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范例6篇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范文1

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前后运动员档案分类及归档材料的上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部门也正进行着巨大变革。运动员作为事业单位正式职工,有关试训、公开招聘、退役等工作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前后有着较大差别,运动员档案分类及归档材料也随之发生变化。体制改革后运动员档案的变化主要体现为档案分类变化和档案归档材料变化。

二、运动员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落后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后,运动员的择优录用和正常流动机制已经形成,但运动员档案管理工作没有随着人事制度改革而形成与之配套的管理模式。“等”“靠”的思想意识依然存在,管理人员缺乏主动创新的工作意识。

2.档案室基础建设薄弱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及经费不足,档案室没有配备必需的基础设备,部分单位甚至没有建立独立的档案室,还停留在过去的手工作坊时代。档案室建设投入少,缺少必备的基础设备,如计算机、扫描仪、激光打印机、防磁柜、除湿机、吸尘器、光盘刻录机、碎纸机。

3.管理人员缺乏培训与交流

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人员,对于运动员档案管理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对如何做好档案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对档案工作的业务知识及政策学习不够,没有习惯阅读档案期刊杂志。很长时间以来,他们只是根据现有的知识及惯例自行管理档案,缺少先进的管理经验,参加培训及对外交流的机会极少。

4.归档材料收集难、不及时

由于对档案的重要性及归档材料意识缺乏必要的宣传,运动员档案材料因项目不同、年龄差异、训练比赛等因素比较分散,收集比较困难。因此,教练员、随队干事、队医、科研人员对于档案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没有归档材料收集和主动归档的意识,导致运动员档案材料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对运动员档案管理工作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单位主要领导应高度重视档案工作,正确认识运动员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一名领导主要分管档案工作,将档案工作纳入年初工作计划,档案经费列入年度单位财务预算,档案工作纳入单位正常的议事日程,使档案工作成为基础性、常规性工作,单位从人力、物力方面对档案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2.重视档案管理人才培养

(1)建立学习、培训、交流制度。单位应建立良好的学习、培训、交流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每年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业务学习和集中培训。除培训档案工作的基础知识及政策外,还应培训政治理论、管理学、领导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写作能力、计算机基础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可组织各单位进行档案工作定期评比,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定期组织学习其他部门比较好的工作经验;可采用请专家授课或现场观摩学习等方式,学习系统外其他档案工作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本系统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

(2)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工作与职称、绩效工资挂钩。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需要档案工作管理人员要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应支持本单位档案工作达省级管理目标要求,鼓励工作人员、进行业务交流,申报课题,宣传和号召大家学习先进典型爱岗敬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

3.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细化流程

档案制度建设是档案工作安全的重要保障,应实行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制定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对人事档案查阅(借用)、保管整理、转出接收等档案工作程序进行明确规定。在日常工作中,应严格按照档案归档、查阅、借阅、转递等工作程序工作;对查阅档案人员坚决做到“五不查”“四不借”;上报、转递档案要由专人送达或通过机要交通转递。遇有不明或紧急情况时,应及时向领导及上级分管领导请示汇报。

4.扩大对外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我省运动员在各项大型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受到了国家及省级部门的多次表彰奖励。运动员档案如实记载了他们的荣誉,合理开发利用运动员档案资源,通过报纸、媒介进行多方面宣传,可以促进人们对运动员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的学习,转变对运动员的态度,更好地促进体育部门的文化建设。

5.创新档案工作管理方式

(1)集中整合,统一管理。目前,运动员档案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散管理。因档案专兼职管理人员较少,其大部分精力忙于运动队日常事务性工作,对档案管理工作投入时间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可根据档案管理权限,集中整合人力物力进行集中管理。

(2)主动联系各级人才交流中心,及时转出档案。运动员流动性较大,一般运动员的流转周期为四年,运动员退役后可参加公开招考、招聘,或上大学、自主择业。参加公开招聘、招考合格的及上大学的运动员,档案可直接转到录用单位或学校;自主择业运动员需将档案转到各级人才交流中心,档案主管部门可主动与各级人才交流中心沟通联系,建立档案转出长效机制,方便运动员档案及时转递。

