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教案范例6篇

牛郎织女教案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1

今年有两个七夕,一个是七月三十一号,另一个是八月三十号, 都是月底哦,大家可别忘记了,可别说没有人提醒你们哦 七夕风俗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

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事,则必然应验。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

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艺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与少女一样,少男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

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园。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之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

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2

2013年的七夕越来越近,我的心弦越绷越紧。想着牛郎织女的爱永远定格在这一年一度七月初七的夜晚,我竟黯然泪下。

今夜梅林心音独守,寂寞向谁倾诉?此刻,看冷月寂然,夜不能寐,我坐在电脑旁,想敲击一指相思,浅奏一曲离歌,在红尘流烟的叹息中,聆听织女的诉说,缱绻月色迷离,书画银河满天,落墨款款深情,行吟在寂寥的诗词端。在牛郎织女千年彼岸的守候中,拈起唐风的遗韵,婉约宋词的悠雅,斜听那轻笛横吹在轻纱流霜里,愈来愈近,若隐若离。在七夕夜,信手拈来清风玉露,看织女纤指清舞,穿过斜风疏云,编织牛郎缕缕清浅的思绪。七夕夜,26岁的我一池研墨,跃然而书,挥笔作情,断章残句款款向银河而行,听织女吟哦声声,咏唱数千年,看牛郎案前宣纸,在古典文辞的落拓下惊鸿一韵。

美玉兮流光,佳人兮天一方。今夜的银雀在天河飞舞,织女花香袭衣,月映池波粼粼,浮影暗香,枕泉听漏,独倚西楼,天涯望断,断鸿声里,一弯娥眉,在碧波潋滟中流转;牛郎一袭水袖,在风来尘往里冉冉飞舞。我掬一阕宋词,盈一缕幽香,在柳絮尘嚣,烟波浩渺的津渡里,思那一搦白衣婆娑,在梅林书院吹天仙配的清辞,让牛郎织女立于天上人间,在梅林唐宋的诗词中,轻舞飞扬……

梦幻着那一世的织女,不为羁客,只为牛郎,她身化为鸿若翩仙的仙女,从古老的天庭中徐徐走来,执一叶扁舟,载牛郎孑然清寒的一蓑烟雨,于殷殷期盼中,卿卿我我。她点绛朱唇,闭花羞月,有采莲女子轻快的歌谣,有秦淮浆声灯影里的旖旎温润,有烟雨楼台的隐约迷蒙,有檀板清歌的婉转清丽,有折叶为舟,织茧为裙的古韵流转……

七夕的今夜,梅林笔下的织女是舞动文字水袖的女子,不辞抚琴一曲于千年,拨弹着十指光阴,针针如意绣,沉沉同心结,她采撷天堂的嫁衣,踏过忘情的水,身登轻云的梯,泛波在墨香古卷的烟海浩渺神州大地中。织女向往着自由,寻求着人世间的真善美。织女从文人墨客幽远的远古走来,循着前朝有牛郎的地方蹒跚步履,正把唐宋的盛装一一取下,凝眸处,醉舞泪裳,衣袂临风,指尖下正挽着孤寂的牛郎。回眸间,一处香袖,又添新瘦!每一束唐诗都荟萃一生的剪影,每一朵宋词都泛着一世的涟漪……

今夜,梅林让织女从唐风宋韵里走过。是牛郎,织女为他在巴山秋池的夜雨里,婉约人世别离?是牛郎,在后世凄美的月色下,织女为他提笔写下三千辞海,寄予诗情?是牛郎,织女为他在等霜林染尽,月落乌啼,深藏了回忆?七夕朦胧的烟雨,斑驳了诗意,焚一炉思绪,暖三尺深寒,是牛郎,跟随着浮云浪迹,沧海觅尽,万世飘零,只等织女续写下珍惜。

今夜,梅林让牛郎在千年唐宋里为织女轻舞飞扬。是织女,牛郎为她在凝眸处醉舞胭脂泪裳?是织女,牛郎为她在风花雪月中诉说忧伤?一袭浅香打搅了牛郎的前朝记忆,春梦秋云上演着人间那一幕离合悲欢,兀自徜徉在唐朝似画如诗的烟雨中,孑然梦醉于宋时胭脂画堂的楼阁里。烟雨之外,楼兰之外,青山之外,绿水之外,是织女在天河绝唱,微启朱唇,玉润珠圆中,飞歌缭绕。思恋织女袅袅而来,幽幽情深络绎于银河。

