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范例6篇

践行核心价值观

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1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在当代中国,只有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整个国家和社会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确保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现实境遇、主体力量和有效路径,促进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现实境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具体成效如何受各种因素影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现实境遇,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找到影响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关键瓶颈,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前提。

1、有利条件

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思想、文化、制度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之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39.8万亿元,经济总值上升为世界第二。

2、制约因素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不高,导致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

现实生活中,暴力征收征用土地、强制拆迁房屋、垄断国有企业与民争斗等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常发生,严重脱节、严重削弱了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导致了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认同的消极因素。

(2)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和碰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形成挑战和挤压。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时期。很容易在价值迫求和价位选择上产生迷茫和困惑,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同受到挑战和挤压,甚至面临着“认同危机”和被“边缘化”的危险。

二、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主体力量

1、执政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领导力

执政党首先要坚持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工人阶级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部中共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其次是价值灌输。价值灌输是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科学理论输送到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教育人民,实现其服务实践的价值。灌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再次是价位示范。执政党提出意识形态是为了抓住人心;但在抓住人心的同时,政党自己也受到它的束缚,广大大民群众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信仰、信念、信心,往往聚焦于政党自身的示范意义。

2、政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责任主体

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是领导者。各级党组织领导下的各级政府则是执行者。因此在我国现行的政治生态中,各级政府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主体。具体说来,政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承担着政策执行、经济调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责任。

3、企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重要承担者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不仅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国家文化的微观创造者,还是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也是企业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的重要单元组成部分。

4、民间组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重要参与者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扩展和渗透,民间组织的兴起也日益成为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力量。民间组织凭借其自由、广泛的优势,不仅传播它们的组织核心思想,而且积极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因此,民间组织己经成为国家推进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甚至在某些领城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倡导者和捍卫者。

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基本路径与策略

1、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处于基础性地位。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众教育体系之中。首先,家庭教育反映出特殊群体的价值倾向,这些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长期的行为互动中被家长无意识地或有意识地灌输给个体。

其次。学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价值观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从学校教育过程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各级各类学校,贯穿到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最后,社会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课堂。社会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强化和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身就是一项要求群众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

2、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的主体是大众传媒。人民群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在很大界度上取决于媒体传播的力度。大众传媒是承担舆论传播工作的主力军,是营造主流舆论、推广主流价值观的主要渠道。要充分发挥媒体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各级各类媒体认清肩负的责任,努力把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中。

3、文化熏陶

通过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引导人们接受和内化主导的价值理念。文化具有普及性,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所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载体中,通过文化熏陶和感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主流文化建设,通过主流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文化。

4、实践养成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见真情。实践养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条重要路径。首先,实践是人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础。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们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而正确的价值认识最终是来源于实践,只有经过人们的亲身实践体验才能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认识。人们的价值情感、价值意志以及价值信念都是在人们的践行价值规范的实践过程中才得到强化的,人们的价值行为也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形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达到培养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和价值行为的目的,就必须积极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人们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去行动,它不仅要求受教育者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受教育者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去行动。

5、政策支持

完善人民群众的政策参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所谓政策参与就是以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决策过程。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过程,不仅可以促进人民群众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情感方面的认知,还可以强化人民群众在社会行为与价值观认识之间的协调性、一致性程度。事实上,政策能否实施合理而有效的调节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制定是否与社会发展趋势和大多数人的根本愿望相吻合,这就要求政策的制定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度,尤其要充分地听取各方来自群众的利益要求,充分发挥各方面群众的积极作用。使决策过程成为广泛听取意见、分析、研究并解决社会利益矛盾的过程,成为调动各方面群众积极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

6、制度安排

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认同和践行,就必烦保证有效的制度供给。制度建设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更要兼顾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种情况要有其他制度与之相配套,否则收入分配差就会持续扩大。要在制度上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价值观的历史传承。

[参考文献]

[1] 梅荣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构成[J].红旗文稿.2012(09)

[2] 侯惠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上如何取得共识[J].红旗文稿.2012(08)

[3] 韩震.“民主、公正、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及其原则[J].红旗文稿.2012(06)

[4] 杨明.国家与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基本路径[J].红旗文稿.2012(04)

