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例6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

1、找准学生的“新知生长点”,激活学生有效反思。充分挖掘教材,分析把握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细致分析学生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切实做到“以学定教”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知道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有了角的初步认识,学会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并会画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本节课的导入重点应是充分激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有效反思,并在次基础上顺水推舟地得出两个数学概念,而不应该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当作一张白纸,重新回到一年级上册的起跑线上。有人把教师比作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催化剂”,那么,教师找准学生的“新知生长点”,激活学生有效反思,“催化剂”就会达到最佳的催化效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起始阶段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成功的导课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上课开讲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为演奏、演唱奠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走进现在的数学课堂,你会发现:丰富的导课情境像语文课,解读情境像看图说话课。正如尝试片段中的老师这样问学生:“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你又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像是在上数学课吗?这样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有效反思吗?要激活学生有效反思,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根据学科特点、课时内容、班级实际,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学生的“新知生长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有效反思。如片段一中教师的提问:关于这位老朋友“角”,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不仅帮助学生对已有数学知识的回顾,而且还培养学生元认知意识,以及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即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促使思维条理化、概括化。

2、设计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激活学生有效反思。“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学生已经会画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那么,活动的素材不妨从学生自己的手里产生,直接让学生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想一想、摆一摆,让一切的活动材料都来自学生自己,让一切的活动过程都显得顺理成章。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强调:教学中不应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要把概念过早地“符号化”,要延长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要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过程,使其有机会运用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本环节,我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的:

2.1 动手操作促有效反思。都说“儿童的智慧出于手指尖上”。“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学生已经会画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我就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贴一贴、分一分、验一验。当一张张作品展示在他们自己面前时,学生有滋有味,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当让他们上台把自己的作品分一分时,他们更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不仅认真观察台上同学的举动,脑海里还在不断地反思别人与自己的不同见解。在这一次次操作、验证中,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有效反思,使他们对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学会了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验证角的大小的方法。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2

开展培优和治跛工作,教学中注重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实际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一、基本情况分析:

上学年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总体来看比较好,但是优生面不广,尖子不尖。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良莠不齐,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差一点的学生来说,有些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一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好高鹜远、心浮气躁,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还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有些学生不具有或不够重视,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指导思想:

通过九年数学的教学,提供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五章:

第22章:二次根式;第23章:一元二次方程;第24章:图形的相似;

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第26章:随机事件的概率。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推理论证;

2、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证明的多样性。

难点:

1、引导学生探索、猜测、证明,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在教学中渗透如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五、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抓住课堂45分钟。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争取每节课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大课堂容量组织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益。

(3)课后反馈。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六、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

2.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2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_班的数学教学,本班现有__名同学,对于数学这一科来说,优等生很少,只有三两个,大部分被学生底子薄,学生相对其他班级稍活跃,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学习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本班学生基础差,有部分学生问题严重。要在本学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题的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学包括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十二章《二此函数》,第二十三章《旋转》,第二十四章《圆》,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代数三章,几何两张。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目标:

(1)根据学情,调整好教学进度,优化学习方法,激活知识积累。

(2)形成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

(3)强化规划训练,提高应考能力。

(4)关注学生特长需求,做好学生心理疏导。

具体地说,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逐步形成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掌握圆及与圆有关的概念,性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归纳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四、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认真研读新课标,钻研新教材,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对待单元检测,也教会学生认真对待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从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高效学习课堂。

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了,享受学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

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5、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真态度和良好习惯。

6、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导室工作计划,结合学校教科室的“双思、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推行,继续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贯彻教育教学法规,落实素质教育和自成教育。通过数学的学习,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渗透终生数学教育思想;让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到必要的数学知识,并通过数学课的情感渗透培养学生自强成才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班以农村孩子居多的班级。他们虽然大多朴实善良,但因为从小家长管不上,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较差。通过一年半的努力,本班数学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无论从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上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牢固;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已初步形成。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等数学思想方法已在一些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但一些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数学知识上一些拔高的内容还很模糊,课堂上参与度不高,有时还需要教师提醒。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的同学人数还不理想。

