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课程论文范例6篇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范文1

关键词:考试改革 无机化学 农林院校 N级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32-02

无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化工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它是培养化工类本科各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实验科学。本课程是研究无机化学基本原理以及以无机化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元素的学科。因此,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同时,本课程是化工类各专业的第一门主要基础课程,起着衔接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与为后继大学化学课程打基础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教学方法和考试手段的改革是多年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考试是现代高等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质量测定和检查方式,是整个教学工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环节[1],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的评价和检测方式。然而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试模式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由于平时考核次数少,平时学习没有压力,很多学生不能主动学习,临到期末考试前,为了考试及格,临时“抱佛脚”,加班加点“开夜车”,如此被动的学习,只能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能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学习效果必然很差;第二,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过大,因而导致“一考定音”的现象;再者是考试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采用卷面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80%)加平时作业(一般占总成绩的20%)的考核方式,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使学生知识面得不到较好的扩展,不能对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个性发展进行有效的锻炼,因此,就无法全面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不到以考促学的效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在东北林业大学做报告时提出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人才培养的三要素。为了全面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无机化学课程的特点,为此,我们准备对高等农林院校化工各专业无机化学这门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即进行N级考核方式。进行N级考核方式,也就是把传统的让学生学一学期考两小时变成天天考、周周考、月月考,这样“考”出来的学生,就认为“考”其实就是学,就学得最扎实,也就不会怕考,那么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都会在平时的“考”中逐步显现出来[2]。但考试方式的改革需要各高等农林院校的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

N级考核方法,包括课程学术论文或学术报告、随堂小节测验、课后作业、每章专题讨论和课堂质疑五部分,具体实施如下。

1 课程学术论文或学术报告

无机化学这门课程,大一的学生在高中的时候都有所接触,很多学生自认为学好无机化学应该没有问题,再加上一开始无机化学是高中和大学的一个衔接,知识点比较简单,调查显示很多的学生不会把很多精力放到这门课程上来,只是在上课的时候来听一下,课外时间也不进行预习和复习,最后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改变学生高中固有的学习方式。在上课的初期,可给学生拟定多个有关化学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的论文题目,如“无机纳米功能材料、绿色无机化学、纳米无机材料、无机化学合成新技术”以及“无机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学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题目,也可以自己选择更感兴趣的与无机化学有关的其他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课程学术论文。开课之初给出题目,在学习无机化学课程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可有计划地介绍些有关前沿话题,在课程结束时收这个报告。教师根据论文综合质量给出相应的分值,其项在考核总成绩里占10%。

完成论文重要的前提是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特别是老师推荐的文章。这种让学生撰写课程学术论文的形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大量课外读物,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热门话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总结的能力,同时,也为进入大二的创新实验以及高年级设计实验阶段的文献调研及论文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鼓励学生将小论文制作成PPT进行学术报告,这样可锻炼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面更好地得到扩展和延伸。

2 随堂小节测验

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教学过程,而随堂小节测验正是体现和适应这一要求的最好措施之一。如果任课教师按照教学进程,大约每上完一节内容后设置一个随堂小测验,测验内容大都与课堂讲解内容有关,其题型任课教师可灵活掌握,同时结合一些典型的习题,内容可涉及到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等方面,随时拿出一张纸利用最后几分钟即可,不能占用太多课堂时间。随堂小节测验短小灵活,它不同于单元检测,也不同于期中、期末检测。它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知识点或其一问题的内容而进行,它既省时又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84-02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最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研究生入学的必考课,该课程内容对构建无机材料类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基础作用。

这门课内容多、概念性强、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学,教师讲授起来也感觉困难。笔者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摸索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 强调课程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自古以来,材料的发展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材料、能源、信息被公认为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新材料已成为各个高技术领域的突破口。材料学主要是研究材料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能以及使用效能四者之间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材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以硅酸盐材料为主,包括水泥、玻璃、陶瓷和耐火材料四大类。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现已在传统硅酸盐材料基础上开发出许多具有特殊性能的高温高强、电子、光学以及激光、铁电、压电等新型无机材料,所涉及的化合物远远超出硅酸盐范畴,而是整个无机非金属,包括含氧酸盐、氧化物、氮化物、碳与碳化物、硼化物、氟化物、硫系化合物、硅、锗、Ⅲ-V族及Ⅱ-VI族化合物等。其基础科学理论,除了物理、化学外,结构化学、晶体化学、晶体缺陷化学、高温熔体化学、固体物理中的基本理论也日益渗透交叉。因此本门课程名为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这既是适应新型无机材料飞速发展对本专业人才基础理论与知识结构的要求,又能使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材料学这门学科相对应。

