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论文范例6篇

sts教育论文

sts教育论文范文1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英文字母的缩写。它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其特点主要有:(一)在理科教学中不应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二)重视技术教育。技术是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的桥梁,进行技术教育可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三)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价值,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更明确的直接的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四)重视素质教育而不是片面强调精英教育。科技发展需要精英,但精英毕竟是少数的,只有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才能使科学技术得到更好的利用,使经济得到振兴和发展。(五)重视学生参与意识和扩展能力的培养。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参与者,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二、实践

几年来,在学校的统一组织和上级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STS教育主要采取如下做法:

1.改进教材的知识结构,加强应用科学的教育,使学生能认识到科学的价值,使教学的目的具有直接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应用知识的增加,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看到了科学知识在生产及生活各方面的应用,认识到学好化学知识是进行和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了自觉渴求新知识的意识。

2.加强技术教育,提高学生从事社会生产的能力。讲述作物根外追肥技术和农作物增长素的使用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教育,使学生学会了一些劳动生产技术,提高了从事社会生产的能力。

3.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看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和价值,为社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l)加强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实践。

(2)针对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参与解决的决策。

sts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STS试题;高考地理;STS教育;教学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高考试题的命题更加倾向于STS试题。这类试题题源范围广、选材灵活、情景新颖,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分析了2013~2015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发现STS试题的比重不断上升,预测今后的地理试题中STS试题将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对STS试题的研究和STS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开展势在必行。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STS试题最初的研究主要应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理科性质的学科中。地理作为一门既有理科性质又有文科性质的学科,近年来,高考地理中也不断地出现STS试题。笔者选取了2013~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地理部分中的必修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对高考地理STS试题进行分析。全国新课标卷Ⅰ适用于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和江西7个省份。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其中必修部分占90分,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分析论述题共2题,每题包括3~4个小题,每小题1~8分不等。

1.高考地理STS试题的统计分析

(1)STS试题的统计

地理STS试题就是根据地理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体现,将地理知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等问题的联系设计到试题中,通过设置情境,测试学生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GIS和RS技术应用的了解,从而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生活实践的能力以及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分析和见解。笔者统计了所有研究对象中高考地理试题的总量以及STS试题的数量,其中分析论述题以大题下的小题为单位进行统计。在3套试卷54道地理试题中,STS试题共有33道,占61.1%。STS试题的具体统计情况如下表所示。

(2)STS试题的统计结果分析

从STS试题分值所占的比重来看,2013~2015年STS试题的分值比重是不断上升的,且均超过了50%,2015年更是高达75.6%。这一趋势反映出STS试题在近年来的高考中备受重视,突出了新课改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从STS试题的素材来看,科学方面包括雨水花园、太阳能发电、热棒技术等;技术方面包括遥感影像、水文监测、风沙灾害的防治等;社会方面涉及交通、经济、人口等。

二、高考地理STS试题的特点分析

1.高考地理STS试题的选材分析

近年来,STS试题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且STS试题的选材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注重学科融合。如2015年全国卷Ⅰ地理部分第37题,将青藏高原冻土和青藏铁路热棒新技术的应用作为题材,既关注热点又融合了物理学科的知识。2014年全国卷Ⅰ地理部分第10题和11题,将人口的迁移作为题材,同时结合数学分析方法来考查学生。

2.高考地理STS试题的命题特点分析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高考考题在始终坚持以能力立意为导向,全面体现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基础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以当前国内外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教育等的热点为切入点,把书本知识渗透于社会知识之中,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预测今后高考的考查趋势仍以能力立意为主,与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同时注重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地理技能。

(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新课标卷地理高考STS试题的取材新颖,设问角度独特,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轻知识的生搬硬套。考题对考生四个方面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分析STS试题时,要充分调动上述四种能力,要积极思考,同时地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其他科目的知识也有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的知识涉猎范围广,尤其是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若信息储备不足,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如2014年全国卷Ⅰ第7、8题考查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以及2015年全国卷Ⅰ第1、2题考查雨水花园,这类题目对学生来说在平时的练习中是不常见的,学生须通过仔细阅读材料调动地理思维提取相关信息,从而找到切入点。

