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养殖范例6篇

淡水鱼养殖

淡水鱼养殖范文1

淡水鱼的鱼种应当依据水质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如受气候以及季节变化的影响,水温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同时不同鱼类适应温度的范围不同,所以在自然水体中养殖,可以在大部分自然水体中养殖温水性鱼类,如草鱼、鳙鱼、白鲢、鳊鱼、鲂鱼、黄鳝、泥鳅、鲤鱼、鲫鱼等;而在我国南方地区,可以选择适应性较高、生理活动性强且生长速度快的热带性鱼类,如淡水白鲳鱼、角胡子鲶鱼等;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可以选择适宜在10~18℃生长的冷水性鱼类,如虹鲟鱼等。同时,还可以根据盐度来选择鱼种,如淡水鱼适应的盐度为0.2%~0.5%范围;当盐度在3%左右时,可以选择罗非鱼;而当盐度达到5%时,可以选择养殖团头鲂鱼;当盐度达到10%时,可以选择养殖淡水白鲳鱼。溶氧量也可作为选择鱼类品种的一项标准,通常情况下,我国的鱼类如角胡子鲶、泥鳅、黄鳝等最为适宜的溶氧量为5mg/L;而当水中溶氧量偏低时,可以选择养殖耐低氧的尼罗罗非鱼、淡水白鲳鱼和奥里亚罗非鱼等。此外,还可根据饵料来选择适宜的鱼种,如水中含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时,可以选择鲶鱼、鳙鱼等鱼种;水中含有大量的草类时,可以选择草鱼、鳊鱼或者团头鲂鱼等草食性鱼类;水中含有大量的底栖贝类或环节动物时,可以选择以底栖动物为食的鱼种;水中含有大量的杂鱼小鱼等,可以选择养肉食性鱼类,如加州鲈、鳜鱼等;水中的饵料比较繁杂时,可以选择杂食性鱼类,如鲤鱼、鲫鱼、黄鳝、角胡子鲶、淡水白鲳鱼等。

2合理掌握淡水鱼的放养时机

在我国北方通常以春季放养鱼种为宜,通常选择三月下旬作为放养的最佳时机,而在我国南方则通常以冬季放养鱼种为宜,由于这段时期水温较低,鱼类的活动力较弱,且鳞片比较紧密,因而在捕捞、运输以及放养等过程中,不容易导致鱼体产生机械创伤,所以通常情况下,将冬至到翌年的立春作为淡水鱼放养鱼种的最佳时机。在该阶段,鱼类的新陈代谢缓慢,因而不容易出现缺氧浮头的现象,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赤皮鱼病及水霉病的感染率。实际上冬季放养鱼种等于是提早放养,如此能够令鱼种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新生活环境的时间,从而使得鱼种的生长期得到有效延长。一般的鲤鱼科类在水温超出10℃时便开始捕食生长,故而提前防止可以令水体内的天然饵料得到充分利用,使得鱼类能够及时弥补越冬期间所消耗的能量,尽快恢复到旺时期的正常体质。

3对常见鱼病的科学防治

近几年来出现的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如细菌性败血病、水霉病、烂嘴病、鳃寄生虫病以及赤皮病等,这些病的主要病原有单胞菌类、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发病导致鱼食欲减退、游动缓慢,随后病情发展迅速,初始症状加重,体表各部位均出现严重充血或出血,甚至引起急性感染而死亡。对这些鱼的诊断可以根据外观发病症状及流行情况,必要时可解剖鱼体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诊断。其预防措施主要是从改善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及时杀灭病原体等方面进行综合预防。苗种需用全菌苗,并需要清除鱼塘淤泥以切断传播途径,在发病流行季节,要每隔半月全水体泼洒含氯消毒剂。治疗过程中需要在每立方米水体内施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进行全水体消毒,杀灭鱼体外和水体内的病原菌与寄生虫,至病情稳定或消失方可。

4结束语

淡水鱼养殖范文2

勃氏雅罗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雅罗鱼属、滩头雅罗鱼种,学名滩头雅罗鱼、三块鱼(国际商品名)、远东雅罗鱼、亚细亚陆鱼,地方名有大红线、小红线、大白肚、滩头鱼、金滩头、银滩头、黑滩头和高丽细鳞等。勃氏雅罗鱼是鲤科鱼类中唯一在海洋中生活、在淡水河流中繁殖的洄游型溯河产卵的偏冷水性鱼类,在繁殖季节主要出现于我国图们江及绥芬河流域下游纯淡水和河流人海口的半咸水域中。