牛郎织女在守侯,七夕那一缕清澈柔和的月光。他们在书写,那一段凄美婉约的诗章。牛郎织女在等待,七夕那一怀缱绻温馨的柔情。今夜的梅林,任性的,肆意的在这飘渺的夜里无眠,在这绵长的曲调中心伤,在这空灵的意境里怀想。如果银河有风风轻抚织女的长发,那么牛郎缠绵着如梦的记忆,就是织女如水的思念。在碧空如洗宁静的的夜晚里,梅林遥望茫茫苍穹,仿佛看见牛郎织女深深的眷恋和梦想——-如果思念这样美丽,如果让牛郎织女的思念那样深沉,如果在梅林的梦里最深处把牛郎织女的故事珍藏,那么,今夜的梅林借你一片云,让牛郎踏着月光向织女飞去,我用多情的笔蘸满思念为牛郎织女继续谱写千古绝唱。

只想在七夕,听帘外柔情蜜意,爱意阑珊。

笔墨书银河,诗词赋闲情。相思未老花先瘦,无计怎消冷清愁?诗词疏狂图一醉,怎教桃李闹春风?今夜,那牛郎的小屋依依杨柳,化作此时眼底的天河茫茫;那漫天晶光灿灿晶莹剔透的星星,化作牛郎望织女时眼波流觞;那萧瑟凄凉的清风,吹皱的不再是银河,而是七月的碧波流淌。一卷诗案,半纸词墨,在平平仄仄的诗章辞海,呢喃轻语的吟哦中,泪水盈满了眉眼。那一岸晓风,那一轮圆月,于迷醉的喜鹊桥上,一番缘聚云散,相望的牛郎织女真的注定是永远??

梅林携一缕银河的清风,踩着古韵悠悠的诗词,笙歌墨咏,袖手千年,伫立于楼兰的烟雨中,踏遍青山绿水,天上人间。在牛郎织女的故事里:隔世恍惚中,走过秦时明月,雁过汉时城关,穿过魏晋遗风。思念牛郎的凄楚,融了世俗的尘埃,纵横阡陌的心事,明灭闪现。将缱绻的旧事伴着七夕月色的辉映,肆意泼墨写意着牛郎织女相聚的渴望。屏障起尘埃飞扬的俗世,掬着天河之水,细磨一纸砚香。为牛郎填一阕阕相思词,横枕千年情丝于彼岸,试将遗恨,写入婉约的旧章中。提杯把盏,在暮落黄昏、在金风玉露的夜色中啜进清莹的容颜,抿思在晓风残月里咽泪愁欢。

妩媚而飘渺的风,在银河轻轻掠过,琅琅心弦,凭栏的是柔肠千结;盈盈的织女,在诗书熏染间,若有一叶轻舟,持着一把相思泠,一路临水吟哦声声,她一路寻觅着牛郎的身影。采弦上月华,拔流水芬芳。诗一样的情怀,在云水间穿行,让丝丝柔情盛开为古老传说的天上人间。于天涯处,入画入诗,写尽了牛郎织女的思念。

七夕的夜,是牛郎织女拉动那悠悠古弦,是牛郎织女在低吟着百转千回的忧伤。是牛郎织女漫步在辗转翻覆的夜幕,昔日一纸红袖盟约,为一年一度轻描淡写,勾勒出不老的容颜,暗涌起伤情的思恋,断不了的,是今生来世永远难续的前缘,如一场初梦,总在落英缤纷的季节,随你风花雪月扬鞭于春花秋月,踏碎了一地的相思和春红……

一首诗词便汇成天堂波影,一眼回眸不过虚浮过往。前面依然是银河碧水的幻影,后面仍然是红尘的迷茫。那个清瘦了宋词的织女,她是那朵飘落在水面的出水芙蓉,是净土一瓣莲露,弥漫着空气中那一尾的暗香,撑一竿碧色,踏一叶轻舟,在一朵又一朵银河盛开的鹊桥花中涉水而来,在花红影绰中,织女与牛郎盈盈相笑。

曾经的举案齐眉,枕边丝丝呓语,是那一袖欲语还休的难释惆怅。是那一幕风花雪月的万种风情。依稀转瞬的刹那,几经云烟回首,织女还是织女,而牛郎还是牛郎,织女早就已天涯去远,转身陌路中,犹不知,冷冷清清的境里,织女的心底眉梢里依旧盼着牛郎。牛郎是她前世的眷恋?是她今生的劫数?是她一年一度的轮回。期待着,盼望着,一年一度在泪湿春衫透的七夕,对着暗香涌动的琼花月影,银河言欢。

每当雁字回首,月满西楼后,牛郎唯有在秦悲柳切,伤花惜夏中缠绵悱恻,唯有在轻灵哀宛的词句淤积里来去迂回,没有人能读懂牛郎心灵深处关于“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幻境。或许,在红尘一隅,牛郎是多么期待着织女会陪他浪迹天涯。等到七夕渐远时,谁,可与牛郎吟诗弄月来把那相思寻尽?浮生几何?流年几度?谁,可与牛郎将那幽凄一一细数?谁,又会将牛郎落寞孤愁来怜惜许?

