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理论论文范例

灰色理论论文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1

蒙德里安前期(1908年之前)的创作因其风格并未定型而处于学习摸索的阶段,所以这一时期其作品仍属于具象绘画范畴。蒙德里安1872年生于荷兰阿姆斯弗特,其父是小学教员并擅长素描,其叔父是职业画家。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的蒙德里安不断从荷兰传统绘画中汲取养分,逐步摸索创作理论,从而建立自己的风格。这一时期,蒙德里安的作品皆为具象创作,其色彩运用上以写实为核心。在蒙德里安职业绘画生涯前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荷兰的“海牙画派”。“海牙画派”核心人物J.伊斯拉埃尔斯、W.梅斯达、J.H.韦森布吕赫等秉承的色彩反映自然真实的诉求,在蒙德里安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反映。蒙德里安此时的创作内容以荷兰的自然、田园风光为主,无论是村庄、农舍,还是森林、河流,都成了画家描摹的重要对象。如他在1907年完成的作品Naturediedwithsunflower,向日葵成了画面的主角。画作中的向日葵正处于自然的枯萎中,其中少许鲜亮的黄色花瓣晃动着人们的眼睛,会令人误以为这是梵高的作品。而更多的花瓣则由黄色向橙黄转变,在尖端枯萎的部分更是变成了褐色。花瓣中间的葵花盘则呈现出深褐色,显示出成熟葵花子的颜色。在葵花旁边,与其相称的是巨大的叶片。叶子与花瓣类似,翠绿的部分显现出一些生机,而更多的是枯萎的黄绿色。蒙德里安在对色彩的处理上,尽量接近自然真实的状态,这使他的画作如照相般真实。但这种对色彩真实的追求并不是蒙德里安的常态。他在追求真实的色彩表现的基础上向着艺术表现力更强的方向转变。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蒙德里安加入了主观色彩,这使其画作的冲击力更加强烈。对故乡荷兰的情感,是画家创作的重要源泉。而荷兰田园风光的集中体现———风车,更是成为蒙德里安乐此不疲的创作主题。盖因河畔的巨大风车,是蒙德里安具象作品中最重要的一类。如,画家于1905年创作的MillInTheEvening,色彩在写实中加入了情感因素。在夕阳的映照下,黄褐色的堤岸和低矮的房屋、树木成为画面中暗色的分割区,在这条分割区的上下两面,分别是画面的两条亮色带。下端是河水映出河岸和天空的倒影,由远及近呈现褐色、橙黄、淡金的色彩变化,河水泛起的涟漪成为这些色彩的分隔线,美妙而富有动感。河岸上端的天空同样层次分明,中间是淡金的薄云,与河岸相接的天空为灰色云朵,画面上沿同样是灰黄色的淡淡云朵。画面中最突出的无疑是那巨大的风车,它屹立在河岸与天空之间,木质的风车条幅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风车的背面则与黄褐色的河岸融为一体。画家选取风车背光的角度进行创作,由此带来的是风车轮廓与天空产生强烈的对比,二者色彩的巨大差异既有黄昏中的光影效果,也是画家刻意为之的。与大地颜色相近的风车近乎融入其中,仿佛整个河岸都是风车基座,更加凸显出风车的平稳。

1909年之后,蒙德里安加入了“通神学协会”,其创作由具象开始向精深超验的领域进发,直到1917年。这一段时间是蒙德里安创作的中期,也是其风格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他由具象逐步走向抽象,并在抽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一时期他作品中的色彩,也从对自然事物的真实描绘向表现抽象精神发展。1911年,蒙德里安游历到巴黎,这里是世界的艺术中心。各种艺术思潮汇集在这里,使艺术直觉十分敏感的蒙德里安不断受到冲击。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以毕加索、勃拉克为代表的立体派。在构图和用色上,蒙德里安受到立体派的启发,构图趋于简洁,而色彩也较为单一。如画家于1912年创作的《灰色的树》,就是这一转变的代表作。整幅画作被灰色的氛围笼罩,遒劲的树干和粗枝以黑色粗线条描绘,而枝干之间的空隙则被灰绿和灰白填满。灰绿色是叶子的颜色,而灰白色是天空。画作中,树枝一直延伸到画框边缘,仿佛欲破框而出。从这幅作品,观者可以发现蒙德里安创作风格的转变。从早年写实的风景和人物,逐步走向对自然的外在形式的脱离。树的形态仍然可以看出其自然生长的秩序,但线条已经趋于简化,细节处的雕琢也几乎见不到了。画作中留有的是画家对自然秩序的思考,构图上虽稍显凌乱,却又不是“披头散发”,这种画法正在坚定地迈向其将树木简化为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灰色的运用虽有些单调,却使整幅画作产生了纯净均衡和稳定之美,这也许正是画家所追求的对抽象精神的描绘。对立体派的接受,使蒙德里安在艺术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但对立体派接触得越深,蒙德里安的不安感觉越是强烈。1914年,蒙德里安返乡看望病重的父亲,一战的爆发使他停留在荷兰,这使他有机会反思立体派创作的得失。他发现自己所要呈现的艺术境界并不能通过立体主义来实现,“立体派没有从它自己的发现里引申出逻辑的结论,它没有把抽象发展到它最后的目的即‘纯粹实在’的表达”[2]。于是,蒙德里安努力寻找适合自己艺术理念的表现手段。最终,由水平线和垂直线构成的极简构图以及黑、白及三原色的色彩运用成为他找到的出路。如《海堤与海构成十号》(1915),水平线和垂直线构成的十字形成为画面的基本元素,它们彼此相互分离。而画面的色彩则是由表现沙滩的淡黄和表现海面的灰白构成。接近自然真实的色彩还原固然能带给观者事物的原貌,但却缺少了艺术的情感力和冲击力。蒙德里安意识到仅仅将自然色彩精妙地还原到画布上是不够的,他需要的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创作中,并通过作品将这种情感传达给观者。于是,这幅作品中,海面与沙滩在色彩渐变中边界模糊,融为一体,恰如从画家长久凝视的眼中见到的景象。而观者也能体会到画家在面对大海时的宁静与安详。

1917年后,蒙德里安的创作风格固定下来。他将自己在艺术领域的探索归纳在《绘画中的新造型主义》中,并将自己的风格命名为“新造型主义”。“新造型主义”除了以水平垂直交叉的十字线为标识外,在色彩设计上,则完全以黑、白及三原色等纯色为形式语言。色彩此时已经失去了具象写实的功能,转而成为画家表现抽象精神的手段。色彩给观者的影响,也更趋于带给人一种韵律感,从色彩的跳动可以察觉出画面与音乐相通的感官。这一时期,蒙德里安的技艺臻于完善,他的“红、黄、蓝构成”系列也成为自己的标签。如《红、黄、蓝构成》(1921)中,矩形的三原色色块在黑色线条的主宰中,成为跃动的音符。色彩内在的节奏与旋律,构建了画面的唯美与和谐。画作在形式上更加单纯,只有垂直线和水平线,而用色上也同样趋于极简。1940年,为躲避战火,蒙德里安来到了纽约。在这里,因为心境的变化,画家在对色彩的处理上也发生了变化。如1942~1943年间创作的《百老汇爵士乐》,三原色成为画面的主宰,尤其是明快的黄色,一扫之前其画作中黑线条的严肃、沉闷。不仅传统油画斑斓的色彩设计被彻底抛弃,就连之前画家一直运用的严肃而高贵的黑色线条也从画作中消失。黄色线条成为贯穿画面各个部分的纽带,它有规律的跃动代表着百老汇的繁华和热闹,就像那些戏院明亮的灯光。红色和蓝色构成的大小色块,出现在黄线条分割中的矩形空间或是黄线条本身上,构成如爵士乐般律动的感觉。画作在视觉上产生了高度的和谐之美,蒙德里安仿佛找到了通往纯粹抽象的钥匙。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2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论文质量;图书馆学;引文分析法;论文质量评价

1引言

国家有关方面规定,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硕士研究生能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具备达到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1]。这表明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不仅能够考核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它还能够体现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严格把控并评价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引文,一是指引语,二是指参考文献,是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写作论文时,为了解释研究主题的来龙去脉、便于研究开展等的需要,必然会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对研究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就会被作者所引用,引文则是这些被引用的文献资料。它不仅可以反映研究生对文献的吸收、消化及创新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引文的质量对论文的质量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故而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就不能忽视引文的作用。有鉴于此,文章试图从论文引文与论文效用的角度出发,对2014—2016年的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其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引文与论文效用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以验证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定量分析引文对论文质量的影响;二是从引文和论文效用角度,对图书馆学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以供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写作论文时参考,并在论文引文方面给予相关参考建议,以期提高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2研究综述

