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水产养殖技术范例6篇

淡水水产养殖技术

淡水水产养殖技术范文1

论文摘要 详细介绍了南美白对虾淡水高产养殖技术,以期指导养殖户提高养殖产量,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南美白对虾自1999年池塘淡水养殖获得成功以来,养殖效益明显,且南美白对虾壳薄肉嫩、出肉率高,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现将其淡水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选址

选水源好、无污染的区域,即淡水资源丰富,河道水流能经常供给,至少在5~10月份能充足提供;工厂较少,河道水质好,无环境污染,且进排水顺畅。

2池塘面积和设置

池塘面积0.53hm2左右,既便于管理,又节省成本。面积过小,塘埂多,挖塘费用增加;面积过大,养殖管理不便,不易做到准确投喂饲料和准确观察到虾的吃食情况,喂料过多会造成浪费,过少则使虾的食料不足。池塘深3m以上,水深2.5m左右。设置单独的进排水系统,既可防病,又可调控水质。配备增氧设置,一般0.53hm2池塘设置增氧泵3只,每只15KW。

3放养前准备

3.1池塘清整

对老塘和鱼塘改造的虾塘,要进行排水清淤,保证池塘淤泥不超过10cm;池塘最好曝晒1周以上,要防止池底积水,但池泥也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3.2药物消毒

放苗前20d左右,放池水不高于20cm,对池塘进行药物消毒,以杀灭病菌和野食鱼类。消毒药物可用生石灰1 800 kg/hm2,或漂白粉(25%~32%有效氯)150kg/hm2,或菜籽饼300kg/hm2,2种类型消毒药物不能同时使用,且必须间隔一段时间。

3.3进水肥水

放苗前8d左右可进水,进水时在进水口用70~80目筛网过滤,预防野食鱼类及其卵进入,进水到50cm左右时进行肥水,一般用肥水王7.5kg/hm2、复合肥75kg/hm2,偏酸性的池塘用熟化干燥的鸡粪效果较好,用量750kg/hm2左右,使水色呈黄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在35cm左右。肥水后划塘面1/20用塑料布围起来,配制成盐度2‰的水等待放苗。肥水放苗后看水肥情况,池塘逐步加水,每次10~20cm。

4放养密度及规格

放养密度控制在75~105万尾/hm2。虾苗过少,浪费虾塘资源;虾苗过多,存量绝对值上升,水质很难控制。大量投喂饲料会导致水质破坏,大量换水致使水质很难稳定,容易发病。投放上述密度,产量可达4 500~6 000kg/hm2。虾苗规格在体长1cm左右较好。虾苗体质检验:取准备购虾苗的池水,将毛巾浸湿,拧干后摊开,放入10只左右虾苗,合上毛巾,10min后放回池水,若虾苗成活率在90%以上,说明虾苗体健质好,可购苗放养。

5日常管理

5.1水质管理

在虾体长5cm前以水育肥为主,如水质清澈,要投喂有机肥、无机肥或生物制剂,努力使其水肥。虾体长5cm后,要掌握水质透明度,一般控制在40cm左右。通过换水,适当投放沸石粉控制水质,使水质清爽。每15d要泼洒1次石灰水,使水质呈微碱性,利于虾蜕壳补充钙。至于定期消毒,以掌握控制水体稳定为目标,尽量少消毒。

5.2投料

当虾体长2cm后开始投喂饲料,以每天每万尾50g为开始基点,饲料投放量以观察网内吃食为准,把1%饲料放在观察网内,尽量做到准确,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投放饲料量。

5.3巡查

在中后期必须做到勤巡查,观察虾塘是否缺氧,是否有单独游虾,如有游虾说明虾已发病,必须及时治疗。同时还要防止野食鱼类和有害动物的侵扰。

6病害防治

主要以调控好水质来预防虾病发生,尽量控制水质稳定。如发生疾病,应掌握2个原则:一是发现细菌性疾病,可通过消毒、投喂药饵来控制;二是发现病毒性疾病,必须及时早治,如已到后期,还是早捕为好,以免遭受大的损失。

6.1细菌性疾病

6.1.1红腿病。附肢变红色,特别是游泳足最明显,头胸甲地区呈淡黄色。防治方法:用大蒜素按饲料量的1‰~2‰,加入少量清水搅匀,拌入饲料,待药液吸收后即可投喂,连喂 5d能收效,以后按15d为1个周期投喂。同时泼洒含氯消毒剂杀灭虾体及水体中病菌,并用漂白粉1~2g/m3杀菌。

6.1.2烂眼病。病虾一般伏于水草或池边水底,有时浮于水面旋转翻滚。初期眼球肿胀,逐渐由黑变褐,以后溃烂,严重者整个眼球烂掉,只剩眼柄。防治方法:经常采用光合细菌、益生素等改良水体,保持良好水质;疾病发生后,全池泼洒溴氯海因2次,每次用量0.3g/m3,同时内服氧氟沙星,添加