(3)扩大与运动队的交流,建立沟通机制,确立联络员制度。运动员档案材料来源于运动员日常比赛和生活,一般保存在教练员、随队医生及干事手中。单位应建立档案归档收集制度,每队或每个项目确定一名联络员,当有重大比赛及重大活动时能及时将归档材料收集,并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归档。

(4)搭建档案工作交流平台,促进上下交流。为方便档案工作人员沟通交流,由本系统档案主管部门牵头,搭建档案工作交流平台,下级人员可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请示汇报,上级可及时将最新政策信息与大家沟通,真正让交流平台起到桥梁作用。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范文2

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在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教师怎样落实新课改?那就是教师应从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三方面进行改变:

一、教学观念转变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任何教学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没有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观念,也就没有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目前,我们市义务教育学段的新课改已处于深入推进阶段,高中课改已经启动,影响我市新课改健康有效推进的一个重要问题或症结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因此,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使其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教学要求,已成为我市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转变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要从填鸭式、灌输式地教学转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动中悟。只有学生自己悟出的东西,才能深入理解灵活运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个穿针引线,调控和及时点拨。化学学科有独有的实施这一转变的优势优势----实验。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三、教学过程转变

(一)一般教学过程转变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的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创造思维的启迪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我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实验来设置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张扬个性﹑发表见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由课程的执教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要从课程的执教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如爆鸣器实验的改进设计,我在教学中,用一升的塑料袋先收集大约0.5升的空气,然后通入氢气,待满后扎紧袋口。左手持夹有塑料袋的试管夹,右手用剪刀迅速沿扎口线剪断塑料袋移近灯焰,此时则发出砰然巨响,这种设计的优点主要有三个:(1)学生看到塑料袋慢慢鼓起是氢气慢慢收集到塑料袋中,克服了用纸筒、易拉灌、玻璃瓶等收集时,看不到气体的弊端,增强了直观性;(2)操作安全,不会使教师和学生担心瓶子炸破而造成危险;(3)可靠性高,操作简便,给学生印象深,效果好。象这样的实验设计,会使学生感到研究、设计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开发创造的潜能。

3.由教学的“单干者”转变为教学的“合作者”

新课改的启动,要求教师应由教学的“单干者”转变为教学的“合作者”。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和学习方式的综合化。我在教育教学中,常注意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合作:(1)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由于现行的教材容量较原来的教材大得多,大部分教师很难适应。针对这种情况,同学科集体备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交流机会。大家将要教的内容进行分析,确定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交流观点,统一意见,分工执笔,资源共享,集中众智,促使整体教学水平提升。(2)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新课程提倡的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 (3)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在课改中,教师一定会遇到难题及其它如设施﹑设备﹑学习材料的提供等问题,此时校长适时的给予指导﹑支持﹑帮助,教师将会事半功倍。(4)与学生的合作。新课改要求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作为教师,就要和学生打成一片,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对学生理解﹑支持﹑帮助﹑鼓励,一道走出学习的“困境”,成为伙伴﹑朋友,真正的合作者。

4.由学习质量的检测者转变为综合素质的评价者

衡量学生,评价内容上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空间上强调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时间上注重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方法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题上主体与客体相结合,实施个性化评价。

5.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

新时期,学校教育和社区生活趋于“一体化”, 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价值,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环保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心。

(二)化学教学手段转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三)作业布置的处理方式转变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范文3

学生的学习超过了给定的知识范围并产生了新思想新方法,学习教材又超越教材、立足课堂有超越课堂、尊重老师又超越老师,这就是超越式学习.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少,但只是接受,没有自己的见解,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没有真正提高,这不是真正的超越式学习.超越式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开放性、参与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问题,产生多少新观点和新思想;在超越式学习过程中,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实践是统一的,超越本身是一种实践过程;超越式学习是开放性的学习,必然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解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产生新知识.

以任务为驱动问题为引导,是促使学生进行超越式学习的有效方法.下面以《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为例谈谈如何促进学生的超越式学习.

