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是经过长期历史演变而保存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技艺的见证,同时,历史街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空间和载体,对历史街区加以保护已经成为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街区内涵进行阐述,结合我国当前历史街区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保护和再利用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保护;再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保护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受到历史街区认知和城市建设规划等因素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保护和传承受到很大影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团体或个人具有文化遗产特征的各种社会实践、文艺表演、知识技能等所涉及的制作工具、工艺品以及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包括口头语言、文艺表演、风俗文化、传统实践和手工技能等[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存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赖于文化街区而存在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上来看,属于思想意识和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无论文化的产生、继承和发展都无法脱离物质载体。而文化街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生存空间。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历史街区具有依存性。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人类历史长期发展和群体及个人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传承意义的文化,能够代表不同区域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过程。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历史朝代的更替,一些风俗文化和传统技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成为了见证历史发展和群众智慧的结晶。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沉淀而成的,具有历史追溯性。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精神、文化和技能等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表现形式。不同地区文化和思想形态具有较大差异,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中,不断融入了地域性的思想理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区域特点。例如:不同地区具有当地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具有代表性的思维方式和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被视为地域文化的缩影。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物质,而是在长期社会实践和群体生活中形成的文化、思想和技能,无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的活动和思想的变化,它蕴含在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中,反映出不同地区人群特殊情感。非物质文化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同时,非物质文化是基于人类发展而得到传承和不断发展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传承性[2]。

二、历史街区概述

历史街区概念于1985年在我国首次提出,历史街区泛指那些文化历史遗迹较为集中,能够对某一段历史时期的风俗文化、传统习惯和思想文化具有完整展示的街区。历史街区内容不仅仅包含了所在地段和街道的格局以及空间形式,还涵盖了房屋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构成关系,包括历史街区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1986年,我国正式明确了将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予以保护;2002年,我国文物保护法将历史街区列入到了不可移动文物范畴,包括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镇、乡镇和街道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保护和再利用面临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保护体系尚未健全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保护范围较广,从1987年国际古遗迹理事会的华盛顿宪章中的定义来看,历史城区不仅仅包含房屋建筑本身,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包括街区的功能,其保护内涵是历史街区的整体框架。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保护中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了街区文物建筑上,而忽视了对其他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保护,历史街区的功能性保护也往往受到忽视。进而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整体框架遭到损害,一些文物建筑缺少了环境和功能作为依托,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被严重削减。

(二)市场经济发展与历史街道保护存在冲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各大省市和地方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百姓物质生活水平上。在城乡规划中,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建设用地与历史街道保护的冲突逐渐显现出来。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改善,城市发展正向着现代化迈进,城市交通、现代建筑以及商业街道规划和建设都具有较强的现代气息,这种现代文化与我国历史街区文化形成反差,进而产生了文化风格上的差异。在历史街区保护中,不仅要兼顾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要考虑到当前城市发展的进程,这种状况给城市规划和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是对城市整体规划布局的重大考验[3]。

(三)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道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是基于长期历史演变而形成的发展记忆,无论建筑、街道和民风民俗都体现出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但是在商业化开发中,由于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导致历史街区格局发生改变,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一些省市和地方在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驱使下,以旅游开发和招商引资的名义,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让原有的街区风貌变得不伦不类。

(四)历史街区的功能性不断削弱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依托,人文因素是历史街区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不仅能够体现出历史街区的文化风貌,还能够使街区发挥出功能性。然而在城镇化建设中,各地方政府和省市缺少对历史街区居民的保护,改变了住户周边生活环境,促使一些住户不得不离开原有的历史街区,造成居民的流失,让历史街区成为一个个空巷,让街区丧失了原有的活力,变成了僵化的历史馆藏。同时,由于缺少了人的因素,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失去了载体,受到破坏。

(五)现代化建设对历史街道文化特色的影响

城镇化建设发展中,一些地区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文化整体保护,在历史街区周边环境规划中未加以合理规划和设计,造成新老建筑搭配混乱,不能实现相互交融,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失去原有特色,在城市整体布局中形成了不和谐元素。同时,由于规划不合理,导致周边也太杂乱无章,削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道的影响力。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保护和再利用策略

