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河北道德实践与大学教育论文

善行河北道德实践与大学教育论文

一、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的“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主旨在于“引导全省人民在公共交往中大兴互助之风,以善言善行做善事,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一个乐于助人的河北人;在社会活动中大兴诚信之风,以善道善德当善人,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河北人;在职业活动中大兴敬业之风,以善学善才尽善职,正确处理人与事业的关系,做一个爱岗敬业的河北人;在家庭生活中大兴孝敬之风,以善思善念修善心,正确处理人与家庭的关系,做一个孝老敬老的河北人。”此项活动,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层面上,阐发的“四种关系”“四善”和“四风”既有理论高度,又紧贴百姓生活,还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此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在价值取向上完全一致,并且搭建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桥梁,关键是明确了怎样做才能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刘云山2014年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指出“,活动不在多,关键要有效果。”“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开展几年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参与,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河北落地生根,为河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道德支撑。所以能取得如此效果,主要在于用“善行”搭建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向百姓生活的桥梁,找准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善”在河北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其第一要义是爱人。爱人要求在思想上推己及人,时时刻刻为他人、众人着想;行为中事事处处利国家、利社会、利他人,这正是善行河北活动中所提倡的善。善作为价值范畴,就是满足主体的需要或者主体的需要被满足;善作为道德评价标准,就是利他、利群。无论是价值层面,还是道德层面,善总是与好、满足、利等美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善作为最重要的人文特质,已经深深印在了百姓的心中。人类对善的追求与向往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道德层面的善是人们目前急迫的现实的内心诉求。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中道德失范现象普遍存在。公共生活中见难不助、人情冷漠,社会生活中诚信缺失、见利忘义,职业生活中松散懈怠、不尽职守,家庭生活中遗弃虐待、冷落老人等问题。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百姓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情感寄托,人人必欲除之而后快。“善行”称民心、合民意。善是道德之精华,道德是管理社会、理顺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倡导“善行”,大兴互助、诚信、敬业、孝敬之风,就会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正能量和讲道德的社会氛围,不仅可以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可以使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对社会管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对大学教育的意义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将和煦而强劲的道德建设之风吹进了河北省的各行各业,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

河北省教育行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系统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实质和核心。立德树人是育智和育德的辩证统一,其中,育德是主导方面,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意义重大深远。

1.“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进入大学校园,有助于克服学校教育功利化的倾向,树牢“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新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深化。它指明了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以及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体现了时展的进步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当前,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教育的功能多样化和溢出效应不断强化。由于升学竞争、就业竞争等诸多原因,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单纯作为提高升学率、获得各种证书、寻找可心职业等的工具,忽视了教育育人的根本。正是教育理念的偏差,导致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着只注重教授知识、技能,忽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的现象,其结果是部分学生缺乏对国家、社会、民族甚至个人的责任感和道德法律意识;对社会共同理想漠然,对自己的未来茫然。大学生一旦缺乏社会责任感,丧失信念、道德和理想,也就意味着中华民族将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失去前进方向。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所在,人才是德与才的统一。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具有德才兼备的客观条件和可能,但人的社会性本质又决定了人不可能自发地实现德才兼备。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所谓“树”就是塑造、成就、发展。而“立”则意味着引导、感化、践行。树人侧重使人成才,立德重在使人成“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成才必须先成人,离开“立德”谈“树人”,就会偏离正确方向,不仅栽培不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还会危机到社会的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大学生高分低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品德不良是危险品。当然离开“树人”谈“立德”,也是不行的,那样“立德”就会流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成了空谈,培育不出真正意义上的“人”。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我们从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高度来认识“立德”的根本性和重要性。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立德”所要立的是广义的德,是道德中的精华:美德。“立德”重点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就大学教育而言,首要的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一切向钱看等错误的价值追求,把理想信念信仰教育放在首位。

2.“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引入大学教育,有助于理解和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

立德是为了树人,关键是树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树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在“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已经形成的“四善”基本格局中,“善道善德当善人”应当成为大学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善人”的基本内涵。善道中的“道”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强国富民、实现民族复兴之路。善道善德是当善人的前提和保证。“善道”首先要认识道路问题的重要性。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其次,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善德”,首先是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的基本特点是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个体行为要对整体负责,必要时需要牺牲个人利益,为集体、他人奉献。“善德”要求大学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报效国家、服务民众的社会责任,养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负责精神。这样才能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契合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只有勇于担当,敢于和善于肩负起社会责任,独立于社会的个体,才有了取得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保障。其次是培育创新精神。日新月异是当代的特征,大学生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就必须有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创新是科学的本质,是进步的动力,是人才的重要内涵。敢于开拓,善于创新,勇于坚持个性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教育应培育学生崇尚真理的价值追求和不迷信权威、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以及养成言之有据、严谨求实的思维习惯,激发和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创新与坚持个性是紧密相连的。大学教育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他们以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为基点,去探索和研究科学前沿问题创造条件。再次是提升善行能力。“善”就是引导人们讲道德,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厚德重义的燕赵风骨;“行”就是实践,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学教育应当探索多种渠道帮助学生由善念过渡到善意,并将善意外化为善行、善举。用多种方式鼓励在同学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同学相处讲诚信,不自欺、不骗人,考试不作弊;爱学会学,刻苦钻研;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引导学生进一步将这些善行、善举内化为善意,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