永远唱不尽七夕花前月下暂相逢,“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能在柳色拂烟中墨笔添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看银河,忆当年,只能吟哦“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鸳鸯两字怎么书?

今夜,梅林信手从诗词里煮杯咖啡,便盛满七夕离人泪;书页间点曲轻歌,便能饮尽万古愁。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3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什么样的问题是有启发性的问题呢?

首先,既有思维高度,又合乎学生的认识规律。比如我在教学《白毛女》时,讲到杨白劳上场,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杨白劳在什么情况下上龅模渴奔浔砦什么安排在除夕之夜?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杨白劳是在除夕之夜、风雪之中上场的;第二个问题相对于第一个问题来说,有一定的思维高度,同学们都知道除夕之夜是喜庆之时,可对于杨白劳来说是“年关”,应躲、该愁,这样就使“喜”与“愁”形成对比,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人物的悲惨遭遇做了铺垫。

其次,在学生思维梗阻时要能把它打通。《背影》中,父亲在送儿子的过程中,前后只说了四句话,都很简短,看来意思也平常。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父亲只讲了四句话?”听到这个问题,同学们都不敢褒贬,思维梗阻,出现疑惑状。为此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父亲是不是不爱讲话?他与儿子是不是无话可说?如果有话说,该说些什么?为什么他只讲四句?朱自清的父亲原是徐州烟酒专卖局局长,擅长交际,不是一个不爱讲话的人;父子分别,不知何时相见,纵有千言万语也难诉此刻心情,怎能无话可说?通过深入讨论,学生感知:祖母去世,差事交卸,父子分别,话题很多;他只讲了短短四句话,可字字含情、句句蓄意,体现了伟大的父爱。

二、问题要有定向性

提问要有目标,要考虑问题及发问时机,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何种方向?方向就是要有目标,每个问题的定向要在总目标的前提下确立小目标,小目标要为大目标服务。

如,《变色龙》这一课的大目标是要使学生弄清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为达到这个目标,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即三个小目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街头处理一条狗咬伤一个人手指头“案子”的过程中一共几次变色,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变色的?为什么他身上的大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奥楚蔑洛夫作为沙皇统治时期的警官多次变色,身上穿得好好的大衣脱了又穿,其深层原因是什么?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即三个小目标)渐渐向大目标靠拢,最后实现大目标:警官奥楚蔑洛夫作为沙皇的爪牙,见风使舵,狡诈多变,对平民百姓是一副嘴脸,对贵族老爷则是另一副嘴脸――对权贵表现得心惊胆战,丑态百出。在“变色”的背后,“不变”的是法律,他只是一块遮羞布,是完全维护权贵的法律,是为沙皇的专制统治服务的――“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

三、问题要有概括性

问题一定要有一定的容量,要有综合思维的余地,要突出重点,击中要害。如教《长征》“草地水塘旁边”时,为突出周团长光辉形象,感悟周团长为了革命的伟大牺牲精神,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红军过草地时,许多战士活活饿死,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粮食,粮食能保住他们的生命。周团长有吗? 他还有“所剩不多的炒面”。照理说,他有炒面,还有两位小战士抬着他, 完全可以活着走出草地去。可他在两个小战士晕倒时,却把“所剩不多的炒面”扔在小战士的面前,自己艰难地爬向水塘。这是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周团长只要吃点炒面,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只要等两个小战士醒过来,或等上级再派战士来抬他,他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被抬出草地。但他为了战友的生命,能够轻装上阵,走出草地,继续革命,选择了“爬向水塘”,牺牲自己。这样一来,就能“击中要害”――周团长无限忠于党的事业,为了革命,为了战友的生命,宁愿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一下子跃然纸上。