2.1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研究

一般说来,一篇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论文形式、论文内容以及论文效用,因此,归纳以往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研究,可以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硕士学位论文形式进行评价的研究。这一类研究主要从论文结构和格式等方面进行评价,如中英文摘要是否具备、篇幅大小、图表格式是否规范、参考文献著录是否规范等。相关研究如翁涛[2]对2006年度的英语翻译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个案研究,他对硕士学位论文格式和篇幅与提高论文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陈瑜和丘文辉[3]两人也进行过此类研究。从总体上来看,仅从论文形式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价的研究并不多,一般是与论文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第二类是评价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的研究,主要是从论文的选题、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内容的创新性、论文价值、论文的学术水平等进行评价。如高耀等[4]以选题与综述、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论文规范性、创新性及论文价值这四项指标评价了工学门类的学术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又如肖华茵[5]以论文选题与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来构建评价体系,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江西省高校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质量分析等。目前此类研究数量最多,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体系也比较完善。第三类是硕士学位论文效用评价研究。此类评价主要通过分析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被引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如王传毅[6]等通过分析2013年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对硕士及博士学位论文被核心期刊论文引用的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对硕士及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贡献进行了评价。此外如袁?[7]、栾磊祖[8]等人也对硕士学位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进行过分析。不过就目前来看,此类研究数量很少,且大都从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这一指标出发进行探索。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前国内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主要是从论文内容与形式进行评价,很少有研究者从论文效用的角度开展研究。此外,论文质量评价一般也是采取由同行专家阅读文本对具体内容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观性较强,很少有人从引文的角度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也比较浅显。

2.2基于引文的硕士学位论文分析研究

从引文角度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的研究不在少数,不过,总结以往此类研究,发现其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研究目的:其一是通过分析引文以了解硕士研究生的文献需求,从而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指导以及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此类研究如卢同同[9]利用引文分析法对2010年太原化学化工学院的77篇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以此了解了该院研究生的文献需求,从而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又如石德万等[10]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引文的分析,指出目前图书馆信息服务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拓展信息服务新途径等建议。相关研究者还有梁学敏[11]、陈福蓉[12]、刘良璧[13]等人。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此目的而运用引文分析法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其二是对硕士研究生引用参考文献类型进行分析,指出期刊文献利用情况,进而为相关期刊发展提供指导。如程晴晴[14]利用引文分析法对2010—2012年安徽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作了分析,从毕业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这一角度,对硕士研究生的文献需求进行了解,进而为图情期刊发展提供参考,等等。有少部分研究是基于此目的进行。并非所有对引文进行分析的研究都只有以上两个研究目的,这只是对于引文分析法运用于硕士学位论文分析的研究而言的。调研引文分析法在非学位论文的应用研究,可以发现,运用引文分析法的研究目的还包括评价论文质量。如贾春海[15]通过引文分析法,发现引文类型对论文质量有所影响,得出国际会议论文及外文期刊论文引用率越高,论文的出现创新性就越强等结论。又如王全金等[16]通过分析科技论文的引文量与其被引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引文量偏少不利于科技论文质量提高的结论。冯保初[17]为完善编辑审稿,对论文参考文献与论文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他得出引文析出时间、引文语种、引文数量和引文载体及其学术层次与论文质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将论文引文作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个切入点是可行的等结论,等等。此类研究表明,从引文角度评价论文质量有一定可行性。尽管这些研究大都是对科技论文(期刊论文)等进行引文分析,进而评价此类论文的质量,但就理论上而言,评价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也可以从引文角度进行。可遗憾的是,目前相关研究并不多。吴根洲等[18]从引用位置、引用行为、引用功能等方面对70篇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引证文献和参考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对后续研究做出的学术贡献十分有限。该研究可以算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总而言之,仔细分析现有从引文角度对硕士论文进行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些研究或不够深入全面,或偏于主观定性分析,存在泛泛而谈之嫌,并没有对引文与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系予以充分、客观的研究。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很少有研究从论文效用角度评价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很少有研究者从引文角度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价,此外,以往研究对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与论文效用之间关系的研究也不够深入。不过,尽管有一些学者认为从引文角度来评价论文质量并不够权威,但更多的学者还是认为,多数引文,尤其是正面引用的引文,是能够反映一篇论文质量的,论文被引用反映了该论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质量较高。有鉴于此,文章通过构建一个由引文形式、引文特征和论文效用等一级指标和相关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试图从引文特征和论文效用的角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图书馆学硕士论文质量进行多元评价,此外还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对引文与论文效用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3研究设计

3.1研究对象

文章以《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以“学科专业名称=图书馆学”为检索式,限定学位授予年度为2014年到2016年后进行检索,检得344篇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以2014年到2016年的344篇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其一是论文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失去研究分析价值;其二是论文数量必须足够适当。由于文章采用引文分析法,需要对引文进行统计分析,故而数据量及可靠性需要有所保证,以增强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3.2研究方法

文章基于引文分析,从引文形式、特征和论文效用出发,也即以论文引用与被引用情况为出发点,由此构建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通过收集各指标数据,结合定量与定性方法对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间接测度。需要说明的是,理论上来说,还有一些引文指标如引文的发表级别、引文作者的声誉等同样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但由于数据不全、查找不易等原因,此次调研并没有顾及。

4研究结果

4.1引文形式评价

引文形式评价,顾名思义,是对论文引文形式及其规范进行评价。引文作为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引文形式这一角度也可以对论文形式进行间接评价。尽管范围有所缩小,但同样具备可行性。引文形式评价主要包括对引文编排格式、引文著录格式、引文标注格式进行分析,以下为344篇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形式评价分析结果。

4.1.1引文编排格式

评价引文编排格式主要从引文编排顺序和引文编号格式这两个角度进行,相关分析如下:

(1)引文编排顺序

引文编排顺序,也即文后参考文献著录的顺序及其原则。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存在三种引文编排顺序,其一是按文中引用顺序编号,也即顺序编码制,这种编号原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也是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而另外两种编号原则,既不是国家标准所推荐的著者—年份编号制,也不是其衍生物。这两种编号原则分别是按文献类型集中编号和按文献语种集中编号。其中,按文献类型集中编号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先按文献类型集中编号,然后再按文献语种编号,如先把引文为期刊论文的集中起来,再按语种编号,先中文期刊后英文期刊等;另一种则是只按文献类型集中编号,中英文混合编号,如先把属于期刊论文的引文集中起来编号,中英文期刊论文再随意编号等。同样,文献语种集中编号也存在相同类别,即分为先按文献语种集中编号,如先中文后英文,再按类型编号,如中文期刊、中文图书等,再英文期刊、英文图书等,以及只按语种集中编号,各语种引文分开著录,不同类型引文随意编号。此外,通过分析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编排顺序发现,不仅各院校所采用的引文编排顺序不同,而且就算是同一院校,不同研究生所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也采用了不同的引文编排顺序,可见当前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编排顺序尚无统一标准,亟需规范。

(2)引文编号格式

引文编号格式是指引文编号形式规范性和内容规范性。2005年的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与2015年的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均明确指出,引文编号应采用方括号与阿拉伯数字结合的形式,如[1]表示。但研究发现,图书馆学硕士论文中的引文编号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如有些论文的引文编号没有方括号,直接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形如“1”;有些论文的引文编号虽然存在方括号,但其格式却不规范,以“【1】”表示;另外还存在极个别论文直接没有引文编号,等等。而通过分析引文编号内容的规范性,发现论文中存在一般性失误和原则性失误两种情形。所谓一般性失误是指重复编号或者缺省编号,这里的重复编号如引文编号中已经有文献被编号为[1],但在其后却又出现了编号同为[1]的不同文献,而缺省编号则是在编号[1]的第一篇文献后,跳过了编号[2],直接以[3]编号第二篇文献。所谓原则性失误是指重复编号,这里的“重复编号”与上述不同,是指同一篇文献由于在文中被多次引用,出现在文中不同位置,因为按顺序编号,导致其再次被编号,如文献A已经被编号为[1],但文献A在编号为[29]的文献后又被作者引用了一次,于是其又获得一个编号[30],此类现象则为原则性失误中的重复编号。按国家标准规范,同一文献在文中多次出现,应只给予一个编号,但在引用标识上有所区别,需注明页码,如“...规范的重要性[1]2。...规范的要求[2]。...遵守规范[1]78。”

4.1.2引文著录格式

关于引文著录格式的评价,在仔细对比分析344篇学位论文后,总结出以下两个评价要点:

(1)引文著录项目完整度

引文著录项目完整度,即引文著录项目的完整程度。在国家标准规范中,对引文著录的项目存在明确规定,如专著(非电子资源)的著录项目应包括主要责任者、题名项、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项,其中其他责任者及题名项中部分要素为选择性著录。要求引文著录项目齐全完整,并非只是“按章办事”,更多的是为了确保学术交流互通性,因为引文著录规范的出现,其作用之一就是为了便于学术交流。分析344篇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发现。这些论文在引文著录项目完整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著录项目缺省,如有些论文在引文著录时,缺少文献类型标识项或引文页码项,又如一些论文在著录图书引文时,有些写了出版地,形如“[M].北京:北京出版社.”,有些则没有,形如“[M].北京出版社.”,前者显然符合国家标准。其他还有如连续出版物著录缺少卷号、缺少出版时间等等。目前存在此类问题的论文数目较多。二是著录项目多余,如某些论文在著录学位论文时,已经著录了文献类型标识符,但在其后又以中文表示文献类型,形如“(硕士论文)[D].”或“[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2.”,部分论文有此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引文著录项目完整度存在的问题不局限于以上两大类型,还存在其他问题,如同一论文中,各引文著录项目存在不一致性,即部分以正确格式著录,部分又出现不规范著录现象等等,只是数量较少。由此可以看出部分研究生对引文形式规范并不重视。