勃氏雅罗鱼体长型,稍侧扁;背部颜色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变化较大,腹部白色;头尖吻长,口亚下位;圆磷;尾鳍分叉型,两叶末端尖。成鱼通常在身体两侧侧线下、鼻孔下方向后至尾鳍基部有一条橘红色纵带,因而勃氏雅罗鱼又称大红线或小红线,但纵带颜色也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每年4月中下旬,勃氏雅罗鱼都会分三批从公海千里迢迢、成群结队地游回故乡,进入淡水河流产卵繁殖。第一批游回的勃氏雅罗鱼个体较小,数量较多,体色金黄,鳍条及身体两侧的纵带呈红色或橘红色,在阳光照耀下通体金光闪闪,俗称金滩头;过一段时间,第二批勃氏雅罗鱼游回,此时的鱼个体稍大,数量极少,体色较浅,身体两侧的纵带也变浅,通体变成银白色,俗称银滩头;再过一段时间,第三批勃氏雅罗鱼游回,这批鱼的数量最多,个体最大,是勃氏雅罗鱼的主要产卵群体,鱼体色较暗,体背变成铁灰色,俗称黑滩头或铁滩头。

勃氏雅罗鱼在自然江河中3龄成熟,人工养殖的2龄可达成熟期。成熟个体一般重500克左右。每500克雌鱼怀卵量平均3万粒。

勃氏雅罗鱼在纯淡水中产卵,适宜产卵水温7~20℃。鱼的卵径小,平均直径1.8毫米,卵黏性、米黄色。

勃氏雅罗鱼仔鱼在河湾育肥,到秋末降河人海;也有的在河湾越冬,第二年春季解冻后才降河入海。成鱼产卵后即返回海中,活动于水体中下层。

勃氏雅罗鱼对温度适应性强,0~33℃均可生存,水温8℃开始摄食,22~28℃摄食最佳。勃氏雅罗鱼在海水、淡水中均可生长,有较高的耐碱性,在海水、咸水、咸淡水、纯淡水和pH值9以下的碱性水中均能生活。勃氏雅罗鱼与鲤鱼的食性相同,主要食物为水生昆x、软体动物和大型浮游动物,其次为水生维管束植物、藻类、小鱼虾等,幼鱼时期的食物主要是浮游动物,在人工池塘中可食人工颗粒饲料。

二、养殖前景

勃氏雅罗鱼是传统的名贵珍稀鱼类,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肉中蛋氨酸和赖氨酸等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比一般鱼类高(比鲤鱼、草鱼分别高出29%和34%),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A、维生素D等。现代研究证明,雅罗鱼体内含有一种多糖黏蛋白质,有促进细胞发育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冠心病的功效,对代谢性疾病、身体虚弱等也有较好疗效。历史上,勃氏雅罗鱼与兴凯湖的大白鱼和乌苏里江的鲑鱼并称为“边塞三珍”,曾是皇室贡品。由于水域环境遭到破坏,加之污染和滥捕滥捞等多种原因,我国的勃氏雅罗鱼资源濒临枯竭,自然水域的资源现已相当稀少。当前,市场上极少量的勃氏雅罗鱼的商品鱼主要来自于人工捕捞,但由于受勃氏雅罗鱼洄游的限制,其商品鱼的季节性非常强,非洄游季节市场上根本见不到。因此,每到勃氏雅罗鱼的洄游季节,人们便蜂拥而至,此时其市场价格高达120元/公斤。目前,雅罗鱼的大规模人工催产、繁育技术已经成功,商品鱼养殖也在广东、辽宁、山东、黑龙江、湖北和天津等省(市)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适应市场需求,投资勃氏雅罗鱼养殖业前景广阔。

