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案范例6篇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范文1

中央档案馆保存着大量的诗词手迹,仅《沁园春·雪》就有12个版本之多,有的是他书写后送给友人的,有的是闲暇时随意练字的,有的是在诗词发表前写下校勘的稿,但其中有两幅则是专门为柳亚子题写的。一幅题写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一幅题写在柳亚子专门制作的纪念册上。为什么会两次题写《沁园春·雪》送给柳亚子呢?

柳亚子和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广州认识的老朋友。柳亚子时任中央监察委员,为宣传部长。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柳亚子坚定地站在一边,明确支持中国共产党,受到的尊敬。

1945年8月,从延安飞抵重庆谈判。当时柳亚子亦在重庆,他写诗赠:“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乱倘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1945年lOY]7日,给柳亚子回信:“亚子先生吾兄道席:……初到陕西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随即便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题写了《沁园春·雪》词,与信一同寄给了柳亚子。柳亚子收到信和诗词后发现信笺上的题词没有题上下款,也没有的署名和用印。深谙书法墨宝收藏之道的柳亚子不想留有遗憾,于是他抓住离开重庆前的宝贵时间,准备好纪念册,请他再行题写一遍。果然,这次题写在柳亚子纪念册上的《沁园春·雪》,就加上了“亚子先生教正”的上款和“”的落款。后柳亚子又请篆刻家曹立庵连夜刻了两方印——白文为“印”,朱文为“润之”,盖于落款之后。这两方印的石材为昌化石,规格为2.5×2.5×7.9cm,白文的边款为“润翁先生大雅指正,吴江刘亚老,命曹晋仿汉法治石”,朱文的边款为“意在攘之,撝叔之间,曹晋记于渝,时乙酉冬日也”。

柳亚子先生拿着这两幅诗词后,心情非常激动,多次约友人孙陵、于去疾、程德如、周广厂、罗沛霖、尹瘦石等前来观看这两幅墨迹,聚谈诗赋。1945年10月21日,在尹瘦石的再三请求下,柳亚子忍痛割爱,将题写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上的《沁园春·雪》赠予了尹瘦石。

沁园春雪教案范文2

这节课主要是教师运用课件带领学生赏析诗人领袖的《沁园春·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过程,正当学生都沉浸在作品优美的意境中时,室外真的突然下起了雪,这突如其来的现象引起了学生的一片轰动,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窗外的雪景中,面对如此场面,教师将计就计,改变了教学策略,以“雪”讲“雪”,于是一段关于“雪”的谈话便开始了:

师:“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雪,那谁能说说雪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形成的,雨滴和雪花是由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增长变大而成的。”

教师评价,给予鼓励,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师:“谁来说说雪的特征?”

生:“雪花是白色的,它的形状很多,而且十分美丽。如果把雪花放在放大镜下,可以发现每片雪花都是一幅美丽的图案。”

“雪花都是六角形的,这是因为雪花属于六方晶系。”

……

师:“没想到大家回答得竟然如此精彩,真应该鼓励一下!”

(教师带头鼓掌,其他同学也一起喝彩!)

师:“下雪前有什么征兆吗?既然大家都喜欢下雪,看来下雪的好处一定不少,谁来说说?”

生:“雪前暖,雪后寒。”

“下雪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下雪后天气寒冷,可以杀死很多病菌。”

……

师:“大家讨论很激烈,说了那么多雪的好处。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下雪是否也有不好的一面?”

生:“阻塞道路,影响交通,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春雪对麦子有好处,但春雪对于小麦、油菜这些农作物来说,可是毁灭性的灾难。”

“大雪天气可以冻死部分动物,大雪盖住草原,使各类食草动物饿死。我国内蒙古地区每年都有牛羊因此而死亡。”

……

师:“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人们那么喜爱的雪竟然也有那么多害处!下面我们再来走进‘雪’ 的成语世界吧,看谁说出带‘雪’的成语多?”