三、STS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启示

1.教学内容综合化

在教学内容上,有些资历比较老的教师对旧教材的依赖比较大,而有些教师觉得新课改的地理知识不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又将旧教材的知识补充进去,这种做法虽然增加了学生的知识,但是它没有体现STS教育的开放性。STS教育涉及科学、技术和社会,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依赖旧教材,而是走在地理知识和理念的前沿,与时俱进,同时要注重地理知识和人口、资源、环境及区域的联系,将教学内容综合化,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及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2.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高考的大模式下,有些学校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在教学方式上过于形式化,主要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过分强调应试教育的技能,在教学设计上缺乏创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STS教育的特点是开放性和实践性,是以学生为中心,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教学法,如讲解热力环流和河流侵蚀地貌时,教师可以通过做小实验进行模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且提高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地理考察活动,如自然地理中河流、地貌、地形等方面的实地考察,人文地理中水污染的调查、工厂的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有效地使学生整合STS知识结构,增强STS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使地理教学走出纯粹地理知识技能传授的误区,使学生在活生生的背景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文化之间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决策能力。

3.教学理念时代化

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过分强调应试教育,而是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教师要多关注社会热点,与时俱进,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而且要多关注教育领域的发展,学习其先进的教育理论并应用于地理教学过程中,使STS教育在地理教学中能真正得到体现。同时,教师要重视自身地理技术技能的提高,包括地理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在教学中可以普及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有助于地理学科在STS教育中技术方面的体现,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研究领域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高梅.浅析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5(7):53-54.

[2]汪浩.2005年中考物理苏州卷:STS试题分类评析[J].考试:中考版,2005(10):40-42.

sts教育论文范文3

大学物理的学习是理工科专业学习的必修课。由于大学的性质与我国普通基础教育的性质不同,大学物理与初中和高中物理也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大学物理的教育理论、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要采取特殊的方法。STS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概念,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本文将根据STS教育的概念、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等多个方面,分析并讨论大学物理教学中,STS教育理念的应用。

关键词:

大学物理;STS教育;物理教学

一、引言

STS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理念,目前正逐渐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由于它有着传统教育方式所没有的独特性,受到教育方面各个领域的青睐,应用于许多学科的教学中去。它自提出后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实践,逐渐走向成熟。大学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应将教育内容与科技创新和社会相结合,大学物理作为技术性很强的高级学科,其教学更应该如此。因此大学物理的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便成为了趋势所向。

二、STS教育的定义和内涵

STS教育重点在于“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把握。它旨在使现代社会公民不仅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更应该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能够准确的把握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与社会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1]。以此来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从而对一些问题进行全面的、准确的判断与抉择。STS教育是一种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不仅对科学教育有着严格的要求,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着不同的定义。但STS教育也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将科学知识进行传播,运用其多元性、开放性、人文性、综合性、互动性及前瞻性等特征,使人们能够对科学、技术、社会有着一个统一的,综合的,系统的认识。这就是STS教育基本的内涵所在。

三、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1.强调科学知识,忽视人文培养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进行了很大的改革,特别是我国大学等高等教育方面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但是在国内大学物理的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诟病。我国教育普遍以文化知识的灌输为主,过分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目前我国大学物理的教学也是如此,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技术、社会的培养,不能将科学知识与社会、技术有机的统一起来,使得学生只局限于学科本身,只重视自己学历的培养和对于物理知识的专业性的培养[2]。这样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无法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培养,难以做到人格的养成。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是为学生的学历服务的,无法做到学生的终身学习。

2.教学内容偏学科性太严重

在我国理工类课程的教学中,偏理科性、偏学科性的现象十分严重。大学物理的教学无法与今后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无法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仅仅是进行主观的科学知识的培养。教师在教科时,仅仅将课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会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进行讲解。比如将物理学科的部分内容与环境、能源等问题相结合。系统的理论性的学习对学生的科学知识固然起着很大的教育作用,但是在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还是十分欠缺的。

