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管理系统论文范例6篇

erp管理系统论文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1

企业以传统模式为蓝本实施ERP系统,初步实现了成本核算由一般核算向精准核算的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1.产品成本数据的决策性销售合同按照项目签订,生产订单根据销售合同生成,销售合同一般包含一个或几个设备,工程项目设备通常是成套设备,包含主机和相关附件,且有时接到的订单并不是整台设备,如最终归集到产品,相同设备包含的内容也会不同,如分解到独立的零部件,则多达上百个。在ERP流程中,一般将生产订单按照主次分解成多个生产任务,并赋予任务单号,相关附件可能打包作为一个或多个生产任务,进行生产流转。如此操作最终流转到生产任务号的成本很难细分到每个零部件。再则,制造企业一般根据总包方工程项目对设备的要求及提供的技术参数,进行专门的生产前设计,相同规格型号的设备产生的物料清单也会有所不同,这明显不同于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企业。另外,物料成本最终归集到产品时,相同产品之间也会产生成本差异。除此之外,工程项目存在大量的非标准件,非标件作为产品成本核算,只是核算盈亏,产品成本分析不具有很强的意义,产品之间成本也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产品成本数据对生产经营决策的有用性大打折扣。

2.成本确认的不完整和滞后在ERP流程中,任务最终归集到产品,应以产品入库,并以产品发货。实际操作中,大型设备为了安装、运输的方便,往往拆解通过零部件的形式发往项目现场,且产品完工和发货存在间断的不连续性,无法等整个产品归集完备发货。存在主机和主要零部件已发货而少量零部件迟迟未发货的情况,造成收入成本确认的不完整。另外,有些设备安装和调试成为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会计准则,安装调试作为设备销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单独计量,应待安装调试完毕后确认合同收入,造成成本确认的滞后。

3.成本流转过程中的滞留和缺失面向工程项目设备的制造也受到工程项目进度以及合同变更的影响,生产进程中的中断、终止、调换、顶发、设计更改等,导致了大量在产品成本的存在,成本归集过程混乱,这些都加大了ERP实施的难度。所有设备零配件集中到现场安装的情况普遍存在,为减少运输环节成本,一些供应商直接发货到项目现场,导致材料和零部件未入库或入库时点滞后,需要在ERP实施过程中考虑如何防止成本缺失。究其根本差异,是产品成本核算的导向与成本项目管理的现状不一致造成的。因此,ERP实施必须兼顾成本项目管理的业务特点。另外,只有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才能进一步实现财务职能的转变。

二、面向工程项目型制造企业的ERP实施要点

针对面向工程项目型制造企业ERP实施的困惑,从核算与业务融合、提高核算准确性的角度着手,调整了ERP实施的几个关键点,并进一步建立管理决策的指标共享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任务分解是重要起点进行任务分解时,考虑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特点,将产品进行拆解,形成部件清单,结合发货习惯和装箱单,全盘考虑,可进行ABC分类管理。价值大、可批量生产、针对个性化需求改动不大或者个性化很明显的部件,单独作为任务;价值小、管理上不作为主要成本分析对象的部件,打包作为任务。任务单号应包含项目编号,可实现项目全过程的监控。任务单号除项目编号保持不变外,任务流转过程中,应实现层层递进,最终产品以项目编号和产品编号组成。

2.产品部件作为成本核算的主体面向工程项目型制造企业产品发货的特点,以及产品订单的差异化和不完整性,决定了其不能像标准产品生产制造企业一样将产成品作为管理重点,可以将构成产成品的关键部件作为产品成本核算的主体,其他部件和附件进行辅助管理,所有部件的入库作为产成品完工的标志。

3.缩短工序间的间隔时间充分利用ERP的优势,缩减工序间的间隔时间,特别是合理调节生产调度及产成品的出入库时间,减少发运的间隔时间至关重要。根据客户发货的时间要求,合理安排产品部件的出入库时间,向前追溯生产的调度安排,尽量做到整套设备集中出入库,合理规划设备的发运频次和集中度,以及设备到达现场后的存放时间,该措施不仅可以减少运费支出,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安装调试与产品送达的间隔时间,将确认销售成本的时间提前。

4.滞留成本的系统识别能力不同于贸易型企业,生产制造企业成本流转过程复杂,特别是面向工程项目型生产制造企业,核算基础薄弱,更容易造成产品流转过程中成本的滞留。大量的在产品和隐晦成本的存在,夸大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大了财务报表中存货的数量,降低了存货周转率。在实施ERP的过程中,应设置在产品和在库产成品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这些成本的存在,分析原因,采取应对措施。5.成本缺失的系统控制和检索应借助ERP信息化手段,改变面向工程项目型制造企业原有的粗放管理习惯和人员成本意识薄弱而导致的成本缺失的现状。例如,供应商直接发往项目现场的材料和其他未及时入库的材料等成本的缺失,应在ERP中系统利用控制的手段,在生成物料清单环节进行控制,实现从源头到终点的全程控制和检索,增强ERP各环节的逻辑勾稽联系,减少人为操作的可变动性。

6.建立管理决策的指标共享体系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为进一步建立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信息共享体系打下了基础。ERP实施将销售、采购、库房管理、工艺流程、技术参数、质量控制、财务、成本以及人力资源等关键实用信息,搜集、整理、加工、汇总形成指标体系,通过ERP平台实现各管理层级的共享、分析和反馈,如此反复、不断优化,提升企业管理决策能力,及时调整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方针政策,提高内部管理能力,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三、面向工程项目型制造企业ERP实施的总结