三、教材简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第16章:分式;第17章:反比例函数;第18章:勾股定理;第19章:四边形;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其中前四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选择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做到堂堂清、天天请、月月清。

6、开展分层教学,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这三类学生。

7、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和教案。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

对差生,特别是姜盼丽同学,进行个别谈话,重点对一些基本知识和一些关键知识进行辅导过关,为其以后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铺平道路。并通过实例教育,让他们树立自强成才的信心。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4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的十八大教育方针,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中考成绩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计划完成九年级下册新授课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期末检测分析,发现本班学生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平时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的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数学兴趣浓厚。另一方面是相当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数学已经落后很远,基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13课时)

本章的主要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其中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方程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和工具,本章是对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同时为二次函数的学习作好准备.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在本章得到进一步渗透和巩固。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12课时)

本章是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是函数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次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它既是其他学科研究时所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某些单变量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如本章所提及的求利润、面积等实际问题。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既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曲线之一,同时抛物线形状在建筑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抛物线型拱桥、抛物线型隧道等。和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样,二次函数也是一种非常基本的初等函数,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第二十三章旋转(9课时)

本章主要是探索和理解旋转的性质,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本章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与作图。本章的难点是辨认中心对称图形,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通过平移、平面直角坐标系,轴对称、四边形等知识的学习,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数学活动经验.本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画图、简单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等操作性活动形成图形旋转概念.它又对今后继续学习数学,尤其是几何,包括圆等内容的学习起着桥梁铺垫之作用。

第二十四章圆(16课时)

理解圆及有关概念,掌握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点,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本章是在学习了直线型图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一种特殊的曲线──圆的有关性质.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数学,尤其是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归纳的数学思想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本章的学习是高中的数学学习,尤其是圆锥曲线的学习的基础性工程.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12课时)

理解概率的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章的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和应用,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会用列举法求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材注意从知识源头开始的学习与思考,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向(原发性思想),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强化或不断地修正,丰富个人的直接经验,它将成为学生理解知识的支持系统。背景经验越丰富,知识的解释力也越强,适用范围也更广,有利于灵活的支配和运用,利于广泛迁移。

四、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九年级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和爱国主义教育。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适度安排教学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

2、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课堂。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教学中注重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实际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实习作业。

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得到发展。

8、把辅优补差工作落到实处,进行个别辅导。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5一、教学背景: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完善教学常规,能够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完成初中最后一学期的数学教学,使之高效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制定了本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这学期我所带的班级成绩较为一般。查漏补缺,特别是多关心、鼓励他们,让这些基础过差的学生能努力掌握一部分简单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支有进取心、能力较强的学习队伍,让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数学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三、新课标要求:

初三数学是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通过数学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学期学科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本册书的4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的内容,其中“二次函数”和“锐角三角函数”的内容,都是基本初等函数的基础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然而,它们又分别与抛物线和直角三角形有密切关系,即这两章内容既涉及数量关系问题,又涉及图形问题,能够很好地反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相似”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其内容以相似三角形为核心,此外还包括了“位似”变换。在这一章的最后部分,安排了对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四种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进行归纳以及综合运用的问题。

“投影与视图”也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章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它从“由物画图”和“由图想物”两个方面,反映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对于培养空间想象力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除在各章的正文和习题部分注意安排适当内容之外,还采用了“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等编排方式加强对数学应用的体现。本册书的第29章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2~3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来落实与本册内容关系密切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的要求。

五、四个单元章节:

二次函数

本章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基本性质,用二次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这些内容分为三节安排。

相似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和位似变换等。此前学习的全等是图形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而本章学习的相似是比全等更具一般性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全等可以被认为是特殊的相似(相似比为1),对于全等的认识是学习相似的重要基础。

锐角三角函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和正切),解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是自变量为锐角时的三角函数,即缩小了定义域的后的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学习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勾股定理等内容也是解直角三角形时经常使用的数学结论,因此本章与第18章“勾股定理”和“相似”有密切关系。