(2)引文著录符号规范性

所谓引文著录符号规范性是指引文著录时所采用的标识符号是否符合规范。国家标准规定了参考文献著录时所用的标识符号,如“[]”用于文献序号、文献类型标识、电子资源引用日期以及自拟的信息等。分析344篇论文发现,在引文著录符号方面,这些论文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包括缺少或增加标识符号和标识符号不规范。前者如引文最后缺少“.”,英文文献无文献类型标识符,引文著录项目如题名前加书名号“《》”等;后者如引用页码使用“~”而不是“-”标识起止页码等。尽管此类著录符号的问题并非是主要问题,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反映了论文作者学术研究的严谨度,也应当引起重视。

4.1.3引文标注格式

引文标注格式的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引文在文中的标注形式,即文中引用标识格式;二是文献注释标注格式,如页下注的格式及其规范。

(1)文中引用标识格式

通过分析344篇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文中引用标识发现,其在论文中存在三种情况,一是没有文中引用标识,也即通称的引用上标,如“[1]”,极个别论文有此现象;二是有引用上标,但其格式不规范,标准的著录格式如“...规范[1]”,但有部分论文的引用上标却或增、或变化、或减,不符合标准,如“...规范【1】”引用符号不规范,再如“...规范1”没有中括号等;三是有引用上标,且格式正确,大部分论文都达到了这一要求。

(2)文献注释标注格式

引文引用上标的格式规范与其是否采用文献注释格式,也即页下注格式有关,对页下注格式规范性需要加以考虑。而研究分析344篇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后发现,按页下注可以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无页下注的论文,此类占多数,多达204篇;第二类是有页下注的论文,有140篇,但发现其页下注格式不一,如对于序号,部分论文的页下注序号是以带圈数字表示,部分是直接以数字表示,部分则是以方括号加数字表示。总而言之,引文的标注格式是用来指明论文中具体内容参考何种文献的重要标识,其格式不规范或者缺失引文标注,既不利于其他研究者阅读与考证文献,同时也表明论文作者写作水平和学术道德等可能存在不足,其在一定程度可能会影响论文的质量,学界对此应予以重视,出台和完善相应规范。

4.2引文特征评价

所谓引文特征评价,是指对引文规模数量、类型、语种等反映引文基本情况的信息进行的评价。文章将引文特征这个一级评价指标细化为三个二级评价指标,分别是引文数量、引文语种、引文类型。以下是对344篇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引文分析后,统计得出的相应结果。

4.2.1引文数量

引文数量是指一篇论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数量。对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数量进行统计分析,不仅可以体现硕士研究生检索文献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硕士研究生对文献信息的吸收、消化和借鉴能力,此外,在某种程度上,它还表征了硕士研究生对本专业发展动态的了解水平或掌握程度。因而,引文数量的多少,对论文质量可能具有影响,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更好更全面地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在344篇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引文总数为21630篇,平均每篇硕士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量为62.878篇。就平均引文引用量来看,与国内其他学科相差不大,但这一数据与国外相关研究所说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的完成,大概要借鉴并消化100篇左右的参考文献”的数字相比较,其差距较大。这说明从整体上看,我国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在文献检索、吸收、利用等能力培养方面还有待提升。论文引用参考文献最多的有184篇,但引用最少的却只有23篇,两者差距达8倍,这表明,从局部来看,我国不同高校的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在文献检索、吸收、消化以及对研究动态的把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4.2.2引文类型

引文类型,确切的说,是指引文文献载体类型,文章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期刊论文、图书、学位论文、电子资源和其他类型。由于每一种文献类型有其固有的特性,如期刊论文出版周期短、更新速度快,图书系统性强,但编写时间长、对最新科研动态把握不精确,故而,不同的引文类型,其对研究者和论文来说,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分析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类型,有助于把握硕士研究生的阅读动向和规律,进而从引文类型角度,可以对其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价。表2为344篇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类型统计分析数据。在引文类型中,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引用最多的文献类型是期刊论文,占比达63.44%,其后引用数量由高到低的文献类型依次为电子资源、图书、学位论文、其他类型(如会议论文、报纸)。从表2还可以发现存在57条引文难以区分文献类型,这主要是由于引文著录时缺少相关文献类型标识等引文著录不规范所致。总而言之,就目前来看,我国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查阅的文献主要还是以期刊论文为主,这是目前各学科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由期刊论文独有的优势所决定的。不过令人吃惊的是,电子资源的引用数量竟然仅次于期刊论文,其中原因值得探讨。会议论文等其他类型的文献引用数量最少,这可能是与获得此类文献存在障碍有很大关系。

4.2.3引文语种

引文语种是指论文参考文献所使用的语言。对引文语种进行分析,可以衡量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吸收、利用外文文献的能力,同时也能反映论文资料的完备性。表3为引文语种统计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引文中的大部分电子资源难以明确区分其语种,故而在此处并未对其进行统计,所以引文语种统计的总引用量为18699篇,而非21630篇。尽管缺少部分数据,但对总体结果而言,其影响并不大。从表3的数据来看,硕士研究生在调研文献时,还是以中文文献居多,中文总引用量有15286篇,占总引文量的81.75%,其篇均引用量为44.436篇。其次是英文文献,总引用量为3356篇,占比17.95%,英文篇均引用量为9.756篇,而其他语种文献引用很少。表中记录仅有57篇其他语种的文献,分析这57篇文献,发现这些文献的引用是由研究主题决定的。如王灏夙的《日本文献资源编目规则演变及发展研究》引用了25篇日本文献,是引用其他语种文献最多的论文,其研究对象就是日本文献资源编目规则,自然会参考大量日本文献。这一组数据表明,我国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在阅读文献时,还是以国内文献为主,反映了硕士研究生掌握的外语语种过于单一,有待加强。

4.3论文效用评价

论文效用评价,即对论文的效用进行分析,也即对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学术价值、关注度等进行评价。文章主要从被引量和下载量两个指标进行衡量,相关结果及分析如以下内容所述。

4.3.1下载量

下载量是指一篇论文被下载的次数,文章中的下载量以中国知网的统计量为依据,即一篇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在中国知网上被其他学者下载的次数。一般来说,下载者下载论文主要是由于该论文在某些方面满足自身研究需求,如论文主题与下载者研究相关。因而,一篇论文下载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论文主题等得到学者关注的程度,也表明论文比较切合研究热度,而论文切合热度,在某种程度上,又能反映其质量或者创新性较高等等。分析论文的下载量,无疑是有利于客观全面地评价论文质量的。此外,由于硕士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的差异,一般只有电子版本,因而,引用硕士学位论文必然先要下载论文,论文下载量与论文引用量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基于以上考虑,故此选择论文下载量作为评价指标之一,以间接测度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表4为论文下载量区间统计分析表,而图1是这些论文的下载量统计散点图。344篇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在2014年到2016年期间的总下载量为90349次,平均每篇论文被下载的次数为262.642次,单篇论文下载次数最多达2152次,最小下载量为6次,两者相差约359倍,差距之大,可见一斑。这说明344篇硕士学位论文各自的下载量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侧面也反映了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存在部分论文很少人关注。而从论文下载量散点图和论文下载量区间分析表来看,大部分学位论文的下载量在0~500次之间,这一区间的论文有308篇,占总数的89.53%;下载量在500~100次范围内的论文数量相对而言较少,只有27篇;1000次以上的论文数量最少,只有9篇。学位论文作为硕士研究生获得学位的重要凭证,其质量、专业水平、系统性、学术性应该都较一般论文要高,但为何关注的人却存在巨大差距?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4.3.2被引量

被引量是指一篇论文被其他论文所引用的次数,一篇论文被其他论文所引用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该论文对于其他论文而言是有用的。而判断论文是否有用,显然就是衡量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因而被引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或学术影响力大小,在许多学者看来,一篇论文的被引量多少可以直接反映该论文质量高低。故而分析论文被引量,对于论文质量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图2、图3分别为这些论文的被引量统计散点图和被引量区间分布图。344篇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总被引量为574次,篇均被引量为1.669次,还不足两次,可见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被引量非常低。尽管有个别论文的被引量最高达22次,但分析图2、图3后,可知绝大多数论文的被引量在5次以下。从具体数据来看,有316篇论文被引量不足5次,占总论文数的91.86%,而且其中还有140篇论文的被引量为0次,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被引量普遍低下,由此可见一斑。

5分析与讨论

以定量和定性分析法从论文引文与效用角度对论文质量进行间接评价,可以发现,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存在诸多问题,论文质量受论文引文影响,但两者究竟存在何种关系就目前来看尚不明确,因此,探讨两者之间关系,成为研究所需。文章拟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以上述统计数据,即以形式、内容、效用三个一级指标下各指标的数据为分析基础,对引文特征指标与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之间进行分析。由于文章中形式评价属于定性评价,难以量化,故而最终确定的分析指标为引文规模和论文效用这两个一级指标及其下的10个二级指标,这10个二级指标又分别为单篇引文量、中文引文量、英文引文量、期刊论文引文量、图书引文量、学位论文引文量、其他类型引文量、电子资源引文量、被引量及下载量。其中,论文被引量与下载量为论文效用指标,用以表征论文质量,其余指标为引文特征指标,代表引文特征属性。以这些指标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可以探讨引文特征指标与论文效用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间接地分析引文与论文质量之间的关系。