3.大学物理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十分枯燥乏味,不具备一定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于大学物理的学习没有兴趣。缺少与技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使得大学物理的教学进行困难,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重心在于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不在学生兴趣、人格、个性的培养。

四、STS教育对于大学物理教学的意义

1.STS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大学物理中采用STS的教育理念,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相结合,采用综合性的教育方法,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时展的需要。社会需要理论知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知识都较为丰富的综合性的人才。懂得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应渗透STS教育理念,发展全面性的人才。

2.STS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STS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素养。这是学生锻炼能力的基础。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关注的重点,在教育中渗入STS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还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做了良好的铺垫和帮助。发展素质教育,是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与STS教育有着相似之处。

3.实行STS教育,是实现科学与社会融合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教育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相隔,但是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STS教育的实施便成为了实现科学与社会相融合的必须[3]。STS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物理贴近生活的一面,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所接收的物理方面的知识和教育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将科学和社会实现有机的融合。

五、结语

大学物理的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有许多不足,应该及时的认识到目前教育方式所存在的缺陷,改善教育策略和教育理念。STS教育的对于大学物理方面教学的渗透,是实现大学物理科学知识、技术与社会之间的有机的融合,实现教学目标,发展全面性的人才,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必须,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成春英.初中物理中融入STS教育的教学设计--以《噪声》一节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8):277-278.

[2]程金阁.研究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亚太教育,2016(3):58-58.

sts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 STS教育 生物教学 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和技术联系非常紧密。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不仅应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生物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技术教育和重视素质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能及时触摸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STS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它引领生物教学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STS概述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首写字母的缩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的科学教育。其基本思想是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发展作出决策。

二、实施策略

在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科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的部分,当前,把STS思想渗透或整合到生物学科教育之中,不打乱教学现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从实际需要出发,拓宽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

在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中增加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穿插组织单元教学。例如:通过列举我国人口增长率来分析人口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使学生真正理解“计划生育”在我国的意义;通过“无性生殖”教学,讲解克隆技术;通过“生物的遗传变异”的教学,介绍人体基因组计划研究新进展;围绕“基因突变”教学,讲述基因疗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前景。使学生了解当前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果,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责任心和科学技术的决策能力。

(二)开展校内课外活动,展开STS教育。

开展课外活动是生物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对原有学习的知识、技能在某种程度上的拓宽和深化,有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例如,做食用菌实验时,事先设计实验目标,把实验中关键的操作技术指导给学生,而整个过程基本上由学生进行操作。通过实验,学生就能掌握菌种等级测定、装料、灭菌、接种、实验处理、栽培管理、采菇、记录、统计分析等一系实验方法,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观象,如菌袋的污染问题的处理等,也会令学生产生一些创造性的方法,如他们采取用甲醛、多菌灵、PP粉等处理对比设计实验。这些格外的收获,常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另外,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实验无论成功与否都会使学生尝到创造的乐趣,引起更多学生的参与。倘若实验获得了成功,并能把自己亲自生产的产品变成商品实现社会的价值化,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开设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综合科学活动,加强STS教育。

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综合科学活动课的内容可以从生物技艺类、生物实验类、实用生物类、专题研究类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使学生手脑并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使学生形成兴趣、发展个性,并将相应的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上去,从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如在征集“环境与人和谐发展”口号的活动中,可利用课堂或班团会让学生参与对“环境和人”的专题讨论,从而增强学生对《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知识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它们对环境、珍稀动植物保护的意义,同时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社会意识。

(四)参与社会实践,优化STS教育。

校外生物科技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明确的主题,而且研究问题的来源、活动的情景是真实的社会生产实际,如先进生产实践的考察活动、运用于现实生产的生物科技新成果的传播活动、生产实践问题的探究活动等,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训练科学发现的真正逻辑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鼓励并放手让学生向蚕农讲解蚕桑有关知识,向周围人介绍自制酸奶、自制泡菜、自制杀虫剂的技术,等等。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大大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大大优化STS教育。

三、实施方法

(一)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主要是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已有知识来探究、解答问题,以获取新知的方法。如在讲“蒸腾作用”时,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提倡植树造林?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花卉移栽时为什么要去掉一部分枝叶?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讨论法。