生:“雪中送炭、雪上加霜、白雪皑皑、冰天雪地……”

“囊萤映雪、傲雪凌霜、冰雪聪明、风花雪月……”

“程门立雪、风雪交加、雪泥鸿爪、阳春白雪……”

……

学习场面很热闹,很精彩,教师和学生都进入了角色,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氛围浓厚。这节课的显著特点是教师敏感捕捉到了课堂教学中突然出现的一种新情况,形成了一种“动态生成”性的教学,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然而,静下心来却又不得不让我进行另外的一番思考。

诚然,新课程改革倡导 “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体现出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这在实践中已经被中小学教师广泛接受和重视。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新课程所追求的“动态生成”并非盲目生成,它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充分的“预设”的基础上才有价值,是预设的一种超越和发展。所谓课程的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往往把这种规划和设想以教案的形式呈现出来,体现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并以此为基础,为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提供了指导基础。很显然,教学过程必须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如果远离原先预设的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使整节课都处于“动态生成”状态,那么,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会落空,知识的系统性也必将遭到破坏。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事实上存在着严重的随意生成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雪的特征与形成、雪对生活的影响、带“雪”的成语对联以及带“雪”的诗句和谚语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的。试问如此兴师动众、费时费力的即兴引导与探讨是否偏离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课堂教学中必要的“预设”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客观地说,这样的教学过程已经失去了应有的“预设”目标,教学过程是随意生成的。

语文教学讲究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并内化于自身的情感与美的意境,从而形成丰富的内心世界。课件欣赏本身就是阅读的一种形式,而意外的“雪”景也正是一个活的课件。但遗憾的是,教师没有把这种资源有效利用到完成教学目标中去,而是把它引向了另外一个方向。试想,如果在同学们观赏雪花纷飞的时候适时引领他们进入那“万里雪飘、惟余莽莽”的意境,引导他们想象当满树琼枝、冰雪覆盖的时候,去领略那“千里冰封、顿失滔滔”的凝然安静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景色,那么,学生不就始终在教师引领下实现了与文本对话,与现实对话了吗?

沁园春雪教案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探究

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入中学语文课堂,必然地把语文教学带入一个广阔的天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这个整合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加上语文课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使之成为素质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大新亮点、新突破。

1 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创新教学结构,运用“主导―主体”理念,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译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讲―演示―讨论―试作―交流;观察思考―范例激趣―自主探究―创新实践;设疑―练习―演示―总结―创新;加上按兴趣重组学习小组,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人机对话,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等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例如《沁园春・雪》一诗的教学,设计分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

1.1 诵读

教学中,通过欣赏笔者制作的《沁园春・雪》课件中的朗诵,此课件从网络中搜集大量能表现词作内容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沁园春・雪》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配图朗诵欣赏(有画面、音乐和朗诵)或对照朗诵(有诗词内容、音乐,有朗诵)。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2 研读

首先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师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后,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学习结果。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有学生还在课后将结果制成网页,交给教师链接到个人主页上。

1.3 鉴赏阅读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沁园春・雪》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

2 注意学法探究,激励钻研精神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语文学习方式”因此,语文课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主体性、自学性、操作性、协作性、循序性的原则,结合实际,创设情境,设计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训练,指导学生独立探求知识,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自主研究。分组讨论之后,讨论观点汇总后发到论坛,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小组汇报。这样的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而且特别受学生的欢迎。例如初中语文《枣核》一课用多媒体和网络支撑,把语文搬进网络教室,采用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基本模式,创新了课堂教学结构。

2.1 创设情境

(电脑主页面上以〈月之故乡〉的音乐为主,穿插表达展现祖国壮美河山的图片) 预备铃响后学生进入主页面欣赏。教师提问: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进入公共讨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在《月之故乡》的音乐声中齐读课文,思考后进入公共讨论区,交流大家的答案,将学生在公共讨论区的问题分析整理,在小组聊天室的主题上。

2.2 合作探究

教师启发:课前老师布置了作业: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老师将大家的问题进行了整合,请大家进入合作探究页面,这里有五个专题讨论区,请大家结合对文章和背景资料的思考,将你的思考发表在专题讨论区。浏览课文与背景资料,在专题讨论区发表、交流对专题的探讨,展示自己的成果。

2.3 自主探究

沁园春雪教案范文4

一、教学注重预设,忽略动态生成

新课改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然而往往有教师固守预设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流程,而忽略课堂的动态生成。

