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超市管理系统范例6篇

小型超市管理系统

小型超市管理系统范文1

关键词:中小型 客户 客户关系管理 战略

一、客户关系管理概述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不断加强与顾客交流,不断了解顾客需求,并不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改进和提高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的连续的过程,其内含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客户的整合营销,是以客户为核心的企业营销的技术实现和管理实现。

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有效拉近客户与企业的关系,增加客户对企业的依赖感,提高满意度,培养忠诚度。客户关系管理可以及时发现顾客的新需求,以便企业做出最及时的反应,抓住潜在客户,以增加对其竞争者的竞争优势。

二、中小型超市的客户关系需求

(一)中小型超市的经营特点

1、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决定了中小型超市是以发展为重点。2、发展不平衡。中小型超市主要服务居民和学生,先将这部分区域发展成熟,形成规模优势,并获得良好的口碑,为之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中小型超市管理层级少,经营灵活,适应性强。

(二)中小型超市与大型超市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对比分析

中小型超市与大型超市虽然是统一零售形式,在经营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由于规模、实力、声誉、客户对象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因而在推行客户关系管理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中小型超市与大型超市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对比时,既具有优势也具有劣势:

优势:由于中小型超市的客户群相对稳定,更方便超市进行客户关系管理。中小型超市结合自身的特点,可以简单的利用一些现有的管理系统。

劣势:与客户沟通时不够;信息技术过于单薄;员工业务水平不足,很少做客户的需求分析等。

所以,中小型超市在推行客户关系管理时,要扬长避短,利用自身规模小,机制灵活,与目标客户建立亲密的联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将所推行的客户关系管理达到效益最大化。

三、中小型超市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满意的盲区

“客户是上帝”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引用,但是,大部分超市尤其是中小型超市,往往很难做到真正将客户当成上帝般对待。很多超市建立了投诉机制,这种做法只能是防止问题的扩散,避免再次发生。然而大多数客户不会采取投诉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直接不去这个超市,如何采用一些其它的方式消除客户的不满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客户档案建立不及时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客户是发展的根本,而了解客户的资料才能使企业在与客户的交流中占据主动地位,现在的超市也越来越重视客户资料的搜集以及客户档案的建立。但是一些中小型超市却不能很好的建立客户档案,维护客户信息。

(三)管理体系的缺失

中小型超市的管理人员多数是老员工,可能对产品非常熟悉,但是却很少注重客户管理。同时,中小型超市的管理人员流动幅度比较大,管理层变化较快,这导致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理念,无法真正规范超市的运营制度。

(四)先进设备的运用程度低

对于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的零售终端,采用先进的设备很重要。中小型超市一般对于设备的投入较小,甚至是一些收银设备都是一些较为落后的,这直接导致收银程序的繁琐,顾客结账时等待时间过长会对顾客的满意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中小型超市客户战略的实施

(一)企业在战略上重视客户关系管理

中小型超市必须定期检查商品的货源,保证商品的质量,以提供最优质的产品,这是客户服务的基础。同时,中小型超市的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如准备较多的购物篮,提供送货服务,将超市分区等。中小型超市应对员工进行投诉处理方面的培训,建立完整的档案制度。在问题处理后,要对投诉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整理归档,并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

(二)建立完整的客户档案

中小型超市的客户有供应商,有个人,也有团体。超市应对客户进行分类整理。对于供应商,要了解公司的性质、市场竞争状况及市场竞争能力等一系列的相关资料。对于团体,要建立专门的档案,以便研究其需求和喜好。个人消费者的数量非常庞大,可以采用会员卡制度,这样既可以了解顾客档案,也可以对顾客的消费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客户资料收集后,要分析整理出完整、真实的客户档案,同时还必须进行动态管理。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客户信息也不会一成不变,要时刻注意客户的变化,收集最新的信息,更新客户资料。

(三)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

中小型超市可以引进一些高素质管理人员来增加企业的活力,应定期对现在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对客户关系管理这一理念的认识。应设计一套适合的服务模式,从员工的衣着到企业文化,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宣扬企业文化,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四)适当加大投资

中小型超市所使用的后台系统需要经常更新软件以便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定期更新收银机、空调、货架等设备,能够有效增加工作效率,提升购物环境的档次,从细节方面提高客户对超市的满意度。

追求客户满意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中小型超市需要利用自身的优劣势来对经营管理方面进行改进。只要结合自身优势,抓住客户的需求,真正做到为客户所想,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在各大超市之间求生存、求突破,最终获得稳步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龙.我国中小超市发展思路探析.商场现代化[J],2005