三、养殖技术

1.建塘要求

池塘建设无严格要求,一般的水产养殖池塘即可使用。塘口面积2~10亩,水深1.5~2.0米,底泥厚度以不超过10厘米为宜。池塘之间互不相通。注意池塘水源要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在投放勃氏雅罗鱼苗种前20天左右,要对池塘进行清淤、除野和消毒。用人工或机械等方式铲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使底泥厚度不超过10厘米。清淤后往池中注水10厘米深,然后每亩用75~100公斤生石灰或8~10公斤漂白粉化浆后全池遍洒消毒。清塘两天后,将池水注到70厘米左右深,注水要经过密眼网过滤,谨防敌害生物等进入,然后往池中投入发酵好的粪肥约250公斤/亩,以培肥水质。每个池塘要配备一台3千瓦的增氧机。

2.鱼种放养

每年5月初,在池塘消毒10天后,先每亩放养体重50~60克/尾的勃氏雅罗鱼鱼种1500~2000尾;待5~6天,即勃氏雅罗鱼驯化完成、进入正常摄食后,每亩再放养350~450克/尾的白鲢鱼种100尾、400~450克/尾的花鲢鱼种50尾。

3.饲料投喂

目前尚无勃氏雅罗鱼的专用配合颗粒饲料,可暂时用乌鳢或鲈鱼的配合颗粒饲料代替。

(1)摄食驯化。在鱼池长边的中间搭一饵料台。放养鱼种两天后直接使用投饵机进行驯化,利用投饵机的投饵声音作为对勃氏雅罗鱼的声音刺激,每天驯化3次,每次1小时,3天后大部分勃氏雅罗鱼能较好地上台摄食。

(2)养殖投喂。勃氏雅罗鱼在水温8℃以上时开始摄食,22~28℃摄食最佳。投饵时应严格按照“四定”(定时、定量、定质、定位)原则进行。在饲养前期(北方地区每年5月至6月中下旬,水温22℃以下时)和后期(北方地区每年9月中旬以后,水温22℃以下时)水温偏低时每天投喂3次,时间分别为8时至8时30分、11时30分至12时、16时至16时30分,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3%;在饲养中期(北方地区每年6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水温22℃以上时),正值滩头鱼的摄食旺季,每天投喂4次,时间分别为8时至8时40分、11时30分至12时10分、16时至16时40分,19时至19时40分,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4%。

4.日常管理

(1)水位、水质调控。池塘水深初期在1.0米左右,随着水温升高和投饵量的增加,水位逐步提升至1.5~2.0米,并始终保持池塘水位在1.5~2.0米。养殖期间要及时对水质进行调控。养殖期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25~40厘米。透明度小于20厘米时,需及时换水、加水或施沸石粉、生石灰(每亩用量15公斤)等进行调节;若透明度过大,可追施氮肥和磷肥等增加池水的生物量。

淡水鱼养殖范文3

[关键词] 鱼类 疾病 诊断 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 S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275-01

近几年,淡水养殖鱼类开始增多,养殖鱼市场不断扩大,特别是淡水养殖鱼类的出现,虽然给人们养殖带来较大方便,但也导致各项疾病的产生,从而影响了我国居民的经济效益。所以,对产生的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淡水养殖鱼

淡水养殖鱼主要是利用海水以外的水对其饲养、繁殖,如:池塘、水库等以内的水资源。主要包括的鱼类为虾类、蟹类等水生生物。目前,在我国淡水养殖鱼过程中,主要的发展现状表现为三种情况。其一,淡水养殖鱼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但生产的面积比较小。其二,淡水养殖鱼形成的集约化程度高,能够促进人工的管理与控制。其三,淡水养殖鱼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主要的淡水养殖鱼分为池塘养殖、湖泊养殖等,都具有较高的集约化程度[1]。

2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诊断

淡水养殖鱼产生的疾病受外界各个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鱼类自身产生疾病,在对其诊断过程中发现,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两方面。

2.1 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般的淡水养殖鱼都为室内环境,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受淡水水温的影响,因为自然界中的淡水水温会随着气候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给一些寄生虫的产生提供有利条件,并造成淡水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第二,受氧气的影响,因为淡水中的氧气含量对淡水养殖鱼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淡水氧气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淡水养殖鱼的正常生存。第三,受水资源酸碱度的影响,一般淡水养殖鱼适合生活在酸碱度为7―8.5之间,如果低于或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加速鱼类死亡现象。

