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范例6篇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范文1

一、“一人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构想的提出

“同课异构”有多种模式,如异构研讨式:提供课堂实例—大家研讨—总结共享;放样回播式:多节课放样,观摩“同课异构”课—回班上课—再集中时间研讨;接力递进式:课例—研讨—再课例—再研讨;专家引领式:名师上课—教师上课—研讨交流;师徒结对式:师傅提供课例—徒弟提供课例—对比研讨;擂台竞赛式:教师上课—教师现场打分评比—网上博客研讨等等,“同课异构”形式多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同课异构”对年青教师的成长有非凡意义,但从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很多时候“同课异构”式的公开课更倾向于表演性质,很多教师只是围观,也有很多教师在活动中可以脱颖而出,但教研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由校长室会同教务处提出“一人同课异构”构想并监督实施,小学数学教研组具体制订实施方案,把“一人同课异构”,提升到教研的层次上,明确“一人同课异构”是学校教研工作的要求,更是学校对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要求。

二、“一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施

“一人同课异构”实施过程中要逐步规范,并加强监督。“一人同课异构”会增加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师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抵触情绪,所以必须有学校的相应制度予以保障,以一定的活动频率进行示范,明确最终要达到的教研目的是内化为教师的能力。

在“一人同课异构”实施的初始阶段中,强调点、线、面的结合,可求同存异,不强调所有一切推倒重来,重视课堂结构的优化、方法的形成。教学目标、教学引入、教学过程、教学小结、重难点的突破等等都可以成为“一人同课异构”的切入点。如在上《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对于“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在A班上课时,设计用小棒实践操作,当出现两根小棒长度之和与第三根相等时,有许多学生把三根小棒围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是由于小棒的粗细和操作误差的原因),无奈之下教师只好用理论来解释,然后不了了之。活动是好的,但效果不理想,学生对这一结论显然还存在疑惑。小组讨论研究后,第二天到B班上课时,教师把“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改用课件演示,先让学生对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小于第三边分别进行实践操作,学生没有异议,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当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还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展开讨论,出现可以围成和不可以围成二种不同意见,接着教师直接用多媒体演示,学生很直观地发现当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是无法围成三角形的,在学生实际操作中发现可围成情况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教学难点得以有效突破。这是点上突破的有效教研,也是实施过程别需要强调的细节。

三、“一人同课异构”实施过程中的反思

一种教研模式的提出,必须有现实的意义,并要符合学校的实际。但落实到具体,各种问题总会接踵而来。从小学数学的课程特点,结合学校教师的现状,选择小学数学作为这种教研形式的切入点,其选择是合理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积极性的调动、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风格的形成等多个方面。

1.教师积极性的调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潜能是办好学校的重要一环。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地参与。

2.教学方法的变革

从现代教学方法的变革趋势来看,要重视学习方法的创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教法学法的统一,突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重视情知教学的整合,突出教学活动的生命性;重视教育技术的开发,突出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所有教师都有较好的表现,说明新课程理念已经得到较好的贯彻和实施。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对于“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否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同处理方法的优点有哪些?如何看待实践操作与课件演示的?在怎样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效果好?怎样的情况下,课件演示的效果好?认识图形的课型,你认为有无大概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研活动中,同一数学教师在不同课时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不同教学方法对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缺少明确的界定,存在一定的盲区。

3.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会根据自身特点形成固有的教学风格,但这些教学风格在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时,总会千差万别。所以“一人同课异构”关系到一个特定教师教学风格的“破”与“立”,好的可以模仿和继承,有问题的要求及时地予以变更。但这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惑与矛盾,许多教师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常感到纠结,变还是不变、改还是不改。也许这是活动中必须经历的一个成长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范文2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培养出各具个性特色的创造性教学模式。

“同课异构”教学科研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多维角度、迥异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使教师的个性得到充分彰显,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同课异构”活动应当在各个层面展开。

一、校内同年组同学科的异构活动

这是“同课异构”活动的最基本层面,是学科教研组的主要教育科研行为。

在教研组领导下,确定“同课异构”集体活动年级范围、承担者、课题、时间。之后,组织示范课承担者研究教材,按照各自教学思路,设计风格各异的教学预案,再拿到教研组活动中进一步讨论,求同存异,听取其他同仁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预案,然后登台实践比较。课后马上组织教研组活动,分析总结,并在其他年级加以推广。

九十年代初,鉴于学校当时高中语文后继乏人,青年教师亟待迅速成长,于是,在笔者组织下,在陇西一中高一年级组确定姬涛、范治文、李世雄三位初登高中讲台的教师,以朱自清的《绿》。为同一课题,承担组内对比课,也就是今天说的“同课异构”活动。活动当天,示范课教室,密不透风,不仅本学科教师、而且其他学科教师,都竞相观摩活动,在学校产生了极大反响,激活了当时学校沉闷的教育科研空气,当为全县“同课异构”的肇始行为。

