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读后感范例6篇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范文1

学习《共产党宣言》之读后感二

墙上满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各个时期的画像,顿然,我感到一种无产阶级革命史的凝重感,一种站在21世纪现代大厦上透过时间遂道回首过去的自豪感。虽然呈现在眼前的仅仅是富有上世纪有些泛黄的图片,但给人的却是一种强烈的震撼力。透过岁月的风尘,只有永恒精神的事物才能在时光中保存下来。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期在历史长河中仅仅是弹指一挥的瞬间,但让后人怀念和景仰的却很多很多……

范老师带领我们在展厅转了一圈后,大家围桌坐定。本来我中午不休息肯定会犯困,但那天不知怎么的却精神饱满。现在回想才觉着奇怪,是一种什么力量引导着我,是什么精灵拨动我的神经?

在看过展厅内的展品后范老师讲了“三个代表”纪念章的含义,让人顿觉这枚徽章的是多么不平凡的东西——象征性的实物,其中集聚着多少指导中国走向美好明天的思想啊!“乘风破浪”的船托起红旗,既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特色,又体现着时代最强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他又对我们提出要求,当代青年人应具备“五力”:信仰力,文化力,创新力,健康力,亲合力。在社会群体中生活,免不了与人交往。尤其在当今,亲和力可以说是成功路上攀援的藤条。前辈马克思有永久的人格魅力,有非常强的亲合力。至今我们仍可以从他的生平事迹中看出他的大部分成就源于恩格斯坚持不懈的支持。他的亲合力无疑是成功的基石。最值得强调的是现代人必须具有创新力,没有创新的民族就没有活力,逐渐衰竭,必将走向灭亡;没有创新的大脑,就象一潭死水,扬不起智慧的浪花,日趋干涸。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创新是一张王牌,谁拥有了它,谁就占有绝对优势。

XX老师结合熟知的事件讲解《共产党宣言》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言近而旨远,例如讲到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应尽快增加生产力总量,而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为“珍惜国土”,并没有施行土地出租制度,从而减缓了综合国力的增长速度。又如列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更新了马克思主义的“多国胜利论”,提出并实现了“一国胜利论”。在他的讲话中没有理论知识的枯燥性,而是由点及面,发人深省,使我忘了午后“犯困”。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范文2

恩格斯说过:只有“研究原著本身”,才“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经典是信仰的基础。任何一种信仰都有自己的经典,不管是还是科学信仰都是如此。经典规定和描述了该信仰的最高理想、基本原则以及实现理想的途径、策略、依靠力量等重大问题。尽管经典中的个别结论有可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过时,但经典所规定的最高理想和基本原则是长远的、不可动摇的。一旦动摇,拥有这种信仰的集团就要改变性质、动摇信仰,甚至连名称都要改变。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们的政治责任。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政治集团。拥有坚定的信仰是一个人最高尚的人格,是一个政党最本质的特征。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在为我们的信仰奋斗;我们每天都在用马克思主义看世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共产党宣言》作为共产党人最重要的经典,不仅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信仰和追求,也为我们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然而,近年来我们对《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确实冷落得太久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很有必要再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这部经典。

《共产党宣言》全书包括七篇序言、简短的引言和四章正文。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共产党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关于《共产党宣言》的性质,1872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指出,《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的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关于《共产党宣言》的任务,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一、《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及对我国近现代革命的影响

《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最重要的经典和纲领,是马克思、恩格斯为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政治纲领。它在1848年问世,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研究的结晶,是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斗争实践要求的结果。

《共产党宣言》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第一次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代表着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成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因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

《共产党宣言》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在我国,共发行了70多个版本,6000多万册),其问世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催生了数以千计的共产党组织和社会主义组织,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更是成为全世界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必读的著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及其领袖。

《共产党宣言》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曾经有很多著作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古代的《论语》《道德经》等。那么,在近代,特别是一百多年来,影响中华民族命运的最重要著作是什么?我想,这就是《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这部著作有着深厚的感情。

最早接触和翻译介绍《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人并不是共产党人。在《共产党宣言》正式传入我国之前,19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流亡欧洲时,曾学习和研究过《共产党宣言》,这对他形成三民主义思想,特别是形成关于避免走欧洲资本主义老路的“节制资本”思想以及后来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此,宋庆龄曾多次讲到,在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讲得最精彩:“就在这一海外活动时期,孙中山根据他当时的理解,制定了他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他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也听到了关于列宁和俄国革命活动的消息。早在那个时候,社会主义就对他发生了吸引力。他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并阅读当时的社会主义书刊。”

