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范例6篇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范文1

非常感谢集团党委给我参加这次竞职演说的机会。当前,我们集团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阶段,需要每位员工统一意志,加强团结,坚定信心,奋力进取。今天我来到这里,一方面是向集团汇报我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认识,同时也是希望能有机会为集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竞聘的职位是xx书社副总编辑。首先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我于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87年7月至88年9月在省古籍办工作,88年10月进xx书社,先后担任图书编辑、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办副主任、总编办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中共党员,编审职称。

下面我就结合对所竞聘职位的认识,谈谈我本人的任职目标、工作思路以及自身优势。

第一,深刻体认岗位的职责,坚持做到“三个提升”

副总编辑是社长、总编的助手,承担着许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需要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同时作为社委会成员,参与全社重要事务的管理和决策,需要有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如果我成为一名副总编辑,首先就是要端正态度,以新兵的姿态,从三个方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是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工作岗位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加强学习,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学理论、学政策、学知识、学技能,从中汲取成长的丰富营养。

二是提升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我从事编辑工作已有20个年头,策划和编辑了一批有文化价值,有市场亮点的图书,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副总编辑岗位对选题策划与组织落实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岗位就是责任,信任就是力量。走上新的业务岗位之后,我要更加勤奋地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策划、组织能力,以实际业绩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与厚爱。

三是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

一是贯彻落实集团和社里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

二是做好分管工作的管理能力;

三是把握大局的综合协调能力。

应该说,这是一位副总编辑必须具备的三种基本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岗位之后,我将从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和动手能力入手,带头转变观念,扎实推进工作,努力将集团的发展意志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

第二,把选题开发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大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十五”期间,xx书社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时期。但是xx书社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有限的几个定向发行的教育类图书品种的开发,而不是经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基础并不坚实,存在着后劲不足的问题。

根据集团制定的发展目标,xx书社正在以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强行军”。依靠有限几个品种的“单打独斗”来支撑这样持续高速发展,就好比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过一座独木桥,每走一步都会令人感到心里发慌。我认为,如果xx书社不能在今后几年内,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兵突进”型向“方阵推进”型的转变,要完成集团下达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是十分困难的。

选题开发是图书出版的核心工作,也是副总编辑的工作重心,要实现xx书社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好选题开发工作尤为重要。我的工作思路是:

一,从制定选题规划入手,优化选题结构

优化选题结构是选题开发的战略目标,而做好选题规划工作则是优化选题结构的前提。要认真总结制定“*”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成功经验,制定好“*”选题规划;要下大力气解决图书选题规划中存在着的散、短、软的现象(策划力量散,规划周期短,论证把关软),把打造拳头产品和开发系列产品结合起来,花三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八到十个特色鲜明、市场冲击力强的产品集群,达到优化选题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二、从提高单品种效益入手,推进图书品牌建设

随着图书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品牌竞争时代已经扑面而来。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切实转变经营理念,真正把品牌作为出版社的生命线来抓,从单品种做起,扎扎实实地推进品牌建设。

首先是优化组合已有品牌。xx书社有不少图书具有比较好的品牌素质。如《中华传统文化启蒙读本》1套4种,总销量已达到十几万册,正在申报省编地方通用教材。要全力以赴地培育好这个品牌,使之成为我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策划开发新的品牌。既要有效地开发好现有资源,更要积极地策划新的优质品种。内炼品质,外抓机遇,找准目标,精心培养。

三是要研究品牌运作规律。要下功夫钻研品牌运作的规律和手段,大胆尝试,争取在“*”期间推出市场品质好、社会效益好、品牌形象好的图书产品,把xx书社的图书品牌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三,从提高选题策划能力入手,推进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选题开发,策划先行,策划工作既是编辑的首要工作,也是编辑劳动中最具创意、最有价值的部分。副总编辑的重要职责就是协助社长和总编辑抓出版社的选题规划,抓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思维活跃、富有团队精神、懂经营、善策划的优秀编辑人才队伍。

如果给我机会,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

一是完善选题策划论证制度,把选题策划真正当作编辑工作的灵魂来抓;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采用业务培训、业务研讨、传帮带等方法,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策划水平;

三是建立策划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每年开展一至两次的策划比武,通过评选当年度最具创意的策划项目、最有价值的策划成果、最富魅力的策划之星等活动,激励编辑人员学策划、做策划、比策划。

四是提倡联合策划、纵深策划,鼓励编辑延长策划的深度,丰富策划的内涵,加强策划后的跟进评估。要逐步整合策划力量,提高选题策划的综合实力。

五是要着手建立选题策划库,丰富选题储备。

第三,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其他工作

副总编辑的工作是综合性的,目前我能意识到的经常性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主要还有六个方面:

1、编务管理;

2、选题计划的组织落实;

3、版权管理;

4、图书宣传;

5、开展对外业务交流;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7、社委会委派的各项工作。

我长期做图书编辑,能够体悟编辑工作的内涵;多年担任总编办主任,配合社长、总编辑工作,对副总编辑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能够体认;如果给我机会,我自信能很快适应工作。

第四,参加竞聘的自身优势

对于我竞聘副总编辑的优势,前面也已讲到一些,这里归结起来,大致有六个方面:

1、品德端正,大局意识强,能忍辱负重,始终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从事的每项工作,从工作的成功中享受人生的快乐。

3、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知识储备,专业对口,业务熟练,编辑策划经验丰富。

4、担任总编办和办公室主任,具备业务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有较强的执行能力。

5、了解社情,善于团结合作,乐于为群众服务,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6、热爱学习,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有创新的激情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范文2