[2]吴清,刘嘉.客户关系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小型超市管理系统范文2

1连锁超市物流共同化背景

连锁超市为有效解决物流的问题,普遍采用供应商物流配送模式、连锁超市自营物流模式和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等[1]。供应商物流配送模式由供应商直接将超市采购的商品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送至各连锁门店甚至到货架的物流模式。该模式受到供应商经营实力和采购品种及规模的影响,适合于采购规模较大的超市,供应商物流成本占售价的比例较高且不透明。连锁超市自营物流模式是大型连锁超市公司采用的物流发展模式,投巨资建设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超市门店的货品通过该物流配送中心进行分拨配送[2]。该模式是大型连锁超市现阶段物流的主流模式。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是连锁超市将物流业务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的模式。该模式适合于中小型连锁超市,其受到业务量小、规模不大、资金短缺等因素,不适合自建物流系统,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完成商品的配送、仓储等任务。随着竞争的加剧,部分连锁企业无法适应连锁业务发展对物流业务的要求。在“消费个性化”及“服务及时化”的今天,连锁企业为满足终端客户的需要,需要进行多品种、小批量、高频率的及时化物流配送服务。而该种服务与企业日益增长的成本构成了矛盾,企业无法支撑在高成本下满足这种服务。从宏观的角度看,目前地价高昂、人员成本高企、环境负荷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因素都对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寻求新的物流模式去适应高物流水平和低物流成本的需要。连锁企业追求物流成本节约的视角从企业内部向外部进行延伸,打破单个企业的绩效界限,通过相互协调和资源整合,创造出适合连锁物流系统的组织模式。

2连锁超市物流共同化现状

2.1大部分连锁超市对物流共同化的必要性有所认识,但还没有达到战略性认识层面通过调研福州市六家连锁超市对超市物流开展共同化的必要性认识(见表1),绝大部分超市对物流共同化的必要性有所认识,尤其是沃尔玛这种国际性大型超市对开展物流共同化的认识程度相当高。部分的连锁超市采用分散物流管理方式,供应商送货比例高达55%以上,管理层对物流共同化的必要性认识不够。

2.2连锁超市在物流方面做了部分协同化超市物流共同化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仓储、运输、配送、信息系统、采购等业务。通过调研福州市六家连锁超市(见表2),发现越是规模大的连锁超市,其物流共同化的项目越多。

2.3连锁超市物流共同化还处在初级阶段超市物流共同化主要类型有两个,一个是纵向物流共同化,另一个是横向物流共同化。纵向物流共同化是连锁超市与上游供应商或第三方物流商所形成的物流协作模式,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物流活动的效率性,还包括物流活动的效果性,即商品能迅速有效地从上游企业向连锁企业送达,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横向物流共同化是同类型的连锁超市将物流业务整体委托给共同体来运作的模式,主要目标是为追求物流的规模化和效益,提高连锁企业物流服务的竞争力。目前连锁超市物流共同化的实施主要集中在纵向物流方面,与供应商或第三方物流公司开展协作,业务类型集中在连锁超市亟需的仓储、运输、配送业务方面。连锁超市物流共同化正处在从初级阶段向深层次合作阶段发展。

2.4极少的企业实施横向物流共同化超市物流共同化大多集中在与上游供应商或第三方物流合作事项,在横向物流协作方面,几乎没有那家连锁超市有涉及到。就是大型的国际性连锁超市集团也鲜有涉及。中小型连锁超市由于实力有限,很难与国际性连锁超市集团进行对抗。中小型连锁超市有必要采用物流共同化的联盟方式,通过组建企业间的共同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来处理企业营运中有关物品流动的相关作业,解决单一企业对物流系统投资的不经济或低效率等问题。

3连锁超市物流共同化存在问题分析

针对连锁超市物流共同化的现状,深入分析物流共同化实施过程的问题和障碍。

3.1供应商或连锁店网点较为分散,不利于物流共同化的开展虽然有的大型连锁超市网点较多,但网点分布较分散,并且大型超市供应商品可达1~2万种,导致供应商数量庞大。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连锁超市物流共同化实施难度很大,严重限制着连锁超市开展物流共同化的积极性。同时连锁超市供应的商品有日用百货、生鲜、食品、酒类饮料、服装乃至厨房用品等,开展物流共同化时配送的要求不一致性,也导致物流共同化实施的难度加大。

3.2对物流共同化的认识程度不够,协作意识差物流共同化对于连锁超市来说是一种创新的模式,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模仿。连锁超市员工甚至是管理层对物流共同化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物流共同化理论与实践,员工对开展物流共同化的活动存在盲区和抵触情绪,因此开展物流共同化的连锁企业部门之间的协作性较差,需要建立规范的制度或激励措施加强协作性。

3.3信息系统不完善,信息无法有效共享大多数连锁超市建立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等信息系统,在实际运营中利用了其中的一小块功能,信息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对于物流配送管理系统的建设较为滞后,大量的物流信息是由连锁企业通过人工处理方式传递给相关合作企业使用,信息处理速度慢且容易出错。连锁企业上下游之间的物流没有形成紧密的合作,物流信息系统数据无法在双方之间共享。

3.4横向合作缺乏,竞争对手之间不愿意合作多数的连锁超市在纵向上实施了一定的物流合作,但在与竞争对手的合作上缺乏横向联系,竞争对手也不愿意物流业务拱手整合到一起由某一方统一处理,主要的担忧是商业信息泄露、物流服务响应速度慢、物流共同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等。

