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教案范例6篇

轴对称图形教案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1

一、抓住数学概念背景,巧设实验教学情境

对于数学概念而言,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呈现,都有一定的形成背景,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掘,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如有些数学概念是依照数学理论发展而形成的;有些数学概念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抽象而成的;而有些则源于现实生活,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形成。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因此,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掘数学概念的背景,将生活问题数学化,诱导学生活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实现数学“思想实验”。

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发掘这一概念的生活原型与背景,让学生进行“确定座位”的游戏实验,从而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具体操作如下:教师点名,点到的学生站起来回答自己的座位号;教师说出座位号,对应的学生起立。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怎样确定自己的座位呢?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范围的讨论,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要确定自己的座位,需要知道排数与列数这两个数。教师继续提问:4排3列与3排4列是不是同一座位呢?表示座位和两数的顺序有关系吗?教师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使其明白一个学生的座位由一对有序的对数构成。设疑激思:你们想知道如何构建有序数对与点的一一对应关系吗?学习本课之后,则会豁然开朗。这样,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可降低学习难度,消除学生紧张心理,使其自然融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状态中,主动探索。

二、把握概念本质特点,组织实验探究活动

数学概念既有内涵,也有外延。在学习数学概念时,若要透彻理解与把握概念知识,则需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由概念的本质特点切入,借助实验操作来深入理解概念,构建新知系统。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时,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识别是教学重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是教学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同学们空间想象能力有限,教师可为他们提供可操作的3D模型,使其借助动手操作来感知轴对称图形,也可当作验证手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深入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整体化知识,并在实验操作中,学会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等,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具体实施如下:实验探究1:轴对称图形。当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之后,引导学生登录有关网站,到百度中输入“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搜一搜,看一看,感受现实中的轴对称图形,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轴对称图形传给教师。同时,教师也准备一组轴对称图片,利用计算机呈现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①依据上述搜索和观察后,你们有哪些收获?②是否可以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类似现象?当学生自由表述后,引导学生进入另一个实验操作环节——剪纸活动。教师先呈现飞鸟图案:

提问:哪位学生可以说说老师是怎样剪出飞鸟图案的?然后引导学生试一试,比比谁剪的图案最漂亮。接着,要求学生观察所剪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说说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点。并试着小结: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即两部分对称。教师可继续引导,利用多媒体呈现图案,演示对折与重合过程,让学生理解对折就有折痕,而折痕可视为直线,并试着总结轴对称图形与对称轴的定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概念,同时也体会到数学中的对称美。

实验探究2:对称轴的条数。要求学生折叠课前准备的图形,画对称轴,并拓展思考: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那么正n边形又有几条对称轴呢?当n愈来愈大时,正多边形接近什么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学生打开Flash课件,自主调整,探究结论。

实验探究3:轴对称。①动手操作:你们是否可以借助两块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来拼和一个轴对称图形吗?②学生观察与讨论,总结轴对称及对称点的定义。小组讨论与操作,在黑板上粘贴获得的不同形状,如 .

接着进行多媒体演示:将 中的两个三角形向两边移动,使之变为 ,思考:这两个三角形存在什么关系?学生打开课件,利用计算机演示两个三角形的对折重叠过程。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2

一、课堂实录

师:轴对称图形需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生:能完全重合。

师:怎样使它完全重合?

生:对折。(师板书:对折、能完全重合)

教师安排了一系列习题,如“判断给出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下面的图形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你能连一连吗”“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课上,师生互动融洽,学生讨论交流踊跃,教学效果显著。

师(拿出一奖杯):这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异口同声):是。

师:满足能对折、能完全重合这两个条件吗?

生1:可以的,能完全重合。

师:能对折吗?

生2:能,把右边的折到左边去,能完全重合。

生3:在奖杯的中间画一条直线,折过去,能完全重合。(边说边比划,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谁能折给大家看看?