[5] 田心铭.独立自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J]. 红旗文稿.2012(03)

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2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党的十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人,其各方面都还很不成熟,大学时期又是每个人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无论在什么社会、什么时代在该时期都容易感到价值困惑,特别是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的90后当代大学生。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是有必要的。因此,要在高校学生中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学生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养。

2高校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2.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是对16号文件中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的内容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它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该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最高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加以倡导,在高校学生中进行学习和践行,正是16号文件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和提升,最后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也是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目标,通过学习,构建适合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通过课堂的灌输和学习,来提炼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2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使学生从校园文化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2.1校园文化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校园文化展示着一个学校的品味和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是每个学校发展历史的积淀。它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对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其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具有能动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将对学生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重要的意义。在我校草堂校区全面施行书院-学院(学科)制的大背景下,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书院-学院-学科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就是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的“博雅教育”精神。书院-学院(学科)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正心、明德、励志、笃行”为理念,旨在培养“合格的人”和“有本事的人”。通过书院熏陶、学院教育,努力使同学们成为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学生在书院制背景下,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一定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2.2.2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活动也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校园活动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自身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帮助大学生实现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活动中,结合书院-学院(学科)制的办学要求开展经典诵读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所警醒;在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重要的节庆日举办纪念活动,发挥节庆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优势,挖掘节庆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将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言概之,即要使校园活动成为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2.3发挥学生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学生党员做为党员中的新鲜血液和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工作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在广大学生中有较强的认同感。同时学生党员能够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为学生工作上的表率,学习上的楷模,生活中的榜样,全方位引导普通学生向他们学习,成为校园中的正能量,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先从党员和积极分子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首先内化成为党员的基本行为准则,与他们的日常行为与生活相结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在校园开展“十个一”活动:参加一次义务捐赠活动、帮助一个人解决具体困难、提一条合理化学习建议、改掉一个陋习等。督促学生党员践行“十个一”活动,使学生党员争做活动表率和活动先锋,从大学生身边选拔青春榜样。通过党员、榜样的引领示范,让全体同学都能加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列。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重视大学生党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践行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学生党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进性优越性,对于高校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4主动占领网络新媒体阵地,使网络新媒体成为高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新媒体是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电视、报刊、户外、广播四大传统的媒体而言,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微博、微信、飞信和人人网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截至2013年6月,我国共有网民5.9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4.1%,手机网民4.64亿人,占网民比例78.5%,网民年龄结构中,比例最大的为20-29岁,占29.5%,网民职业结构中,比例最大的为学生,占26.8%。也就是学生是网络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新媒体途径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导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高校要全面加强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平台、人人平台对学生推送当日新闻、榜样在身边等信息,使网络新媒体成为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2.5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16号文件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同时应重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旨在培养大学生在生活这本优秀的社会实践教材中获益更多,进一步深化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日后的工作、学习打好基础。在高校学生当中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并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而社会实践作为联系大学生与现实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能够较好地消除大学生的接受心理障碍,使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社会实践本身作为一种价值活动,对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自己利益一致性认识有重要的作用,最后社会实践作为行为规范训练,可以为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奠定重要前提和基础,能够很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3结语

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3

【关键词】思品教育 核心价值观 对接融合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02-01

党的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努力塑造人格魅力,以身作则,在教学实践中把“24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借助生活主题,培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切实把握思想品德教学对接核心价值观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与教育功能的关系

中学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中学生,总体上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诱惑,同时因为年龄、生理特点、学习环境、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别。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对他们虽然很简单、很容易接受和熟记,但背过不等于实现了教育功能。课堂上也不能只讲授这24个字,这些词语虽然凝练和集中,但却抽象和宏观,懂得这些词语的涵义也并不是实现了教育功能。这些词语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价值观层面,涉及目标、取向、准则三个价值观定位。着眼教育功能,应该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做到润物细无声,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二)理论知识接受与道德品质养成的关系

思想品德课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是政治性很强的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色彩,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是纯知识性的教育,它是以政治知识的接受影响价值观的树立。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对接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将思想政治理论接受与道德品性养成紧密相结合,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的实现寓于良好道德品性的养成。