5.1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法由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是一种利用灰色关联度来量化研究不确定系统内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科学方法[19]。所谓不确定系统,也即灰色系统,是指一个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如经济系统、农业系统、生态系统等,在这些系统中通常包含有许多种不同的影响因素,但又无法完全确定系统所有的影响因素,便是比较典型的灰色系统。论文质量也是一个灰色系统,其影响因素部分已知,但更多的因素则是不确定的。因而,对灰色关联分析非常适用于论文质量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可以确定一系列影响论文质量的因素中主要影响因素、次要影响因素,并对其与系统发展的关系进行评价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不同序列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具体实现方法是利用灰色关联度顺序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次序。随着灰色关联分析研究的不断深入,应用范围不断推广,灰色关联分析逐渐从早期基于点关联系数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发展到基于整体或全局视角的广义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从基于接近性测度相似性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发展到分别基于相似性和接近性视角构造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20-21]。相应地,灰色关联度也由最初的灰色关联度(邓氏关联度)发展为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灰色综合关联度、相似关联度、接近关联度、三维关联度等。文章在综合考虑各灰色关联度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的情况下,最终决定采用灰色绝对关联度进行分析。以论文效用指标,即被引量和下载量为系统行为特征(即参考序列)来表征论文质量,将引文特征指标如引文量等视为系统行为相关因素(即比较数列),对论文效用指标与引文特征指标之间的相似程度进行分析,以灰色绝对关联度为分析依据,关联度越大,表征两者联系越紧密,影响越大,反之越小。文章利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灰色系统研究所开发的灰色建模软件第七版对以上指标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分别得出各引文特征指标与被引量、下载量之间的灰色绝对关联度,如表5、表6所示。由表5可得,各引文特征指标对论文被引量的影响力相差较大。就引文类型来看,电子资源引用量与论文被引量关系最为密切,两者呈现较高的相似度;其后依次是期刊论文、图书、学位论文、其他类型文献。而就引文语种来看,中英文引文量与被引量之间的关联度相差较大,中文引文量与被引量的关系更为密切。这说明中文引文量与被引量相似程度较高。但这不一定意味着中文引文量对被引量的影响较高,就笔者分析,英文引文量普遍过低导致了其与被引量之间的关联度比实际上的关联要小。单篇论文的总引用量与被引量之间的关系较弱,说明引文类型和引文语种与被引量之间的相似程度比引文数量与被引量之间的相似程度要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味提高引文数量并不一定有利于论文质量的提升,但丰富引文类型,也即在写作论文过程中综合参考各类文献资料,有助于对主题的把握,使得研究更为客观,进而有助于提升论文质量。而由表6可以发现,从整体上来看,各引文特征指标与下载量之间的关联度相差不大,且均在0.5左右,这表明各引文特征指标对论文下载量的影响程度相当,下载量与引文特征指标的相似程度普遍较弱。而从具体数值来看,与论文下载量关联更密切的引文特征指标是单篇引文量,其后依次是学位论文、期刊论文、电子资源等,英文引文量与论文下载量之间的关联最弱。这一现象一方面表明在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引文语种与论文下载量之间的关联性不大,另一方面也再一次从侧面显示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存在外文引用率普遍较低的问题。

5.2相关性分析

衡量事物之间,或者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强弱并用适当的统计指标表示出来的过程便是相关性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有很多,较为直观简单的是绘制散点图,但其存在不够准确的局限,而要求准确描述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则可以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实现,如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Spearman和Kendall’stua-b等级相关系数等。在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后,因为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对原始变量的分布不作要求,而文章的原始变量及其数据并非都符合计算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的要求,故文章最终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并结合简单散点图来分析各引文特征指标与被引量、下载量之间以及被引量与下载量之间的相关性。此外,考虑到中英文引文对被引量和下载量的影响差别较大,此处的引文特征指标在原来八个指标的基础上进行了语种区分,从而演变为十三个指标,以此进行相关性分析,所得结果如表7所示。为形象表示各引文特征与被引量和下载量的关系,但又限于篇幅,故文章只列举了与被引量和下载量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几个指标(英文引文量、图书引用量。由上述图表可以得出以下三条结论:一是论文被引量与下载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高达0.643,而这与论文利用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参考引用文献必然是在阅读该文献资料之后的行为。二是论文被引量和下载量均与英文引文量、英文期刊论文引用量、电子资源引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论文引用英文引文、英文期刊论文和电子资源越多,其被引量与下载量会相应提高。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引用英文或者外文期刊文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其研究立足于国际视野,对国内外的研究发展有充分了解,也说明了作者所查询的资料较为完备,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论文质量的提高,论文质量较高,其利用率和关注度也就较高;另一方面,电子资源往往包含一些比较新颖的,与时事、社会发展、学科发展等密切关联的信息,引用此类资源,往往表明研究者对于学科热点等把握较为准确。电子资源的学术价值在近年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在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对于电子资源的引用量从整体上来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总而言之,电子资源对于提升论文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三是图书引用量与论文被引量和下载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一篇论文的图书引用量越多,尤其是中文图书引用越多,该论文的被引量、下载量有可能会有所下降。这一点与一般认为的引用图书有助于论文质量提升的说法相反。笔者仔细分析其原因发现,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引用图书较多的论文多为对某一专题进行研究的论文,所引用的图书多为古籍等历史性文献资料,非直接相关的研究者很少利用其论文,导致论文被引量和下载量都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分析。不过从整体来看,尽管图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基础性,但正因为如此,其在论文中的引用一般是出于构建基础理论的需要,对论文创新性等质量关键指标的影响较弱,加之图书由于出版周期较长,信息及学术动态更新不及时等原因,故而对论文整体质量的提升作用不大。此外笔者认为,由于图书的内容一般较多,而硕士研究生撰写论文时间有限,在某种程度上阅读图书会分散硕士研究生的精力和时间,进而对论文质量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另外,研究分析还发现引文数量与下载量、被引量之间呈弱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017、0.02,两者几乎不相关。这说明引文数量的多少无法作为论文质量评价的指标,两者关系不大。尽管引文量多能表征论文作者参考阅读文献量大,吸收消化文献能力强,但是其论文质量是否较高还值得商榷,因此,一味追求引文数量并不可取,论文引用参考文献应择优选取。从图表来看,中文期刊论文似乎对于提升论文质量的帮助并不大,但这绝不能说中文期刊论文对于论文质量毫无意义。相反,中文期刊论文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引用最多的文献类型就是中文期刊论文。期刊论文由于出版周期短,新颖度大,能及时把握反映最新研究动态等特点,作为论文参考的主要资料,是论文写作与研究进行的重要条件。得到硕士研究生的普遍且大量引用,再观之学位论文,研究发现,学位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被引量、下载量相关性不大,高被引或高下载量的论文的学位论文引用量有高有低,低被引或低下载量的论文的学位论文引用量同样或高或低。学位论文的引用能表征一篇学位论文与其他学位论文的继承性和相关性,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应在保证研究创新的同时,加强其学术继承性,深入研究某一主题。依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论文被引量和下载量均与英文引文量、英文期刊论文引用量、电子资源引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中文图书引用量与论文被引量和下载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余如引文数量、中文期刊论文引用量等与论文被引量和下载量几乎无关。此外,在当前,普遍认为论文被引量与下载量与论文质量成正相关关系。由此进行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以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硕士论文质量间接测度结果如表8所示,限于篇幅,只列举了质量间接测度排名前20的论文及其相关数据。

6结语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3

关键词:水墨元素;平面设计;合体字

1引言

水墨艺术作为中华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中的经典。从设计师的视角来看,水墨中独具一格的“干”、“湿”、“浓”、“淡”,视觉效果变化丰富,冲击力也十分强烈,与平面设计在视觉艺术方面具有很强的共性,具有较高的设计价值。本文企图从水墨的“干”、“湿”、“浓”、“淡”方面来探索水墨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多种运用方式,并结合平面设计理论,使之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探寻新的事实依据。水墨艺术文化与平面设计结合运用,可以为平面设计增添更深的精神内涵,同样,平面设计也反作用于水墨,给水墨艺术以更大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和表现舞台,二者共同进步相得益彰。本论文的创新点来源于水墨元素中的“干”、“湿”、“浓”、“淡”,以及民间艺术吉祥文化中的合体字形式。每种元素都有代表其自身的特色和形态,将水墨元素与合体字结合起来,使之更具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经过中国知网的查寻发现,国内暂且还未有将水墨元素与合体字结合运用在平面设计中的文献发表,因此本文的创新部分则是将这几种不同的水墨元素与民间民俗文化中的合体字结合,并以平面设计作为切入点,结合平面构成手法,来进行画面整体的布局设计。

2概述

2.1平面设计的概述。平面设计起源于欧洲,它是一门通过视觉来传播信息的学科,也是一种最普遍、最广泛的视觉艺术。平面设计是一种速度快且成本低的传播载体,具有一定社会功能性和审美性。在平面构成的法则下,平面设计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因此它不只是传播信息的工具,也是一种美的表达。其中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三大基本元素是平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点、线、面三元素有不同的情感特征,例如点的动态感、线的方向感、面的厚重感等,它们是整体画面空间和节奏的掌握者。它们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可以在相对的情况下进行相互转换。