2.2 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淡水养殖鱼过程中,最为主要的饲养者为人类,所以,人的行为和活动与鱼的生存和生长也存在较大关系。一般情况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水资源产生的污染问题,人们在生活中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开始大面积的建设工厂[2]。但在另一种程度上,这些工厂的加工与生产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并污染着水资源,从而也影响了淡水养殖鱼的正常发展。第二,人们的非正常捕捞现象,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如果人们的捕捞方式不对,将会给淡水养殖鱼造成较大伤害,也会增大一些有害微生物的扩展与滋生,从而增加了更多疾病。第三,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一些疾病,如:变质、饲料过期以及不及时捕捞等现象都会引起淡水养殖鱼疾病。

基于以上对淡水养殖鱼疾病的产生和受到的污染现象,分析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制约这些行为基础上,还需要针对不同疾病的产生为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是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还是寄生虫疾病,都需要淡水养殖人员在工作中针对实际状况严格分析,并利用相关方法对其有效防治,以保证养殖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所以说,在下文中,对淡水养殖鱼常见疾病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为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法[3]。

3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3.1 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是受各种病毒入侵影响淡水养殖鱼,并产生危害疾病。比如:出血病,该病一般会危害到草鱼的鳃部、头顶或下颚等位置,传染后表现为暗黑色,甚至会造成死亡现象。为了有效对该病治疗,相关养殖人员可以从两方面对其改善。一方面,利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对淡水养殖区域进行消毒。另一方面,Φ水养殖区域内存在的淤泥、杂物等有效清理,以保持内部的清洁性,这样不仅能为淡水养殖鱼提供干净的生存空间,还能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4]。

3.2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是受细菌影响淡水养殖鱼,并导致其死亡现象。该疾病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细菌性出血病,该病一般会发生在草鱼群体中,受细菌感染后,形成严重的出血现象。为了对其有效治疗,淡水养殖人员需要利用增氧机将氯立得、菌毒克投入到淡水中,以发挥其治疗效果。期间,如果鱼类疾病更严重,需要利用耕降鱼血康宁来对其治疗。其二,烂鳃病,该病一般会产生于草鱼、鲤鱼身上,当病产生后,鱼体、鱼鳍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并且逐渐肿胀,难以呼吸。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利用石灰石、其他物质对淡水养殖区域进行消毒,也可以在鱼饲料中添加鱼虾康、易福康等药物,这样不仅能保证治疗效果,还能促进其健康成长[5]。

3.3 寄生虫性疾病

寄生虫疾病是受寄生虫的影响,导致淡水养殖鱼产生疾病。一般表现为:其一,粘袍子病,该病主要产生在鲤鱼群中。当鲤鱼受到感染会,胸部、腹部以及尾部会呈现灰白色胞囊。更为严重的是,鱼群的肠道、大脑等部位也会产生,从而影响了鱼的正常成长。为了有效防治该现象,淡水养殖人员在工作中,可以利用生石灰、漂白剂对鱼群生活环境进行清洁,以保证其全方位实施。对于已经感染的鱼群,需要利用菌毒克,渔丰碘等药物对其治疗。其二,小瓜虫病,当鱼患该病后,会离开鱼群,并表现为食欲不振、动作缓慢等现象。为了对该病进行有效治疗,淡水养殖人员需要将辣椒、生姜等投入到鱼群生活区域,并维持3-7个疗程,以促进治疗的有效性。

总结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阐述,在淡水养殖鱼类产生的疾病中,为了给人们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在工作执行过程中,相关的养殖人员需要针对饲养鱼群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异常情况,并结合不同的疾病选择出不同的实施对策,以促进淡水养殖鱼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谢达尧.大宗淡水养殖鱼类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J].水产养殖,2016,37(3):46-47.

[2] 陈如梅.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疾病的防治方法[J].养殖与饲料,2015(4):51-52,53.

[3] 于健.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J].科学种养,2015(9):213-214.