清理规范所涉及工作点多面广,任务艰巨,在推进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注意方法,有的放矢。

(一)要搞好核查摸底。核查是清理规范的首要环节。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通过查阅统计资料、机构编制审批文件、人员招聘调动手续、工资统发表格等,对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信息进行认真核查,摸清单位职责变化、编制和领导职数配备、经费来源、内部机构和岗位设置,以及实所有人员情况,做到底数清、数据准、资料全。各事业单位要如实填报机构编制和人员情况核查表,经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报主管部门。各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对各单位报的数据信息进行审查汇总,确保真实准确后于12月10日前报编办审核。县编办要严格把关,认真审核,逐一核对每个事业单位的信息数据,确保信息全面、准确、真实。

(二)要认真清理机构编制。在认真核查、摸清机构编制和人员底数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进行清理。一方面要做好清理机构工作。主要采取“撤、并、转”等方式,加大事业单位机构整合力度,优化布局结构。“撤”就是撤销一批,对批准设立1年以上,现无工作人员或只配备了少量工作人员,未正式组建或未开展工作等情形的事业单位,坚决予以撤销。“并”就是合并一批,对因主管部门撤并或职责调整、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下决心进行调整整合。“转”就是转企改制一批,对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他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事业单位,加快推进转企改制。另一方面要做好清理编制工作。在规范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编制进行清理。凡撤销的事业单位,编制予以收回。调整整合后新组建的事业单位,要本着精简原则重新核定编制。对于职责任务萎缩或长期空编较多的事业单位,要相应核减编制。对部分社团组织使用的事业编制,按照改革要求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予以清理。

(三)要规范机构编制。一是要规范事业单位名称。事业单位名称要体现机构地域位置、隶属关系和业务属性,与党政机关、企业、社会团体或其他社会组织有所区别。除部分现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外,其他事业单位原则上不能再称局、处、办,现有不符合规定的要进行规范。对事业单位加挂的牌子进行清理,原则上一个单位不能挂两个或两个以上牌子,因工作任务增加的,应通过变更职责或名称的方式予以解决。二是要规范职责任务。科学准确地界定职责任务是划分事业单位类别的重要依据。事业单位职责任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党委、政府、编制部门文件为参照,进行规范和界定。未明确职责任务的,要予以合理界定;职责任务发生变化的,要重新予以规范。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凡没有法律法规授权的,要予以取消。职责调整后,工作任务不足的,要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对主要承担公益服务同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要将生产经营职能剥离,转为企业或交由企业承担。三是要规范人员编制和结构比例。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要根据职责任务、发展规模和服务范围,按照精简的原则核定,做到少用人、多办事。对目前暂时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编制只减不增。从事公益服务、职责任务较重、编制明显不足的要重新核定。涉及编制调整的,不同经费形式的事业单位之间不得逆向调剂编制。按照既管总量又管结构的要求,合理确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比例,着力优化人员结构。

(四)要清理实有人员。各单位要对现有在编人员进行一次全面清理,重点清查没有任何手续长期旷工且去向不明人员;虽经批准请假、停薪留职、出国、脱产学习等,但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人员;未经批准出国、脱产学习等擅自离岗人员;以及受刑事处罚未开除公职却长期不上班等等人员。对于这几类人员,各部门各单位在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对仍不回单位上班的,要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县纪检监察、县委组织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充分履行各自职责,加大人事纪律监察处理力度,切实纠正这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

二、关于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工作

实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网上运行,从传统的手工模式转变为现代信息技术模式,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电子政务建设的一大重大举措。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通过几年在部分省市试点,今年要求在全国全面铺开。

今年以来,县编办、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希望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统一要求,规范做好相关工作。一是要按时参训。近期,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培训工作将全面铺开,各级各部门要安排好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员按时参训。需要强调的是,此项工作将培训到每一个法人事业单位,今天开会的各主管部门,要担负起培训工作的组织责任,做到不遗不漏不拖。二是要做好有关技术装备的准备工作。实施网上登记,除电脑、打印机外,一个最重要的工具是扫描仪,通过扫描仪将相关材料上传。各法人事业单位有条件的要单独配置好相关设备,暂不具备条件的,可由主管部门统一购置,下属事业单位共享资源。

三、关于两项工作的总体要求

按照省、市的部署安排,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要在明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工作也必须在年内启动,明年年初全面进入网上登记。各级各部门要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扎实工作,确保按时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网上登记工作任务。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这次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实施网上登记工作由县编委统一领导,县编办负责全县清理规范工作的组织实施并加强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认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范文3

党的十提出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降低行政成本。事业机构编制总量庞大,涉及面广,在机构编制中占大头。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认为在加强事业机构编制管理方面,应当做好三个“转变”。

一、高点定位,实现由具体管理向全局管理转变。多年来,事业机构编制管理主要体现在处理各部门申请增加和调整机构编制事项上,这是机构编制部门的基本业务,必须认真研究处理。但如果仅仅习惯于处理具体事务,就会把工作思路限制在较窄的范围,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能作用也会大大萎缩,结果容易造成事业单位部门分割、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应当从具体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更加注重全局管理。一方面要找准定位机构编制管理的职能作用。机构编制管理是对执政资源的分配,其作用是调解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明确了这样的职能定位,就应把机构编制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考虑和研究,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着力点,认真谋划在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机构编制部门应当做什么、怎么做,使编制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当前,一些事业单位职能作用发挥很差,不但没有发挥公益职能,甚至成了部门的二级内部机构,仅仅为部门服务,其原因就是在设立这些单位时,没有站在全局角度而过多考虑了部门要求。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总量的科学管理。近几年,虽然实行了总量管理,但管理方式比较单一,编制总量只是年度的统计数,统计是个什么数就认个什么数,这是总量管理的一个欠缺。设立事业单位的初衷,是为了适应和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应按需设置机构、配备编制。因此,编制总量管理就是要解决编制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其意义比具体管理更大。编制总量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应恰到好处。科学的管理方式应是综合考虑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口、土地面积、行政区域等因素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调控编制总量,将各个层级的编制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财政承受能力相协调。