2.2水墨元素的概述。水墨,即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指由水和墨所作的绘画。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且奇妙的变化,表现物象,有独到的艺术效果。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道:“运墨而五色具”,其意为墨分五色,讲的就是这五种水墨的色度。在《中国画墨法之探析》中说道:“经王维在水墨渲染之际,开发出浓、淡、干、湿等丰富变化之墨法。”①水墨通过用墨用水程度和轻重的区分,则可以产生出不同视觉效果的“干”、“湿”、“浓”、“淡”等水墨元素。水墨元素是从水墨画中提取的成分,它呈现出特有的东方古韵的意境美感,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的传统文化。《画谭》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占入水墨并称,实有至理。”水墨的效果与水的比例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水墨调配中,清水多,墨少,则颜色淡雅,清水少,墨多,则色泽浓郁,根据水与墨不同比例的搭配,可调配出不同色调,而水墨浓淡的变化也造就了画面的空间和层次。此外,水墨特殊的视觉效果离不开宣纸和毛笔,大多数的水墨以宣纸作为纸材,毛笔作为运墨工具。其宣纸具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一笔落成,水墨的浓淡深浅和纹理层次清晰可见。再结合毛笔笔势中不同力度和劲道的“提”、“按”、“顿”、“挫”,使渗透进宣纸的水墨由于运墨笔势的轻重缓急和水墨的浓度变化,同时也相应地产生了不同深度和层次的颜色,这也是水墨独特魅力的所在之一。水墨元素也同样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其中“干”是一种力量的表现;而“湿”代表着水墨的随意性、未知性、抽象性、神秘性和不可控性,好似江南烟雨滴滴渲染在静谧的湖面;水墨的“浓”则是一种厚重感和面积感的体现,它浑厚有力稳如泰山;而“淡”又犹如窈窕淑女胭脂淡妆般拥有清新高雅的气质,如清风拂面。水墨元素可以相互搭配运用,元素的对比使用可产生强烈的视觉张力和矛盾冲突的美感。例如“干与湿”“浓与淡”的搭配,是一种力量感和纤柔感的对比结合,犹如阴阳结合之美。这样的搭配使用可增强设计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使之产生虚实相生的意境美。“干”、“湿”、“浓”、“淡”的渐变以及碰撞,还可以增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魄力。

3水墨元素在平面设计应用中的体现

本论文中,笔者将水墨元素中的“干”、“湿”、“浓”、“淡”与平面设计中的点、线、面融合,在画面中水墨元素通过肌理对比、面积对比、大小对比、粗细对比、动静对比等视觉效果,来表现画面的韵律、节奏、层次、空间,以及给人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及心理感受。其中“干”在水墨画中使用频率很高,它是一种力量的表现,气势由内而外,给人一种爽朗洒脱的视觉感受。在平面设计应用中,“干”可运用在点、线、面三者上,可形成干点、干线、干面。但结合它干爽利落的特性,可见与线的指向性更加贴,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方向的心理感受。“湿”,在水墨中是最具神秘感的。它代表着水墨的偶然性、未知性、抽象性和不可控性。在平面设计的应用中,“湿”多以面和点的形式呈现。结合平面设计原理,“湿”的表现形式可多运用在造型设计中,抓住“湿”的偶然性特征与抽象性等特征,可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设计图形。水墨的“浓”是一种厚重感和面积感的体现。在平面设计的应用中,“浓”的肌理也同样均可表现点、线、面。但根据“浓”丰腴饱满的特征,可见“浓”与平面设计中的面更有共性。它与面都占相对大的空间,在设计中可成为画面的主要视觉中心。且“浓”与面都有浑厚饱满的效果,呈现一种沉稳敦实的体积感,能给人带来一种安稳牢固的心理感受。水墨元素中的“淡”,是水墨艺术高雅之所在。“淡”则是由清水多,墨少,所绘制而成的淡雅效果。在平面设计的应用中,由于“淡”的色度比较浅,造型比较轻柔飘逸,因此,“淡”常与“浓”和“干”,或者和颜色相对来说较重的图形进行对比运用,形成“浓淡”对比和“轻重”对比,以此来增加平面设计中的层次感。

4《墨韵聊斋》系列海报设计作品的应用实践

4.1《墨韵聊斋》系列海报设计作品创作前期的探索。此作品的创意思维是以平面设计中的海报设计为表现方式,将中国古典文学《聊斋志异》作为设计实验的内容支撑和文学背景,并提取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汉字,以民间民俗吉祥文化中的合体字形式,来作为此次实验作品中的设计载体,且将水墨元素作为海报的表现形式,来呈现整个画面。在所有平面设计内容中,海报是最具有强烈直观视觉效果的平面设计,它具有很强的大众宣传力,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海报设计对于其他平面设计而言可以更加自由的抽象的表达主题,并且海报设计内容紧凑,成本较低,观赏力强,适用于快速传播。因此在实验阶段笔者选择了海报设计作为实验的设计方式。

4.2《墨韵聊斋》系列海报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1)作品中的字体设计此次实验作品的第一个步骤,是以合体字为主要形式的字体设计,也称为合体字设计。合体字是水墨元素的载体,也是整个画面视觉效果的前期铺垫,为水墨元素的造型设计打下基础。且合体字与水墨元素的结合也是整篇论文的创新点。合字体设计来源于我国古代民间艺术中的“吉祥文化”。所谓“吉祥文化”,就是指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对万事顺心的一种祈愿。合字体设计是以中国的汉字为设计对象,将带有祝福和祈愿的汉字结合为一体,成为一个绘画性极强的造型文字符号,以表人们的心愿,并代表着中国民间民俗的文化传统。从著名设计师陈楠著作的《汉字的诱惑》一书中可以形象地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看到合体字的创作过程。合体字的字体设计表现在对汉字的拆分和重组上,将汉字进行偏旁部首的拆分,保留主体结构,并使用笔划共用、笔划替换、笔划变形、笔划加减等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文字符号,使之具有一定的文字识别性,又具有独特的造型。在实验设计中,系列海报一共分为六张,主要选取《聊斋志异》短篇小说集中的六篇小说为主题,分别为《西湖主》、《红毛毡》、《山魈》、《房文淑》、《崂山道士》和《罗刹海市》。作品将这六篇小说的名称作为合字体设计的载体,创作出六个不同的合体字,将之分别作为六张系列海报的基础元素。以《西湖主》为例,将“西”“湖”“主”三个汉字进行组合,使用合体字的设计手法,将笔划拆分、共用、重组,使三个字合为一个新的文字符号。并运用平面构成中的重复手法,将具有较强特征性的笔划重复叠加使用,增添符号的空间感和视觉表现力。以《西湖主》的设计为标准,其他五个合字体也同样使用此方法来进行设计,为接下来图形的造型设计奠定基础。(2)作品中的造型设计造型设计是实验过程中主要运用到水墨元素的部分,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它是在合体字设计的基础上,将文字符号使用水墨中的“干”、“湿”、“浓”、“淡”来表现,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形。其中水墨元素点、线、面的设计原理结合,再融入元素自身的情感特征及视觉冲击力,来营造画面的情感色彩与空间节奏。造型设计以图形的边缘化、符号化、轮廓化为主,奠定了整个画面的轮廓基调,好的造型设计会让作品产生相应的吸引力。由于水墨与宣纸之间的渗透关系,水墨会产生独特的晕染效果,如百花绽放一般,这种视觉效果会使设计图形的造型轮廓别具一格。在作品造型设计中,均以面为图形的主要视觉中心,根据点与线的变化使图形产生不同的韵律和节奏。作品以“浓”墨作为图形中面的视觉表现,其占图形中的最大画面面积,并且浑厚有力,浓郁墨色和丰腴的视觉效果,使图形饱满且稳重。而图形中的线多以“干”墨呈现,且占图形的面积不大,“干”墨的线主要是水平线为主,它干爽利落的特性,结合水平线平稳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稳健平和之感。而“湿”主要体现在造型轮廓的边缘上,使其产生偶然性的特殊造型轮廓。且水墨元素中的“淡”,星星点点晕染在画面中,与其他浓郁色调产生视觉上的对比,给人一种视觉撞击感。在面与线的基础上,元素中的点显得尤为跳动,以“浓”墨肌理居多的点虽占元素中的面积较少,但是点的律动性极强,浓郁的墨点以不同形态,有的以大小不一的点状散布在图形的四周,犹如画龙点睛之笔。有的从大到小不规则地排列在元素的侧方位置,呈现出赋有韵律和节奏的流动性视觉效果,使整个图形具有很强的动态感,显得生动活泼。由于水墨元素的视觉冲击力比较强,塑造出来的造型也会给人带来较显著的冲击感。使图形既有面的浓郁和沉稳,又具线的干练和洒脱,更有点的律动和活跃。三者的紧密组合,在画面中既相互衬托,又相互影响。水墨的一张一弛使整个画面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肌理鲜明,符号的边缘轮廓特征也十分具有特色,塑造出古朴墨韵与苍健雄劲并存的独特造型,从而产生独具魅力并视觉效果较强的水墨元素造型设计。(3)作品中的色彩设计水墨虽以黑白为主,但却“墨赋五彩”,不同比例的水与墨可呈现不同颜色变化的视觉效果,而表现上的“黑”色其内在却富有丰富多变的灰色调,灰色调看似静态的色彩实际上有变幻莫测的动态艺术幻觉,其中包括深灰、中灰、浅灰等不同明度和不同饱和度等灰色。在实验作品《墨韵聊斋》系列海报设计中的色彩设计主要以黑白为主,灰色为辅,以此来表现出画面色调的轻重深浅。画面中首先以大面积的黑色主元素为基底,在基底上叠加不同层次的灰色的辅助水墨元素,随着灰色调的变化,画面呈现出层峦叠嶂的空间效果,这浑然天成的韵律和节奏,赋予了作品无与伦比的色彩魅力。

