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范例6篇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文献检索课 教学方法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认知主义的学习观与行为主义学习观不同的是: 它强调学习者有其内部的认知结构,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掌握由信息所构成的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提倡教师指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将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行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这种帮助和指导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动机机制,通过情景设计和提示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开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方法

1.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提问。

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在文献检索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就是教师讲检索意义、检索方法、检索原理、各种数据库的检索范围,等等。讲起来就是一点、两点、三点,课程内容本来就枯燥乏味,这样讲解学生更是一知半解,只知道定义、步骤,而完全领会不了文献检索的真正意义。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学生掌握收集、分析、利用、交流文献信息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如果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教师的讲授上面,学生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其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其效果肯定是事倍而功半。因此我们要主动设置情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述数据库概念的时候,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引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数据库。通过创设与实际需要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明了为什么要使用数据库,它有什么优势,吸引学生自觉使用数据库来获取信息。而讲到搜索引擎的时候,利用互联网搜索范围广,内容五花八门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提问,发挥他们的想像力,查找他们想要的信息,比如电影、电视、歌曲、图片等,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让他们轻松掌握搜索引擎的特点,在生活学习中加以良好的应用,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2.组成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协作能力。

鉴于文献检索课的实践性,组织学生分组学习成为实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最有效方法。主要内容是教师可以提供一个问题给各小组作为讨论的中心,也可以分配给各小组不同的问题,让学习小组围绕问题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本校、本地以及分散在各地的信息资源,并将信息文献加以分类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构建属于他们的新的知识体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就方案的制订、信息源的分布、文献信息的检索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比如很多学生对奥运会都很感兴趣,我即以如何看待奥运经济为题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让他们利用不同的检索工具来进行检索,一组是通过传统的书本检索方式来进行,一种是通过网络来进行,一种是通过学术性较强的数据库来进行。结果生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检索报告,采用传统方式检索的内容相对滞后,利用网络检索的内容新颖但观点较多,利用数据库检索的具有很强的学术性。通过三份不同的检索报告,我给他们讲述了不同信息载体――书本、网络、期刊的不同特点,以及检索方法的不同,并通过这样的分组讨论,使学生对检索的目的、方式、意义有了切身的了解。

3.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教学,达成教学目的。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和文献检索技能,具有操作性、工具性与应用性的特点,可以说是一门“方法课”,因而更加适宜引入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

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的计算机,它不仅是帮助教师授课时的工具,而且是用来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知识工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提供了形象生动的交互式教学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同时投入学习,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注意课件的工具性质,并且具有良好的界面和交互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不仅力求知识的详尽,而且尽量从技术上使课件内容看起来简单明了,导航菜单方便易用,可以随时调出,分列章节,注解标记,形式统一,运用丰富。另外我们还设计了一套随机测验题,供学生练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加强和巩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机、上网实习是学好信息检索课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自己操作,才能了解自己掌握文献检索方法的程度,教师才能根据实际的情况对教学加以适时的调整。我们利用图书馆建立的电子阅览室,在文献检索课教学期间,鼓励学生上机检索,并安排教师在旁边加以指导。鉴于学生较多,教师难以一对一指导的实际情况,教师以分组指导为主。主要步骤是和学生讨论并确定检索主题,指导学生提出检索式,然后在学生上机的过程中发现并改正问题。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并根据学生从网上的反馈信息,调整、修订教学内容。除了上机时间以外,学生可以通过留言板、电子邮件等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通过以上途径解答,还可以通过开辟网上讨论区,让学生在特定的聊天室发言和讨论。通过交互,各种学习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

三、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文献检索课效益的评价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建构主义理论较好地应用到文献检索课中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使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问题为核心而驱动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并查阅有关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学习者将会深刻地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习者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点进行加工转换,基于新经验与旧经验进行综合和概括, 解释有关的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这种依靠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上而下基于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期即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的、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对知识信息深刻的真正的理解有助于信息素质的提高,可以迅速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利用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梦溪.文检课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1,(3).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英语国家概况 建构主义理论 多媒体教学 创设情境 团队协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1 教学现状