问题讨论法是运用讨论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解答,进而弄清问题本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如在讲“遗传病”时,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遗传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怎样防止遗传病的发生?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而寻求问题答案,并查找各种资料,寻求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现场调查法。

现场调查法主要根据特定的课题把学习者带到现场实地,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调查来解决问题,同时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及社会责任感。如学了“环境保护”以后,让学生到某个受污染的地区采集空气或水的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并寻找污染源,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四)决策模拟法。

决策模拟法是指就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例如,学了“生态系统”一节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利用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扮演一个生态学家,设计一个生态村。

(五)实验操作法。

实验操作法是应用实验的方法对已学知识进行探究或检验的方法。例如,在学了“血型和输血”后,要求学生能自己设计和操作ABO血型系统的鉴定实验和交叉配血试验。

(六)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社会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和决策,如在讲述到基因治疗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和其为社会带来的利弊时,让学生扮演不同意见的角色进行辩论或讨论,以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观、价值观。

四、渗透途径

(一)充分利用必修内容,体现STS教育的广泛性。

必修课教学作为中学教学活动的主渠道,由于其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因此,我们应充分依托必修课教材,大面积地实施STS教育。必修课教学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一定的教材来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框架、知识内在逻辑顺序,它较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教师,要有强烈的STS教育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教材中进行STS教育的因素,不断整理和调整教学内容,让生物学教材渗透STS教育。

(二)开展选修课教学,反映STS教育的层次性。

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选修课是在完成必修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设的,它以课堂教学为主,包括实验、参观、实习、调查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实际上,开设生物选修课在实施STS教育方面有其明显的优势。与广泛性见长的必修课相比,生物学选修课中的STS教育在具有较大选择性的同时更具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第一,能根据学生的生物学方面STS素质及兴趣、爱好等,安排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生物学STS教育内容;第二,由于选修课在时间安排、内容选择及实验场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弥补必修课教学中渗透的不足,能够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三)开展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显示STS教育的多样性。

生物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生物学课本知识的扩展和加深,是强化STS教育的有效途径。生物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开展科技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生物科技活动开展STS教育,这对于显示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多样性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多样性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表现:

首先,开办生物科技讲座,介绍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介绍生物学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介绍生物学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开展趣味生物实验、小制作、科技小发明和小论文活动,并定期进行展评;收集最新科技发展动态,编写生物学STS手抄报,并定期举行评比;举办应用生物知识竞赛和实验设计操作竞赛活动。

第三,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田或医疗实验室等,然后进行现场观摩和实地学习操作;利用节假日进社区、下乡村,为普通群众或农民讲解保健知识、测血压,讲解病虫害知识等,并写出实践报告等。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STS教育内容的渗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还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渗透材料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使学生既懂得了科学原理,又懂得了科学原理与技术之间的联系,还理解了这些知识在社会中的日常应用原理。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益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领头学科之一,它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生物科学教育中渗透STS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粱强,赵瑞祯.利用《生物》新教材中的专题栏目实施STS教育[J].生物学教学,2005,30(8).

[2]施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35.

[3]魏景华.STS教育思想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J].生物学教学,2000.3.

[4]于海洪.我的STS观――生存与发展伦理问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0-23.

[5]周衍文.农村中学生物学课STS教育初探[J].生物学通报,1994,29(6).

[6]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1-105.

sts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化学教学;STS教育;渗透

一、STS教育的产生及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口激增、核威胁等。这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如何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本质和规律?如何使科学技术在社会新的价值观的导向下趋利避害、造福人类?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作为一个独立的客体加以研究,这样就导致STS即科学、技术与社会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的产生。STS研究和STS问题的解决需要新型的综合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新型人才。STS教育是以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为出发点,在STS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科技与人文社科知识以及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教育,其目的是为培养新型人才奠定完善合理的知识基础,并使受教育者形成新的STS意识和STS价值观,成为能够分析处理现实社会种种问题的新型综合人才。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STS教育就是在STS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能够积极参与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决策、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公民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在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1.充分认识STS教育理念

