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范例6篇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范文1

课例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是日本教师进行校内专业培训的重要手段,称为“授业研究”。

课例研究被教育者认为是“改变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途径”,因为课例研究是一种课改实践活动,是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持续改进过程。课例研究通常是关于一节课的案例研究,由于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整堂课的课例研究耗时较多、难度较大,又常出现偏离主题的无意义讨论等几方面原因,目前的课例研究存在流于形式、浮于浅表的现象,难以真正起到探寻课堂教学实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什么是“微课例”

如今社会各领域都进入微时代,如微营销、微广告、微电影、微小说、微系统、微课程等。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教师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也受到“微时代”的影响,相应出现了微视频、微课、微课程等。微课例研究顺应微时代的变革,作为课例研究新动向,悄然兴起。典型课例一般是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包含课堂教学实录(叙述),以及之所以这样教学的理由和认识(诠释),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

“微课例”一般是指时间在10分钟左右,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过程的案例。“微课例”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片段,同时还包含该教学主题的背景、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等辅助性资源。相比课例而言,微课例主题聚焦,时间较短,有的放矢,能够抓住教师注意点,适合教师繁忙的工作节奏,能有效解决教师工学矛盾问题。

微课例研究的流程

微课例并不是简单地将一节课截取出十分钟的视频,而是在全息研究、系统设计的基础上生成的。微课例研究一般遵循这样的流程:确定研究主题,集体备课;实录试教全程,合理切分内容;循环改进,提炼成型。

1. 确定微课例的主题 集体备课

微课例的研究主题是关键,主题一定是由有经验的教研组长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特色以及目前课堂教学热点、难点或普遍性问题,与相关教师沟通之后产生的。一个学期可以围绕一个共同的、大的主题,如根据学校的安排,本学期专题讨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学科应用、减负问题等,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各个学科自定主题。之后,教研组的各位学科教师一起商讨选定教学课题,确定执教教师,全体成员围绕主题和教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共同探讨,形成教学设计初稿。为了不让微课例研究停留在低水平阶段,每一位教师都要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上课、听课任务,授课教师的教学并不是常规的公开教学或示范教学,听课教师要基于课堂观察量表带着任务听课。

2. 实录试教过程 合理切分微课例

微课例研究关注的是切合微主题的课堂教学片段,所以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进行全程实录,然后再合理切分微课例的片段;也可以以“微镜头”的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片段记录。

全程实录是由学校电教人员单机位或者双机位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拍摄,规范视频格式,刻录成光盘或保存到视频研修平台;然后根据之前讨论的主题进行打点切片,观课评析。“微镜头”拍摄是一种创新型课堂拍摄模式,即根据微课例主题,发挥微镜头短小精悍的特点,根据主题,拍摄教师导入、问题设计、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板书、课堂小结等,分段上传到视频研修平台,帮助教师进行反思,形成学校微镜头优秀课例集。相比而言,微镜头的拍摄是一种更高的要求,要求拍摄者能够把握教学规律,熟悉课堂教学,深刻理解研讨主题。

3. 循环改进 提炼成型

课后,授课教师梳理教学设计思路,并对上课的主题开展情况进行自我反思,综合听课教师的点评以及教学专家的意见进行改进,形成新的教学设计。第二轮的上课可以由同一位教师来进行,或者同学段的另一位教师进行。教研组教师再次进行有目的的课堂观察、拍摄微课例视频、开展研讨等过程。教研组对两次微视频课例进行分析比较,追踪反思,进一步明晰问题的解决策略,总结规律,形成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最后对本课例的教学设计初稿、改稿、微课例视频、研讨过程记录等保存,提炼总结微课例研究报告。

微课例主题的确定及实施策略

微课例的主题可以从四个大的方面切入。

1. 从教学常规入手,确定专题,逐次强化

教学常规问题是每位教师都要面临的基本问题,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初,想要站稳讲台需要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利用微课例研究的方式,选择教学常规相关的主题,逐次强化,将有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如研究教师课堂导入语,如何三分钟吸引学生,获得良好的开端;研究教师随堂练习如何突出重点,照顾到多数的学生;研究如何组织小组的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交流、获得提高;等等。一系列的教学常规问题,分解为各个微课例,实施时可以请青年教师上汇报课,规范教学行为;请骨干教师示范展示,引领青年教师发展。