《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涵盖了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五个英语国家的地理概况、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概况、科学技术、文化传统、体育娱乐、、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课程开设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宽容性、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门包罗万象的课程在商务人才培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此课程的课时安排及其有限,且课堂教学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其结果是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学生则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教授和被灌输的产物。其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学”;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何克抗,1997)。基于这种教学思想,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研究,总结出以下三种易于操作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此与各位同仁分享与交流,以求抛砖引玉。

2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

2.1 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又称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过程。这种图文并茂、音形俱佳的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比如,在介绍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可以通过播放《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年轻的维多利亚》、《维多利亚在多佛》和《布朗夫人》等与之相关的电影片段来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这位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的不同时期的经历。再如,在讲授美国“政治体制”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美国大选视频来深入了解美国选举制度以及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这种多媒体教学加强了对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使原本枯燥、抽象的语言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营造出生动逼真的语言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信息输入量,有效扩展了课时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2.2 创设情境、学以致用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实用性人才,因此在教授《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时应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方针。教师应积极创设与主题相关、真实化的情境,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这种知识外化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比如,在教授“旅游”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全班分组成立旅行社,各自设计不同的旅游路线,学生分别扮演导游和游客,导游利用地图、图片、幻灯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游客们进行世界自然与人文风光的精彩呈现和介绍;再如,在介绍“教育体制”这一主题时,创设海外留学咨询说明会情境,由学生扮演的资深咨询师详细介绍国外知名大学,并对比中外教育体制的差异。这些情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既体现出实用性,又富有趣味性,学生在这种愉快、逼真的情境下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同时语言交际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3 团队协作、共同提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会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何克抗,1997)。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协作学习的环境和机会。比如:在班级内组建学习小组,课前共同预习指定的学习内容,课上再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小组知识竞赛,题目可以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划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三类。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再如:鼓励学生组建电子杂志(E-magazine)设计团队,共同完成电子杂志的制作与展示。杂志的内容可以选取国外名校、旅游胜地、著名战役、美国总统、英国王朝和西方节日等主题。杂志的策划包括杂志的定位、版式设计、内容选择、素材整理、色彩风格、音乐选择和技术实现等,在共同完成这项工作中,团队成员人尽其才、各尽其责,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不但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且也提升了合作、沟通与协调能力,这种教学活动方式也符合多元智能的教育理论思想。

3 结语

记得一位语言学家曾用下面这三句话概括了学生的学习心理:Tell me,I forget;Show me,I understand;Involve me,I remember.前两句折射出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第三句恰恰体现了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以学生为认知主体的教育思想。然而,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对学习者的意义建构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另外,常宏(2011)也指出,课程的评价方式应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相吻合,采用形成性评价能够使知识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中不断得到深层次建构,使学生注重自己学习过程的管理与反思,学会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7(5).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教学;构建主义;角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80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68-02

[本刊网址] http://

一、新时期对学生英语语言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新时期对学生英语语言学能力的总体要求

在本世纪初期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语言学专业英语语言学教学大纲》之中明确地指出,培养高等教育学校的学生的英语语言学能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英语语言学教学的过程之中,要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学思维能力以及英语语言学学习创新能力融会贯通于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学技能和英语语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过程之中,能够活跃思维,善于思考,并勇于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应当对勇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持鼓励态度,借此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二)新时期对学生英语语言学创新能力的要求

在《高等学校英语语言学专业英语语言学教学大纲》还提出了对学生英语语言学学习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具体要求:“英语语言学学习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获取英语语言学基本知识的能力、灵活运用所学到的英语语言学知识的能力、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独立见解和创新性解决方案的恩能够了。”在这些能力之中,进行对学生的英语语言学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国英语语言学教学的薄弱工作环节,尤其是在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之中,学生很难拿出有见地的回答。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采取一种有效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基于构建主义角度探究英语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一)基于构建主义角度探究英语语言学教学的发展历程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就开始借助于构建主义教学方法来辅助外语语言学教学过程,时至今日,随着二十多年的发展,基于构建主义角度探究外语语言学教学已经成为了外语语言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与此同时,随着语言学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学校开始意识到利用构建主义教学方法进行辅助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利用构建主义教学方法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实现构建主义教学方法和英语语言学教学的有机融合。

(二)基于构建主义角度探究英语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使用构建主义教学方法辅助英语语言学教学,从形式上和手段上根本的改善了传统英语语言学教学的基本形态,并从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多个层面赋予了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涵义。