(三)理论常识把握与实践行为考量的关系

思想品德教学对接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实践行为的考量。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以培育引导践行,在践行中培育。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纳入教师业绩的考评标准。

二、挖潜教材内涵,切实融合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高度一致,与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高度和谐。在教学内容中穿行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也是活用教材的表现。认真探讨教材的使用与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有机结合,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切实融合教材和价值观的基本知识点。教材中蕴含价值观的知识体系有: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归宿,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情教育与爱国主义的教育相辅相成

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两点论,既要为看到我国资源丰富的一面而自豪,又要理解我国人口众多,相对资源有限的问题,树立节约保护资源的意识。

(三)环境保护理念和正确的资源观

环境保护理念和正确的资源观既是重要的政治教学内容,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四)民族内容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相融合

世界和中国的民族内容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相融合,让学生体会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领略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五)国际合作、区域合作与经济全球化

认识世界发展,体现合作的重要性,强化合作意识,增强开放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合作中增强竞争能力。

三、以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践行核心价值观

思想品德教学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从课堂走入生活,走入校园文化,走进社会中,使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譬如校园文化,悬挂中国的历史名人、事迹介绍,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重大节假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深刻领悟价值观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体验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学生个性单纯活泼,容易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融于教学之中,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教师的自身修养是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榜样

教师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教师首先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书育人的师德水平。

(一)新事物、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

在新事物、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层出不穷的当代,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不仅仅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还包括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二)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

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4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华民族精神之“钙”,一个人缺钙会得“软骨病”,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缺钙,就会得精神空虚症。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全体公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一个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主流价值观。在提倡多样化的前提下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战略要求。

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从国家发展目标角度概括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它体现了我们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价值追求。大家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从价值目标追求的角度来说,五大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达到经济上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越来越和谐,即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总的价值目标,这个目标代表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也代表了当代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利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自由、平等、公平、法治”,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要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

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一定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和挖掘,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成为我们营造良好文明新风、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鼓舞人民不断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当前我国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涉及道德方面的;二是涉及方面理想信念的。总体上看,当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价值观是好的,这是主流,必须充分肯定。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在道德方面,我们所处的社会已经面临整体上的颓废、堕落、腐化的趋势或危险。在共同理想方面,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但是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正在消失或正在减弱。社会主义价值观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已成为中国的十大不祥之兆之一(南海、贫富分化、腐败、裸官人才外流、资金外流、价值观造成的思想混乱、外汇储备4.2万亿、资源枯竭、xxxx疆独黑恶势力)。扭曲的价值观在社会上也有种种表现(两违、信访不信法、舅子怕姑爹、苗歌改编、非法聚众、好人怕坏人、不敢做好事)。在机关,主要突出表现在“四风”上。我们的共同理想信念遭受空前危机,我们党的执政合法性以及公信力受到侵蚀,侵蚀的不仅是社会道德的底线,侵蚀的更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子。

形式主义方面,在当前,其主要表现为:学风不正,学用脱节;文山会海,空话套话;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切实际,不求实效;落实不力,工作疲沓。用哗众取宠代替实事求是;用投机取巧代替实干苦干;用粗枝大叶代替一丝不苟;用走马观花代替深入实际;用僚草应付代替严谨作风;用高喊口号代替实际工作;用三心二意代替全心全意;用虚张声势代替雷厉风行;用欺上瞒下代替求真务实;用表面文章代替表里如一。

官僚主义方面,在当前,其主要表现为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跑官要官,任人唯亲; 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负责任,不敢担当;吃拿卡要,与民争利;表里不一,纪律松懈;指手画脚、不重落实;审批繁琐、执行梗阻。

享乐主义方面,在当前,其主要表现为思想空虚,精神颓废;庸懒松散,不思进取;迷恋特权,弄权贪腐;计较待遇,追名逐利;玩心太重,生活腐化;自我陶醉、标杆不高;追逐名利、贪图享受,利用职权公款吃喝玩乐,讲排场、摆阔气,任意挥霍浪费人民的财富。

