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资源状况范例6篇

淡水资源状况

淡水资源状况范文1

对于水利建设活动的开展是社会经济得以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农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加大,可是其需求的满足情况不甚理想,针对于这样的发展现状,加强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这样的发展方式将会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淡水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并且也能减少自热灾害给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农业自身发展能力的加强。就加强农业水利过程建设的作用来看,首先,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实现对粮食产量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实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农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淡水资源,通过对水利过程的建设,能够很好地实现对于淡水资源的利用,促使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其次,对农业水利建设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用水的便捷性与安全性,通过对农村居民饮水质量的提高,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其健康状况的改善。最后,就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农村生态活动的促进,主要指的是对淡水资源的节约合理使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为建立与发展起节约可持续性社会创造可能。就目前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对于水利过程的建设,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人口激增、资源浪费明显以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而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其中,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方面,促使用水的高效,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也能实现用水的科学合理,维护社会的稳定,进而保障农业活动的持续开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村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性得以共同提高。同时,在对农业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也必须意识到,我国目前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淡水资源的需求也将更为明显。此外,由于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业污染所带来的淡水资源污染事件也是在不断增加,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用水困境。所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加强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就显得尤为必要了[1]。

2.农村水利建设活动开展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2.1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

由于受到我国的农业活动开展实际情况国情与我国具体国情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水平较低,这也就导致了农业活动的开展难以实现高效化、合理化。灌溉效果受到水利工程的自身不足影响而显得不甚理想。

2.2乡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剧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工业建设也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受其生产技术不足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影响,也就使得农业用水受污染现象的不断产生,使得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受到了破坏,致使农村自身的发展难以维系。

2.3受旱涝灾害的影响较为明显

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影响,其所受到的旱涝灾害影响的范围较广,影响程度较重。同时,由于农业水利建设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不足,使得许多农村地区的自然灾害破坏程度进一步加剧。

2.4对于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在我国,由于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发展技术的不足使得淡水资源的污染现象日益加急。同时,对于淡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也比比皆是,这也就使得许多地区的淡水资源难以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开展,一方面破坏了生态环境,一方面也使得社会发展受到影响[2]。

3.对于发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方式方法总结

3.1加强对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的科学合理性,积极发挥创新思维,进而充分实现水利工程开展的意义所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应当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人们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以此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需要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防灾功效,实现农业生产对于旱涝灾害的抵抗能力。再者,还需注重于对淡水资源的合理使用与节约保护,加强对其的使用管理,弘扬节约型社会的建立,进而更好地完成对于淡水资源的利用,使得生态环境得以更好地保护,并且也能完成社会的生产生活活动的正常开展与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积极发挥出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

3.2注重于规划的先导作用。

在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加强对于人本思想的体现,突出强调节约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说,基础的水利管理部门在进行水利建设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强对当地淡水资源具体情况的分析,结合当地的实际资源储备、分布状况,按照先满足生活用水需要再满足生产用水需求这一使用方式来实现对淡水资源的分配;其次,对于淡水资源的开采也需做到先使用地表水后使用地下水这一原则,使得对于淡水资源的分配工作与开采工作得以有顺序的开展,进而形成一个发展的有机体,进而也能加强基础水利部门对于淡水资源的管理与发展。在这样的管理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还要树立先节约再开源的发展模式,进而提高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与能力。就农业用水的使用来说,也需加强重视,进而实现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得以充分保障,严格按照发展要求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用水的分配与调度。

淡水资源状况范文2

关键词:淡水 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一、淡水资源基本情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其中地表水2.7万亿m3,地下水0.83万亿m3,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m3。全国水资源状况的基本特点是(见表1)。

1.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却只有2300m3,约为世界人均的1/4,美国的1/6,前苏联的1/8。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等7个有关组织1997年对世界153个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已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见表2)。尤其是华北地区的海滦河流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367m3,与世界最缺水的以色列(382m3),沙特阿拉伯(254m3)相近。按现行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000m3就处于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水资源量1000m3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

我国目前有15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7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辽宁、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生存的起码线(见表3)。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降至1575m3,淡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2.地区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极不匹配。长江及其以南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及其以北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9%。西北内陆河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5.3%,拥有的水资源仅占全国的4.6%(见表4)。华北地区已探明的49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占全国的41.2%,而水资源只占4.7%;江南地区矿产资源仅占全国10.2%,而水资源却占全国的42.9%(见表5)。