最早完整介绍《共产党宣言》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是。1918年,和陈独秀一起创办《每周评论》,在第16号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最后几段文字,他还在1919年5月、11月出版的《新青年》第5号和第6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章的第五、六部分介绍并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与《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的问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是由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陈望道翻译并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组织出版的。1920年《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出版,曾经造就了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正是这些人集合起来组成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反复读《共产党宣言》。讲过,他本人就是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1936年他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回忆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1939年底,陶铸的夫人曾志在延安向汇报工作和请教学习问题时,对曾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少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读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还可以从中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在各种理论观点的争论和批判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认识。”

、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都是通过读《共产党宣言》走上革命道路的。例如,1919年,还在日本留学时,就通过日本的河上肇创办的《社会问题研究》了解了《共产党宣言》一书,1920年10月赴法留学,和当时先行留法的蔡和森等人一起继续学习《共产党宣言》,最终成为共产主义者。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也深情地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总的来看,《共产党宣言》对我国的早期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中国社会进步注入了崭新的文化因素;2.启发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觉悟;3.造就了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4.武装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培育了早期共产党的领袖;5.为中国革命确立了正确原则和方向。

二、《共产党宣言》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揭示,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第二,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从阶级感情或道德原则出发,而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公有制即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个人占有生活资料。

第三,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争得民主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联系起来。《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显然,这个民主已不是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无产阶级民主或社会主义民主。

第四,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名言:“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工人阶级和任何统治阶级一样,要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而且要在文化上即意识形态领域实现自己的统治。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先进性。马克思、恩格斯建党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共产党宣言》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第六,必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里所说的“绝大多数人”,指的是广大劳动群众。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

第七,必须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结尾在叙述党的最高纲领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思想,先后提出了切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目标。

三、《共产党宣言》给了我们哪些永恒的精神财富

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的信仰是什么?可能大家都会说是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这是正确的,但太简单了,其实一种信仰不仅提供一个远大目标,规定了将来要实现什么,他还规定了今天应该怎样做。信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一个体系,包括远大的目标追求,坚定的立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崇高的价值取向,高尚的人格,鲜明的宗旨。

所以,共产主义信仰对于共产党人的意义在于:

第一,《共产党宣言》给了我们一个最崇高的目标和追求:实现人类的解放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二,《共产党宣言》给了我们一个崇高的价值取向: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公平正义,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第三,《共产党宣言》给了我们一个坚定而永恒的立场:永远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边。

第四,《共产党宣言》给了我们一种崭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范文3

非他莫属

不久,陈独秀密友、孙中山秘书戴季陶担任上海《星期评论》的主编,也希望找人翻译《共产党宣言》。戴季陶找到了当时《民国日报》的主笔邵力子,说明了自己的想法。邵力子说:“能承担此任者,非陈望道莫属!”1891年出生的陈望道,1915年曾留学日本四年,曾阅读了不少日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1919年回国后,在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

很快,一纸约稿函送达陈望道手中,随函还附了一本戴季陶提供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陈独秀到上海后不久,便听说有一个叫陈望道的青年正在翻译《共产党宣言》,不过依据的是日文版。陈独秀很高兴,他立刻把自己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托人带给了陈望道,供他翻译时参考。

墨水红糖

陈望道接到约稿函和《共产党宣言》后,回到家乡义乌,在家中的一间柴房里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翻译工作。一天,陈望道母亲看他翻译很辛苦,就拿了些粽子和红糖给他吃。陈望道翻译太过投入,一边翻译,一边拿粽子蘸着“红糖”吃。可他自己不知道,他蘸的不是红糖,而是墨汁。母亲看见后,连,仁说:“望道,你嘴巴怎么都是黑的?”这时,陈望道才反应过来。

两个月后,陈望道终于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刚好在此时,陈道望收到了《星期评论》编辑部发来的一份电报,邀请他到上海担任该刊编辑。陈望道立刻带着刚刚译出的《共产党宣言》中文本,前往上海。