四、问题要有系统性

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诗,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结局如何?诗中牛郎织女命运又怎样?这几个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传统牛郎织女故事及其结局是――牛郎织女一个在天河之东,一个在天河之西,每年只有一次“鹊桥会”。解决了第个二问题才能知道诗中牛郎织女命运与传统故事的不同――诗中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过银河,游天街,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解决了第三个问题中的“作诗时的时代背景”,再联系前两个问题的答案,解决第三个问题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原来诗人借天街,借传统的对牛郎织女的说法来反衬人间的丑恶,抒发自己对理想中美好社会的追求,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憎恶,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应该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要“开阔视野”,就要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正如杨九俊先生说的:“不少教师上课受到许多有形、无形的束缚,课堂相对封闭;应当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让课堂呈现生机盎然的景象。”

为什么课堂要向四面八方打开呢?很简单,课堂的学习主体――学生,就处在一个开放式立体空间点。从时间上看,学生处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接点处。中国的文化有着几千年的积淀,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要去继承和发扬的。“过去”就像一个开放的宇宙,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而“未来”是学生要去的地方,是学生要去创造的地方,更是一个开放的界域。无论朝向哪一个时间,学生面对的都是无限的知识与文化的空间,既要“承前”,也要“启后”。从空间来看,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地球村,学生不可能再局限于“中国”,他们处在祖国与世界的连接点处。他们既要有中国情怀,又要有世界眼光。他们无论面向哪一个方向,都需要具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开放、高远的视野。从生活位置看,学生处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交汇点处,生活展现了远远大于课本的世界。他们无论面向哪个环境,都需要有更多的智慧……所以,学生处在一个多维交叉的立体空间,这个空间是向四面八方打开的。

作家王开岭先生在《语文的使命》一文中说:“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其人格和心性的塑造,其内心浪漫和诗意的诞生……这些任务,一直是由一门叫‘语文’的课来默默承担的。”在一个孩子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中,语文不仅教授语言和逻辑,还传递价值观和信仰。承担这样使命的语文,怎能不向四面八方打开呢?

那么,语文如何打开呢?

学习资源要向四面八方打开。过去的教学是一本教参打天下,新信息技术革命下,网络化的技术进步又大大拓宽了资源的边界。打开教学资源的无限时空,要打破固有观念的限制,将课堂与生活打通,生活就是语文资源;将课堂与历史打通,过去与未来都是语文资源;将课堂与文化打通,课堂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语文教育;将课堂与学生打通,教师即资源,学生即资源,积极创生资源,及时捕捉、有效转化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课堂可以打开的方向是四通八达的。只有资源的有效整合才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打开资源之门的目的,是为了选择创生更多的资源为教学服务。从人的发展的基点出发,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整合、运用打开的资源,成为创造性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课堂更具创造的活力。

思维之门要向四面八方打开。课堂有了思维才有生命力。课堂是每个学生的课堂,所以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思维的机会,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回答,但每个学生都能有思考的时间。课堂既要呈现热情洋溢的交流,又要有安静的思考,那是风平浪静下的暗波涌动,是课堂的另一种生机勃勃。在确定课堂充满学生的思维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把思维的空间拓展开来。鼓励思维的自由,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关键点、疑难点、含蓄点处流连,探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打开新天地。

课堂,把心打开。把学生的闭塞之心打开。尊重每个学生,倾听每句回答,鼓励每次举手……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学习是轻松而愉快的,是收获并成长的,获得的尊重与小小的成就感能让每个学生主动打开心扉,融入课堂。把学生的向往之心打开,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的好奇、对未来的向往都打开,课堂,才会成为充满快乐与研究的场所,语文,才会是美妙的旅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了解牛郎织女的人物形象。

2.通过文本语言的体悟,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3.通过民间文化的熏陶,点燃传承民间文化的热情。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牛郎织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从复习旧知开始,在回顾已知的基础上,建立学习基础,将学生从已知逐渐引向未知。】

二、了解故事,感知创编的历史

1.《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很早就有了。

出示:

(1)3000多年前

“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经・小雅・大东》

(2)1800多年前

“临回风兮浮汉渚,目牵牛兮眺织女。交有际兮会有期,嗟痛吾兮来不时。”――曹植《九咏》

(3)1400多年前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宗懔《荆楚岁时记》

2.直到现在,我们今天学习的《牛郎织女》有这么长。这故事怎么会越传越长呢?

3.是的,老百姓在口口相传时,创造性地改编情节、人物,加入了丰富的想象,就叫“创编”。正是这种创编,使得民间故事生生不息,使得民间文化源远流长。

【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内容已经了解,可是对于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却是不曾了解的。所以,课堂首先向历史、文化打开。让学生随着历史的足迹,逐渐从古代走向现在,感知《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发生发展的悠久年代的同时,更感受到民间文化的源远流长,一种历史与文化的气息悄无声息地扑面而来。】

三、学习故事,感悟创编中的“不变”

1.在几千年的岁月长河里,在一次次的创编中,什么始终没变?