一位教师在教《囚绿记》时,实施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1 介绍作家作品

2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2)在横线上填字,概括事情的过程从而理清写作思路。(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3)作者对“绿”的情感是怎样的?(解读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3 让学生说说常春藤的“永不屈服,顽强抗争”精神给你什么深刻启示

4 课堂小结

课堂上,学生按照老师的步骤或看书或思考或写作,整堂课不枝不蔓。下课铃响时,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也恰到好处地讲完。教师甚至连导语、过渡语和结束词都事先想好,整堂课堪称“完美”。其实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学生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外,并没有过多的收获。众所周知,真实的教学是在不断产生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中推进的,并非次次都圆满。这堂课,师生也有互动,但只是走过场,只是预设的体现,如教师问“作者对‘绿’的情感是怎样的?解读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时,学生马上就读事先写在学案上的分析。这显然是表演。

下课时,一位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中的‘黑暗’,指的就是作者简陋潮湿阴暗的居所吗?‘永不屈服’就是针对‘我’而说的吗?”这个问题很好,可是教师急于进行下一个环节,就对学生说:“问题很好,可以课后思考,下节课我们再交流。”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上讨论,说说自己的体会,最好还能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便是正确处理课堂的动态生成。

毋庸置疑,语文课堂教学是需要预设的,但过度的预设或固守预设反而会制约学生的思考与想象。这样的语文课便成了求证课与展示课。教师在实际授课中除了完成预设的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用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

二、学习内容不尽合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小组讨论旨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但不少教师对其认识偏颇,相当多的课堂上出现了凡问题必讨论的现象。由于讨论的内容不合理,讨论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或难以开展。

一位教师在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要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两段,注意其中的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然后,教师要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讨论时间为5分钟。

对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分析:

教师要学生阅读两段话,并品析其内容,活动目标相对明确,但所给的时间明显不够。我们不禁要问,这5分钟的时间是依据什么定的?是教师自己的阅读体会,还是让学生试过后的结果?况且这两条都不能作为依据,因为阅读和讨论的效率是千差万别的。

正确的做法是在学生讨论问题前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先得到个人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再讨论。

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会因人生阅历的不同或理解能力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见解,有时即使讨论也很难形成有效的交流。这样的讨论只是形式上热闹,学生很难形成合作和探究。因此,选取合适的讨论任务,是确保小组讨论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自主学习是小组讨论的基础,缺少了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便成了无源之水。在选择了合适的讨论内容后,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指导,让学生有事做,知道该如何做事,并把事做好,只有这样才能让小组讨论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

三、教学内容混杂,教学流程随意

时下,一堂语文课往往被“三分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所谓的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所谓的模仿写作或发散性思维训练上。这种课型在公开课上大行其道,学生往往文本还没有读熟,教师就转入下一个环节。一堂课看似大容量、快节奏和多对话,其实仅仅是表面上的喧嚣与热闹。

一位老师教《沁园春·长沙》时,是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的:

1 说说长沙的风土人情;

2 用多媒体播放朗诵视频,要学生模仿诵读;

3 讲解词牌和平仄知识:

4 用多媒体出示书法作品,师生共同鉴赏;

5 思考和讨论这首词哪些地方值得借鉴;

6 比较鉴赏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愁和喜两种不同心情下写“花”和“鸟”。

上述教学内容取舍和教学流程安排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哪些是适宜教学的内容呢?词的结构、词的情感、词的朗读指导和词的写法欣赏等都可以,但教学重点应该是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感受诗人豪放的语言风格和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简单地说,就是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用什么手法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而对词牌和平仄知识的讲解是将阅读教学知识化,不是引导学生怎样去读词,也不是利用文本进行语言活动,属于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不应作为重点。另外,鉴赏书法作品也不适宜作教学内容,毕竟不是书法欣赏课。比较鉴赏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是对课文的拓展,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去完成,如果在课上没有对课文形成深刻理解,拓展也必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教师设置的第一个环节属于导入,这样的导入与课文关系不大,应作调整,比如可以让学生背诵已经学过的《沁园春·雪》,让学生说说《沁园春·雪》中上下阙的关系,并思考与《沁园春·长沙》是否一致。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习前播放朗读视频存在抑制学生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弊端。学生听了范读之后,往往会先人为主,只能进行简单的模仿。范读里所流露出的朗读者对课文的理解,也将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学案内容包罗万象,教师缺乏必要干预