奢靡之风方面,在当前,其主要表现为讲究排场,铺张浪费;大兴土木,违规建设;节庆泛滥,赛事成灾;违规配车,多头占房;巧立名目,挥霍公款;灯红酒绿,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把奢华当时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四风”之害,严重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当前群众最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迫在眉睫、非解决不可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抓住了“四风”之害,就能抓住要害、对症下药;解决好“四风”之害,就能使我们党的作风和党群干群关系有一个大的改观。反之,如果对其轻视小视、见怪不怪、听之任之,让其长期存在和蔓延扩散,必将酿成“千里长堤蚂蚁群居之患”,严重腐蚀党的肌体,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

“四风”的存在,根源在价值观出了问题。价值观出了问题,根源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和错位。长期以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关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增长,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由于我们长期重知识轻人品的教育,唯分数至上,唯考试至上,导致学生分数上去了,人品和道德却下滑了。在社会当中,我们长期强调就业增长与收入,但是却很少强调自珍、自重、自强、自爱等社会人格的教育和引导,强调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忽视精神境界的提高,强调个人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忽视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的教育。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重要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xx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更好地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使我们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强起来。xx同志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1、历史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就能激发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反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就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体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就能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就能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政治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对于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意识形态。它顺应了时展的潮流,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有效地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上奋发努力、共同进步。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坚持用正确的意识形态整合和组织人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自觉投身历史运动的思想武器,这一直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与文化资源,特有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美国学者舒曼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说到:“共产党中国犹如一栋由不同的砖石砌成的大楼,她被糅合在一起,站立着,而把她糅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识形态和组织。”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过去尚且如此,如今,当“这栋由不同的砖石砌成的大楼”崛起于世界之际,我们更没有任何理由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糅合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球意识形态处于从未有过的大活跃、大碰撞、大交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异常复杂的新考验、新挑战和新影响,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经济市场化的新特点新情况,我们社会中的原有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冲击,一些原本十分清楚的价值观受到了质疑,致使一些人在价值评判和行为准则选择上,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无所适从。一句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必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正确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为坚持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提供坚强的“主心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筑起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就能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质的规定性;就能为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提供科学指导,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好地巩固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3、根本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得以稳定和巩固的灵魂工程,对于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基础性的根本意义。

任何社会的国家政权都有自己占统治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政权得以稳定的基本精神依托和价值实现。旧政权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观的崩溃为先声,新政权的诞生也往往以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先导,国家政权的巩固、稳定和发展更是以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和完善为基本支撑。

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意识和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自身的封建政权和统治秩序。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国家政权和崭新的社会制度,既是一种社会运动,也是一种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必然有着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来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正常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和义务,有效保障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今天,我们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在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中,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就能在我国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中,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根本上减少社会冲突;就能在我国公共需求的急剧增长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就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增强人们巩固和稳定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自觉性和认同感,确保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稳如泰山。

4、时代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地向世人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对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方向性的时代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最根本的区别,不仅在于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性质、执政理念、执政方略和执政目标,深深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历史使命、理想信仰和奋斗目标。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作为一个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大党,与这些定位相适应,必然要有一个主导全党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搞好了,党就兴旺发达,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就缺乏生机和活力,走向僵化落后,导致跨台。在这个问题上,前苏联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布热津斯基就说过,苏共的垮台就是因为“瓦解了世界共产主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制度丧失了核心价值观。这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的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向世人昭示了我们党不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不论在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变化的情况下,不论在国际国内风云如何变化的情况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毫不含糊、决不动摇的。

5、战略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和壮大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党科学把握时展趋势和文化发展方位,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超越阶层、行业、职业、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不断巩固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影响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富有独特魅力,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今天,中华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发展中大国地位和世界渴望了解中华文化的愿望还不相适应。同时,西方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和影响在不断加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不断从时代的火热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有利于我们的文化保持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有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四、深入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按照省委实施意见的要求,省文明委决定,从XX年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广泛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活动结合贵州实际,主题鲜明,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相结合,在全社会积极倡导仁、义、诚、敬、孝,坚决反对懒、贪、奢、浮、愚,使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道德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步,与贵州发展同行,在公众交往中乐于助人,在危急时刻见义勇为,在社会活动中诚实守信,在职业工作中爱岗敬业,在家庭生活中孝老爱亲。通过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荣辱文化,无论过去、现在都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伦理思想、社会进步乃至世界和谐。耻,作为人类共有的情绪体验,小到个人操守、大到国家荣辱,一直与人类自身的命运和生活息息相关。明礼知耻的美德,作为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知耻文化的渊源非常重视正邪、善恶、好坏的区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也从一个侧面显现出中国文化严辨善恶、尚荣远耻的伦理特征。实际上,古代文化中的荣辱观常常以“知耻”的文化形式呈现出来,尤其强调“知耻而后勇”的认知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中国人人性中的“耻感”意识,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耻感道德思考。