3“.善行河北、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教学,有助于充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内容,克服教学活动中的虚、空、大。

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一方面,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他们,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树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必须具备的四种道德品质。这四种道德品质与“善行河北”所包含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事业的关系、人与家庭等四种关系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上述四种关系,为树立“四德”提供理论支持和自觉践行的基础。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光荣使命,而且也是只有思想政治课才能承担得起的重任。

1)所立“四德”中的第一德是树立良好的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大致包括:思想政治品德、伦理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四方面,其中,思想政治品德是第一位的,是个人品德的灵魂。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政治品德主要包括:热爱祖国、理想信念坚定、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为树立正确的政治品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大学生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承担社会责任奠定理论基础。只有理解,才会深刻地感受。只有使青少年一代具备了“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爱国心,成为具有清醒的国家意识和深刻民族情感的人,我们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成功抵御外部敌对力量的冲击,维护国家稳定,实现民族复兴。其次,帮助大学生弄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她。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处理问题,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社会普遍规律的高度来培养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2)第二德是树立社会公德。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特别是价值追求多样化,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加之中国有长达三千多年小农经济的积淀“,私德”资源丰富,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过40年,“公德”意识淡薄。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选择失当、行为失范、艰苦奋斗精神较差、缺乏诚信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等现象。将“善行河北”中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这些属于公德的范畴,融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在思想政治课上就要讲清楚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讲清楚实现理想与艰苦奋斗的关系,讲清楚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区分臣民与公民、个人主义视野下的独立个人与集体主义意义下的独立个人。全面深刻地回答为什么要帮助别人、诚实守信。

3)第三德是树立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大学是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殿堂,职业道德展现的是红与专的关系,是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培育职业道德的前提是认识和适应环境,特别是就业环境,在此基础上确立合理的就业期待和职业发展规划。思想政治课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与环境、理想与现实、职业与劳动、劳动与享受、成功与失败等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择业观和劳动观,为培育职业道德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发展自己、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性条件,无论从业时间长短,对职业都要心存热爱和敬畏之情、胸怀善谋实干之精神;懂得只有劳动,才有权享受,只有百折不挠,才能获得成功。思想政治课还可以通过认知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体验从事劳动和创造的喜悦,养成吃苦耐劳、慎独自律、甘于奉献的良好品格。

4)第四德是树立家庭美德。

家庭是个人生活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场所。家庭美德宽泛之便可以与生活美德相提并论。目前,培育生活美德最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关于幸福自古以来,就没人能给下一个公认的定义,而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繁荣,什么是幸福已经成了最让人纠结、困惑的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他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因为那种生活的伦理基础不过是“猪栏的理想”。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泛化使一切向钱看、追求物质享受成为时髦,不择手段的竞争及唯利是图的标准造成的人情冷漠使幸福与人渐行渐远。“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要求把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作为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首先要从正确处理人与家庭的关系,做一个孝老敬老的河北人入手。幸福是对自身状况特别是生活状况的满意,是一种积极的生命体验,是确定价值目标、创造价值的过程,表现为价值形态。就中华文明而言,在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中血缘亲情是最根本的,在庞杂的伦理体系中孝敬父母是人伦道德的核心,在多条践行道德的路径中修身是出发点和主线。对大学生而言,修身先修知恩图报之心之能。思想政治课上通过生命伦理教育,使学生懂得什么是、为什么要和怎样才能知恩图报。知恩就是知晓、感谢祖国的培育、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亲朋好友的关爱等恩情,而不是对这些付出或者浑然不知,或者看做是理所当然。图报就是想方设法,尽己所能地报答这些恩情。知恩是报恩的前提,报恩则是学习的动力。懂得并能够知恩图报的人一般遇事都会推己及人并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有这些是获得幸福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人文精神教育,将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和追求提升到理性和精神的高度,把个人的幸福和实现中国梦自觉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感受人的尊严与劳动的快乐,在付出和给予中体验到他人、社会、国家对自己的需要,并在满足这种需要的过程中即劳动奉献的过程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真实的幸福。

作者:盖伯琳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