学案教学意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做法一经推出便被很多老师采纳,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位老师在教《记念刘和珍君》时,设计了如下的学案:

1 课前预习

(1)了解鲁迅(包括经历、成就和作品集三个方面)

(2)课文背景(结合课本注释写出“大沽口事件”和“三一八”惨案)

2 课堂学习

(1)文中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2)阅读课文第四、五部分,了解刘和珍是如何遥难的。

(3)作者在文中除了写到刘和珍,还提到哪些人?他们有什么表现?对每类人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找出你认为难以理解或意蕴深沉的语句,提出来在小组交流讨论。

3 课外拓展(阅读鲁迅的《无花的蔷薇》)

这份学案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结构不完整。一份完整的学案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课前预习、问题探究、达标训练和总结反思。这份学案缺少达标训练和总结反思。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要依靠学案,除非是教师另行布置作业并检测。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明白课文有哪些启示,有哪些疑问。可将启示、疑问写下来,当堂交流,或者在课后请教老师和同学。

第二,重点不突出。这份学案让学生识记鲁迅的经历、成就和作品集等陈述性知识,但这并不是语文课学习的重点。了解“三一八”惨案和刘和珍的生平,这是学习中国现代史知识,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去感受鲁迅疾恶如仇的正义感,以及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此外,文章语言精警,富有思想含量,感情充沛,也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学案设计的内容必须着力在重点知识、重点方法上。

沁园春雪教案范文5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当第一朵雪花从天而降的时候,冬天便真正地来到了人间。尤其在北方,有雪的冬天才韵味十足。

身为东北人,虽然对雪已是司空见惯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较为全面地了解雪。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雪和雪文化,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珍惜地域文化、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设计了以“雪”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雪的自然知识和文化知识。

(2)让学生搜集并记录与雪有关的科学文化知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各种资料、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锻炼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实施、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留心身边的事物,热爱生活,尊重、保护地方文化;爱家乡、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三、活动准备

1.认知主题,确定活动内容

围绕“雪”这个话题,学生议论纷纷,提出了许多问题和想法,如:雪是怎样形成的?雪花的形状有多少种?雪有什么作用?雪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组合成四个小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组:认识自然世界之雪。

第二组:欣赏文学世界之雪。

第三组:体验雪与生活(采访)。

第四组:品味雪文化。

2.制订活动计划

第一组学生带着对雪的好奇心决定到户外(教室外)观察雪花,到电子阅览室上网,去图书馆查找与雪有关的科学知识。

第二组学生决定畅游文学世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雪,他们上网,去图书馆查找与雪有关的文学作品。

第三组学生经过商量,决定在老师的带领下,走上街头,采访不同身份阶层的人,体验真实生活中的雪。

第四组学生对雪文化很感兴趣,决定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民间”去采风,搜集品味雪文化。

3.集中交流指导,审查修改方案

全班学生集中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完善实施方案。如,活动过程中要文明礼貌,爱护公物,注意安全;查阅资料要问题明确,去粗取精,提高效率;采访时问题要明确,时间不要过长,与人交流要有礼貌;记录要详细、调理等等。然后,各小组分别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4.教师与学生准备与相关部门、老师、家长取得联系,寻求支持与帮助,确保学生安全,力求活动圆满成功

四、活动过程

学生在经过了周密的计划、认真的准备后积极行动起来。

第一组:认识自然世界之雪

该组学生带着对雪的神秘感,认真地在学校图书馆选取自己需要的资料,认真查阅,时而讨论,时而动笔记录,热情非常高。

部分学生来到电子阅览室,利用互联网查找与雪有关的各种图文信息,下载保存并打印,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材料。

部分学生来到户外,认真观察雪花,并拍了一些照片,真实可感。

最后,本组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活动成果。包括:形成原理、形成条件、级别划分、基本形状、雪的作用、人工降雪、中国境内降雪分布。还展示了一些图片,并用Flas展示了雪的形成过程。