量为0.1%,连续投喂3~4d。

6.1.3烂鳃病。病虾鳃丝呈灰色,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向基部溃烂,溃烂坏死部分发生皱缩、脱落。防治方法参照红腿病。

淡水水产养殖技术范文2

【关键词】 淡水养殖;环保问题;应对措施

淡水养殖是指利用湖泊、江河、水库、池塘及其他内陆水域饲养和繁殖水产动物(鱼、虾、蟹、贝类等)及水生经济植物的行为。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已有2000多年的淡水养殖历史,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内陆的广大农村地区。目前,我国淡水养殖面积、产量都居于世界首位。

一、我国淡水养殖业的现状及前景

近几十年来,我国淡水养殖业迅猛发展。一是养殖面积快速扩大,二是养殖投入快速增长,三是投入劳动力的增长。[1]伴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淡水养殖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工繁育技术不断突破、水产育种技术不断创新、水产养殖种类日益丰富,养殖饲料配方技术日益提高,病害防治技术日益成熟,高产、科学养殖体系逐步形成,我国的淡水养殖科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环保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如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从而破环生态平衡,养殖过程中因为技术、经验等原因造成病害爆发破坏水体健康等。

虽然存在种种问题,但是我国的淡水养殖业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如今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动力只能是依靠科技进步,在发展淡水养殖业的同时注重对周边生态系统的保护。

二、淡水养殖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分析

1、养殖过程中对自身养殖水体造成伤害

水体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淡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农业污染源的来源之一。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的迅猛增加消耗了大量资源。我国淡水养殖大多采取高密度的养殖方式,养殖过程中势必会大量投饵甚至过量投饵,这不仅会恶化水质还会造成养殖水体富氧化严重从而对水体形成破环;同时过剩饵料、养殖动物的排泄物和生物残骸也会在水中分解并且消耗溶氧从而产生氨氮。[2]这样一来,水中的溶氧减少氨氮上升从而使水质恶化导致养殖水体环境的自身污染。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养殖生物的生长速度及产量,我国每年会向河流、湖泊等施入大量的有机肥和人畜粪肥,极大增加了养殖水体的有机负荷。

2、养殖过程中对水体底质的影响

养殖过程中需要投放饲料,但是饲料存在悬浮性差的特点这就使得没有被水产动物摄取的饲料颗粒会沉入水体底部,而水产动物排泄出的粪便、代谢产物等也会沉入水体底部。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底部的堆积物会越来越多。一方面,这些堆积物积在水底会促使水体内的微生物加强活动,增强氧气的消耗量,同时在缺氧的状态下会产生氨气、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在高浓度的状态下会造成生物体的死亡;另一方面,这些积聚在底部的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会被重新释放,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水体环境。[3]

3、养殖过程中对周边自然水环境造成损害

水产养殖废水是对周边自然水环境造成损害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投入、高产出的养殖模式造成了养殖水体的迅速恶化,而严重污染的养殖水体往往不经过处理或经过初步处理后就会排入周边自然水体造成周边水体环境的污染从而引发蓝藻和赤潮。水产养殖污水含有大量的病菌、细菌、药物残留及大量其他有害物质,养殖污水进入自然环境不仅对周边自然生物的生长、繁殖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引起水产动物的疾病暴发造成大面积死亡,破环生态平衡。

4、养殖过程中化学品残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淡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品病害的发生频率也越来越高。一些化学农药(敌百虫、漂白粉、除虫菊酯等)和抗生素(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等)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过程中来控制病害,在实际饲养过程中也常常滥用违禁药物。除此之外,还会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引诱剂或者促进生长剂等以促进养殖作物的生长、防止疾病。这些药物和添加剂的使用会对水体环境乃至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一是频繁使用添加剂和药物会提高病虫害产生抗药性,进而导致养殖者的用药量日益增加,造成水体环境质量下降。二是化学药物不合理使用在杀死有害病菌的同时也会破坏水体环境中的有益生物群落,造成水体环境的微生态失衡。三是这些药物和添加剂及其代谢产物在水体环境中能有很长时间的活性,不仅污染水体环境还会对水生动植物、微生物产生影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破坏生态平衡。同时这些药物及添加剂会侵入水产品体内,威胁消费者的健康。

三、淡水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

针对淡水养殖对水体环境及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务必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得力的手段来消除其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以确保淡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1、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养殖业执法队伍建设

(1)制定淡水养殖用水及污染物排放标准。在水产养殖管理上,我国有关部门应制定淡水养殖用水及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各类排放物、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进行说明。要提升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不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为出发点,高起点、高要求制定适合国内、国际淡水养殖的标准来减少污染物排放,对违规排放行为进行严惩。