面向工程项目型制造企业ERP的实施作为企业实现价值的一种手段,应为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服务,考虑企业管理的特点。要求企业既要吸收传统标准产品成本核算模式的优点,又要兼顾企业运营管理的业务特点,促进财务与业务活动有机融合,实现会计职能的转变。同时,ERP的实施要分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行,特别是成本核算基础比较薄弱的企业。ERP的实施应着力夯实财务核算这一基础。无视薄弱的财务核算水平,而一味地追究会计的高层次职能,是不可能的。只有客观、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和报告,才能精确反映出经营管理的情况,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面向工程项目型制造企业ERP的实施首先从加强成本核算的准确性着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管理决策的指标共享体系,实现由“执行型”财务核算向“决策型”财务管理转变。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2

成本实时监控是确立成本优势的重要措施。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成本实时监控的目标是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成本发生数据,辅助成本监控者完成成本监控决策,是对企业整个业务过程中成本控制的监控,它包含成本数据的采集和计算、日成本核算模型和日成本核算差异模型等。一、成本实时监控系统的目标、方法和模式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成本实时监控子系统中的主要数据来源于ERP其他子系统,它不是对数据简单地再存储,而是根据信息的主题和分析需求进行统一定义和组织,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一致性。因而对其监控主要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用成本来监控业务过程,以达到企业的成本监控目标。(一)成本实时监控系统的目标。(1)提供一个智能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交互的人机合作,使成本监控过程结构化、简单化。这是评价一个成本监控系统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2)实现对成本发生过程的实时跟踪、实时分析和实时监控,实现成本管理事前计划,事中监控、反馈,事后评价的科学循环体系,有利于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3)能够实时查询与监控数据,及时掌握生产动态,及时、准确、生动地为各级领导提供成本监控信息,同时还能提供成本差异分析信息进行辅助决策,更好地反映成本发生状态和历史情况,使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能够迅速掌握成本的监控情况。(4)能够更好地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并且还可以为其他相关子系统提供所需的成本数据。(5)提供多纬度、不同层次的报表,提供直观的结果显示方式。如柱状图、圆饼图、表格等,用户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显示方式。总之,实时、准确地输出成本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成本发生数据,辅助成本监控者完成成本监控决策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目标。(二)成本实时监控的方法。成本监控方法是用来反映成本监控的内容,执行和完成成本监控目标的手段。研究成本实时监控的方法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实时监控的工具,在合理的会计流程和健全的IT环境支持下,研究和探讨成本实时监控方法的监控机理既具有结构化监控规则又具有明确监控标准的成本监控方法(标准成本监控法、作业成本监控法等),并提炼成能够嵌入企业整个ERP环境的准则和标准;设计成本监控标准和准则的存储策略;研究实时监控的监控方式,采取以刚性监控为主柔性监控为辅,为会计信息系统真正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实时监控作用提供支持。(三)成本实时监控的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企业对成本监控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求从事后监控转变为事中监控,从适时监控转变为实时监控,将成本监控转变为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的监控,由单项要素监控发展为供应链、价值链的监控。成本实时监控模式就是指以ERP环境为成本监控的实施载体,在流程再造、成本实时监控方法支持下,针对企业对成本实时监控的具体需求而构建的成本监控应用模式,它是成本实时监控在现代企业发挥其监控功效的保障机制。由于不同的企业其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环境、业务流程、成本监控方法不同,导致其成本实时监控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成本实时监控基本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横向监控模式,它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对采购、生产、销售等过程)的实时监控,其特点:从企业内部来看,其构建最佳成本监控一体化流程,在IT环境、成本实时监控方法和会计人员的支持下,对经营活动全过程形成的物流、资金流进行实时监控,协同各部门有序运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周转,保证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从企业外部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链,通过成本信息流协同上下游企业间的商务关系,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另一类是纵向监控模式,它是指在跨越时空条件下对企业集团之间的物流、资金运动进行的实时监控,其特点:在ERP环境、成本实时监控方法和会计人员的支持下,将分布在不同地区、城市乃至不同国家的企业集团成员通过信息流连接在一起,实时获取整个企业集团成本动态信息,了解和掌握整体成本发生情况。不同的企业在构建成本实时监控模式时,必须着重考虑资源配置问题:软件资源和硬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3

[关键词] ERP 要素 关系 实施理念

ERP技术应用在我国是一种垂直、照搬式的应用,集团企业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只考虑到新技术要素的应用,注重ERP的全过程管理应用,以期达到最有效的计划控制,实现集团企业最大效益为目标。但往往会忽略ERP核心的、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要素。

一、ERP的定义

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通过一些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对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相关的外部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标准化的数据和业务操作流程,把人、财、物、供、产、销及相应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紧密集成,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业务流程优化的目的,并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科学的决策管理平台。

二、ERP的六个生存要素

ERP的六个生存要素可以划分为宏观要素和微观要素两类。具体的说,人、财、物为宏观要素;供、产、销为微观要素。宏观要素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战略应用,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而微观要素具有实现集团企业目标的动力,是不可缺少的执行要素。只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才使集团企业ERP得以长久的发展和应用,乃至创新。