2. 从普遍问题入手,确定专题,各个击破

在特定的区域或者特定的时期,某一范围的教师发展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如信息化环境下,校校通、班班通工程的实施,班级教室电子设备都配备到位,如何在教学中用信息技术手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确定系列专题,开展微课例研究。东部发达地区学校班级都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如何应用电子白板的写画功能、对象拖动功能等打造生成性课堂,可以开展微课例研究。普遍问题的确定可以采用学期初的教师问卷调查进行筛选,或者部分教师座谈会进行头脑风暴产生。

3. 从关注热点入手,确定专题,系列完成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向深水区挺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以教学方式改变为主题的教学热点问题,如翻转课堂、以学定教、减负、绿色指标等。从当前教育热点问题出发,开展微课例研究,能够让教师成长始终跟随教改的发展。如“翻转课堂”专题,学生课前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学习,确定课上“课堂测验”“合作交流”“教师总结”等系列小的研究主题,录制微课例,进行分主题的学习,系列的主题研究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完成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4. 从学校内涵入手,确定专题,深化特色

在提倡学校发展特色的时代,各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从学校自身的特色出发,确定系列专题,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微课例研究,将学校特色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以特色引领教师发展,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深化特色内涵。如结合学校特色构建以“仁爱”为核心思想的生态校园,开展生态课堂要素的探究,包括课堂提问、合作学习、课堂评价、作业设计等。各个教研组选定一两个要素集体备课研讨,实录课堂教学,视频切片分析,开展微课例的研究,深化学校特色发展。

微课例用于校本研修的思考

微课例主题明确、内容聚焦、短小精悍、操作流程明确,在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提高校本教研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 有着完整课例研究及其他教学研究难以比拟的优势。

1. 全息研究基础上的“微”

微课例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研究,是在常规课例研究的基础上,顺应“微时代”的发展,找准主题,切中要害,以十分钟左右的课堂实录开展微型教研活动,提高效率,节省教师的教研时间。“微”的基础是全息研究,是分析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存在问题,厘清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要求,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微课例的研究。所以,微课例的研究对于组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关注课堂整体中的“微”

课堂教学是个整体,微课例从课堂教学整体中抽取重点关注的片段,解决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问题,最终评判的标准还是教学效果,即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教学效果的微课例主题,要还原到整体课堂教学中,看学生的反应,以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微课例中反映的问题。

3. 系统设计视角下的“微”

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是持续不断的过程,微课例的主题要以系统设计的视角,能够设计系列的微主题,开展连续的研究。学习的主题可以碎片化,但是微主题的设计一定要在系统设计的视角下,系统的微主题也有助于教师基于微课例进行持续的自我反思。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范文2

Teaching Design of Assembly Language and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course Based on Research-oriented Curriculum

CHENG Hong-bin, SUN Xia, LIANG We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inefficiency i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of the assembly language and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by building research-oriented curriculum, we select teaching content ,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students interested,, pay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 build simulation platform and design the simulation case.Through by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abilit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and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en provide strong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social culture.

Key words: research-oriented curriculum;Teaching design; case; simulation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目前普通高校的《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实验效果欠佳等方面。当前的教学现状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从微机技术的特点和知识建构的基本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引入研究性课程,精心设计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

1 课程设计思路

研究性课程是一种校本课程,它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在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教学中,通过在常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即研究性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使用Proteus和Keil工具实现微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外专题研究性教学。从而实现在培养学生的一般性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研究性素质、创新精神、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培养,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1-2]。

2 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构建研究性课程的关键点是:

1)基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目标和培养研究性素质目标,合理选择规划课程的知识点,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研究性课程) 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制定适应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模块。采用互相包容和渗透的教学方法[3] 。