销售一空

当时,《星期评论》编辑部已迁到李汉俊家。陈望道抵达上海后,把《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文交给了李汉俊、陈独秀、戴季陶审阅。他们读完了陈望道的译文,感到非常满意。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范文4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乡党委在这里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纪念大会,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来自乡级机关、学校和7个农村党支部的名同志参加了本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回顾党的奋斗历程,进一步增强我们战胜困难、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的必胜信心和力量。二是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

三是对在2011年中对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给予表彰,号召全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认真向他们学习,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这次会议承前启后,贯穿全年,凸现重要性。希望与会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能够共同遵守会场纪律,少走动,多听会;少交谈,多记录;少打电话,多思考,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这次会议开好、开成功。(在会议开始之前,请允许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会议正式开始。

首先进行第一项议程,由乡党委书记Xx同志作纪念报告,大家欢迎。

(讲话结束)

会议进行第二项议程,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我宣布,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开始,请全体起立,奏《国际歌》。

(《国际歌》完毕后)请坐下。下面请乡党委书记Xx同志致辞。

(结束后)下面由我宣布参加宣誓的预备党员名单。

(念名单,结束后)请参加宣誓的7名预备党员到主席台前列队,并半侧面向党旗站好。

请主席台上的党员参加宣誓,重温入党誓词。

请领誓人(Xx书记)就位并带领党员宣誓。

(领誓人应站在宣誓的预备党员一侧,与宣誓人持一样姿势,面向党旗。)

(领誓人讲:请各位党员立正,脱帽,举起右手,握拳过肩。我逐句领读誓词,请宣誓的党员齐声跟读,声音要洪亮,激昂。读完誓词后,我说:“宣誓人”,这时请宣誓的党员各报自己的姓名)

(结束后)请参加宣誓的各位党员回座位做好。

下面,请参加宣誓的预备党员代表夜明珠发言。

(结束后)请老党员代表李琼发言。

(结束后)请李书记讲话。

(结束后)入党宣誓仪式结束。请全体起立,奏《国歌》。

(结束后)请坐下。

(结束后)下面进行会议的第三项议程,对在2011年中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给予表彰。首先请乡党委书记同志宣读表彰决定,大家欢迎。

(结束后)下面开始颁奖,首先请获表彰的先进党支部书记上台领奖。请Xx书记、Xx副书记、Xx副书记、Xx副书记为他们颁奖。

(结束后)下面请获表彰的“优秀党务工作者”上台领奖。请书记为他们颁奖。

(结束后)下面请获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请乡级机关的党员和各村的支部书记)上台领奖。请主席台上的各位领导为他们颁奖。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范文5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宣言》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不是通过工人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而是由西方传教士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介绍过来的。西方传教士是为了向中国人民兜售西方的宗教教义,而资产阶级改良派则是为了鼓吹西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学说。然而,就在他们兜售和鼓吹的过程中,却先后不自觉地、零星地、甚至是歪曲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内容介绍给了中国人民。

在中国史籍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是1899年2月出版的《万国公报》。这是英国传教士威廉士于1887年在上海创办的刊物。该刊很早就登载过巴黎公社和第一国际日内瓦大会的消息。随后,它又介绍欧美各派社会主义,并把它们通称为“大同学”和“安民新学”。

1899年3月,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第121期上发表了《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该文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马克思之言曰: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吾侪若不早为之所,任其蔓延日广,诚恐遍地球之财币,必将尽入其手。然万一到此时势,当即系富家权尽之时。何也?……”这是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文报刊上。而文中关于“马克思之言曰”后的文字,则是对《共产党宣言》中的“资产者与无产者”一节的内容意译。(今译“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按李提摩太的本意是想通过这一介绍,告知清政府有关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闭关锁国是不行的,同时还规劝清廷当权者接受新潮和改良。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却在无意之中曲折地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了中国。

此后,在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办的《新民丛报》、《大公报》上也相继刊登了一些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译文。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上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对马克思及其学说做了简要介绍。然而,这些介绍都是在所谓“更研哲理牖新知”旗号下,作为西方政治学派中的一派加以介绍的,其目的是借此向清政府施加压力,逼迫清廷实行君主立体。

在中国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同时,还十分真挚地同情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他们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用一种赞赏的态度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

1896年孙中山旅居伦敦时,就开始了探讨社会主义理论,并知道了马克思,开始萌发了社会主义思想。宋庆龄回忆说:那时“他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也听到了关于列宁和俄国工人革命活动的消息。早在那个时候,社会主义就对他发生了吸引力,他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并阅读了当时的社会主义书刊”。

