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乡村范例6篇

最美的乡村

最美的乡村范文1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被PM2.5熏的。

1月13日北京东部地区重度雾霾,天地茫茫一片,医院里挤满了人,外出的人戴着口罩,场面恐怖。晚上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国最美乡村医生的颁奖晚会,画面中感人的镜头和动人的故事使我的眼里再一次含着眼泪,心潮跌宕起伏,搞得血压也很不稳定。

这些最美乡村医生用伟大的心灵再一次诠释了人类的善良和爱心是不可战胜的,正像其中一位藏族医生的名字:洛松江村,汉语的意思是善良胜利。这些乡村医生工作在偏僻的角落,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不可思议的贫困落后。在那里生活的是和我们一样的共和国公民,他们是多么盼望爱心的到来,仅仅一位乡村医生的关心和救治就给了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活下去的勇气,他们的要求是这样的少啊!

乡村医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从事着天使般的工作,个人负债,身体病痛,支撑着他们干下去的信念是什么?我已经无法理解了。因为我所处的这个世界早已和乡村医生的世界不同。

这几年出差在外,所到之处,所有的城市(包括县城)总有一条豪华大道,大道两边是昂贵的绿化带、华丽的街灯,大理石广场熠熠生辉。巍峨的办公大楼一路排下去矗立在街道两边,政府、地方党委、工会、妇联、共青团和派一般在一个楼里,然后是地方检察院、法院、公安局、交警支队、财政局、税务局、中国电信、烟草、石油公司等等,反正都是上得了台面的单位。这些建筑坚固豪华,很有要用几百年的样子。

我们的官员们天天在这样的环境下能看见乡村医生所在的角落吗?即使偶尔看见,能体会到老百姓看病的难处吗?厅局级以上干部们,看病基本不花钱,还有高干病房住,甚至连排队都不用,他们能体验到老百姓们吃点药还要借钱的难处吗?还有雷政富式的官员整天泡妞,泡在茅台酒里,哪里有时间想起那些最美的角落。我们的乡村医生需要的只是他们一顿饭的钱,就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就能做出最伟大的事情。每年用于购置会场鲜花、买酒买烟、迎来送往的宴请及公款出国何止几千亿,省下来能为乡村医院购买多少医疗设施?能为百姓办多少事?

最美的乡村范文2

田园风光

婺源是一颗绿色的“明珠”, 这里处处散发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气息。蓝天下的青山绿水,绿树间的粉墙黛瓦,组成了一幅妙手回春的山水画,一首优美的田园诗,一个天地造化的梦幻家园------

一条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让我想起了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多美的意境啊!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里的鸳鸯湖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鸳鸯栖息地,生活着许许多多的鸳鸯,鸳鸯湖不仅湖水清澈而且风景优美,如果你来这儿拍婚纱照,它还是见证爱情的圣地哦!湖边是万亩金灿灿的油菜梯田,每逢花儿盛开,总引来成千上万的蝴蝶“嗡嗡”作响、翩翩起舞,一片热闹的景象!

古村文化

最美的乡村范文3

安徽宏村

宏村地处安徽省黟县,因其特有的徽派建筑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在这里完好保存了140余幢明清民居,可以深切感受它的文化气息。

著名景点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

婺源古村

婺源地处江西省东北部,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这里有山有水,可以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回归自然。值得一提的是卧龙谷,是婺源最好玩的景点,最大的看点就是成群的瀑布和清澈的溪水,是夏季降温避暑的好去处。

必游景点:李坑、江湾、汪口、石城、思溪延村、卧龙谷、彩虹桥等。

培田古村

培田古村位于福建省闽西山区连城县宣和乡,至今仍完好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被誉为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国最美古村镇。最大的特色是建筑群壮大,同时保护的完好,藏品众多,富有文化底蕴。

必游景点:衡公祠、久公祠、昌亭公祠、都阃府遗址、郭普堂、继述堂等。

云南坝美村

坝美村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北部的阿科乡和八达乡交界处,是现实中存在的桃花源。正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有所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坝美村四周被翠绿的群山环抱,境内一年四季流淌着一条名为驮娘江的清澈小河。在这里,进出村寨都需要乘坐一艘小船,经过幽深、昏暗的水洞。这里有着100多户人家的壮族村寨,民风淳朴,村民十分友好。想要深入感受大自然或者壮族风情的人可以来这里游玩。