二、规范审批,实现由经验管理向标准管理转变。标准不健全是事业编制管理的一个短板。现有编制标准主要是教育、卫生类的,其他绝大多数行业没有编制标准。编制核定没有标准,就造成具体核编时往往凭经验办事,或者根据其他地区同类机构编制情况,通过取平均数等方式确定编制数。靠这种方式核定编制数,其科学性、合理性无法保证,甚至会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制定完善编制标准是当前事业编制管理的急需,也是推动事业编制科学化管理的迫切要求。一方面要加快制定编制标准。编制标准一般由国家或省层面统一制订,但事业单位种类繁多、系统庞大,若所有编制标准都由国家和省制订,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实现。现实的做法是调动多个方面积极性,国家层面,集中力量研究制定涉及面广和重点急需行业的事业编制标准;省一级层面,除对国家标准进行细化外,重点研究制定在本省内范围较广、次重点行业的机构编制标准;设区的市一级层面,目前虽没有制定编制标准的权限,但应摆脱“等、靠”的依赖思想,结合国家、省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行业操作标准和当地实际,制定相关行业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本地区事业编制标准体系,使编制核定有标可依。另一方面要注重制定编制结构标准。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后,事业单位的编制一般分为管理人员编制和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由于多数行业没有编制结构标准,造成了许多事业单位有编制就能进人,却不能按实际工作需要进人,致使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影响了编制效益和财政效益充分发挥。2006年,原人事部出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后,从岗位设置上对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比例进行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机构编制部门制定出台不同行业的编制结构标准,按照结构标准把好事业单位人员入口关。做好结构管理工作,将进一步提高编制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使事业单位更加科学合理的配备人员,进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三、积极作为,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日常管理中,机构编制部门往往忙于应付各个部门的编制调整事项,难以抽出时间主动对机构编制进行研究,如已批设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单位职能是否发挥到位等。党的十要求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部门受利益驱使不可能主动要求调整,如果编制部门不改变被动管理的局面,中央的要求就不能落实到位。因此,编制部门要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一方面,要转变观念,主动对机构编制进行适时调整。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是根据其设立时的客观情况设置的。而客观情况总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变化对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做出适时调整,有增有减,动态管理,才切合实际,才实事求是。如医院编制过去是以床位数为基础核定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医院工作量很大程度体现在门诊量上,如不考虑这一因素对医院编制和编制结构进行调整,就会出现偏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过去仅考虑了师生比一个维度,而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还应考虑课程数、课时数、学校规模等因素,否则核定的编制数将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跟踪管理,敢于对部门利益动刀。不管是机构设置,还是职能确定和编制审批,目的都是发挥公益效能。然而机构编制批设后,其机构运行、编制使用和职能发挥情况如何,尚缺乏有效的检验手段和评估方式。近几年,一些地区探索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考评,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职能的发挥。但从机构编制综合业务看,绩效考评侧重对职能发挥情况的考评,在其他方面则相对欠缺。可以将绩效考评拓展开来,把机构运行、编制使用甚至经费使用等纳入考评范围,对事业单位进行总体检验评估,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还是弱化,编制应当增加还是减少。根据考评结果,应当加强的要予以加强,应当弱化的要予以弱化,对超出范围行使职能的要予以纠正,对职能发挥相同相近的要予以整合,对不能发挥职能作用的要坚决撤销,不能迁就照顾,避免出现总量失衡、资源浪费等问题。作者单位:潍坊市编办 E:ZY

关键词:标准 事业单位 编制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字:问题存在地方编制对策财政预算

