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厂实习报告范例6篇

钢铁厂实习报告

钢铁厂实习报告范文1

――首钢NEC参观感受

2007年7月4日,今天早上九点我们微电子04级全体同学在首钢NEC门口集合,在姜老师和鞠老师的带领下跟随首钢NEC工作人员开始了我们的参观实习。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同学们秩序井然,而且大家参观的热情高涨,充满了兴奋与好奇。

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首钢NEC的小礼堂,进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后,由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解了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工艺、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技术与应用前景和首钢NEC有限公司概况,其中先后具体介绍了器件的发展史、集成电路的发展史、半导体行业的特点、工艺流程、设计流程,以及SGNEC的定位与相关生产规模等情况。

IC产业是基础产业,是其他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具有核心的作用,而且应用广泛,同时它也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规模化,具有战略性地位的高科技产业,越来越重视高度分工与共赢协作的精神。近些年来,IC产业遵从摩尔定律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鼓励和扶持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首钢总公司和NEC电子株式会社于1991年12月31日合资兴建了首钢日电电子有限公司(SGNEC),从事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的半导体企业,致力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包括完整的生产线――晶圆制造和IC封装)和销售的生产厂商,是首钢新技术产业的支柱产业。公司总投资580.5亿日元,注册资金207.5亿日元,首钢总公司和NEC电子株式会社分别拥有49.7%和50.3%的股份。目前,SGNEC的扩散生产线工艺技术水平是6英寸、0.35um,生产能力为月投135000片,组装线生产能力为年产8000万块集成电路,其主要产品有线性电路、遥控电路、微处理器、显示驱动电路、通用LIC等,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程控和家电等相关领域,同时可接受客户的Foundry产品委托加工业务。公司以“协力·敬业·创新·领先,振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为宗旨,以一贯生产、服务客户为特色,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中生产体系最完整、技术水平最先进、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也是我国半导体产业的标志性企业之一。

通过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我们一方面回顾了集成电路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对首钢日电的生产规模、企业文化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随后我们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第一次亲身参观了SGNEC的后序工艺生产车间,以往只是在上课期间通过视频观看了集成电路的生产过程,这次的实践参观使我们心中的兴奋溢于言表。

由于IC的集成度和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工艺对生产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中的前后各道工序对生产环境要求更加苛刻,其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气压、静电防护各种情况均有严格的控制。

为了减少尘土颗粒被带入车间,在正式踏入后序工艺生产车间前,我们都穿上了专门的鞋套胶袋。透过走道窗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的厂房和身着“兔子服”的工人,在密闭的工作间,大多数IC后序工艺的生产都是靠机械手完成,工作人员只是起到辅助操作和监控的作用。每间工作间门口都有严格的净化和除静电设施,防止把污染源带入生产线,以及静电对器件的瞬间击穿,保证产品的质量、性能,提高器件产品成品率。接着,我们看到了封装生产线,主要是树脂材料的封装。环氧树脂的包裹,一方面起到防尘、防潮、防光线直射的作用,另一方面使芯片抗机械碰撞能力增强,同时封装把内部引线引出到外部管脚,便于连接和应用。

在SGNEC后序工艺生产车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引人注目的的海报“一目了然”,通过向工作人员的询问,我们才明白其中的奥秘:在集成电路版图的设计中,最忌讳的是“一目了然”版图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产品的专利不被模仿和抄袭;另一方面,由于集成电路是高新技术产业,毫无意义的模仿和抄袭只会限制集成电路的发展,只有以创新的理念融入到研发的产品中,才能促进集成电路快速健康发展。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们都能看到整洁干净的车间、纤尘不染的设备、认真负责的工人,自始至终都能感受到企业的特色文化,细致严谨的工作气氛、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科学认真的工作作风。不可否认,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们学习,用他们的工作的态度与作风于我们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使我们能够适应目前集成电路人才的需求。

这次参观,由于集成电路生产自身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远距离的参观,不能进一步向技术工人请教和学习而感到遗憾,总的来说,这次活动十分圆满。

钢铁厂实习报告范文2

建设鞍钢被列为“重中之重”

鞍山地区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悠久的冶铁业历史,其铁矿资源在古代就被中国人开发和利用,近代钢铁冶炼业,则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后开始发展起来的。1948年2月19日,人民解放鞍山。3月初,接管并逐步恢复了鞍山钢铁生产。随后,成立鞍山钢铁公司。1949年春,发出“鞍山的工人阶级要迅速在鞍钢恢复生产”的电令,鞍钢开始了全面恢复生产。