通过利用构建主义教学方法,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的授课氛围将更加地贴近于学生群体,并可以借助于构建主义教学方法手段直观的表达形式,创立一个学生和教师交互式的学习讨论环境,在利用构建主义教学方法手段之中的Flash短片的过程之中,可以从声音、视觉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英语语言学知识进行刺激,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数据库之中的海量文件来丰富英语语言学课堂的知识内容。

三、传统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所谓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指的就是英语语言学教师在相应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指导理论的指引下,在一定的英语语言学教学环境下,形成的教导者、教导工具、接受教导者(例如,英语语言学教师、高校学生、教材课本、媒体材料、教学工具等)之间的的稳定关系以及实现教学过程的教学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既是一种高度概括化的教学理论,又是对英语语言学教师的教学经验的高度总结和系统化的概括。

(二)我国传统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截至目前,我国的英语语言学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这种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就在于“以教师为中心”,在英语语言学课堂上,英语语言学教师手持一支笔,拿着一本书,在黑板上写板书和相应的录音机设备就是全部的教学过程,在这样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语言学学习过程全是凭借教师的一张嘴来完成的,教学知识的传递也是单向的,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学生难以将自己的不足和不解及时的反映给英语语言学教师,也难以直接获取自己所急需的知识,这就导致学生进行英语语言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严重的打击,学生也就慢慢的转换成为了英语语言学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者,最终导致学生进行英语语言学学习的兴趣大大下降,严重地影响到了英语语言学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基于构建主义角度探究英语语言学教学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国际教育科学改革开始在教育领域范围内兴起,国际教育科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建构主义学习观,该观念认为,学生进行认知学习的过程之中,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认知能力和学习的方式方法和学习的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建构主义学习观最强调的就是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强调学习主体才是认知的构建者。

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解读,不难看出,在英语语言学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才应该是接受英语语言学知识和进行对英语语言学知识思考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所建构的英语语言学知识体系才是学生自己掌握的英语语言学知识体系。学生进行英语语言学学习的关键要素就是在学习过程之中,充分享受到英语语言学学习的情景和交流,才能够构建筑属于自身的英语语言学学习体系。

(二)现实条件

实现基于构建主义角度探究英语语言学教学的现实条件就是英语语言学教学的特点和构建主义教学方式的特点的有机结合。

首先,基于构建主义角度探究英语语言学教学的实现基础是在结合构建主义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上的。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构建主义教学方法和英语语言学教学的融合正在日趋完善,基于构建主义角度探究英语语言学教学方法已经逐步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所谓构建主义教学方法,就是利用数据处理技术,来实现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快速丁解,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方法;

其次,英语语言学学科在教学过程之中,是一门实践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其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也相对比较广阔,在学生进行英语语言学学习的过程之中,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的理解到英语语言学语言背后的语言文化背景,是一门集中了哲理和人生经验的学科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英语语言学教学的过程之中,结合构建主义教学方法,充分地发挥出英语语言。学学科的优势所在,使得整个英语语言学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充分地发挥出学生进行英语语言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基于构建主义角度探究英语语言学教学的具体内容

(一)基于构建主义的新型教学模式

开展基于构建主义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创新性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充分的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课堂上有效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教学过程之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汇总问题、总结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互动性不强,机械性记忆的劣势,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语言学学习过程之中来。

(二)教师学生角色的转换

通过在英语语言学教学过程之中吸取构建主义方法,可以有力的改善传统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明确了学生在英语语言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核心地位。在学生英语语言学学习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充分总结出每一个学生进行英语语言学学习的基本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英语语言学教师的指引下,积极主动的获取新知识,形成新的英语语言学学习技巧,并帮助学生形成自觉地英语语言学学习态度。

结论

综上所述,在基于构建主义角度探究英语语言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对传统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变革。通过利用构建主义方法,这种新型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可以转换英语语言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英语语言学课堂上学习的主体部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学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学的兴趣度,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语言学学习效率,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l]隋晓冰,周天豪.外语语言学教材的研发与学生外语语言学能力的培养――基于我国高校主要外语语言学教材的分析与探讨[J].外语语言学电化教学,2012(6):45-47.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范文4