3.5高层次的物流人才较为缺乏,推进物流共同化存在人才障碍目前真正精通连锁经营管理和物流配送运作模式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这是影响连锁超市推进实施物流共同化的重要原因。高端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了物流共同化组织与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完善、物流配送中心的合理规划和商品库存的优化控制,最终影响了整个连锁超市物流系统的经营管理水平。

3.6政府及行业协会缺乏物流共同化的配套政策及措施物流共同化的推进实施可以减少社会车流总量,改善交通运输状况;通过物流共同化可节省物流空间和人力资源,进而改善整体社会整体环境。物流共同化的实施对于宏观环境的改善大有好处,因此政府及行业协会有必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鼓励连锁企业积极实施物流共同化。

4连锁超市物流共同化的模式

4.1连锁超市纵向物流共同化连锁超市纵向物流共同化模式是连锁企业与上游的供应商深度协作物流,改变传统的供应商直送连锁店模式,建立起物流共同化组织,由共同化组织向连锁门店实施统一采购、进货、分拨、包装及配送的活动(图1)。连锁超市纵向物流共同化追求的目标是以物流共同化方式,强化物流配送机能,弥补供应商送货的不足之处;在共同物流配送中心内实现标准化、专业化、效率化作业,实现资源的集中和有效利用;运输配送车辆的合理利用,进行混载、回程配载等方式实现社会能源的节约。

4.2连锁超市横向物流共同化连锁超市横向物流共同化模式是联合同类型的连锁超市公司,将联合体公司的物流业务整体委托给物流共同体组织负责,由共同体为联合体的门店实施统一采购、进货、分拨、包装、分拣及配送等活动(图2)。该模式的重要特征是连锁超市公司向物流共同体下订单,由物流共同体负责与供应商谈判、组织货源,物流共同体负责为系统内门店供货与补货。该模式追求目标是与同类型的连锁企业合作,挖掘物流共同化的优势;利用相类似的商业模式,共同开发物流信息系统,分担信息系统的投资;通过物流共同化业务量的聚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供系统的规模效益;通过建立共享化的信息系统,及时响应客户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5连锁超市物流共同化的对策

5.1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连锁超市发展物流共同化连锁超市物流共同化是新生事物,在发展的初期非常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即使是物流业相对发达的日本为促进物流共同化的发展,积极出台《中小企业流通业务效率化促进法(中小企业物流效率化法)》,旨在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包括对中心企业联合体的事业进行指导,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鼓励开展物流共同化和物流标准等多项扶持政策[3]。据调查,有意向开展物流共同化的连锁企业,希望获得政府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在共同配送中心建设上,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给予用地的优惠措施和引导配送中心的选址以便合理规划;行业协会成立物流共同化辅导专门机构,选取几个典型企业,建立物流共同化示范体系,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加强物流共同化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统一的标准体系。

5.2逐步实施连锁超市物流共同化,由简单合作向深入协作推进从物流共同化可行性强且较易取得成果的工作入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稳步推动物流的共同化。连锁超市物流共同化比较容易取得成功的是纵向物流共同化,从连锁超市供应商中选择出配合性好、合作意愿性强、物流量大的优秀供应商作为合作对象,导入物流共同化,建立物流共同化组织,沟通物流共同化的必要性及实施物流共同化的步骤。以重点供应商为核心,树立物流共同化的典型,逐步带动其它供应商融入物流共同化组织。物流共同化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从简单、容易取得成果的物流共同化入手,逐步向物流共同化难度大的横向物流共同化推进,实现全方位的物流共同化。

5.3连锁企业建立共享化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连锁企业建立开放式的信息系统,将销售数据、库存数据共享给相关的供应商,通过对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共享,供应商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实现物流的及时配送。共享化的物流信息系统包括仓库管理软件(WMS)和运输管理软件(TMS)。WMS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订单管理、库存管理、收货管理、拣选管理、盘点管理、移库管理,并通过条码技术和RF技术实现仓库数据的实时监控,及时共享给合作方;TMS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运送货物管理、车辆调度、运费结算、运输单据管理,目标是提高车辆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配送服务响应速度,将电子地图、GPS全面用于连锁零售行业,全面实现准时化、个性化配送。共享的物流信息系统最好与共同体内的企业合作开发,实现数据传输及时性、准确性、标准化、规范化、接口统一、投资成本节约等优点。

5.4建立强有力的物流共同化组织,提升共同体组织的沟通力和决策力物流共同化的成功离开不了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只有建立具有指挥能力的组织,才能保证物流共同化的措施落实到位。物流共同化的组织在运作时,需要协调连锁企业各个部门。为了达到物流共同化目标,建议成立物流共同化领导小组,由连锁企业的高层领导担任物流共同化的领导,抽调销售、采购、物流、信息、财务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为成员,保证物流共同化运营中沟通的顺畅和决策的执行。物流共同化领导组织制订物流共同化的计划、步骤和实现的目标。物流共同化领导组织负责定期开会,成员汇报物流共同化实施情况,及时沟通解决物流共同化存在的问题。