(2)加强养殖业执法队伍建设。要保证淡水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养殖业执法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规范化、专业化的执法队伍。执法队伍不仅要具备执法知识更要具备相关水产养殖专业知识,对疫情检验、养殖水体污染取证、药物残留检验进行有针对性、有效地检查。要加大对淡水养殖水域环境的监督执法力度,对饲养情况、用药情况,水产品培育、生产到上市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严格依法进行管理。[4]对养殖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尤其是破坏环境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破坏环境的违法成本。

2、加强养殖厂的生态管理,引导淡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1)提高养殖从业人员环保意识。养殖从业人员环保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淡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作为养殖户来说最关心的是经济效益,对环境保护不是特别重视,这也是导致淡水养殖业环境恶化的原因,因此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国家要加大环保教育投入力度,实施教育均衡化,尤其要加强对落后地区淡水养殖区域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养殖户中开展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法律意识。

(2)规范养殖户养殖行为。要使淡水养殖业能可持续发展,就要进一步规范养殖人员的养殖行为。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使用饲料不仅要营养配比合理,还要根据所养水产物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水体特征来添加不同的微量元素以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在饲养过程中要避免过量、过度喂养,不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添加剂。要及时清理残余饵料减少饵料沉积对水体底质的影响;合理确定休药期,最大限度减少药物残留的危害。[5]

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广健康、科学的养殖技术

(1)改造养殖地生产条件。鱼池等水域是淡水养殖业的主要场所,养殖水域环境的好坏也决定着周边生态环境的好坏。淡水养殖需要投喂大量的饲料、需要施肥,再加上水产动物的排泄物及投喂的残饵在水底沉积容易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6]因此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养殖地达到稳定高产、环保的要求。坚持每年冬季清淤、平整底部、清洁环境,这样做既可以清除底质的有机物减少其对养殖环境的污染还能消灭病原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建立养殖水域配套改造机制,提高养殖水域的产出效率、有效保护环境。

(2)严格做好饲养管理。淡水养殖水产动物通过摄食来生长发育,若喂养不合理不仅会影响产量,还会对自身水体和周边生态造成破环,因此在投饵、施肥上要做到科学投喂,严防病从口入。要选择好的饵料,看水施肥,变质腐败的饵料坚决不用;要及时清除残余饵料防止陈积水体底部;要根据天气、水质以及养殖水生物的特性适时调整,既不多投喂也不少喂。

(3)科学预防病害。目前,我国淡水养殖业病害呈蔓延趋势,水产动物病害加剧不仅会造成养殖户损失更会对养殖水域造成巨大破坏。因此,要积极、科学预防病害。在病害的预防上要注重科学性,加强针对性。一是对养殖水体、饵料、工具等进行严格消毒;二是加强对水质的调控,保证水环境主要分子相对稳定,有效抑制病原体,创造有利于水生物生长的环境;三是及时更换新水或及时冲水,始终保持水体的良好状态。[7]

(4)提高养殖水排放处理技术。养殖排放水处理不当,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对养殖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在养殖过程中,不同的养殖产品、不同的养殖阶段、不同的养殖条件下所排放的养殖污水的指标也各不一样。要利用多种生态技术,将现有排水沟渠改造为生态沟渠,避免养殖废水直接排放,优化养殖水域环境。

【参考文献】

[1] 董双林.高效低碳―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水产学报,2011(10).

[2] 聂湘平,王翔,陈菊芳.水产养殖与有毒有害污染物残留及其环境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4).

[3] 边蔚,王路光,胡晓波,田在锋,李艳华,陈新永.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污染防治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9(6).

[4] 魏友海.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对策[J].科学看点,2005(12).

[5] 周怀东.保护与改善我国水环境的战略思考[J].水利水电技术,1998(10).

[6] 石华中.完善我国养殖业污染管理的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10(02).

[7] 马陈.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08(08).

淡水水产养殖技术范文3

关键词:水产业;淡水养殖;标准化;分析研究

1、实行淡水养殖标准化的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标准化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水产标准化工作也开始萌芽。六十年代中期,在当时水产部的领导下,开始组织了水产标准的研制工作,因系初创,缺乏经验,所以研制标准的面较狭,项目也少,只在绳网方面安排了计划和任务。从1975年起,便陆续制订出渔船、渔机方面的标准。原农林部于I977年实施了第一个水产标准,从而结束了解放二十多年长期没有水产标准的空白状况。到目前,已的水产标准一百多项,有些标准已实现配套,这些标准对产品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来,水产标准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水产标准化的专业机构也相继建立,现在已有渔船、渔机和仪器、渔具和渔具材料、水产加工、淡水养殖五个专业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同时,也相继建立了一些专业标准审查委员会,约有一百多名各专业的技术专家、学者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为水产标准化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水产行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历史短,加之专业面广,其特点不清等问题,因而发展极不平衡。在已的近一百多个个标准中,主要是渔船标准,其次为渔机和仪器标准,淡水养殖方面的标准目前仍然处于空白状态。这种局面远远落后于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无法适应淡水养殖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