二 提纲挈领,脉络清晰

在第一次课的绪论中,我会给学生详细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大的轮廓,并采取相应的学习方法。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定位于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实际无机材料阐述其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具体来说是综合晶体学基础、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理论、高温熔体化学、固体表面和界面化学、固体材料热力学和相平衡理论、固体动力学,包括扩散、相变、固相反应和烧结理论等基础知识来分析实际无机材料问题。将基础理论具体应用到无机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性能研究中,用基础理论来阐明无机材料形成过程,揭示无机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并从基本理论出发,指导无机材料的实际生产及科研,解决无机材料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为认识和改进无机材料的性能以及生产、研究、开发新型无机材料提供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据此,学生学习时应以理解为主,死记为辅,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忆准确、牢固。

在每一章的概论中,给学生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讲授次序、重点和难点在哪里,让学生学习起来脉络分明,主次清楚,将主要精力放在掌握重点内容上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讲清重点,突破难点

本门课程学生反映难学,教师感觉难教,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重点和难点重合,不好突破。例如:在黏土-水系统章节中,ζ电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本章节其他性能的基础,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章,是重中之重,但也是本章的难点,因此必须花费时间详细讲解清楚。我从ζ电位的本质开始,让学生明白:在黏土-水系统中,黏土颗粒带上负电后为平衡电荷,就会吸附水化的阳离子,水化阳离子分为两层:吸附层和扩散层。ζ电位的实质就是黏土胶核表面的负电荷被吸附层中的水化阳离子中和后净余电荷的度量。只有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了ζ电位的实质,才能正确掌握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和本章其他变化规律。

四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因材施教

本门课程内容多,学时紧,因此多采取单向灌输式的讲授形式,但有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模式:重点讲解和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黏土-水系统章节中,讲授清楚阳离子的交换顺序——霍夫曼斯特顺序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序列后面的阳离子要交换前面的阳离子怎么办?增大序列后面阳离子的浓度!当然可以,但不增加浓度能不能交换?一阵思考之后,又出现新的答案……通过提问、启发,最后学生想到了解决办法,从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 温故而知新,强化知识点

本课程概念多、知识点杂,学生不好掌握,易遗忘。针对这种情况,除了采取及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外,每次上课前我都将上次课的主要内容简单做一下概括和复习,为本次课的内容做铺垫,也能引导学生跟上上课思路。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碰到相关的知识点,需适当复习停顿,做到温故而知新。如在相图学习时,讲授顺序是相律、单元相图、二元相图、三元相图和四元相图。讲授每种相图时,强调相律是基础,必须服从相律;讲授三元相图时,适时复元相图,让学生充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尽快实现知识点的相互转化,力图达到融会贯通。

六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用无机材料科学基础中的一些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科研中的一些问题。如在学习了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后,在合成材料时原材料的选择、温度的选择计算。又如在学习了三元相图后,针对MgO-Al2O3-SiO2实际相图,为学生讲授制备铝镁浇注料时配方制定的原则和相图依据,让学生明白相图对实际生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总之,针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荣.《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实践与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7(2):128~129

[2]宋晓岚.《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4(2):109~111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引言