再后来,陇西二中政治组,也锐意进取,坚持多年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锻造了一支过硬的学科队伍,打造出了在全县高中教育中叫得响的学科品牌。同时,有力推动了学校其他学科的此类活动,成了学校教育科研的一大特色。

二、校际间的“同课异构”科研行为

加强校级交流,形成城乡互动,实现资源共享,是实现教育区域内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方面,校际间的教学观摩自然是惯常之举。但若要有所创新,还更要在“同课异构”四字上多做文章。

它会使很常态的工作变得不“常态”,它会使校际间的教学观摩更具有预设性,更具体、更有策划色彩,更富科技含量。

我县曾有过一次极为成功的这样的城乡互动活动。陇西二中政治组和陇西县渭阳初中这样一所农村学校,以七年级政治组为活动年级和学科,两校参与对比课的教师跟随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进度,以同一教学内容单独备课,然后在该年级不同班级上对比课。之后,参与活动的两校教师说课评课,比较异同,总结经验。活动获得极大成功。活动形成了很好交流,农村教师质朴踏实的教学风貌、城里教师崭新的教学理念,都给彼此留下了深刻影响。

三、跨区域的“同课异构”科研行为

要使教育科研有宏大的气象、高远境界,仅有以上做法是远远不够的。不管县域内的互动交流多火热,还是视野受限的。要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更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能走出去,向全国基础教育的前沿阵地学习;要请进来,引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流名家传经送宝。近年来,我县大兴教育科研之风,先后组织不同学段教师远赴山东、江苏等地,学洋思、学杜郎口、学衡水;我县还多次邀请山东杜郎口中学、广文中学、昌乐二中、江苏洋思中学专家名师来我县传经送宝,互动交流。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同课异构 教学设计 反思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59-01

同课异构作为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活动,遵循着很多的新理念,它的科学应用可以引发参与者灵感触动,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不同的教师构建出的教学过程,总是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等联系起来,同“材”却异“构”,精彩纷呈,各具匠心。以下我就结合教学实例来谈谈对同课异构的一些想法。

一、教学过程设计各有千秋,求同存异

我觉得在评价“异构”课的时候首先要“求同”, 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的重难点的把握,对教学目标的设定等,要有一个相同的定位。不是要求每位教师都一样,但至少要回归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来。2011年11月,笔者听取了市优质课展示,几位教师对八年级上册《翻新老照片》这一节内容进行教学,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呈现。

课例一:教师先由著名摄影记者焦波的一组照片《俺爹俺娘》而导入,随着耳熟能详的《念亲恩》背景音乐缓缓响起,一组组充满浓重亲情的老照片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然后教师又引出了一组组破损的照片,由于年代久远引起的遗憾,要如何来修复呢?让学生找出照片缺憾的地方,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处理,学生参考书本后,小组代表发言讨论结果。四人小组成员们经过讨论及自主探索后,学生代表上前演示修复,教师总结仿制图章工具使用技巧,学生完成杂点及折痕修复后,接着完成下一个任务肤色均匀,学生演示涂抹工具和模糊工具的使用,教师复习了磁性套索工具的使用。拓展任务用了一颗樱桃,让学生变出一串樱桃,突出仿制图章重点。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感悟,进行情感教育渗透。

课例二:教师以几组处理过和没有处理过的照片进行鲜明对比而导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翻新老照片”。并指出翻新老照片的步骤:修复,上色。第一部分重点讲解了仿制图章使用的步骤。主要是选取了一张印有“百度图片”水印字样的图,教师演示运用仿制图章工具将水印字样去掉,然后要求学生模仿教师操作来将图片中的其中一个人擦除。接着讲解了模糊工具及涂抹工具的使用,使图片更加自然。第二部分主要讲解老照片的修复。从学生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分四个任务完成。最后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每个知识点讲解的比较仔细深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碰到的难点,教师事先都进行了预设,所以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有效而顺利。

两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经过不同的处理,运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诠释了同一个主题。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才能。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都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探究活动,师生交流频繁,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实际背景素材出发,围绕主题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真正做到了把“教”堂变成“学”堂。

二、博采众长共研修,集思广益助成长

1.研讨是目的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赛,是为了要进行比较式研讨,在比较中促进教师个性的积极发展,拓宽听课者的教学思路,创设自觉进行教学研讨的氛围,促进执教者的自我反思。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方式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既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从镜子里看到自己,又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大家在一起进行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对课堂环节逐一点评,对教材编写、课程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教学理念,细致入微,或争论,或共识,在讨论交流中得到启发,达到群体素质的共同提高。