必游景点:望江楼、驮娘江、男人河、汤那洞、猴爬岩等。

黎平肇兴侗寨

黎平肇兴侗寨在贵州省黎平县的东南部,被誉为千家肇洞和侗乡第一寨。肇兴侗寨是就全国而言,规模最大,是整个肇兴侗文化风景区的核心所在,在这里吊脚楼鳞次栉比,鼓楼、花轿、戏台古朴别致,可以感受原始的侗族风貌。

必游景点:仁团鼓楼、义团鼓楼、礼团鼓楼、智团鼓楼、信团鼓楼等。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它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而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在这里可以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值得推荐的是千户灯夜景,夜幕降临,整个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点亮整个山谷,所以去玩一定要在那里住一晚,感受美丽壮观的夜景。

最美的乡村范文4

《最美的乡村》是一部以“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时代号召为背景,值得大家观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最美的乡村》观后感,我们共同阅读吧!

《最美的乡村》观后感(一)

“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6日,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对加强党的领导、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

党的十_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在望。越到这个最后关头,越不能停顿、越不能大意、越不能放松。应当看到,今年是脱贫攻坚最后一年,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难度更大、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中央召开这次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决克服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美的乡村》观后感(二)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抗疫与扶贫,无论哪一项工作都与民生利益息息相关。“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我们要把在这场艰苦卓绝人民战争中彰显的精神发扬光大,助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扬闻令而动、勇挑重担的英勇战斗精神。疫情期间,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冲锋在前,把投身防疫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锤炼了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要啃下硬中之硬、攻克坚中之坚,必须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继续保持奋斗姿态和战斗状态,把脱贫攻坚工作牢牢记在心上,抓在手上,在同一个战场上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

发扬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团结奋斗精神。“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疫情发生一来,无论疫区一线,还是疫区之外,都有广大人民群众顽强奋斗的身影。当下脱贫工作同样不是单打独斗,更不是唱“独角戏”,而是一项群策群力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各类资源共同参与,营造合力攻坚良好氛围;同时,更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动力。

发扬充满信心、愈战愈勇的积极乐观精神。信心与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在这次疫情面前,全社会的有序、稳定是有目共睹的,彰显出国家和人民的自信。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战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打赢的,再加上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面对困难和挑战,焕发自信乐观的精气神显得更加重要。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当前,我们正处于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需要大力发扬抗疫中的这些精神,坚定信念、一鼓作气、尽锐出战、攻城拔寨,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目标的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最美的乡村》观后感(三)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为我们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孙志刚书记在《党建》发表的文章:两场战役都要打赢·两个胜利都要夺取中指出,要深入学习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打赢两场战役、夺取两个胜利的信息决心。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贵州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92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85%,57个县摘帽退出。我们所获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党员干部们的辛勤付出,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了初心的使命,向党和人民诠释了他们的忠诚,展现了他们的成果。今年年初以来,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有所停滞,但是如今,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对疫情防控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新冠肺炎疫情有所控制,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千方百计为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争取时间,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细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奋力冲刺九十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两场战争,夺取胜利果实。

《最美的乡村》观后感(四)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的奋斗目标,其中决战脱贫攻坚是关键之一。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要重视农村知识普及、稳定农业收入,打好工作基础才能维持脱贫成果。

由于贫困地区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人才缺口较大,贫困农户缺乏正确的农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贫困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干部就更需要工作责任感和担当,积极投入脱贫工作之中。选拔有学历、有经验的干部,来强化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队伍,对当地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新的想法和力量。

知识普及是脱贫攻坚的基础之一,基层党组织部以及当地工作人员要结合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贫困农户进行农业知识普及。让贫困人员了解正确种植、养殖技术以及治理害虫等基础理论,提高农业和畜牧业的效率。贫困农户生产农产品之后,也需要寻找有效的销售渠道,大多贫困地区交通不便,销售渠道有限。需要拓展农户销售思路、普及网络知识,例如近年来网络平台“助农活动”发展迅速,联系正规销售平台并完善农产品销售果道,将农产品放入市场转换为财富,才能稳定增加农户的收入,真正决胜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关键期,贫困农户收入增加有助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基层组织干部要坚持党的领导,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和市场,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完成好工作目标,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最美的乡村》观后感(五)