小结:雪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应深入自然,认真观察,掌握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研究精神。

第二组:欣赏文学世界之雪

喜欢文学的学生走进图书馆搜集、整理与雪有关的文学作品,他们畅游于文学中的雪的世界,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有的学生还下载了一些文字和影音资料。

最后,学生将材料梳理分类,作为活动成果展现给全班学生。如,雪的别称、与雪有关的词语(包括谚语、成语)、诗歌里的雪(徐志摩《雪花的快乐》,《沁园春・雪》)、小说中的雪(《林海雪原》)、戏剧中的雪(《窦娥冤》中的雪)、散文中的雪(《济南的冬天》《赏心亭观雪》)等等。

另外,可以让学生朗诵《沁园春・雪》《雪花的快乐》。

小结,文学世界中的雪是唯美的,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第三组:体验雪与生活(街头采访)

这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上街头,通过对街头巷尾百姓的采访,深入了解雪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学生的态度很认真,热情很高,效果也很好。采访的对象很有代表性,有农民,有学生,有上班族,有私营业主,有清洁工人,有城管、交通部门等,他们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谈了不同的感受。

最后,学生将采访材料进行了分别类整理,有文字材料(积极作用:降水、保温、清洁空气等;消极作用:雪灾)、图片、视频等。

另外,滕××同学向同学们展示了一段大雪中街头人们活动的视频,很有生活的真实味道。

小结:在北方的冬季,雪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第四组:品味雪文化

这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部分来到桦甸市文化馆,了解、搜集与雪有关的文化信息;另一部分到“民间”采风,向一些年长者搜集与雪有关的民间文化。

最后,学生将搜集到的材料分类整理,包括文字材料、影音材料、照片等。

民间文化:堆雪人、打雪仗、雪爬犁、剪纸、摄影。

对外交流:冰雪节体育竞技。(北大湖滑雪场承办2012年第12届全国冬运会雪上赛事)

组长向全班同学展示了冰雪节活动的视频,姚××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了雪景的摄影作品,朴×同学向全班同学现场展示了雪花剪纸。

小结:雪文化是东北地方文化中不可缺少、很有特色的部分。

五、活动成果展示

这次活动在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各小组编辑了《雪科学文化知识集》《文学作品中的雪》等文集。

各小组整理了很多以“雪”为主题的照片、视频。

通过这次以“我的世界开始下雪”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的语言、行为、道德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团结有爱,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六、活动拓展

1.组织了以“雪”为主题的摄影展。

沁园春雪教案范文6

有一种美像春天的小雨,给人带来心灵的滋润;有一种美是夏日的凉风,给人带来无限的惬意;有一种美,似秋天的硕果,给人带来分享的喜悦;有一种美是冬天的瑞雪,给人带来无限的生机.这种美就是和谐.

走进我们的校园,我们看到了靓丽的风景—和谐.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校园是和谐人文的校园.

你看,老师们忙碌着,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孜孜不倦地教诲着我们,给我们文明的启迪,知识的雨露,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为我们,老师呕尽了心血,为此,我们深深感谢他们。毕业典礼上,我们给老师送花;教师节里,你给老师寄来贺卡;联欢会上,大家同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这首歌。我们深情地唱,老师会意的笑。我们看到师生之情,像一朵朵淡黄素雅的康乃馨,怒放在每个人的心田,永不褪色。

我们蓬勃向上,大家朝夕相处,坦诚相待,彼此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脚踏实地地学习、互相帮助,有人考试失败时,同学们总会鼓励他: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人竞赛失利时,大伙儿会给他信心:永不言败;当有人为一点成绩得意洋洋时,朋友们会给他忠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时人落后!我们深切地领悟到:同学友情也是和谐之花,如一朵朵朴素纯洁的玉兰花,绽放在每一个角落,花香沁人。

是啊!美丽的鲜花,正是有了绿叶的依附才显得格外清纯鲜润;蔚蓝的天空,正是有了白云的衬托才显得静穆安详;校园,也正是如此。有了彼此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相互促进,呈现出了五彩缤纷的和谐。

塔山中心小学

六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