鞍钢是“156项”工程的第一批项目之一。1950年年初,、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和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贷款协定,3月27日又签订《关于苏联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恢复和改造鞍山钢铁公司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书》,并在10月25日签订了《补充议定书》。1951年lO月12日,苏联编制的鞍钢改扩建总体初步设计交付我国,中央人民政府于1952年2月26日予以批准。

根据中苏协议,苏方陆续派遣了340名专家到鞍钢工作,中国也陆续选派了600多名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去苏联学习。为了加强鞍钢修复和建设的领导,党和国家从东北、华北、华东先后调来500多名县地级以上领导干部支援鞍钢,并从中南、华东招聘了具有较高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

鞍钢非常重视管理与技术革新,炼钢厂推广“快速炼钢法”,于1952年11月22日创造出6小时零9分炼一炉平炉钢的新纪录,轰动全国,为此发来贺信:“祝贺你们在平炉炼钢生产上的最新成就。你们以高度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之下,创造了超过资本主义各国水平的炼钢时间和炉底面积利用系数的新纪录。这不仅是你们的光荣,而且是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件大事。”

“一五”期间,建设鞍钢被列为“重中之重”。中共中央于1952年5月4日批示:“要集中全国力量首先恢复和改建鞍山钢铁公司。”在“全国支援鞍钢”和“为鞍钢就是为全国”的口号鼓舞下,鞍钢进行37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在全国影响至深的是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第七号炼铁高炉等“三大工程”。1953年12月26日,鞍钢举行“三大工程”隆重的开工典礼,此前发来贺信:“鞍山无缝钢管厂、鞍山大型轧钢厂和鞍山第七号炼铁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一九五三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一五”时期是鞍钢大规模建设和生产发展的兴盛时期,全国钢铁工业总投资近一半用在鞍钢,这里成为我国第一个大型钢铁生产基地和新中国钢铁业的摇篮。

苏联“马钢宪法”引进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工业生产的组织管理上,基本上是模仿苏联的办法。在苏联援建的同时,苏联的集权化科层管理方式也被引进到中国,当时苏联采用的是“马钢宪法”。

马钢即苏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是苏联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对工厂管理有一套完整的办法,甚至上升到法律高度,这就是著名的“马钢宪法”。其要点是:实行一长制,不要党的领导;搞物质刺激,不要政治挂帅;依靠少数专家和一套烦琐的规章制度,冷冷清清地办企业,不搞群众运动,不实现群众路线,不搞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马钢宪法”在苏联具有代表性,鞍钢当时实行的就是这套苏联工业管理模式,所属各个厂矿全面落实一长制经验,并相应建立起总工程师、总工艺师、总化验师、总检验师、总会计师的制度。当时,对苏联的经验没有人敢怀疑。虽然这种做法对快速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起到很大作用,但也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方面。

在全国的工业企业中推行“马钢宪法”,已经出现了削弱党在企业中领导地位的弊端,如何加强党组织对企业工作的领导,成为当时全国争论的最大焦点。20世纪50年代后期,群众已经开始对社会上盛行的长官意志、不尊重科学、浮夸蛮干等行为产生反感,尤其对苏联式的“一长制”极为不满,这就迫切需要一种人性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1960年,中苏两党的分歧接近公开化,“马钢宪法”被批评为“地地道道的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对此,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新的企业管理方式,提出在国营工业企业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一方面加强了党对企业工作的领导,同时,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并得到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肯定。作为新的企业管理大法“鞍钢宪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既是对“马钢宪法”的否定,也是对苏联权威的否定。

“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工业化道路,鞍山钢铁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走在了前面。

1960年3月,中央有关部门给鞍山市委打电话,要求总结鞍钢经验,向中央报告。鞍山市委在掌握大量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以鞍钢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为主要内容,起草了《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该报告在列举大量事实,讲了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之后,指出:继续彻底地批判坚持一长制、实行经济和技术挂帅、依靠少数专家办企业的资产阶级路线,坚决地贯彻执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依靠广大群众办企业的无产阶级路线;继续彻底地批判和克服教条主义和思想,进一步树立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使运动一浪高一浪地向前发展。

这个报告总结了鞍钢的经验,看后给以高度评价:

鞍山市委这个报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兴,不觉得文字长,再长一点也愿意看,因为这个报告所提出来的问题有事实,有道理,很吸引人。鞍钢是全国第一个最大的企业,职工十多万,过去他们认为这个企业是现代化的了,用不着再有所谓技术革命,更反对大搞群众运动,反对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方针,反对政治挂帅,只信任少数人冷冷清清的去干,许多人主张一长制,反对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他们认为“马钢宪法”(苏联一个大钢厂的一套权威性的办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1958年以前的情形,这是第一阶段。1959年为第二阶段,人们开始想问题,开始相信群众运动,开始不疑一长制,开始怀疑马钢宪法。1959年7月庐山会议时期,中央收到他们的一个好报告,主张,主张反右倾,鼓干劲,并且提出了一个可以实行的高指标。中央看了这个报告极为高兴,曾经将此报告批发给各同志看,各同志立即用电话发给各省、市、区,帮助了当时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现在(1960年3月)的这个报告,更加进步,不是“马钢宪法”那一套,而是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这是第三个阶段。现在把这个报告转发你们,并请你们转发所属大企业和中等企业,转发一切大中城市的市委,当然也可以转发地委和城市,并且当作一个学习文件,让干部学习一遍,启发他们的脑筋,想一想自己的事情,在1960年一个整年内,有领导地,一环接一环、一浪接一浪地实行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城乡经济技术革命运动。

钢铁厂实习报告范文3

通过实习对中国钢铁物流资讯市场的总体竞争环境以及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趋向等方面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年月我钢铁物流信息中心实习工作至今。

这一发展的过程将对钢铁物流资讯业造成三大影响:其一钢铁物流市场越规范,信息时代的中国的钢铁物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钢铁物流业对钢铁物流资讯的需求就越大,二者关系将更加紧密。一个规范的钢铁物流市场将尽可能扼杀投机主义,即主力从事钢铁物流服务,而这无疑将扩大对钢铁物流资讯的需求。其二钢铁物流市场越发展,钢铁物流业对钢铁物流资讯的需求层次将越来越高。钢铁销售商没有了投机利润,就只能从两块加强力量,一是完善对消费者的服务手段,二是加大自身发展力度,从事正常报价决策。只有如此才干保证销售商的收入。而这两者都召唤市场上强大钢铁物流资讯阵容的呈现。其三在投机越来越少,越来越难的情况下,钢铁销售商将出现意识觉醒,也将极大增强对钢铁物流资讯的认同和依赖心理。所以说,钢铁物流业市场越发展,对承担着行业责任的钢铁物流资讯行业来说越有利。

今天的钢铁物流资讯市场已非昨日同日而语。短短几年时间,钢铁物流资讯业内异军突起,掀起一场日新月异的竞争潮。幼稚的钢铁物流资讯行业市场也开始在这种专业化的竞争中开始幼稚完善起来。与激进资讯相比,网络资讯具有下列5项竞争优势:1使买卖双方信息交流低廉、快捷。信息交流是买卖双方实现交易的基础。激进商务活动的信息交流是通过电话、电报或传真等工具,这与Internet信息是以web超文本(包括图像;声音、文本信息)传输不可同日而语。2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本钱。首先对于卖方而言,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的促销本钱。即通过Internet企业相关信息(如企业产品价目表,新产品介绍,经营信息等)和宣传企业形象,与按传统的电视、报纸广告相比,可以更省钱,更有效。因为在网上提供企业的照片、产品档案等多媒体信息有时胜过激进媒体的千言万语”据IDC调查,Internet上做广告促销,可以提高销售数量10倍,而费用只是激进广告的110其次对于买方而言,电子商务可以降低推销本钱。保守的资料推销是一个程序繁锁的过程。而利用Internet企业可以加强与主要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将资料推销和产品制造过程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信息传送和处理系统。据通用电气公司的演讲称:利用电子商务推销系统,可以节约推销费用30%,其中人工利息降低20%,资料利息降低10%。另外,借助Internet企业还可以在全球市场上寻求最优价格的供应商,而不是只局限于原有的几个商家。3减少企业的库存。企业为应付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通常需保持一定的库存量。但企业高库存政策将增加资金占用本钱,且不一定能保证产品或材料是适销货品;而企业低库存政策,可能使生产计划受阻,交货延期。因此寻求最优库存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目标之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则可以改变企业决策中信息不确切和不及时问题。通过Internet可以将市场需求信息传送给企业决策生产,同时也把需求信息及时传送给供应商而适时得到补充供给,从而实现“零库存管理”4每天24小时无间断运作,增加了商机。保守的交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目前的钢铁物流资讯行业的发展来看。而基于Internet电子商务则是一周7天、一天24小时无间断运作,网上的业务可以开展到激进营销人员和广告促销所达不到市场范围。