2)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研究性课程) 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另外,教学中综合运用类比法、动画演示方法、比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对课程知识点内容进行整理,依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设计。并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丰富的教学手段。

3)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系统Emu8086的汇编语言教学设计、基于proteus的微机原理教学设计。制定合适的基础实验和应用开发实验项目,设计探索性的课外拓展实践项目。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比较繁杂、抽象,是一门基础性、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从微机技术的特点和知识建构的基本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指导思想,通过构建研究性课程,基于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生兴趣合理选择研究性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改革措施,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4]。

3.1常规教学内容和研究性知识内容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原有课程体系下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汇编语言和微机原理两部分:

1)汇编语言部分包括:微机的基本软硬件组成、8086微处理器、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基础、80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结构及设计。

2)微机原理部分包括:存储系统、输入输系统、中断系统、微机总线和接口技术。

通过构建研究性课程,我们将课程知识内容划分为两部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其中:

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包括:80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结构及设计、输入输系统、中断系统和接口技术。

2)常规的课程知识包括:微机的基本软硬件组成、8086微处理器、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基础、存储系统、微机总线。

另外,基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适当缩减。基于课程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划分,为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针对研究性学习内容,在教学中以应用实践案例、实践任务开发为任务驱动,结合课程实验和课外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软硬件应用编程能力。

在各个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的丰富基于知识点的实际案例的仿真演示,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学习理解知识点。

3.2 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中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研究性课程) 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基本的常规课程知识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深入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研究问题、探索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其次,针对本课程知识的抽象性和繁杂性,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需要对课程的难点重点知识模块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采用比拟法讲解、讨论法和实例演示等进行深入讲解,从而化解课程内容的枯燥性、复杂性和抽象性。

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仿真软件进行教学。比如采用debug、emu8086、Proteus和Keil等软件和仿真工具对课程的原理知识点讲解、演示,对系统软硬件设计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

第四,引入专题研究性教学,积极开展课外自主学习,设置具有创新性的实践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制订方案、分组实施,最后总结整理、交流评价。

3.3 教学案例设计

采用Proteus和Keil软件结合的硬件仿真平台进行微机原理的教学,设计相关知识模块的案例。对于教学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知识点相关的项目案例、借助仿真实验软件演示微机硬件设计和汇编语言程序的运行结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微机原理的软硬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 [6]。在研究性教学中引入的仿真案例如下:

1)微机原理案例项目:开关控制led流水灯、NMI中断实验、数码管实验、点阵屏实验、8255A并行接口实验。

2)汇编语言案例项目:选择分支、字符匹配、统计负数个数、查找A 的地址、密码明文密文转换实验。

3.4 专题研究性案例设计

针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的设计情况,在理论课时压缩的情况下,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开发平台开展课外专题案例实验提高学生微机应用实践能力。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开发能力。实验项目如:8255A交通灯实验、行列式键盘实验、8254A定时器实验、8259A中断实验、图形字符块输出实验、小车移动实验。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范文3

一、“微科研”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思考能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微科研”的过程中,起初学生对这项活动学习方式的认识不全面,还是习惯于等待老师指定课题,等待在基地校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实验室学习,等待专家、老师的帮助,才能确定自己要研究的“微科研”选题。

为此,在每一届学生选择自己的“微科研”课题研究前,都要先观摩上一届学生的“微科研”课题报告交流会,基地指导教师再进一步带领学生参观高校重点实验室,用最直观的方式将高校实验室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介绍给学生。和我们基地校联系的高校实验室有清华大学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实验室、中国科学科院软件研究所等等,基本上可以保障对于学生选择的信息技术领域“微科研”课题的研究。

我校还组织学生在基地校开展“微科研”课题选题的交流会,学生经过一到两周的思考和相关资料的查阅。在交流的过程中听取了别人的发言,又和老师交换了对课题选题的看法,这样,每个学生基本上都能选定自己喜欢、研究方向明确而且项目规模合理的课题。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微科研”课题中,涌现出很多很好的选题,比如:“物联网理想智能家居模型设计及理念构想的探究”“DTMB数字电视接收机的研究”“关于2型糖尿病风险状态判定的研究”“Kinect实现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