2 淡水养殖标准的作用

2.1 提供先进生产技术、规范渔业生产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淡水渔业生产水平

淡水养鱼生产全过程包括了亲鱼选育、人工繁殖、鱼苗和鱼种培育、成鱼饲养等,每一步都是技术性较强的过程。由于技术水平的不同,各地的生产效益形成明显差异。通过标准的制定,将先进的技术转化为标准的形式,经推广实施,可使广大渔业工作者,在较短的时问内,较全面了解生产中的技术要点,学则能用、用则受益。标准代表了当前社会中本行业最高技术水平,是综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经验的产物,从而,保证了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2.2 提供鱼类质量判断标准,维护生产者信誉和购买者利益

亲鱼,特别是鱼苗、鱼种质量的好坏是决定生产效益的基础,许多生产者没有掌握判断的依据,盲目购买,给渔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近年来,许多鱼类繁育场忽视了亲鱼的选育,有效群体数量少、逆向选择、近亲,由此引起鱼类经济性状衰退,生产效益不理想,苗种种质的纠纷渐多。

2.3 规范技术语言,统一实验方法和检验规则,促进科技交流

对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书本中,在不同的地方习惯用语中,会出现不同的用语;同样,对同一种实验或检测对象,例如,质量检测方法、结果计算方法、检疫方法等,在不同的地方,也存在不同的操作过程。这样,习惯用语的不同,影响到科学技术的交流;实验或检测过程的差异,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对鱼类新品种的命名,现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则,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地方鱼种命名的随意性会影响到科技管理和交流。

2.4 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鱼类的正常生长必须要有良好的水环境,对许多理化因子都有一定的要求。生产的发展伴随着水环境污染源的多深化,渔业污染事故近年来不断出现,渔业水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以国家标准的《渔业水质标准》是判断渔业水质质量最常用的标准,也是分析渔业污染事故最常用的依据之一,该项标准正在修订,修订后,将对渔业水质有更高的要求 渔用饲料中掭加剂的种类很多,有些在鱼体内残留量大、残留时间长,对鱼类和人体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样,渔用药物的不良选择和使用,不仅破坏水体环境,最终也可能影响到人体健康和安全,例如中毒或减弱抵抗力等。因此,渔用饲料添加剂限量标准、渔用药物选择或使用标准,不仅应着眼于促进鱼类生长和治愈鱼病的目的,最终应围绕着保护人体健康、保护人身安全来制定。

2.5 促进和加强国际问的科学技术和贸易发展

标准是经过高度浓缩的科学技术,是长期经验的总结,成为最实用、最可靠的科技信息,也是可信的贸易信息。国际间的产品流动必须符合输入国的标准,许多国家的贸易部门都广泛收集各国标准,为企业提供各国的产品需求信息、产品质量要求和质量检验方法,促进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海洋捕捞业的发展裹足不前,一些发达国家转而注重人工淡水养殖的发展,作为具有先进人工养殖技术的国家,我国淡水养殖标准必然为国外同行所关注;另外,积极学习和推广其他国家的先进标准,通过等效、等同等方式加以采用,不断完善自身的标准质量,提高我国的淡水养殖水平。

3、加强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

要加强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第一,要研究淡水养殖专业的特点。淡水养殖是鱼、虾、具类等生物的生产过程,应有别于工业标准。制订淡水养殖标准时,既要研究品种、苗种的标准,也要研究操作规程、饲养管理的标准;既要研究水体环境、饵料生物的标准,也要研究养殖工具、技术设施的标准;既要研究鱼病防治、检疫的标准,也要研究饲料加工、鲜鱼商品的标准,同时也要研究珍珠等出口商品的标准。由此可见淡水养殖专业面广,多学科、跨行业,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淡水养殖标准具有农、轻、卫生、环保、外贸等各专业的多科性。这就是

淡水养殖标准的特性.了解淡水养殖标准的特性,将有助于我们明确淡水养殖标准的任务和工作重点,从而有利于制订标准规划,安排和配备不同专业的研究力量,使淡水养殖标准得以较快地发展,迅速改变其落后局面。

第二,要把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搞上去,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有不少同行对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至今没有把标准化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来;有些同行还不明白或不习惯利用标准化这个手段来促进水产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水产是大农业的组成部分,水产标准化也同样是把水产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桥梁,也就是把水产生产和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淡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以实现淡水养殖的现代化。今后,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标准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和科技工作者对标准化的认识,以取得各级领导对淡水养殖标准化的重视和支持,把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迅速搞上去。