淡水鱼养殖范文4

关键词: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前言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繁殖技术主要分为水泥池人工繁殖技术、水泥池鱼苗培育以及鱼种培育,以下将具体地进行说明,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应如何养成,本文将详细的予以叙述。

1淡水石斑鱼生活习性

淡水石斑鱼是一种亚热带鱼类,对水温的要求较为苛刻,通常生活水温在17~35℃之间,最适宜的水温是25~30℃,当生活水温低于18℃时就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当水温降到15℃时只需要持续5~7d石斑鱼就会死亡。此种鱼类个体较大,体型扁,嘴比较大,性情懒惰,喜好群居以及群体活动,人工饲养的一般只吃眼前的食物,很少会去追逐食物,食量大、贪食,当进食到一定的程度会出现吐食的现象。当性腺发育成熟以后,在排卵期会有配对占区行为,若是配对成功以后,当其他的鱼类距离产卵区1m左右的时候,已经配对的2条鱼会主动的攻击入侵领地的鱼类。此外,在配对成功后亲鱼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并会一直守候在产卵区的附近,一边防止其他鱼类入侵,一边清理产卵区,直到鱼卵孵化几天后才会离开回到鱼群。并且,由于产卵石斑鱼不能够辨别同种鱼类的仔鱼,当食物不充足的时候,会出现产卵石斑鱼吞食仔鱼的情况,因此。人工养殖的一定要为产卵后的石斑鱼提供充足的食物。

2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繁殖技术

生态养殖指的是选用科学的技术方法,通过对生态系统里不同的生物之间共生互利的原理进行应用,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使植物、动物、微生物在同一环境下和谐且平衡共生的养殖模式。通过利用生态技术,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及生态间的和谐统一。以下将详细对常见的几项技术进行说明。

2.1水泥池人工繁殖技术

淡水石斑鱼一般在长到150g左右,鱼龄在1a左右,即可发育到性成熟。在野外自然的条件下,亲鱼与罗非鱼的产卵方式相同,都会在水底的淤泥里挖穴产卵。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亲鱼的产卵更多的是受到过多的人为干涉,例如,在大小15~20m2的水泥池中,可选取250g~400g重量的亲鱼150~200尾投放,让石斑鱼来自行,配对成功的亲鱼一般都会在池子的角落产卵,并在产卵前将池子角落进行一定的清理,同时,需注意水泥池的水温要保持在20℃以上。在产卵后的几天内亲鱼都会在产卵区附近徘徊,既防止其他鱼类入侵,还要清理产卵区的卫生。受精卵一般是呈现出黄绿色,不透明黏性,均匀的排列在产卵穴内,基本不会出现重叠的情况。成熟的亲鱼在产卵3次后进入夏季育肥期,一次产卵2000~3000颗。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食物充足,水温保持在26~28℃情况下,每25~30d产卵1次,在水温25~27℃情况下,大约经过72h孵出仔鱼,刚孵出的仔鱼体长大约0.5~0.6cm,聚集在水底,通常不会到处游动。到孵化出的5~6d时卵黄就会消失,这时仔鱼会游到中上层,在这个时期,6~8d就要拉1次网,目的是将仔鱼都转移到专门的培育池中,并根据仔鱼的批次和大小进行分池培养,避免出现因仔鱼大小不同而出现互相残食以及产卵亲鱼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也会吞食仔鱼的情况。

2.2水泥池鱼苗培育

人工饲养条件下鱼苗培育池的大小一般为10~15m2,并在水底安装5~6个氧气头,始终保持水中的含氧量在≥5mg/L。在鱼苗投入前要对培育池进行全面的消毒清理,注入的新水要进行过滤、暴晒、沉淀、消毒,并保持水温始终在25~27℃。鉴于,仔鱼的口裂较大,可选用丰年虫或者无节幼虫来进行投喂,具体的投喂量根据仔鱼的摄入量来定,通常为1d4次。在仔鱼的培育期要注意保持池塘有良好的水质,在7~10d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30%~50%。在培育池中培育30~35d左右,仔鱼的体长生长到1.5~2.0cm时,即可将仔鱼转移到水池中进行鱼种培育。

2.3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池的相关要求与仔鱼培育池基本相同,要对池塘进行全面消毒,所用水源要进行消毒,确保水质良好无污染,还要检测池塘是否存在漏水、渗水的情况,并且池塘尽量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在池塘消毒后的7~10d往池塘中注水,并使用40网目的过滤网进行过滤,防止池内进入其它鱼类或者敌害生物,蓄水量以0.8m为宜。蓄水完毕后要向池中施规定数量的发酵肥料进行生物饵料的培养,培养3~4d后,使用白脸盆进行检测,当具有一定的微生物饵料后,即可投放鱼苗,还要注意肥水时间与投放时间要配套,这样有利于鱼苗有较高的成活率。此外,对于所投放的鱼苗要经过筛选体形大小要尽量一致,最好是同一批次的鱼苗,还要确保健康有活力,以防止因个体差异较大导致出现互相残食的情况。刚下塘的鱼苗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前期可适当投喂豆浆,以便于浮游生物的快速繁殖,确保鱼苗有充足的饵料,此外,还应注意池塘的透明度要保持在25cm左右为宜。当鱼苗体长达到4cm左右即可投喂鱼糜或者水蚯蚓等饵料,7d以后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并相应的减少生物饵料的投喂量,直到全部改为人工饲料喂养。