2000年以来,地方财政在预算编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与改革,广泛应用了综合预算、零基预算、标准定额预算和项目预算等先进预算编制方法。但要建立以编制部门预算为核心,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规范化、科学化预算运行机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目前编制地方财政预算存在的主要问题预算编制方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面比较广、矛盾比较多、难度比较大、完善和提高的任务比较重,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一)部门预算与功能预算之间缺乏协调。预算编制改革以前,财政资金分配沿用的是按性质归口管理的做法,强调的是预算资金的政策,尽管存在着弊端,但在体现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政策方向上有长处。预算编制改革以后实行部门预算,是将各类不同性质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部门,预算从基层单位编起,财政也将预算直接批复到部门,这样做减少了中间环节,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过份强调部门作用,有些部门职能交叉,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部门预算与功能预算的合理协调关系。使用专项资金安排各类项目时,存在着项目数量过多而单个项目资金相对较少的“撒胡椒面”现象,很多重要项目资金安排不足,从而弱化了财政对社会经济和事业的宏观调控职能。(二)公用经费挤占专项资金。目前人员经费的标准究竟如何确定才科学准确,还缺乏稳定的政策依据和方法;正常公用经费标准定额的分类分档、定额管理的类档划分仍然不够科学合理,现行支出标准定额的测算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准确测定经费需求量,不能真实反映出各单位的实际支出情况,还存在单位之间、部门之间的财力分布失衡和苦乐不均问题。另外,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的划分与配置缺乏规范。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由于存在着职责不清、各项经费划分不明确的现象,使得一些不合理且名目繁多的支出,由于其客观存在而变得似乎合理了。(三)项目预算管理程序不规范,一次性预算资金安排过多。目前有不少专项资金项目并未经过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程序,如有些专项资金的分配,在年初采取打捆分配的办法编制预算,为部门在年度执行预算过程中留有很大的机动灵活性,某些专款预算的编制还不能真正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另外,一次性专项资金预算安排过多,所占比例偏高,一些项目不断追加。其弊端是年度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尤其是与经济周期联系不紧密,进而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预测性,不利于改善和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对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数量较少,而且项目要求过于具体,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对各类专项资金用于本级承担的财政支出责任事项进行调节的空间过小。(四)预算编制仍然部分延续基数加增长的旧模式。目前项目预算管理程序尚不规范。由于受多年支出基数的影响,各部门的支出预算基本上是在基数基础上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旧的支出项目不减少,新的支出项目却不断增加,形成刚性支出的项目越来越多,难以在预算编制全局上使财政资金配置的整体效率得到提高。二、完善编制地方财政预算的基本思路在编审方法上,必须改变原来基数加增减因素后按支出分类切块办法,要突出支出重点和支出项目;在编审程序上,必须改变先切块再落实具体项目的办法,要先确定支出重点和重点支出项目,再根据项目切块并调整细化。(一)横向上要整合资金,优化政府资源结构。在横向上,编制部门预算要实现同类事项资金集中管理,强化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发挥财政部门的宏观管理作用,由多部门管理的同一类事项要尽量减少主管部门个数,压缩专项数量,增加专项资金的相对规模,把有限的财力用于关键的公共项目,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目标;整合地方政府资源主要是为了实现所有形态资源的结构优化,这里的结构优化包涵不同类型地方政府资源的结构优化与同一类型资源内部结构优化两层内容。地方政府资源的结构优化将提高地方政府的综合调控能力,以便全方位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整合地方政府资源还体现在地方政府财力资源的数量集中上,这里的数量集中也包含不同类型资源的合理转化与同一类型资源内部集中两层内容。这里的不同类型资源的合理转化主要是流动性差的财力资源向流动性好的方向转化,提高地方政府资源的可利用性。(二)纵向上要完善转移支付,优化政府间资源结构。在纵向上,编制部门预算要按照财政支出责任划分与辖区居民受益紧密衔接的原则,与基层密切的公共经济责任相应的专项资金和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要以规范的方式下放到县乡财政管理,以提高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应适当加大一般转移支付的规模和力度,减少对下级财政支出的政策干预和直接领导,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给基层政府更大的自,用于解决其他项目的缺口问题,更好地在财政体制中体现民主。同时增强一般转移支付的测算和分配的科学性,以提高财政体制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专项转移支付,实际上是上级为了补偿某些公共产品的正效益外溢性成本直接相关的事项,按照应付事项的性质可分为突

发性专项转移支付和经常性转移支付两类。对于突发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应主要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掌握,以保证应对全省范围内的突发事件需要;而对于经常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应逐步减少专项转移支付的类别和规模,并将其补助范围相对集中到义务教育、社会保障、扶贫救灾、环境保护、公共交通等主要项目上,并建立规范的专项转移支付方案,按照不同用途对专项转移支付方案进行分类设计,提高专项转移支付的效益,并从制度上减少不规范争取专项资金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地方政府还可以制定五年以上专项转移支付规则,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进行长期指导和适当调整。(三)规范划分与配置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资金。进一步规范划分与配置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资金。一是对机关办公设施的建设、维修、改造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对目前办公楼内有电梯、空调的部门要适当提高公用经费的支出标准,以保障现有办公条件的正常经费;二是根据部门的职责,结合地方财力情况,应将公安换装支出、枪支弹药购置配备及管理、遣送支出、监控阵地工作支出、护城河工作支出、宣教中心宣传支出等内容逐步纳入年初预算。对财政补助的事业单位,要在界定各类事业单位性质的基础上,实行完整意义的综合预算和零基预算。一是使“吃饭”和“办事”经费彻底分开;二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支出结构,将资金用于急需的项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提高预算分配的科学性,解决各单位苦乐不均问题。(四)进一步理顺部门预算与功能预算的关系。协调部门预算与功能预算的关系,真正解决目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使用分散等问题,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对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按用途进行整合。支持经济发展资金的整合,要实现省级资金的相对集中管理,通过减少同类事项的主管部门个数与压缩项目数量增加专项资金的平均规模,或通过现行各主管部门同类专项资金的整合,把有限的财力用于经济发展的关键项目,以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目标。(五)规范项目预算管理程序,硬化预算约束。一是彻底抛弃基数加增长的旧管理模式,按照公平性、公开性、差别性、科学性、动态性原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零基预算”,建立标准化的定员、定额和项目预算;二是要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视财力可能,对部门必办事项尽量编入年初预算,防止执行过程中大量的一次性项目;三是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预算的严肃性。除突发性事件造成的必不可少的开支,预算一经确定批复后,严禁随意调整和零星追加。三、完善地方财政预算编制的对策财政预算编制改革以后,在编审方面较以前精细。但目前编制的仍然是年度预算,在反映收支变动、控制支出增长、调整支出结构、协调收支关系及贯彻财政经济政策等方面存在功能缺陷,年度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尤其是与经济周期联系不密切,进而影响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为了弥补年度预算的功能缺陷,促进财政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根据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制定财政发展中长期计划,编制财政三年滚动预算非常必要。即将近三年的预算安排到具体项目上,使财政收支计划成为一个多年度密切关联、相互连续滚动的过程,以增强预算管理的预见性和连续性,使各部门对未来几年财政收支总量心中有数,根据财力安排支出,避免出现各部门争支出指标的问题,也可以增强预算编制的透明度,提高支出效益,防范财政风险,有助于财政稳固和可持续发展。编制财政三年滚动预算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财政收入滚动预算。1.财政收入总量滚动预算。首先,根据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建立财政收入预测模型,预测出下一年度的财政收入规模,并通过专家咨询估计出突发事件对财政收入总量的影响程度,从而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其次,将第一预测年度的财政收入规模预测值假设为该年度的实际值代入预测模型,并经专家修正后预测出第二预测年度的财政收入规模,依此类推,再预测出第三预算年度的财政收入规模。最后,当完成一个新预算年度时,用该年度的财政收入规模实际值,替换原第一预测年度预测值代入预测模型,对原第二和原第三年度预测值进行调整,并预测出原第四预测年度预测值,得出新的财政三年滚动预算的财政收入总量的预测值。每完成一个新预算年度,滚动预测一次,从而建立财政收入总量的滚动预算。2.财政收入结构滚动预算。首先,构建包含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税种、地方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地方财政收入指标体系。其次,根据财政收入指标体系的内部结构及其与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建立财政收入结构预测模型,预测出下一年度的财政收入指标体系的各指标值,并通过专家咨询估计出突发事件对财政收入各指标的影响程度,从而对各指标预测值进行修正。最后,参照财政收入总量滚动预算,建立起财政收入结构滚动预算。(二)财政支出滚动预算。1.财政支出总量滚动预算。根据预