经过这样“微科研”课题选题的实践过程,学生不再是盲目地听老师的安排,或是由家长、朋友推荐,而是经过对自己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的认识、对高校实验室和老师的了解、观察和思考后,发现自己的“微科研”课题,锻炼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微科研”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管理信息的能力

在确定了“微科研”课题后,我们会对学生组织培训,教会学生使用中国知网等相关资源,搜集课题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针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进一步确认问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学生要拟定好初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

学生将开题报告在基地校统一组织的开题会上进行展示,相互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开拓细化问题研究的思路,得到指导专家和教师的肯定,从而正式确立研究课题。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学生一方面根据已设计好的研究方案和方法,积极主动地联系大学实验室,保障固定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如实地、多种形式地记录研究实验中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获得客观的分析结果。

另一方面,学生还要及时和基地校指导老师进行联系,及时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度、遇到的困难、研究的心得体会等等。

在教师指导和规范的流程管理下,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培养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终身信息技术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学会了制订研究计划和实施计划,掌握了时间管理,学会了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

三、“微科研”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大约经过一年的“微科研”课题研究、实践工作,学生又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关于“翱翔计划”课题研究成果的书面材料和口头汇报材料,书面材料主要采取论文的形式,学生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效果不太注重,刚开始形式比较单一,文字较多,虽然内容比较翔实,但是视觉效果不够直观,交流效果比较差。

所以,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微科研”课题的总结要求。“微科研”课题的总结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文字总结,要求有课题研究的论文,研究过程中的辅助说明文档、数据报告等等;另外一部分就是展示交流会,学生要准备一份PPT展示文稿并至少使用照片、动画、视频等一种或是多种形式,有助于生动、活泼、清晰地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维,也敢于和善于申辩。在每一年的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学论坛数学与信息科学领域分论坛大会上,我们基地校的学生都会有精彩的发言,多次受到高校教授、专家的表扬,荣获“优秀学员”的称号。

在“翱翔计划”提供这样的平台上,我们积极引领学生以“微科研”的形式开展信息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学生从选择自己的研究题目开始,锻炼提升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学习方法和过程管理,并能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精彩的展示交流,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范文4

关键词 微课;内容分析法;教学视频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121-02

Analysis of Research Status of Micro Course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JIANG Xinhua, ZHANG Lingyu, XU Suhua, WANG Linlin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content analysis by CSSCI from 2011 to

2016, the retrieval of literature is analyzed, show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icro course and thinkin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ther ralated fields on the basis of those and make some useful thinking.

Key words micro course; content analysis; instructional video

1 问题的提出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

从中可以看出,微课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发展契机。

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资源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但我国微课的质量目前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为了将微课更好地应用于我国的教育教学中,有必要对微课的各方面进行细致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提高发展水平。

以微课为核心,人们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广泛的反思和讨论。比如对于究竟什么才是微课,认为微课本质是一种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新型课程资源[2]。还有对微课的设计[3],微课在我国的应用[4],我国当前微课建设所存在问题的反思与讨论[5],但缺乏对微课的相关文献进行内容上的分析。笔者尝试对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对微课的介绍与思考、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制作、微课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微课的评价体系等进行论述,尝试通过对微课全面细致地进行分析和梳理,以便使研究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微课的介绍与反思 对研究微课基本介绍的这一类文献进行细读,会发现我国教育界人士对微课进行的理论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基本介绍。文章对我国学者胡铁生、黎加厚所提出的基本概念类型基础上提出的微课的基本概念进行研究。通过对微课起源分析,认为微课的起源背景主要是随着移动通信设备、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开放、共享理念的开放,使微课教学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流行起来,不同学者、不同组织对微课有不同定义,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在对微课特点进行分析的文章中,主要是微课的特点是否适应我国教育教学现状,是否适应时展的潮流、符合大众的心理,给人们带来方便,被人们普遍接受。