[关键词]“基础”课;建构主义;情景

一、建构主义理论引入“基础”课教学的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观近年在西方日渐流行,作为舶来品,教育界在素质教育呼吁中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给予高度关注,并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其基本理念是主张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伙伴(含教师)帮助下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自主发现和意义建构。“基础”课教学中引入建构主义教学法来自三方面依据。

(一)课程设置依据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05方案)通知》精神指出,“基础”课教学不是侧重于知识性,而是强调其思想性和人文性,课程目标是树人。譬如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教师不能将其当作知识课上,在课堂上宣讲大量的法律知识,而是要更侧重于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它就是建构主义教学法所要建构的“意义”,法律知识列举只是意义建构的承载,是学生“意义建构”中要加工和编码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利用“知识权威”就事论事的角色,而是以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身份进入教学过程,类似于仅仅去搭脚手架,而知识建筑物则由学生自行建构。

(二)教育学依据

目前高校“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把学生作为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其路径导引下,“基础”课上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教师是权威”、“书本是经典”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自主学习思维被禁锢。建构主义反向而行,认为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是学习质量目标函数,它不主张向学生发出命令,不将学生训练成为预定“真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教师借助一定媒介,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体会中自主理解教学点的这么一种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法能弥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效性”。

(三)社会学依据

高校是青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驿站。“基础”课中“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三大模块均是为青年学生走向社会而设计的。一般认为,这种向“社会人”角色的转换须由教化和内化两者统一完成,教化体现为社会既有规范、准则和价值观念对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的塑造和影响,内化体现为青年学生对这些教学点的理解、选择和知行转换。然而,在信息开放的环境下,过去一些被捧为主流价值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等正在经受挑战,原来一些自明或不用证伪的道理如今也受到一定的质疑,如教材中“义利”、“诚信”等传统道德资源与市场经济法则怎样协同?爱国主义与全球化会冲突吗?诸如这些问题,“他律式”的传统教化显然不能满足需要。另外,当代青年自主意识高,渴望对价值观、道德观进行自主选择,建构主义要设计的“自律式”、“内化式”的学习路径恰能迎合这种需要,是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它有利于“基础”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基础”课教学设计

一堂完整的建构主义教学课设计可归结为“一个前提”和“三个节点”,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流程设计可依照以下步骤展开。

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要选择和确定适合意义建构的教学点,准确界定“意义”建构主题,使教学有的放矢,这是建构主义施教的基本前提。它要求教师对教学点设置目的和要达到的能力目标有准确理解,教学点要建构的“意义”要了然于胸。“基础”课中荣辱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等教学点都是意义建构的好素材。就拿“八荣八耻”而言,大学生大多对此耳熟能详,因为实际上他们从启蒙起就已在父母和学校那里接受教育并有相关知识背景,加上荣辱观念大多根植于生活,所以如果采取宣教式教学就有老生常谈之嫌。再如“理想信念”,在信息多元化背景下,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关系如何?理想与现实是否二律背反?怎样对待理想实现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等,诸如这些问题都可通过“情景创设”和“发现式学习”途径达到教学目标。

建构点确定后,围绕意义建构点教师必须有合理的教学组织和路径设计,并控制好教学进程,可行流程是“情景创设一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意义建构”,三节点统一于课前、课堂和课后整个过程。

(一)教师在教学点创设学习情景

教师在教学点创设一定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推动认知活动进行。该环节中教师只充当引导者、刺激者角色,切忌大量宣教。“基础”课具有思想性和人文性特点,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修养,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鉴于它们大多来源于生活,学生具备先验知识背景,这决定了其中的大多教学点均可设置学习情景。下面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学点进行个例剖析。

该教学点在实践中可利用多媒体来虚拟学习情景,具体可预设成生活情景、问题情景、动画情景和音乐情景等形式。如关于“孝悌仁爱”,播放“香九龄,能温席”、“融七岁,能让梨”动漫,能创设动画情景;结合全球化问题我们可在“爱国主义”中提出“世界公民”在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感情归属问题创设冲突型问题情景;关于“诚信”可引入大学校园内的诚信生活场景,如考试诚信、求职诚信和还贷诚信等,由此创设出生活情景。由情景体会刺激认知,由认知内化为自主意识,而心理学告诉我们,自主意识是一种持久的心理品质。