孔子说: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易经》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阐述才能与德行之间的对应关系:天行健(苍天高高在上,以强有力不可抗拒的运行法则影响世界),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一方官员,务必不断增加自己的才干、才能孜孜进取,不断强壮自己)。这句话表明作为党组织书记,应当通过不断的努力具备超凡的济世才能。重视培养自己的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土地的地势就是厚广,可以承载万物,作为一方百姓的致富的“领头雁”,要积累道德,想方设法为群众增收致富,勇于承担事业。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多为老百姓做好事,多为老百姓谋利益,善事日积月累就象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老百姓的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的团体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虽历尽沧桑却一脉相承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是一代代龙的传人上下求索扬善弃恶的必然结果。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都无不劝诫提倡人们从善。从这个角度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善”的历史。所谓“善”就是“好”,“善事”就是遵循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或游戏规则所做的“好事”。 作为一方官员,务必上善若水,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努力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如何把“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在我县引向深入开展?

(一)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知认同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灌输,抓好宣传教育始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开花、结果,就能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要把“三个倡导”基本内容讲清楚,引导人们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展示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深入阐释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民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形象表达,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理性认知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这就需要找准宣传教育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要善于运用大众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加强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最大限度地唱响正气歌,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罗盘,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

培育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就是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要把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引导人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现在突出问题是,在一些领域和一些人当中,价值判断没有了界限、丧失了底线,甚至以假乱真、以丑为美、以耻为荣。一定要正视问题,把正面教育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把热点问题引导与群众道德评议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抓好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要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建立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长效机制(我身边的好人、中国梦我的梦、爱我家乡、争做文明人)。要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整治网络环境,对那些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查处、严厉打击,让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参与面越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就越深厚。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具体的,必须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动员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要坚持不懈推动实践养成,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开展面向大众的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必要的礼仪活动,让人们更好感悟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活动不在多,关键要有效果。如果离开实际生活和工作去搞道德实践活动,不管口号提得再响,活动规模再大,最后只能是空对空。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一定要注意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让人们便于参与、乐于参与。

弘扬正气,就得压住邪气。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还应当把抓建设与抓治理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对人们反映强烈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对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对那些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要充分运用舆论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予以遏制、加强惩戒,形成社会压力,决不能听之任之。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一直是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这方面的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远远不够,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下大气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秩序、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务求取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成效。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行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旅游中不文明现象日益凸显出来,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引导公众增强文明出游意识,不断提升道德素养,更好地塑造和展示良好形象。要以做好道德讲堂建设、“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在全社会营造明礼知耻、崇德向善、遵德守礼、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要以“贵人善行—最美雷山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为载体,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树立典型,推荐评选一批模范(最美公仆、最美卫士、最美天使、最美园丁、最美青少年、最美家庭、最美劳动者、最美村民、最美守法户、最美诚信户)。

(三)党员干部要引领带动

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党员干部在弘扬先进思想道德上作出表率、见诸行动,就是重要的导向和最有说服力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抓作风建设,坚持领导带头、党员干部带头,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带动整个社会出现新的气象。这深刻启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好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