目前,中职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很多学生甚至连计算机都从未接触过,对计算机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在银行或电视上见过,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是一无所知。只有部分来自城市的学生接触过计算机,但相对而言也只是对游戏感兴趣而已,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也并不多。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仅限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很多人工作、学习、生活及娱乐等都离不开计算机。当前,计算机的硬件技术飞速发展,软件也越来越丰富。计算机的价格也逐步下降,功能却越来越强,很多计算机爱好者已经不能满足购买厂家的成品计算机,而是希望自己动手组装计算机,如果发生了故障就自己维修计算机,这样既增长了知识,又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和教学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程,其知识涵盖面广,内容繁杂。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理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等方方面面。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以“精讲多练”为原则,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现在的中职学校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一)理论课教学。教师准备很精美的课件,上课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一个演员,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口干舌燥,而下面的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或者睡觉,或者玩手机,或者聊天,造成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二)上机操作课。学生把老师在理论课上讲的知识照搬照抄,就像一台“复印机”,在操作了几分钟后就没有兴趣,就开始想聊天、打游戏或是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现在的局面是学生没有兴趣学老师讲得也很累。教师要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尽可能的提高他们学习计算的动力。强化教学结果让学生可以真正的掌握计算机实用技术。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所谓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就是以探索理实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创新精神和操作能力为宗旨,以素质教学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思想,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改变理论课和实习课分开教学的模式,尽量淡化理论课和实习课界限,按“任务分析――理论讲解――操作演示――技能训练”为主线来实施教学,使理论课和实习课更加紧密结合,理论课更好地为实习课服务,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计算机(亦包括其他媒体)等要素的关系,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把计算机操作员的教学与计算机操作融为一体,对计算机操作教学的关系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系列、多层次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计算机操作理实一体化模块式新型教学系统结构和教学模式。在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支持系统的教学环境下,计算机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培养高效率的操作能力,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安排应充分利用各学校软硬件资源,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技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不那么枯燥,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安排表,以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7的使用为例(仅作参考)(表见下页)。

四、小结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使课程充分发挥其"基础"优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建设;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46-02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前身为《硅酸盐物理化学》,是在物理化学原理的基础上,总结了硅酸盐工业生产的共性规律而形成的,课程内容着重阐述硅酸盐材料组成、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物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目前,《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已经成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学科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理论已成为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不再是概念、原理、方法和规则的简单结合,而是由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完整系统。但是,本课程内容新、概念多、理论性强,其中涉及大量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虽然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是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及理论知识的运用程度不甚理想。在此背景下,笔者所在课程组针对该课程进行了多次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具体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从而显著改善了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促进了教与学的协调发展。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整合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强、涉及大量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是一门掌握难度大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面对大量的基础理论常感茫然无措,因此有必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按照专业要求,有选择地将教材划分为课堂教学内容和自学内容、重点掌握内容与一般了解内容等,明确各章节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提出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对于重、难点内容,通过实例介绍、例题讲解等形式深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融会贯通,并以模拟考试等方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容易掌握的一般了解内容采取自学、提问、讨论和学生课堂讲解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整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教与学的效果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新型教学模型的探索

针对现阶段学生思维活跃、主观能动性强的特点,在传统教师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增加了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上课开始时,在复习前次课内容的基础上,简练地用2―3分钟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出新课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讲授到历届课程学习中易出现理解错误的内容时,及时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针对授课内容,每堂课结束前提出几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知识面的拓展,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本课程的部分章节涉及大量三维图形和结晶学模型,在讲授这部分抽象内容时,首先借助教学软件进行重点知识点的介绍,然后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如在讲授硅酸盐结构和相图时,将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讨论,然后将讨论结过通过绘图和动画的形式与全班同学分享,有效提高学生对抽象图形的理解和掌握。在介绍固相反应、烧结等高温动力学模块时,采用实例教学,即列举目前常用的烧结工艺,并分析其中的传质机理和动力学过程。同时,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对国内外先进的烧结工艺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学习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无机材料科学进展及研究前沿。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全程课堂教学,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制作三维晶体学软件、缺陷结构插件、三维三元相平衡模型等,并结合实物、模型的展示与典型生产工艺视频的播放,使教学中抽象、深奥的理论能够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