3.雨热同步,年内、年际分配不均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70%左右(南方60%左右,北方为8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水资源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降水量年际之间变化也很大。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北方地区为3~8倍。此外,还往往出现连续丰水或枯水年的情况,例如,松花江1898~1908年、1916~1928年连续11、13年出现枯水年;黄河1922~1932年、永定河1926~1933年连续11年和8年出现偏旱少水年。

总体来讲,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雨热同季,丰富的水利资源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它的时空分布不均,加上与人口、耕地、水资源的分布不相匹配,使得我国成为一个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也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难度。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历代都把兴修水利作为发展生产、治国安邦的大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统计,到1996年,全国水库已从20多座增加到8.4万座,总库容4600多亿m3。农田灌溉面积从2.4亿亩扩大到7.6亿亩,农业用水(包括灌溉、林牧渔菜田用水)量从1000多亿m3增加到4055亿m3,翻了两番,为我国的粮食产量达到近5000亿kg,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创造了基本条件。工业与城乡用水从8.6亿m3增加到1143亿m3,增长132倍,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用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从1949年的97%下降到1993年的78%,工业与城乡生活用水相应从2.9%提高21.9%。目前全国实际年用水量约5200多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水量的19%(见表6)。

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淡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首先是农业干旱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我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加重。70年代全国农田年均受旱面积1.7亿亩,到90年代增加到4亿亩,增加了2.3倍。1997年全国受旱面积5亿亩,因旱减收粮食470亿kg。目前,全国仅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m3左右。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

其次是城市缺水。我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据统计,全国666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日缺水量1600万m3,年缺水量约60亿m3,平均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当前全国农村还有6000万人和数千万头牲畜吃水困难。全国有1/4的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

2.江河湖泊水体污染呈恶化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工业、城市污水总排放量为416亿m3,经过集中处理达标的只占23%,其余的大都未经处理或处理尚未达标就排入江河或用于农业灌溉。在全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约10万km河长中,受污染的河长占46.5%,海河达62.3%。据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大淡水湖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黄河、海滦河、辽河、松花江等监测的50%以上河段的水质为Ⅳ~Ⅴ级,淮河除部分干流河段为Ⅲ级外,其余均为Ⅳ~Ⅴ级。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十分严重。

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全国因水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0亿元;全国受污染的农田有1000多万km2,损失粮食120亿kg。

3.气候变化和水环境恶化

据气象部门对我国近40年气候变暖的趋势研究表明,80年代平均气温比50年代高0.25℃,降水量减少30mm,北方地区最为明显。《中国21世纪议程》报告指出,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北方河流可能出现长达20年左右的枯水期,南方的河流可能出现大洪水,全国旱涝灾害更加频繁,这将对我国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影响。

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不仅给淡水资源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导致了水的生态环境恶化。江河上中游地区,由于森林特别是水源林乱砍滥伐,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减弱。同时带来下游河道、水库、湖泊的严重淤积,调蓄能力下降,河流干涸。地下水超采引发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形成地下水漏斗区56个,面积8.7万km2。北京城区最大地面下沉达0.6m,天津城区最大地面下沉2.6m。

北方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海河已变成季节性河流。黄河面临断流和污染的双重压力。从1972年到1997年的25年中,有19年发生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愈来愈严重,1995年断流122天,1996年断流136天,1997年达226天。全流域农田受旱累计7042万亩,减产粮食98.6亿kg。新疆塔里木河因干旱缺水,河流萎缩200多km,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4.用水浪费严重

首先是农业用水的浪费。目前,全国农业年用水量约40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8%,是用水大户。我国灌区大多是三四十年前,有的甚至是几百年前修建的,标准低,老化失修,配套不全,一直沿用传统的“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古老方式,水的浪费十分严重。灌溉用水中有近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损失掉了,进入田间的另一半水,由于采用大水漫灌又有近一半渗漏、蒸发了。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左右。也就是说,现在全国农业用水中的大头是白白浪费了。国外先进的国家早在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我国灌区的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了30~50年。

黄河断流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关注,但用水浪费及污染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农田灌溉面积1200万亩,年用水量为122亿m3,现在,灌溉面积发展到了1.07亿亩,增加了6.4倍,加上其他用水量,目前黄河总的需水量估计已接近于黄河天然径流总量。黄河一方面缺水,另一方面用水浪费十分严重。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35左右,同时由于大水漫灌,在甘肃景泰、宁夏盐环定、内蒙的河套等灌区都引发了次生盐碱化。