投影与视图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投影和视图的基础知识,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简单立体图形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根据三视图制作立体模型的实践活动。全章分为三节。

六、阶段性测试或检查方式及辅导措施:

(1)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2)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3)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4)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课后反馈。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3

反思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以及思维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自己学习的情况和不足,使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一、影响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反思能力的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抽象性,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及认知水平发展还不够完善,大部分学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忽视对学习过程的再认识。初中学生虽然能够有意识的调节和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但是反思意识、方法以及技能还不够。此外,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主要还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大脑需要记住教师讲授的数学概念、公式,需要应对一次又一次考试和作业,没有时间、也没有意识和精力去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1]

2、教师的影响

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所关注的内容主要是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很多教师甚至不知道怎样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此外,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教师没有为学生展示反思的过程、方法和技巧,学生无法模仿教师的反思学习,使学生反思意识以及能力的形成受到阻碍。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实现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要求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和合作,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逐步促进学生形成反思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反思源于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利用新知识和新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已有知识与新问题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意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再次回顾学习过程,检查自己的学习策略和结果,进行良好的反思归纳,从而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后,让学生完成了这样一个题目:试说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设置问题:(1)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2)顺次连接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3)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4)原四边形满足什么条件,顺次连接它的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矩形?(5)原四边形满足什么条件,顺次连接它的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菱形?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反思得出: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的特征有关。从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更加深刻,也让学生体会到反思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2]

3、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反思学习

反思学习意识和能力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初中学生由于自己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反思意识和方法掌握的不好,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积极地作用,为学生进行反思示范,将反思过程中展现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反思的方法和技巧。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问题的原因、目标,相关的知识结构,解题的关键、思路,是否有多种解题方法,解题时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等,指导学生增强自己的反思意识,从而掌握反思的方法,不断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

4、解题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要解题首先就要对题意进行分析,找到解题的方法,并制定解题的计划,明确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以及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题的入手点。在解题时引导学生反思,就是在解题完成后,指导学生对自己最初解题时获取信息的过程进行再次思考,尤其是期间来回反复过程的反思,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明确解题的思路以及过程,从而获得更多的解题经验,也逐步培样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例如:已知:在ABC中,∠B ∠C=110°,BO、CO是ABC的内角平分线,求:∠BOC的度数。在解题后,让学生反思:(1)在刚才的解题过程中,你用到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2)若已知∠A=70°,你能求出∠BOC的度数吗?(3)通过计算和观察,你发现∠A与∠BOC有怎样的关系?(4)若BO、CO是ABC的外角平分线,∠A与∠BOC有怎样的关系?(5)若BO是ABC的内角平分线,CO是ABC的外角平分线,∠A与∠BOC有怎样的关系?

通过对问题的反思,学生很容易意识到解决这类问题,用到了整体求值的思想方法。而且在探索的过程中,可把这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推广到一般化,形成一定的公式,有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3]

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意识,采取积极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林秀平.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2.8(74):63-64.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教学与教师角色转变

1 引言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谈到竞争,教育与科技竞争是竞争的核心。因此,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方式,提高综合人才的培养力度。我国在此新形势下提出了新课程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出色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的改革范围囊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等方面,而初中数学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新课程的改革促使初中数学教学转变教学方式,转换教师角色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本文就是基于此而开展讨论的。

2 课程改革后的师生关系与教师角色转变浅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施教理念,这就标志着教师的教学必须打破以往一贯以灌输知识为主,自主学习为辅的观念;而应站在学生角度,尊重学生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一教学理念不仅有利于打造融洽的、友善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也对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帮助。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不仅是新形势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在学校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合作的一个法宝。同时,它也是看重学生差异性,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最大程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这样就改变了以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缺少足够发言权的情形,使教师真正转变为引导者、辅助者,而不是指导者、灌输者。学生也有了接近老师、表达个人意见、展示个人特长的机会

3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与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是学生人格、智能与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产所,所以,新课程改革为顺应这一潮流,就有必要让教师的角色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让学生一跃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其拥有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