生4:可以对折的,在脑子里想象就可以折了。

生5(无奈地):奖杯,折不动。

师:不好对折,就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一脸疑惑地看着老师,下面的听课教师也开始小声地议论)

师:奖杯是生活中的对称物体,是立体的,而轴对称图形应该是平面的。(多媒体演示:从奖杯上描出一个图形)

师:奖杯是对称的,设计奖杯的图纸才是轴对称图形。(教师紧接着出示天安门、白宫等对称的建筑及悉尼歌剧院等不对称的建筑)

师(指着天安门图片):这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不是。

师:不好对折的就不是轴对称图形,设计天安门的图纸就是轴对称图形。

……

师:生活中有对称美,也有不对称美,美是丰富多彩的。

二、评析与思考

听完课后,学生的那句“奖杯,折不动”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地回响。教师从“不好对折”为切入点,让学生理解并辨析生活中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设计与想法非常的巧妙。可是,从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在心理上并不认同“奖杯,不好对折”,至少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理解为什么不好对折。学生努力地想让教师理解他脑中的对折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真的要实际去操作的。可是,在现实中确实不好对折,于是学生无奈地说出了“折不动”。其实,在学生的认知中,“折不动”并不等于“不好对折”,其中暗含的意思不是不好对折,只是不好操作。

再者,教师后来呈现的是天安门等建筑物的图片,对着这些图片,说“这不是轴对称图形”,我觉得有些不妥。有的听课教师在议论:“图片,就已经是一种图形,怎么不好对折呢?你要是打印出来不就可以对折了吗?”其实,教师的意思肯定是正确的:天安门是一个对称的建筑,而不是轴对称图形。一个是立体的建筑,一个是平面的图形,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同对称与否没有关联。但是,教师的那句 “不好对折,就不是轴对称图形”,把区分“轴对称图形”与“对称物体”之间的界线定义为“是否可以对折”,实在是有些欠妥。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学习内容,教材分析中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是观察天安门、飞机、奖杯三个物体,发现这些物体或是左右两边,或是上下两边,或是前后两边的形状、结构、大小都完全相同,从而接受这些“物体是对称的”这个概念,并带着这样的概念到身边去寻找对称的物体。第二步是把天安门、飞机、奖杯的一个面画下来,得到图形,使研究的对象从物体转移为平面图形。这是教学不能忽视的环节,关系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否正确,会不会与物体的对称特征相混淆。

三、改进措施

教材安排中很明确地指出,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要从“对称的物体”过渡到“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之间沟通的桥梁。但是,在许多教学案例中都发现,学生易把对称的物体描述为轴对称图形,不能理解其本质的区别。我认为,上述案例中的两个环节可以作如下改进。

师:奖杯是轴对称图形吗?

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师: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板书中着重标志“图形”二字)。奖杯,是一个图形吗?

生:不是,是一个物体,像长方形这样的才是图形。

师:对。像奖杯这样对称的物体,描述时这样说“奖杯是对称的”;像长方形这样对称的图形,描述时这样说“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教师以“图形”为切入点,让学生理解立体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区别,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图片这一教学的难点。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3

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学习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欣赏并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本章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密切数学与现实之间联系的重要内容。同时,轴对称也是探索一些图形的性质,认识、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必要手段之一。

1.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

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案,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和领略轴对称现象的共同规律,形成有关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并在简单的图案设计、镶边与剪纸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和丰富内涵;

安排镜面对称的了解和欣赏一节内容,将“二维”的轴对称扩充到“三维”的镜面对称。

2.本章所涉及的学习素材首先包含大量与轴对称有关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其次,包括常见的简单轴对称图形,如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等。本章的每节内容都为学生了提供生动有趣的现实情景,并通过观察、折纸、“扎眼”、“印墨迹”、简单图案设计、艺术作品欣赏等操作性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轴对称的直观体验和理解。

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章内容定位于对生活中轴对称现象的分析,这既不同于 “变换几何”中的轴对称变换,也不是简单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在整章内容的编排中,力求体现“现实内容数学化”、“数学内容规律化”、“数学内容现实化”三者的统一。整个设计的意图,不仅在于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并自觉地加以数学上的分析,而且在于通过“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同时,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在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共同建立以下的框架图:

(1)、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生活的角度研究轴对称,是本章基本的出发点。观察、认识、分析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是本章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终点——研究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因此,在本章结束时,重新回顾和再次体验本章中的典型图形和实践活动,是提高的保障。

(2)、本章的许多作业包含了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做一做等实践活动,宜落实到位,切忌忽略和省略。对于学生的作品,建议教师组织适当范围的“学生设计作品展览”。

(3)、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和文化价值。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回顾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建立知识体系;

2、 通过对平时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反思,从而再次认识轴对称及其性质;

3、 运用轴对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再次感受轴对称,熟悉它的基本性质。

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正如20世纪著名数学家赫尔曼·外尔所说的,“对称是一种思想,人们毕生追求,并创造次序、美丽和完善……”,通过第七章的学习,我们有没有掌握一些对称,特别是轴对称的奥妙呢?