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59m3,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日本为6m3左右,美国为9m3左右);水的重复利用率我国为20%~30%,而发达国家为75%~85%。我国生产1t钢耗水20~40m3,而发达国家只需6m3左右。

我国城市一方面缺水,一方面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至少达20%。城市的节水、污水回用以及雨水利用等节水技术没有得到很好推广。目前,家庭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十分普遍,如果抽水马桶采用两段式、洗澡龙头采用曝气式,家庭生活用水就可以节省1/3。

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建设滞后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为19%。从开发利用进度来看,1980年以前,大体上每10年增加1000亿m3(见表6)。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投入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1980~1993年13年中,我国人口增加2亿多,经济翻了两番,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11.34%,而供水量年增长仅为1.27%,人均用水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水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水治理也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6.淡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供水价格偏低

目前水资源分地区、分部门管理和淡水资源无偿开发利用的状况,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水价格偏低不利于节水,也不利于各方面资金投入到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据1997年统计,目前我国城市生活用水(原水)价格平均每0.1m3/元左右,工业用水(原水)价格平均每0.16m3/元左右,农业用水价格平均每0.03m3/元左右,工农业及城镇用水都处于亏本运行状况。而欧美一些国家供水价格一般相当人民币8m3/元(包括污水处理费)左右,农业水价0.8m3元左右。国内外经验表明,提高供水价格,可以促进节约用水和延长工程使用年限。

三、21世纪中叶淡水资源的供需分析

1.预测依据

(1)人口。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至2000年全国人口为13亿;至2010年人口将增至14亿;至2050年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率为28.7%,2010年为40%,据有关专家分析,到2050年将达到56%左右,那时城镇人口约为9亿,农村人口约为7亿。

(2)粮食。解决我国16亿人口所需粮食必须立足自给,根据我国政府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按人均占有粮食400kg计算,2050年全国粮食产量需达到6.4亿t。据有关专家研究分析,全国耕地面积将由目前的20.89亿亩(人均1.7亩)下降到19亿亩(人均1.2亩),其中灌溉面积将达到9亿亩左右。

(3)国民经济。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有关部门预测,至2050年人均GDP将要达到6000美元左右(相当于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需水预测

(1)用水标准。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单方水的粮食产量平均为0.85kg;全国工业用水平均每万元产值年用水为159m3,重复利用率为30%左右;城镇生活用水每天人均177L,农村生活用水为76L。如果按目前的用水水平来预测2050年的用水量,全国年平均总需水量将达到5万~6万亿m3,相当于我国淡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的2倍,这显然是不可能。

因此,解决我国淡水资源的供需问题,必须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举,把节流放在首位的原则,用水标准只能按照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根据我国国情,参照目前发达国家水平,到2050年工业用水万元产值用水定额,采用8m3,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75%;考虑到我国人多水缺,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镇及农村生活用水的标准,只能按低水平来考虑。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定额采用225升,农村生活人均日用水定额为117升;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采用0.6~0.7,全国单方水平均粮食产量提高到1.25kg。

(2)需水总量。按以上发展指标及用水标准,经有关专家测算,2050年需水总量8200亿m3,比现在增加3000亿m3。其中城市生活用水720亿m3,比现在增加3倍,工业用水3200亿m3,比现在增加3.5倍,农业用水4280亿m3,比现在略有增加(预测结果见表7)。

(3)供需分析。我国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开发条件困难,输水距离远,为满足我国21世纪中叶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必须在全面普及节约用水,对现有供水设施进行配套挖潜改造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开发地表水、地下水、污水再生利用、跨流域调水以及海水利用,进行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水资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目前我国总供水量为5200亿m3,要满足上述需水要求,还需新增供水3000亿m3左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①搞好现有水源工程的更新配套改造挖潜工作。据统计分析,目前全国水库总库容4800亿m3,兴利库容为2500亿m3,由于老化失修,配套不全,每年实际供水量为1600亿m3,尚有900亿m3兴利库容没有得到充分调蓄利用,此外,如提高洪水预报和调度的准确度,还可以增加一部分水库的调蓄能力;全国河道的引水和提水工程年设计提引水量为3000多亿m3,由于工程和设备的老化,目前只达到2610亿m3。今后,通过对现有蓄、引、提等水源工程的更新配套改造挖潜,约可增加800亿m3的供水能力。这项工作与新建水源工程相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不淹地、不移民等优点,应予优先考虑。