1教学策略方法

1.1关于教学方法

以任务为驱动、以恰当的问题为引导,和学生一起探索新知、验证猜想、解决问题.

1.2学习方法

在任务的驱动下,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方法学习.

2教学准备

硬件设备:可上因特网的多媒体网络终端;

软件设备:《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主题网站.

3教学过程

3.1任务驱动

教师引导:首先观看雨天发生交通事故的视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越来越多,交通事故也频繁发生,一辆汽车在转弯时更易发生危险,咱们能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给驾驶员一些科学的建议呢?

学生小组活动:带着社会责任感进入学习状态和同学、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把所学知识回报社会的意识.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建议而不是照搬照抄他人的成果.

3.2初探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师引导:[探究问题1]雨天侧滑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汽车为什么会侧滑?

学生小组活动:利用仿真实验室软件,体验物体所受向心力与向心运动离心运动的关系,通过网络查询雨天与正常情况下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因数的变化等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找到问题的核心、关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引导:[探究问题2]根据上面所学知识大家会有什么建议?

学生小组活动:把所学知识综合、整合提交建议.

设计意图强调知识的整理归纳和应用,加强小组成员的合作、互助.

教师引导:[探究问题3]自行车转弯情况又如何?

学生小组活动:思考分析,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拓展应用到其他领域.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应用到其他领域并发现解决新的问题.

3.3深入探究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师引导:观看一级方程式赛车转弯的视频;并上网查阅一级方程式赛车的速度(直线最高速度、平均速度、转弯最高速度等数据)的数据.

学生小组活动:根据提供的设备(计算机或pad终端)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自主的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引导:[探究问题4] 一级方程式赛车的速度比一般公路上汽车速度大很多,为什么能正常转弯呢?

学生小组活动: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猜想,并查阅资料进行验证;小组内交流合作分析、总结结果.

学生查阅资料可能分析出:

(1)转弯半径大(排除)

(2)赛车底盘低(排除)

最终确定是轨道的问题

你对公路建设部门有什么建议?

我们所学的知识还能不能应用于其他方面?

学生小组活动:网络搜集观察室内自行车比赛图片、视频以及数据资料,验证理论推导.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问题6]材料:一列火车有50节车厢,每节车厢装煤60吨,在铁路转弯处的圆弧半径是300 m,转弯的速度是72 km/h.

大家测算下,转弯需要的向心力.

学生小组活动:学习课本、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火车的知识.独立完成计算.组内交流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丰富知识,拓展.进行必要的计算,体验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

教师引导:[探究问题7]计算发现这列火车转弯需要的向心力大约是:F=4×106 N.如果你是铁路设计师,你会怎么设计转弯处轨道?

学生小组活动:应用所学知识,提出设计方案.组内,组与组织间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引导:[探究问题8]我国铁路进行了第几次大提速,时速达300公里以上,这必将为我国的经济腾飞注入新的活力.假设你是一位从事铁路设计的工程师,你认为火车提速有必要对铁路拐弯处进行改造吗?应如何改造?

学生小组活动:应用所学知识,提出设计方案.组内,组与组织间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心里的健康发展.

3.4拓展、深化

教师引导:小组讨论总结所学知识,写出建议书课后发到学校网站专栏.(建议学生可以从司机、路面环境等方面综合思考)

学生小组活动:整合今天所学的知识,完善自己的建议书.

设计意图整合所学知识、完善目标任务.

3.5课外拓展

教师引导:思考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情况应用了圆周运动.

学生小组活动: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圆周运动,为下节课学习竖直面内圆周运动做准备.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为下节课学习竖直面内圆周运动做准备.