第三,搞好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当务之急,就是要加速各项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制订技术标准.要坚持群众路线,实行科研,生产,使用 三结合 。制订的技术标准,必须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要加速制订淡水养殖的技术标准,这就要发动群众,调动广泛的技术力量,不仅要依靠专职的标准化技术人员,而且要有效地组织和充分利用各级水产科研,教学单位的力量,承担各项标准的研究,起草工作。同时还要发秘各个省,市,自治区和各地的水产企业单位,制订企业标准,以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果。

4、标准的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从事科研、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各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实施的监督。现阶段,淡水养殖标准化的宣传贯彻同行业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渔业工作者通过标准化管理、渔业行政管理、科研技术推广部门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中获得标准。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人们将通过网络获取最新标准。标准化工作者也将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指导标准的实施、技术培训,协同管理部门建立标准化示范区等形式,将标准真正送到使用者手中,让标准真正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部门也将在标准的监督实施过程中,检验已的标准的可行性和先进性,为保证标准的最高技术水平作进一步的修订,积累和提供科学的依据。

5、制订淡水养殖标准的方向

以满足淡水渔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在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人身财产安全的社会新形势下,按照农业部渔业局和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统一计划安排,在保证制标质量、适当控制数量的同时,继续制订一批生产和管理上急需的标准项目,以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为核心,以相关检测技术的完善为基础,与先进生产技术规程的建立相配套。促进尽快建立水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体系,突出事关国民生的大宗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标准的制订,重点是种质、饲料、鱼药、食品(卫生)、质量要求等方面的标准。

淡水水产养殖技术范文4

[关键词] 鲁甸县 淡水养殖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285-01

在淡水养殖过程中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无法提高鲁甸县淡水养殖效率,难以达到良好的养殖效果,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淡水养殖制度的完善,采取先进的管理措施与管理手段解决问题,不断优化淡水养殖机制,创新淡水养殖技术,提高淡水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鲁甸县淡水养殖气候条件

鲁甸县的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其集中在牛栏江与沙河坝区域,淡水资源较为丰富,为淡水养殖行业提供了较为良好的支持,其中许家龙洞、四方井等区域每秒出水量在1立方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淡水养殖效率。同时,鲁甸县四季温差较小,冬天的温度不会特别低,夏天的温度也不会特别高,有利于淡水养殖行业的发展。

2 鲁甸县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在淡水养殖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影响着淡水养殖经济效益的提升,无法提高社会效益。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淡水养殖品种较为混乱。当前,部分淡水养殖渔民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市场调查制度,对于市场的供求情况了解不全面,缺乏足够的认知,导致出现淡水养殖品种混乱的现象。同时,相关淡水养殖户在选择养殖品种的时候,一味的将经济效益作为出发点,并没有考虑到当地自然环境与营销出路等问题,导致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

其次,缺乏完善的淡水养殖制度。当前,淡水养殖管理部门还没有针对淡水养殖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不能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导致鲁甸县淡水养殖工作缺乏管理依据。同时,淡水养殖专业人才较为稀缺,多数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较低,不能掌握先进技术的使用方式,难以提高淡水养殖经济效益。

再次,淡水养殖饲料配比问题。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渔民对于饲料配比方面的认知不足,盲目的使用国外饲料,不能根据淡水养殖品种营养需求等因素制定完善的饲料配比方案,导致在实际养殖期间,无法有效提高淡水养殖品种的生长效率与质量。

最后,淡水养殖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当前,鲁甸县淡水养殖密度较高,并且鱼饵的投放量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可以提高淡水养殖数量,但是,会对淡水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并且被污染的水体也难以恢复。同时,在淡水养殖期间,相关养殖人员一味的重视氮与磷的含量,甚至会出现超标现象,导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的现象,再加上水体中的氮与磷不能溶解,导致水中的鱼类等出现新陈代谢失衡的现象,甚至会大量死亡,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

3 鲁甸县淡水养殖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全面分析淡水养殖问题之后,相关养殖人员与主管部门就要加强淡水养殖的管理,保证可以在提高淡水养殖产量与质量的情况下,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3.1 制定完善的淡水养殖管理制度

在淡水养殖期间,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淡水养殖管理制度,为管理人员实施管理工作提供良好依据。首先,要求淡水养殖管理人员组合成为一个总体组织,并且完善自身工作方式。其次,要重点关注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要求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先进的淡水养殖技术,并且及时传递给养殖户,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养殖效果。最后,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保证在提高淡水养殖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1]。

3.2 全面分析市场供求情况

当前,鲁甸县淡水养殖品种较多,淡水养殖市场难以规范,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在调查之后,可以全面分析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然后制定完善的指导方案。在制定指导方案之后,要求养殖户可以对自己的养殖规模与养殖品种进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淡水养殖市场的规范化,提高淡水养殖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对淡水养殖品种进行精加工处理,保证提高淡水养殖品种的销售价值,促进淡水养殖的长远发展[2]。