2019年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都为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努力着。而脱贫攻坚战它不因疫情的发生而停下脚步,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这致使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必须有必胜的信心,我们要战“疫”不松劲,战“贫”不歇脚。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北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强调,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

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总的要有利于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实施精准帮扶,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党组)一定要履职尽责、不辱使命。中央财政要继续增加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各级财政也要保证脱贫攻坚的资金需求。要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对已经实现稳定脱贫的地方,各地可以统筹安排专项扶贫资金,支持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脱贫。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帮助中西部地区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要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

战疫又战贫,两场硬仗一起打。面临着双重考验,我们要有信心也有决心,共克时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这两场阻击战、攻坚战,奋力夺取战疫和战贫“双胜利”。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疫情防控尚处于关键期,不能松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必须坚定目标不动摇。将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进行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努力克服不利影响,在巩固既有脱贫成功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扶贫脱贫工作,倒排工期,压实责任,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从事何种行业,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特殊时期更加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迎难而上、开动脑筋想办法,创新方式研究问题、难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确保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满意答卷。

最美的乡村范文5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达祖小学校长林子闳也在其中。

1983年10月13日,林子闳出生在台湾省台北县,家境艰难,18岁高中毕业后,就全职做布置会场的美工。

那时,母亲游静芬已离开台湾,到兰州一家旅行社做会计。

2004年,林子闳也来到兰州,给妈妈的朋友李南阳先生做助手,陪同前往西安、东莞等地。李南阳先生是富有爱心的台湾商人,但患有肺病且日益消瘦。

两人来到泸沽湖后,屡屡受到震惊。风景如此之美的地方,却如此贫穷。70%的山民都是文盲。泸沽湖镇木垮村原来有一所村办小学,但因年久失修,已经关闭。100多名学龄儿童每天必须要走3个小时的山路,去镇里的中心小学上学。因为山路遥远,大部分村民选择让孩子辍学,在家务农。

李南阳先生决定留在这里,出资给孩子们重建学校。并让林母游静芬过来帮忙。

50多天后,泸沽湖达祖小学建成了,李南阳自任校长,并对山民宣布:达祖小学的孩子学费、生活费全免,都由他来向社会募集。

招募的志愿者陆陆续续来到,而林子闳选择了离开,回到了台湾,找到了一份年薪20万的土木工程设计工作。

临走时,林子闳曾对李南阳先生说过,如果达祖小学需要他,他随时都会回来。

泸沽湖是高海拔地区,李南阳每天都在忍受着高海拔少氧对肺部的损害,有时竟然累到吐血。

2007年3月25日,李南阳先生因肺癌辞世,骨灰埋在了达祖小学旁,学校一切事宜暂由游静芬打理。两年后,林子闳辞职来到泸沽湖,当了这所小学的校长,当时学校共有3个教学班80余名学生,7个教师。他一直记着自己对李南阳先生的承诺,也难忘先生去世前的遗愿:一定要把学校坚持办下去!

为了筹措资金,林子闳多次到上海等地募捐,得到了上海“1881”职业妇女组织的资助。回到学校后,林子闳则把日常事务交给副校长打理,自己在山路跋涉,走进山民家中,争取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林子闳忘不了第一次走进大山的情景。清晨,他在当地山民的带领下,整整爬了一天的山,晚上才到前所乡的耳普村。这里不通水电,没有公路,手机也没有信号。回来当天他就开通了“泸沽湖达祖小学新浪博客”,实时报道情况,粉丝们越来越多,并且寄钱寄物。同时。还有志愿者来到达祖小学,并主动遵守“支教至少一年”的规则。为孩子们带来新鲜的资讯。现在,这位年轻的林校长已经成立了达祖公益助学基金。通过微博、QQ群、博客等,将山里孩子需要帮助的信息,都发到网上,寻求帮助。

2010年8月初,达祖小学新建成250平方米的新校舍。仍有捐款和物资源源不断送来,林子闳就将达祖小学作为发酵爱的平台,将师资、捐款和物资分配给周边需要帮助的匹夫村小、格瓦完小,以及云南境内宁蒗县的温泉完小、新兴完小等数十座学校。