4对学生评价设计

4.1学生自评

本节课,教师布置利用所学的知识给驾驶员一些科学的建议的任务,并根据学习的深入不断地进行扩充且贯穿始终.以任务为驱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提出假设猜想并验证、拓展深化、并把结论应用于生活实际.实现了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超越老师.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范文4

【关键词】听课 评课

听课记录是听课的第一手资料,是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的材料和依据,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极其宝贵财富。

那么听课时记什么?如果是传统的听课,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第一,划步骤,即记录全课教学环节。如导入新课,进入新课后,按照几个小环节逐层学习新课,总结全课,巩固提高升华,布置作业等。

第二,抓转换。就是记录教学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转折和衔接。这种转换,既有对前面讲课内容的小结,又有对下面要讲内容的启发和开端。因此,教学环节转换时,教师关键性的话,要记上一两句,千万不能放过。

第三,加备注。就是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以外而又有记录必要的东西,用加备注的方式记载下来。如教师使用教具,进行演示、实验、板书,学生活动次数、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听课反应等。

第四,记时间。听课过程中,对教师主要教学步骤,各用了多少时间,要计算记录,以考察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突出重点。

第五,勤评点。听课过程中,对讲课教师的教学步骤环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反应等,听课者要及时进行思考、整理,迅速作出反应,用随堂短评形式记录下来。从教育教学理论角度,对讲课教师的做法或加以肯定或提出建议,或进行理论上的总结。

第六,录板书。一堂课结束时,一个完整的板书也就出来了。如认为板书设计有可取之处,可在最后将板书主要内容、形式记载下来。

要使听课真正达到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必须在听后进行思考评价,并同授课老师切磋交流,进行评课。当然如果是听公开课,评课是绝对少不了的。那么,评课评什么?无论用何种方法进行评课,都要反映以下几方面内容:

(1)本节课的主要优点或经验或特色是什么?

(2)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或不足或需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

(3)你的建议是什么?如改进教学的建议,推广经验的建议等等。

评课具体内容分成以下几项:

1.评教学思想

2.评教材处理

2.1 教学目的的确定是否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

2.2 教学重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是否做到突出重点。

2.3 教学难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中难点是否得到突破。

2.4 教材的组织、处理是否精心。

3.评教法选择

3.1 教法选择是否符合教改方向。

3.2 教法选择的依据是否科学合理。

4.评学法指导

4.1 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

4.2 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付诸实施。

4.3 学法指导的方式是否可行。

5.评能力培养

6.评师生关系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范文5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091-01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课教学更应该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给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科学课应注意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要让儿童了解科学探究涉及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过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问题,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挑战性,进而热爱科学。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呢?

一、从情景导入中唤起学生探究

好奇是小学生天性,他们总喜欢怀着好奇的心境探究未知的领域,以满足内心的需要,增长自己的见识。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件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从问题提出中诱导探究

我们要培养学生不断的进行探索,就得从提出问题开始,透过这个问题,也就是作为老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目标。但是要真正发现探究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每个科学教师精心的做准备好材料,备好课,让学生能够从充分的感性材料中有问题可以探究,只有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才会很高。所以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条件。

发现问题的目的包括两方面,一是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二是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科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创设好一个优良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更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出发,学生对自己发现或提出的问题最感兴趣。

三、在验证假设中引导探究

所谓假设,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将自然或实验室观察的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超越已有知识和当前观察结果的新的见解、看法。

在教学《热空气》时,我先出示了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在酒精灯上上方一加热,气球便上升了。这时我问学生,能上浮的气球见过吗?是什么气球?(氢气球)老师手里的不是氢气球,为什么它也能够上升呢?学生们经过思考以后得出好多假设:可能是气球受热以后变轻了;可能是酒精灯点燃以后能够产生一种向上升的力;可能是酒精灯点燃以后周围的气体流通了,是这些气体把气球托上去的……

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小组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交往,促进探究的深入和交流。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反过来群体行为也影响学生个体的奋进和努力。

四、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科学探究不能盲目进行,科学家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仪器,通过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测量以及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和测量来收集实验资料。而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验资料作出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如观察、测量、实验以及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资料,以使他们完成探究。