1.宏观要素。(1)人。指的是人力资源。它具有再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是ERP管理体系中具有核心力的要素。ERP不仅具备制造系统的特征同时也具备管理系统的特征,更准确的说是一个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是ERP系统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的培养与持续发展就使得集团企业如何正确把握人力资源的需求,即生存需求和情感需求。同时还要加强激励机制的应用,才能使ERP的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ERP的核心力才能可持续产生再生力量。(2)财。指的是财务规划与管理方法。它具有战略管理目标性,是集团企业持续生存的基石。一个良好的财务规划和管理方法,能使ERP系统在以MRPII为核心基础上,注重全面成本管理控制,促进集团企业的筹资、运用与分配的配比比例,实现利润的滚积发展。(3)物。指的是ERP的物流信息体系。在ERP发展的过程中,物流信息体系的产生源于ERP的内涵外延。随着集团企业化规模、地域扩大化的要求,使ERP的供应链之间相互协调性增强,ERP在技术上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物流信息体系来实现ERP的零库存管理和柔性作业管理。从而让ERP系统外延至电子商务,实现ERP内涵与外延对接,实现集团企业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2.微观要素。(1)供。指的是物料供需。是ERP供应链中的上。关系,也是以MRPII为制造中心的起点,是完成集团企业生产的基础。在处理此项要素时必须要结合集团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建立多种物料供应链,选择适合集团企业发展的供应商群体,实现物料需求的零库存,合理降低物料采购成本,做到弹性供应。故此,它也是最难控制的要素之一,受宏观要素影响变动最大的要素。(2)产。指的是制造系统。它是以MRPII为核心的ERP系统的重点控制对象。它以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生产作业系统、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努力提高生产管理水平,规范生产工艺水平、物料配送清单、生产加工能力来完成市场需求,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沟通见外的作用。是ERP系统中具有控制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竞争的重要环节。(3)销。指的是营销系统。是实现ERP财源积累的过程,通过分析市场及客户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销售策略、销售计划及促销方式,设置优化销售管理流程,规范业务部门与员工的业务操作规程,提高面向客户需求、订单的响应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集团企业自身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素之间关系

ERP中的要素不是一个个单独孤立,而是相互协同、相互互补、相互制约的,单从一个方面评定ERP是不全面也不完善的,各要素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1.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的关系。ERP系统能给集团企业带来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管理思想的创新,也带来了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的变革。它的核心功能就是周密地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计划,合理和科学地整合,使之协调与和谐,达到理想、优化的组合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实现要素间的流程重组,实现工序时间控制与制约,完善ERP的供应链杠杆管理,降低ERP的总成本。

2.内涵与外延相结合关系。从ERP的定义发展到实在,ERP经历了从制造到营销,从闭环到开环,从计划到流程重组,从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到新三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从单一企业到集团企业的应用。ERP内涵不断扩大,思想管理体系从单一管理到协同管理,提升了集团企业的整体性观念。使集团企业的经营目标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转化,形成与集团企业上下游产品链、信息链、资金链等相结合,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精确化和数字化,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人力资源将准确地按照预定的计划整体运营。

3.信息数据的共享性与信息处理的综合性相关联。ERP是一种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各部门都依据同一数据信息进行管理,任何一种数据变动都能实时准确地反映给相关部门,做到数据共享。不仅保证整个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的系统性、一贯性,同时获得了及时性,保证集团企业的快速响应,提升集团企业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预见性。

4.重视人文要素关系。ERP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程,人文要素是第一位的。从人力资源的储备到员工的技术管理能力培训,从强占技术制高点、争夺市场份额、提升经营能力、增强管理水平,无不依靠人,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人才。集团企业应建立健全人文档案,从人文细节入手,重视人文精神,绩效管理,做到人性化管理与服务,培养团队精神,主人翁意识,造就出适应流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5.理念与实践相统一。ERP是一个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打造出来的管理信息系统,集团企业选择上马ERP的模块时,一定要选择管理最规范和最重要的部门,聘请相应的专家,按照ERP的思想进行革新,然后采取以这些模块为范例,逐步在企业内部完全推行ERP。成熟的ERP系统都有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法和项目管理方法,集团企业需要学习和借鉴其项目管理方法,同时结合同步工程的方法和技巧,可以确保ERP系统实施项目的质量,缩短项目实施周期。

四、ERP实施理念

ERP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是一种可造的信息系统,在ERP实施过程中,必须构建一种以“信息为中心、管理方法为准绳、人文要素为前提”的理念。

1.以信息为中心,组建信息管理部门。ERP系统是以信息为中心的系统,它是高度集成的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实施中应建立一个专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处理的部门,组建网络系统,对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及时地归集、筛选、使用和传递,才能保证ERP的供应链的合理配送,人、财、物的合理配比,降低物流系统中营运的成本,有利地保证供、产、销一体化生产的工序流程,实现工序流程时间最优,提升产品竞争力,培养利润空间价值。

2.以管理方法为准绳,强化现代管理体制。在ERP实施中,要建立健全现代管理体制,以宏观管理制度为原则,以微观管理方法为准绳,强化各种管理制度的落实,比如,物料需求的采购应以生产工序的完工时间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销售完成比例为参考,制定出准确合理的供需时间,实现柔性管理。在强化现代管理体制的同时,应当建立一个监督机构,来考评管理体制的落实情况,及时了解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弥补和完善管理体制,使之公平、合理。及时地吸取国外的ERP先进管理方法和理念并结合我国集团企业的特点,完善本集团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管理方法。如“看板生产”的管理。

3.构建和谐人文文化,促进员工素质提升。一个ERP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的素质和人文要素,在理念和管理方法创新的同时,必须要有人进行实施,一个成功的ERP系统必须实现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做好全员员工培训的同时,重视精英培养,培养员工的团队观念、主人翁思想,营造和谐人文环境,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共同为集团企业ERP的良性运营做好服务。

总之,集团企业ERP的建设是一项时效性强,成本比较大的投资,就投资的性质而言,一方面要控制投资的金额;一方面还要使投资尽快见效益。本着简单、有效、实用的原则,采取快速化的ERP系统实施方法和理念,可以降低系统实施成本,缩短系统实施周期,关注要素间的协同作用,提高系统实施项目的性价比。

参考文献:

[1]何景霄:销售管理与ERP[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爱国梁顺利赵颖:ERP生产制造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姬小利:ERP原理应用与实践教程[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电网公司; ERP;财务管理系统

