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范例6篇

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

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范文1

【关键词】听力教学;二语学习;多模态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26-01

引言

听力是一种语言理解技能。整个听的过程就是听话者心理解码活动过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目标强调了听说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大学英语听力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听力的提高尤具挑战性。作为二语学习者,学生缺少必要的语言输入,使得学生在听英语材料时,不能快速过滤信息,阻碍信息的有效输出;学生个体参差不齐的基础也导致大学英语听力授课难度加大。同时,单调的听力材料也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视频英文歌曲中的体现

模态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多模态指的是任何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该理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尝试将其应用到图像、音乐、语言、手势等符号资源上,这些符号同样具有语言的系统性和功能性,都属于社会符号资源。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成为同时分析图像、音乐、和文字相互兼容现象的术语。人类的实际交际过程中是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模态并用的,教学中使用多模态话语就是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同学们进行交际。

视频英文歌曲利用文字,图像,颜色,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共同构建意义,同时作用于多种感官,从多角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语言信息输入,有效促进语言输出,实现教学目的。具备多模态特点的视频英文歌曲促使学习者产生模态间的互动和强化,充分发挥大脑各部分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在听的基础上,结合视觉模态的引导和激发,促进模态在学习者头脑中的转换,增强信息输入在头脑中的内化能力,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和效率。

同步性、短暂性、即时性、及时反馈性、听说轮换性、情境制约性、提示帮是听力的主要特征。Brown 和Yele(1983)指出,影响听力因素除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相关因素外,内容相关因素(语法,词汇,信息结构,要求听话者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和辅助因素(相关的画面、图表以及其他可视辅助手段等)都是导致听力困难的原因。与传统的听力材料不同,视频英文歌曲通过多种模式进行言语和非言语的交际,传递言语与非言语的信息。在教学中采取多模态的方式,有利于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输入,为二语习得者提供了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同时,英文歌曲是英美文化的体现,其旋律优美,加上精彩的画面,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增强语感,节奏感,提升学习者的文化修养,为学习者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2视频英文歌曲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实践

英文歌曲的题材广泛。在语料选择上,教师应严格把关。选择题材积极向上,对学生有一定教育意义,且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歌曲。所选歌曲应难易适当,歌词应容易辨别和理解,发音清晰,词汇广泛。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向学生介绍所用语料的相关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指导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赏析歌曲中的文化内涵。在视听过程中,引导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增强可理解性输入,提高语言输出水平。在测试阶段,将歌词设计成各种听力题型,以PPT或 WORD文档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复合式听写,关键词排序,歌词改错。对于简单的语料可鼓励学生听写歌词,尝试跟唱,总结歌曲的大意。在对比分析阶段,将学生所交测试卷进行校对,并分析错误率。对于错误的地方,分析是由于听力能力欠缺,无法听出具体内容;还是由于词汇量不足,虽听出却无法正确写出;或是由于紧张,焦虑等情感因素导致无法正确做出题目。通过对比分析,对课堂进行有效地调控。

现选用Westlife 演唱的经典歌曲You Raise Me Up为语料。

首先,介绍所选语料的背景信息。此曲曲风优美、舒缓、气势宏大、文化底蕴厚重。除此之外,演唱者发音清晰,歌词内容积极向上,歌词难度适当,适合用作教学材料来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

其次,第一遍播放视频语料,让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所选语料。进行第二次语料播放,此时将部分歌词以复合式听写形式呈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考查。注意选词的多样化,不仅要注重词性也要注重词型的选择。不要仅限于简单的名词或动词,也要注重形容词,动词词组,副词等的选用。名词的单复数及动词词型的变化也是听力的难点之一,也应列为考查的范围之内。进行第三遍语料播放,核对答案。

然后,介绍语料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是一首表达感恩的歌曲。在这首歌中,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源自圣经典故-耶稣走在海面上。马太福音,约翰福音和马可福音中都有记载。因此,通过学习英文歌曲,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轻松了解外国文化的机会,在音乐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最后,提出语料的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概括歌曲大意。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这四项语言技能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不同的形式里面却有着相同的内容,它们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相互转化。通过回答问题,总结大意,不但能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促进口语表达的提高。让学生感受到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内在联系,促进各项技能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最后达到对目的语智能化,自动化的控制运用状态,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3结语

听力理解是非常复杂的认知理解过程,它涉及语言、文化、社会知识等各种因素。因此,听力课堂不但语料选择要多样化,教学模式也应多元化。适当的视频英文歌曲应用到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不但丰富了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多种模态的结合和转换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感知、理解、编码、贮存及输出,从多模态的角度探索出一条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O’Halloran,K.L.(2004).(ed.).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Systemic-Functional Perspectives.London:Continuum.