3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成

在渔业养殖过程中,应该优化生产的结构,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的养殖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3.1池塘准备

淡水石斑鱼的成鱼养殖池塘面积一般为2000~6670m2,水深为1.5~2.0m为宜,要选在距离水源地距离近,便于池塘排灌,交通方便的地方。在成鱼投放前,要对池塘进行清理消毒,使用生石灰按照75~100kg/667m2的标准进行泼洒,7~10d后注入新水,并准备成鱼投放。

3.2放养密度

对于成鱼的放养密度,由池塘的面积大小、饲养管理水平、饲养技术水平、饲料的质量和数量等因素来决定。此外,成鱼的体形大小、健康状况、生长空间等因素也对放养密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成鱼的放养密度如下表1。

3.3饵料投喂

3.3.1饲料淡水石斑鱼属于比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投放饲料要保持35%的蛋白质含量,可选择使用浮性膨化饲料。3.3.2驯食及进食状态观察石斑鱼具有贪食的特性,对于食物非常的灵敏,可采取驯食的方法对其进食时间和区域进行固定。具体方法是,可在池塘的长边中部位置,使用竹竿搭建一个约5~10m2的投喂区,在这个位置不仅可以清楚观察石斑鱼的进食情况,还确保了饲料不会被大风刮走,开始投喂时,可少量投放吸引鱼群进入投喂区,然后在大量的投喂,如此反复驯食约1周左右,即可养成石斑鱼定时定点的进食习惯。在石斑鱼进食形成习惯后,投放饲料时鱼群会出现蜂拥抢食的现象,随着不断地投喂,鱼群渐渐的吃饱了就会散去。若是在投喂时,鱼群反应不够激烈,动作缓慢,食欲不高,则有可能是水质不良、饲料变质、鱼群生病、气候原因等因素造成的,要及时进行详细分析,尽快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3.4养殖管理水质调控:淡水石斑鱼对水质要求较高,透明度通常为35~40cm,在养殖前期,换水不宜过频繁,可每25d换1次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20~40cm之间。而在夏季时,温度高池塘内的饲料及粪便分解的速度很快,水质很容易变坏、泛酸,若不及时进行更换会加重水质恶化,不仅影响石斑鱼生长,还会导致鱼群生病,因此,在石斑鱼生长的中后期或者夏季高温时要加大池塘换水的频率及换水量,确保石斑鱼的生长能够有良好的水质环境。鱼病防治:淡水石斑鱼是养殖新品种,并且养殖的数量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目前还未发现针对石斑鱼的相关病症,虽然如此,也不能疏于对石斑鱼发病的防范,要切实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提高饲养技术水平,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来进行养殖,从根本上降低石斑鱼发病的几率。

4结语

淡水鱼养殖范文5

关键词 花鲈;繁养;现状;问题;淡化养殖;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67-01

海产鱼类淡化养殖是近年在我国内陆水域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受到内陆水产养殖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其最初的设想是将海产鱼类的受精卵或幼鱼通过淡化池进行逐级淡化,让其适应淡水环境后,再放入淡水中养殖为商品鱼。该技术实质上属于阶段性驯化养殖的一种方式,因为在淡水中这些鱼类虽然能够正常生长,或许能够达到性成熟,但是很难完成生殖全部过程。因而,仍然需要在海水中过渡方能获得受精卵或幼体,再转运到淡水中进行饲养。该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增加淡水养殖种类、调整养殖结构,从而实现海产鱼类从内陆淡水走向餐桌的梦想。但是,可驯养的海水鱼类种类有限,即使驯养成功,随着时间推移,也会产生种质退化现象,突出地表现在肉质退化、经济价值降低;另外,真正能够作为内陆名贵品种的驯养对象更少。因此,能否建立全陆基式海产鱼类淡化繁育与养殖体系,以减少对沿海鱼类卵子和仔鱼的依赖;能否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淡化后的鱼类进行肉质调控,以改善商品鱼质量,提高其附加值,是提高内陆水域渔业经营效益的有益尝试和有效的途径。在已经进化淡化养殖的种类中,以南美白对虾、南方鲆等国外引进水产动物为主,因为这些种类在我国没有天然分布,又是内陆水域的名贵品种,很容易被生产单位接受。