虽然此时的孙中山并不十分了解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与欧洲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理论家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但由于他对社会主义有一些朦胧的认识,因而自信地以社会主义者自许,并怀着虔诚和热情四处寻找社会革命党。1905年初,孙中山访问了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书记处,会见了当时第二国际主席王德威尔和书记处书记胡斯曼。在交谈中,孙中山自称是社会主义者,并说明了中国社会主义者的目标和纲领,他表示:“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是要避免其种种弊病”,“我们要在将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过渡的新社会,……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为此,孙中山还请求第二国际书记处接纳他为“党的成员”。但由于种种原因,孙中山的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还不能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但他们还是大量摘译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对此较系统地进行了介绍。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朱执信、宋教仁等人都曾在《民报》上著文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摘译《共产党宣言》中有关的章节内容。

1906年1月,朱执信以笔名“蛰伸”在《民报》第2号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学说,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而从事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与此同时,他还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评述。他说:“马尔克(即马克思)既草《共产主义宣言》,万国共产同盟会(第一国际)奉以为金科玉律”,“德意志之劳动者亦感于马尔克之说,起而与富豪抗”。又说:“前乎马尔克言社会主义而攻击资本者亦大有人,然能言其毒害之所由来,与谋所以去之道何自者,盖未有闻也。故空言无所裨。……夫马尔克之为《共产主义宣言》也,异于是。”他为此还专门摘译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四段内容,介绍其要点。如第一章开头译文是:“自草昧混沌而降,至于吾今有生,所谓史者,何一非阶级争斗之陈迹乎。”(今译“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结束语的译文是:“凡共产主义学者知隐其目的与意思之事,为不衷而可耻,公言其去社会上一切不平组织而更新之之行为,则其目的,自不久达。……噫,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

在同年6月出版的《民报》第5号上,宋教仁也以“犟斋”的笔名译著了《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第一次向国民介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并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结束语,其曰:“盖平民所决者,惟铁锁耳,而所得者,则全世界也。”“万国劳动者,其团结!”他所译的比朱执信译的更贴切于原文。叶夏声也以“梦蝶生”为笔名,在《民报》的第7号上发表了《无政府党与革命党之说明》一文,也在文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十条纲领。

1908年1月,在同盟会员刘师培、何震等人创办的以宣扬无政府主义为主的《天义报》第15号上,刊登了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所作《1888年英文版序言》的一部分,并加了编者按语说:“案共产党宣言,发明阶级斗争说,最有裨于历史。此序文所言,亦可考究当时思想之变迁,欲研究社会主义之历史者,均当从此入门。”随后,又在3月出版的《天义报》第16至19期合刊上,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的部分译文。

上述《共产党宣言》各种版本的摘译主要来自日文,而日文《共产党宣言》全文本,则是1904年首刊于幸德秋水主编的《平民新闻》上。由此可见,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上,出现了不少曲解和误解,但毕竟给国内的知识分子打开了眼界,提供了思想武器,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迅速传播提供了条件。

“五四”运动与《宣言》全译本正式出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向海外积极寻求革命理论,热情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运用其学说观察、剖析国家命运,谋求民族独立解放,并广泛宣传,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19年4月,在陈独秀主编的《每周评论》第16期上发表了署名为“舍”的介绍《共产党宣言》的文章。文章在序言中指出:“这个宣言是Marx和Engels最先最重大的意见”,“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的联合,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在介绍《宣言》第三章“无产者与共产党”的基本内容时,作者明确指出:“劳工革命的第一步,我们所最希望的就是把无产阶级高举起来,放他们在统治的地位,以图Democracy的战争的胜利。这些无产阶级的平民,将行使他们政治上的特权,打破一切的阶级,没收中产阶级的资本,把一切的生产关系都收归政府掌管,由这些人去组织一个统治的机关。并且要增加生产的能力,愈速愈妙。”文章还着重翻译了《宣言》的十大政纲,较之《民报》的译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虽然该文对《宣言》的介绍仍有许多不准确之处,但却突出了《宣言》中有关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的基本思想,强调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主要任务“要增加生产的能力,愈速愈妙”等。该文的发表在思想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对即将来临的有一定的促进和影响。