2.为什么这些始终不变呢?要解开这个疑惑,让我们先走进这两个人物。快速读课文,划出描写牛郎织女的句子,仔细读读,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学生交流牛郎织女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牛郎织女的勤劳、善良,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在体悟的过程中,根据语段特点的不同,相机揭示民间故事的特点:最直白的语言、最鲜明的形象。)

4.将牛郎织女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连起来说一说,用上连词。

5.为什么故事的主人公始终不变,是这样的牛郎,这样的织女?

6.小结:所以,又有了《梁祝》《孟姜女》《白蛇传》,老百姓通过一个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人是仙,是穷是富,是贵是贱,始终要充满对爱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七夕相会”“梁祝化蝶”“雷峰塔倒”这些情节也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大家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老百姓在创编时始终不变的愿望。其实真正不变的就是故事要表达的最美好的愿望。

【教材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自然要好好利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所以对于文本本身要深入地学习,将文本充分打开。故事中的牛郎、织女是主人公,自然是课堂学习的重要部分,只是常规的逐一了解人物品质会使人物显得单一乏味,将牛郎织女组合、交叉、相遇,就能在千丝万缕中看到更为丰富的人物形象。所以,将课文打开,就是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通过对比、整合、发射,将文本嚼得更淋漓尽致。】

四、学习故事,感悟创编中的“变”

1.那么,哪里又有改变了呢?

2.人物增加,情节就增加。为什么要增加这些人物呢?同桌合作学习,要说出不同的答案。

3.学生交流。

4.我都听明白了,同学们真是充满了智慧,发现了民间故事的一些特点:情节一波三折,想象丰富奇特,表达设置悬念……这是老百姓创编的智慧。

五、感悟“变”与“不变”,创编故事

1.同学们,我们一起感悟了创编里的“变”与“不变”,无论有多少变化,始终不变的是――同学们,你对民间故事的认识有变化吗?

2.我们也来试试吧,也试着创编一个情节。民间故事都是口口相传的,今天咱们也得口头创编。

【学生自己创编,是为了使课堂向自己打开。无论课堂如何打开,向历史也好,向文化也好,向课本也好,最终是为了向自己打开。基于前面对于民间故事文化的感知、特点的感悟,学生应该将其所得转化成自己的言语系统,内化成言语意识与表达。】

六、总结提升

1.同学们,我们创编了一个新版本的《牛郎织女》。

2.牛郎织女从三千年前款款走来,在时间的长河里代代传承,三千年之后,人们又会读到怎样的《牛郎织女》呢?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5

起源于天文崇拜与农耕文明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有关织女星牵牛星的记载就有了。七夕的时间点在上古是根据织女星的位置确定的。

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夏小正》记载: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意指织女星只要初昏时在正东方向出现,就标志着进入了秋季月序,首次出现的时间是七月初一。织女星是现代星图中天琴座的主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与它相对的牵牛星,相当于现代星图中的天鹰座。这两颗星都很亮,它们分居银河两岸,织女在西,牵牛在东。

上古时期,每年初秋,也就是七月的时候,织女星正好升到了人们头顶的天空,因此,人们只要看到明亮的织女星到了头顶,就知道秋天到了,所以织女星实际上是秋天到来的标志。《汉书·律历志》载:“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日星纪。”从星纪来说,七月初一具有星纪岁首的意义,是“星回岁终”新旧交替的时节,因此祈年、祈福、祈子嗣的习俗作为后世七夕习俗的核心内容便由此而来。

河南大学教授、民俗学家高有鹏认为,七夕作为节日文化的实质是天文崇拜与农耕文明的集合。七夕之夕的原意是与天文崇拜相关,其内涵在于祈求人口生产与农作物生产的最大化。作为节日,其文化主体生成的直接起源应该与我国古代的星占习俗相关。

事实上,古时的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天文崇拜的痕迹。

乞巧是七夕的重要习俗

当人们仰望星空,看到头顶的织女星正好和银河东岸的牛郎星隔河相望。牵牛织女遥相望的意象,就是这样来的,而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从这种意象中发展而来的。

其实,牵牛与织女的故事原不浪漫。在秦初,七夕是作为一个婚嫁的禁忌日而存在的。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按其中的《日书》记载:“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说牵牛没有娶到织女,三次都没有成功。因此,在早期阶段,牛郎织女的故事是纯粹的悲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介绍,七夕萌芽于春秋战国,成形于汉魏,兴盛于唐宋,明清成为一般性节日。真正将七夕视为节日的是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述了汉代宫廷七夕节俗情形,汉宫“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做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绶。”又日:“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巧针与开襟楼,俱以习之。”