5.5重视员工素质的培养和人才的引进,保障物流共同化的顺利实施虽然近年来国内的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院校培养一批数量众多的物流人才,但这些人员主要进入货代行业、物流运输业、生产企业等领域,而进入零售连锁行业人数也有,真正能够留住并从事连锁物流业务的人才是少之又少。物流共同化是连锁物流业务的创新模式,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同时具有丰富的零售连锁行业工作经验。连锁企业为应对人才方面的短缺,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开展物流共同化的理论和技能培训,提升物流共同化的意识和信息水平。在内部人员培养的同时,从外部企业引进高端物流人才,提高物流共同化的管理水平,保障物流共同化的顺利实施。

小型超市管理系统范文3

【关键词】 连锁超市物流;发展现状;对策;供应链管理

一、连锁超市物流的内涵、特征

(一)连锁超市物流的内涵

连锁超市物流系统是其所从属的消费品供应链的终端构成环节,也是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最重要环节,是对超市经营体系中物流活动的整合,涵盖从商品采购到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的整个物流全过程。具体包括商品采购、进货运输、商品储存、加工配送、门店物流以及为各环节提供配套服务的信息系统。根据提供物流服务的主体,一般将连锁超市物流运作模式分为以下四类:(1)自营配送模式;(2)第三方物流模式;(3)共同化配送模式;(4)供应商配送模式。

(二)连锁超市物流的特征

1.配送是连锁超市物流功能中最突出的功能。与区域物流 、国际物流相比,超市物流系统跨度较小,主要体现在城市范围内,在物流的七大功能里,配送是最突出的功能。随着国内外零售连锁超市间竞争格局的展开,配送体系成为他们的竞争焦点,物流配送的好坏是零售连锁超市经营的重要保证,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规模效益以及能否给供应链上企业带来价值增值。

2.连锁超市物流对象主要是食品和日用品等生活用品。按照国家《零售业态分类》(2004)分类标准的界定,超级市场(简称超市)是指以主、副食品及家庭日用商品为主要经营范围,是开架售货、集中收款,满足社区消费者日常生活需要的零售业态,是传统的菜场、粮店、杂货店、百货公司的组合。顾客对其要求是提供高品质、卫生、新鲜、价廉物美的一般食品和日用百货。

3.物流成本是连锁超市运营控制的主要方面。超市企业越向着连锁方向发展,物流的地位就越重要。超市经营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对超市物流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零售巨头沃尔玛之所以能做到“天天平价”,与其物流成本控制得当是分不开,美、日欧发达国家连锁超市公司的物流成本通常占销售额的4%~6%,国内连锁超市相对而言则要高出许多。

4.订货的批量小、频率高,时间要求严格。为了增加客户满意度,保证降低连锁超市的安全库存量,连锁超市订货的批量一般较小。对于仓储空间等资源有限的门店,依靠高频率的配送来满足各门店的需求,小批量、高频率的订货能够使得超市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配送过程有时间限制,如限定某个时间到货。

二、我国连锁超市物流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大部分连锁超市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在中国连锁百强企业当中,有80%的企业拥有自建的配送中心,在连锁超市企业当中这一比例更高。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91家超市公司,配送中心的平均面积达到8300多m2。配送中心在连锁超市物流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集货、储存、流通加工、配货、配送等功能越来越完善,配送中心既有利于保证和保持良好的服务水平,又便于企业对超市物流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

巨额的基础设施投资使得一些中小连锁超市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来与之抗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连锁超市的行业壁垒。据相关资料,到2007年底,我国零售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已近2500家,其中自建的就达1500多家。根据国内外经验,当配送中心配送商品比例达到 70%以上时,组建配送中心的经济效益才显现。我国连锁超市自有物流配送的比重只有48%左右,这相当于超市自有的物流配送中心的设施有一半以上都是闲置,没有达到资源有效利用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成了连锁超市的负担。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形成的时间还不长,物流服务水平和诚信度不高,国内物流服务相应的法律还不健全,导致国内很多超市采用自已建配送中心的做法。

2.现有配送中心设施、设备落后,现代化程度较低,物流信息技术手段落后。我国大部分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是在原有仓库的基础上改造的,功能很不齐全,仅限于原有的存储、保管等功能,甚至于连基本的分拣设备都没有,管理和配送效率极低。很多配送中心还处于人工操作状况,既影响了配送质量,又影响了配送速度。虽然多数大型连锁超市提出了“当日定货,次日送货”的原则,大部分是在24小时至48小时内送货,甚至有的是一个星期,这与配送中心高速高质的服务原则相违背,现在配送设施不够完善,大型连锁超市还存在着缺货的现象。

虽然我国大中型连锁业80%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计算机管理,我国零售企业IT投资所占零售总额的比例还不到0.2%,国际零售巨头都在2%以上。我国许多连锁超市内部缺乏应有的通信系统总店与分店之间无法及时进行业务指导,销售管理信息交流以及商品配送和调剂。大部分连锁店的配送中心尚停留在商品配送的人工管理和记账水平上,未进入电脑联网阶段。配送中心支持决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很不完善,导致缺货断档或库存积压现象严重,降低了要货、送货的准确度。