5结语

本论文对水墨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其创新之处在于将“干”、“湿”、“浓”、“淡”与民间民俗文化中的合体字结合,并运用在平面设计中。以平面设计作为切入点,结合平面构成中点、线、面三元素的设计原理,来进行画面的造型设计和整体的布局设计。本次设计实验经过了长期的思考和不断的尝试与对比,从而得到了最终丰富的且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并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以及验证了论点的可行性。同时,通过对实验的总结可以发现,水墨元素虽与点、线、面三元素可以得到很好的融合,但在平面设计的运用中,想要得到更多的有关水墨元素的创作方式,这是远远不够的。设计师需要继续探索水墨与平面设计的其他共性,并运用更多的平面构成手法去加以实践和研究,来拓展国内的平面设计在水墨元素方面的创作思路及创作空间,并使其产生更深、更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毕晓明,陈伟.传统水墨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宿州学院学报,2018,0033(9):93-102.

[2]李永轮.论书法“形”、“意”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书法,2018(3):96-97.

[3]丁国凯.论中国书法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上),2018(8):62-64.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4

[关键词]社区干预;高血压病;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学质量评价

高血压病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并对其结构与功能造成影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2017年美国的《成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处理指南》指出: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血压水平为120~129/60~80mmHg即为血压升高[1]。该指南的公布提醒全人类应重视高血压病,提高对其的防治意识。作为医护人员,应做好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早期干预与对其家属的宣教。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至少有2亿的高血压病患者,且人数仍在不断上升[2]。但目前高血压病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用药依从性、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等均较低,因此,高血压病防治工作亟待解决。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全科医师及社会医疗保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治疗高血压病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和扭转并发症[3],其一级预防尤为重要,且由于本病患病率高、病情较轻无需住院治疗、生活方式与用药对疾病影响更大,因此高血压病主要预防与控制的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病社区干预是指在社区范围内针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的干预活动,目的在于创造健康有利的环境、改变其行为与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汇总了现有的高血压病社区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对其进行报告学与方法学质量评价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旨在为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纳入标准。1)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类文献;2)研究对象为18周岁以上确诊为高血压病的患者;3)社区相关干预对高血压病的影响。

1.2文献排除标准。1)综述;2)重复发表;3)数据有误。

1.3文献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Pubmed、TheCochrane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文检索词式为:“社区OR社区干预AND高血压OR原发性高血压OR血压升高AND系统评价ORmeta分析”;英文检索式为:“hypertensionORhighbloodpressureANDcommunityORcommunityinterventionORcommunityservicesANDsystematicreviewORmeta-analysis”,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6月,语言限定为中文与英文。同时追溯文献的参考文献。

1.4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由2名接受过循证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训的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分别进行文献筛选、全文阅读和信息提取,并交叉核对。提取的信息主要包括:作者、年份、国家/地区、包含的研究数量和结果指标。使用Excel2010软件创立一般资料表格。

1.5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首选AMSTAR[4],共11个条目,条目被评为“是”计1分、“部分是”计0.5分,“否”计0分。0~4分为较低质量,5~8分为质量中等,9~11分为质量较高。正式评价前对2名研究人员进行培训,正式质量评价过程由经过培训有2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如遇分歧,与第三方讨论与协商。

1.6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201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初检有关文献384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15篇[5-19]。文献检索流程见图1。

2.2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纳入的15篇文献的基本特征见表1。

2.3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AMSTAR评分为4.5~9分,平均(6.5±1.51)分,具体各条目评价情况见表2。

3讨论

3.1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本研究显示,从方法学质量角度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有:①15篇未提供排除文献的参考文献。分析原因可能与期刊版面要求有关,且检索出文献数量较多时,就工作量而言提供所有排除文献的参考文献有一定难度。②15篇未检索灰色文献。检索灰色文献可能导致结果存在偏倚。③12篇未说明相关利益冲突。④6篇检索策略不完全。全面的搜索策略有利于提高文献的查全率。

3.2建议。①高校和医院,特别是一级医院应开设循证医学课程或相关培训,组织一线医疗或研究人员学习循证及相关知识,为提高研究水平打下良好基础。②在研究设计、干预与论文撰写过程中,为提高证据的可靠性和促进证据向临床实践的转化,应该促进多领域、多组织、多人合作。③期刊应提供未删减版的全文,使研究过程与结果充分展现。④在撰写论文与研究设计时应当严格遵守AMSTAR相关条目要求,提高质量。

3.3社区干预效果。目前,由于实施过程简单且效果好,社区干预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管理。纳入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居民、高血压病预防工作均有较大影响。分析原因可能是:高血压病患者及其家属在社区范围内,接受社区干预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接受了很多高血压相关知识,了解了高血压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后会下意识地改变某些行为如饮食控制、体育锻炼与坚持服药,从而促进其生活方式改变与提高其药物依从性、监测血压等遵医行为,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有利于血压的降低,患者血压降低后认识到生活方式改变、提高遵医行为等好处后会继续坚持,最终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率。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群体参与到了社区的高血压病干预中,在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与效果明显呈现后,社区内高血压相关知识传播速度加快、居民的认可度提高,居民的生活方式改善,整个社区高血压病患病率下降,社区高血压病一级预防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20-21]。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5

本文运用色彩地理学的理论对羌族地区自然和人文色彩进行研究,并对该地区的色彩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地区色彩形成方式与构成特色,为羌族文化产品设计做出色彩指导,推动羌族地区文化产品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

色彩地理学;色彩设计;羌族文化;文化产品设计

一引言

羌族,自称“尔玛”,意思为“本地人”。羌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是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民族。最早关于羌族的记载出现在殷商时代甲骨文卜辞中,其起源则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炎黄时代。历经发展变迁,古羌人的一支迁徙到今川西北一带,发展成为今天羌族的主要成员;另外一支则融入藏族和汉族。从民族发现历史源流来看,羌族与汉族、藏族、彝族、傈僳族等都是同源民族,都来源自古羌,并且继承了羌族名称及其发展了羌族传统的民族文化。[1]人类对色彩的感受来源于自然界客体本身,也来源于人类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大自然带给人类一个色彩丰富的世界:天空、云彩、山川、树林等,而人类自身的创造性活动编织出了完全不同于自然的色彩:建筑、景观、服饰、民俗活动等。根据法国朗科罗教授“色彩地理学”的观点,对一个地区的色彩研究要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色彩和人文环境色彩进行调查研究,从地缘及其文化学的角度来审视、考察和研究色彩及其他相关问题。[2]本文尝试从地理气候条件、建筑人文景观、服饰、民俗活动几个方面来分析羌族地区的色彩风貌,了解羌族色彩渊源。

二羌族色彩研究

1羌族建筑色彩

根据色彩地理学的研究,对一个地区的建筑色彩提取必须从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来分析。羌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面,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形成强烈的“焚风效应”。这样的气候条件造成周围山体陡峭,山顶植被少,岩石裸露较多,裸露的岩石风化后呈现出自然的层次丰富的中性灰色。羌族建筑羌寨,就地取材建立在群山之中。羌寨修建最初是以防御为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为辅,所以在取材方面非常简单,以裸露的山体岩石作为基本建筑材料,除了点缀的白石,外墙没有任何装饰性纹样和色彩,保留了岩石本来的色彩和质感。根据伊顿色彩调和的理论,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色彩并置在一起,进行合理有序、协调统一的组合能够产生统一和谐的视觉效果。羌寨依山势等高线修建,建筑群落呈阶梯状分布,灰色的岩石主体,干枯后黄泥的中黄色,木材的日然色,点缀的白石,在强烈的日照条件下,羌寨的外部空间色彩统一协调,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呈现出一幅中性灰调的色彩画面。羌族建筑色彩调和偏重于满足统一和谐的视觉生理需求,能产生舒适协调的色彩效果。