2)微课所存问题的反思。对微课在教学中所出现问题的反思,主要是对设计和应用实践两个方面的反思,针对我国对微课在设计和应用质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文章中还涉及一些关于观看或参加微课大赛后,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对应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思考等。

3)发展趋势。关于谈微课的发展趋势文章中,大部分总会或多或少涉及微课的发展趋势,这说明大家对微课的发展及前景还是很期待的。笔者通过对微课发展领域的分析研究,得出微课将会呈现出以下两种发展趋势:

①微课将会形成成熟的应用模式,即成熟的中国式“可汗学院”,供教师进行参考,吸引更多的学习者驻足;

②微课不仅是一种教学资源,同时更是一种社会资源,以后更可能地应用在社会的更多领域,如通过微课进行关于某一生活技能的知识学习。

微课设计开发与制作领域研究 介绍微课程设计开发的文章一共有28篇。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可得出,当前文献主要研究微课在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应用。在阅读大量微课设计应用方面的文章后,发现当前微课的设计开发方面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大家一致讨论的微课视频设计很少涉及,需要加强教师的各项设计操作技能培训,以提高微课程的质量。

2)关于微课制作技术的文章涉及很少,其中涉及了录屏软件、Flash、Moodle平台、PPT等技术,微课的制作技术水平比较低,画面的质量有待提高,微课资源分布也不均匀。从内容上来看,网上上传的大部分微课没有相关配套Y源的准备,比如教学课件、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在最主要教学环节也没有相应的提示,缺乏字幕,即使带有字幕,我国的一些优秀的微课作品带有的也只是中文字幕,没有外文的翻译,因而很难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微课在我国的建设应用 微课在我国各领域的应用,教育领域占12%。由此可以看出,微课在我国中的建设应用主要是体现在学校教育方面,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比较少,没有进行于大规模领域的应用。应用主体的单一性,造成的后果是当人们提起微课这个词时,大部分人还比较陌生。由此看来微课的“火”仅仅是教育领域的“火”,并没有将微课造福于更多的领域。

从积极的一方面来看,目前54%的微课应用于高等教育,比例最高,从中可以看出微课在大学以及一些职业教育应用得较为普遍,这可能是因为高等教育下,学生与教师的时间比较零碎,他们充分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得比较灵活,这样可以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带来契机。另外,分别有13%、20%、13%的微课应用于高中、中小学及综合方面。

相关评价标准研究 关于微课评价标准方面的文章,数量相对较少,无论是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制作,还是微课的应用与实践,都需要一定的指标去评价,否则无法去确定一节微课质量的高低。单凭个人的感觉去评价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不能做到客观评价。在所研究的文献中,微课评价指标文献数所占的极小比例与微课评价的重要性之间的不协调,也提醒人们进一步研究与完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3 ξ⒖嗡存问题的研究及思考

基于对微课文献调查的结果与探讨,得出关于微课的几点思考。

加强微课的理论研究 对于微课的理论基础有待人们去不断加强,对于微课的概念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可以对此定义进行不断完善,以此来不断丰富微课的理论基础。

加强微课的教学设计研究 在进行微课设计前缺乏相应的脚本设计,教学重点没有突出表现出来,内容不精细。不懂微课脚本的设计与编写,缺少撰写微课脚本的意识,微课的设计偏重于对学习内容呈现,忽略了将现实课堂和学习过程相结合,从而会更加注重对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对活动过程的记录,难以使微课价值呈现最大化。

应引导和鼓励中小学教师参与微课的研究与制作 微课的实际应用主要是高等教育阶段,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只有传统教学课堂的经验,没有经过有关教育技术的培训,这就使得微课视频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教学特色不明显、带有传统教学的特点等诸多问题,以至于造成的后果是教师制作出大量的微课视频,但是很少应用于实际的课堂中。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也造成我国总体的微课水平不是很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该对教师进行微课相关创作技能的培训,以此来保证微课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4 结束语