3.领导层对物流管理不重视,物流专业人员缺乏,员工素质低。领导层对物流管理不重视:

首先,体现在没有全面负责物流方面的副总,物流负责人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受采购部门,营运部门或财务部门的领导,即使是独立出来的部门,其职位也非常低,无法将真实情况反馈到决策者处。

其次,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体系,导致物流成本在采购部门,营运部门均有体现,可企业在对这些部门的考核中却往往忽略了对物流成本的考核。在公司不考核采购人员物流配送费指标的前提下,物流费被采购人员大方的送给了供货商。有些公司为了防止以上情况的发生要求在签订商品供货合同时配送费的收取比例需由物流负责人批准。当一个经理级的物流部门负责人与副总级的采购部门负责人对话时,恐怕很难坚持原则。

最后,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是与现代化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我国配送中心的起步比较晚,专业人才都十分欠缺。从行业的整体情况看,就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对物流业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运输、仓储的概念上,没有上升到物流服务的理念上,这是我国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连锁超市物流的发展对策

1.选择适合连锁超市自身发展的物流模式。中小企业可以实施共同配送模式,具体包括:(1)由本土某一实力较强的超市牵头,大家共同出资组建配送中心。一种可能情况是直接使用某一超市的配送中心。(2)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负责协调各超市,组建配送中心。以上两种形式既可自行组建车队配送,也可以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中小型连锁超市往往导致车辆满载率低、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实现配送共同化,有助于小批量的补充存货变得更经济,这能产生简单供应关系下所不具有的一种经济规模;另外中小企业也可以实行物流外包策略。

2.超市物流发展引入供应链管理。现阶段,超市间的竞争由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变为供应链的竞争。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商品的同质化现象显得越来越普遍,这种情况在各种大大小小的连锁超市中尤为突出,各个商家经营的品种比较接近,只是由于资金、实力等因素使得大型超市经营的品种更多一些。仅凭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价格竞争,是在经营运作过程当中全面的复合型的竞争。上海联华成功实施了供应链管理,使得上海联华的总运营成本下降了10%。联华启用了EDI自动订货系统,首先与上海10家供应商联手试点,至今,联华的订货系统已与上百家大型供应商联网,随时沟通信息。

目前,上海联华通过供应商平台采购的商品数量大约在2万至4万种左右,涉及到的供应商有3000多家,像上海家化、达能饼干、雀巢公司等在内的1000多家供应商已通过供应商平台来自动供货。联华的外部供应管理,主要解决核心企业与其可依赖的固定供应商及客户之间的交易流程和业务信息管理,通过联华所构建的“供应商服务平台”,外部供应商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商品的销售、库存情况,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及时供货。

与外部供应链不同,联华的内部供应链系统致力于解决企业总部与分支机构、下属门店、分公司、商之间的业务管理问题。现在联华在所有连锁店之间都建立起统一的信息系统,总部可以通过网络对所有门店进行业务监控和管理。在上海总部的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各分店的订货、配送、调拨、验收、退货、结算等信息,都立刻清晰地显现出来。上海联华苦心构建的这条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和用户的信息链、物流链和资产链,更是一条增值链,使联华“订货-生产”周期缩短为原来的25%~30%。

3.配送中心设施、设备的改进,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应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装卸搬运由吊车、电动叉车和传送带完成,设有高层货架的立体仓库,充分利用储存空间。连锁超市应努力构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如决策支持系统、射频标签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系统、销售时点信息系统、自动补货系统、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尽快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4.组建我国连锁超市企业联盟。我国连锁超市企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来自跨国零售集团大举进入的巨大威胁。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易初莲花等已经进入中国,立足亚洲,拓展中国市场,逐步将其亚洲采购中心甚至全球采购总部设在中国。我国连锁超市企业来说,组建各种形式的联盟不愧为一个好的方法,组建采购联盟,国内的各大连锁超市组成商业联盟,统一集中采购商品,降低物流成本,也不失为一种对抗国外零售巨头的好方法,实现集中和大批量联合采购。

小型超市管理系统范文4

国际超市在家门口虎视耽耽,中国超市该怎么办?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超市的发展速度已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7.4万家之多的超市已经从大城市扩展到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乡镇。但是,繁荣的数量背后必须有质量做支撑,中国超市要想最终存活,还得用IT强身健体。

小门面要变大,发展连锁超市集团

由于资金、体制、经验等因素制约,我国超市企业普遍连锁店少、销售额小。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资料,1999年,在年销售额超过1亿的30多家超市公司中,每家超市平均拥有门店数64个。即使当年销售额最大的上海华联超市有限公司到2000年底也只发展了606家连锁店。相比之下,美国的沃尔玛拥有大型连锁超市3000多家,员工90多万人,早在1998年销售额就已达1322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全国商品零售总额的37%。