一、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ERP(企业资源计划)是当今世界前沿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的完美结合,实现了物力、人力、财力及信息资源的集成一体化。电网作为国家基础性行业,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并掌控着国家经济命脉,亦是我国央企中重要的一员。为响应国家政策,促进自身发展,我国电网公司势必要在央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带头作用。“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SG―ERP,其实质是SG186工程在内容、内涵上的进一步延伸,其目的在于促进公司信息化发展,实现人财物集约化、人财物支撑上层应用系统,促进规划、建设、运行、生产(检修)、营销五大业务的融合。

自ERP系统上线运行以来,财务管理模式逐步转为管理型,公司财务人员不再局限于繁琐的手工劳动,倾向于参与管理工作。但是,在ERP系统的深入构建过程中,电网公司也面临诸多问题。同时,由于级别差异的存在,电网公司与各省级电网公司存在一定的差别,在ERP系统实用化方面可借鉴经验有限。本文在国家电网ERP系统全覆盖的背景下,对电网公司ERP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实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并针对该公司ERP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推进该公司ERP系统构建进程,对于落实国资委全面推行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献综述

从理论研究上来说,国内关于ERP系统的代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夏铮,简朴(2010)分析了ERP系统国内外应用现状,进而探讨ERP系统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完善业务流程,并促使企业管理模式转向事前计划、事中控制。赵世友(2010)研究电网公司ERP设计选型中的信息化标准化问题,通过分析电网公司信息化管理标准现存缺陷,提出解决建议。付方芳(2012)从电网公司实际运营出发,认为ERP系统在数据反馈、业务信息集成和精细化项目成本方面改善了电网公司财务管理状况,同时指出,现有条件下,电网公司存在信息安全防御体系不健全和人员素质难以达到要求的问题,从而导致ERP系统运行效果不佳。曹磊、祖蓓(2012),分析了电网公司物资管理的特点以及现行物资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探讨ERP系统对物资管理的影响,以及实施ERP系统后物资管理的新特点,探索物资管理模块的财务管理问题。张雪梅(2013)从集成性、共享性、实时性三个方面讨论了ERP系统的重要性,进而从ERP系统实施过程角度出发,阐述了ERP财务管理模块的三个层面,认为ERP财务管理模块的实施策略应是依靠区域集中的方式,按照各单位的主要业务类型划分。杨晓敏(2013)阐述了实施ERP系统的预期管理目标,分别从财务管理意识、财务人员配置、业务流程重构、集中核算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等五个方面探讨电网公司在ERP环境下进行集成化财务管理的难处所在。

国内有关ERP财务管理系统的研究逐渐增加,也多应用于实践,但学者较少关注供电行业ERP财务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理论研究没能细化至电网公司,考虑到电网公司资金管理、设备资产管理等的特殊性,现有研究对电网公司ERP系统的实用性改进贡献有限。

三、ERP财务管理集约化系统的结构现状

ERP理论与系统是从MRPII发展而来的,它不仅继承了MRPII关于制造、供销及财务的基本思想,还扩展了管理模块。ERP的管理范围涵盖企业的整个供需过程,是对电网企业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它是多种管理思想融合的产物,能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其竞争力。ERP的结构原理如图所示:

图 ERP的结构原理

由图可知,ERP系统主要包括如下子系统:生产预测、经营计划、能力需求计划、采购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销售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库存管理、设备管理。对于电网企业而言,管理过程中清晰明确的财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财务管理,企业能够合理筹集、配置资金,有效进行成本控制,管理监督企业运转,寻求自身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程度地利用产能。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系统为企业达成这一愿景提供了有力工具。ERP系统的主要内容是计划和控制,其中计划和控制的主体包括两大部分――生产活动,成本和资金。因此,清晰明确的财务管理对于ERP系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缺少了财务管理,整个ERP方案将无法实施。ERP财务管理系统不同于一般财务软件,作为ERP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与供应链、生产制造部分有对应的接口,因此它能够将生产、采购、出货等活动中形成的信息自动传递至财务模块,并生成相关的财务作业,换言之,ERP财务系统能够与其他子系统有效集成。财务管理子系统包含多个模块,主要涉及总账管理、应收应付款管理、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成本管理等。从ERP财务管理子系统的运行模式来看,它基于ERP管理控制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析,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最终对财务管理控制做出评价。整个ERP系统中,ERP财务管理系统上承决策层,下接操作层,其是否能与其他子系统保持一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以及其功能是否强大直接关系到ERP系统的整体性能。

四、电网ERP财务管理集约化系统的模式构建

1.财务核算模式集约化

启用ERP财务管理系统后,蒙东电力公司在财务核算上采取集中财务核算模式。通过ERP财务管理系统为平台,电网公司对于经营分析和成本及收入、利润考核的需求,电网公司在ERP系统环境下按照地域确定利润中心的划分,进而电网公司可以基于利润中心为责任单位进行内部法人分析,产生内部法人报表,满足在一个帐套下各地市对外的报表需求,不改变目前的组织架构。

2.集成财务集约化

核算系统与资产管理系统、营销系统、物流系统等其他系统相互独立,数据不共享。实施ERP系统后,电网公司核算系统与设备系统、项目系统、物资系统、营销系统、人事系统、预算系统、资产系统紧密集成,数据来源唯一,数据共享。在核算编码方面,会计核算方法全省统一,财务科目表则只是统一到二级科目,客户、供应商、资产编码未统一。实施ERP系统后,除了统一的会计核算办法和会计科目表,电网公司参照总公司的编码规则,统一了客户、供应商、资产编码。