[2]Ledema,R.(2003).Multimodality, resemiotization:extending the analysis of discourse as multi-semiotic practice.Visual communication.2(1):35-50

[3]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2

[4]顾日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

[5]龙宇飞,赵璞.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与多模态交互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7

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范文2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 写作 整合

随着经济发展的日益全球化,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在商务活动中英语公文的阅读与写作显得尤为重要。阅读与写作虽然同为学习英语的两大基本技能,但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彼此割裂、缺乏联系,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却忽视了学生读写技能的培养,扼制了学生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很多中学生缺乏阅读动力,体会不到阅读和写作带来的快乐。教师要引领学生广为涉猎课外阅读材料,接触大量的语言素材,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学生通过语言的不断模仿,内化所学知识,从而熟练掌握语言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1. “读写一体化”的内涵

“读写一体化”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统一起来,通过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将语言知识、谋篇布局、写作知识的训练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读写一体化”通过阅读、领悟、内化、吸收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实践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有效的阅读教学使学生掌握文章信息,领悟写作意图,获取写作经验,提高写作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写作就会言之有物、有章可循。

2. “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

2.1尊重英语教学规律

英语学习是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大量的材料输入,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输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读写一体化”教学能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2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和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小学四年的累积,他们的语言知识也初步具备阅读简单材料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生性活泼、表现欲望强,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他们用英语表达,为读写一体化的整合奠定了基础。

2.3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学生阅读感兴趣的教材,通过师生对话、生生讨论,由表层理解过渡发展到深层理解,从而实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随着语言输入的逐渐增加,学生表达的愿望也逐步增强,教师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教师引导到半开放式,再发展到开放式写作。

3. “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内化到写作中去,运用语言素材“搭建”自己的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让“读”成为“写”的基础,让“写”成为“读”的延伸,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协同发展。

3.1以读促写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读和泛读训练,让阅读成为模拟写作的过程。(1)精读。教师要把牛津英语教材中的“Reading”部分作为学生的精读材料,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语言知识和语篇结构,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出各部分的主题句。如在《Online travel》的“Reading”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问题:“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e game?”“Does the main character love to travel?”教师还要借助于阅读材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写作训练,如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等,通过写作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如在《Past and present》的“Reading”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完成“自己家乡过去与现在的变化”的话题写作。教师要注重传授写作技能,引导学生学会审题,避免结构混乱、走题跑题、中心不突出等问题。(2)泛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仅靠精读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广泛涉猎课外阅读材料,以扩充语言知识范围,提高阅读技巧。泛读的题材广泛,信息量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自由阅读,通过略读预测文章的大意,通过跳读搜索特定的信息。泛读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知识,促进写作技能的发展。

3.2以写带读

唐朝大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要想写作“如有神”,就得阅读“破万卷”。当学生写作遭遇语法错误、习惯差异、表述不清等写作困难时,就会反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通过阅读的“输入”材料和写作实践的“输出”材料的不断反复,语言知识逐渐被吸收、内化,帮助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总之,英语“读写一体化”模式中,阅读和写作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教师要将课堂阅读教学加以延伸拓展,激发“以读促写”的动机,让学生有话可写。在写作课中,通过写作主题搜索阅读材料,让学生为写作而阅读,让写作的过程成为阅读的拓展和延伸。

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范文3

【关键词】语言区 材料投放 实践 有效性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充满灵性、活力的区域将会给幼儿一片更加自主、快乐的发展天空。语言区是幼儿园中常设的一个区,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延伸,是语言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语言区活动可以培养幼儿主动学习语言的积极态度,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语言区正是提供给幼儿这样一个运用语言的场所。但在实际运用中,语言区比起其它的区域却显得有些冷清,变得“门可罗雀”。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怎样更好地发挥其语言区的独特作用呢?