规模化是商业企业实现效益的基本条件。事实上大型跨国连锁商业集团均拥有众多的连锁店,而且许多发达国家对连锁企业的最低开店规模做出了明确规定。我国绝大多数超市由于经营规模有限,店铺营业面积狭小,经营品种少,配套程度低,导致投入利用率低,规模不经济。

扩大单体规模是超市规模化经营的一种选择。大超市和大卖场的兴起有其内在原因。它们能在一个购物点实现商品宽度和深度的扩张,为顾客提供较好的选择余地,方便购买,同时能通过扩大销售以降低成本,体现超市的价格优势。但是,城市零售网布局有其客观规律,大超市和大卖场不能无限制发展。同时,由于零售业的特殊性,超市在同一个地点发展,其规模比生产企业受到更大的限制。所以,实行连锁经营是实现规模扩张的有效形式,它具有集中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经营规模大而获取价格优惠和成本优势、不受区域限制等优势,有利于满足超市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超市要通过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扩张,首先必须实行对内开放,彻底打破地区封锁。所以,超市的扩张要求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连锁。然而我国很多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的局面,财政体制方面也存在行政壁垒。

走规模经营之路,通过并购和战略联合建立大企业集团势在必行。这种情况可采取上海华联超市的联盟战略,由同一个市或同一地区的超市组建超市联盟。超市联盟并不涉及所有权的转移,而是各超市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结成伙伴关系,互相合作,共担风险。也可由规模大、实力强的行业领导者对它们实行并购,弥补其成本高的劣势,实现双赢。建立大型连锁集团对全国超市业来说是一个竞争和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随着超市的发展,物流配送中心显得越来越重要,配送中心是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源泉之一。目前超市对配送服务的选择分两种:自建配送中心和自己配送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并用。前者的典型应用是沃尔玛。不管选择哪一种模式,关键的一点要提高企业商品的配送率,同时要加强配送中心自身功能的完善,如检查、分拣、加工、配组、仓储、运输等功能,以减少分店的负担,不用分店自己去组织货源,真正让其享受到共同配送的好处,提高商品的配送率,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扩大品种,降低价格

超市在国外也被称作One-Stop-Shopping商店,即能满足顾客日常生活所需的一站式服务商店,商品品种丰富。而我国超市经营的品种则相对较少,一般仅为千余种,难以满足消费者一次性购全购足的需要。据了解,现在国内最大的超市也只有6000余种商品,而且侧重于易保存、防腐烂的高档消费品,副食、生鲜食品、蔬菜所占比重太小,难以与集贸市场和菜场抗衡,市场占有率有限。因此品种多样化、大众化、规模扩大化是提高超市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要满足顾客一次购齐的需要,就要经营品种多,最低限度在吃、穿、用的某一个方面系列产品齐全,才能满足顾客基本要求。

薄利多销是超市主要的经营特色。低价销售能实现超市的大批量经营,并加快周转速度,从而使超市形成“低价化、大众化、连锁化、大量化、低成本、高效益”的良性循环。美国超市每10美元的销售额中只有0.18美元利润;日本超市商品的价格一般比普通商店低10%~30%。我国超市由于规模小,独立经营,且经营档次偏高,另外还有商品进货后重新包装、整理、分类费用,导致超市中商品价格普遍偏高,资金周转速度慢,所有这些都难以形成薄利多销的良性循环,使超市价格竞争能力大打折扣。

超市和普通商店比就应价格更低。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对商品价格比较敏感。因此超市只有价格低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为此,首先应尽量降低固定成本,减少营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连锁或联盟后大批量进货可降低进价,并以经营购买频繁的商品为主,这样才能实现薄利多销,发挥超市的优势。同时,低价还必须保证商品质量,切实选好供货商,把好进货关,保证所售的商品都是优质产品,形成优质低价的经营特色。

管理要提高 服务要上档次

超级市场自我服务与集中结算的销售方式适应在先进的信息系统基础上运作,超市的信息系统包括条形码、电子订货机、电子收款机和销售时点管理系统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目前我国大部分超市商品的标准条形码率不到40%,整个POS系统仅仅当作收款机使用,管理信息系统有名无实,电子订货系统使用的超市不多,超市的经营管理主要还是依靠大量成本高、效率低的人工来实现,对商业自动化给经营带来的飞跃和巨大利益不以为然。此外,电视监控系统和偷盗警报系统没有或不灵活,要靠营业人员进行监视,这必然增加了营业成本,还造成了失窃现象的发生。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型超市的商品失窃额每月在3万元左右,占零售总额的3%。

小型超市管理系统范文5

【关键词】大型超市;竞争力;差距;路径

一、引言

随着中国零售业的迅速发展,新的零售业态不断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原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0)进行了修订,并于2004年6月联合颁布了新的《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对我国零售业型态进行了规范。按照零售业态分类原则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直销、电话购物等18种零售业态。其中大型超市(hyper market)是指实际营业面积6000m2以上,品种齐全,满足顾客一次性购齐的零售业态。根据商品结构,可以分为以经营食品为主的大型超市和以经营日用品为主的大型超市[1]。