2.反思是根本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无论一堂课设计得多精心,在具体实施以后,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纰漏,会出现很多教学问题。对于每堂课上出现的问题,一个教师如果能够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并能够从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获得理性的升华, 就能够使自己成为教学的主人。

比较这两节课,两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了完全不同类型的两堂课,首先在导入环节第一位教师运用了《俺爹俺娘》的一组照片,抒情的音乐渲染了整个课堂, “全人类只有亲情是相通的。”学生在不知不觉沉醉,被深情的画面吸引,触动了的心弦。继而教师话锋一变,“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子女都能这样幸运,能 ‘用镜头留住俺爹俺娘’。”然后展示了一组年老父母的破损、发黄的老照片,比较之下,让人感触良深,激起了学生想迫切学习的热情。第二位教师的导入比较简单,直观。从两个作品的鲜明对比中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没有隐含太多深层次的思考。从整个教学手段上来讲,第一位教师采取了比较多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跟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演示与学生演示相结合,查阅书本等。第二位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用的比较多的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在重难点的处理上,第一位教师是将重难点放在整个任务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来解决各个环节。第二位教师是将重难点先用一个简单的小任务来诠释,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来完成一个由四个小任务组成的大任务,各个击破。我觉得两位教师的设计是各有千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实现殊途同归

同课异构这种行知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我们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虽然上面两位教师的教学风格迥异,但整堂课都环环相扣,设计巧妙,没有多余的环节和活动,每个任务衔接自然,教师的课堂用语精练简洁,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在本次活动中有个别老师的课,教学随意性大,教师语言啰嗦,教学环节零碎而低效。有的教师能调动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开始,但由于不善掌控课堂纪律,乱哄哄的结束;有的老师则课堂沉闷,很难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差。实际上,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即使用同一教学设计,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同,教学的效果也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应该博采众长、求同存异,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把最佳的教学设计,最好的精神状态,呈现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

总之,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活动,体现了上课教师的各具匠心,促成听课教师的集体成长,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 杭晓峰 《求同存异 收获成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第4期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范文4

一、问题式同课异构

问题式同课异构是以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活动主题,要求教师通过同课异构探讨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最有效的途径。在同课异构的各种形式中,它产生最早,运用也最普遍,其他形式都是它的变式,其活动模式构成了同课异构的基本流程,一般包含以下环节:定题、设计、说课、上课(听课)、研讨、反思。

1.特点

(1)活动紧扣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求以探求问题的解决方式为活动重心,着眼于扫清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与障碍,活动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倾向性与目的性。

(2)活动不仅主题突出,且贯穿始终。

(3)以日常教学为平台,其问题的研讨与解决要结合日常教学内容进行,不能离开日常教学单纯进行所谓的“问题研究”,同时要求通过其研究更好地促进日常教学顺利开展。

(4)有时活动还有连续性。由于有的问题通过一次活动不能解决,下周的同课异构就继续进行,使活动呈现连续性。

2.要求 (1)选好“主题”。选定的问题要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既来源于某个教师的教学,又在其他教师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此外,其问题还要切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否则会导致“教”与“研”两张皮,相互脱节,无法兼顾。

(2)问题的范围要广,不能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它既可以是知识理解上的,也可以是方式手段上的,还可是思想观念上的,凡是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而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可以纳入选题范围。

(3)既要重“同”又要重“异”。面对同一问题既要通过集体研讨,综合各人长处,形成最佳解决方式,各个教师又要结合本班学情,探求不同具体路径。

(4)要注意在活动中培养教师的“问题”与“研讨”意识,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研能力。

(5)问题要有切实性,贴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既为教师关心,能激发教师的探究兴趣,又不能超越教师的教研能力与水平。

二、课例式同课异构

问题式同课异构虽能紧扣教师教学需要,有利于明确探求方向与重点,但它也存在不足。如教授某一内容若没有遇到疑难,或以往积累的问题不适宜于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开展,就会导致活动难以进行。基于此,人们便探索出“课例式同课异构”这一形式。它不要求以特定问题为活动主题,而是按正常的教学进度,以某个框题的教学内容为主题,把整个教学过程当作研究的课例,要求教师通过不同课例的研讨来探求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形式结合日常教学举行,每周定期开展,备课组成员人人参与,有利于学校打造一种依托常规教学稳定开展的校本教研平台,有利于将同课异构与集体备课嫁接,促进校本教研制度进一步完善。课例式同课异构的活动模式与问题式同课异构大体相同,但在具体内容上又有差异,如两者都要确定主题,但其主题一为“问题”,一为“框题”,内容大相径庭。