(一)注重商业与文化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具有浓厚的地区特色,但是历史街区并非与世隔绝,历史街区的建筑、环境以及风土人情都带有历史文化特色,是展示地区传统文化的窗口。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能够了解地区文化的每个细节。在城市建设和商业规划中,注重发挥出历史街区的文化特点,围绕文化制定出相应的商业发展策略。文化街区具有传统的风俗习惯,具有独特文化产品制作技艺,在城市商业规划中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蕴藏的商业价值,以文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城市和地区的品位,实现商业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平衡。例如:位于上海市金山区的枫泾古镇,结合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与商业发展相融合,保留了古镇周围水网河道、建筑和桥梁,将江南水乡古镇与商业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文化的特色的地区品牌,冯静黄酒、枫泾豆干以及枫泾丁蹄都成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不仅赢得了国内旅游市场和商品市场,也在国际上多次获奖,成为以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为依托发展现代经济的典范[4]。

(二)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的建筑与改造需要结合街区整体风格和生态环境,在对街区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中,充分发挥传统建筑工艺的特点,实现整体风格的协调性。例如:沈阳中街是具有大约400年历史的商业街,在对街区进行改造中,不仅对周边建筑群风格进行了综合考量,也对现代交通进行了合理设计,充分考虑了机动车保有量带来的交通环境改变;此外,在沈阳中街古街道改造中,实现了新老建筑界面改造设计,确保颜色的对比统一,充分考虑地域风格色彩带给建筑的影响,进而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不仅实现历史街区的再利用,也实现了街区环境的保护和创新[5]。

(三)实现居民基本居住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具有较为悠久市井气息,是地区百姓生活聚集地。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充分结合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和价值,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区民众的情感和民意,结合街区建筑特色进行居住功能的改善,在完善历史街区居住功能的同时,加大对居民的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风貌得到继承和发扬,从而为特色产业开发奠定基础。

(四)实现保护性创新

在城市化建设中,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进行再利用,要充分调查研究老街道的空间和格局的明显特征,充分考虑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关系,结合城市发展和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实现保护性创新,从历史街区文化逐渐实现过渡,逐渐融入到现代城市面貌中,这样才能够让历史街区与现代元素相协调;另外,在对历史街区建筑和空间格局进行再利用中,要本着保护性创新的原则,从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以及立面色彩上进行实际论证,最大限度还原街区文化特色[6]。(五)实现公共活动空间连接我国历史街区的街巷通常较为狭长,不仅实现街区居民的生活和交通功能,还为文化、娱乐提供了场所。历史街区的传统生活方式丰富多彩,一些类似桥廊、码头等为历史街区提供了公共活动的空间。而现代城市中,公共活动空间与历史街区相比具有更大的尺度,具有更强的秩序感,公共空间通常采用绿色廊道、广场、绿地等。要对历史街区进行再利用,需要构建城市的整体效果,要实现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的融合,需要设置环境协调区对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加以延续,同时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相协调。在一些欧洲国家,通常采用城市广场设计方法,分成历史街区和现代休闲广场等,将历史街区和现代城市空间利用城市轴线进行连接,达到整体效果的把握。

五、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是城市和地区历史发展的印证,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内涵。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要充分考量历史街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理解环境对非物质文化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结合非物质文化特色进行在再利用,这样才能提高城市品位,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彩虹.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下的历史街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2]陈思怡,王荃,夏甜.城市历史文脉延续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永州柳子街为例[C]//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8.

[3]谭雪刚.浅议福州三坊七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J].艺苑,2019(3):100-101.

[4]叶方舟.杭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及传承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7.

[5]况锐.历史文化内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J].唐山文学,2018(6):78.

[6]黄潇.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探究宁县宇村庙个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2):144-145.

作者:占豫虹 高珍宇 单位:八大山人纪念馆 南昌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