算年度财政支出总体运行状况、财政收入总量滚动预算和财政支出变化情况,建立独立的财政支出预算限额,规定财政预算三年滚动期各年支出相对于上年或预算年度的变动幅度,并限定财政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不得超出预测比例。2.财政支出结构滚动预算。根据预算年度财政各类支出运行状况、财政收入结构滚动预算、财政支出总量滚动预算和各类财政支出变化情况,分别建立财政支出结构滚动预算。一是人员支出滚动预算。人员支出滚动预算主要受人员支出变动系数的影响,如正常升级、工资补贴政策、奖励政策等工资政策及其变动,职工福利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与人员支出相关政策的变动,机构改革对人员的调整、每年新招录公务员等财政供给人员总量的变动。通过人员支出变动系数分析,测算出财政预算三年滚动期各年人员支出相对于上年或预算年度的变动幅度。二是正常公用支出滚动预算。滚动因素主要有公用支出科目中变量因素,如机构编制变动、公用支出标准、调整、财政支出政策调整和物价水平变动等。通过正常公用支出滚动因素分析,测算出财政预算三年滚动期各年正常公用支出相对于上年或预算年度的变动幅度。三是公用专项支出滚动预算。滚动因素主要有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发展计划、公共专项进度等。通过公用专项支出滚动因素分析,测算出财政预算三年滚动期各年公用专项支出相对于上年或预算年度的变动幅度。四是社会经济事业发展专项支出滚动预算。根据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按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分类建立财政中长期发展项目库,并制定各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项目成本,对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在综合预算、零基预算、标准定额预算、项目预算基础上,着眼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确定财力分配的重点方向,对进入项目库的项目按轻重缓急程度排序,合理安排资金,实行开放式三年滚动管理,在分析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调整下一年度的预算计划,做到预算时间的连续,预算内容的滚动,实现经济与财政的协调发展。五是转移支付滚动预算。按照地方各级政府间公共经济责权的纵向配置格局,明确划分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在此基础上,建立转移支付滚动预算,形成财政中长期发展比较完整的地方政府间财政体制,达到财政资源未来纵向配置上的最优化。制定一般转移支付滚动预算时,应适当加大对下转移支付的规模和力度,同时增强其测算和分配的科学性。在采用因素法进行一般转移支付滚动预算资金测算和分配时,要对今后三年区域经济及相关财政收支因素进行比较正确的预测和测算。制定专项转移支付滚动预算时,按照应付事项的性质可分为突发性专项转移支付滚动预算和经常性转移支付滚动预算两类。对于地方突发性专项转移支付滚动预算,应主要由省级统一掌握,以保证应对未来三年内全省范围内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项的资金需要;而对于经常性转移支付滚动预算,应逐步减少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并将其补助范围收缩到少数项目上,建立规范的中长期专项转移支付方案,制定三年专项转移支付规划,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进行长期指导,并按下级部门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对转移支付的力度进行适当调整,实现滚动规范管理。六是机动财力滚动预算。主要根据地方财政未来三年的政策导向和各级政府可用财力状况,建立机动财力滚动预算,对保证各级财政正常运转的机动财力进行中长期规划。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范文5