1.特点

(1)课例式同课异构以教材的某个框题为主题,随正常的教学进度每周定期开展,与其他形式相比。它更适宜于配合常规教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2)课例式同课异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求如何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不只是为了创新某种形式或解决某个问题。 (3)由于其活动重心是目标实现而不是形式创新,教师的关注视点就是“面”而不是“点”,是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某个问题或某种形式,要围绕目标任务,对教材解读、资源开发、方式选择、结构优化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予以全面关注,并注意从中发现问题。 (4)由于活动前没有确定研讨的重点,其研讨就体现一种原生态,即教师在活动中暴露什么问题就研讨什么问题,这虽使问题研究显得有些仓促,缺少充分准备,但也更贴近教师的日常教学,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应对机智、实践智慧与探求能力。

2.要求

(1)由于活动前没有确定需要研讨的问题,作为备课组长在定题时要注意把好关,尽量选择那些不太好教和容易暴露缺陷的框题作为主题,以利于教师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暴露,并通过活动及时得到解决。

(2)要注意调整活动重心。由于该形式是以整个框题的教学为主题,就使其研讨重心不突出,备课组长要注意根据各个教师在教学中所暴露的问题调整研讨重心。并注意抓住那些比较典型的问题作为突破的重点。‘ (3)由于活动是以整个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没有重点,就容易使教师备课与听课时失去思考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注意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观察与分析的同时。要特别留意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枝末节,这种细节既往往是问题所在,又容易让研讨取得突破。

(4)有的学科如语、数、英基本上天天有课,其活动一般要在一天内完成,否则第二天教师上的内容就可能不一样,再听、评其课就不是同课异构了。若一个组的成员较多。一天内难将所有教师的课都昕、评完,备课组长可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或让互有优势,或让优势缺陷对应的教师自己配对,这既有利于相互学习,消除教师的缺陷,又有利于活动顺利开展。解决教师工作量过大、活动难以安排的问题。

三、帮扶式同课异构

校本教研既需要“个人反思”,又需要“同伴互助”,还需要“专业引领”。针对这一需要,人们又探索出适应“师徒结对”、“同伴互助”等活动的帮扶式同课异构。它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师徒帮扶式同课异构,这种形式只在师徒间进行,双方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注重一对一、手把手的点拨与扶助,“扶”的特征更为明显。另一种为同伴帮扶式同课异构,即教师自选对象,自愿组合,结为伙伴,相互听课评课。对人数较多的备课组来说,这种同伴帮扶式同课异构也适宜于对教师分组开展活动。

1.特点

(1)相对其他形式,帮扶式同课异构参加者的面比较窄,师徒帮扶式局限在师徒之间,同伴帮扶式结对的一般是关系密切、比较要好的伙伴,人数也不会很多。

(2)帮扶式同课异构是在小群体内进行,其活动不一定按一般的流程一个个环节依序进行,像“定题”就不需要,活动更注重实效,或侧重某个环节,或抓住某个片断进行评析,研讨也不拘泥于时间地点,更加灵活。

(3)气氛更好,更受年青教师欢迎。

(4)帮扶式同课异构既可作为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稳定开展。也可与其他同课异构形式并行活动。

2.要求

(1)徒弟要尊重师傅,听从教诲,虚心学习,遇到问题可以争议,对师傅的不足也要指出,但要注意方式态度。 (2)师傅不仅要重身教,还要重言传,要通过说课评澡,向徒弟传授经验,说明思路与意图,使徒弟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徒弟听课观课不仅要学习师傅的方法经验,还要带着问题观察思考。 (3)徒弟或伙伴不仅要分析执教者的得与失,体会其情妙,还要将其经验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 (4)无论是师徒结对,还是同伴互助,其组合既要以自愿为原则,同时又要注意引导,因为有些年青教师怕老教师指责,有的名师骨干怕年青教师学到自己的经验,容易形成强强配对,弱弱组合的局面。作为备课组长要注意引导,尽量让教师合理搭配,优化组合。

四、展示式同课异构

展示式同课异构是公开课、示范课的一种变式,是将同课异构与公开课、示范课嫁接,揉为一体。它既包含公开课、示范课的元素,又体现出同课异构的特征。

1,特点

(1)相对于其他形式。展示式同课异构的执教者来源较广,它既可以是本组的骨干教师,也可以是同一教研组的其他年级的优秀教师,还可以是校外邀请的同一学科的名优教师。 (2)执教者的身份特殊,即执教者必须是本组、本校或校外的骨干或名师,其执教要为听课者提供较好的示范,如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高超的实践智慧与应急机智等,以让听课者获得有效的专业引领。