转变教师角色是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促进学生最大程度发展的重要手段。世界上没有一样的事物,人也同样如此。为充分打造让每一个学生有发展自己、认识自己的平台,这就需要在课堂上改变教师以自己讲解为主与优秀生表现自我的情况,而真正创造平等的、公平的学习讨论氛围。转变教师角色无疑对达到这一目的意义重大。

4 做好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与教师角色转变的措施

其一,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并仔细吸收、内化。因为,大多数教师已经固定在自己以往的教学模式之中,要突破这一限制就必须从思想上改变自己的认知,从而改变教师一贯的教学行为倾向。那么,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看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另外,教师作为传递知识的一个中介,他所担负的责任极其重大。而现在的社会知识每几年就更新一次,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及时添加新的教学内容,尤其数学又是一个思维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初中数学教师更应主动学习新的数学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培训学习来增强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其二,既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打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氛围,那么,我们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师就应接受自己的角色转换。从以往的指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观察者、发现者。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学的老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的理论要求,因为教育不仅仅只是为了灌输知识,它更深一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会实际运用,真正让学生学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较抽象的概念掌握开始,再到通过比较、归纳、综合来获得有关某一事物的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针对概念提出猜想、通过习题来验证,从而强化学生对这一理论的认识与理解。真正做到让学生理解、清楚明白,而不是只通过大量的习题与枯燥的讲解来让学生加深记忆。

其三,一直以来,教师都是作为一个出色的“表演者”而受到大家的认可,他们在课堂上眉飞色舞,生动的讲解着每一个概念、定义;但是,我们在感谢这些辛勤的人类园丁时,我们是否想到了学生在这种情形下居于何种地位。因此,要真正做到转变教师角色,就需要转变教师地位。新课程要求执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因为,课堂不应该只是教师一个人的,它是师生共有的场所,因为知识的传递更应该通过师生互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样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性、创造性,更能使知识的传递在一个较为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所以,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更应转变自己的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尽量减少自己课堂上的“戏份”,让学生成为“表演的主角”。真正让学生明白教师只是一位引导者、组建者、解惑者、合作者,而不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学生才是课堂的核心。

其四,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主要环节,为此,初中数学的任课教师务必要在转变自己角色的同时,加强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新时代要培养新人才,这一重担很大部分落在教师的身上。所以,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师就要学习最新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文化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只有一位具有综合性知识的教师才能有更大的可能性来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同时,初中数学教师还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因为有反思才能有提高,反思是总结经验的一个主要手段,尤其在现在这样一个需要转变教师角色的重要阶段,反思就显得更为必要。总之,打造出色的课堂少不了教师的及时反思与改进。

5 结束语

人才竞争是现今国际竞争的一个实质核心,为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就有必要让每一个参与教学的教师深入贯彻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从而真正做到转变自身角色,将课堂还给学生。而上文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与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性与应对措施的探讨并不全面,对它的完善还需要每一个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周美芳,卢英,程其练,曾琼,邓红梅;转换教师角色,适应中学体育课程改革[J],山西体育科技,2004(03)。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微粒观;化学微观思维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9–002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基本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1]。这充分体现了在分子等微粒的基础上研究物质既是化学学科研究和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运用这种研究方法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学生真正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才可能正确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厘清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建构严谨、科学的化学知识系统,发展完善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此,教师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具体知识的深刻内涵,确定有关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哪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微粒观,从而确定学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方式,增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特征和本质规律的认识。

1 初中课程标准中化学微观知识与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的分析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把初中化学微观知识安排为一个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包括“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和“物质组成的表示”,共4个二级主题。这些内容是学生学会在分子等微粒的水平上研究元素化合物的基础,有助于学生用微粒观念和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去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初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被安排在“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主题中,包括“我们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和“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共4个二级主题。这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与物质的微粒性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在分子等微粒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归纳和推理等思维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化学物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微观知识。