三、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来衡量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采取多元化的考试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课程多元化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考核、基本素质考核、能力考核等。专业知识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笔试形式进行,如期中、期末考试,力求试题体型多样化、难易程度协调搭配;通过出勤考勤、课堂提问及讨论发言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等进行考核;能力考核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的考核,主要通过实验、读书报告、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实现。在实施过程中,除了教师评价,增加了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同时适当增加了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通过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并进行自我监控,有利于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极大促进了教与学的协调发展。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增强动手能力的实践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材中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直接服务于实践,但由于课时有限,并未安排单独的实验课。因此,本课程与《材料专业实验》及《材料研究方法》等课程相结合,优化现有实验教学内容。按一定比例O立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要求学生在现有的差热―热重分析实验的基础上,理解相平衡的概念。设立一定的综合性难题和实验,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并独立承担部分课题的研究,进而有效提高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如在介绍互扩散的内容时,参与过创新课题的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柯肯达尔效应,并在课堂上详细介绍了相关原理和应用,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课堂讲授。

五、网络课程和第二课堂的建立和完善

针对现有学时数减少与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深化、教材知识量显著增加的矛盾,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完善网络课程,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网络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动画、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资源,赋予其优异的教学互动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课程网上在线系统,进行在线答疑,方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既便于启发式教学,也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式自学。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充分结合了本科生的认识和生产实习,带领学生走进无机材料生产企业参观学习,与企业员工交流,了解无机材料的生产流程及对原料、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学生充分结合课本知识,提出其中所蕴含的理论规律。如无机材料生产过程中原料的选择与加工、产品成型、煅烧等工艺均与课本中的相平衡、表面界面化学、固相反应、烧结等知识点密切相关。通过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学生的直观感受是课本上的知识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切实巩固和强化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无机材料不断涌现,同时各种新理论、新概念不断被提出,因而对《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所在的课程组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及时听取学生和教学督导组的合理建议,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适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形成鲜明的课程优势,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为中,周大利,尹光福,等.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10,33(5).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范文5

    相对于其他药学专业而言,由于无机化学涉及范围广泛,以及与药物化学、医用化学、有机化学息息相关等特点,决定了无机化学教学的特殊性。诸如在讲解原子结构中波函数的图形、分子结构中原子轨道的杂化及成键等重点内容时,过去简单的照本宣科式教育根本无法让学生建立起结构的立体观及成键机理的整体观,严重影响后续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在对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的讲解中,对于晶体场理论的发生机理,没有形象的演示,同学们很难完整地理解。因此,如何将抽象的形象、机理进行简单、直接地表述,一直困扰着无机化学教学人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递如此新颖众多的内容及进展信息,而将网络多媒体应用到无机化学的课程,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图像和影音视频,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网络多媒体结合无机化学双语教学的优势

    2.1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网络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地融为一体,能够大大丰富信息的表现力。因为多媒体课件可以节省教师课堂板书时间,避免因书写笔误给学生带来的困惑,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从而使教师有更多时间讲解重点、难点,也可以讲授一些扩展学生知识面的相关知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另外,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们即使对课堂的内容尚未完全理解,也可以复制教师的课件,用电脑、平板电脑及手机等电子产品在课后温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很多无机化学的原理就算用汉语讲解也很费时费力,课程本身抽象难懂,更不用说英语讲解了。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点,使用图片及动画、视频等辅助手段,既形象生动,又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例如:在讲解稀溶液的依数性时,对于溶液蒸气压下降、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和渗透压的讲解,可以借助于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这几种实验现象,以加深记忆和理解;而对于比较抽象的原子轨道的杂化及成键等重点内容的讲解则可以借助动画来演示过程,便于学生理解。课后学生普遍反映印象深刻,容易理解。另外节选一些英文原版教学片于课件中,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2.2在有限的课时内辅助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大多数情况下,采用双语教学后,由于此门课程的计划学时往往并没有增加,在原本中文授课的课时内实现英文讲授,会使教师和学生感觉到课时不足而导致不能充分理解。此外,授课还会受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学生的听力等因素的影响。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双语教学和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多媒体的直观展现可以对教师的英语表达起到辅助作用,有利于学生听懂,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不仅如此,实施双语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在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范文6

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程敏敏

【摘 要】通过教学实践,提出给学生建立有机化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性,指出突出理论教学,引进原版英文教材,实行双语授课,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与科研、生活的联系等几个方面有利于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基础理论;双语教学;有机化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9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南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和重点课程建设资助项目“2010年重点建设课程—有机化学”(编号:201002)的研究成果。