3.集约化薪酬核算

财务部不掌握薪酬福利的相关政策,却由于直接发放工资条,在薪酬福利方面与员工直接对话,成为人事部门的代言人。在工资管理系统和核算系统上,薪酬福利变动信息由财务人员输入到财务部门的工资系统中,会计凭证由财务人员手工输入到核算系统中,造成重复劳动,浪费人力。实施ERP系统后,人力资源部计算薪资计提数量和发放数量后,自动生成实发信息,并将实发、应发等具体工资明细递交财务部,财务部进行实发账务处理并支付。

4.预算财务集约化

预算编制自上而下细化,单位间、部门间编制上报较为孤立,缺乏统一和协调。预算在编制流程、指标体系和模板上未实现一体化,预算部门衔接上有待加强,预算的编制、汇总主要是通过手工完成,浪费大量时间,容易出错。实施ERP系统后,省公司从横向和纵向上集中预算的编制工作,与业务系统相结合,建立以驱动因素为基础的预算编制方法。优化了预算编制模板,明确预算编制的依据和细度,在源头上直接掌握每一项具体预算值。

5.预算管理集约化

原有应用下,预算监控通过每月报表来实现,实时性和与业务的结合度有待提高,且基本上采用手工预算编制方式,效率低下。管理部门对各项成本费用及项目预算管理较弱,成本管理的事前、事中控制及事后分析差,工程预算控制部分问题尤为突出,该部分的控制只对资金量进行管控,忽视了对过程的控制。实施ERP系统后,预算借由ERP系统核算完成,数据在系统内部传递,通过ERP系统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企业预算展开实时管控。集中进行滚动预算和预算调整,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运营和季节变化,按季度调整预算,避开年度统一调整带来的实际操作困难。

五、合理进行二次开发的优化建议

电网公司及其直属单位以及下属单位通常跨域广,设置机构多,经营环境具有差异性,各地的管理方式带有地域色彩,因此导入ERP系统不可一概而论,需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对ERP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二次开发是指针对程序开展改动工作,通常是在ERP具体应用于某一用户时,针对软件不适用处进行修改。ERP系统的参数可以调整,但这种方式只能部分满足用户需求,业务具有特殊性时必须改动程序来实现二次开发。

ERP系统的二次开发可以对差异处进行调整,以实现系统统一,但是二次开发通常耗时长、成本高,对人员技术要求高,后期维护工作难度大,因此二次开发的量需要精准把握。

ERP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明确二次开发原则,分清二次开发的重点项目。ERP财务管理系统首先应致力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优化业务流程,其次再是提高企业部分部门的工作效率。二次开发人力、物力投入大,时间成本高,只有当一项开发工作可以显著改善企业管理、优化业务流程时才有必要进行,因此二次开发具体实施前需要合理的规划。

正如前述,电网公司现有应用系统由不同软件开发商提供,这些系统和ERP系统的数据常彼此交叉,系统间的接口是否能衔接至关重要。电网公司需联系接口双方系统所属公司,立足本企业实际管理需求,针对接口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六、结论及展望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手段,提高了企业供应链运作效率,增加了商业机会,为企业良好协作创造了可能。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企业发展的新手段,在电子商务平台的支持下,企业引入、改进ERP系统加速了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ERP管理范围扩大,功能性增强,这种环境下不仅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增强了自身竞争力,ERP系统也进入到新的发展天地。现代ERP系统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疏离了企业内部资产,将企业内外部资源有效整合,针对整个供应链开展生产管理活动。

蒙东电力公司的信息化发展从传统方式到数字化方式,再逐步向智能化方式发展;经营管理逐步由粗放式转型至集约式,未来将走向精益化发展方式。ERP系统的应用将使智能化电网成为现实,电网公司将达成深集成度、高智能化、高安全性、高互动性的财务管理模式,整体管理方式转变,信息化水平将向国际领先水平靠近。

参考文献:

[1]成经平.基于ERP的集团企业集成信息系统结构模型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9(12).

[2]曹德军.电网公司信息化实证研究标准[J].管理科学学报,2010(9).

[3]冯立军.浅议ERP中的财务管理[J].会计研究,2009(3).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5

关键词:ERP;管理会计;关系

一、引言

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IFAC)的定义,管理会计是为管理者保证适当使用各项资源及承担经营责任,进行的确认、计量、累积、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并用于企业的计划、评价和控制的过程。财政部胡静林(2014)指出,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建设滞后,且与实践相脱节;企事业单位的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不足等原因导致了管理会计在我国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2014年,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从管理会计理论、人才、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对管理会计的任务和措施提出了全局性的意见,希望改变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较为滞后的局面。近些年,随着国内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业务的多元化,经营风险加大,管理决策效率低下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由此应运而生。ERP由美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高特纳(Gartner)提出,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世界范围内企业的认可。软件公司也根据ERP理念开发了相应的系统程序,其中国内应用较广泛的主要有思爱普(SAP)、用友、金蝶等。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系列迅猛发展,但ERP系统和管理会计的结合却不理想。本文将从讨论ERP和管理会计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二、研究现状