②有计划的新建一批水源工程。首先是合理开发当地地下水资源。我国地下水资源可开发量为2900亿m3,目前已开采900亿m3,占可开采量的30%左右,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采取“以水定井、节水灌溉、统一规划、严格管理”的原则,可在松辽河、新疆、淮河、黄河下游两岸等地区再开采250亿m3;

二是在干旱地区及山区,广泛发动群众兴修小型、微型水利及雨水集流工程,可以增加蓄水量50亿m3;

三是加快蓄水工程建设。目前,全国在建水库兴利库容有200多亿m3、拟建和规划建设的有600亿m3;

四是兴建一批引、提水工程。全国在建和拟建的引、提水工程可增加年供水能力300亿m3左右;

五是兴建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包括南水北调,新疆和东北的北水南调,引江济淮,通榆运河,辽宁的西水东调等调水工程,总调水量估计在500亿m3左右。

③开发替代水源,污水处理回用。按照上述需水预测计算,至2050年城镇生活用水每年达720亿m3,污水处理率达70%,污水回用量按250亿m3计算。处理后其余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全国约1600亿m3可作环境用水。在沿海地区可以利用海水替代一部分淡水作为工业冷却用水和非饮用水,至2050年大约可以利用相当于50亿m3淡水的海水。

通过上述措施,至2050年全国比目前可新增供水能力3000亿m3(见表8)。全国淡水资源年总供水能力将达到8200亿m3左右,可以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因此,要实现21世纪上半叶的我国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是工农业及城镇生活必须全面节水,这是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其次要综合采取挖潜改造、新建、污水和海水利用、雨水集流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措施。20世纪后50年,我国以开源为主增加了4000多亿m3的淡水资源供给,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前50年,我国要以全面节流,搞好保护,积极开源,再增加近3000亿m3的淡水资源供给,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几点建议

1.将合理利用水资源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人均水资源量比现在减少1/4,水污染和水环境问题愈来愈突出,淡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十分尖锐。解决我国21世纪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关键在水资源。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率要达到56%,工业产值比现在增加60倍左右,其关键是淡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如果淡水资源供给出了问题,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还将会引发社会问题。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得认真研究一下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未雨绸缪”。因此,建议把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将淡水资源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及宏观调控的重点。国家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人口控制方案、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经济结构重要调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都要以淡水资源的安全供给与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前提和重要目标。将水的供求以及开发利用优先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计划和规划。

2.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举,把节流放在首位的原则。

江总书记最近指出:“要认真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和节约用水工作,二者不可偏废”。今后我国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但由于自然及环境等因素,我国可供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又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因此,解决我国淡水资源不足的问题,要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举,将节流放在首位的原则。特别在当前社会缺乏节水意识,用水浪费十分严重,国家财力薄弱,更要强调节水。把建立节水型的农业、节水型的工业及节水型的社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如果考虑工程配套及污水处理的费用,节约一方水的费用,相当于新开发一方水费用的1/10左右。

今后我国农业用水不可能有大的增长,解决我国农业当前干旱缺水和今后发展用水的问题,其根本出路在于节水。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是今后新增用水的大头,也是污染水体的主要源头,是21世纪淡水资源问题的难点。工业万元产值的用水量降到现在的1/20。不仅农业要大力普及节水灌溉,工业、乡镇企业及城乡用水也要大力普及节水。要抓紧对现有工业、乡镇企业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改造和调整工作。严格控制在缺水地区兴办耗水工业。

同时,要大力加强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特别要加强江河中上游水源林建设,涵养水源。要加大防治水污染的力度,实践证明,先污染后治理,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治理费用成倍增加。因此,特别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要加强对城市污水的处理回用,实现污水资源化。

3.将淡水资源的节流开源保护作为近期国家建设的重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一大批水利工程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这批工程大部分进入老化期,效益衰减日趋严重,急需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更新改造和配套。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将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十分重要的50年,淡水资源的有效供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为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宏伟目标,淡水资源的节流、开源、保护建设必须先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建议国家将其作为近期国家建设的重点,在研究和制定财税体制改革和安排投资计划时,加大对淡水资源节流开源保护的投入。

淡水资源状况范文3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化学课程第四单元课题1的教学内容,本节教材从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入手,利用学生对水有一些常识性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数据分析和图片,得出水资源缺乏以及水对人类的重要性,根据水污染的来源,归纳出防止水污染的措施。为过渡到下一节《水的净化》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2)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多媒体展示、学生相互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节水和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生