在我国本土海洋经济动物淡化养殖实践中,花鲈是最早被作为驯养对象而引入到内陆池塘或工厂化模式中,成为海水鱼类淡化养殖的一个优良品种之一,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花鲈(Lateolabrax aponicus)又称鲈鱼,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vanidae)、花鲈属(Lateolabrax),为东北亚特有种。主要分布于我国、日本、朝鲜沿海,属近海中下层经济鱼类。花鲈因其肉质鲜美,颇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花鲈资源生物学、遗传学、基础生物学、人工繁殖、生理学和养殖技术等的研究日益增多[2],但是有关花鲈全人工淡化养殖的生殖调控与良种选育研究尚未见报道。

1 我国花鲈繁育与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即使在海水养殖场,花鲈的全人工繁育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其主要原因是北方水域,花鲈自然繁殖期在秋冬季,此时天然饵料培养难度大,劳动力资源难以保障,致使人工繁殖工作难以安排;而且,生产出来的苗种,需要越冬,养殖成本高。因此,在北方水域采用人工苗种的养殖场很少,一般是捞取自然鱼苗进行驯化养殖,这不仅破坏海洋鱼类资源,违反国家渔业法规,也不符合水产养殖可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南方海域的花鲈种质资源与生产性能比北方水域差,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在北方海域养殖场进行人工繁殖,将受精卵或仔鱼运到南方海域养殖,也称为“南北接力”养殖模式。但是,这种方式存在操作不便、投资较大、苗种来源不稳定等不利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花鲈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江苏省境内目前有零星的研究和养殖也是采用这种模式或从沿海购捕回的夏花进行淡化养殖的。

2 花鲈淡化养殖的紧迫性

由于花鲈对水温、盐度和饲料营养的适应性强,目前已成为海水养殖和淡化养殖的主要对象。近年来,花鲈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也开始多样化,由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港养、池塘养殖,发展到现代海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等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方式。我国海水网箱养殖正迅猛发展,花鲈作为仅有的几种适宜网箱养殖的鱼类之一,受到极大关注。但由于完全依赖捕捞天然苗种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已成为制约花鲈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建立规模化和稳定的苗种生产体系已是当务之急[3]。

花鲈适合在多种水域养殖,例如淡水池塘、海水池塘、淡水工厂、海水工厂、网箱、内陆盐碱水域中养殖,而且具有适应性强、对饲料营养需求不高、抗病力强等诸多优点。如果花鲈养殖水面积能够达到我国可养殖水面积的10%,其养殖产量将超过海水鱼类中的任何一种鱼类,接近我国大宗水产养殖对象鲤鱼或鲫鱼产量[4]。按照目前每年花鲈养殖产量为9万t计算,每年需要花鲈苗种约为2亿尾,如果养殖面积扩大1~2倍,则需要苗种4亿~8亿尾鱼苗。

3 花鲈淡化养殖技术

3.1 亲鱼淡水驯养

在内陆水域中将北方海域野生花鲈进行淡水驯化养殖,在此期间优化养殖水质环境、亲鱼营养与饲料条件。选择生长发育良好的亲鱼,进行生殖调控,包括营养、光照、盐度、温度条件等,监测亲鱼成活率、生长情况、性腺成熟等。并与海水中养殖的亲鱼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对比,进一步优化养殖条件。

3.2 人工繁殖

对于能够达到性成熟的亲鱼,将分别进行淡水自然产

卵、淡水人工受精、调控盐度(模拟海水)自然产卵和人工受精等试验;并且鉴定卵子和质量、受精卵、胚胎发育状况等。进行胚胎发育调控,将受精卵在不同盐度水体中进行孵化试验,观察胚胎发育进程和成活情况,并与海水孵化获得的受精卵对比,评估胚胎质量。