3.3 积极应用先进养殖技术

在淡水养殖过程中,相关养殖人员必须要积极的应用先进养殖技术,保证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减少养殖损失。此时,淡水养殖主管部门要组织养殖户参与养殖技术培训活动中,使得养殖户可以学习到更多先进的养殖技术,这样,养殖户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3]。

3.4 制定绿色无公害养殖制度

当前,淡水养殖中存在较多环境污染现象,无法提高养殖质量与效率,对国家环境也会造成污染。这就需要淡水养殖户可以利用无公害养殖技术实施工作。首先,养殖户要定量投放鱼饵、氮、磷等,这样,才能确保养殖效率与质量。其次,要应用先进的技术对水体中的氮与磷进行处理,保证不会影响淡水养殖品种的生长。最后,要为淡水养殖户树立无公害化意识,保证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淡水养殖绿色化程度,减少对当地环境的污染[4]。

结语

在鲁甸县淡水养殖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与养殖户必须要积极应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并且制定完善的淡水养殖制度,规范淡水养殖户的行为,根据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分析,引导淡水养殖户科学选择养殖品种,保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提高淡水养殖行业的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严俊,陶金波,胡仙超等.淡水养殖珍珠中文石板片厚度的变化及其微结构分析[J].功能材料,2013,44(8):1089-1093.

[2]胡园,周朝生,胡利华等.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营养分析比较[J].水生生物学报,2015(4):730-739.

淡水水产养殖技术范文5

一、钦州市水产名特优新养殖品种方兴未艾,态势良好。

自1995年以来,全市已引进繁殖了10多种海、淡水名特优新养殖品种,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和较高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到目前止,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已达到3.08万lunZ,比1995年底增加了0.50万腼罕,其中海养面积由1995年底的1.巧万肠2发展到1.67万仙产,产量由3.6万多吨增至24万t,产值由3.43亿元增至巧亿元;淡养面积由1.13万hm平发展到1.41万腼辛,产量由3.8万t增至10.56万t,产值由3.5亿元增至8.05亿元。1999年全市的水产养殖无论是产量或产值都超过历史记录,而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在面积上和产量、产值上都占有相当的份额。

更可喜的是,水产名特优新养殖品种的发展,使全市的水产养殖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大。如由钦州市淡水养殖公司进行的南美白对虾幼体中间淡化培育、成虾淡化养殖试验取得进展。该公司于1999年9月从广东引进了钓万尾南美白对虾幼体进行淡化中间培育,成功培养淡化虾苗巧万尾。同时,该公司还在钦南区沙埠镇海棠养殖基地利用8(X)m平淡水塘试养“淡化南美白对虾成虾养殖”,经有关专家验收,成活率达印%,放养的1.9万尾虾苗,经70多天的养殖每尾虾长达10一12em,即m2产量13Ikg。该公司在鳗鱼场利用70m平淡水面积进行高密度淡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成虾也获成功,放养9(XX)多尾虾苗,经70多天养殖,收获80吨成虾,折合“7时产700多公斤。市场价格每公斤也比当地的斑节对虾多ro元。淡化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为淡水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钦州市近年来积极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品种,其主要特点是:

1.实行四个结合。一是水产养殖与市场紧密结合。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在市场中生、在市场中长,先天就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二是与农业综合开发结合。钦州市地处亚热带,有很好的农业综合开发优势,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与开发性大农业结合,可以使两者得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开发性农业发展了,水产养殖就有了广阔的天地,而水产养殖的发展,又可使开发性农业朝着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发展;三是与科技结合。利用科技推动水产养殖业向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产出率、高效益、高市场占有率的方向发展;四是与外引内联结合。对外招商引资,对内实行优化组合,集多方资金为我用,把船小好掉头变成船大抗风浪。

2.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品种,市企业办、机关办、乡村办、农户办、合伙办、外资办、中外合资办,谁有能力条件谁上,能快就快,能“洋”就洋。乡镇引进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项目,一般都有一定的规模,只要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就会成为水产养殖业的辐射基地。联户具有门路广,规模小,投资少、见效快,经营灵活等特点,在全市尤其是水产养殖业刚起步的地方更应大力提倡。这既符合市情,又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联户、个体开展水产养殖引进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品种就有10多个,成为带动农村发展水产业的龙头。

3.高大深粗并举。高就是高速,大就是整体实力增大,深就是不断向深层次发展,粗就是增长方式主要是靠上新项目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上仍属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二、钦州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的实践,较好地解决了水产业深层矛盾的问题,对建设“万水工程”带来便利和作用。