2 立足微粒认识的初中元素化合物教学实践

初中阶段,学生对微粒的认识要求包括: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物质的性质就不同;化学变化的实质只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在这过程中原子是不变的。这些认识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提升,具有超越事实的迁移价值,能促进学生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但是,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化学微观知识水平处于启蒙阶段。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先建构起微粒观和对微粒产生一定的认识,然后再应用这些观念去分析和解决问题[2],使学生逐步增强抽象思维,形成微观思维,以及在微粒认识上研究物质的思维习惯。

2.1 引导学生认识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联系,初步建立化学微粒观

首先,以典型的生活现象(如“花香四溢”)、化学史实(如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科学技术成就(如“原子操纵”技术)和探究实验等等,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确实是由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初步建立起原子和分子的概念;然后,在一些具体的实例上,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跟其构成微粒的联系。如通过对水蒸发和过氧化氢分解这两个过程的物质变化类型、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改变情况,以及构成物质的分子进行直观的对比分析(如表1),引导学生把物质化学性质的改变归因于其构成分子的改变,从而建立起分子的概念,并形成“物质的性质主要是由物质的结构决定”的观念。最后,借助一些简单的微粒模型,例如让学生以氧原子和氢原子的模型组合成水分子的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模拟水分子分裂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和氢分子的过程,让学生感悟、体验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的过程,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在微粒的水平上认识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初步建立化学微粒观。

2.2 引导学生了解利用微粒观研究物质的方法,形成化学微观思维

初中生建立了必备的化学微观知识后,还需要经过在微粒观的指导下,通过理论的演绎分析和事实的实验验证去分析问题,才能逐渐形成化学微观思维和在微粒水平上研究物质的学习方法。教学的过程如图1所示:

例如有关碳单质的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确不同碳单质物理性质的差异性。可以先提出这样的问题: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性质是否会存在差异呢?接着,启发学生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收集这些碳单质结构的有关信息,驱动学生比较这些碳单质的结构,得出“它们的结构不同,性质就可能存在差异”的预测;最后,从结构出发去探究各种碳单质的性质,获得“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的结论。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碳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学生已经知道了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导致不同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往往就容易产生不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也不相同的错误认识。因此,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碳单质在结构上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碳元素决定,因此不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是相似的。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来推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最后,就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碳单质的各种化学性质。这样,学生就开始从物质的结构上去分析物质的性质,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物质的切入点。

又如CO2和CO的教学。教材明确指出:“1个二氧化碳(CO2)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CO)分子多1个氧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不同”[3]。为了让学生体验这种差异,笔者先展示二氧化碳灭火器和煤气标签,让学生体验CO2的不可燃和不助燃的性质,以及认识CO的可燃性。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比较碳单质、 CO2和CO的结构异同的基础上思考:如何使CO转化为CO2?学生根据CO分子比CO2分子少了一个氧原子,想到它再与一个氧原子结合就能形成CO2分子。那么什么物质可以提供氧原子给CO分子呢?学生通过回忆碳的化学性质就想到O2和CuO,从而推测出CO能分别与O2和CuO反应,体现出可燃性和还原性;同样,将CO2转化为CO,就需要夺取CO2中的一个氧原子。学生能想到用碳单质去夺取。基于以上的引导和分析,学生再通过实验对物质性质进行验证。通过对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与转化的预测,就可以学会从得失氧原子的角度研究物质的还原性和氧化性的方法,理解碳和碳的氧化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从微粒变化基础上研究物质性质的微观思维方法。

2.3 引导学生运用微粒观理解物质的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系统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化学微粒应该成为解释和预测宏观物质变化的工具。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构成,找出各类物质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借助化学微观思维进行认知迁移,可以快速弄清各类物质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习的效率。这个过程如图2所示:

3 立足微粒认识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策略

立足微粒认识的元素化合物教学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微粒观念转化成分析和解释宏观物质的思维方法。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要有利于学生把微粒观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1 深入挖掘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微观内涵