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大部分地方水资源缺乏,有的地方只能饮用民房板上储存的水,因此,学生对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有一点的了解。但是,对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状况缺乏认识,因此,节约用水的意识淡薄,特别是对水污染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搜索资料、制作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采用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张有三个画面的图片,分别为:美丽的水景图、水资源浪费图、水污染图,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并产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从而引入课题。

(二)、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通过展示课程中的一些数据和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图,层层推进,让学生了解全球水资源的概况以及淡水资源的紧缺,从而意识到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点。

2.利用世界人均水量和一些国家的人均水量图以及我国各地区人均水量图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从而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

3.提出问题:

(1)除了水资源本身缺少外,还有那些原因会造成水资源更加短缺?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从自己生活周围的一些现象中去寻找,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既然淡水资源缺乏,海水资源丰富,我们为什么不从海水中提取淡水呢?让学生讨论,教师例举出常用提取淡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

(三)、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1)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哪些方面节约用水了,请说出几种你节约用水的方法?

(2)利用多媒体展示图4-6、图4-7,让学生知道农业上、工业上节约用水的一些方法。

(3) 出示节约用水的标志,说出其意义。说明我国已经把水资源保护列入法律之中。

2.防止水体污染

(1)提出问题: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出现守着长江无水喝的局面,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再出示水体污染来源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总结出水体污染的来源。

(2)再展示一些触目惊心的水污染图片,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环保意识,总结出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四)小结: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2.爱护水资源:(1)节约用水(2)防止水体污染

(五)作业:

以组为团队,调查我县乌江水污染的情况以及乌江水污染的来源和防止措施。

五、板书设计

课题1、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世界水资源的状况 2.我国水资源的状况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从生活、农业、工业三方面)

2.防止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的来源:a.工业污水的任意排放

b.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C.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2)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a.工业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

b.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C.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

淡水资源状况范文4

关键词:水资源安全 可持续发展 循环利用 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135-02

水是生命之根本,任何动植物的生存均离不开水,对于人类而言同样如此,水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不仅如此,水资源也被当作战略性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样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安全已经不仅仅关乎生态问题,其也是影响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依常识可知,地球是一个蓝色星球,表面大部分覆盖着水,覆盖水的面积达到70%,但是这其中更多的海水,无法给人类直接使用,全球只有不到3%的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可以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但这部分水资源中又绝大部分处在南极冰盖里或深层的地底下,人类很难方便取用,剩下不到1%的淡水资源存量是人类可以方便取用的,相对于70%的水资源而言,人类可以直接取用的不到1%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从工业经济时代开始,世界人口急剧增长,1900年,世界人口仅为16.5亿,但是到2013年,世界人口增长到70亿,增加了3倍多,人口剧增导致水资源需求更加大,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需求更加旺盛,在可使用的水资源如此有限的情况下,水资源的需求却愈加旺盛,水资源安全问题变得异常重要和十分迫切。中国拥有960万km2国土面积,13亿多人口,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大国,水资源的安全问题更加突显。

1 我国水资源现状剖析

我国各种资源总量相对丰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人均匮乏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水资源而言同样如此。

1.1 水资源人均匮乏

世界上淡水资源储量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能被人类生产生活所方便使用的淡水资源极其稀少,我国的水资源也逃不出相对匮乏的结局。我国拥有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居世界第4位,但是从人均拥有淡水资源量来看却只有2200 m3,仅为世界人均的1/4,世界排名仅121位,相对靠后,我国已被列入世界仅有的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行列。从我国水利监测部监测情况来看,全国平均年降水量折合总量62610×108 m3,平均年河川泾流量27243×108 m3,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为8697×108 m3,其中存在重复计算的大约有7679×108立方米,以此来看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261×108 m3,加上13亿人口平均,人均水资源非常匮乏。

1.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从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来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征十分明显。我国地貌较广,降雨不均,不同地方干旱、洪涝现象频发,人口相对集中在东南部,西北部却地广人稀,从而水资源需求在地理位置上相对不均,水资源调配困难重重。水资源在地理位置上分布不均匀,比如:浙江、福建等河流降雨丰富,径流量较高,长江、珠江等河流也超过500 mm,但是黄河、海深河、辽河、黑龙江等却相较较少,只有100 mm左右,而且内陆的河流年轻径流更少,据此可以看出我国各流域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20世纪末,据相关统计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问题比较严重的城市数量达到110个。当前我国城市水资源使用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但是个别城市因水资源短缺而采取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影响未来当地人类水资源取用,甚至个别城市形成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分布不均的水资源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生存,必须引起关注。