1.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效地引导渔民进人市场。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可以通过渔业科技一手拉着千家万户,一手牵着市场。向渔民提供市场信息、种苗技术和销售服务,引导渔民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解决了生产与流通脱节的矛盾。如地处沿海的钦南区在“龙头”的带动下,全区有千多户农(渔)民参与水产养殖业的开发,去年就引进名特优新品种放养海养面积超过3333h时。

2.有利于解决传统水产养殖生产方式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矛盾,推动传统水产养殖向现代水产养殖的转变。如在发展淡水养殖生产中,围绕提高单产,普遍开展池塘改造,提高水体利用率,扩大池塘精养,全市池塘养殖年均667甘单产达522吨。同时,全面开发利用水域资源,不断提高资源产出率和效益,并充分利用江河水库开展网箱、围栏、围网养殖,发展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给鱼、水鱼、七星鱼、本地塘角鱼、美国青蛙、金钱龟等名特优新品种的人工繁殖和养殖。

3.有利于招商引资,扩大和增加资金的投人。钦州市水产养殖业由于注意发展名特优新养殖品种,进一步扩大了知名度,吸引了外商的投资,仅1999年9月至2以X)年2月,全市水产业招引外地资金项目达25宗,开发虾、鱼塘面积833hm2,投人资金4《刀〕多万元。如1999年底市淡水公司成功地对南美白对虾幼体中间淡化培育、成虾淡化养殖的消息传出后,1999年11月底,广东省新会市沙堆镇农行已直接与养殖户到钦州市淡水公司订购了40万尾南美白对虾苗和500多万尾罗氏沼虾苗,发放贷款13万多元。广东电白某个体老板也投入印多万元与淡水公司联合建成27hinZ虾塘,养殖南美白对虾。

4.成为农村经济支柱。钦州市水产养殖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6.93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23.05亿元,增长3倍多,占全市大农业总产值20%,为全市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之一。

5.成为地方财税收人的重要来源并增加了外汇收人。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提高了渔业产量,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尤其是在沿海一带,水产业的特产税和因此拉动的各项加工服务业的税源将成为当地财税收人的重要来源,同时,水产品的精加工和鲜活产品也将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

6.壮大了集体经济和增加了农民的收人。钦江农场于1995年前未将咸酸低产田改造为对虾养殖塘时,连年发不出职工工资,集体也没有多少积累。自从养了虾后,仅1999年放养的73lunZ对虾就盈利300多万元。增加了集体和个人的收人,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去年水产业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人增加了31元。钦北区青塘镇农民苏安全去年放养了本地塘角鱼o.shmZ,677扩单产714kg,收人8万多元;放养美国青蛙1667衬,阂衬单产gookg,收人3万多元;同时还孵化培育了30多万尾本地塘角鱼和4O多万尾美国青蛙苗。其特色养殖效应直接辐射到8个镇,带动了100多户农户大搞水产名特优新品种养殖。

三、钦州市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水平还不高,目前急需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扶持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

1.强化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的政府行为。一是政府部门或政府主管部门要根据水产业生产发展综合体系的要求,研究出发展战略和规划,并编制和监督计划实施,应把扶持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的目标列为各级政府的主要经济发展目标,成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保证实施。二是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措施推行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品种的规划布局和筹措资金,保证计划、任务的完成。近年来,灵山县政府每年都从地方财政拨出10多万元给水产部门开展名特优新鱼类养殖试验示范,对发展渔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政府协调解决方方面面的有关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拓宽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资金,是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的动力,也是个难点问题。从近年钦州情况来看发展水产养殖所需资金,转向了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筹集,并已形成多方投资体系。为此,除了解决认识问题,必须在政策、机制上作文章,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争取上级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同时,制定优惠政策,用活机制,走出一条“政策+机制”的筹资路子。例如广东省新会市沙堆镇农行采用的封闭运行贷款方式扶持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就很值得借鉴,其方式是:一是成立有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评估小组,对养殖户申请贷款养殖的场地进行技术鉴定;二是资金使用从种苗、饲料、药物、出售、税收、还贷进行直接操作;三是联合水产技术部门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四是统一规划,定拨贷款。1999年对此项目就拨贷了5(XX)多万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抓好龙头的建立和基地建设。在抓好龙头的建立上,要按照“大、高、外、强”要求组建龙头。“大”就是上大项目,建大龙头,形成大规模;“高”就是高起点;“强”就是带动力、辐射力强。在抓好基地建设上,应逐步做到:一是布局区域化,要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二是经营集约化,要围绕水产业的主导产品、拳头产品,实行定向投人,定向服务,引导渔民逐步规模经营;三是服务条列化,扶持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品种要按照“配套、有效、及时”的要求,加强服务组织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做到产前统一提供良种、信息;产中有效的技术指导和物资服务;产后提供销售、加工信息并尽力组织协调,以保证适应市场的需求。