的兴起,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在这期专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做了系统而简明的介绍,认为“自马氏与昂格思合布《共产党宣言》,大声疾呼,檄告举世劳工阶级,促他们联合起来,推倒资本主义,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做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不仅如此,在介绍唯物史观时,还专门引用了《宣言》第一章的部分内容。在担任北京《晨报》副刊编辑时,他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连续登载渊泉所译的《马克思唯物史观》一文。该文从《共产党宣言》产生谈起,并对《宣言》的结束语进行了较准确的翻译:“共产党以隐蔽主义、政见为卑劣的行为。所以我们公然向世人宣言曰,我们能够推倒现时一切的社会组织,我们的目的就可以达到。使他们权利阶级,在共产革命的面前要发抖的。劳动者所丧失的东西,是一条铁链。劳动者所得的东西,是全世界。愿我万国劳动者,团结毋懈!”

在期间,一些人也由过去介绍各派社会主义学说,转为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阶级斗争理论以及十月革命。当时由人主办的《建设》杂志、《星期评论》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便是他们研究、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据统计,1919年8月至次年4月,《建设》杂志就刊载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包括译文)20余篇,成为当时国内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比较突出的刊物之一。而《星期评论》则是与《新青年》齐名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在全国学生群众中很有影响,学生和工人经常有很多人投稿”。就连陈望道所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也是由《星期评论》约稿的。《觉悟》副刊也是如此。自1919年6月以后的3年内,刊载马列主义原著及介绍苏俄政治制度的文章多达50余篇,其数量超过了《新青年》。由此可见,这3个刊物在中国早期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的。虽然此时在国内涉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文摘译比较多,但还没有一本完整的全译本。

1920年春,陈望道由于在浙江第一师范受到守旧派的攻击,回到故乡义乌,受《星期评论》主编人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的委托,开始潜心研究新思潮,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戴季陶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思想颇为激进,曾买到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亦深知此书的分量,打算译成中文。可阅读之后,他放弃了自译的打算。因为,翻译此书绝非易事,译者不仅要熟谙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还要有相当高的中文文学修养。比如该著作的第一句话(今译“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要想贴切地译成中文就不容易。回到上海主编《星期评论》后,他便四处物色合适的译者翻译《宣言》,准备在该刊连载。《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得知此事后,便向他举荐杭州的陈望道,认为陈可胜此任。于是,戴季陶提供了日文本《共产党宣言》,陈独秀又通过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英文本(原著为德文本),供陈望道对照翻译。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曾问陈望道,《共产党宣言》最初依据什么版本译的,陈望道说主要是据英文本译,同时参考日文本。

陈望道回到家乡后在一间柴房里,开始专心翻译这部伟大的著作。由于柴房经年失修,破烂不堪,而山区早春的气候还相当寒冷,常常冻得他手足发麻。可他硬是只凭借着柴房里的一块铺板,两条长凳,一盏油灯以及老母亲送来的三餐菜饭,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终于在4月间把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中文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望道正准备把中译本《共产党宣言》交《星期评论》连载时,却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星期评论》的进步倾向受到当局注意,被迫于1920年6月6日停刊。而此时,陈独秀正在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印行《共产党宣言》则是当务之急。虽因《星期评论》停刊而无法公开发表陈望道的译作,但陈独秀仍尽全力设法使它面世。陈独秀与来华的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商议后,通过多种途径筹措到一笔经费,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租了一间房子,建立了一个小型印刷厂承印《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一本封面印有马克思肖像和上端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由“马格思、安格斯合著,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公开出版,这也是马克思的著作在中国第一个全译本。该书刚一问世,就在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广大知识分子竞相争购。

《宣言》初版时印了1000册,即刻销售一空。一个月后,再版,又印了1000册,仍然售空。当时出版发行是借用了“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而很多读者渴望得到此书,但又苦于寻找不到“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地址,于是纷纷投书《星期评论》杂志主编沈玄庐,询问发行处,怎样才能购买到此书。1920年9月30日,沈玄庐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以“答人问《共产党宣言》底发行所”为题,复信广大读者说:“你们来信问陈译马格思《共产党宣言》的买处,因为问的人多,没功夫一一回信,所以借本栏答复你们问的话”,“社会主义研究社,我不知道在哪里。我看的一本,是陈独秀先生给我的,独秀先生是到‘新青年社’拿来的,新青年社在法大马路自鸣钟对面。”就这样巧妙地回答了读者提出的问题。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范文6

那么,这本被称为“国宝”级文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第一版本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她又经历了哪些风雨和传奇呢?