90年代初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以及钢铁交易以及资讯信息提供方式的转变提高的过程中漫漫的发展起来的但直到今日大多数类似的资讯公司的资讯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公开数据局面。其中的原因有中国钢铁消费者的素质层次需要和钢材市场需求的原因也有钢铁物流资讯行业自身在中国钢铁物流市场序列体系中地位的原因。从信息质量及服务水平上讲,钢铁物流资讯行业从萌芽开始阶段就是一个以钢铁物流报价为主营业务的内容提供商的面貌呈现。目前国内钢铁物流资讯业市场仍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主要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质量不高,缺乏深层次的内容;以大量转载各种公开媒体信息为主,缺乏自己的东西和能反映主要钢铁公司情况及市场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各类投资分析、建设信息缺乏连贯性和指导性,为销售商投机服务的投资信息占驻了主导,各类小道消息和风闻满天飞。

各钢铁物流资讯厂商大多开始走钢铁物流信息资讯即专业化的信息提供和价格咨询业务以及钢铁物流资讯平台开发,另外的一个趋势。其中资讯公司涉足钢铁物流二级市场的投资咨询业务对于整个钢铁物流市场来说都是一种市场化选择中的一个良性的产物,资讯公司可以在充沛的整合自有的信息资源的情况下继续的发扬投资咨询领域的一种实证化的投资分析的模式,为广大销售商提供专业化的定价。

对钢铁物流咨询行业的规范管理是一个重要侧面。钢铁物流研究咨询行业形成发展中,钢铁物流市场从无序到有序的规范化发展进程中。行业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与早期市场高投机特征相对应,早期钢铁物流咨询行业从业人员成份较为复杂、鱼龙混杂,联手支配市场的行为屡见不鲜,钢铁物流咨询行业的这一状况对钢铁物流市场的正常秩序造成了影响。这一状况直到现在钢铁价格的透明度加强才有所好转。

有序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批真正独立的专业资讯公司的呈现。与厂商资讯机构不同,行业规模化。其独立性不只仅表示为功能配置上的独立性,也体现为其经营上的独立性。由于生存方式的差别,这两类资讯机构在内容与目的以及方式方法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厂商资讯机构由于事实上的依附关系,其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为厂商客户咨询服务,二是为厂商自营服务,三是为厂商形象宣传及业务创新服务,其资讯对象不只包括一、二级市场,也包括厂商自身发展战略与业务创新等内容。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资讯一般仅限于内部共享,且以专题研究为主,资讯的价值实现是间接的而对于资讯公司而言,由于其收入来源是其信息产品及咨询服务,信息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水平决定其自身的生存,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资讯工作是有更强的功利性,服务的对象性,要求其信息产品必需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由于钢铁物流资讯市场仍处发育阶段,受市场容量及无序竞争影响,目前该类专业公司受收入来源限制,与厂商资讯机构相较而言,资讯投入方面多表示为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的背景下,钢铁物流资讯公司竞争图存的方式正向着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种是以低利息支撑其低价竞争,抢占市场份额,以维持其生存,这类公司或非正式组织为数众多。二是以高投入、高品位树立市场形象,着眼未来,争抢核心市场,这类公司虽为数不多,但无疑将是未来钢铁物流资讯业的脊梁。目前的资讯厂商大多也在走资讯咨询化的产业转型的格局,针对目前的资讯厂商的市场格局以及资讯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笔者发生了这样的一些认识和感触。

要从更广泛的信息,1坚定的走钢铁物流资讯咨询化的发展道路。单纯的简单的以资料为主的低端的资讯信息内容的竞争只会陷入资讯产业低水平价格战的泥潭中。推广机制、产品的信息质量、营销战略及手段从根本上与竞争对手拉开档次,才干从低端市场的价格战的竞争中走出来,作到控制市场走向和价格的目的公司内部必需建立一套完备的资讯来源,开发和推广的运行机制,保证高质量的资讯产品、不时地、有序地展现于市场,形成多种服务立体交叉。唯有如此,才干从市场混战中走进去按自己的步伐发展自己。钢铁资讯的发展方向既提高了信息的含金量,也是向高端市场发起进攻的最重要的筹码。

以行情交易系统和钢铁物流资讯平台和相结合的方式来发展资讯行业未来的钢铁物流资讯平台的搭建方向。建立全新的基于钢铁物流行业电子资讯架构(E-infostructur和现代的资讯有效集成(informationintegr创新技术构建起来的统一钢铁物流资讯平台的运作模式。要是自己的资讯信息内容提供的方式和模型能够紧跟住资讯行业的潮流,2加强和国内钢铁物流行业厂商资讯上的合作。只有领潮流之先才可以完整的拥有对市场的话语权。资讯信息模块与钢铁物流交易模式的合理有机嫁接以及技术上驻留程序的改进更新是坚持这种领潮流之先的技术上的关键。