我国的微课起步比较晚,所以微课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还存在不足或缺点。但幸运的是能借鉴别国优秀的教学模式,以改变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以此适应我国教学的实际。同时,微课的本质特点也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中必然会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只要对微课进行科学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微课终将会造福于我国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范文5

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以往我们将整课作为载体,存在很多问题,如内容过于求全,易造成蜻蜓点水;形式相对单一,易造成服从“权威”;成果延伸不够,易造成就事论事。而微课的引入,弥补了原来整课作为载体的不足,给学校的教研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微课增强内容的聚焦性

微课的片段化使各学科教研关注的点更加聚焦。教师根据主题选定课文后,再次进行聚焦,集中到某个环节,或是一个资料的使用,或是一个词语的处理,又或者是一种学法的延伸,这样的研究不但容易操作,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性。

例如,四年级语文组本学期确定的微课主题是“如何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对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的能力”,在这一聚焦性很强的微课主题下,四年级选定了教材中的三篇课文作为研究的基点,分别是《钓鱼的启示》《井底之蛙》《中国结》。这三篇课文各有侧重,《中国结》侧重选词的角度,教师对于关键词语的选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井底之蛙》侧重对上下文环境的分析和方法的初探;《钓鱼的启示》则是对各种方法的一种实际操作、实践。这三节微课由于各自的内容聚焦性较强,既符合大的研究主题,又因为各自的聚焦不同相互补充,使得整个研究有重点、有联系,有方法初探、有实践检验,这样,三节微课就构成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资源。

微课提升形式的灵活度

原有的教研形式更多注重集中的时间和频次,因为整课为载体的需要决定了时间不能太短,需要组内教师集中时间观课、评课。但是,微课的引入使得每个教研组内的小组活动灵活性加强。教师根据主题选定课文后,进行设计、研讨、录制,剪辑的效率提高了。在观课的时候,时间都在10分钟左右,大大提高了教研时间里“讨论研究”的效率。这样,即使在全体活动中时间比较紧张,因为微课的时长较短、内容精炼,教研组完全可以进行“翻转教研”的尝试,教师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即可完成观课的任务,研究效率得到提升。

在实际操作中,教研的记录形式也得到了丰富,原来只有大组活动记录表,现在有了小组活动记录表。一张表拆分成两张表,不仅仅是形式灵活度提升的表现,更赋予了教师更多自主研究的空间。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大组教研更有思想、方法的撞击,而非原来简单服从权威的人云亦云,因为形式的灵活给予了个体更大的空间,促进了个体更加深入的思考。

微课加强学科的交叉性

微课是以研究为主的课题形式,其效果不再是就课论课,就其成果的延续性而言,远远胜于一节力求全面的整课。微课的切口较小,它是在主题之下精选知识点、难点、重点等具有实效的点进行设计、研究的。因此,这种小而实的研究结果既可以是一个阶段的成果或者结论,还可以是另一个阶段的依据点或者启发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研究序列。此外,研究成果还可以随时与其他课题相互交融,这种交融是微课这一载体优势的体现。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范文6

关键词:研究性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7-0100-02

Teaching Design of Assembly Language and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course Based on Research-oriented Curriculum

CHENG Hong-bin, SUN Xia, LIANG We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inefficiency i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of the assembly language and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by building research-oriented curriculum, we select teaching content ,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students interested,, pay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 build simulation platform and design the simulation case.Through by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abilit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and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en provide strong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social culture.

