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学习的地理教学论文

基于自主学习的地理教学论文

一、自主学习与实施

新课程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有西方学者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1]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不应该是被灌输和随意塑造的过程,而应该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自主地、积极地从教学环境中和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立知识结构。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应以教材为载体,从教学情境中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寻找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要使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就要做到以下五点:

1.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探求结论的最好动力。

有时教师向学生阐明了某些内容的重要性,但学生们却依然无动于衷,这时就要设法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通过设身处地地思考,主动学习,找出答案就容易了。

2.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教师应使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有信心,积极地参与学习。

研究证明,如果学生自认为不能胜任学习的话,即便他们实际上能够学好,他们也可能会失败甚至放弃掌握课业的努力。因此,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必定失败的话,即便学习内容是有趣的,与其密切相关的,仍然无法保证他们自主地投入其中。这就说明,教师不仅要努力使学习任务富有趣味,还必须想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2]同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需要的帮助,特别是对学困生提供额外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减轻压力。

3.要指导学生设定好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特别是个别的学习规划、目标的设定更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把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上,而非成绩的比较上,这更能促使学生努力。

在学习新知识时,指导学生制定预习计划和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学习中去,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再通过对知识的应用反馈,掌握知识的获取情况。在进行知识的复习巩固时,应该指导学生自主归纳出各章知识网络,找出重点和有针对性的难点、薄弱环节,思考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自己出题,进行反馈。

4.要以建设性、富有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翔实的反馈,这是学生持续学习的推动力。

及时的肯定、鼓励,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满足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结果上出现偏差,教师也应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改正不足,而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指责、批评。

5.提问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使人快乐,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从提问这一教学环节看,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要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乐于接受;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深湛,值得品味、值得探究。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中或学生生活中提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讲月相时,除了月相形成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些天文现象。如日食是如何产生的?日全食、日环食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并不是每月都能产生日食现象?“天狗吃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月食现象也并不是每月都有?大潮小潮又是怎么回事?……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浓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究,其行为是一种自主行为,没有了强迫性、侵略性。让学生能真正体味探究的乐趣,体味成功的喜悦,并以此来调节课堂节奏,就能使学生长久维持良好的探究思维状态。通过自主的思考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知识获得过程,经历知识价值生成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地理知识结构,而不是机械地接受和背记地理知识结论。

二、合作学习及实施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业和社会化都大为有益。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同伴关系的质量,而这些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感受到被尊重。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生直接学习到了学习态度、价值观、技能和各类信息,而这些一般都是不易从成年人那里获得的。[2]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可以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达到相互信任,勇于承担责任,并善于接纳他人的观点,学会换位思考,形成既充满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是一个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利用合作学习还可以解决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学生之间抄袭作业、考试相互帮助作弊等。当学生中出现抄袭、作弊等不良问题时,不要忙于作简单的处罚,而应就势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相互帮助,促使他们成为学习伙伴,通过合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地理教学中可通过进行分组研讨、分组实验、外出考察、同伴辅导、组内相互辅导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完成相关的学习、研究任务。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必要的组织形式,是合作学习展开和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各小组间水平基本一致,但小组成员各有差异,起到互补的作用。[3]编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性别比例、家庭背景和居住区域等因素,使每一个小组内体现出合理差异,而在全班的各个小组中形成可以比较的小组联合体。合作学习主要指学生之间的合作,但也应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生与家长、社会相关人员的合作。教师也可以做学生的同伴,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既可以使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增强教育的力量,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使师生能很好地互动。

三、探究学习及实施

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地位,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索、发现的活动中。在探究学习方面,地理学科因其学科内容、特点,具有很大的优势。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发展,特别是掌握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特点的学习方式及学习过程。探究学习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探究学习可以达到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三个目标。探究学习相当于一次小型的科学研究过程,发现矛盾、捕捉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所谓问题就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然,我们这里讲的问题是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即课题。如何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高质量的问题呢?首先要认真对待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平时认真观察,用心思考,一定会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还可以从教材中找出应解决的问题。把提供的各种问题汇总起来,找出其中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且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作为课题,再就所选课题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加以分析、整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结论。在地理探究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观察探究法:如通过对月相的观察,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通过对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观测,探寻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变化规律和地理意义。实验探究法:如研究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时,可借助一盆水和一盆砂子做实验;研究酸雨对生物造成的危害时,可仿照酸雨的成分、酸度,制成“酸雨”,观察处于酸雨条件下的植物(一盆花)、动物(鱼)的情况。文献探究法: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内在规律,获得对地理事物及现象的正确认识,此方法应用极为普遍。调查探究法:如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事物和现象可进行野外观察、调查,还可以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城市、街道的发展情况,布局的变化,人员的组成、迁移情况等。探究性学习通过让学生完成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来获得大量的知识,实现个人目标,使学生的努力和成功得到公认。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在实施过程中应贯穿为统一的整体,而不能被割裂为互不关联的部分。

四、结语

总之,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也是教师改变教育方式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使这种新的学习方式长期落实下来,而非昙花一现。真正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