为什么七夕的主要习俗是乞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宗迪指出,因为秋天来了,天气冷了,女人要织布准备冬衣了。《诗经》中的《豳风·七月》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授衣,则必须七月织布,八月缝衣。因此七月是女人织布的时节,是女红开始的时候,所以女人要先乞巧,希望自己心灵手巧。

五代人编辑的《开元天宝遗事》说: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都在宫中举行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阗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人如潮涌、交通堵塞的景象充分证明乞巧节曾是古人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乞巧是七夕节流传至今的重要习俗之一,清代咸丰年间固安谓之“丢花针”,民国年间文安谓之“投花针”。据说女人乞巧时,“以碗贮水,曝热日中,投绣花针于水面,谛视水底,针影成云雾花鸟之影者好;成剪刀牙齿之影者次之;如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矢,则以为拙”。七夕的乞巧活动很多,比如“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以巧芽取针。现在南方很多地区还保留这些习俗。

爱情丰富了七夕的文化特征

著名民间文艺家冯骥才曾说过,七夕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如果说每个节庆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那么七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情”字。

自牛郎织女传说融入七夕节后,这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就成为七夕节的主要内容。从时间禁忌到爱情悲剧,从浪漫神奇到忠贞不渝,爱情极大丰富和锻造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这从历代的文学创作中可以一一窥见——

东汉古诗十九首里的柔肠婉转:“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会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白居易《长恨歌》里的缠绵悱恻:“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秦少游《鹊桥仙》里的千古绝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以及由这个故事引发的关于爱情的想象和创作,现代人十分倾向并且乐于把七夕当作歌颂爱情的节日,尽管有的学者不以为然,有的学者对于七夕节的商业化大力抨击,然而,绝大多数人持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节日的存废兴替应该取决于民众的自然传承,古老的节日需要也应该在不违背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6

关键词: 电视媒体 精英化 大众化 融合 《百家讲坛》

一、争论:精英化和大众化的对立

关于精英化和大众化的争论,长久以来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文化含量高的事物是否适合用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体来传播?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因为历年来许许多多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化类节目在收视率上却屡遭失败。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其表层原因,即《中央电视台栏目警示及淘汰条例》即所谓的“淘汰制”,收视率长期处于末尾边缘的节目将会遭遇淘汰。二是深层原因,大多数文化类节目的起点过高,过度追求文化品位,从而缺乏广泛的普通观众。而与此同时,《百家讲坛》这样一档文化讲座类栏目,在改版之后收视率节节高升。2004年5月由著名清史学者阎崇年主讲的《清帝十二疑案》最高收视率达到0.57%,①位居科教频道之首。随后《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也一直处于科教频道前列。注重学术性与知识性的《百家讲坛》通过电视这一媒体获得了大众的关注。也正是随着《百家讲坛》这样一档文化讲座类栏目受到的关注,长久以来关于“精英化和大众化”似乎因为该节目的热播而有了一个新的答案。

二、融合:《百家讲坛》因何而“火”

央视科教频道在2001年推出《百家讲坛》节目,节目宗旨为“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但起初节目收视率时常在末位徘徊,播出效果十分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该节目内容过度学术化和专业化;二是主讲人讲课方式说教化;三是节目选题过于广泛化。而2004年下半年《百家讲坛》栏目进行了全面改版,节目宗旨由原先的“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变为“让专家为百姓服务”,从形式来说,由原先的大学课堂转入演播室录制,并且从电视画面上讲究视听艺术的融合,主讲人讲授方式上讲究策略性,讲授语言风趣幽默,话题跟随时事热点。改版之后该节目在收视率上呈现一路飙升的态势,并且在央视32个栏目的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三。《百家讲坛》的成功有迹可循,栏目改变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分别是栏目宗旨、栏目选题、主讲人讲述方式和策略以及视听效果这四个方面。本文将重点探究这四个方面的改变对于电视媒体的精英化和大众化融合有何重要的意义。