教材上呈现的往往是具体的知识,而有关的包含基本观念的过程和方法常常是内隐的。只有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特别是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深入分析,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微观内涵,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引领学生立足微粒认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在思想方法层面要挖掘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微观思维方式,使之转变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例如,在学习物质的性质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挖掘物质结构与其性质的联系,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研究方法。在事实认识层面要挖掘对具体微粒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个别物质的性质出发总结出该类物质的性质[4],再提炼为构成这类物质的特征微粒或结构的性质,从而提高学生对有关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现象的认识和有关科学探究的预测能力。比如,从CuSO4、CuCl2等溶液的颜色提炼出含有Cu2+的水溶液一般是蓝色的,以及从FeSO4、FeCl2等溶液的颜色提炼出含有Fe2+的水溶液一般是浅绿色的等等,使学生在进行金属的置换反应时能推测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液体由蓝色变浅绿色。

3.2 突出运用化学微粒观念学习和研究物质的方法

微粒观的构建意义在于当学生面对一个具体物质时,能对构成该物质的微粒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微粒的特点及其与其他微粒的相互作用预测该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生成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和解释物质的宏观变化,把对物质宏观变化的观察与微观结构的想象紧密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规律[5]。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物质构成的异同进行物质的分类,从构成物质的微粒特点去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相关变化现象,形成运用化学微粒观念以及对相关化学微粒的认识去学习和研究物质的思路。

例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以Na2CO3、CaCO3和NaHCO3为例来介绍碳酸盐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物质构成的角度去分析,Na2CO3、NaHCO3和CaCO3一样都是含有碳酸根离子的碳酸盐,因此,都能像CaCO3那样与稀盐酸反应。进而引导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物质的反应实质是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的结合生成H2O和CO2。

进一步学习复分解反应规律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理解初中阶段学习的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就是几种常见离子之间的组合。这样,当学生再学习其他元素化合物,如铵盐等离子化合物时,就能自觉运用对有关微粒的认识进行学习:既然铵盐含有铵根离子,就可能会与碱类物质发生反应而生成H2O和NH3。

学生一旦形成了运用化学微粒观念去学习和研究物质的方法和思路,就能促进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即使以后把有关的具体知识遗忘了,运用这种方法和思路,也能使知识很快就重现出来。

3.3 注重运用实验进行验证

立足微粒认识的化学教学应该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从微粒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探讨该类物质的结构特点,进而通过对比、迁移去认识其他同类物质的性质。但是形成的新认识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

例如,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学生根据NaOH和Ca(OH)2在分类上都属于碱、在构成上都含有OH-离子的特点,推测NaOH也能像Ca(OH)2那样与CO2反应[6]。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NaOH与CO2的反应。通过对NaOH能与CO2反应的预测和验证,学生不仅学会运用微粒观研究物质的性质,还强化了对运用微粒观研究物质的有效性的体验,使学生获得并相信从微粒角度研究和学习物质是科学可靠的方法,从而在往后的学习中自觉运用起来。此外,结合化学实验,运用科学探究模式组织立足微粒认识的教学,能让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认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严密。

3.4 善用问题驱动微粒层次的思考

初中生的微观知识还在形成当中,应该要以问题引领和驱动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出发研究物质。可以设计聚焦于微粒层面的问题,启发学生在微粒认识的水平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在运用微粒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关于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即酸中的H+和碱中的OH-结合生成H2O。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酸(如HCl)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什么离子呢?

(2)碱(如NaOH)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什么离子呢?

(3)如果把酸(如HCl)和碱(如NaOH)加入同一试管中,它们解离出来的离子能结合成什么微粒呢?

这三个问题体现了从微粒的变化过程来研究物质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习从微粒层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回忆HCl和NaOH的构成的基础上,通过对微粒(离子)的重新组合,得出中和反应的本质是:H++OH-=H2O,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其他的酸与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了。通过对这样的问题的思考,学生会意识到物质的性质与其构成的微粒密切相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掌握从微粒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立足微粒认识的化学教学是以“观念建构”来促进“知识建构”。把微粒观用作指导教与学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另辟蹊径,使学生避开纷繁芜杂的表象,从本质上更加清晰地认识各种物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各种化学规律,从而构建更加科学、深刻的化学知识系统。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从微观角度去研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正是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如离子反应、有机物的性质等等)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是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衔接的有效方法。总的来说,立足微粒认识的化学教学,能使学生把观念转化为行动,在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体验化学知识的妙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7.