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营销略。营销战略的正确性和促销手段的完善是产品胜利的保证。产品再好,3加强全国统一规划的市场营销战略。如果没有正确的营销战略、营销手段,没有精良的营销队伍去组织实施,就根本无从实现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目标,更无从实现第一民族品牌和获取最大创业利润的目标。产品品牌的树立,质地优良的情况下,除借助宣传工具外,最终还将依靠我营销人员的自身高素质,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新颖的营销手段和技巧、良好的口才及应变能力,让消费者去感受我员工、感觉我产品、感觉我服务,确实让他从中受益。

形成守业的集体凝聚力,4加强公司内部团队精神的建设。形成企业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同步发展的激励模式。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公司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最根本的保证。团队精神的精髓是追求组织的有效性和员工对组织的最大贡献率,既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要求,但更重要的一种思维、一种方法,强调一种实战技巧,强调一个组织如何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干和潜力,通过协调和规划,最终促成目标的达成。

钢铁厂实习报告范文4

1物资管理对策

破铜烂铁破铜烂铁必须按照相应的采购计划进行,若铁路工程产值较高、施工量较多,则钢材需求量较大。在采购钢材时需制定详细的分次采购计划。物资采购部门应加强与施工技术部门、设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工期要求,明确分次采购钢材的采购规格和数量,避免钢材积压过多或停工等料现象的产生。再者,深入钢材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选择钢材生产质量良好、生产能力较强且信誉度良好的供应商,并与供应厂商进行长期合作,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如存在钢材等主要材料由业主指定厂家甲供的情况,还应做好配合、厂家调查等工作,选择适合本单位的供应厂家。进场验收在钢材进场前,要求供应厂家出示相关的质量保证书和质检报告,并按照不同品种、规格及批号进行分次验收。钢材进场验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外观与标识牌,并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取样、送工地试验部门或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验,试验结果合格才准予进场,合格验收。钢材外观验收主要查看钢材有无结疤、折痕或者裂缝等缺陷,钢材表面凸起部分不能比钢材月牙肋大,同时钢材外形尺寸必须与规程要求相符合。钢材表面不能存在断裂、钢丝交叉或者遗留有油污、铁锈、剂等杂物。在钢材进场前,必须对其进行二次试验,看其冷拉性能、冷弯性能与铁路工程施工规程要求是否相符合。首先在同批次钢材中,选定双倍数量检测钢材进行重复检查和测定,若钢材性能不能满足铁路工程施工要求,应将这批钢材判定为不合格材料,可降级使用或者不给予进场使用。

2加工管理

取料管理钢材取料管理的目的在于确保钢材取料计算准确性,以减少钢材的消耗量。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对每段钢材取料长度进行准确计算,计算结果都必须有一定的依据(设计图纸),严厉杜绝经验取料现象的产生。在铁路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常常存在钢筋取料过大问题,主要是有些施工单位在编制相关钢材报表时,为了获取更多利益,扩大钢材预留量,使得钢材消耗量大大增加。所以,在钢材取料之前,物资管理人员必须对钢材报表进行严格审核,同时配合铁路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对钢材取料量进行严格计算和复查。物资管理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对钢材加工的图纸看懂、吃透,以确保钢材取料量的准确性,避免各种不良取料现象的产生。再者,在钢材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标准和规程要求进行加工,在调直钢材时,必须采用专用的加工机械,不可进行机械冷拉。在钢材调直中,其钢材冷拉不能超出规程要求限定范围。在施工现场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有的工程点多面广的情况,一个标段里程有几十公里,施工队伍多且分散,钢材发放工作量非常大。笔者工作过的新建向莆铁路JA-4A标项目部就存在以上情况,钢材管理存在巨大的管理风险,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钢材超用现象,甚至还有可能发生有的施工队伍为了短期利益而盗卖钢材的情况。项目部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钢材管理上存在的巨大风险,改变了以往把钢材直接发放到各施工队的做法,组织了一个专业钢材加工队伍进行全标段的钢材加工。把加工好的钢材半成品根据施工任务,依照工程管理部门出具的领用钢材半成品清单,由物资管理部门发放并做好发放记录。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钢材消耗超用的风险,加工剩余钢材也得到了集中管理,防止了效益流失。