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也是材料化工、资源环境、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基础课。有机化学涉及范围广,理论性强,就课程本身来说它有三个主要的特点:其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反应种类繁多;其二,有机反应受反应条件的影响极大,虽有规律可循,但例外情况也比较常见;其三,化合物性质对结构,有机反应对机理的依赖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轻逻辑推理,重机械记忆的错误认识。导致出现知识点混淆、易忘记,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难以理解,面对实际问题无从下手等学习困难,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建立起有机化学的理论框架,使学生从繁重的记忆任务中解脱出来,提高学习信心与积极性,就成为有机化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重视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化合物的结构和立体化学教学,建立有机化学的理论体系

建立起正确的有机化学理论体系,对于学好有机化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过程中,不重视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认为有机化学主要靠机械记忆就能学好,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来指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理论体系。

1.首先建立起结构(Structure)、性质(Property)、机理(Mechanism)和反应(Reaction)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的逻辑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结构和机理是基础,性质和反应是衍生。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理解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掌握反应的机理,用反应来验证机理,用机理来推测反应。只有从根本上理解每类化合物的结构,才能掌握其性质;只有从根本上理解每类反应的机理,才能掌握各种化学反应。

2.掌握并理解有机化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是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学习有机化学理论的基础。有机化学基本概念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特别是无机化学。从教学实践来看,大多数学困生都不理解常见的概念性问题。

3.掌握常用的基本理论。如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振论、微观可逆性原理等。这些理论有的抽象,如分子轨道理论,虽然不要求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数理基础,但是对分子轨道具体成键的特征必须掌握,像分子轨道对称性的特点,节点变化的规律,成键轨道、反键轨道和非键轨道数目的确定等,有些理论比较具体,如共振论,就不仅仅是理解的问题,而是必须熟练的掌握,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反应机理和一些特殊的反应现象。

4.正确书写有机化学中常见的表达式。如Lewis结构式、共振式和反应机理等。必须强调有机化学中常用表达式的书写规则,特别是最基本的Lewis结构式的正确书写。否则学生无法判断共振式书写的对错,也无法比较共振杂化体的稳定性和推导正确的反应机理。

5.重视绪论的教学,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整体框架及相关内容做适当的调整。通常在教学中安排绪论章节来学习有机化学的预备知识,作为随后按官能团分类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在有机化学绪论课上,不仅要告诉学生有机化学的目的和任务,还要联系实际讲述有机化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行双语教学,引进英文原版教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实行双语教学,引进英文原版教材的必要性。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掌握有机化学知识点,了解有机化学学科的前沿动态。由于近代化学学科发源于西方,而绝大多数重要的化学类期刊(包括我国化学期刊)使用的语言都是英语,为使学生更准确的把握有机化学的知识脉络,理解化学家的思维模式,通过中英双语教学,引入英文原版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

由于使用英语课件授课,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难度增大,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就必须提前预习所学课程,以求对教师即将讲授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这样就在客观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锻炼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行双语教学的可接受性。有机化学适合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最大难点是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但是对于有机化学而言,这些词汇都可以利用简单的、已经学过的单词通过构词法快速掌握。例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问题,只要掌握常见的十几种碳链的命名和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词尾(头),便能快速识别出这些专业词汇的意思。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以前的中文教材,但必须是加入专业英语内容的双语课件,课件与所采用的中文教材保持内容的一致性,但把每一章节的大小标题、人名反应、常见的专业术语和化合物的名字都采用双语标记的办法,缓解学习者的语言压力,减轻紧张感,增强学习热情和信心,长此下去,学生通过课后进行中英文的对照、复习,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逐渐熟悉和接受英文的教授,从而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三、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快速搜索自己需要的知识,提高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能力

网络上的有机化学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国内很多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和世界上重点大学的有机化学课件,如哈佛大学等都在官网免费公开,介绍学生上网搜索,观摩学习。

四、与生活、科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更新课件内容

化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平时的授课中要把生活中常用的有机化学品或生产活动与化合物和有机反应原理的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切实感受到有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

总之,一方面要加强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引入双语授课,指导学生阅读原版教材,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认识有机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再加上教师的丰富教学手段,就一定能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彧,等.高校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8):153-154.

[2]陈博,等.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网络资源分类介绍[J].化学教育,2009,30(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