[2][4]陈彦玲.基于化学基本观念建构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1):15~18.

[3]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性学习;研究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性内容,帮助学生对其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能够增强初中学生们对于概念性的东西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并不多,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则也是很大的学习负担了,毕竟贪玩才是孩子们的本性。某些基础知识一旦掌握不牢,就很容易模糊、混淆概念,进而难以理解灵活性的题目,所以经常会出现错题的情况。现在初中期间的应用问题越来越灵活,需学生从题目内部充分挖掘信息,为正确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一、初中数学图形认识模块中矩形的概念探究案例

首先,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通读课本中关于矩形的概念、特征以及相关习题的基础上,为学生们出一道简单的应用题,以此来检验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木筷或者是铁丝之类的东西,现场做一个矩形的形状,然后请学生们来说明该图形的性质与特征,还可以通过角度或者是长度的调整来验证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在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之后就可以自然地过渡到正式的课程学习当中了。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去了解矩形的基本概念以及性质,然后提出问题――大家能够找出从平行四边形变化成矩形所需要的条件吗?那平行四边形与矩形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思维品质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才会有新的发现,否则便是无谓的思索,所以思维品质是思维的开始,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数学那种集数理性与逻辑性于一体的学科而言,教师简单地把概念性的东西传授给学生是不可以的,那样会使学生们显得很被动,难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数学教学既能够向学生们传授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亦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其能够自主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形成并表达自己的见解,产生进行交流的强烈愿望,增强其创新思维。

比如在新版的苏教版初中数学第五章是《丰富的图形世界》,在这个章节里面主要教学任务是带领学生们认识矩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常见的图形概念,并且学会各种图形的相关性质,能够利用一定的学习工具来绘画这些图形。在内容扩展方面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参与设计包装纸箱来了解相关的图形展开的样子以及折叠的效果。

二、多边形外角和概念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

苏教版初中数学第六章的主要内容是平面图形的认识,第二节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余角、补角、对顶角以及外角等方面的学习,下面我们主要看看多边形外角和概念的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

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等简单图形的外角和都是360°,这是初中学生已有的认知。在经过模拟创造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测多边形的外角和,或者是利用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自我求证,进行发散性的思维。也可以采取及时地询问老师、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法解决,认真、细心地反复阅读也不失为理解概念、理论的一种好方法。在进行自我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不断地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之间徘徊,最终无论是通过哪种方法来得到结果,都会令学生兴奋,并且印象深刻。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想反思,教给学生的反思方法,让学生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让学生爱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

众数的概念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中位数的计算便有一定的难度了。一般而言,老师们首先会通过举例子等方法向学生讲解各种数学概念的含义,然后再出一些与概念联系密切的习题来供学生练习,进而出一些灵活运用概念的习题来考验学生。另一个方面,也需要学生有着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主动求学的动力,对于数学概念探究性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数据组合来让学生们找出中位数以及众数,如1234567899这样非常简单的数据。当学生们了解了中位数的基本概念与算法之后,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习题来不断深入教学,在单纯的计算中位数的应用题中加一些干扰性的因素来影响学生的思维,锻炼其排除干扰项的能力。比如-2,6,8,-78,359这组数据,期中既有正数又有负数,有个位数,也有两位数,三位数,难度自然就增大了。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就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了。还可以设定一定的情境,来让学生们自主的提出问题,请人解答或者是分组讨论,各自相互分享学习经验。学生们一直都是为了考试、升学而学习,变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哪怕是教育会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权利来支配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学生们的固有思维模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学生自主的学习、探讨的过程中就能够充分地展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了。对于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的充分了解可以为学生们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性的知识较多。然而,由于概念其抽象与普遍性,使得含义相近的概念容易被混淆。总之,学生和教师都是数学概念探究的影响因素,学生占主导地位,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教师则是重要性的影响因素,要想进行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性的案例学习研究,就需要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分别着手。

【参考文献】

[1] 张彦峰,王朝.基于数学概念获得的教学设计[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