一、调整区域格局,使材料投放更有针对性。

在以往的语言区中往往容纳了倾听、表述、欣赏、早阅读等多块面的语言活动内容,使幼儿在选择材料时感到困惑,不明白材料所隐含的教育目的。在诸多类型的语言材料中,彼此之间相互干扰、相互影响,不能很好地发挥材料应有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促进相应块面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尝试打破语言区原有格局,将语言区扩展为听赏区、阅读区、表演区、表述区,并根据其动静特点,设置在活动室的不同角落,避免相互间的干扰,也使得材料的投放更具针对性。幼儿在语言区的各子区域中自主地选择材料,积极地与材料互动,不仅促进了语言各块面能力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多纬度、多层次地投放适宜的材料。

语言区之所以不能持续地吸引幼儿,其原因主要在于材料的操作性不够以及操作的形式过于单一。有关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是靠他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儿童个体与外界环境中与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材料交互作用得以逐步获得的。儿童认知发展的显著特点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操作活动(包括动手、动脑及手脑并用的操作)来发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因而,操作活动同样是幼儿语言教育的组织形式。儿童的活动往往与游戏、摆弄等具体形式分不开,用活动的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可以使儿童学得更活,学得更有趣,也学得更深入。因此我们从三方面考虑来投放适宜的材料,丰富幼儿的语言区域内容。

1.从活动内容上考虑材料的多样性。

我们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特点,从儿童认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广而浅”地选择幼儿熟悉的活动内容,变化与丰富活动区内容。如,春游后,在“巧嘴园”里提供春游的照片,让幼儿看看、讲讲在春游中的见闻、感受;收集幼儿生活趣事照片,制作成可折叠图书,让幼儿互相交流、欣赏照片。结合主题《快乐的春节》投放压岁包和“人民币”,让幼儿在装压岁包、分压岁包的游戏中学说祝贺的话。其次,充分了解幼儿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从而调整语言区内容。如,我们发现幼儿对“图图”、“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小哪吒”等一些卡通形象十分感兴趣。我们就在“书吧”里投放动画图书,让幼儿三三两两自由结伴地来涂涂、讲讲动画内容,或以扔骰子的游戏形式来讲述动画故事,受到大多数幼儿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讲述水平,促进了语言能力的发展。玩具是幼儿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让幼儿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投放在“巧嘴园”里,让幼儿介绍自己的玩具。在玩玩、讲讲中发展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从相关区域中考虑材料的整合性。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育的整合性。区域活动也是如此。各个区域间同样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和相互可利用的资源。如美工区中投放废旧图书,幼儿从中选择喜欢的图案进行重新组合,之后将其投放在“巧嘴园”。由于作品是自己制作的,所以就能“言之有物”且特别有成就感。再如建构区是幼儿喜欢且常去的区域。幼儿在建构区里发挥着自己的想象,拼搭了许多作品,但往往不会很好地保留作品。所以我们就启发幼儿将作品送到“小铃铛”,作为舞台的场景或道具,从而使幼儿的表演更具情境性,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陶醉在自己的表演中。

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范文4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新课程目标要求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它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语文教学要依据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利用教材让学生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结合古诗《赠汪伦》的教学,谈谈创造性使用教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粗浅体会。

1.创设情境,赋材料以生命的活力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性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予材料生命的活力,使材料回归生活,走向学习者。

教学《赠汪伦》一课,为了尽快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出课题,把平时积累的一则材料――《赠汪伦》一诗的传说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汪伦是唐朝有名的歌手,并且很有才学,家住安徽径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很喜欢李白的诗,也很想结识李白。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就想邀李白前来做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了一条妙计……邀来了李白。李白知道实情后,对汪伦毫不见怪,更为汪伦交友的热情所感动,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一诗给他,表示心底的谢意。”对于李白和汪伦的这段佳话,学生听得兴趣盎然。以故事、时代背景引入新课,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轻松自如地把学生带入诗境中。

2.自主探究,变被动地学会为主动地会学

在课堂文化观看来,课程是学生自我适应基础上的文化再生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不是静态的复制、被动的适应,而是动态的生成、主动的建构。服务于这一理念,《赠汪伦》一课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地学会为主动地会学。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放手让他们去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的意境。在这一步骤中,我重点设计了“多读、探究、交流、吟诵”四个环节。

(1)多读。引领学生应用多种形式读诗。比如: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采用学生领读,小组读诗,男生、女生赛读诗等多种方式,逐步达到流利地读。熟读之后,学生个别读诗。学生对文本熟悉了,读透了,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感知诗意,进入诗境,分析诗人写诗时的心境,从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进入诗中与诗人产生共鸣的境界。

(2)探究。学生自读后,走进诗中后,将个人对诗的体会、学习所得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互相交换心声,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同学相互研究解决。在研究难题时学生又一次走进了诗中,又一次和诗人交谈,理解深刻的学生会产生一种视诗人为知己的感受。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交流,将对诗的理解升华。