Key words: research-oriented curriculum;Teaching design; case; simulation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目前普通高校的《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实验效果欠佳等方面。当前的教学现状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从微机技术的特点和知识建构的基本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引入研究性课程,精心设计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

1 课程设计思路

研究性课程是一种校本课程,它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在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教学中,通过在常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即研究性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使用Proteus和Keil工具实现微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外专题研究性教学。从而实现在培养学生的一般性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研究性素质、创新精神、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培养,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1-2]。

2 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构建研究性课程的关键点是:

1)基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目标和培养研究性素质目标,合理选择规划课程的知识点,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研究性课程) 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制定适应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模块。采用互相包容和渗透的教学方法[3] 。

2)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研究性课程) 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另外,教学中综合运用类比法、动画演示方法、比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对课程知识点内容进行整理,依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设计。并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丰富的教学手段。

3)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系统Emu8086的汇编语言教学设计、基于proteus的微机原理教学设计。制定合适的基础实验和应用开发实验项目,设计探索性的课外拓展实践项目。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比较繁杂、抽象,是一门基础性、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从微机技术的特点和知识建构的基本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指导思想,通过构建研究性课程,基于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生兴趣合理选择研究性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改革措施,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4]。

3.1常规教学内容和研究性知识内容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原有课程体系下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汇编语言和微机原理两部分:

1)汇编语言部分包括:微机的基本软硬件组成、8086微处理器、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基础、80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结构及设计。

2)微机原理部分包括:存储系统、输入输系统、中断系统、微机总线和接口技术。

通过构建研究性课程,我们将课程知识内容划分为两部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其中:

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包括:80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结构及设计、输入输系统、中断系统和接口技术。

2)常规的课程知识包括:微机的基本软硬件组成、8086微处理器、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基础、存储系统、微机总线。

另外,基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适当缩减。基于课程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划分,为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针对研究性学习内容,在教学中以应用实践案例、实践任务开发为任务驱动,结合课程实验和课外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软硬件应用编程能力。

在各个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的丰富基于知识点的实际案例的仿真演示,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学习理解知识点。

3.2 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中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研究性课程) 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基本的常规课程知识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深入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研究问题、探索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其次,针对本课程知识的抽象性和繁杂性,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需要对课程的难点重点知识模块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采用比拟法讲解、讨论法和实例演示等进行深入讲解,从而化解课程内容的枯燥性、复杂性和抽象性。

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仿真软件进行教学。比如采用debug、emu8086、Proteus和Keil等软件和仿真工具对课程的原理知识点讲解、演示,对系统软硬件设计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

第四,引入专题研究性教学,积极开展课外自主学习,设置具有创新性的实践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制订方案、分组实施,最后总结整理、交流评价。

3.3 教学案例设计

采用Proteus和Keil软件结合的硬件仿真平台进行微机原理的教学,设计相关知识模块的案例。对于教学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知识点相关的项目案例、借助仿真实验软件演示微机硬件设计和汇编语言程序的运行结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微机原理的软硬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 [6]。在研究性教学中引入的仿真案例如下:

1)微机原理案例项目:开关控制led流水灯、NMI中断实验、数码管实验、点阵屏实验、8255A并行接口实验。

2)汇编语言案例项目:选择分支、字符匹配、统计负数个数、查找A 的地址、密码明文密文转换实验。

3.4 专题研究性案例设计

针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的设计情况,在理论课时压缩的情况下,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开发平台开展课外专题案例实验提高学生微机应用实践能力。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开发能力。实验项目如:8255A交通灯实验、行列式键盘实验、8254A定时器实验、8259A中断实验、图形字符块输出实验、小车移动实验。

4 教学反思

本课程通过构建研究性课程,应用案例法、比喻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微机仿真实验平台,加强理论和实践有效互动,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通过基于仿真开发工具的案例教学和课内外实践,更加直观深刻理解微机硬件原理和应用软件开发过程,提升微机应用系统实践动手能力。教学中还需要继续做好研究性课程的教学设计。在仿真案例教学和实践中,还需要设计更实用的案例,并加强学生课外专题实践的管理和过程考评,切实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红民.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材与教学内容改革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5):105-107.

[2]王志军,杨延军,王道宪.微机原理实验课程内容的层次化设计[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31(1):105-107.

[3]刘民岷.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及实验改革实践[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11(1):64-67.

[4]雷艳静,古辉,陈琦,陈志杨.微机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3(10):27-31.

[5]李珍香,李全福.基于CDIO 模式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13,16(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