每周,林子闳都要和志愿者进山两次,到这些学校去支教。送去物资,随身还带着照相机,为淳朴的山里孩子拍照,发到博客上寻求一对一的帮助。

每个月,林子闳都要在博客空间里公布粉丝捐款捐物名录。并清楚地公布每一笔捐款、每一份捐赠物资的使用情况及去向。

至今,达祖小学方圆200多公里的数十个山村,1000多个贫困孩子,都已经找到了一对一帮扶的好心人,很多身有残疾的孩子,也得到了及时救助。

最美的乡村范文6

20岁的女孩要办一所希望小学

2002年夏日的阳光在河南周口许湾乡女孩李灵的记忆中灼热却又充满一丝伤感。

那年夏天,20岁的李灵自淮阳师范学院毕业了。拿到毕业证书那天,走到村口时,她看见两个六七岁的男孩子正头对头地玩玻璃球,李灵的孩子气忽然上来了,竟然跑过去加入到那两个男孩子中间,兴致勃勃地跟他们一起玩了起来……

就这样,一个大孩子两个小孩子不亦乐乎地顶着大太阳玩得满头大汗,直到玩累了,李灵才站起来,拍拍两个小玩伴毛茸茸的脑袋:“姐姐走啦,你们玩吧。”可是话说完走出几步,李灵却忽然意识到什么,转回身问:“今天是星期几?”

其中一个小男孩抬起头来看她一眼,摇摇头:“不知道。”

李灵却自己想起来了,那天是周二,小学里还没有放暑假,可是这两个孩子为什么没有上学呢?

一向对学习看得很重的李灵又折回身来,伸手拉起两个孩子,严肃地问:“你们是不是逃学了?”

两个孩子一起摇头:“没有,我们都没有上学啊。”

明明是学龄期儿童,却没有上学,李灵有些诧异,仔细询问,才知道这两个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们,都是留守儿童,其中一个跟着大伯,一个跟着爷爷奶奶。父母不在家,家里生活又贫困,根本没有人送他们去学校。

看着两个小男孩重新埋头到游戏中,站在依然明晃晃的夏日阳光下,李灵心里泛起一丝莫名的伤感――已经这个年代了,竟然还有些孩子没有书可读。

那天回到家询问了父母,李灵才知道,村里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没有去上学。李灵还听奶奶说了一件更让她伤感的事,一个父母在外地打工跟着奶奶生活的孩子,因为奶奶生病没法给他做饭,孩子饿极了跑到镇上偷东西吃,被人追的时候跑得慌张被车撞伤了腿,从此再也无法站起来了……

那天晚上,一向沾着枕头就睡着的李灵失眠了,眼前不断浮现那些流落在街头村口的孩子无辜而又纯真的面容……终于等到天亮,辗转了整晚的她从床上爬了起来打开门,发现父亲已经起来了,正在打扫院子。李灵跑过去对父亲说:“爸,我想办所希望小学。”

曾经做过民办教师的父亲并没有吃惊,只是停下手里的活看着李灵,看了片刻问:“你想好了?”

“想好了。”李灵抿着嘴唇用力点点头。

“只要你不后悔,爸支持你。”父亲拍拍女儿的肩。

那是2002年6月末的清晨,院子甚至整个村子都宁静安详,20岁的女孩李灵在那个清晨做出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她说,你们走吧,学校不办了

2002年7月,父亲办理了开办学校的相关手续,拿出家中所有积蓄,在村里租了8亩地,然后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8万元钱,建起了三间标准化教室,购买了桌椅板凳,李灵的打算是暂时只收一到三年级的学生。

2002年最炎热的季节,李灵到处“游说”要好的同学到希望小学来当老师――这也是李灵面对的最大的困难,因为她能支付的教师报酬非常非常少,爱心毕竟不能当饭吃。但她的真诚还是感动了和她一样充满热情和爱心的几个年轻人,2002年9月,李灵的学校“开张”了。她在那天早上走上了自己为自己搭建的讲台。李灵欣慰地在这些孩子中间看到了两个月前和她一起玩玻璃球的那两张洗得干干净净的可爱小脸。

她清了清嗓子,可是刚说出“同学们”这三个字她就哽咽了。

梦想照进现实,这个年轻女孩的心,那一刻却因感动和喜悦而变得潮湿。那一刻她也许并没有想到,接下来迎接她的,便是最现实的重重困难。

资金紧张是意料中的事,100元学杂费中,还包括管孩子们吃一顿午饭。因此除了教师,学校里还需要有负责其他事情的人员。为了省钱,李灵拉来了母亲做炊事员兼管理员,拉来婶婶姨妈做帮工,还“哄骗”着姥姥把种庄稼的地改种蔬菜,这样,就可以给学校免费提供青菜了……