五、在形成和获得结论中交流探究

科学家很乐意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并与同行们交流,他们认为:这种交流是智慧的交换,对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十分有益的,在交流过程中,他们很注意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即坚持原则,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观点。学生在交流的过程,小组合作实验完成以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交流他们的细小发现、研究结果,让学生有探究后的成就感,交流探究结果引出的新问题,能加深学生在探究结果与现有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的联系。能充分的帮助学生解决还没有解决的疑惑,交流在探究中遇到的问题,更加有力的证明实验是检验假设的唯一标准。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学科建设;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97-03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其核心是学科建设。大学在国际及国内的排名主要取决于该校学科的发展水平。世界上一流的院校,首先是拥有一流的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既是基础科学,又是新技术革命的先导。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近年来围绕学科建设这条主线,以学科评估为契机,在师资队伍、学科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国家对新材料的要求不断提高、国际材料领域发展迅猛,学校对材料学科的总体发展寄予了更高的希望,学科建设工作仍存在较大的努力空间,如:①学科尚缺乏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军人物;②学科尚无部级的科研平台;③学科在教学方面尚无部级的教学名师及教学成果。在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的基础下,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持我校材料学科在市属高校现有的领先地位,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尽早步入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仍然是材料学科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师资队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1.师资队伍的现状。有了高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建设高水平学科,才能出高水平成果,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有了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吸引高水平的学科骨干人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科水平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材料学科有教职员工84人,学历层次、职称层次较高,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已拥有国家百千万一层次人才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但部分学科人员分散在学校其他部门,总人数在相同学科中仍属于中等偏少的状态。部级人才较少,仍达不到高水平师资队伍的要求。

2.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未来发展。学科现有5个特色研究方向:高性能与功能纤维材料、膜材料与膜过程、新型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设计、结构与性能和无机功能材料。2012年学科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了7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每个团队根据自己的优势科研方向建立了学术梯队,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有效地提升了学科的科研水平。近年来,我校材料学科积极贯彻落实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广开引进人才渠道,坚持培养本学科优秀学术人才与选拔、引进国内外材料学科优秀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相结合的方法。2010~2013年已引进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日本东北大学、中科院山煤化所等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的优秀中青年学者来校工作。2014~2015年材料学科将继续依据各方向的发展需要,适度引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和金属材料方面的优秀科研、教学人才,充实和加强师资队伍。目前已意向引进美国宾州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优秀博士毕业生。“十二五”末学科教职工总数预计达到100人左右,整合分布在院外的本学科骨干教师,总体形成专职教师95人左右的队伍。材料学科将继续对教师实行分类考核,加强完善教师的考核机制,根据教师的能力和特点,强化教师自身的特长,确定以教学、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为重点的发展方向。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结合青年教师的专业和科研方向,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融入现有科研团队,促进他们专业专长的发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一位人才的作用。近年来,学科通过实施国内外访问学者、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出国访学研修等项目,着力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有较大科研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学者,储备了学科拔尖人才和学术领军人才后备力量。目前,材料学科已具备冲击部级人才称号的实力,将在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教学名师、青年等方面有所突破,预计到“十二五”末新增部级和省部级称号人才5人次,为材料学科建设以及整个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二、学科平台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1.学科平台的现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二五”综合投资I类建设学科,建有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和基地不仅是凝聚人才、科研工作者展示智慧的舞台,更是学科创新和进入当代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重要基础平台。多年来,天津工业大学材料学科重视科研平台的建设和管理,目前已建有“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改性与功能纤维”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膜技术工程中心、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实验室面积16000m2,设备总金额达9000万以上,万元以上设备400余台套。实验室管理体制健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和管理制度,如《天津工业大学实验室工作规程》、《天津工业大学校级、学院(系)管实验室管理办法》等。

2.学科平台的建设与未来发展。材料学科既重视提高本学科的科研水平,还不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现和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2013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设置了“环境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与“电子信息工程”学科交叉设置了“材料检测与系统”和“生物医学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优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结构,提高了学科整体水平,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目前,材料学院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师承担着多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部级、省部级课题,无机功能材料与器件相关研究已处在国内该领域的前沿,已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2014~2015年,材料学科拟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力量论证、筹建“能量存储材料”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加速材料学科建设的发展。材料学科及时跟踪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对比学科发展找差距,积极组织实施,确保全面完成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I类学科建设任务,争取市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更大成绩,早日具备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条件。此外,未来几年材料学科将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和激励政策,争取尽快建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实现市属高校部级科研平台的突破,通过协同创新,做大、做强学科科研平台。