我国的超市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兴起到现在,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已走过了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并逐渐成为中国零售业的主流业态。大型超市在我国有着很好的生长基础,国内零售企业敢于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超市发展与扩张之路。但国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不强,这将直接影响我国大型超市的发展潜力以及同国外零售资本竞争的实力和能力。近年来,我国本土大型超市发展迅猛,竞争也异常激烈,本土大型超市同业之间的比拼呈白热化。同时,还面临来自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易初莲花等国际零售巨头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研究大型超市竞争力将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对提高本土超市的竞争力至关重要。本土大型超市只有努力培养和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彰显自身特点,不断优化经营理念,完善服务措施,才能广泛吸引客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大型超市竞争力分析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的经济。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靠的就是自身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就是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制胜的能力,即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竞争力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人们称之为“核心竞争力”。著名管理学家C.K. Prahalad和Gary Hamel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核心竞争力应该能够为企业提供进入不同市场的潜力;核心竞争力对最终产品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核心竞争力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的。它是一个系统,由多种因素构成,如商品、技术、服务、品牌、人员素质、企业文化、营销理念、管理水平等,但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由于所处的产业环境、自身力量不同,竞争力的核心也因产业而异[2]。哈佛管理教案中,把营销技术、组织技术、后勤技术、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技术、企业文化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归纳为未来零售业成功的六大核心竞争力,并把这些因素与营销目标的结合归结为一种“文化”,作为零售业致胜的法宝。

(一)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从全国来看,外资平均增速高于本土企业。百强中的外资企业主要经营大型超市业态,在该领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010年,主要5家外资大型超市新增店铺140家,新开店数比上年增加了22%。外资企业总体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且开店和销售增幅基本保持同步。2010年,店铺增幅超过20的外资企业达到6家,2009年为2家。内资企业的开店速度和销售增长普遍低于外资。但部分企业在2010年发展速度抢眼,销售或开店增幅超过40%[3]。

外资大型超市占大型超市市场的总体份额大。无论是从店铺数量看,还是从销售额看,外资零售企业占大型超市的市场份额均在70%左右。而且单店效益高。根据几家典型企业的平均情况看,外资大型超市单店平均销售额约为2.75亿元人民币, 内资大型超市单店平均销售额约为2亿元,相差比较悬殊,并且在管理水平、毛利结果等方面,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4]。

在商品价格方面,本土大型超市部分商品的价格确实高于家乐福、沃尔玛,甚至易初莲花,麦德龙。其主要原因是后者均属于跨国集团,在我国境内均实行全国连锁,全国联合采购,甚至是全球采购,供应商的供价要低5-10%,且供应商其他费用投入大。而实行全国连锁经营的本土大型超市极少,难以实现全国联合采购,因而采购价格相对高于外资企业导致部分商品销售价格的差异。

本土大型超市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对当地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的熟悉了解和快速反应,以及在所属地区开店积累的传统店面优势和经验优势。激烈的竞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市场整合会使一部分优势企业脱颖而出。

(二)本土大型超市存在的差距分析

对比外资零售企业在发展大型超市方面的优势,我国本土大型超市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距,虽然这些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1、经营模式上的差距

本土超市在现代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拓展衍生业务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小型超市管理系统范文6

关键词:中小城市;连锁超市;物流成本

中图分类号:F7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039-01

随着零售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连锁超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中小城市的连锁超市,想要在竞争对手林立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或更好地持续经营下去,就要规范运营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成本控制,其中物流成本的管理是利润增长的重要开发点。

一、中小城市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过程中忽略了隐性成本

1.运输过程中的隐性成本

运输费用与物流成本的降低成正比。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交通工具的选择性较为单一。很多中小城市连锁超市物流中心都有自己固定的运输工具,运输车辆数量少、规格少,选择性较小,不能依据货物量的多少或路程的远近选择合适的运输交通工具,容易造成浪费。

二是运输路线选择不合理。运输人员受自身惯性影响,很少对运输路线进行优化分析,不乏在路线选择上产生失误,忽略了运输路线长、运输时间增加、汽油消耗多、车辆损耗大等隐形成本对物流总成本造成的影响。

三是空车返程现象频繁。车辆调配时,工作人员未能合理安排,空车行驶,车辆利用率不高,导致商品运输的机会成本增加。该现象的频繁出现,造成了隐性物流成本的增加。

2.库存管理中隐性成本

一是库存过大占压资金利息成本。物流中心无法科学有效的依据商品周转天数,对库存实施科学化的管理,库存商品周转速度慢,占压资金的时间增加,导致资金利息成本的增加。

二是缺货、退换货损失成本。在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在制定采购计划时不严谨,仅依据个人经验就盲目订货,或在库存管理过程中,因保管员疏忽遗漏而导致某个商品断货,门店货架发生空货现象,缺货损失成本增高。另一方面,采购人员大量进货,造成积压,或是保管人员操作不当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物流中心的负责人不得不与供应商协商退换货,尽力把损失降到最低,该过程就是通过提高退换货损失成本实现的。

