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课件范例6篇

轴对称图形课件

轴对称图形课件范文1

目标明确本课件中的每一课时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便于教师和学生把握学习内容要求、学习的方法等。主体突出本课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在呈现内容、色彩搭配等方面考虑到了小学生的审美需求和生活化、情境化的特点,尽量选择艳丽的色彩、以学生作品作为学习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课件还注重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对不同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时(图略),我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利用轴对称绘制的图形,并让他们进行对比,进而发现图形的相同之处,从而初步建立轴对称的概念(如图3)。在这一基础上再给出轴对称的概念,符合“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孤关系”的结论,而且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即提出假设、操作探究、得出结论。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课件还设计了一个学生自己利用课件提供的图形根据旋转、轴对称、平移等图形变换的方法设计图画的环节—设计,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清趣(图略。

为了让学生亲历探究旋转的结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本课件设计了一个实验环节(图略)。引导学生通过假设“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旋转中心”这三个因素的异同,点击“播放”按钮,得到相关的图形。本课件在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对于每种类型的例题都给出了详细的步骤,只要点击右下方的“步骤”及“继续”按钮,即可逐步出示作图步骤这既方便了教师课堂教学时进行演示,也方便了学生课下自学,并自觉养成规范作图的良好习质(女唯邵)。的练习,并能及时对学生的答案做出反馈,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课件的练习题分为涂色题、填空题、连线题、绘图题、拖拽题、设计题等题型。涂色题可以通过给正确的答案涂色来完成练习。连线题可以通过把相关的信息连线,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绘图题可以通过尺子或格子来把握旋转的角度和线段的长度,完成后把相应图标拖到相应的点上,再点击“确定”按钮,课件即可判断答题是否正确。拖拽题是把拖动的对象拖到相应的位置,也可旋转对象到相应的位置,再点击“确定”按钮,课件即可判断答题是否正确。在设计题中,学生可以把屏幕下方的几种图形拖到操作区,把这些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还可以改变大小,来组成一幅图画。

内容丰害本课件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对本单元的知识氛进行了洋细讲解给出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而且通过介绍本节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与轴又巾你和旋转有关的科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并产生称押哗知讽球柑之焦内容结构(l)抽对称通过轴对称图形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轴对称的知识,为深人探究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做好铺垫。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轴对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关于轴对称的知识,使学生在能够画出三角形的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能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通过五道关于轴对称的练习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进行空间想象,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2)旋转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通过展示同一线段绕不同的中心点、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进行旋转,引出与旋转相关的几个因素,进一步观察、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通过五道关于旋转的练习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旋转的认识和理解。(3)欣贾与设计通过展示与生活相关的轴对称和旋转现象,让学生体会轴对称与旋转存在于生活之中,欣赏数学带给生活的美,以及学习生活中对称与旋转的科学知识。通过两个设计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想象,根据自己的需要绘制图形。

作者:曾玲宏 单位:山东省东营胜利孤岛第一小学

轴对称图形课件范文2

【教学目标】能够结合实例,感受轴对称现象,并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轴对称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在“体验―感悟―理解”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1. 组织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根据物体的一部分,猜出这个物体是什么。比一比,哪组同学猜得准,好吗?

教师请一、二组同学猜的是剪刀、螃蟹、灯笼,三、四组同学猜的是电筒、圆珠笔、杯子,两边同学轮流猜,一、二组每次都猜对,三、四组都猜不准。

2. 激起冲突。

教师表扬一、二组同学,并宣布一、二组获胜,从而引起学生的争议。学生会认为一、二组猜的是对称物体,容易猜,游戏不公平。教师让学生说出一、二组容易猜的理由。

师小结:对称的物体可以看成两个相同的部分。看到其中一半,就很容易想到另外一半。这边的同学猜的都是对称的物体,所以很容易猜,不能怪那边的同学猜不好。(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猜图形游戏引入新课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指向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猜完物体后,教师分类展现要猜的物体,学生很容易发现其中一组容易猜中,让学生说出这组同学容易猜中的理由,是启发学生感悟到对称的物体可以看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3. 丰富表象。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对称的物体,请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故宫、京剧脸谱、雪花、民间剪纸工艺品等)这些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对称)

师: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对称的物体吗?