后来,李灵一家人干脆都搬到了学校。

学校就这样一天天坚持了下来,教室里越来越满,李灵为此感到欣慰,可是学生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的困难……2002年冬天,因为条件实在太艰苦,一个年轻老师离开了,走的时候,他对李灵说了声“对不起”,说这个月工资不要了。

李灵并没有抱怨,她沉默地把应该支付的工资给了那个年轻老师,然后,同样说了声“对不起”,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那个老师走后的第二天,中午学生下课时,母亲还没有把饭做好,心情原本就不好的李灵更加焦躁起来,走进伙房去想看看情况,却看到母亲正在那里低着头吹火,案板上,切好的菜还是生的……李灵一下急了,抱怨道:“妈你干吗了?怎么那么慢,没看时间啊。”

母亲直起腰来看了她一眼:“你这孩子,天这么冷,火不好着,你来做顿饭试试。”

“那你不能早点儿动手?”李灵觉得母亲在找借口,抱怨的口气也加重了。

母亲没有再说什么,叹了口气,重新弯下身去接着弄灶火。她站了半天,也感觉自己的态度有点过了――那一段,她常常为这样的小事对母亲发火,每次发完火都有些后悔,可是下一次,还是忍不住。

有天晚上,父亲对李灵说,为了那顿饭,母亲一大早就出去找干柴了,那段天不好,下了两场雪,到处都是潮湿的,所以饭做迟了。

想起母亲每天浸泡在冷水里洗洗刷刷早已经裂了口子的双手,李灵内疚不已,她来到父母居住的小屋前,轻轻推开门――屋里扑面而来的不是温暖,而是和室外相似的重重寒气。房子太单薄了,屋角挂着长长的冰锥,母亲正坐在那里缝补一个孩子的衣服,两手红红的。

那一段,母亲身体不太好,经常被病痛折磨,却还要为了帮她吃苦受累,可是,她却还抱怨母亲。生性倔强的李灵再也忍不住扑到母亲怀里放声大哭,她忽然感觉自己走的这条路真的太难太难了,要最爱的亲人跟着她一起委屈一起受苦。第一次,她感觉自己撑不下去了。

第二天早上,上课时间到了,李灵红肿着眼睛走进教室,对坐在那里等待上课的几十个孩子说,你们回家吧,学校不办了,我不教你们了……话没有说完,她便逃出了教室,那一刻,只觉心如刀割。

昏昏沉沉睡了一上午,李灵感觉孩子们似乎真的一个个离开了。中午,院子里没有他们的声音。她的心,也被掏空了一般。午后,依然寂静,可是李灵却觉得有些异常,她爬起来,走到教室门前一看,上午被她赶走的孩子们,全都回到了教室里,一个不缺,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李灵忍住不久的眼泪再度冲出了眼睛。她终于知道了,不管多么艰难,这条路,她也要往前走。

学校绝不停办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好好读书,她付出了全部努力。有些孩子家境实在贫困,她知道情况后,连那100块的学杂费也不收了――这样的情况很多,时间长了,学校连正常的运转都困难起来。

2005年春天,母亲甚至买不起做饭用的油和盐,经济贫困到了极限。也是这样的时候,有个做生意的人看中了李灵学校的地皮,找了她很多次,想要高价租赁。起初,李灵很坚决地拒绝了,可是当母亲再一次询问她买不起油该怎么办时,李灵的脑子蒙了,她做出一个冲动的决定:把房子租给那个生意人,学校暂时停办。以后有了条件再说。

李灵把自己的决定说出来,立刻遭到了两个人的反对――范老师和彭老师。他们对李灵说,就算当初连续三个月没能领到工资,他们也从没想过要离开。他们说,即使再苦再难,为了李灵当初对孩子们的这份挚爱,他们都愿意和她一起坚持。

两个老师的态度让李灵羞愧不已,她清醒过来,果断地拒绝了那个生意人。

学校坚持了下来,但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2006年开始,农村中小学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学生上学免除学杂费,很多孩子就转到其他的学校,李灵的希望小学,面临着学生生源的挑战。