严格讲案例教学也是一种情景创设,它以某种生活素材出现,更加直观、生动。在“法律思维方式”教学点,笔者曾在教学实践中将电影《被告山杠爷》和《秋菊打官司》的情节整理成PPT式文字材料(或播放视频剪辑),山杠爷“情理”代替“法理”被绳之以法,秋菊“俺就要讨个说法”的悲哀给同学巨大的认知刺激,该案例教学要建构的意义就是“法律思维方式”缺失导致的不同法律后果。通过情景体会,再进行换位思考,在今后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就会形成正确取舍。依此类推,在“对待传统道德资源”问题上,我们也能选择一些相关的主题案例进行认知刺激,用案例进行情景创设。

(二)学生围绕建构点进行自主学习与协作会话

经过情景创设和体会,学生已初步获得先验知识,接下来就是学生自主建构教学点的学习意义了,这一阶段是自主学习阶段。自主学习也叫发现式学习,是现代素质教育品质之一,也是建构主义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集中体现。

关于“对待优良道德传统”,教师照本宣科列举大量的传统道德资源,向学生进行教化,这不是本知识点设置要达到的能力目标,“态度”、“知行转化”才是目的,怎样实现该目标?让学生围绕该教学点,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多媒体技术功能和各种平面载体支撑,按图索骥式地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源,充分释放自己学习空间,之后对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和编码、比较和思考,并进行发现式、探索式学习,使学习活动变成有“意义”,使学习过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之后再将自主探索结果和信息资源在学习伙伴中进行协作、讨论和共享,借助“团队”力量使学习资源群体化、认知共识化,由此达成“意义”的初步建构。

实践证明,让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发散思维得到很好开发,如有同学在“孝悌”中提出了独生子女缺乏仁爱、孝道问题;在“爱国主义”思想中提出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问题;也有同学围绕校园中盛行的“洋节”如情人节、圣诞节与中华传统节日如春节、七夕的氛围反差展开讨论……通过这样,教学点与社会热点问题于无形中得以结合,运用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因此,通过协作与会话,真理在交流与明辩中得到甄别。当然,自主探索和协作会话环节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要求教师坚守“刺激者”、“协助者”角色,做好困难释疑,防止认知偏离要建构的“意义”主题。

(三)教学点的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教学法的最终目标,是收获的阶段。所谓意义建构就是在教师预设的学习情景中,通过学习伙伴协作与交流,对当前学习主题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达到较深刻理解,在自己头脑中构建起学习意义的“图式”,实际上就是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要达到的能力目标,经过情景体会、发现学习、交流协作,意义建构将水到渠成。

组织讨论课、网络交流、QQ群师生讨论和撰写政治小论文都是执行该环节的有效平台。一堂成功的讨论课,一定要经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会话,就“弘扬传统优良道德”教学点而言,具体操作中教师可将教学点分成若干小主题,分组分配学习任务,然后按教材设置的五方面内容分组设计问卷和调查,分析问卷,提出对策,每组选代表在课堂发言与交流,最后才是教师按知识点认知目标进行点评和验证,也可通过政治小论文体现或评价。

教师点评是意义建构的关键节点,是意义建构的验证。前面已说到,关于“对待传统道德资源”,对待态度和知行转化才是该教学点要建构的“意义”。此时教师必须在点评中亮出教学点的学习意义,向同学说明这样两层道理:宏观上,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尽管各国现代化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身的民族性与文化积淀,否则会失去历史根基。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潜能,为“仁爱社会”、“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微观上,作为大学生个体,中华民族传统优良道德资源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准则,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个人身处何地,“故国家园”、“仁爱孝悌”、“克骄防矜”、“诚信精神”等仍是个体自我完善的意志品质,而这些品质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资源中,失去它就等于丧失人格的独立性,个人发展将无从谈起。至此,一个教学点的意义建构,一个知识点的认知“图式”大功告成。

三、“基础”课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几点感悟

建构主义教学类似沙盘操作,强调学习自主性能得到充分释放。笔者经过“基础”课几轮教学实践发现,建构主义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兴趣、认知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强化,这与落实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呈正相关,说明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推广建构主义教学法有积极意义。根据实践经验积累,有几点教学感悟可资大家共飨。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处理