(一)栏目宗旨的改变

《百家讲坛》的栏目宗旨栏目由原先的“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改变为“让专家为百姓服务”,这是文化精英走下神坛走上讲坛为大众服务的体现,主讲嘉宾均是各自领域有造诣的专家,例如著名清史学者阎崇年、红学专家刘心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历史学家易中天等等。栏目组将这些专家从高校请到演播厅,使得全国各地观众都能够接触到他们的精彩讲座,该节目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在百姓和专家之间架起知识的桥梁。架起桥梁固然容易,但是要将自己所学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受众却不易。这也是起初《百家讲坛》收视率惨败的原因之一,作为一个公众讲座类节目,首先主讲人具有一定的学问深度这一条件满足之后,该主讲人还要具备公众演讲的能力,过度使用专业术语以及晦涩难懂的词汇不会受欢迎,至关重要的是主讲人如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自己深厚的知识积淀传达给受众。由于电视这一媒体的大众性,专家们如果居高临下始终将自己置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学术高度,那么专家的讲座也许会变成对牛弹琴,能够理解的人甚少;因此,专家们放下身段走下神坛,通过该节目架起的桥梁走向百姓,使得电视媒体做到精英化和大众化的融合。

(二)题材选择的改变

该栏目经过改版之后题材的选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起初,该栏目选题十分广泛,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均有涉猎,但是正是由于选题范围过于广泛并且过于有深度,使得该节目收视群体限制在有一定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群体,一般文化水平的普通百姓则无法适应。而后,改版之后的《百家讲坛》在选题上进行明显的窄化以及系列化处理,注重历史文化的深度探索,大多选择历史文化题材以及采取系列集。由于历史文学题材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对于受众的文化要求相对较低,并且普遍老百姓对于中国古典名著和历史文化更为热衷;而自然科学题材知识逻辑严密,对于受众要求较高,并且适合用数学的图表和公式来演示,因此人文历史类题材更加易于观众理解,同时也利于专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述。例如,《千古爱情之来自星星的你》这一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郦波教授根据文献资料以“牛郎织女”这一大众所熟知的民间传说来向观众讲述这则传说中人们所不熟知的另一面。故事角度新f,题材属于历史人文类,适合主讲人以一种更加幽默有趣的方式讲述,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会跟随节目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三)讲述方式和策略的改变

北师大于丹教授说:“悬念永远都是电视的基础卖点,我们看电视剧,最大的吸引就是命运的未卜、悬念链的生成”。《百家讲坛》栏目充分运用悬念这一最具吸引力的卖点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首先是片名悬念化,这也是体现该期节目的总悬念,例如《清帝十二疑案》、《唐伯虎考场舞弊案》、《宋徽宗之谜》等等,往往片名就已经亮出该期节目的总悬念,而后随着主讲人的讲述,在讲述过程中不断的设置分悬念,而后一个又一个的消解悬念,最终使得整个总悬念得到消解。例如在《大明疑案之唐伯虎考场舞弊案》一集,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在节目开头便亮出总悬念,即“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唐伯虎怎么会舞弊?这场震惊朝野的考场舞弊案,究竟暗藏怎样的玄机?”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主讲人在节目中设置了许许多多的分悬念,以此来提高观众的观看兴趣。该节目的分悬念有如下几个:

分悬念一:信心满满要三元连中的唐伯虎却榜上无名,究竟是谁告发了唐伯虎?

分悬念二:华昶的指控有许多疑点,那么究竟是哪些疑点呢?

分悬念三:华昶指控程敏政卖试题背后另有隐情,究竟有何不为人知的秘密?

分悬念四:唐伯虎是否买了考题作弊?

分悬念五:徐经是否参与作弊?

分悬念六:唐伯虎牵涉其中必定是身边好友告发,那么究竟是谁?

分悬念七:都穆告发唐伯虎这一说法是否是事实的真相?

经过主讲人的讲述,一个又一个分悬念不断的产生,同时一个又一个的分悬念不断的被消解,最终揭示事实的真相,消解该期节目片头亮出的唐伯虎考场舞弊案件的总悬念。

除了在故事中设置悬念这一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之外,话题跟随热点也是讲述方式及策略的一种。例如《百家讲坛》中《千古爱情之来自星星的你》这一期讲述的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织女位于古代民间传说的四大爱情故事之首。有趣的是该期节目根据众所周知的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借势发挥,而该期节目将中国民间爱情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比作《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和千颂伊”,巧妙跟随大众感兴趣的热点话题来吸引大众的眼球,并且通过自己妙语连珠般的口才制造笑点,利用“牛郎是来自地球的,那么织女就是来自星星的你”、“最美好的爱情未必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深情的拥有”等等既幽默又比喻精准的语句使得该期节目气氛轻松而活跃。同时,将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追溯至其源头,形象而又生动地介绍“天庭版”、“人间版”、“自然版”这三个版本的牛郎织女故事。其中详细介绍了具有文字记载的《田昆仑》和《毛衣女》以及有图像记载的敦煌壁画,并且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姓名字号一说来解释“牛郎”和“织女”,在郦波教授的解释下,我们不难理解在当时古代中国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即男耕女织之下人们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与情感诉求,“牛郎”指代当时辛苦耕种的男性,而“织女”则是指代缝补织衣的女性。通过主讲人幽默风趣的讲述使得观众在聆听自己所熟知的民间传说的同时了解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