“大胡子”来到中国偏僻乡村

山东省广饶县地处鲁北平原,渤海之滨,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后,一批热血青年在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下,纷纷走出封建势力相对浓厚的农村,到城市中求学,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外地接触了共产党人,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而成为共产主义者。有的还成了职业革命家。刘子久(刘俊才)就是他们中间的突出代表。

刘子久是广饶县刘集村人。1923年,他在益都省立十中读书时受到国文老师、中共济南支部成员王翔千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后任山东地委执委、河南省委书记,解放后任国家劳动部副部长、顾问等职。

1924年冬,刘子久回乡期间发展了刘良才入党,随即成立了刘集党支部。1926年春节,在济南从事革命活动的刘子久、延伯真、刘雨辉(延伯真夫人)又回到了故乡刘集村,给刘集党支部带来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这其中就有刘雨辉带回的那本作为我国第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刘雨辉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十几岁时,她冲破封建家庭的阻挠,走出刘集村,考入济南女子养蚕讲习所,后又到苏州女子产业学校读书。1925年毕业后,她回到济南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当时,正值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发生以后,全国处于革命的高潮时期。在反帝爱国斗争的热潮中,刘雨辉结识了济南女师的王辩、王兰英等许多女共产党人。同年,刘雨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们这些女同志,在革命热潮中表现非常突出,经常和男同志一起开会、学习、活动。这样,张葆臣那本盖有自己印章的《共产党宣言》就辗转到了新入党不久的刘雨辉手中。她从这本革命文献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斗争勇气,懂得了许许多多的革命道理。1926年春节,刘雨辉同刘子久、延伯真一起回家乡省亲时,就把这本心爱的书送给了刘集党支部。从此,这本《共产党宣言》便在广饶县刘集村这个偏僻的村庄扎根、开花、结果,经历了不平凡的50个春秋。

1926年农历正月初三,大家在刘良才家的场院里搭起了松门,插上了画有镰刀、斧头的旗子,院子中央用两扇门板搭起会台,农民协会要在这里举行成立大会。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喜气洋洋地来参加大会,刘子久、延伯真也参加了大会并讲了话。刘雨辉教唱了“国际歌”,“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真理之歌响彻云霄。

节后,在济南工作的几位同志走了,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影响,特别是他们带来的《共产党宣言》等宝贵的革命文献留了下来。在大革命的热潮中,刘集一带的革命斗争之火在《共产党宣言》的指引下,越烧越旺。

刘集支部的党员们,晚上经常聚集在刘良才家的北屋里,在煤油灯下学习《共产党宣言》,讨论国家大事。入冬或农闲时节,党支部举办农民夜校,这本书又成了刘良才和其他党员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和传授文化知识的好教材。

刘良才在给农民兄弟讲述革命道理时,时不时地举起这本《共产党宣言》,指着封面上的马克思像对大伙儿说:“这位大胡子(当时老党员们对马克思的昵称)就是马克思,我讲的那些理儿都是他在这本书里讲的。我们穷人要翻身,就得照着这些理儿去做。”大伙听得津津有味,且深深地被感动了,纷纷说:“大胡子讲的理儿,是咱穷人的理儿,说到我们心上了”,“我们照大胡子说的去做,准没错!”

革命的星星之火,很快从小小的刘集村燃遍了整个广饶县。1928年12月,中共广饶县委成立。1929年1月,刘良才任县委书记。此时全县已建立起8个党支部,党员达70余人。党领导的贫民会会员发展到500多人,在它的周围团结着五六千农民兄弟。此外,还成立了青年团、少年队、工会等组织,县委机关就设在刘集村。党领导了“觅汉增资”、“吃坡”、“砸木行”、“反征派”等一系列斗争。发动党团员广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山东省委发给广饶党组织的一部油印机,大量印刷了揭露背叛孙中山先生、叛变革命和地主豪绅剥削农民的罪行的材料,号召人民群众觉醒起来。同时,广饶县委为建立一支由党领导的武装组织,部署基层党组织迅速成立“拳房”,号召党团员和群众积极分子参加拳房,习枪练武。并迅速对全县党团组织进行了整顿和争取“红枪会”会员的多项工作,狠狠地打击了封建势力。