(3)执教的人数与要求也有不同。展示式同课异构的执教者不像一般的同课异构是全组教师,它要求必须是名师或骨干,其人数就不会很多,但也不能太少。至少在两人以上,否则就不是同课异构。

(4)组织者也有差异。展示式同课异构不只是在备课组内进行,由于它由骨干或名师执教,能展示大家风范,提供正确引领,因而更适宜在更高层级举行。其组织者既可以是备课组,也可以是教研组、年级组和学校,还可以是学区、教育局,甚至更高层级单位。 2.要求

(1)由于展示式同澡异陶庄重执教者的引领示范作用,作为执散者在注重教的同时,还要注重说,要通过说课评课,向听课者详细介绍自己的思路与意图、依据与意义、方式与策略。

(2)要注意尽量选择风格不同、方式各异的骨干或名师执教,这不仅有利于听课者感受名师的风格与特点,更有利于使教师了解不同方式的优势与长处。

(3)听课者在活动前要充分准备,注意搜集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疑难,以便在与名师的交流中向其发问,获得指教。

(4)展示式同课异构虽有公开课、示范课的某些特点,又不能像一般的公开课、示范课那样上完课就了事,而要按照同课异构的要求,从说课、上课到评课,在各个环节给听课者予以示范,使听课者得到更多、更全面的引领。

五、客串式同课异构

一般的同课异构基本上都在备课组内进行,教师熟悉彼此的方式特点,时间一长,就容易失去新鲜感,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偶尔也可以采取客串式同课异构,即请本学科其他年级的教师到本组上课,临时串个门,与本组教师同台竞技,一起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由于其邀请的不一定是名师骨干,其主要目的也不是让其来展示,而是为本组开展活动增添新面孔,让教师产生新鲜感与兴奋感,因而它与展示式同课异构又有所不同。

1.特点

(1)客串式同课异构使参与活动的成员范围扩大,有利于打破消沉与寂漠,给活动带来生机活力;有利于教师获得刺激,产生兴奋,提高参与活动的兴趣。

(2)客串式同课异构扩大了教师学习的对象和交流的范围,有利于促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促使教师换种视角解读教材,打开思路,获得启示。

(3)这种方式还适合教育行政部门开展送教下乡,送教支边等活动,让支教者与当地教师同台竞技。

2.要求

(1)客串的教师虽不要求一定是骨干名师,但也要注意有所选择,客串的教师要能在某些方面给本组教师带来一定启示或引领作用,否则,只单纯增添新面孔,意义就不太大。

(2)客串的教师必须教过本节课的内容,以免因对所教内容不熟悉,从而削弱活动效果。

(3)这种方式是临时性的,不宜经常,只能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同课异构产生厌倦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否则会打乱教师正常的工作,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

(4)在送教下乡或送教支边时,选送的教师要注意分属不同科目和年级,以便于在各年级、各科目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让当地所有的教师都能受益。 六、递进式同课异构 递进式同课异构也称多人多轮同课异构,实质上是通常所说的“磨课”。参与活动的教师先进行第一轮的说课、上课和评课,在总结自己体会,学习他人经验和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对教案进行修改,甚至重构设计,然后在平行班进行第二轮的说课、听课和评课,如此反复,形成多个轮次的连环递进,使教学设计不断优化,方式不断完善,水平不断提高。

1.特点

(1)同一内容在同一教师所教的不同班级经过“课例――研讨――再课例――再研讨”的多轮次持续改进,在横向经过对不同教师不同方法的反复比较,形成一种多轮次比较和螺旋式研讨的校本教研活动。

(2)这种一课多教有利于教师即时反馈,即时迁移,将自己的感悟与他人的经验融人下一轮次的教学之中,使自己的缺陷及时弥补。另一方面,多轮次比较也有利于教师更深刻地认识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深层次的问题,更好地完善自己。

(3)递进式同课异构有利于培养教师的精品意识,通过对同一内容的持续改进和多轮次比较,将课反复打磨,精益求精,在质量上更上一层楼。

(4)这种活动也有利于教师在反复修改和持续跟进的研讨中,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充分展现自身优势,张扬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共同的执教经历和体验,也有利于教师在多轮次的探讨中深入交流,相互学习,全方位合作,使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效。 2.要求 (1)由于递进式同课异构不是一轮完成,而要在平行班进行多个轮次的反复,每一个轮次又都由说课、上课、听课和评课等环节构成,就导致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因而采取这种形式的执教人数不能过多,通常以2人为宜,最多不超过3人。同一教师执教的班次也不能过多,以2―3个班为宜。

(2)由于其工作量过大,即使有条件开展其活动,也不宜经常开展,只能偶尔进行,否则会把教师累垮。

(3)在活动中,要求下一个轮次的教学既要对上一轮次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和体会,分析优点不足,听取意见建议,又要在横向比较中学习别人的经验,再对教案进行改进,否则轮次再多也毫无意义。