(3)交流。交流是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平台,我设计以多种形式交流,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毫无负担地参与到交流中。如: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敢于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教师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4)吟诵。学生交流学习所得后,满腔情感要有所宣泄、流露,教师引导学生配上背景音乐反复吟诵,充分感悟古诗所描绘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我相信学生伴随着优美、舒缓的乐曲,置身于诗的意境之中,体察、感悟、陶醉,以声传情,此时的朗读是最精彩的。

3.自由活动,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时空

教学发生的逻辑起点是充满活力的教学活动,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由、充分地发展,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加工、创造,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本节课突破常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学生能背诵、默写古诗之后,安排学生自由活动,提供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时空。教师的角色是“导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范文5

关键词:英美文化;交互式教学;读与说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67-02

一、新世纪的英美文化教学

(一)演进中的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交际”,将语言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则是“自动性、内在动机、策略输入、面对风险、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交互性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学同时涉及了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的元素,师生通过语言交际和互动来完成课堂实践,传统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要求一个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交互教学的课堂已经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多维的模式。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学生,即是交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应该和老师之间有互动的过程,还必须投入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游戏与竞赛的环境当中去。英语教学课堂搭建了一个人与人对话,人与人沟通的平台,更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效利用,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动。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还能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将语言学习有效性最大化。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二十世纪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针对生源的特点,结合办学的条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并取得相应的成效。英语教育并不满足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交流广贯穿一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英语学习者只有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需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课堂教学

既然西方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美文化概况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十分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教学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Swain就已经提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人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更进一步的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并认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盲点以激发补充盲点的欲望,从教材教法各环节着手营造输出氛围,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输入的内容用英语表达。根据这一理念,将一门单纯英美文化概况课变成一门融“阅读”与“口语”为一体的课程,是可行、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将阅读课程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相结合,通过包括专有词汇、句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先关信息的学习,进行知识的“输入”,同时加以阅读技巧的训练,再通过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以提高口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借助“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等相关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结合阅读技巧,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提提高的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英美国家及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输入”,再通过口语活动的方式,又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即实现知识的“输出”,从而实现“读”与“说”两种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消化,变为自己的信息点,从而从容输出的过程。

(二)交互式教学的读说策略

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范文6

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大都是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吸收教师讲的东西,成为存贮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容器”。这是不科学的。新的教学思想认为,教师应该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刺激、促进学生的自我活动能力,使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学习,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

为了创设双向交流的语方情境,可以突破每节课用讲解和机械操练的方法,只教若干单词、句型或几段课文、某个语法项目的旧套路,采用跨课跨单元的整体教学法,创设语言交际的情景,经常变换学方式,与学生共同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如以一位学生的经过精心准备的课堂报告为序幕,然后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语言交流活动,诸如朗读、问答、会话、看图样的学习和语言交流活动,诸如朗读、问答、会话、看图说话、讲故事、表演、游戏、唱歌等等。在这种充满乐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自然的、比较充分的交流。师生共同创造的教学过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他们对英语学习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

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向学生呈现语言学习的过程,指导学习方法,教学生如何学习。这能促进课堂教学逐步做到变教为学。

二、用课外小组活动补充单一的课堂教学

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使他们具有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语言习惯只有慢慢地通过经常不断的重复才能获得。仅靠在课内学习是不够的。学生只有在尽可能多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它、使用它,才能学好并养成语言习惯。我国中学的英语课每学年还不足170学时。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采取增加课时、课外加班加点、布置大量作业等办法来扩大接触外语的机会,不但未能奏效,反而使学生负担过重,失去兴趣,以致许多人放弃学习。

因此,若将教学任务放在学生课内外和校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就是一种有效的措施。用丰富的课外活动配合课堂教学,同时又把课堂教学内容扩展到课外活动中去。形成课内外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综合学习方式。

三、将学生的学习从以个体方式为主变成以小组学习为主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小组学习程序可以是十分有效的。语言学习尤其需要与别人交流,以便在使用中学习。据此,可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四人学习小组在课堂相互合作,在课外也常常开展活动。这样学生把英语学习不只当作课内的任务,而是把课内外的活动变成一种学习的整体工作。小组活动要有目的、有指导地进行,要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交流和协作。伙伴们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各自又都获得很多的实践机会。这样的小组学习有效地保证了课内综合式教学有序地进行。

四人学习小组按邻近座位组成,开始时,每组指定量名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组织学习。在小组学习中,他们一起朗读、背育、预习、复习、互相提问、会话、复述课文、讲故事、研究并讨论疑难问题,还相互评改作业、举行小测验或自我测试等等。

在教学中,“小组学习”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发展“自我反馈”、“自我评价”的技能,逐步学会学习。所以说,“小组学习”又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变单一依靠课本和练习册为博取多种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