设计意图: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课件出示大量对称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赏析,丰富学生的表象,还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对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这也是强化巩固对称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剪纸活动,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师:老师这儿剪了一个对称的图形,你们看(出示剪好的衣服图片),你们想动手剪一个吗?从1号信封里拿出老师准备的彩纸自己试一试吧。

学生尝试剪对称图形,教师巡视。

教师请一位剪得又好又快的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方法。(对折,画出图形的一半再剪)。让学生边说边在投影仪上演示。

师:现在就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再剪一个不一样的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实践操作应该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使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所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笔者改变以往让学生模仿剪对称图形的教法,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尝试剪对称图形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学生是有这样的能力的。学生在剪对称图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折、画、剪的过程,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自主感悟对称特征。

2. 观察思考,认识轴对称图形。

学生剪完后互相欣赏,评价是不是对称图形,教师在黑板上展评优秀学生作品。

师:这些图形是怎么得到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对折 两边完全重合。

师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称为轴对称图形。(完善课题,板书)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大家互相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你们能指出黑板上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吗?自己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呢?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学生的作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中获得“将一个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这一本质特征。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粗略感知上升到精细化。

3. 折纸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请同学们拿出2号信封里面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以小组为单位折一折,看看这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是的就在图形上画上笑脸,不是就画个哭脸。

选派小组上台汇报展示。

学生通过对折、讨论、研究后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还可继续追问:你们是怎样对折正方形的?还有其他的对折方法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动态演示正方形的几种对折方式,最后定格如图1所示。

提问:这些折痕是不是都是它的对称轴?

师小结:看来正方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4条)。

师重点追问:对折以后,平行四边形两边形状、大小一样,槭裁床皇侵岫猿仆夹危浚ǜ据学生回答,教师强调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是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也是概念的重要内涵。特别是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学生会有误区。认为大小、形状相同的两边就是完全重合。对于这一难点,本环节试图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对折后两边完全一样”和“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是不同的,让学生在对折的活动中仔细体会“完全重合”的含义,从而深化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1. 闯关游戏(一):火眼金睛――下面哪些图形(图2)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的数字图案中(图3)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 闯关游戏(二):慧眼拾贝――下列图形(图4)是轴对称图形吗?

3. 闯关游戏(三):小魔法师――下列图形(图5)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设计意图:游戏(三)借助剪出的图形和剪剩的材料,让学生依托想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组闯关游戏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认识及辨别方法,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师生互动交流,总结全课。

最后,让学生尝试动手用身边的材料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也可用身体摆出各种呈“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轴对称图形课件范文3

本节课是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开放周笔者在本校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本节课采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所用教材为华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第1节第1课时内容――生活中的轴对称,它是图形的三种基本变换之一,是后面进一步研究轴对称的基础,同时轴对称也是事实推理中常用的知识,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通过动手实验,掌握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数学思考:在轴对称(或成轴对称)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轴对称(或成轴对称)的性质,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轴对称图形(或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2.难点: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白纸、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剪纸。内容:上劳技课时,叶老师教过同学们剪纸,现在请同学们剪一个“双喜”。

2.提问:请同学们展示所剪的“双喜”,在展示的过程中有何发现?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把“双喜”沿某条直线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课题:若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即为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即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从而引出课题:§10.1.1 生活中的轴对称(板书)。

(二)动手操作,探究性质

1.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进行验证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2.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100页练习的第二题(抢答)。

(2)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轴对称的例子(眼镜、大众车标、奔驰车标、乒乓球拍等等)。

3.探究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发给每个学生课本第99页图10.1.3两个图形的纸张,把纸张沿着虚线折叠,观察对折后的左边部分和右边部分是否完全重合。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三)课堂总结

1.学生总结:请学生谈收获,谈感想。

2.教师补充总结:

(1)认识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及有关概念。能找到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轴。

(2)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及对称轴、对称点的概念。

(3)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四)作业

课本第109页习题10.1的第1、2、3题。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学生的导师、伙伴,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2.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教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轴对称图形课件范文4

关键词:图形与变换 教学设计 习题讲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074-0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经过对几何变换知识的复习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希望大家睁大你的双眼仔细看,动脑又动手,相信你一定会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放大与缩小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同学们将真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

师:(出示课件谈话揭示课题)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动的船舵、飞舞的蝴蝶、行驶的小汽车三幅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板书:图形与变换

2.活动一:回顾与交流

2.1回顾整理: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欣赏图案: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精心设计了两个活动供大家欣赏与思考,让我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出示课件)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活动――回顾与交流。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显示四个图案,分别为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的京剧脸谱、第6页的紫荆花图案、第7页的花边图案,第四个图案是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依次从大到小排成一排。)

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概念?(前后同学互相交流回答)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京剧脸谱是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

生2:紫荆花的图案是其中一个花瓣绕中心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3:花边图案是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4: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奥运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缩小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提问:谁能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2内化提高,建构网络

图l:行驶的小汽车利用了平移的知识;图2:稚霞酉玻双喜临门的剪纸他利用了轴对称的知识剪成;图3:顺时针方向旋。

(出示课件)师:这两个图形是什么图形?第二个图形的制作采用了哪些技巧?(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并对重点进行点拨。)

(出示课件)提问:这个图形采用了什么技巧?(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师小结:这些都是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置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

3.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练一练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4页“练十”。