这次全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按照省委、省政府批准的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安排部署有关工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李克强总理上任后就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马前卒”,从中央到地方、由上至下梯次强力推进。国务院2013年一季度完成机构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总数减至25个;去年以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00多项,并向社会庄重承诺本届政府至少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的行政审批事项(576项)。省政府去年一季度机构改革后,省政府工作部门调整为40个,部门管理机构6个,省政府行政机构、厅级事业单位数量比改革前分别减少2个和3个;同时,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33项,精简69.7%。我市去年以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29项,目前仅保留了44项,精简88%,成为全国、全省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简、效率最高、费用最低、服务最优的市市之一。这些工作动态和数据充分显示了中央、省市各级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和推进力度。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作为释放改革红利、内需潜力、创新活力和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抓手来抓,确保各项工作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要求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二、转变政府职能要在“接、放、管”上下功夫

按照《方案》和《实施意见》的要求,此次市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是“三减两改一加强”。三减,即减少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下放生产经营性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许可认定;两改,即改革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一加强,即加强依法行政。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接、放、管”的要求,做好省上下放审批事项的承接工作,做到无缝衔接;大力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简政放权;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进管理方式。

一要继续抓好简政放权。近年来,我们在简政放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数字上看很多审批项目都已经下放了,但审批环节多、不透明、自由裁量权大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社会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有些该管的事没有管到位。因此,我市简政放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一步,要坚持以减少行政审批为突破口,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落实好“三减”要求,真正放开省市下放给市场的权力,接好、管好上级政府下放的审批事项,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要舍得“割肉”,下放和取消社会反映强烈、“含金量”高、对激活市场活力管用的审批权,最大限度地给市场和社会放权,坚决打破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要积极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规范行政裁量权,并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要进一步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着力消除审批、备案、年审、年检等审批管理中的灰色地带,防止行政审批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最大程度让企业和老百姓直接受益。

二要积极创新管理服务。简政放权不是一放了之,更不是放弃管理,实际上是审批减下去、责任加上来。各级政府和部门在承接、下放、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后,要解决好“管什么”“如何管”的问题。要改进监管方式,转变过去重审批、轻监管、以批代管的做法,对通过市场约束、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问题,要从审批转到监管上来;对保留的审批事项,既要抓好审批这一源头管理,更要强化事中的长期监管。要突出监管重点,把监管的重点放到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造成较大危害的领域上来,重点加强对重大产业布局、土地使用、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节能减排、食品药品安全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事中事后监管。要加强市场监管,对市场机制、社会力量管不了、做不好的事,政府不仅要管起来,还要管好、管到位,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要强化公共服务,监管部门要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在保住基本、补上短板、兜好底线、促进社会公正的基础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比如,凡属事务性的管理服务,原则上要向社会购买,增强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能力。要提升治理能力,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加大力度培育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行业协会,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尽快让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要全面加强依法行政。公共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要求,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依法治市的各项规定,逐步探索对行政主体实施权力清单管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严格政府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确保从源头上规范行政行为。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遵守行政决策程序,保证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正当性。要深化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督促和约束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办事,依法履行行政职权。要强化行政问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高政府科学化、法治化管理水平。

三、政府机构改革要在“控、调、改”上做文章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总的要求,是以理顺职责关系为重点,着力形成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管理体系。在具体工作中要坚决落实中央“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刚性要求,做好“控、调、改”三篇文章:控,就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调,就是调整优化机构编制结构;改,就是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机构编制释放潜力。

一要把握机构改革目标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批准的《方案》,改革后,市政府设工作部门32个、挂牌机构10个,符合省上关于机构限额的规定。《实施意见》已就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我就不再赘述。这里强调一点,就是要把机构改革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应由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的职责不能交由事业单位承担,应设为政府工作部门的机构不得新设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对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与政府部门“三定”工作统筹研究、有机衔接,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但不得突破本级政府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总额。要认真贯彻《关于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切实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逐步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

二是严格机构编制管理。中央一直强调要严肃机构编制纪律,本轮改革又再次重申了相关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严格遵守编制纪律,不得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机构、自定编制、超编进人和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除党委、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外,任何业务部门的文件不得作为审核、审批机构编制的依据,上级业务部门不得以项目审批、资金支持以及考核评比等干预下级部门的机构编制事项。要从严控制机构编制总量,按照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刚性要求,在机构编制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严格执行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和审批制度,健全机构编制事项审核、监管和督查制度;全面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编制、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信息共享、有效对接、协同约束机制。要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在编制管理和使用上要做好“加减法”,既要习惯于做“加法”,更要善于做“减法”,职责已经弱化的领域和部门的机构编制必须进行调整和压缩。要把机构编制的总体“瘦身”与局部领域的“强体”结合起来,按“撤一建一”的原则新设机构,在总量内调剂解决编制;各部门、各单位也要通过优化运行机制、提高人员素质、再造工作流程、减少中间环节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等方式,向内部挖掘编制使用效益,充分盘活现有编制资源,把机构编制资源用好用活,发挥其最大效益。

三是认真做好“三定”工作。“三定”工作是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环节、重中之重。涉改部门要积极配合机构编制部门抓好“三个环节”的工作。第一,拟定好“三定”方案。涉改部门要抓紧研究本部门的“三定”方案。拟定方案时,既要注意参照上级相关部门的“三定”方案,准确把握改革方向,又要从实际出发,突出职责重点,体现职能转变要求,避免职能交叉现象,真正理顺职责关系;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对机构改革的各项要求,正确对待、自觉支持改革,不能无原则地争职能、要机构、要编制、增职数;对涉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问题,要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达成一致意见,切实解决职责不清、权责脱节等问题。第二,审核批复好“三定”方案。机构编制部门要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站在全局高度把好“三关”:即把好职责界定关,把部门职责界定清楚;把好内设机构设置关,按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从严控制、从严审核;把好编制和领导职数审核关,做到配置合理,精干高效。第三,组织实施好“三定”方案。“三定”方案批复后,各部门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操作程序,抓紧组织实施,确保用最短的时间做好内设机构和人员的调整配备工作。