(4)执教者必须在同一年级上几个班的课,若只教一个班,就无法进行多轮次的跟进研讨,活动就无法进行。

七、课题式同课异构

课题式同课异构与问题式同课异构有共同点,即都要选定某个问题为活动主题,其教学内容都只是问题研究的载体,目的在通过不同教师的教学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与最佳途径,其活动流程或模式也基本相同。但两者也有区别,问题式同课异构所选择的问题通常难度较小,一般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将问题加以解决;而课题式同课异构所选定的问题难度较大,内容较复杂,一般需要通过多轮次的反复研讨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其活动开展更带有课题研究的性质,故称为课题式同课异构。

1.特点

(1)活动的重心在“点”而不在“面”,授课教师要围绕待研究的问题设计方案,开展活动,听课教师也注重观察其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效果,而对其他方面兴趣不大。

(2)对教师创新的要求较高。由于其研讨和解决的都是难度较大的问题,运用常规方式往往难以奏效,因而对教师的创新要求相对较高,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力求采用新的方式使研究有所突破。

(3)研究的氛围较浓。与其他形式相比,它研究的问题难度大、时间长,氛围也更浓,更带有课题研究的色彩。

(4)活动过程更长。由于课题式同课异构所选定的问题难度较大,不是一两个轮次就将问题轻易地解决,而往往要进行多轮次的反复研究,其时间可能是两三周,可能是一两个月,也可能是半年甚至更长。

2.要求

(1)由于其活动带有课题研究的性质,要求教师有研究者的思维与眼光,将问题当课题,将案例剖析当课题研究,围绕问题进行深层次探究、多视角观察和全方位思考。

(2)要注意控制问题的难度,既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

(3)教师的研究不能只局限在备课、说课、上课和评课这一个轮次,更要围绕问题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从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要了解与该问题有关的研究进展,对相关学情要进行长期跟踪与调查,要积极探求新思路,采用新方法,不断将研究推向深入。

(4)要注重专家引领。由于课题式同课异构所选择的问题难度较大,研究中会常常遇到障碍,这就需要寻求专家引领,或向组外的名师求教,或到校外邀请行家指导,不能光靠自己蛮干,让研究受挫。

(5)问题解决后可采取“滚动研究”的办法,即将此次研究的结果作为下一个问题研究的生长点,如此持续进行,不断培养教师的问题研究意识,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范文5

关键词:同课异构 情境教学 教学有效性

无论学校统一组织的公开课,还是教研组的公开课,总是出现的现象是,教师不大情愿地上一节课,同组教师客客气气地评一节好课。这样的教研活动形式,对课堂教研没有多大促进和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本校提出了“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得到校领导的支持,经过多年的实践,壮大教师队伍、活跃教研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现就“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作出总结,以供商榷。

一、现实要求

身处农村初中,教学基础薄弱与城镇有所差距,教学理念与新课堂理念有所滞后,如何在新形势与城镇教学方面缩小差距,以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待政策的倾斜和教育机构的“施舍”,还不如自身的发展壮大更为务实。分析我组教师现状:两位生物专业,四位物理专业,两位化学专业,一位数学专业。七位教龄十年以上,两位教龄四、五年,平均年龄三十三岁;学历大学本科五人,大学专科四人。全组教师教研氛围浓厚,这些成为我组实施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理论依据

教研活动,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创新管理模式作为手段,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俗话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地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议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提升我组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施办法

1.思想动员:实施前,我把“同课异构”的教研方案向校领导提出,得到校长和教导主任的一致肯定,给我们精神以大力支持。全组教研会议上,我提出此方案,一些教师很感冒:这不就是同组教师PK来排序吗!其他组教师窃窃私语,只有你组能做得出来。此时我的压力是很大,但面对新教育,我们不能再等待了。我做了一番分析:面对新教育现实形势,此教研活动只针对课不对人,只是为了共同提高我们教学水平,别无他求。

2.实施方案:在教研程序上,变“作课――学课”为“确定主题――个体研究――合作交流――教学实践――反思提高”五步流程;在教研形式上,变单一的“大帮哄”为分层教研,收到了很好的教研效益。

四、实践

学期初制订教研计划时,确定本学期教研主题和相应课题以及执行教师。开课前一周同段教师制订的教学方案初稿在备课组发表和讨论,从三维目标的制订到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从基础知识的学习到创新精神的培养,经过大家的思维碰撞确定方案。第二周开课和再次研课,发现新问题完善和充实。由教师再上课再研课,最终确定方案收集成档。采取同学期同段同课异构,也有采取新课与复习课同课异构和跨学期同课异构等方式。现联系具体案例说明:

案例一:一切研究起于问题,确定课题是“五步”教研的首要环节。浙江省科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天文地理知识比较难以开展,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大学里所学专业对不上号,总感觉有劲使不上。我组决定以《月相》为课题作为突破口。交流会上,“三球模拟月相简化实验”是本节课议课重点,有人提出不同的方案:有用小球(一半黑,一半白,把排球一般包上报纸就可以了,有报纸的是黑色的)来演示。有以黑板作为太阳光照方向,由于距离遥远,照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可看成是平行光;以涂黑半边的乒乓球作为月球,未涂黑面为光照面;以自己作为地球;手举乒乓球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也有用灯笼作为道具等。其中有一实验方案让大家眼前一亮:利用多媒体,以投影灯光作为阳光,自己作为地球上观察点,排球作为月球,排球围绕自己转观察照亮部分形成月相。可见度和参与度都在常态教学达得较佳的效果。这种方法拓展到日食、月食的教学也可使用(以投影灯光作为地球上观察点,排球作为月球,在银幕上红色的圆作为太阳,移动排球在银幕上投上阴影形成日食)。很好运用媒体整合与巧用,把握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能够起到教学的最优化。

案例二:本学期赛课活动,我组还是同课异构形式开展,其中以中考《地球》复习为课题。其中一位教师采用“嫦娥一号”为情景,2024年,假如你成为了一名宇航员,并且要乘坐神州飞船进行探月旅行。

情境1:那么在飞往月球的途中,你在飞船里向外看,看到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

情境2:为了掌握飞船着陆的具置,科学家在月球上也采用经纬网定向法,规定穿过万户陨石坑的经线为0°(其他分法同地球一样)几天后,飞船成功在月球表面着陆:飞船着陆位置为30°W、40°N,万户陨石坑位置(0°E、10°N),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画出经纬网,在经纬网上标出飞船着陆位置。算出两地的距离。

情境3:2024北京奥运会,巴西男足国家队将乘坐飞机从南纬20°、西经40°出发,经过赤道、西经16°(A地),北纬20°、0°经线(B地),到达北纬40°、东经116°的北京。请你在图上用点线和箭头表示出巴西明星们的起止地和飞行路线。

本来,“情境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但课堂上学生比较沉闷。课后,我们教研组进行了深刻反思:1.情景不真实――纯属虚构,提不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2.在小比例地图上算出两地的距离,只能化曲为直不实际,学生难以接受。3.语言表达不够感人、过渡不自然,知识点跨度大。所以,我们决定对情景设计进行大胆的修改。

另一位教师的课堂设计部分:

情境1: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宇航员翟志刚实现了我国首次太空行走。当他挥动国旗将深情的目光投向地球,你知道他看到了怎样的地球吗?

情境2:2008年9月28日,神七飞行有三天后返回舱成功降落到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主着陆场。这么精确降落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你知道为什么这么精确吗?引出“经纬网”和地图知识。

情境3: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30日下午运抵北京昌平火车站,主着陆场正式向飞船研制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交接返回舱。画出研究院平面示意图。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罗杰斯认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对学生个人最有意义的学习,只有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对教师来说是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课程相关的问题,并坚信构建一种让学生面临非常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可能的。本设计围绕“神舟七号”空中目视地球复习其形状和大小,返回着陆复习地球仪和地图知识,情境简单和现实,设疑与情况结合合理,让学生获得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教学活动富有生命力,教学结果有效力。

本学期《地球仪和地图》新课教学以中国籍散货轮“德新海”轮在印度洋被海盗武装劫持,船长向护航编队发出了求救信号,如何表达准确的位置呢?引出课题。经纬网教学,从学生“先行组织者”――表格中定位一个点出发确定纵和横的位置,作为思维工具迁移到新知识“经纬定位法”,使新知识顺势进入学习可接受状态。半球划分教学设疑提问:如果将地球分成两半,以沿纬线分,你有几种分法?沿经线分,你是否能将地球仪分成两个半球?如果让你分你会怎样分?国际上是选用你提出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的吗?为什么这样划分?依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产生认知冲突否定原有图式分析失败原因建构新图式巩固新图式。特别是东西半球的划分,出乎学生的常规思维(学生以为经线0°和180°划分标准)之外,通过否定,发现原因,提出假设达到深刻的效果。

复习课和新课的异构,使教研活动更深层次地开展。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新课和复习课的教学应该在两个不同层面上进行。新课的教学,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获得新知。学习新知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经历“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应用实践”的认知过程,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而复习课尤其是九年级的复习课阶段是对旧知识的梳理回顾,建构知识网络;辨析深化、解决弱点、化解难点、升华重点;应用提升、分层达标、内化知识。教师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类比、联想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严谨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五、反思