孟焰等(2014)曾对2006年-2013年在国内发表的327篇管理会计文章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除了肖泽忠等(2009)探讨了管理会计控制和信息技术之间的互补关系外,鲜有文献研究讨论管理会计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本人通过CNKI检索关键词“ERP管理会计关系”后未发现完全一致的文献,而相关度较高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一是ERP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如陈凌云(2009)总结了国外学者对ERP影响的调查结果,Robert,Mostafa[12](2003)研究SAP在欧洲的应用及ERP系统给管理会计带来的变化;二是结合实际案例阐述ERP和管理会计的应用,如刘爱东等(2015),程南(2012)在具体公司的基础上分析ERP的管理会计平台建设;三是在管理会计的专题研究中提到了ERP或其相关概念(如财务共享、信息系统等),如冯巧根(2016)在研究供给侧改革引发的管理会计创新中提到了ERP系统。综上,国内外多位理论学者对ERP与管理会计间的关系及近似主题进行了研究,但整体上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支撑不足,国内管理会计理论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更多的是国外研究的零散借鉴和特定实务案例的经验总结,很难在大范围内应用;二是该问题比较抽象,难以通过实证等研究方法验证,对学者的吸引力不大。但笔者仍认为本研究有较大的价值,从理论上来看,研究两者的关系是研究两者内涵的进一步延伸,在理论上填补了管理会计体系的一个短板;从实务上看,明确两者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务操作,架构起理论和实务的桥梁。

三、讨论ERP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一)从两者的基本特征考虑

1、通用性与特殊性

ERP系统一般是在共性基础上适当地进行个性开发。管理会计也是在公认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调整,以便于本单位的决策。但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的覆盖点未必相同,由于ERP的个性开发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部分单位可能没有根据管理会计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开发。

2、集中和分散

这里的集中更多地针对ERP系统及相应的管理会计信息,具体的管理会计工作仍需要留给各个分支机构少量的自,比如预算的调整申请、成本的系数调整等。管理会计工作既是自上而下的,又是自下而上的,如果仅凭集团统一通过查询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忽视分支机构的申请,则不能及时反映真实的情况。

(二)从两者的具体内容考虑

根据孟焰等(2014)对管理会计研究方向的分类,管理会计主要包括管理控制系统(含标准成本法、经营预算、绩效评价等)、成本会计与管理(含作业成本法、环境成本会计)、决策方法(含资本预算、本量利分析)、管理会计的一般问题、外部导向性管理会计(含价值链、供应链、战略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其他等。ERP主要属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这个方向。同时,ERP系统里又有专门的管理会计模块,包括全面预算、绩效评价、本量利分析、战略管理等。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从组织行为角度考虑

ERP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能否成功,关键都在于管理层的态度,两者都属于“一把手”工程。管理层须正确认识两者的内涵、作用及关系。有的管理层只管系统上线,不管后续管理和作用能否发挥,而有的管理层则认为,ERP和管理会计很“虚”,对企业管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这两种管理者不能与时俱进,制约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长远发展。ERP系统和管理会计都会改变企业人员的工作职责。在管理会计实施后,会计人员不仅完成基本的账务处理、税务申报、报表填制等,更应参与到预算管理、战略分析等工作中,这无疑会加大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在ERP上线后,会计人员减少了数据整理等程序性的工作,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决策建议等部分。另外,原本企业财务有关的工作全是由财务部完成的,ERP(如SAP)实行后,业务部门的人员也有财务相关的操作步骤,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财会知识。这两项变化可能导致企业原有人员在心理上和工作上的不适应,可能导致人员变动和企业组织架构调整。

(四)从技术层面考虑

ERP技术操作应具有较高的安全级别。在技术衔接上应做到无缝对接。虽然现有的ERP管理会计主流供应商有SAP、金蝶、用友等,但市场上也有在某些模块具有一定特色的系统,如富基融通等,企业在决定上线ERP时可能只是看中其中的管理会计模块或其他模块,而在另外一些模块选择了更便宜或用了更久的其他系统软件,但若两个系统不能准确对接,中间产生的数据差异可能对决策产生错误的导向。因此,企业在ERP上线前必须做好充分的调研,或是两个系统无缝对接,或是整体更换新的ERP系统,且在决定使用某一个系统后要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不要频繁更换。技术后期跟进必须保障。再好的ERP系统,上线后也可能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是基层员工操作不熟练,或是服务器出错导致数据不能及时上传,这些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解决,否则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基层新员工刚开始使用新系统时录入错误,这时若不及时解决,管理会计模块的后台系统已经根据这个错误的数据产生了管理分析表,若管理层不能及时识别,可能导致公司的某个决策出现方向性的错误。这就要求软件供应商和企业自身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实时做好技术维护。由此,ERP系统和管理会计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两者在特征上有相似有不同;在内容上互相包含,共同为股东等利益相关者服务;都对企业的组织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两者的结合应用需要技术的保障。

四、小结

本文总结了ERP系统和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意在填补这块研究的空缺,但并未进行大范围的问卷调查、上市公司执行数据等实证研究,以后笔者争取在实证方面对其进行验证,为该专题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笔者对ERP管理会计系统的实务工作者提几点简单的期望:期望各企事业单位管理者能正确认识两者间的关系;系统上线前需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需要广泛征求中层管理的意见,确保企业确实需要ERP管理会计模块,确保选定的ERP系统最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一旦选定系统就要做好下属员工的宣传教育和人员调整工作;系统上线后需要不断地跟进,确保系统在执行过程中在技术、人员、设备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确保系统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作者:滕明明 单位:广州市供销合作总社

参考文献:

[1]孟焰,孙健,卢创,刘俊勇.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J].会计研究,2014(9):3-12

[2]肖泽忠,杜荣瑞,周齐武.试探信息技术与管理会计和控制的互补性及其业绩影响[J].管理世界,2009(4):143-167

[3]陈凌云.ERP系统对管理会计变革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9(4):13-14

[4]刘爱东,潘霞.基于XG公司反倾销案启示的ERP管理会计信息平台建设[J].财会研究,2015(5):33-39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6