四、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的保障

机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涉改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切实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确保积极稳妥推进、按期完成任务。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这次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编委会组织实施,市编办负责具体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深入调研、摸清情况、充分准备、精心安排,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力求把改革各项工作做细、做深、做到位。市编办要充分发挥参谋、指导和协调作用,组织各县市及涉改部门开展好“三定”工作,及时跟踪改革方案落实情况,尽可能把各项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把改革任务落实好、完成好。纪检监察、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资、审计、档案管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做好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涉及的干部人事、党的建设、国有资产、办公场所设备、档案的交接、划转等相关工作,其他部门也要根据各自的职责,认真抓好机构改革相关工作的落实,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改革有序推进。

二要做好工作交接。一方面,要实现平稳过渡。无论是撤并的部门,还是管理体制调整的部门,改革期间都要善始善终地做好各项工作,做到工作不停滞、不断档,质量、标准和水平不降低。各部门“三定”方案批复后,要立即把本部门内设机构和人员调整到位,使干部职工尽快适应新环境、找准新定位、熟悉新业务,迅速进入到正常工作状态。另一方面,要搞好工作对接。机构改革完成以后,相关部门要抓紧与省对口部门搞好工作衔接,主动汇报情况,自觉接受业务指导,尽最大努力争取上级的支持。今天会后,新组建部门要按照“先到位后理顺、先运转后完善”的原则,尽快正式挂牌运转、开展工作,主要领导在工作交接中,不能缺位。职能调整变动的单位,要切实加强工作沟通与衔接,该交接的工作尽快交接、该调整的人员尽快调整,实现工作无缝衔接。整合撤并的单位要善始善终地做好各项工作,防止职能缺位、工作断档、运转脱节、职责真空、资产流失,确保改革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各部门要和县市对应部门搞好衔接,确保全市政府系统有效运转。

三要严格政策纪律。要严肃组织人事纪律,严禁借改革之机突击进人、突击提拔干部和提高干部职级待遇,严禁在改革期间调整人员岗位;要严肃财经纪律,认真做好资产和账目的清查登记管理工作,严禁利用改革之机,擅自改变资产用途,巧立名目突击花钱;要严肃保密纪律,不失密、不泄密,保证党和国家秘密安全;要加强档案管理,严格按照《档案法》等相关规定,认真组织好机构变动部门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销毁和移交,确保档案的安全和完整;要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违纪违规的,将按照有关党纪政纪规定严肃处理,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确保机构改革顺利推进。

四要加强教育引导。这次政府机构调整牵涉到少数干部的工作调整,一部分人思想上出现波动也在所难免。各涉改部门要深入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绝不能以任何理由影响和干扰政府机构改革,要坚决确保本部门无人员因改革上访,无群体性事件发生。前不久,已对部分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进行了必要的调整,这既是改革的要求,也是事业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希望被调整的领导干部要以事业为重,正确理解和对待个人岗位的变化,以实际行动支持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有些一般干部的工作岗位也会有些变化,到新单位、新岗位工作的同志要正确理解、正确对待,保持良好心态,始终如一干好工作;单位的领导和老同志对来自其他单位的同志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杜绝“门户之见”,特别是在岗位设置和工作安排上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照顾,力争把个人意愿与工作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每一位同志都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范文6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市政府成立了市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各镇和相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和班子,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工作责任,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宣传发动深入。去年7月份,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会后,各镇、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制定了具体工作计划,进行了层层宣传发动,确保了规划编制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三是调查研究扎实。各镇、各相关部门按照规划编制要求,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市沿江办、国土局、商贸局等部门单位还组织人员赴外地进行考察学习,集思广益。通过调研,掌握了情况,理清了思路,为科学编制“十一五”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是规划思路明确。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分析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里确定了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12个重点研究课题、13个镇域规划和26个专项规划。经反复修改完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全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文本,全市镇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思路也已基本形成。

从总体情况看,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大多数镇和部门前期研究基础扎实,思路定位准确,发展方向和重点把握得当,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严格起来看,工作中还存在不平衡性,有些方面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二是对宏观形势研究不够,三是工作重点突出不够,四是工作思路创新不够。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编制好“十一五”规划,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确定战略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建设蓝图和行动纲领,这是今年各级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在下一步规划编制工作中,各镇、各相关部门重点要做到“四个坚持”,切实增强“四性”。

一、坚持解放思想,努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的时代性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两个率先”、力争“两个提前”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正确分析形势,把握时代背景,努力使“十一五”规划更好地体现时代特征。这一时期,我觉得我们正面临着六个方面的重大背景。

1、“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实现“两个率先”,是我市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总定位,奋斗前进的总目标,各项工作的总任务。在此基础上,我市又提出了“两个提前”的奋斗目标,即在时序上提前,到20__年提前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位次上提前,在苏中地区率先崛起,力争挤进全省县(市)前10强,进而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十一五”规划必须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做到目标量化,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可行,把实现“两个率先”、力争“两个提前”的目标体现在决策中,落实在规划中,融入到工作中,扎实有效地推进。

2、“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提出的又一创新理论,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落实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是要更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不仅要注重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要注重精神产品的提供和人的发展;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要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十一五”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编制的五年规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加强。因此,编制“十一五”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各自作用范围,明确政府工作重点,科学合理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