1.3 水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已经成为影响水资源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拿浙江的一个县而言,该县荣获“中国水晶之都”称号,几年前水晶产业末整治时,全县遍地是加工水晶的企业作坊,水晶水直排河流遍地都是,全县境内没有几条河流是清澈的,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干净水资源需求。当下水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水资源安全,据统计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污水排放量每年高达445×108 m3,其中近80%左右的污水直接排入水域,直接或间接导致大面积水体污染,水环境严重恶化。近年来,浙江省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大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是在向水资源污染宣战,这就是要以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来保障水资源安全。根据环保局组织专家对黄河水污染状况及危害进行的量化分析,得出现今黄河流域污染比20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水质退化到劣Ⅵ类水质的河流段明显增长,占比超过整体黄河流段的40%,黄河水资源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挑战,而且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带来其流径领域的附近地表人、地下水受影响。因而相关各方必须充分重视水资源安全问题。

1.4 水资源浪费严重

一是节水意识淡薄,尤其是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人们普遍没有节水意识,对于生活条件较优越而不缺少水资源使用的家庭,相对于生活条件艰苦点的家庭而言更易产生水资源浪费行为。二是供水利用率低下,对于现有的可利用的水资源,我国供水能力相对不足,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下,尤其是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不高,随意性较强,造成水资源浪费,存在大漫灌现象。同时,我国城市自来水管网损失率较高,达到20%~30%,加上人们节水意识不强等因素,每年浪费的水资源非常可观。三是水循环利用率偏低,从当前我国现状来看,我国的废污水处理回用率仅为24%左右,而且废污水不能有效回收处理,导致水污染加重,这也加剧了水资源安全危机。

1.5 水资源保护压力巨大

主要体现在:一是湿地保护面临威胁。我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大国,伴随着人口急剧增长,经济高速发展及湿地过度开发,我国的湿地面临巨大威胁,数量骤减,功能弱化。二是经济发展带来压力。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废污水排放增加,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同时因水资源开发影响局部水环境的纳污能力,这一定程度上影响水资源的保护。三是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仍需多快好省地继续开发和利用,同时不合理性的开发利用存在,严重忽视对水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湖泊萎缩、湿地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问题,制约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水资源安全的对策思考

面对着如此严峻的水资源现状,为进一步确保我国水资源安全,现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思考。

(1)更新水资源保护观念。水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具有自然有限性,我国虽然总量相对较大,但人均却十分匮乏。我们要通过更新水资源保护观念,强化水资源安全认识,来确保水资源安全,观念更新是解决水资源安全问题重要和有效前提。我国应该大力宣传水资源现状、水资源保护措施,以及节水技能等,通过不断强化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去节约水资源,使水资源保护成为一种习惯。加强水资源管理,旨在确保水资源的安全,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充分考虑水环境容量和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等因素,实现经济、社会、水环境等多方协调发展。

(2)提升废污水循环利用效率。众所周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年,我国人均GDP增速基本保持在两位数,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近两年,我们经济增速依然保持在7%以上,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水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在此宏观背景下,我国应该大力开展废污水循环化利用,走水资源集约化发展之路,同时兼顾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污染,创造双重经济效应。工业废水是重要的污染源,对其进行处理和回收对于保障水资源安全非常有必要,这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城市对工业废污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20%,与发达国家的70%相比差距很大,说明我国在这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提升空间。

(3)加强水资源统筹规划和管理。对于有限的水资源利用量而言,加强对水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十分有必要。一般而言,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应从我国经济建设的整体利益出发进行综合考虑权衡,并结合当前水资源能力和供水状况进行全面规划。我们知道,不同的生产部门对水质的要求是不同的,即不同的水质能满足不同的生产要求,有些生产要求需要高水质,有些却不一定要求高水质,因而可以根据生产水质需求情况来加强水资源管理,切实做到合理用水。

(4)优化或更新供水系统。先进的供水系统是保证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对于当下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而言,必须不断优化或更新供水系统,提倡分质供水。如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更新改造,降低或消除水资源输送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在经济欠发达且水资源相对紧张的地区,推行双管线分质供水,减少单一管线供水造成的优质水源浪费。