关键词:ERP;实施绩效;综述;研究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5―0103―05

21世纪全球电子化的趋势使企业的竞争力从有形制造力转向无形信息科技的基础建设上。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不断普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以下简称ERP)应运而生。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系统,能最大程度的集成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加快企业对于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潜在地创造企业价值。但同时,ERP也是一项高成本高风险的投资,其潜在优势的发挥需要诸多的因素。所以,尽管国内外许多企业对于ERP的实施趋之若骛,但收效甚微。因此,ERP实施绩效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回顾与此问题相关的研究主题,并根据这些文献构建了ERP实施绩效的研究模型和决定因素研究模型,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

一、ERP实施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综述

理论和经验证据表明,成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企业战略的公司将获得较好的财务业绩(Bharadwaj2000;demons and Row 1991;Konsynski and Mc―Farlan 1990;Mata et al.1995;MeFarlan 1984;PorterandMillarl985)。但同样也存在所谓IT生产率悖论的文献,其中的研究发现IT投资与公司业绩(10veman,1980;roach,1987)之间只很少的,甚至完全没有关系(如Barua等人,1995;BRynjolfson,1993;weill,1992)。那么,ERP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技术投资,到底对企业的业绩有什么样的影响?很多学者通过经验证据研究了这一问题。

McAfee,A.(1999)研究显示,ERP的实施引起了公司在很多方面的业绩有实质性的提升,包括向顾客提供信息的能力、周转时间以及准时完成率。Murphyand Simon(2001)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ERP进行了评价,在考虑顾客满意度等无形效益后认为ERP对企业业绩有显著影响。Poston andGrabski(2001)研究发现,在剩余收益(净营业收入―应计利息)、总销售率和ERP系统实施3年以来每年的管理费用方面没有显著的改进,但是,在公司业绩方面的一个显著改进是ERP系统实施3年后(但不是实施后的第一或第二年)产品销售成本/收人的比率是降低的。另外,在检验ERP实施后的3年中,每年的雇员/收入的比率都有显著的降低。Hittetal.(2002)使用了多年份多公司实施ERP的数据,发现投资ERP的公司往往通过不同的财务指标显示出较高的财务业绩。尽管在刚刚实施不久,公司业绩和生产力会有下降,但资本市场始终对采用ERP的公司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回报。Huntonecal.(2003)研究结果显示,在三年内,使用了ERP系统的公司,在资产收益率、投资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三个方面均显著好于没有使用ERP系统的企业。另外,实施前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公司资产规模在边际上缓和了实现经济回报的能力。

但是,ERP作为一项投资,往往伴随着漫长的投资回报,在业绩提升方面的潜在利益不能在短期内实现(Nicolaou 2004)。此前,国外学者指出企业会因为ERP的实施而持续一段时间的混乱状态,企业的业绩也会较实施前差(Deloitte Consulting,1999),企业不会在ERP实施后当即产生效益,必须等到员工熟练系统或企业流程顺畅后,效果才会逐步显现(Kochct al,1999;Ross,1999),ERP大约需要2至5年甚至更久才会对企业业绩产生正面影响(Deloitte Consulting,1999;Daveport,2000)。这些研究显示ERP对企业业绩存在时间延迟现象,高丽萍(2004)的研究证实了中国上市企业中ERP对财务业绩改善存在延迟现象。

AndreasI.Nicolaou(2004)研究表明,实施ERP的公司在两年之后财务业绩有明显提升,而且对销售商选择、实施目标、实施模块及实施时间等因素的控制有助于解释ERP实施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影响。

ERP实施对于公司业绩的影响是ERP绩效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者大多采用档案数据进行事件研究。研究中业绩指标的选择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部分考虑了顾客满意度等无形效益。纵观以上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理论模型的不足,部分研究中虽然也建立了简单的回归模型,但没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其次,时窗太短,因为信息技术投资的回报是比较缓慢的过程,所以,二至三年的时窗有一定的缺陷;再次,数据的缺陷,因为ERP信息一般属于公司机密,有一定的保密期限,所以研究数据的来源令人生疑;最后,没有有效地剔除宏观因素或其他重大事件的影响,降低了ERP实施行为对公司业绩影响的能力。

二、决定ERP实施及绩效的因素研究综述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展开,即驱动因素、过程因素和成败因素研究。

(一)实施ERP的驱动因素

专门研究ERP实施动因的文献并不是很多,代表性的研究有Rajagopal(2002)和庄世杰(2002)。Rajagopal(2002)基于实地研究发现和有关IT应用的文献,建立了决定ERP实施的因素模型,其中认为驱动因素主要有五点,依次为竞争动机、效率动机、技术动机、经营动机和战略动机。台湾学者庄世杰(2002)的研究以制度理论、资源依赖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为研究架构基础,建立了一个“决定企业实施ERP系统”的完整整合模型。其中是否实施ERP系统的三项考虑变量为:制度压力变量(竞争者压力、协作厂商压力)、效率压力变量(低成本策略、差异化策略)、抗拒压力动机变量(建构成本、软件差异、导入和方式、ERP出现时间、公司成立时间、公司组织规模)。研究中作者将这些考虑变量以实验法来做分析,还利用实际案例加以说明,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研究模型,说明一个企业经理人在决策ERP实施时所可能考虑的因素,其模型具有高度的解释与预测的功能。

(二)ERP有效实施的过程因素

Kwonand Zmud(1987)提出,IT应用应遵循6个阶段,即初始期(initiation)、采用期(adoption)、适应期(adaptation)、接受期(acceptance)、常规期(rou―

tmlzatlon)、扩散期(infusion),并建立了IT技术应用的过程模型。Cooperand Zmud(1990)使用6阶段模型检验了MRP系统的实施。P.S.Rajagopal(2002)把这一模型应用到ERP的实施上,建立了一个过程因素决定模型(如图1)。