三是物流设备闲置损失成本。物流活动中会使用到各种机械设备和装置、运输工具、装卸搬运设备、仓储保险设备、计算机管理系统等,根据配送规模和配送量合理的配备、使用设备可有效的节约成本,设备闲置或利用率低都是可控范围内的隐性成本。

(二)配送中心不健全

1.配送中心小,统一配送效率低。大多数中小型连锁超市的物流配送中心都缺乏专业的技术与科学的管理。物流中心规模小,配送中心无法对所有门店进行百分之百的配送,很难形成统采统配的运营模式。以此同时,各门店的订货会因此不能及时快速的配送到位,造成配送效率低,物流成本增加,引发连锁超市经营业绩下滑。

2.物流配送设备更新速度慢。物流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是配送环节畅通无阻,高效率运行的根本保证,设备老化,更新速度慢,都会导致配送效率低下。部分中小型连锁超市由于资金缺乏,物流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换代,配送活动仍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备货、理货,错误频出,导致物流成本增加。

(三)信息系统不完善

连锁超市经营过程中的商品积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时间安排不当造成的,采购系统、配送系统与门店销售系统间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沟通,即使有沟通,信息数据不准确,也会造成配送中心的库存送货的误差大。各相关环节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导致采购、仓储、销售的脱节,导致时间成本上升,总物流成本增加。

(四)缺乏专业物流管理人才

配送中心需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较强组织领导力的专业物流管理人才,一系列配送方案的制定、发展规划的筹划、重要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专业的物流人才团队进行管理。很多中小型连锁超市的物流配送中心,外聘工居多,人员流动性大,普遍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对配送仅停留在送货的概念,无法成为优化物流成本控制工作的主体。

二、中小城市连锁超市物流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隐性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隐性成本具有隐蔽性、放大性、爆发性的特点,隐性成本量的积累会引发物流成本质的变化,同时也会降低连锁超市的盈利水平。因此,对于隐性物流成本的控制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运输过程中的隐性成本管理。一是物流工具的选择。需要专业的调度人员依据商品的多少和导航品德属性,选择最为快捷便利的运输工具,减少运输时间的浪费;二是物流配送路线的选择。专业人员根据路途、路况,制定严格的配送路线,司机严格执行,保障安全,提高效率;三是避免空车往返。每一次配送均需制定完备的送货方案,做到商品按时送到,退货及时拉回,尽量减少空车往返造成的物流成本无效支出。

2.库存中隐性成本的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先进先出”原则,库存商品按类别、进仓时间有序排放;二是规范缺货、退换货制度流程化,及时协调门店、供货商合理调配,减少库存积压,提高周转速度;三是确保物流设备的合理化使用,提高物流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使其对商品配送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性。

(二)完善配送中心体系建设,健全物流配送职能

中小城市连锁超市的经营规模确定了其对配送形式的选择,增强配送能力,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是经营者的共同目标,改进健全物流配送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配送中心模式。中小型超市受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的影响,建立综合性的配送中心和借助第三方物流是实现物流成本控制的捷径;二是规范的进/出库商品汇总单,推行复核单制度,保证商品至少2次复核后才能入/出库,保证门店收到的货品与出库单上的数量、品种高度一致,避免错误送货造成的成本浪费;三是健全物流中心的配送职能。中小型超市在提高人工分拣配送效率的基础上,逐步加大物流专项资金的投入,改良更新现有物流设备,随着连锁超市的发展逐步改善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水平。

(三)注重信息化管理的科学应用

商品信息的传播、反馈、沟通,对于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连锁超市至关重要。采购系统、销售系统、物流配送系统的融合运用,为超市运营提供了一个高效率的平台。然而,平台上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决定了该平台是否有效。对信息的有效收集、加工利用,对控制物流成本,提高盈利意义重大。注重对信息平台的掌控,以及对信息化管理的科学应用是配送中心着手改进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优化物流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高素质专业物流人才的引进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产生正向的影响。专业人才组成的团队,可以结合销售情况制定适合企业物流中心发展的有效决策和规划,有效地控制物流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对于中小型连锁超市而言,专业人员的引进,会有增加人力成本的后顾之忧,选取现有物流配送岗位上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的人员进行有效地培训,从而实现团队整体素质的优化也是提高物流配送能力,控制物流成本的明智之举。

通过对中小城市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的分析,不难看出,影响物流成本的主、客观因素有很多,制约着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但是,作为一种日益成熟化、规模化的零售形式,中小型连锁超市通过借鉴大型国际连锁超市的成熟经验,学习有利于超市本身发展的具体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物流成本的最合理、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鲁小春,吴志强.物流设施与设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吴润涛,靳 伟,王之泰.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6.

[3] 李传博,韩丽娇.降低超市物流成本的途径[J].税务,2003(4).

[4] 赵志江,侯金柱,于淑娟.超市物流中心模式的合理选择[J].商业时代,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