STS教育,其基本思想是把学生对于自然界的理解(科学)与改造世界(技术)和日常生产、生活经验(社会)结合起来,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为重心而组织的教学模式。其特点主要有:(1)在理科教学中不应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2)重视技术教育。技术是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的桥梁,进行技术教育可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3)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价值,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更明确的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4)重视素质教育而不是片面强调精英教育。科技发展需要精英,但精英毕竟是少数的,只有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才能使科学技术得到更好的利用,使经济得到振兴和发展。(5)重视学生参与意识和扩展能力的培养。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参与者,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教师首先要从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来审视化学课程中的科学知识。按照这个视角来审视,化学课程中的科学知识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化学学科的科学知识,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等;另一部分是跨学科知识,如,环境、资源、能源、健康、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等。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例如,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制法后,可向学生介绍氧气在医疗、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科学研究中的用途。在学习了水的组成后,可重点向学生介绍水污染和防治、水净化的方法、自来水的生产以及水在工业、农业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后,渗透温室效应、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等。通过教材中的知识进行STS教育,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通过技术来影响社会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通过介绍科学家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材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节中介绍了波义耳和拉瓦锡的实验,由于两人的实验装置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可见启发学生在实验中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是多么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验中学化学,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此外,还要重视利用社区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化工厂、污水处理厂等,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校周边的白色污染、垃圾状况、水质状况、农村施用化肥、农药的情况等。

参考文献:

[1]王秀红.化学课程论与课程教材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2]王敏.绿色化学理念与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sts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物理教学;STS教育;卫生职业学院

STS是英文单词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社会society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但是STS作为一个概念并不是这三个单词的简单排列。“概括地说: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学科,注重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社会中的应用[1]。”在目前的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STS教育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指导思想之一。在卫生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学模式单一、学时少、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培养优秀卫生事业人才,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把STS教育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在卫生职业学院的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改变传统物理教学中的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应用的倾向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倾向: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实践与实验环节更为重要。重视概念的理解,而忽视了知识的应用,认为做一些课后习题就是知识的应用,忽视了知识的社会价值。卫生职业学院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通过物理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物理知识,强调物理学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内容,了解物理与医学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卫生职业学院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使物理教学内容与科技、社会、医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物理学的原理解释生命活动的规律,讲授物理学的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不仅使学生掌握这些物理概念与规律,同时更要使学生懂得这些物理概念与规律是如何在临床上应用的。通过在卫生职业学院的物理教学中开展STS教育,将物理教学与临床中、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强调科学与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性,突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学生掌握医学理论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临床处理能力,使学生更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医用社会价值。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物理教学中对阐述物理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比较重视, 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STS教育可以弥补以上的不足,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STS教育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有助于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

第二,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让学生置身于学校与学校以外的大环境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有利于卫生学校探索多样化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的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是封闭的,而在STS教育中,教学形式是多样化的、开放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卫生学校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在选取物理教学内容时可以突破教材限制,将社会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与热点问题、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渗透到物理教学之中,使物理教学与时俱进。

第二,“实施STS教育,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2]

四、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科学家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知识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而且也传递着友爱与同情,传递着宽容和善良。”[3]“医乃仁术”,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情心尤为重要。STS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科学知识与技术,同时在STS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医学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社会效应和道德后果也就越发显得复杂,以德厚行对于医学工作者就显的尤为重要。这一切对医学教育工作,对卫生学校的师生员工,对于所有的卫生工作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具备的道德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也称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就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4]也就是说学习兴趣的作用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善于引导和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会把学习活动当作一件乐事而非苦差事。在卫生学校的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不但可以把枯燥无味的物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克服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单调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能更加深入、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总之,在卫生职业学院的物理教学中,将STS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卫生人才培养中,可以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能解决卫生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卫生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熊金柱. STS教育与物理教学结合探析.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8卷第4期 ,2009年8月,第120页.

[2]宋爱兰. 探索STS教育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06,9:56.

[3]王建国.STS教育中的医学科学史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 109.

[4]刘美蓉.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探索及培养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