作者:帅如鲲单位:中铁二十四局集团

钢铁厂实习报告范文5

实习单位:xxxxx公司

实习科目:电动机与变压器的检测维修管理

实习时间:11月13日—12月8日上班时间:上午,8点-11点下午,12点40分-4点

进厂对自己的要求:

进厂要穿工作服,穿防电绝缘鞋,戴安全帽

不要走近触摸机器设备,同学间不可开玩笑,工作认真,严格遵守纪律

尊敬师傅,给人家一个好印象

注意时间,不要迟到,以班集体为单位进厂

见事做事,灵活运用,结合所学知识,理论用于实践,从实践中见证理论

保持清醒的头脑做事警惕,注意安全实习报告网

做完工作后注意打扫卫生,工具归位还原,勤快做事

实习感受

首先我想向所有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武钢电气公司的技术人员和我的指导老师致谢!特别是我的班主任代老师的支持我很感动。他们为我的顺利实习所做的帮助和努力是我顺利完成实习的最大动力。

学院为了使我们更多了解机电设备,提高对机电设备制造技术的认识,shixi.exam8/加深对机电业在工业个领域应用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了解相关设备及技术资料,特意安排我们到武钢电气公司实习。武钢电器公司是武汉钢铁公司的老工业基地。

通过实习,我在我的机电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操作经验知识。巩固并检验了自己两年专科学习的知识水平。

钢铁厂实习报告范文6

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借着上奏请建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获得批准的东风,张之洞正式从两广总督任上调任湖广总督。第二次来到湖北这块土地,当年的小小湖北学政如今成为这块土地的最高主宰。而他在两广地界上的未竟抱负,将在湖广一展身手。在着手督办卢汉铁路南段施工的同时(北段由直隶总督李鸿章负责),雄心勃勃的张总督决意在这里为天下人之先,兴办中国第一家钢铁企业——汉阳铁厂。

因为着眼于卢汉铁路钢轨用材的巨大需求,张之洞的折子很快得到了朝廷的批准,虽然上报的预算有点高(创办经费最初定为246万余两,1892年清政府增拨42万两,随后又逐年追加投资,到建成时,实际支出560万两左右),但是一想到能产钢铁造枪炮和军舰,清政府勒紧裤腰带咬咬牙也就批准了。

1890年6月,张之洞主持成立了湖北铁政局,委派“器端识远,心细才长,熟习洋情,曾充任美国等国翻译参赞等官”的湖北补用道蔡锡勇为总办,9月选定汉阳龟山脚下的一块土地为厂址,1891年1月动工兴建,历时2年10个月,于1893年10月22日铁厂终于建成。铁厂由炼生铁厂(设日产100吨高炉2座)、贝色麻炉钢厂(即转炉炼钢厂,设55吨酸性转炉2座)、马丁炉钢厂(即平炉炼钢厂,设10吨平炉1座)、钢轨厂(设800毫米轧机)、钢材厂等10个分厂组成,工人3000多名,聘请了英国工程师设计、监工,雇用国外技师40余人,从英国、比利时等国购买了各种机器、配件等。1894年6月28日铁厂正式开炉炼铁。至此,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家集冶铁、炼钢、轧钢于一体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正式投产,比随后日本1901年投产的八幡制铁所早了7年。

一位外国观察家当时是这样描述汉阳铁厂的:“烟囱凸起,矗立云霄;层脊纵横,密如鳞甲;化铁炉之雄杰,辗轨机之森严,汽声隆隆,锤声丁丁;触于眼帘,轰于耳鼓者,是为二十世纪中国之雄厂耶。”《东方杂志》惊叹到:“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标志。

从规模上看,汉阳铁厂在当时的远东首屈一指,张之洞很得意,至少到那时为止,这份政绩工程很给总督大人长脸。之前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不曾办到的事情,现如今他张之洞办到了,这怎能不令张之洞心潮澎湃呢?

但是当汉阳铁厂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后,等待张之洞的将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钢铁厂投入运转后,张之洞志得意满地等着炼出第一炉钢铁的喜讯,但他等来的却是洋技师无法炼钢的消息。气急败坏的张之洞赶紧将技师们招来询问缘由,得到的回答是:煤不合适。

原来根据张之洞的安排,汉阳铁厂采用的是马鞍山煤矿所产的煤,而该煤矿的煤杂质比例较高,灰矿并重,根本不能用来炼焦。没有焦炭,炼钢机炉就形同一堆昂贵的摆设。为了不耽误生产,张之洞无奈下令:高价从德国进口数千吨优质焦炭,以解燃眉之急。

焦炭到位后,炼钢机炉总算是运转起来了,很快,第一炉钢水炼出来了。张之洞还没松口气,又出了状况:钢水冷却形成粗坯后,检测的结果却是:质地脆、易断裂、不合格!