淡水水产养殖技术范文6

[关键词]淡水渔业;环境保护;生态养殖

1淡水渔业环境概述

在我国社会经济、工业快速发展及人口密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部分地区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淡水渔业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再加上人为捕捞,使得部分淡水湖泊生态系统功能急剧减弱,各类水环境危害现象发生频率愈来愈高[1]。同时,部分淡水渔业养殖模式较为落后,资源消耗较大,容易影响水体质量,并且排污、净化措施不够到位,导致淡水环境当中营养元素如磷、氮等含量较高,进一步加剧了水质恶化。总体上来看,我国部分地区淡水渔业环境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急需完善,相关保护工作有待加强。

2影响淡水渔业环境的相关因素分析

淡水渔业环境污染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因素[2]:(1)养殖药物。多数淡水渔业养殖户会选择杀虫剂、杀菌剂等药物来控制养殖水生生物病害;利用杀藻剂、除草剂等来抑制淡水植物生长,并且会采用杀杂鱼药物来控制非养殖类动物生长。在我国部分地区,淡水渔业是主要产业之一,整体养殖规模较大,所投入的养殖药物量也十分巨大。部分养殖户缺乏科学的用药习惯,甚至存在滥用药的行为,再加上宏观监管工作不够到位,容易出现水体污染、水环境生态失衡等各种问题,反而不利于淡水渔业健康发展。(2)养殖饲料。淡水渔业养殖过程中,无论是何种养殖方式,都需要投入一定量的养殖饲料。这些饲料不可能完全被所养殖的生物消化掉,部分会残留在水体当中。相关研究表明,市面上大多数养殖饲料在水中浸泡时间超过半小时以上,其损失率接近40%。部分大规模渔业养殖基地每日投入的养殖饲料数量较大,很多未能够被水生生物正常消化的养殖饲料会不断累积,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在一些水域较深的区域当中,一些饲料会沉入水底,这部分饲料会消耗水体当中的养分,容易滋生大量厌氧生物,会让水底生态结构受到影响。(3)工业废水及城市废水污染。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工业废水及生活废水排放量愈来愈大。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方法并不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淡水环境及其资源受到持续性的污染及破坏,影响了淡水渔业发展。

3加强淡水渔业环境保护的有效策略

3.1大力发展淡水生态养殖产业

传统淡水渔业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淡水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提升产值。经过一段高增长期后,渔业经济会逐渐放缓,并且淡水渔业环境破坏程度变得愈来愈严重,渔业产品质量也会不断下降,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显然是相悖的。淡水生态渔业弥补了传统淡水养殖的缺陷与漏洞。以草鱼养殖为例,可采用集约化精养技术进行养殖。在一定规模的淡水水域中以网围的方式实施集约化精养,通过投放大规格鱼种,以养殖大规格成鱼的方式来提升养殖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3]。又如,在生态养殖当中可采用软体动物控制开发技术。部分淡水水域水质及底质较肥,可为软体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软体动物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够成为部分鱼类或水生生物的食物,为渔业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结合软体动物生长需求,实施针对性的养殖方案,能够实现滤食性鱼类与软体动物互利共生。通过生态养殖,不仅能够保持稳定的水产业经济产值,还能够加强淡水渔业环境保护,有利于实现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

3.2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能够及时反映出淡水渔业的实际环境状况,便可提前采取一定措施来控制水环境污染。根据水域污染程度、污染因素及污染源情况,相关部门可制定保护性政策,避免淡水渔业环境受到持续性破坏。同时,要建立相关预警机制,并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渔业污染事故。地方政府要加强区域渔业环境检测网络建设,形成联网监测机制,进一步扩大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范围,并将相关监测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实现社会化监督。

3.3加强淡水渔业水环境污染控制工作

相关部门要发挥协同作用,相互配合,加强淡水渔业水环境污染控制,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等方面。首先,要加强污水排放监管。在排放所有工业废水、养殖废水及生活污水前必须采取净化措施,达到排放标准后,才允许排入淡水环境当中。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监察力度,若发现违规排放行为,以法律为后盾对违规对象进行严惩。其次,要大力推广科学水产养殖技术。由相关部门指导养殖户科学用药、科学饲养,合理控制养殖药物投放量及饲料投放量,避免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等问题。另外,要加大污染源普查力度。在落实污染源普查及治理的过程中,还要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技术来修复水体,并做好相关修复评价工作,持续改善淡水渔业水环境质量。

4结语

在淡水渔业养殖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相关环境保护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并愈来愈受到社会关注。为此应通过发展淡水生态养殖产业、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及污染控制工作,对淡水渔业环境进行持续性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作者:王宾 单位:济阳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1]钟文武,王文玉,孙昳.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29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