“基础”课设置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建构主义教学只是根据认知规律,将德育目标通过情景、认知图式与意义建构内化为学习主体的自主行为,目标是“实效性”,所以创设情景不是一种时尚,教学法必须为德育目标服务,在选择是否创设情景,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时,应以该情景能否承载思想政治课任务为标准,切忌喧宾夺主、舍本求末。

(二)教师创设情景应考虑几个原则

接受性——情景应符合学生身心规律,并有相应路径设计,便于学生利用既有知识存量解决问题;真实性——情景越真实就越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基础”课中大多内容根植于现实生活场景,如道德模块中的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法律基础模块中涉及宪法、民法知识也有丰富的生活素材;挑战性——多角度预设情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发现空间,如“全球化”与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爱国观”均存在认知冲突,法律思维和道德思维亦然。

(三)教与学角色分工

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只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学习活动的高级伙伴,而不仅仅是权威,这对教师知识存量提出了严格要求,既能准确界定知识点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即所建构的意义是什么,又能创设生动情景,准备问题解决多重方案,设计好学习路径,如知识搜集分工、学习主体协作途径与效果评价验证等。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这要求学生在学习风格、认知模式中有充分的主动性,探索、发现、假设与验证是学生完成知识建构的关键。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语文教学;原则

一、引 言

20世纪初,“语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到现在已有百年的历史,期间,语文教学进行了多次探索和改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初等教育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初等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过于强调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致使教育内容单一,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效果差,严重地妨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未明确语文教学的设计原则,致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教案设计不合理、课堂组织没有中心、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最后也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大力强调终身学习、行动学习、创造学习和多元智能的培养。相对而言,行动学习是持续积累行动知识、发展创造力和多元思维的关键因素。相应的在以往的接受式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由“师本位”转变为“生本位”;由被动式接受知识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构建知识的方式;由过去过于注重学习效果转变为更为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培养;由过去的教师乐于“讲”转变为乐于“倾听”。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认为,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应由旧有的教育思想向“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转变。

建构主义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体现在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首先,在理论指导方面,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大目标、新课程的理念,还是基于学生的发展,都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许多教育工作者结合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许多尝试,“建构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其次,在现实创新方面,语文学习方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指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所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它既反映了学习的结果,又体现了学习的过程。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应立足于对“学情”的研究、对学法的指导,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它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探究知识、使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最终形成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观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以往的学习理论大都以客观主义为基础,即把事物的意义看成是存在于个体以外的东西,是完全由事物本身决定的,学习就是单向的刺激或信息的接收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客观主义相反,建构主义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的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在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瑞士的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引发了教育界的思考。1984年,Palincsar和Brown曾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一的支架式教学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他们把训练重点放在四种理解策略上:总结、提问、阐释、预测。2000年以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在西方日渐盛行,迅速影响并波及到了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言必称建构主义”成为教育界的时尚。国外学者将其视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甚至誉之为“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000年以来,国内也对此展开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有:关士伟和臧淑梅(2005)认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有关学案设计的研究非常必要。学案设计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为先导”的理念;学案设计应以实用为原则,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学案设计应体现师生民主,师生平等,师生互动,主动探究。刘可新(2010)提出,所谓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情况、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侯晓路(2011)对学案学习效果不佳产生了疑问,并进行了观察和反思,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学案设计上,并进一步提出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应主要从转变观念、理解什么是学案和怎样合理设置学案的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安排习题等方面进行讨论。余文正(2011)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学案教学法的运用策略,以学案教学实施的过程为切入点,探究了学案的设计、学案的实施,阐述了学案导学在促进教师成长层面的意义。王文(2012)指出,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案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学案设计是核心。因此,要对学案和学案教学的理论进行探索。郭美萍(2012)认识到,学案这种新的教学载体在基础教育领域备受瞩目。学案的设计要有简单明了的学习目标和适当的方法与策略、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整体性,要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要创设学习情境。

综合已有研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用于语文教学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视角,讨论了建构主义指导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

三、建构主义指导语文教学的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延伸,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来自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个体认知结构论”。该论点特别强调尊重人类自由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心灵和遵循教育的规律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运用于中学和大学教育成为了今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不应该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裁剪”学生,而应该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展个体的潜力与优势。因此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主动式教学方式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获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再是灌输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为学生引领学习方向。就教学结构而言,“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学结构中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强调教学中“学”的第一性,更是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肯定与重视,强调教育要承认和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活动和效果的影响。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因而张扬着人文主义精神和对个人价值、尊严的尊重。首先要树立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应该“从尊重人出发,整合所有的教育因素,又回归人的发展,以此作为全部教育活动的轴心,并把它看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尊重的教育中,人的发展是根本目的,尊重是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精神。远程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内涵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个体行为。如果不尊重教育规律,不尊重学生个体,在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就无从谈起。