3.1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3.1.1练十第l题。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图形。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并对重点进行点拨。)

3.1.2(出示课件演示)找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

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不只一条。

3.1.3练十第2题出示课件演示:你能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吗?(布置学生课后完成,教师检查。)

3.1.4拿出准备好的练习画一画,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3.1.5练十第3题。

①先独立想一想,看图说一说。

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说一说这些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分别得到:圆锥、半个球、圆台、球和圆柱。圆台将在今后的中学中认识。

3.2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练十第5题。

①组织学生读懂题意。

②组织学生说一说,互相交流

③组织学生汇报:这四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它们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

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并对重点进行点拨。

教师小结:这些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我们通过平移和旋转进行变换,知道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从这道题中,你又得到哪些启发呢?(通过平移和旋转,将图形进行适当的变换,可必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变得非常简单。)

3.3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3.3.1练十第6题

①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②集体订正并小结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的事项。

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1。

3.3.2总结:用动态课件2总结本题。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空间感较弱的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切身体会到变换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4.谈一谈你的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觉得通过图形的变换有哪些好处?你有什么收获呢?

5.作业:做一做,画一画

(1)画出图A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课件范文5

课堂更优化

如果再深入一步――理解就会更透彻 在初教《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引入概念”。

师:这些对折后剪出来的图形之间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生:两边一样大,形状也一样。

师:(动手折)请大家仔细观察,对折后,两边慢慢合上去会――重合(板书:重合)。瞧一瞧,两边果真完全一样,这就是完全重合。(板书:完全)小朋友,你们手中的图形对折后也会完全重合吗?动手折折看。

(学生折完后纷纷点头)

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边读边想哪些词语非常重要。

生:(读后交流)完全重合、对折。

师:再读一读,注意读出关键词语。

教学中,笔者总感觉是在拉着学生一步步前行,且举步维艰。正如一位教师在听课后所说的:轴对称图形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折后能“完全重合”,但这个“完全重合”不是光靠读就能读出来的,要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出来。

如果再深入一步――制作就会更巧妙 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往往要请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些轴对称图形。笔者在巡视过程中,惊讶地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很顺利地完成这一任务:有的拿着纸和剪刀不知如何下手;有的在彩纸上把整个图形画下后再剪下来;有的把纸对折后不是从折痕处开始剪,结果得到两个图形……几分钟过去了,只有少数学生完成了作品。对此,笔者指名几位学生上台交流是怎么制作的。交流完后,学生们照着样子对折后再剪出了一个轴对称图形。

如果再深入一步――想象就会更合理 在了解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这一环节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题:“出示一些轴对称标志的一半,请学生想象另一半是怎样的,并说出这是一个什么标志。”当课件出现下面这个标志时,见图一,有位学生张口就答:“钟。”“怎么会是钟呢?”笔者暗自思忖,不解其意。于是,在其他学生呼啦啦一片举手中,那位学生悻悻坐下了。“钟”,这个似乎毫无理由的答案也就被“奔驰汽车标志”的呐喊声悄然掩盖掉了。课虽然上完了,但笔者还是沉浸在那位学生对于“钟”的想象中。蓦地,笔者恍然大悟!原来,那位学生把标志中尖尖形状的物体当成了钟面上的“针”!就算它是钟面上的“针”,由于这是个轴对称的标志,那么在右下角也应该还有一根“针”吧。这样,就代表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了。然而,时针、分针、秒针有长短之分,还有粗细之分,如果这样的话,对折后左右就不能完全重合了,那这个标志也就不可能是轴对称的标志了。

如果再深入一步――拼摆就会更多样 在拓展练习中,笔者安排了一个摆一摆的小游戏:“在下面的图形中再添加一个正方形,使整个图形还是轴对称图形。”见图二。并告诉学生:“添加的这个正方形该摆在哪儿?有哪些不同的摆法呢?请组长拿出正方形,大家一起动手来摆一摆,比一比哪组的摆法多?”小组活动,指名展示,见图三。接着再问:“除了这几种,还有其它的摆法吗?”学生都纷纷摇头。按理,学生能想出这些摆法,已经算不错了。但如果这题就研究到此的话,总让人感觉留有很大的缺憾。于是,笔者试图提醒他们:“刚才大家都是把添加的这个正方形摆得平平稳稳的。其实,有时我们还可以……”笔者略作思考状,就有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高高举起了手。果真,学生们想到了把添加的正方形“斜”着放,见图四。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声音:“我还有不同的摆法!还可以……”

细化设计与预设生成

轴对称图形课件范文6

教学中仅靠感悟无法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该如何是好呢?