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要求普通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当前,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方面,加强党性党风教育,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重德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个“德”从根本上讲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让党员干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就要把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真正把“德”的要求、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到实处。对那些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要及时提拔任用到合适岗位上来,形成鲜明的以德为先用人导向。对那些信念动摇、精神颓废的干部,对那些腐化堕落、道德败坏的干部,对那些在关键时刻逃避责任、引起民愤民怨的干部,要及时作出组织处理,决不能让“问题干部”消解思想道德建设的正效应。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明五礼(仁、义、诚、敬、孝)、知五耻(懒、贪、奢、浮、愚),对个人是品德修养,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正常生活和良好风气的丰厚滋养。公务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官德修养,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常怀公心、慎用公权、秉持公信、严守公德。人民教师要积极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村干要树立艰苦奋斗、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每个家庭要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睦邻友善、守望相助,培育形成良好家风……等等这一切,我们都能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德育功能

教育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乃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目标、价值准则、价值行为层面,更明确了国家发展目标,彰显了社会核心理念,体现了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问题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思品教学的关键问题?如何分层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是思品老师必须探讨的问题。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品教学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思想性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初中生进行“五爱”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到每个公民高尚道德素养与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初中阶段是价值观念形成的转折点,需要更多的正能量呵护他们健康成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时期,而思品课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更凸显其德育功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

1.传递正能量,拓宽学科素养

到底什么是正能量呢?科学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小于真空的物质为负。从思品学科来理解正能量应该是一切给予人积极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有大爱和责任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利用5分钟来传递正能量信息。如,格言、诗词、典故、电影、先进人物、时政热点等,使“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耳熟能详的诗句重回课堂,显示针对性、实效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激发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求知欲望,拓宽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养成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并让学生真正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好愿望。

2.重构教材体系,寓教于乐

立足学科特点,以人教版初中七、八、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为例,重构教材体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富强―经济建设(物质文明)―认清基本国情、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关注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参与政治生活;文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承担责任和服务社会、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投身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自身、家庭、学校、社会、人与自然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自由―权利和义务伴我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公正―我们崇尚公平与正义、做一个负责的公民、依法参与政治生活、和谐社会特征;法治――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权利和义务关系、网络交往新空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行为:爱国―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树立宪法和法律意识,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敬业―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传统美德薪火相传;诚信―诚信做人到永远;友善―友好交往礼为先、善待他人、相处有方、竞争合作求双赢、心有他人天地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思品课程的教学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主要渠道。老师通过重构教材体系,深入分析探讨学科价值,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价值观教育。但如何使思品课更具有德育功能,充分挖掘学科的教学价值,还需努力。

3.拓展社会实践,内化为自觉行动

从培养合格公民核心素养的角度审视思品课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德育功能。基于传统的思品课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核心价值观教育远离现实社会和学生的实际。为促进学生发展,积极开展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切入点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从不同角度去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使学生对相关核心价值观产生更广泛、深刻的认识。

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到派出所了解青少年犯罪现状;组织学生举行《模拟法庭》比赛;组织“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小论文比赛;新生军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利用假期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当一天“小交警”,学会遵守交通规则;到超市进行食品安全监督,查找“三无”食品、过期食品以及诚信消费;利用节假日到敬老院进行慰问;记录公交车上主动让座或绿色出行;替父母做家务;记住父母亲生日;认领班内学困生或德困生,建立网格学习小组,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拿出心爱玩具等进行捐助;认领校园一角绿地,成为义工护绿者;收集班级可回收垃圾;学校用餐,做到光盘行动,崇尚节约;绿色上网,防范侵害;春游遵守纪律、强化安全教育等。这样,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总之,思品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个人的基本遵循。可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思品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何等的重要!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凸显德育功能,更是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2007年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更加明确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基于对多年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总结,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在重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关任务要求的基础上,首次以24个字、12个词,即“三个倡导”,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前不同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人们思想观念趋于多元易变的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这样的凝练,对于廓清各种思想迷雾,培育基本价值共识,强基固本,凝魂聚气,引领社会价值导向,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汇聚正能量。

本书切入点较深较全面,切入视角较新颖,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来源、探索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基本内容、时代境遇、培育和践行等,表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少用抽象化、专业化的语言,而是尽量用形象的语言说明问题、阐明道理,可使读者慢慢品味、细细琢磨、逐步领会,日积月累地融化在心灵里,体现在习惯养成中,具有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试图达到“内行不觉浅,外行愿意读”的最终效果。

本书主编沈壮海,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文化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了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沈壮海教授和全国宣传干部学院黄志坚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