三、科学研究水平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1.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的衡量标准包括ESI情况、SCI影响因子、他引次数等几个方面。材料学科已出台激励政策加强引导、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出版专著和教材。在学科奖励政策的指导下,2011~2013年教师和研究生发表的科研论文被SCI、EI、ISTP检索的数量及JCR一、二区论文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科研论文的质量迅速提高,但高影响因子和高他引次数的论文数仍相对较少,国内学术刊物论文的他引次数也有待提高。2013年材料学科制定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资助计划”,并从学科建设经费中给予支持。一年来学院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30余人次,提升了学院的学术氛围,同时,教师的质量也有较大提高,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巩固和提高学科整体科研水平。

2.科研获奖。近年来,学科在中空纤维膜材料、功能及智能纤维、相变材料微/纳胶囊、高性能纤维等领域形成了较大的优势和特色。过去5年中连续获得了3项国家科技二等奖,2012年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等奖各1项,2013年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2012~2013年获得天津市滨海新区技术发明奖等省市级其他奖项9项。近几年科研获奖是材料学科的优势,但未来应注意培养新的增长点,继续引导教师培育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成果,保持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

3.专利转化与签订技术合同情况。“专利转化”是我校的强项,材料学科2011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2012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2项,2013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8项,取了迅猛发展的好形势。未来几年,材料学科将有计划、有组织的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加大对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的奖励力度,提高成果转化率。对转化前景好的专利,积极寻找转化对象,对于暂时难以转化的专利,以授权使用的方式转让高新技术企业,为提高转化水平积累经验。近年来材料学科引进青年教师人数较多,学科通过实施“青年教师下企业”、“青年教师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滨海新区科技特派员”等措施,加强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其与企业合作的意识,及时引导青年教师进行成果转化。

4.科研项目。2012年材料学科新获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973前期预研项目1项、国家“十二五”军工配套科研项目1项、参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14项。2012年材料学科新增科研项目数、纵向科研立项以及项目总经费均较201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总体发展较为平稳,科研经费到位相对充裕,但至今无主持承担973重大科研项目。未来几年,材料学科将继续巩固和加强在科研立项方面的成绩,组织教师培训交流,稳步提高科研经费额,年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到“十二五”末达到年新增科研经费2000万元,五年累计科研经费6800万元。

四、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1.教学与教材质量。近年来,笼统的“学科专业建设”已被“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所取代,概念的分离反映出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提升。在政策的导向作用下,材料学科教师出版专著和教材的积极性逐年增加,但缺少部级精品教材与部级教学成果,教学与教材建设亟待加强。学科拟尽快组织开展全国调研和学科内研讨会,认真探索、总结经验、迅速研究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以减免工作量和学校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经费,奖励教师出版部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和实验教材,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的教材建设,使教材建设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

2.优秀学位论文及优秀学生。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学习的最终结果,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综合指标。本学科近年来部分优秀硕士毕业生攻读了本校纺织学科的博士研究生,累计为纺织学科培养了4名博士生获得国家优博论文提名奖,材料学科目前只获得两篇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总体上差距较大。2013年本学科分别出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和助学金管理办法”和“博士研究生国际会议交流资助计划”。学科对有潜力的研究生重点培育,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加快取得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的进度,鼓励研究生安心论文工作,早出成果。材料学科将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数量,期待在“十二五”末在国家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方面取得突破。

师资队伍、科研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是高校建设高水平学科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本论文针对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探讨,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以政策为导向,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也为其他地方院校材料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周焕福,陈秀丽,方亮,等.地方高校材料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今日南国,2010,(154):61-63.

[2]韦春,吴志强,张发爱,等.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契机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7-39.

[3]李小雷,王海娟,曹新鑫,等.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材料学科跨越式可持续发展[J].中国冶金教育,2009,(5):16-18.

[4]陈益芳.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和管理探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3):91-93.

[5]王芬,沈可.关于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问题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