2.创设情境的原则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情境性。它认为学习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对意境的创设,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对前人总结归纳的知识的接受,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真实情景中自我体验建构而来的。比如真实性任务、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因此真实情境的创设在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转向了学习环境的创设,注重培育,而不是设计

在建构性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源空前扩展。教师不是完全预先设定好的学习内容的信息序列,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活动会因此而超越教室的界限。为了分析、思考某些问题,学习者可能要做现场测查和实验,或者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查阅各种多媒体百科全书光盘,也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等直接访问有关专家或实际工作者,所有这些信息都可能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课程和教材的含义被大大地扩展了。同时,建构主义反对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

建构性的教学往往会把学习置于一个更真实、更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更多地让学生利用各种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思考,而不是直接接受基于这些数据而得出的结论。使学生能够“动脑想”、“动手做”、“做中学”,增强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协作学习的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协作”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所以建构主义强调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学会合作”是21世纪四大“学习支柱”之一,写作能力的培养要从学校学习开始。不同的学习者通过协作共同完成一项认为,发挥各自的优势,贡献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视角认识同一问题。融合大家的力量完成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知识的生长,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简单地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而且,学习者需要在学习共同体之中围绕所关注的各种问题生成公共知识,并对这种公共知识对象共同进行持续的改进。因此,建构性学习需要更加充分的社会交流、切磋和协作。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观点交流、辩论等形式,学习者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外化为共同体的只是对象,并围绕所关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这些知识对象。而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学习者要学会理清、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在建构性教学中,教师开始时先保留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而教师会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发言,并洞察他们的想法的由来,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而后再提供相应的引导,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观点相矛盾的观点和事实,或者组织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或者从学习者的见解出发进一步进行提炼和概括。

协作学习的原则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更加充分、更为开放。另外,在建构性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将会进行更充分的沟通与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习者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建构主义的教师通过对所有的学习者报以希望,给予鼓励,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够自由地、大胆地参与探索和交流。

4.完成意义建构的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时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从学习的目标(即预期结果)来看,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的理解,形成真正的知识,以至于形成自身意义的建构。知识获得是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知识获得有不同的水平。学习者可能只是记住了一些名词概念、规则原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或者只是有一些片面的理解。而建构性学习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切入某个知识领域或学科的“核心问题”、“核心思想”和“核心方法”,而不是简单“覆盖”表面的知识点。建构性学习促使学习者对一个领域中的曾经或正在探索的往往有争议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和讨论,由此建构起对该内容领域的核心思想和核心方法的深刻理解。要让他们学习更多、更难、更深的内容,而是进入内核性内容,提高学习的质量,使学习者形成真正的、有效的知识,完成其自身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 熊哲宏.皮亚杰哲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 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李芒,徐晓东,朱京曦.学与教的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George W.Gagnon.Jr,Michelle Collay,宋玲(译).建构主义学习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 Stephen L.Yelon,单文经(译).教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 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高文(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杨丽,温恒福.近30年来我国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分析[J].教育研究,2011,(3).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范文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党校尤其是区级党校处于承上启下、联系基层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教育培训部门,作为培训轮训基层各级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不仅应当、而且必须有所作为。我们要充分认识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做好教育培训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题常抓不懈,作为党校宣传教育、调查研究的主线贯彻始终。

一、发挥党校宣传工作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使党校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党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窗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全党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头等大事,党校应发挥自己的优势,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创新党校宣传教育工作。

(一)理论研究,是宣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以此作为党校科研的主攻方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历史理论,给党校科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其中有不少内容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要研究的问题,又是进行干部教育培训必然会涉及的重大问题,党校教师要下大力气研究。组织教师探讨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了解现实情况,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做一个宣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家里手。

(二)送教上门,是宣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党校教师要将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与自己所联系的基层党政校分享,支持和帮助基层党校发挥自己靠近群众的优势,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想传达到每个居民。让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真正了解《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实质,加深理解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等主要内容。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自觉投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中来,为早日实现六中全会决定确定的目标而奋斗。