活动一:再次认识轴对称

1、 再次理性的感受身边的轴对称。

2、 你是如何认识轴对称的?

活动二:观察与思考

1、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观察下面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加拿大、韩国、乌拉圭 B.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

C.加拿大、瑞典、瑞士 D.乌拉圭、瑞典、瑞士

加拿大 韩国 澳大利亚

乌拉圭 瑞典 瑞士

2、小明照镜子的时候,发现T恤上的英文单词在镜子中呈现“ ”的样子,

请你判断这个英文单词是--------------------------------------------------------------( )

(A) (B)

(C) (D)

3、ABC与DEF关于直线L成轴对称,则∠C是多少度?

活动三:辨析与思考

1、判断

①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就是这个角的对称轴。------------------------------------------- ( )

②直线BD是长方形ABCD的对称轴。-----------------------------------------------( )

2、“有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4cm和8cm,则当腰长为4cm时,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cm;当腰长为8cm时,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cm。”这个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3、如图,在ABC中,∠ABC的角平分线交AC于P,一个同学马上就得到PA=PC,你觉得对吗?

活动四:应用与解释

1、① 如图,AB//CD,∠ACD的角平分线交AB与E,想一想ACE是什么三角形.

② 如图, ∠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F,过F作DE//BC交AB于D,交AC于E,若AB=9cm, AC=8cm,则ADE的周长是多少?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4

1、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丰富材料的学习过程,发展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等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体现。

教学重点: 准确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实质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课前准备:每人准备一张纸和一把剪刀(教师准备一些复写纸)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多媒体演示),同时想一想: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生:对称)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对称无处不在。许多建筑物设计成对称形,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也从对称角度考虑,自然界的许多动植物也按对称形生长,中国的方块字中些也具有对称性……对称给我们带来很多美的感受!初步掌握对称的奥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图形的特征,还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与和谐. 轴对称是对称中重要的一种,让我们一起走进轴对称世界,探索它的秘密!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第十四章:轴对称.今天我们来研究第一节,认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Ⅱ.导入新课

(一)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能举出身边的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例子吗?

(黑板、课桌、椅子、 我们的身体,还有飞机、汽车、枫叶等都是对称的)

再看这几幅图(多媒体演示泰姬陵、故宫、天坛、白宫等建筑)

这些图形的共同点是什么?

做一做:同学们将准备好的纸对折剪一只蝴蝶。

(让同学经过观察、讨论、动手实践得出规律)

请同学们细心观察动画、剪纸后,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作它的对称轴。(投影显示)

练习:1、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请找出对称轴

2、角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请找出它的对称轴。如图所示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3、观察各国国旗找轴对称图形(多媒体演示)

(二)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操作:取一张薄纸,先对折,然后中间夹一张复写纸,再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图案,取出复写纸后你发现两层纸上的图案有什么关系?(投影展示)

再看下面几幅图(多媒体演示蝴蝶、脸谱等)他们又有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小结得出: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练习:课本P120

思考: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全等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

(教学说明: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联系――-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反过来,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旁的部分分别看作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想一想:

1、0-9十个数字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下列英文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A C D E F G H I J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猜字游戏:日 申 非 苗 品 本

(三)反思与回顾

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会了哪些?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5

关键词:智障儿童;数学课堂;做中学

残疾儿童要想独立生活,学习基本的数学知识是必要的条件。特殊教育新课程方案设置了生活数学这一必修课,强调此课程要立足于学生发展需要,注重以生活为核心,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为指导,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设计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求真知。使课堂教学方式成为学生一点点、一天天喜爱并积极参与的生活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目的。

一、关注“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既是创造的,又是发现的,由思考而产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设计一个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学习活动,并有效地组织探索和合作交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实现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充分挖掘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原形,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了国旗、京剧脸谱、标本、照片等生活中各种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每组图案的特点,体会并发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认识轴对称现象的广泛性。接着又安排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符合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如,剪纸、飞机、蜻蜓、知了等例子。这些鲜活的例子使学生真实地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对学习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二、把握“做”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指出:好的教师应该把教和学都安排在做中完成,在做上下工夫就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尽管学生由于残疾造成智力发育的迟缓和不平衡,但其思维状况具有一定的共性,学生现在处于一个以具体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思维过渡的阶段。针对本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归纳”的过程,通过操作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更好地重建认知结构,从而发展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探索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时,设计了以下活动:

(1)折纸印墨迹:通过折一折、印一印,找出几对对称点,使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发现轴对称的特征。(2)切藕制作成轴对称的两个横截面:总结摆成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借助直尺画出对称轴。(3)制作轴对称图案: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制作得到两个图案成轴对称,理解其中每一幅图案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这些操作活动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让学生在看一看、动一动、想一想的过程中,感悟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本质,发展空间观念。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做”的特色,引导学生在做中获得数学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感受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课堂中的动手实践和综合应用真正意义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掌握“做”的方法,实现生活中的拓展

学好数学知识,才能让学生走向社会、好好生活。陶行知认为:“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掌握方法好比教给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如何交给学生钥匙,使学生会想数学,会用数学,我认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研究、探索,掌握方法,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应用。

例如,七年级数学上册:《从问题到方程》教学片段

1.把生活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一:某校共有282名师生参加参观活动,用一辆客车和和若干辆面包车接送,已知这辆客车只能坐40人,还需多少辆22座的面包车?

学生答:设还需用x辆22座的面包车。

根据题意得:22x+40=282 解得:x=11

答:还需用11辆22座的面包车。

2.应用拓展

问题二:如果用轿车和客车接送学生,轿车一天接送学生需200元,客车一天接送学生需400元,已知一辆轿车只能坐4人,则租用多少辆轿车和多少辆40座的客车最省钱?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教师要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学生敢于挑战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挑战,在观察、实践、分析中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不仅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喜悦,又使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引发思考。数学知识就这样轻巧地掌握了,数学的价值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也在这次体验中增强了。

脚踏实地地“做”,因为有了氛围而愈发奋发,只有在探索活动中不断扶持、巩固和引领,才能最终带给学生快乐和希望。面对一群特殊的学生,我们执著追求……一路走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学生喜爱、依恋的家园。

参考文献: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6

片段一: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录像演示生活中的各种轴对称图形。(蝴蝶、京剧人物脸谱、镂空花窗、风筝、著名建筑岳阳楼、北京故宫、伦敦塔桥、印度泰姬陵、美丽的红领巾……)

师:咱们进行一次记忆小比赛,看看谁的记忆力最好,好吗?请你说一说从录像上看到了些什么?

(生:充分发言)

师:你们真了不起,记忆力真强!你们从看到的图片和物体中感受到了什么?

……

师:你们的发现很精彩,真棒!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研究它们——《轴对称图形》(出示课题)

片段二:创作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师:认识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你们想不想拥有一个自己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呢?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创作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好吗?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材料超市,小组的同学需要什么材料制作轴对称图形,可以到超市自选材料,用你们需要的材料做出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创意最好,做的图形最多最好!

片段三:创作“手拉手活动 ”会标

师: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你认为生活中可以在什么地方用到这些知识呢?希望大家利用课后时间搜集一些对称图形的标志、图片,分类整理后布置班上的数学角。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咱们学校的少先队准备和希望小学进行一次联谊活动,活动主题为——“手拉手庆六一”。现在,少先队大队部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征集活动会标,你能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为少先队大队部设计一枚轴对称图形的会标吗?请在下面的会标图案中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形状,把你的设计画在纸上,看看你能不能成为一名能干的小小设计师!

师:你的设计真不错!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轴对称图形,老师和你们共同学习感到非常愉快,从你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老师说呢?

生1:我觉得今天数学课的时间过得太快了,我还想再上一课。

生2:老师,我原来不喜欢上数学课,不过现在我觉得数学课很有意思,我开始喜欢数学了!

评析:

以上教学案例中的三个片段充分体现了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了让学生轻松、主动学数学,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也有趣。

一、找数学——让学生主动参与

新数学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的数学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而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实实在在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所以,数学教学中老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 “说”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片段一中上课伊始,老师首先运用多媒体以录像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轴对称图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接着进行记忆小比赛,积极地进行小组合作。整堂课的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学生自己不仅发现了录像中的秘密——轴对称图形,而且在欣赏体验中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对称,并把对称的美融入。虽然教师没有一句话的说教,可是学生都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什么是对称,什么是对称的美。

二、做数学——让学生勇于创新

苏教版数学教材另外两个基本特别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置由“得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新教材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片段二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到教师提供的超市中自选材料进行想象和创造,学生学得有趣、愉快、轻松、主动、深刻,收到发展个性,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用数学——让学生享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