(四)电视媒体的充分利用

本身文化类讲座节目就有着自身的缺陷,即节目形式较为固定,不太适合电视这样的视听媒介来传播,但是《百家讲坛》却十分讲究视听艺术的融合,根据电视媒体自身的优势,利用情景再现的技巧,融合电脑特技、影像资料、图表制作、以及动画模拟的技巧,丰富了节目的视听语言,而且节目还根据画面的内容配以适当的配乐,使得节目更加的赏心悦目,使得一个又一个故事变得更加形象而生动。例如《千古爱情之来自星星的你》这一系列节目中郦波教授在向观众讲述“牛郎织女”这一故事其中一个来源之时,画面以竖版竹简为底将记载《毛衣女》的文字呈现出来,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其中的意义,而在主讲人讲到十分重要的语句时,古风韵味的动画配以毛笔字体一字一字地缓慢呈现,同时还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得观赏性大大提高。又如《大明疑案之唐伯虎考场舞弊案》,这其中表现唐伯虎舞弊入狱之时,画面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使用真人扮演,复现了当时唐伯虎在狱中的情形,使得节目的真实性大大提高。又如,《论语》中为了真实再现当时的社会环境,当节目中主讲人讲述到孔子的授课之时,该节目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还原了当时孔子向学生们授课的场景,并且采用的是非真人扮演,而是动画模拟的手法,使得该节目的趣味性大大提高。文化的精英性与电视的大众性在这一节目中巧妙的融合,用画面讲故事,视听元素的融合使得原本具有自身缺陷的讲座类节目得到了弥补,使得本身缺乏形式感的节目变得更加富有吸引力,使得整档节目可看性大大提高。画面丰富多元,传播形式生动,是这个消费时代收视率的保证。

三、启示:未来发展

《百家讲坛》这一节目无疑是糅合了电视媒体的大众化以及文化的精英化,使二者的结合相得益彰,该节目宗旨强调“让专家为百姓服务”,题材选择以文学类为主,注重讲述方式以及策略,并且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优势,使得节目的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看性大大提高,因此获得高收视率也在情理之中。

高高在上的专家,也就是这里所指的精英,他们所传播的学术知识也就是精英文化;而百姓则是芸芸众生,具有一般文化的普通大众,“让专家为百姓服务”也就是使得精英文化透过《百家讲坛》这一窗口在大众之间传播。题材选择以人文历史类为主,即人文历史类题材更加适合深入浅出的讲述,这既保证了节目内容的学术性,也保证了节目受众的大众性。讲述方式注重设置悬念,即该节目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来紧抓观众的眼球,一个悬念得到消解之后另一个新的悬念又会诞生,一个又一个问题吸引着观众,直到节目结束方才将总悬念消解。主讲人讲述策略的改变十分有效,注重话题的热点效应,表情达意幽默风趣,该抒情时直须抒情,时不时以妙语连珠般的语句博得观众一笑,适当地使节目节奏轻重缓急分明,这样一来节目氛围时而抒情、时而悬疑、时而轻松,使观众在观看节目时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而要注重电视媒体的精英化与大众化融合,不仅仅在学术性上要强调精英化,更要依赖电视这一媒体来突出其大众化特征将二者融合,充分发挥电视媒体技术性的优势,利用电视媒体视听艺术的特质,使得电视媒体在该节目中达到了精英化和大众化的融合。

总的来说《百家讲坛》这一节目不仅在目本身选题上强调知识性和科学性,更在节目制作和播出方面强调大众性和通俗性,同时也巧妙的运用了电视传媒广泛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因此使得精英化和大众化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融合。从精英化和大众化的融合角度来看,《百家讲坛》的成功是今后电视工作者应当学习的典范。

注释:

①论《百家讲坛》的经营模式,现代企业教育,2008.

参考文献:

[1]丁智擘.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J].传媒,2015(11).

[2]李一君.从《百家讲坛》的蜕变看当代电视节目中精英文化的生存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1(17).

[3]杨曙.论后现代语境下平民学术的意义以及当下知识分子的分流――与葛红兵教授商榷《百家讲坛》和《品三国》的合理性[J].时代文学(理论学刊),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