2羌族服饰色彩

羌族男子服饰比较单一,主要以黑色或者藏青色长衫、长裤为主,冬天着灰白色羊皮袄,黑色或者青色头帕;节庆时候,羌族男子还要穿上五彩绣花的云云鞋,五色编织的长腰带。羌族男子服饰色彩以黑、青色与白色为主体色,交错艳丽的绣花或者织花,色彩饱和度高,色调明快,色彩搭配简单,制作精美。羌族妇女服饰艳丽多彩,尤其是年轻女性传统服饰更为鲜艳。基本以蔚蓝色,水红色或者深红色的长衫为主,衣领、衣襟、袖口、裤边都绣有五彩花边,衣领上镶嵌有梅花银饰;戴蓝底桃花头帕,头帕上绣桃红色大花。羌族女性无论年纪都要栓围腰,羌族围腰以黑色或者藏青色为基底色,绣有红色或者桃红色鲜艳的图案,上端有银扣,两边是自织的五彩精致腰带。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是这个民族心理的物化表现形式,折射出该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具有深刻的寓意。羌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鲜艳,美观大方,虽然根据地区的不同样式有一些变化,但是总体来说,羌族服饰在色彩上更多的是体现了色彩的对比关系。羌族服饰不论男女,都是以黑色或者藏青色为基础色,搭配五彩的绣花或者织花,在色彩学中,这样的配色方案体现了色彩明度对比关系;五彩绣花的颜色包括深红色、桃红色、深绿色、土黄色和湖蓝色,五彩斑斓体现了色相上的对比关系。色彩的对比关系,主要是体现色彩之间的相互矛盾和差别,突出个性。羌族服饰色彩中大面积的使用色彩对比关系,使得羌族服饰徇丽多彩,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

3羌族民俗色彩

在世代沿袭的传统民俗中,羌族有崇尚白色的传统。羌族信奉的神灵,除了释比以猴头为象征以外,其他都用白石代替。羌人视白石为神,供奉于房顶上的白石代表天神,供奉于火炉旁的白石就代表火神,供奉与田野间代表土神。所以在传统羌楼上,可以看见白石装饰点缀的屋顶,或者用白石围成一圈的碉楼,这些白石都是经过释比精心挑选过后的白色石英石,安放位置也是精心准备过的。白石崇拜从外在因素上研究,为羌族建筑大面积的中灰色调做出了明度上的点缀,使得羌族建筑更加层次分明;从内在因素上研究,白色符合羌人的宗教信仰、审美心理和传统色彩观,象征神与自然生活的结合,表达着朴实羌民的虔诚的心。对白石的崇拜、供奉是羌族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是羌人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的传统,这些独特的宗教意识使建筑外观拥有了丰富的图案与色彩。[3]羌族人尚红,有挂红的习俗。所谓挂红,既是用红色细细的布条,悬挂在庙宇前的树上,称羌红,将羌红悬挂上的仪式既是挂红。亦是最具羌族特色的一种文化。凡是羌族人的贵宾、喜结连理的新人、凯旋的英雄、高寿的老人以及羌人敬信的神祗都要挂羌红。挂红是男左女右,即男从左肩斜挂于右胁下方并挽结,余下的顺垂在右下方,女的则相反。给神祗挂红,即将羌红平放在白石神的前下方。[4]挂羌红表达了羌人对神灵的尊敬、对长者热爱和对客人的欢迎,是羌族传统的最高礼仪,代表了羌人热情、淳朴的一面。羌族人在婚嫁中要挂红,丧礼上要包黑纱头帕,羌年时要互赠美食,载歌载舞,祭山会上奉白石。不管是尚白喜黑也好还是挂红也好,羌族人在日常民俗生活中和宗教活动中处处表现出对色彩的偏好。羌族人在民俗活动中的高纯度色彩,红、黑、白都来源于自然中最本真的颜色,代表羌族人在世代生活中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羌族色彩应用

1羌族文化产品设计现状

现今,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中,人口约30万。地处岷江和涪江上游,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受地理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影响交通不便。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滞后,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缺乏特色和创新,严重制约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羌族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远远滞后于其他地区。怎样让羌族文化产品具有羌族自己的文化特色,具有羌族元素的视觉识别度,树立羌族文化的特色品牌,通过设计来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和发展地区经济是一个迫切的问题。目前,现有的羌族文化产品,起点低,规模小,效益差,同质性高,缺乏自己的特色。羌族文化产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农副产品(包括水果和山货等)、编织工艺品(包括草编和竹编类)、雕刻工艺品(包括羊角、牛角制品)、羌绣服饰类。相比沿海发达旅游城市相比,这些本土的旅游文化产品从产品的设计制作上,从包装宣传上都缺乏自身的特点。比如自常见的牛角制品,羌族地区的牛角制品与藏族地区的牛角制品基本相同,从包装到产品上都缺乏羌族的特色,可识别度低。

2羌族文化产品色彩设计对策

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器官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内,色彩感觉占80%,形体感觉占20%,2分钟后色彩感觉占60%,形体感觉占40%,5分钟后各占一半。”[5]可见,色彩对于生理和心理影响的重要性。同时,色彩也是产品设计中重要的表现形式,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本着对羌族文化的发展,加大对羌族文化成品的设计,提取羌族特色的色彩元素尤为重要。羌族色彩在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注意一下两点:有序的羌族色彩:羌族色彩在设计中的运用,就是要在协调统一的色彩基础上,寻求对比与变化,做到有序的色彩。统一,主要指在明度、纯度、色相上达到或者接近一致性,给人以整齐、和谐的感觉;协调是指色彩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的程度达到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羌族建筑与山势河流,中明度、有层次的中灰色既是体现了这种有序的色彩关系。突出个性与文化特色:羌族色彩在设计中,重要的是突出羌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体现色彩特质性。以羌族文化产品中最常见的羌绣为例,羌绣色彩饱和度高,明度高,色彩运用上多以白、红、蓝、绿为主,代表羌族人民对自然崇敬。这些色彩在其他民族服饰上也常用到,怎么体现羌族的个性,就要在色彩的构成性上做文章,将明度、纯度和面积上的对比做好,形成羌族独有的色彩构成形式。对羌族色彩进行分析研究和提取,有利于对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且有利于提高羌族文化产品设计中的识别度,对羌族地区的旅游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有利。本文试着对羌族色彩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对羌族文化产品色彩设计提供有利的帮助。

作者:谢林 王军峰 吴凡 叶根军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创新设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薇.四川茂县羌族民俗形象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C]硕士论文,2012,:1923-1927.

[2]肖锐,符宗荣.建筑色彩设计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分析[J].重庆建筑,2004,05:17-19.

[3]蓝海瑞,吴伟.羌寨建筑色彩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77-281.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6

1学术期刊的倒逼转向

1.1制度逼迫

2015年8月18日,主持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学术期刊是“双一流”建设的孵化器。2015年11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5部委联合《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科协发学字〔2015〕83号)》,学术期刊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2015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4号),健全激励创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简称“两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通知(中办发〔2018〕6号),探索建立基于道德操守和诚信情况的评价退出机制。2018年7月3日,“两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加强事前事后监督评估。在学术期刊管理归属上,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划归中央宣传部。

1.2竞争逼迫

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和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SCI)等国外索引数据库建立的初衷是对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影响因子校对学术期刊的排名,以此进行绩效评价,从而评判学术水平,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甚至拥有权威地位。中国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中,SCI/SSCI等期刊在项目申报、项目验收、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荣誉评选等政策中出现了过渡神化,越来越成为中国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等衡量其基础研究实力的评价标准,甚至出现“唯SCI/SSCI论”的现象,使得其对优质稿源的竞争成为我国学术期刊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同时,国内部分科研工作者为了彰显自身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刻意并片面追求自身及其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大量高质量的原创成果和优秀成果纷纷转化为英文论文涌入SCI/SSCI期刊,其中大量期刊的影响因子较低、影响范围有限。LetPub《2017年中国高校发表SCI论文综合排名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已达33万余篇,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国外SCI/SSCI期刊对国内科研工作者优秀成果“袭夺”直接推动了针对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吸血期刊”和“掠夺者杂志”,致使论文造假灰色产业链呈现“职业化”,撑起了中国论文大国的虚假繁荣。同时,也造成了国家巨额科研经费的外流。而中文期刊论文服务国家实践发展需求的学术价值和认可度被严重低估,严重冲击了中文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应尽快改变现行的唯SCI/SSCI衡量科研能力的扭曲现实,改革学术成果认定和“学术帽子”评选,从重视期刊级别与影响因子转向重视基础科学论文的原创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科学的社会效应、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等应用评价[2]。

1.3自我逼迫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学术期刊“学术把门人”角色开始发生从编辑向算法的转变,从而支撑了新型社交平台的泛滥。为了迎接大数据之大变局,学术期刊必须改善编辑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倡导专家学者参与学术期刊方向确定、主题策划、内容审议等重大活动,突出中文学术期刊在传播过程中的技术优势,让中国学术期刊在展现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思考与研究中更加强调对重大和重要的经济问题、科技问题、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的探索,打造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理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和新模式,引导国际学术界研究、讨论、传承与传播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甚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2学术期刊的自我救赎

2.1制度改革

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学术期刊面临的倒逼转向显然受制于中国学术深化发展或自我重塑过程中的利益转移和矛盾转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科协发学字〔2015〕83号)指出国家创新体系中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还不够清晰,科研质量等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切实落实“三评”改革,坚持中国自办中英文学术期刊对中国重大和重要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大力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各层次的公共资金资助的原创成果和先进技术优先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以便于国内学术界和科研工作者更方便地获取和利用。在学术话语层面上,中国学术期刊应坚守学术创新的使命,强化和落实中国特色学术理念,增强中国学者与国外学术界进行对话的能力、提升应对西方话语干扰的能力、激发反抗西方学术殖民的能力,增强世界对中国和中国学术界的认知。