经过多年的“同课异构”活动,教师上课时“教海行舟,风浪间见英雄”。备课、上课、反思的过程深化了教师们对课标精神的理解,既有和谐的共振,也有不同看法的火花碰撞。虽说能力有大小,见解有高低,但通过这种教研活动,产生了“雪可借梅三分白,梅也增雪一段香”的效果。

我们组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优质课评比获得市二等奖一人,县一等奖二人,二等奖二人,三等奖二人。一名市骨干教师,二名县教坛新秀,一名县教坛中坚,两名县学科骨干教师,四位县研修班成员。

实践证明经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迅速成长。有人说:“亚马逊流域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的翼翅,也能扇起加利福尼亚平原上的一场飓风。”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蓬勃开展,将会农村初中的课堂有效教学,促使全体教师积极改变教育的行走方式,努力实现师生共享教育幸福的理想。

参考文献: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范文6

关键词 美术课堂 同课异构 教学效益 思考 策略

“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是近年来各级各类课堂教学比赛或校本教研主要采用的教科研形式之一。这种形式让听课老师较为直观立体地感受到科学、合理的美术课堂教学结构对提高美术课堂效率的重要性。

2011年4月,我有幸参加了常州市小学美术学科“同题异构”教研活动,在现场观摩了两节同是五年级第十册第12课《鱼的纹样》的“异构”设计课。对这两节课印象颇深,也尝试分析了这两节课在设计环节的意图。

实践剖析:第一节精彩课授课片段

1.视频导入,激发兴趣。①播放1分钟《海底总动员》视频片段。②师:影片中的鱼美丽吗,美在哪(“造型”“花纹”“色彩”)?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造型”“花纹”“色彩”三大方面感受到鱼的美,梳理出鱼纹样的设计三大块面,统领全课,调动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期待和热情。

2.引导观察,掌握方法。①教师提问:造型和鱼的外形结构紧密联系,具体说出包括的部分(鱼头、鱼身、鱼鳍、鱼尾)。②师:结合鱼的组成,如何让他们的特点更突出呢(简化、夸张、概括)?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鱼的特征,掌握鱼的纹样设计方法。

3.联系实际,设计应用。①师:中国民间一向喜欢用何种方式来装饰青花盘?既高雅又生动(在生活、学习中的发现――已学过的《适合纹样》就可以表现《鱼的纹样》)。②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欣赏鱼纹样在生活中的运用图片,激发学生尝试创作、表现。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从古至今鱼的纹样作品中,增长知识又享受美的熏陶,为自己联系实际生活创作鱼的纹样拓宽思路,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

实践剖析:第二节精彩课授课片段;

1.情景导入,整体感知。师:送祝福(俏皮生动鱼形杯子)――揭示学习《鱼的纹样》。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切人课题简洁明了,学生在送祝福中拉开《鱼的纹样》教学设计的帷幕。

2.初步尝试,平面造型。①师:通过欣赏图片,发现鱼有什么不同(“外形”“花纹”“色彩”“鱼头”“鱼身”“鱼鳍”“鱼尾”)?②这些图片是用了怎样的方法让鱼变得如此美丽(变形、夸张)?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教师发现,通过一些典型的图片也能让学生从中提炼鱼的组成部分、外形纹样的设计方法。

3.手工结合,立体设计。教师示范的方法:以折、卷、剪的方法设计鱼的纹样。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教师直接示范,让学生清楚理解这样的作品会更有立体感、独特感!

合理的美术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应正确认识“同题异构”。

1.“同课异构”目的与侧重点。同课异构是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相近的教学目标、学情的施教对象,立足各自的教学经验,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在团队的帮助下,合理利用资源,并将构想优化后进行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掌握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建构过程。

2.“同课异构”环节认识与操作尤为重要。

认识、实践(异构) 再认识、再实践(重构)

第一环节 第二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中,要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异构”就需要以教师个体为主,相对封闭、独立地处理教材。这一过程由于独立备课,没有过多的参照,教学设计和构思充满原创味和个性特征,能够较好地体现教者本人的教学思想和智慧。弊端是无法进行同伴间互助和横向借鉴,没有发挥团队资源共享的优势,不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大幅提升。

3.同课异构中课堂重构的意义。课堂重构既是教师个体水平的展示,也是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同时还应是参加研训教师专业提升情况的反馈。那么,对于课堂重构我们不得不提出自己的思考:重构的课堂应是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基于上述思考,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课堂重构应努力从几个方面来完善:①结合自身特点,上出风格;②结合地域持点,上出风情;③结合学科特点,上出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