顿感受到奸人愚弄的张之洞很愤怒,但他的愤怒终究没能发泄出来,因为技师们告诉他,这回问题出在机炉本身,这批购自英国梯赛特厂的机炉采用的酸性配置不能去磷,而产自大冶的铁矿石恰恰含磷较高,炼出来的钢材含磷量大,便容易脆裂(炼出的钢材含磷高达0.25%,远远高出铁路用轨钢材0.08%以下的要求)。

张之洞彻底无语了,因为这个问题出在他自己身上。

原来当他委托时任驻英公使薛福成在英国梯赛特厂代购炼钢机炉的时候,该厂厂主开口就索要炼钢所用的铁矿石和煤炭样本,理由是:“欲办钢厂,必先将所用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种之钢,即以何样之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未可冒昧从事。”

当薛福成将英国厂主的要求转给张之洞时,张之洞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英国人在有意刁难,以达到拖延汉阳铁厂投产时间之“不可告人的目的”。

张之洞的心情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英两国远隔重洋,若把矿石煤炭样本送到英国去化验这一来一回没个半年是不可能的。而此时户部的拨款已经到位,钢铁厂的基础建设已然进入收尾阶段。因此,这半年是急于收获成果的张之洞绝对不能等的!

于是,张之洞给薛福成回了一封措辞强硬的电报:“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可耳。”

遇到如此没头脑又不讲理的总督,英国人只好按照张之洞的要求“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这才有了之后的一长串悲剧的连锁效应。此时的张之洞似乎感受到了“自作自受”这个词的深层涵义。按说出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应该马上停工,待问题解决后再度复工不迟。但是将汉阳铁厂作为面子工程的张之洞自己丢不起这个人,因为当过言官的张之洞心里十分清楚:把握着话语权的士林清流才不管这些技术问题,在他们看来,钱花出去了就得出成果,不出成果就是办事的官员无能,就有上书弹劾的理由。正所谓:炼出什么质量的钢最多只是水平问题,但是迟迟炼不出钢那就是态度问题,肯定就得挨骂的。

所以,汉阳铁厂以生产这种不合格的钢材的方式一直持续运营到了1908年,而为了总督大人的脸面,生产出来的大量“废材”当然不能用于修建卢汉铁路,就只好堆积在厂区任凭日晒雨淋,造成了巨大的亏损和浪费。为了贴补年年亏损的汉阳铁厂,张之洞被迫拆东墙补西墙,用当时盈利的湖北织布局的利润去填铁厂这个烂摊子,非但于事无补,反而让湖北织布局怨声载道。

坚持到1898年,张之洞实在坚持不下去了,甩掉了这个让他既爱又恨的烫手山芋,将原来官办的汉阳铁厂改制为官督商办。接下“山芋”的人叫盛宣怀,这位中国近代与胡雪岩齐名的官商本来在李鸿章的门下,自李鸿章因甲午战争战败而失势后,盛宣怀便审时度势地改换了门庭,投到了张之洞的幕下。这位官场和商场经验丰富的老手接手汉阳铁厂后,便着手对厂子进行了改革。

首先,从1898年开始,他将炼钢用煤由马鞍山煤矿改成了“磺轻灰少,适于炼焦”的萍乡煤矿,彻底解决了炼铁用煤焦炭的供应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初步形成了“以萍乡之煤,炼大冶之铁,以大冶之铁,制汉阳之械”的汉冶萍公司的雏形(1908年正式成立)和“以汉阳炼铁厂为中心,实兼采铁、炼钢、开煤三大端为一事”的钢铁工业链。鉴于这三地分隔较远,但有长江水系互为联通,所以又由张之洞出面,向武汉扬子机器公司订购了十数艘蒸汽小轮船,用于拖带装载着铁矿石或者煤炭的木船来往于大冶、汉阳和萍乡三地之间。在很长一段时期,由这些小火轮牵引的一串串满载矿石和煤炭的木船队好似一列列水上小火车,成为了汉、冶、萍三地的独特一景。

至于机炉不合用的问题,盛宣怀又向日本借款300万元,将原来的机炉改用碱性配置的马丁机炉,才制出优质的钢轨用钢。当这一切改造完毕的时候已经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了,而此时张之洞早已离开湖北调入京畿。