在和老师们商量之后,李灵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公立学校不收学杂费,我也不收。”她决定只享受国家每个学生115元的补助,用这些补助给老师发工资。

李灵说到做到,到2007年秋天,李灵算了笔账,她的外债已经从8万元增加到16万元。她的学校,却因为学生太多不得不扩张。她现在连借钱的地方都没有了。可是,这也不能让李灵退缩,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的学校、她的孩子们。

2008年7月的一天,李灵病了,她没想到她的学生们竟然因为她生病发动了一场募捐,30名二年级的孩子你一毛我两毛地凑了16块钱,给她买了水果和方便面。

看着那些纯真可爱的小脸,李灵又哭了。

她说,只要她在,学校永远不会停办。

啃着烧饼为孩子们“收购”一个阅览室

2009年,面对越来越多的孩子,李灵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城里的孩子家里有电脑学校有阅览室,可以学到更多知识。而自己学校里的几百个孩子,常常为一本童话书争来抢去。她觉得,应该给孩子们建立一个阅览室,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可是没有钱,建一个阅览室根本不可能。

那天,李灵去市里,路过图书馆时忍不住停下了脚步,就在这时候,有个收购废旧报纸的男人推着三轮车边吆喝边从她身边走过。李灵心里一下蹦出了一个想法。

2009年夏天,李灵坐车来到了省城郑州,她先在一个城中村租了间便宜的房子,然后骑着一个好心人借给她的三轮车,买了一顶大草帽,开始了自己“高价回收图书”的生活。

那年的夏天格外闷热,从6月开始,常常是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李灵骑着三轮车每天一大早开始走街串巷。身上背着的包里,通常是几个烧饼和一瓶凉白开。为了节省时间和钱,李灵几乎每顿饭都吃烧饼,以至于路口卖烧饼的人已经认得她,每次不等她开口,就会先把几个烧饼递过来――只是对方的眼神是疑惑的,不知道这个看上去年轻美丽也有文化的女子,为什么做这种一般农村男人才做的买卖。

也常常有人怀疑李灵的动机,为此,她要不停解释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可是依然会被怀疑,那次,当有人知道她是小学校长时,便质问她,是否8毛一本收了回去卖给学生两块钱?

李灵只是笑笑,并不过多解释,坚持了这么多年,她已经可以漠视所有的委屈。她什么都能够承担得下。

这样的回收,让李灵每天都会有不少收获。

收来的图书,她仔细清理,认真摆放好。晚上睡在图书旁边,虽然疲惫,李灵却知足。

6月16日,郑州市最高温度达到了37摄氏度,也是这年郑州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那天下午两点多,晒了大半天的李灵去一个卫生间时经过门口的一块镜子,她愣住了,镜子里那个皮肤黝黑的瘦瘦的女子,让她觉得陌生。那个夏天,168厘米高的李灵只剩了100斤。又黑又瘦。当她托运着满满一车图书回到学校时,等在那里迎接她的老师和学生们,几乎认不出她来。孩子们拥过来,围着她哭成一团。

那一刻,李灵觉得自己所有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和付出的青春,都值了。

最美丽的乡村女校长“感动中国”

李灵奔走在郑州街头的时候,一个为她而感动的网友,把她的故事放到了网上,一夜之间,李灵的名字和她的故事传遍了网络。当地的报纸也做了相关报道。

李灵忽然成了名人,而她的希望小学,也开始被社会各界关注。她回去之后,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电话和信件,各种捐赠的钱款和物品也随之寄往学校。起初,李灵有点“蒙”,后来才清醒过来。她既感动又有些慌张,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平凡,大家的关注太热烈。她小心地把每笔爱心捐款捐物都做了记录,并把所有的账目公开,除了置办些教具,剩余的钱都拿来翻新和新建校舍。而她之前所欠的外债,还始终欠着,她没有动用捐赠的一分钱。

2009年,李灵的希望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乡第三名,这让李灵有些骄傲。她笑着说:“提高教学质量是硬道理。”说的时候,这个为了忙碌事业至今依然单身的女子,笑容有点羞涩,有点幸福。

2010年初,李灵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于丹这样说:在花开的年纪,她甘愿做泥土,为了更多的花开……而评选开始以来,有网友打出这样的口号:今年不追星,追星追李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