4、“十一五”规划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即将结束时编制的五年规划。“十一五”时期,随着加入wto承诺逐步兑现,我国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将更加明显。因此,编制“十一五”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加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等因素,用开放的思维、国际的眼光规划未来发展。

5、“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规划将是政府发展思路的直接反映,也是政府发挥经济调控职能、向社会公众传递发展信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的重要形式。因此,编制“十一五”规划,必须充分体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要求,分析重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举措,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社会的能力。

6、“十一五”规划是我市实施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我市于今年5月份实施了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通过区划调整,各镇发展的空间扩大了,优势增强了,发展的潜力更大了。但如何把发展的潜力转

化为竞争的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紧迫的课题。通过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可以科学地引导各镇以区划调整为契机,从本地实际出发,进一步整合资源,明确发展方向,提升发展能力,科学制定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早把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潜在优势转变成加快发展的现实优势。

由此可见,编制好我市的“十一五”规划,对我市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推进“两个率先”、“两个提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镇、各相关部门要集中力量,密切配合,齐心协力,真正把“十一五”规划编制成一个充分体现时代特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规划,更好地指导的新一轮发展。

二、坚持统筹发展,努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的科学性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全局性、根本性要求,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一要坚持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和社会矛盾的凸现期,具体可以概括为四个特征:沿江开发的黄金期,工业经济的转型期,城市化的加速期,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发展仍然是主旋律,是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只有加快发展,实现科学发展才有基础,解决各种矛盾才有条件,带领群众致富才有能力。因此,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要坚持优化结构、提升质态的原则。“十一五”期间,要在继续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运行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由速度型向速度效益型转变,更加注重经济拉动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转变。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关键措施。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建筑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提高全市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三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原则。“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制度创新。要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加快事业单位社会化进程。要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的着力点放在产业链和产业基地上来,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和层次,形成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四要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十一五”期间,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小型城市,重点提高中心镇,合理发展一般镇。要统筹区域发展,以沿江开发为主体,沿河开发为补充,形成沿江地区、沿运地区以及里下河地区三大区域共同发展格局。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快富民惠民步伐,高度关注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在“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各镇、各相关部门务必要将上述四项原则落实到规划的具体内容中,落实到评估指标体系中,落实到政策措施中,努力使“十一五”规划成为一个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规划,更好地指导新一轮发展的规划。

三、坚持加快发展,努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的前瞻性

“奋战十一五,全面达小康”,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发展的总定位。各镇、各相关部门要围绕这一目标,“把握一个主题,突出五大战略”,精心编制“十一五”发展蓝图。

一个主题是:围绕“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目标,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科学发展,好中求快,力争到20__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围绕这一主题,要大力实施五大战略:

一要大力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沿江开发区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必须高起点规划、高强度建设、高速度推进。要加强对沿江地区产业布局、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的研究,加强对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与各项专项规划的研究,加强沿江开发战略性规划与操作性措施的研究,努力把沿江开发区建成具有滨江城市特点的新型城区、新型生态区、新型港区和新型园区。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各镇工业集中区规划编制工作,按照整合资源、集约开发、扩大规模、打造特色的要求,加快各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努力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布局有序合理、集聚效应突出的特色工业集中区。

二要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要认真研究分析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依托沿江、沿路、沿河优势,明确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区域重点,形成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产业带。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突出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冶金、石化医药、船舶制造及配套件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要重视规模企业的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企业上市、技改投入、争创名牌等方面落实关键措施,实现有效突破。要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要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十一五”期间,我市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要以规划为先导,重点制定和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集镇总体规划、城区重点地段建设详规、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突出中心城市(市区),积极培育大桥、邵伯、小纪3个小城市,择优扶强重点中心镇,合理调整一般建制镇。要以基础设施为抓手,完善城镇功能,着力提升城镇承载能力。要构建大交通体系,做到城市道路与交通干线相结合,外部通达与内部畅通相结合,镇村通达与干线畅通相结合,公路、水路与铁路联网相结合,形成“四纵七横”的框架。要以镇村建设为纽带,打造新型村居、新型社区。以镇村布局规划为依据,科学引导农民集中居住,逐步淘汰过小自然村,建设一批新型村庄。

四要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必须充分考虑社会转型加速的特点,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要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方面入手,着力打造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开发利用土地,加快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着力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发展市场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鼓励民众自主创业,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和投资性收入。要整合社会事业资源,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开放,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

五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充分认识科技和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提升整体素质。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着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为抓手,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

四、坚持求真务实,努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的可行性

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务求落实。

一要深入调研。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前提就是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要把规划编制的理念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吃透上情、把握市情、了解下情,明确目标定位,找准发展思路,提出可行措施,在此基础上再编制各项规划。有条件的镇和部门要尽可能地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规划的层次和水平。

二要突出重点。在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要突出规划重点,抓住关键,扎实推进。各镇、各相关部门编制的镇域和行业专项规划,要以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为指导,并与全市总体规划相衔接。行业规划要遵循行业发展规律,体现行业经济、技术特点,符合科技进步方向。镇域规划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合理确定地区发展战略和目标。无论是全市总体规划,还是各镇、各行业的规划,都要突出项目实施来支撑,需要向上争取和扶持的项目都要在规划中有所体现,并力求量化、细化,努力使规划目标落实在一个个项目上、一项项工程上、一件件实事上,以便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

三要确保质量。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特别要邀请市内外相关方面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对规划进行业务指导,把各方面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吸收到规划中来,要切实组织好规划评估论证工作,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