对于汉阳铁厂创制期间的教训,在宣统元年(1909年)张之洞去世后,汉冶萍公司的经理叶景葵这样评论道:“假使张之洞创办之时,先遣人出洋详细考察,或者成功可以较速,糜费可以较省。然当时风气锢蔽,昏庸在朝,苟无张之洞卤莽为之,恐冶铁萍煤,至今尚蕴诸岩壑,亦未可知,甚矣功罪之难言也。”虽然话中有为张之洞的鲁莽开脱的动机,但是也承认了建厂之初所受之挫折的主因还是在于张之洞的“卤莽为之”。

插手北洋海防

1894年,正在张之洞为汉阳铁厂这个烂摊子焦头烂额的时候,局势又生巨变,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局日渐不力,李鸿章的淮系陆军面对日军的凌厉攻势节节败退。是年年底,朝廷决定弃淮用湘,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受命率领新募的湘军出山海关对日作战(当然表现连淮军都不如)。所遗两江总督的缺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代为署理。借着这个署理两江总督的机会,张之洞得以参加了检讨甲午战败的第三次海防筹议。

不同于前两次海防大筹议的轰轰烈烈(指的是1874 年日本侵台事件后的第一次海防大筹议和1884~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的第二次海防大筹议),此次海防筹议的参加者仅仅三个人:一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王文韶,二为此时还在关外负责裁撤遣返军队事宜的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刘坤一,第三位就是此时正在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

这个时候,曾经艨艟云集的北洋海军已经不复存在,北洋海防门户为之洞开、形同虚设,重建北洋海防成了刻不容缓的议题。光绪皇帝为此向王文韶、刘坤一和张之洞发出上谕,要求他们对重建北洋海防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但刘坤一和外号为“油浸枇杷核”的王文韶的表现都非常消极,只有张之洞的态度最为积极,他那洋洋洒洒长达万言的上奏开篇就有“今日御敌大端,唯以海军为第一要务,故无论如何艰难,总宜复设海军”之铿锵有力之词。张之洞在条陈中对重建海军的谋划也十分具体:“近日海战,洋人皆以快船快炮为要着,与从前专恃船坚炮巨稍异。大约每一军必有大铁甲舰二三艘为老营,而以穿甲快船为战兵,以鱼雷炮船为奇兵。每军约配穿甲快船四五艘,鱼雷炮船七八艘。”虽然还是以北洋海军的编制为母本,没有什么新意,但是比起消极怠工的王文韶和捣糨糊的刘坤一,高下还是立判的。

张之洞之所以如此积极,并非他在这个敏感时期脑子进水,因为在这积极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诉求。

当时,北洋仅剩下“通济”、“复济”(原北洋海军“康济”)练习舰和“飞霆”、“飞鹰”号驱逐舰(由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期间向英国、德国购买,但因两国中立被扣押,直到战后才放行)共4艘。为了加强北洋海防,清政府从南洋抽调了“开济”、“镜清”、“寰泰”、“南瑞”4艘巡洋舰(均在2000吨以上)及福建的“福靖”号巡洋舰(1030吨,就是张之洞在任两广总督期间向船政协款建造的4艘巡洋舰中的最后一艘,因无款支付而改由福建自行接收)来北洋驻防。

由于此时北洋剩下的4艘军舰吨位小、武备弱,而“福靖”在调来北洋不久就在旅顺口外遭遇暴风而

告全毁,事实上挑大梁的只有南洋的4艘巡洋舰而已。更何况当时李鸿章已然淡出政治舞台,而论及此时在洋务和海防事务上的资历和声望,无人能与张之洞相匹敌,如果此时能争取朝廷决策重建海军,那么在张之洞看来,重建海军的主导权必然落在他自己的肩上。到时候,自己的名望和地位必然又将更上一层楼。

事情似乎也在张之洞的预料之中,在折子递上去后,虽然中枢不置可否,但是张之洞通过多方渠道打听到了一个消息,总理衙门已经电告驻德公使许景澄,要求“查明德国铁甲船订造需费数目,有无现成之上等船出售?”“查明最坚利之船需费若干?几时可成?”这说明朝廷确实已经做出了决策,要重建海军。然而让张之洞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非但没有等到朝廷的任命,反而等来了调令。因为刘坤一处理完关外之事回到了两江总督的本任,而原本是暂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被调回了湖广,从而被排挤出了重建海军的圈子。重建海军的大权被收归中央,由总理衙门一手操办。

对此张之洞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但当他拿到了新一届总理衙门的名单时,他恍然大悟了,因为他在总理衙门的名单上发现了一个名字:翁同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