(三)社区共建,是宣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党校教师通过学习和探讨,将所学知识带到结对共建社区和自己所居住的社区,送教到社区,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社区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社区居民群众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帮助社区居民群众理解党和政府在组织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各项举措,支持并积极参与到党和政府开展的各项创建工作,提高创建工作的效率。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成为广大老百姓的共同行动,使宣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覆盖面更宽,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四)网上党校,是宣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窗口。党校在扩大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中,不仅在党员、干部培训中宣传,在深入基层送教上、送教到社区进行宣传,而且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网络传媒,大力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实践经验。以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指导面上工作健康发展。党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上级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最新指示、方针政策,也可以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新调研效果、理论文章、经验总结材料,供网上学习参考。

二、发挥党校培训党员干部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力资源。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党校作为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肩负着大规模培训党员干部的历史责任。要充分认识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做好教育培训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题常抓不懈,作为主线贯彻始终。

1、不断充实培训内容。党校教育要创新教学内容,保证六中全会精神在第一时间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要根据《决定》精神的要求,围绕省、市委党代会精神和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本地区实际,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将构建和谐江苏、和谐**、和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上,要不断调整完善教学布局,优化课程体系,逐步形成适应培训党政领导干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需要的专题系列,切实提高党员、干部驾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正确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的能力等等。

2、不断创新培训组织形式。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员、干部全员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这一目标,以推进面向全体党员、干部的培训为突破口,努力在构建办学新格局上取得新进展。面对党员、干部全员培训及党校函授教育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形势,今后党校的办学新格局应在突出抓好主体班次、努力巩固和拓展学历教育、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党员干部的培训这三个方面积极努力。研究制定推进党员、干部全员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推进党员、干部全员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外培训工作。努力形成具有**特色、党校特点、和谐特征的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以个性化、差别化培训为方向,继续完善以中青班为代表的小班化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与组织人事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探索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培训党员干部的新机制。

3、不断完善培训方式方法。应力求做到联系实际创新思路,加强培训务求实效。不断探索区级党校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培训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研究性教学为导向,改革讲授式教学,优化案例式教学,深化现场式教学,推广模拟式教学,综合运用现代培训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好网络教育、远程教学等新颖的教学平台,努力形成形式多样、符合党员、干部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系。把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与教员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深化学员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特别是对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认识,提高学员驾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三、发挥党校调科研作用,确保构社会主义建和谐社会健康发展。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艺术,更是提高我们党校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途上,我们既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又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加强科学构建和谐江苏、和谐**、和谐**、和谐社区的调查研究。六中全会《决定》明确告诉我们:到二〇二〇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按照这个标准,我们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何解决不平衡的现状,这就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断总结基层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及时加以宣传推广,给予正确的引导。不断发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及早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党校教师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手资料,既可以充实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质量,也可以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党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调查研究的作用,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建立联系点,寓调研于联系之中。区委党校与基层党工委党政校建立联系点,明确分工党校教师与各党工委党政校的联系方法、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区委党校通过与基层党政校的经常性联系,及时调查了解街道、系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情况,并协助所在党工委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此同时,党校教师在与基层党政校的联系中,协助基层党政校科学设计培训课程,改进培训方式方法,选聘教员,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的。新晨

2、围绕中心搞调研,寓和谐于中心之中。区委党校每年都要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是与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联系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区委、区政府今后中心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区委党校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重点,就是要大力调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的进展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并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及时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

3、配合部门搞调研,寓和谐于配合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和积极参与,党校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调查研究,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与各有关部门协同作战,这样可以弥补党校教师业务不对口、基层情况不熟等不足,使调查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党校教师在配合有关部门调查研究中,既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工作视野,又可以丰富自己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培训质量的提高。

4、利用培训搞调研,寓和谐于培训之中。党校每年要组织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党员、干部培训班,学员来自基层单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他们不仅是党校的学员,而且他们又是传递基层信息的通信员,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斗员、指挥员,党校要充分利用学员来党校学习的机会,虚心向学员们学习,通过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认真听取他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中的情况反映,指导学员围绕和谐江苏、和谐**、和谐**、和谐社区建设开展调查研究,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