(三)ERP实施成败的决定因素

因为ERP实施的高失败率使对其成败因素的研究成为理论和实务界的研究热点。

国外的研究多从组织因素着手。Thomas LLegare(2002)用案例研究说明了组织因素在ERP实施绩效中的作用,指出管理创新和组织结构改革对ERP实现收益至关重要。Kyung―Kwon Hong,Young―GuiKim(2002)从组织适合ERP角度研究了ERP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企业资源计划实施成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组织适应性和某些偶然性事件,后者包括ERP适应、程序适应和组织抵触等。Mabert等(2003)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实证性的检验了组织规模对公司ERP实施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公司规模对于ERP实施的动机、执行战略、采纳ERP的类型、对基本系统的修改程度、实施绩效等都显示出较大的差异。SuprateekSarker,AllenS.Lee.(2003)研究发现,虽然坚定有力的领导、开放而诚实的交流和一个平衡而又被赋予权力的实施团队,这三项启动要素都有可能为ERP系统的成功实施做出贡献,但是只有“坚定有力的领导”是决定ERP实施成败的必要条件。

另外,M.Al―Mashari et a1(2003).建立了一个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ERP关键因素的分类法。这个分类表明了ERP成功、ERP利益和ERP成功的关键因素之间的关联,将有助于对ERP利益实现的推进。分类中的关键因素通过战略、业务过程、IT、结构、文化和管理系统,在ERP实施和公司业绩改进之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Chwen Sheu,Bong―sugChae,Chen―LungYang(2004)用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说明了跨国公司ERP实施中的国家差异的影响,并且研究了这些差异内容及影响方式。研究表明,文化/语言、管理方式、政府/公司政策、监管/法律要求、内部技术人员储备资源/员工技能、地理/时区等六大差异都是影响跨国成功实施ERP的因素。

在国内,仲秋雁等(2004)运用实证方法,确定领导因素、业务流程重组、项目管理、变革管理和外部支持等五类因素是中国企业ERP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其中,变革管理和业务流程重组对中国企业ERP实施成功的影响最大。外部支持的一个于因素――咨询公司的帮助被证实在中国企业ERP实施过程中作用不明显。陈升等(2005)利用在渝30家中小企业的87份有效问卷数据对企业先天条件、ERP实施过程及ERP实施绩效之间关系进行了探索性路径分析。结果表明,ERP实施过程是ERP实施绩效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决定因素,企业先天条件虽然不显著影响ERP实施绩效,但它对ERP实施过程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另外,刘兵等(2005)还对钢铁企业ERP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赖静雯、朱南(2003)以成都恩威集团实施ERP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企业成功实施ERP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与前文相近。

(四)评述

因素研究是贯穿ERP实施绩效研究各个领域的重要内容,驱动因素与ERP系统的预期利益紧密相关,过程因素影响着ERP系统的有效实施,成功决定因素是构成ERP绩效评价指标的直接来源。对于这些因素的研究多以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方法为主,研究结论比较接近。

三、ERP实施效果评价标准研究综述

在实践中,对于ERP实施效果的评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项目成功与否通常以某些预先设定的参数是否实现来判断,诸如时间、成本、功能等(Kyung―KwonHong等,2002)。LyytinenandHirschheims(1987)对IT项目成功和失败的定义为四个方面:即对应成功,指1T系统与特定的计划目标之间相匹配;过程成功,指IT项目在预期时间和预算内完成;交互成功,指使用者对于IT的态度是积极的;预期成功,指IT系统与使用者的预期相匹配。M.Al―Mashari et al(2003)建议把这一标准也作为ERP实施成功的评价标准。

Andreas I.Nicdaou(2004)运用探索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ERP实施后质量评价(PIR)提出了五个标准:(1)对整体项目范围和计划的评价,(2)对项目发展的驱动原则评价,(3)对系统非契合性解决策略的评估,(4)对所获利益的评估,(5)对用户和组织学习情况的评估。此文并没有界定PIR的实际操作内容及其构成要素。

在中国,郭宏湘,邓敏(2003)通过分析影响ERP绩效的三个主要因素(学习、流程和创新),在结合ERP实施绩效所面临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衡量ERP绩效的指标体系,另外,张东云(2004)从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两方面建立了一个评价体系;曾龙祥(2003)从ERP系统的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人手构建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时炳宴(2004)、聂永瑜(2003)等建议借鉴ABCD评测表法(用于对实施MRP的企业评级)和BSC(平衡记分卡)理论和方法改进中国企业ERP实施的绩效评价指标。

评述

从有限的文献看出,对于ERP实施效果评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实务中企业ERP实施战略或目标的不同,使得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实际意义。但成熟的ERP软件商、实施商必然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企业也需要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这一系统实施的效果,所以对ERP实施效果评价标准的研究还有待理论和实务界共同深入。

四、未来研究的展望

以上研究回顾基本展现了近些年有关ERP实施绩效研究的文献。从中可以看出,ERP实施绩效研究不仅仅是对其回报做简单的评价,而更多的是与ERP实施的战略动机、实施过程、系统整合程度、影响因素有关。这些研究分支综合起来构成了ERP实施绩效研究的所有内容,在这些研究回顾和简单评述基础上我们概括地总结出ERP实施绩效研究的基本模型(如图2),以期为未来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方向。

虽然这一模型的效果还有待多方面的检验,但是从理论上讲这一模型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绩效评价在表象上是研究系统实施回报与实施预期之间的对应程度,然而更深层次的考虑应该是预期动机的实现程度和与此相关的所有因素,即对实施过程和因素模型的研究。显然,现有的研究已经触及了这一模型中的每一个方面,但并没有系统地把ERP实施绩效的研究整合起来,或者也没有从整合的角度去深入研究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另外,对于因素模型的研究根据已有文献,我们也可以归纳出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研究模型(如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