3.3 仔鱼培育

解决开口饲料问题是花鲈仔鱼培育的关键,可以通过强化活饵培养,改善培育水体环境条件,从而有效提高成活率。花鲈鱼体规格达到5 cm左右时即可进行出售,或转入鱼种培育。

3.4 成鱼肉质调控

选择盐度不同的水体(人工调节盐度),采用同等放养模式,比较一个生长期成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色泽、口感、营养成分等)等指标,查明淡化后成鱼肉质状况,并作评估。

4 参考文献

[1] 廖国璋.花鲈的生态特性及池塘养殖问题[J].水产科技情报,1998,25(3):130-132.

[2] 张春丹,李明云.花鲈繁殖生物学及繁育技术研究进展[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18(3):400-403.

淡水鱼养殖范文6

(1.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衡水053000;2.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北衡水053000)

(收稿日期:2015-01-14)

《河北渔业》2015年第3期(总第255期)调查与分析

基金项目: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创新团队资助。

作者简介:薛建民(1960.8-),男,高级工程师,衡水泥鳅和淡水虾养殖综合试验站站长。2016345187@qq.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3.006

多年来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因受土质和水质的影响,养殖品种较少、产量较低,加上近年来受市场波动影响,养殖效益下滑更为严重。为了摸索一套适于黑龙港流域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增产、增效的养殖新模式,2013-2014年,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创新团队衡水综合试验站进行了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套养南美白对虾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给养殖用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4年笔者对衡水地区大宗淡水鱼池塘套养南美白对虾的三种套养模式进行了全面跟踪调查,通过跟踪调查对不同的套养模式进行了增产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三种养殖模式在黑龙港流域都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1养殖生产情况

为了降低养殖的风险系数,本研究遵循生态套养的理念,在不改变原有淡水鱼养殖池塘条件及鱼产量的同时套养南美白对虾,充分利用水体空间,不增加投饵量,利用残饵和粪便来增加水产养殖的亩产量。

1.1养殖户和养殖模式选择

根据衡水市范围池塘养殖方式、方法,在引进

南美白对虾套养时,针对现有条件科学制定了三种养殖模式,分别是:鱼种池套养南美白对虾、成鱼池套养南美白对虾、定置网箱池塘套养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共选择了8家养殖户进行,主要在冀州市、桃城区和武邑三个地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2苗种放养情况

8家养殖户根据实际的养殖模式制定了各自具体的套养方案,不同养殖模式的具体放养品种、规格、时间和数量分别总结如表2-表4。

2养殖生产结果

采用以上三种养殖模式进行了养殖生产实验,均没有投喂对虾饵料,只是按照淡水鱼养殖过程进行正常的投饵和管理,除苗种成本外没有再增加任何额外的投资成本。经过4月左右的养殖,对8个试验养殖户的增收对虾产量进行了统计汇总,结果显示三种养殖模式均没有影响到淡水鱼的生产产量,均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具体养殖生产结果汇总如表5所示。

3增产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套养南美白对虾采用地笼捕捞的形式进行陆续上市,受商品虾规格和市场价格的影响,8家养殖户的增收经济效益不一。经过连续统计,8家试验养殖户最终的对虾增产效益汇总见表6。结果显示:在不改变原有大宗淡水鱼池塘养殖环境和鱼产量的同时,大宗淡水鱼池塘套养南美白对虾纯增效益达9450~18000元/hm2,2014年衡水市采用套养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模式共计产南美白对虾76038kg,总增经济效益213.08万元。

4前景展望

4.1示范和推广应用价值

本试验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给试验养殖户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已经在整个衡水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该成果可推广应用于黑龙港流域所涉及的44个县的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并且原有的养殖池塘不用进行刻意改造,只需增加套养南美白对虾苗种的费用,具有养殖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因此,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前景。

4.2生态效益

本研究是依据池塘生态套养来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在不改变原有鱼类饲养条件下,充分利用了饵料残饵、粪便、饵料生物等,对池塘环境起到了节能减排的生态作用,这为大宗淡水鱼类养殖业的绿色生态养殖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对于调整现有的淡水养殖结构,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进一步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3进一步提高大宗淡水鱼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经济效益的思考

上一篇畜牧业养殖

下一篇普通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