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通过对目前专业课课程思政存在专业教师认识不够和能力不强、课程学时不足及考核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的分析,文章以“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为例,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对标设计、思政内容的融入模式以及思政网络第二课堂的构建等进行了理论研究,为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实践提供依据。

关键词:结构抗震设计;土木工程;课程思政;专业课程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具体体现在认知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自我调节能力差等。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知,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因此,高等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的新格局,应该实现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所有课程的思政建设,这是所有任课教师的职责,而不能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3]。“结构抗震设计”与“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联系密切,开课学期为第7学期,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它主要讲述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反应分析和地震作用计算、各种结构抗震设计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又囊括社会文明进步、人类安居乐业的重要知识,非常适合开展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本文以“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为例,结合课程内容找准切入点渗透思政教育,明确专业知识目标、思政目标和思政对标设计,并在挖掘思政元素,完善融入思政内容的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该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改革与实践探索。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目前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来看,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均处于起步阶段。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众多,课程之间联系紧密,但也存在差异。近几年,苏州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和东北电力大学等高校教师分别针对“土建工程基础”“路基路面工程”“土木工程概论”等课程思政展开了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4],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能力有待加强

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项聪博士在“课程思政的三重境界”中指出,“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也是实现国家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5]。因此高校课程思政是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和唯一捷径。要想圆满完成课程思政建设,高校专业课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等问题,有了理论基础才能指导实践,才能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自觉寻找思政元素,让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无缝衔接,完成课程的思政目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思政依赖于思政课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校在晋职称和人才选拔等方面偏重考查教师是否申请了部级项目、是否发表了高水平论文等科研能力的提升,而忽略教师思政素质的培养,导致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认识不够。教师的思政能力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要想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专业课教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政能力。

(二)专业课程学时不足

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教育部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增加思政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所占的比例,每学分对应的标准学时由18学时减少到16学时,导致专业理论课程学时锐减。以“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为例,学分从2学分减少到1.5学分,相应学时从36学时减少到24学时。学时减少但对学生培养的质量要求却变高,因此专业课程知识点和涵盖内容变得更加宽泛,这本身对于专业课教师就是一个挑战,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课程思政教育就不容易两者兼顾,授课过程中容易忽略思政教育。

(三)缺少课程思政的考核标准

通过分析文献可知,在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已经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思政内容,他们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融入课程内容的提炼与确定、思政在课外实践中如何实施等均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然而对于实施的效果如何并不知晓,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操作性强的专业学习成果和思政学习效果兼顾的考核方法。健全的操作性强的考核机制能够刺激学生的参与程度,使课程思政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字上,而是落实在实践中,具有超强的生命力。

二、“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地震是发生频度高、不可预测和震后危害大的一种自然灾害。中国一直是全世界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超过58%的国土面积和将近55%的人口处于7度以上的高地震风险区,地震预报仍是一个世界难题,还很难做到精确预报,因此抗震防灾已经成为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主要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各种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方法。我国著名地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曾说过“地震灾害归根结底是土木工程灾害”,因此在“结构抗震设计”开展课程思政,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严谨作风、规则意识和大国工匠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如下。

(一)建立课程思政目标,完成与课程目标的对标设计

“三全育人”要求思政内容结合课程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针对不同知识模块的课程目标建立思政目标,挖掘思政教育点完成对标设计。思政目标即根据各单元知识点讲授融入思政内容后在德育方面所要达到的育人目标,对标设计就是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课程设计中。表1为“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内容的思政设计。

(二)构建课程思政元素,探索融入路径

构建课程思政元素要结合课程具体内容和授课方式,以课程内容为载体,以思政元素为价值观塑造点,建立两者的内在联系。在“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中,笔者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梳理考虑以下四种思政元素,一是在讲解地震基本知识时,以古建筑抗震思想为融入点,如北京故宫、山西应县木塔榫卯连接的减震机制及基础隔震等,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是在讲解地震作用计算与分析时,以抗震领域人物故事为融入点,如鲁班精神及建筑行业的鲁班奖、张衡发明地动仪、刘恢先为世界地震工程之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时刻保持工匠精神,为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三是在讲解各种结构体系抗震设计及减隔震技术时,以现代著名抗震工程和地震典型震害为融入点,台北101大厦的抗震神器、广州塔的定海神针、汶川及唐山地震建筑物震害,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四是以灾后救援和重建为融入点,如2003年非典期间7天建成小汤山医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火速建成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35年后的新唐山及14年后的新北川,让学生理解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力量的强有力体现。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内容拼凑与僵硬的说教,强调的是润物细无声地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相结合,学生通过教师巧妙的内容设计、合理的安排,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价值观得到塑造,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嵌入式、渗透式的融入模式,完成课程的思政目标。

(三)建立课程思政网络第二课堂

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因培养计划的修订课时减少,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顾此失彼、忽略思政教育的问题。挖掘网络课程资源,搭建教学案例库,建立课程思政网络第二课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第二课堂引入唐山地震、日本地震、汶川地震等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地震的产生和危害;引入国内知名抗震专家学术讲座和抗震设计实例,使学生了解地震研究的学术前言和抗震设计的先进技术;引入《超级工程》《天眼》《港珠澳大桥》等宣传片,了解中国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巨大成就。第二课堂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融入国家战略、家国情怀,最终转化为树立远大的专业志向,培养报效祖国的热情和为国奉献的精神。

(四)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建立健全多维度考核机制

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满足专业课程思政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的特点,采取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汇报、做课件或微视频讲解等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分析式、参与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把思政内容贯穿专业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课程育人、全课程思政教学。在考核方式上,将学生观看第二课堂视频的时长与体会、调研报告、课件视频、讨论等环节单独设置考核成绩计入学生期末总成绩,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自觉的学习,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的新格局[6]。

(五)推动课程思政教材建设

2021年10月,黑龙江省教育厅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中国共产党历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工作方案,全面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专业课思政教材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专业课教师提升课程思政专业能力的基础。“结构抗震设计”教材的编写从内容上同土木工程专业其他设计类课程教材一样应紧密联系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范并侧重对规范条文的理解和应用,思政内容可融入中国古代木结构“以柔克刚”的抗震智慧、融入为中国地震工程学发展穷尽毕生心血的地震学家、融入中国近40年发生大地震的建筑物震害案例、融入现代化超高层建筑先进的抗风抗震设计实例。此外,“结构抗震设计”教材编写应注重专业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注重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无缝连接、注重理论和实际工程案例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三、结论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思政建设目标,多角度深层次提炼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引领,拓展专业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和奉献精神[7]。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的“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为例,对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目标的确定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模式等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落实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孟丽岩 王涛 张春玉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