一、感悟很混沌,“比较”变清晰

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时就深深体会到感悟的能量是有限的,仅靠感悟不能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找规律》单元的内容主要分两部分:1、探索事物搭配的规律,如例1;2、探索事物排列的规律,如例2。

例1要学生探索的事物搭配的规律其实是乘法原理,就是指完成一件事情有若干个步骤(每个步骤不能独立完成这件事情),每个步骤有若干种方法,依次把若干种方法相乘就得到完成一件事情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例2以及其后的练习题则是排列与组合的问题。排列与组合的共同点是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而不同点是排列有序的,组合是无序的。教材都是引导学生先操作或画图,然后列出算式寻找答案的。在课堂上学生感悟得不错,并没有什么困难。

意外出现在第二节课。学生学完了探索事物排列的规律之后,在独立完成配套的练习册时。突然,有一学习能力还不错的男生提问:“这题怎么做呀?” “有三位数学老师分别是王老师、李老师、张老师和两位语文老师分别是钱老师、吴老师。现在要选出一位数学老师和一位语文老师,能有几种选法?”全班只有一名男生回答了上来。我这才意识到,两堂课上学生虽然深入地探索了规律,但是真正运用起来仅靠感悟是不够的,必须把两者进行比较辨析。所以,我立即请学生把两天所学的规律进行比较。如果有2类物体或2个步骤,先选一类再选另一类或先完成第一个步骤再完成第二个步骤,这就属于事物的搭配问题。那么,就可以用乘法计算:一类物体(第一个步骤)的数量×另一类物体(第二个步骤)的数量=搭配的方法数。如果是一类物体在排队或是在一类物体中进行选择,事情一个步骤就能完成的话,这就是物体的排列问题。其中,还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每一次的排队或选择都可以交换位置与顺序有关;二是不可以交换位置与顺序无关。可以先画一画图来理解题意,再列出算式。如:“3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共通了几次?”这是排列问题,并且2人间只要通一次电话,不能换位置,如图1,可以列式为2+1=3(次)。“3人互相寄一张贺卡,一共寄了几张?”这也是排列问题,但2人间要寄2张,能换位置,如图二。也可用字母来表示换位置的情况:三人用ABC表示,AB、BA、AC、CA、BC、CB。算式可以列为3×2=6(次)

图1 图2

规律是蕴含在大量同类现象背后的共同本质,学生找出的规律其实也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经过比较,学生豁然开朗。这样,在感悟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两种不同情况的本质比较,就进一步建立了找规律的数学模型,体会到尽管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解决问题的实质是不变的。在比较之中侧重于学生的数学思考,把学生对找规律的初步感悟由混沌变清晰。

二、感悟很肤浅,“作图”显深意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以及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往往通过折纸直观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的条数,这些显而易见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并不难。同样,用折纸的方法也能让学生清楚地发现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无需用过多的时间去探究。这些看似简单的知识,学生往往在课堂上感知了、明白了,但过后的练习所反映的情况是错误频繁出现。可见,仅仅依靠折纸的操作来对对称轴进行进一步的认识过于肤浅。这就必须通过其他途径让浅显的感悟外化、抽象化,作图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首先,在学生通过折纸探索长方形2条对称轴、并尝试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画出对称轴之后的长方形,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如:对称轴两边相对的两个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这两个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接着可以让学生辨析:“为什么长方形的对角线不是对称轴?”在此基础上进行作图、测量就会发现以一条对角线为折痕两侧对应点的连线不与它垂直,即另一条对角线不与它垂直。所以,长方形的对角线不是对称轴。同理可以让学生作图辨析正方形的情况。相对于长方形、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言,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一常识对于学生来说在认知方面有很大的困难。同样,可以让学生在折纸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猜测、画图尝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的依赖模仿与记忆”,作图探索也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对称轴的探索过程,利用作图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动笔画图、实践验证的能力。

三、感悟挺茫然,“想象”来帮忙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旋转”一课时,例题是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了汽车转杆旋转的情况,让学生从中感悟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含义。既然这两种旋转的方向的名称里都有“时针”二字,如果把概念的认识与钟面密切结合起来进行,学生应该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图1 图2

如图1:转杆打开就是从3点钟方向旋转到了12点钟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转杆关闭就是从12点钟方向旋转到了3点钟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把例题图中的转杆放置到钟面之中,让抽象的旋转有了依托的背景。在观察了转杆在钟面图中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情形后,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转杆的转动情况。然后,把直角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如图2,在此基础上脱离钟面的直观图示,可以展开想象来帮助理解旋转。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钟面作为背景,整个三角形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所在的位置。让学生在大脑中逐渐建立起准确、鲜明的感知之后,学生就可以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完成图形的整体旋转了。

通过想象的助力,让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操作到想象操作的训练,加深了对旋转的认识、形成了相应的表象,从而降低了学习旋转的难度,逐步提升了空间想象的能力。

当然,数学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合理选择和优化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静夜

下一篇事业单位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