。

4结束语

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探索新的方法和教学思路是基础课教师的终生事业。然而,改革的道路永远没有坦途。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例如,在“分层次”教学方法中,授课情况的追踪分析、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拓宽;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教师积极性的激发等等。这些都还需要在今后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作为一名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今后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方法,拓宽思路,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者:张宇昕 丁岩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