2.2职能改革

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环境急剧变革的时代,中国学术期刊和学者担负起挖掘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所提供的学术议题、提升期刊的议题设置权,把握时代要求、关注现实问题,重视现实问题和基础科学研究的长远意义。中国学术期刊自身要切实落实编委会的职能与职责,把编委会从“虚空化”与“行政化”转向“实心化”与“学术化”,把“两端一微”等新媒体技术与学术期刊的优质稿件、特色栏目结合起来以突出刊物特色、增强期竞争力和影响力[5],扭转自我矮化的落后僵化思维,推动期刊由传统纸质出版向富媒体出版、由文献生产者向学科与社会集成型知识服务提供平台的两大根本性转型助力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7

第一,设立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早在201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上海分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研究》课题组就在上海生命科学院信息中心举办了学术研讨会,会议就科技期刊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条例、科技期刊在防范学术不端中的职责等进行了研讨。各科技期刊社应参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7年1月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结合《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研究》课题组提出的“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制定自己期刊社期刊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第二,建立严格规范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各科技期刊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严格、规范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流程。首先,构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多层防线,建立规范、严格的论文评审制度。科技期刊社的稿件,不论是约稿、自然来稿,还是人情稿、疏通关系稿,都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评审后且无学术不端行为时才可录用。但现实中,人情稿、疏通关系稿是不遵守评审制度的高发区,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组织的首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决赛中,就有“那人,那情,那稿”一题让选手阐释,可见人情稿、疏通关系稿在科技期刊界是一种普遍现象。其次,编辑人员编排稿件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对于不明白、不理解的观点、提法一定要向专家请教,切不可听之任之。再次,严格审核作者信息,杜绝情况的发生。

第三,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在我国的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既有综合性、学术性、技术性科技期刊,也有检索性、科普性科技期刊,但不论是何种类型期刊,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都十分重要。科技期刊编辑只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对本学科有一定的研究,了解学科的前沿信息,就能在编审稿件中及时地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将伪科学消灭在刊出之前。目前不少科技期刊社的编辑都加入了相关学科的课题研究,成了真正的研究者,这更有利于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把关。

第四,拓展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范畴。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多种学科相互融合,虽说不少科技期刊是专业期刊,但作者的论文中会涉及本专业之外的知识,编辑只有拓展自己的学术范畴,熟悉、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动态,才能及时发现文章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把一些篡改、伪造的错误论点、结论删除掉,才能用自己宽泛的学科知识扩大期刊的读者面,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2017年10月笔者在杭州参加的“中国科普期刊学术研讨会”上,见识了《航空知识》杂志的做法,他们的编辑就有宽泛的学科知识,在为读者普及现代航空知识、传播航空领域文化、讲述世界航空历史和中国航空发展史的同时,还送上了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的期刊社,我想不会有学术不端的文章刊出。

灰色理论论文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理工特色;知识更新;两性一度;终身学习

0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一门传统金融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的课程,伴随时展与新经济金融业态兴起而生,并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挑战。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部分财经类院校已经初步建立其适用的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一些理工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多科性大学是以一个或两个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专业大学,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即以理科、工科为主,经、管、文、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在这类大学中,互联网金融作为非优势专业课程起步较晚,学科建设相对滞后,得到的建设投入亦可能不足;但依赖于较为坚实的理工背景,可与理工专业实现互补,更加突显技术性,因而新文科建设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该如何取长补短、借助自身特色对互联网金融课程进行改革,成为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对于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入手,如图1所示。一是纵向维度,根据课程的“生命周期”,将其划分为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考核三个阶段;二是横向维度,从参与主体出发,课程将教师、学生有机地联系起来。现有文章对以上两个维度的多个方面有所讨论,观点主要集中在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上。何宏庆提出做好以基础课、专业课和方向课为阶梯的课程设置,完善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主辅修制和选修课制等学位制度,加强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进行校企合作。李建军、吕勇斌提出强化基础理论研究、重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结构、革新教学内容模式,注重学科交叉,积极探讨案例教学方法。姚磊提出传统的考试存在形式单一,教学、考核不分离的问题。我们认为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工程,本文将从课程实施时间顺序的纵向和课程涉及主体的横向两个维度讨论互联网金融课程各环节存在的多个问题,并结合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课程改革的相关建议。

1传统互联网金融课程存在的问题

1.1纵向维度

1.1.1课程设置与财经类院校趋同。互联网金融是经济类专业课程,尽管不属于理工类大学的主要专业课,但可依托理工类多科性大学的理工背景体现特色。然而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并未结合自身的优势发挥特长,计算机技术应用类课程较少,也未明显提高对学生的数理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与财经类院校趋同。在这种情形下,相较于基础更为扎实、师资力量更为雄厚的财经类院校而言,理工类大学在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上显然处于劣势地位。1.1.2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当前许多课堂仍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教师根据教材框架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认真记录笔记。这种课堂模式相对枯燥,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很容易出现上课开小差的情况;即便学生专心听完一节课,领悟了某一互联网金融筹资方式的内在机理,面对实际操作时却可能仍不知从何下手。互联网金融课程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商业银行经营模拟、保险业务实训、计量经济数据处理、投资模拟交易实训等,熟悉和掌握操作流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但由于课程课时有限,各科基础课占用大部分上课时间,留给实践课的时间较少,学生无法系统、全面地学习操作技能。1.1.3考核流于形式,检验效果不佳。部分应用型课程考核内容与教师平时讲授内容脱节,专业课普遍以限时、闭卷形式考核,题型设置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论述等,题目一般出自教材或者所给题库。因而学生只要在考前踏实“复习”考试资料即可取得不错的成绩,反而那些平时努力拓展思维、但不擅长临时记忆的学生在考核中占不到多大优势。从一定程度上看,考核形式单一,无法达到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

1.2横向维度

1.2.1教师知识更新面临新挑战,教师素质亟待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金融产品推陈出新,这对教师知识储备和课程内容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中国互联网金融六大业态之一的众筹为例,从众筹1.0到众筹4.0的演化,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期间众筹产品从形式较为单一发展到图书馆众筹、微电影众筹、出版众筹、农产品众筹等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平台也从野蛮生长逐渐过渡到较为健康的发展状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时代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而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固化思维,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已储备的金融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对教师的一大挑战。1.2.2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考试临时抱佛脚。高校为激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行压缩课时改革,希望为学生留出更多自我探索和亲身实践的时间,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通过对本专业学生做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课余时间,也不会设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找不到合适的学习资料搜集途径。面对期末考试,51%的同学复习一周到两周的时间,31%的学生提前一至三天复习,甚至还有4%的学生提前半天才开始准备考试;在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考前抱佛脚”现象(谢中秀,2016)。

2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互联网金融课程改革建议

2.1重视专业融合,突显理工特色优势

在具备理工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互联网金融课程可以更好地结合数理、计算机的强项,通过学科间的融通突显技术性的一面。具体措施可以鼓励学生跨学院选修课程,或根据本专业需求增开理工类课程,提供多种课程选修方案;邀请特色专业的教师开展培训讲座,加强不同学院、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为培养卓越拔尖经管人才贡献力量。

2.2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与交流,推进校企合作

在课程改革大潮中,教师是改革的实施者和推进改革的主力军,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积极感知行业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如“蚂蚁金服”于2020年发生工商变更更名为“蚂蚁集团”,浑水公司做空瑞幸咖啡揭露其业绩造假真相。除了自身主动学习外,学校也有责任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聘请有关领域专家学者举行座谈会,鼓励参加学术会议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流学习。鉴于企业对经济变化感知与反应的敏感度较高,可以考虑加强校企合作,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提高教师素质;如果能够进一步推进,也可聘请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学生,拓展学生视野。

2.3创新教学手段,增强课程两性一度

在疫情影响下,很多教师采用了直播教学方式。多数线上教学平台具备评论功能,学生可随时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必有打断老师的顾虑,这也为那些较为内向的学生提供了更多表达机会;利用教学管理软件后台的数据处理功能,能够更便捷地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和回答问题正确率等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平台优势,选取一种线上教学平台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探索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课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法,带领学生走进一些生动的案例,将理论基础真正与现实结合起来,在创新教学方式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程之余,根据不同兴趣方向设立讨论小组,提倡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共同探讨,提倡教师科研与课程相结合,让科研论文走进课堂,教师带领学生“跳一跳”就能领略论文的思想,让论文不再高冷,从而不断提高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深度。

2.4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内容设计

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对于我们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案例编写的过程中来,使学生从中真切体会到教学目标,清楚课程内容设计意图,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设置研究生助教,发挥其更通俗传达教师要求、更细致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桥梁作用,促进课程不断向贴近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方向发展。

2.5引导课程思政,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对于经济类学生,应从本专业的视角,为学生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带领他们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发展规律,以理论基础解释经济现象;当发现实际与理论相悖时,追根溯源,寻找问题的答案。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教会学生如何从鲜活的生活中挖掘素材,关注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6提高实践考核占比,倡导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