(5)加强生态环境营造。主要有两方面:①加强植被保护,通过植被来涵养水源。森林、植被等对于水源涵养而言意义重大,它能减少或节制地表水的径流、防止土壤侵蚀,对于水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②强化湿地保护,我国是一个湿地大国,湿地对于水生态环境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现今我国湿地破坏严重,数量骤减,功能弱化,急需进行保护,确保实现湿地在水资源安全问题的积极意义。

(6)落实跨流域调水工程战略。目前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还有长江三峡等大型工程,这些都是为了确保全国水资源均衡。当前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跨流域调水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是解决日趋尖锐的淡水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

(7)加强生态环境需水调控。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迫切需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也是如此。生态环境有其需水需求,只有满足生态环境需水量,人类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营造水资源生态环境。因而,合理配置和调控现有水资源,提高水利用率,满足水生态环境需水量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王忠福.我国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5):122-127.

[2] 赵洪武.浅析我国水资源现状与问题[J].才智,2012(16):280.

淡水资源状况范文5

【关键词】城市群;发展;资源;环境基础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98-01

环境和资源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状况对于城市的发展将会起到推动或者限制的作用。分析城市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程度,对促进城市快速、高效、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以滇中的城市群发展为例,对城市群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进行分析。

一、滇中城市群概况

滇中的城市群昆明为中心,与曲靖、玉溪、楚雄等城市形成的城市群。其总面积约为9.28万平方米,据2009年的人口统计为1699.8万人,其生产总值为3306亿元,占全云南省的58.62%,是云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二、滇中城市群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特点

滇中的城市群作为云南省最发达的区域,它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主要有:长期消耗大,总量有限、人均拥有量不足和结构有所欠缺这四大特征

(一)总量有限

如表一所示,昆明、曲靖、玉溪的资源、人口数、GDP在资源总量上是相对欠缺的,除煤炭资源丰富外,其他的淡水、矿产、森林等方面还是相对紧张的,就我国的国土面积而言,其矿产和煤炭还相对丰富,但其的淡水资源相对于人口和GDP而言,军事极为的有限。

(二)人均量不足

滇中城市群由于开发较早,其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较为密集,但其资源和环境的各个要素的人均占有量不足,其淡水、耕地、矿产、森林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要远低于云南省的人均水平,只有煤炭资源高于云南省人均水平。

(三)结构有所欠缺

从滇中城市群的各类资源的有效组合来看,其能源资源中的水能资源数量有限,其他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等不只滇中地区缺少,就整个云南省来说,也是十分稀缺的。出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外,其淡水、森林等资源也十分有限,所以说其结构有所欠缺。

(四)长期的消耗大

随着大规模工业化和相关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加之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都被扩大,资源消耗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又受到资金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社会的经济发展要依靠不断的增大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来实现,这就难免会造成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酸雨面积的扩大,水资源的日益枯竭,这都是环境和资源压力增长的表现 。

三、滇中城市群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状态分析

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仅是带动几个城市的发展,它要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拿滇中城市群来说,它要带动和辐射整个云南省的发展,为我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土地资源

云南省最有利的土地资源要数山间盆地,它的面积十分有限,只占全省面积的5.9%,然而云南省的耕地就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中,所以其耕地资源也是十分有限(其面积的比重和云南省的比较见表二)。随着滇中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只能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利用率来缓解。

(二)淡水资源

淡水资源在滇中城市群资源与环境中,明显是薄弱环节。总体来看,人多水少,失控分布不均匀,相对滇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布局不相陪,这就是淡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2000年,昆明市的用水量为4.65亿立方米,到07年已经增加到6.93亿立方米,而07年昆明市的供水量只为6.45亿立方米,已出现供水不足的现象。

(三)森林资源

滇中城市群的森林资源是我国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生态屏障,对我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5.63%、53.28%、62.3%。虽然森林的覆盖率都得到了提高,但其中多为灌木林、人工林、经济林,它们的生态效益并不高,还不能满足生态防护的要求。

四、结束语

城市群能够提高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率,促进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经济合理性。现如今的国际竞争,就可以说是各国的城市群竞争,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地域单元,资源和环境基础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处理好它们与城市群发展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城市群的发展,更是对于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国家持续稳定的发展更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春萍.基于管治理念的滇中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探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21(2):47-52.

淡水资源状况范文6

一、中国的淡水资源的现状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