过去,已经有许多资料说明《共产党宣言》在大城市、知识分子和领袖人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本薄薄的《共产党宣言》,在刘集这样的小山村传播革命种子并生根开花,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的情况则不多见。这生动地说明了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腥风血雨中的忠诚

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与奉系军阀相勾结,逐步控制了山东,广饶的革命形势日趋恶化。1930年11月,敌人开始在广饶搜捕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刘良才和刘集党支部不得不销毁党的机密文件和学习材料。当要处理这本《共产党宣言》时,刘良才却舍不得了。这本只有56页的书,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页页都留有他读书的痕迹,以致该书的左下角发黑了,磨破了,怎么也不忍把它烧掉。时隔几个月后,形势更加恶化,刘良才已成为敌人的重点搜捕对象。1931年2月,由于工作的需要,山东省委调刘良才离开险境,到潍县担任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刘良才把这本《共产党宣言》郑重地交给刘集党支部委员刘考文,嘱咐他好好保存。刘考文接过刘良才手中的书,深感责任重大。他知道这是党的书,下定决心要把它保管好。他把这本书时而藏在粮囤底下,时而将其封进灶头的通风道,时而又转移到屋顶的脊瓦下面,始终没有暴露。

1932年8月,广饶邻县的博兴暴动失败。广饶县的党组织进一步遭到破坏,有不少共产党人被捕遇害。刘考文估计自己也可能被捕,就把这本《共产党宣言》转交给了忠厚老实、不太被敌人注意的党员刘世厚保存。不久,刘考文果然被捕入狱,全家被抄,而这本“大胡子”的书却安然脱险了。

刘良才到潍县后,面对白色恐怖,他坚信《共产党宣言》所说的“腐朽阶级的灭亡和革命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真理,以超人的胆略,恢复和重建了被敌人破坏的党组织,又投入了紧张的战斗。1933年7月,刘良才不幸落入魔爪,被敌人杀害。

刘良才在潍县就义的消息传到刘集村时,刘世厚十分悲痛。他默默地取出这本宝书,思绪万千,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刘世厚坚信,虽然有许多同志被捕了,牺牲了,但宝书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终究会实现。他慢慢地把这本书用油纸严严实实地包好,再装进一个竹筒里,把它作为对烈士的怀念,对过去火热斗争岁月的追思,对革命胜利的希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从30年代起,反动派就把676种社会科学书刊定为“禁书”,《共产党宣言》即为“禁书”之首。反动派对保存和阅读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者,加以“危害民国”之罪名,或判刑监禁,或残害杀戮。但是,疯狂的敌人万万没有想到,在山东省广饶县刘集村刘世厚住的破旧小屋里,却珍藏着一本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刘世厚在自己睡的土炕角挖了一个暗洞,把装有《共产党宣言》的竹筒藏在里边,有时又把“竹筒”藏进墙上的雀眼里。这本宝贵的文献,始终没有被敌人发现。

抗日战争时期,地处广饶、益都、寿光、临淄“四边”地区的刘集一带,为我八路军所控制。日伪军视它为眼中钉、肉中刺,极力想拔除它,这里的斗争异常激烈。日伪军曾三次对其进行“扫荡”,刘集村的房屋几乎全被烧光,但这本《共产党宣言》却一次次逃过劫难,转危为安。

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41年1月18日。这天夜间,广城之敌纠集临淄、益都的日伪军1000余人,突然包围了刘集村,见人就杀,见房就烧,见物就抢,全村立时成为血河火海。在敌人的暴行下,我军民83人被杀害,500多间房子被烧毁,酿成了震惊全国的“刘集惨案”。在这次惨案中,刘世厚本已逃出村外,后来他看到全村一片火海,十分担心藏在屋山墙雀眼中的《共产党宣言》被烧毁,就冒险潜回家中,冒着烈火爬上屋山墙,抢救出了这本宝书。

解放战争时期,刘集一带虽已成为解放区,但形势仍不安定,经常遭到军队和“还乡团”的侵扰。在此情况下,刘世厚也不得不经常变换藏匿的地点。

《共产党宣言》重见天日被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刘世厚才放心地把《共产党宣言》从藏匿的地方拿了出来。端详着自己保存多年的“宝书”,刘世厚心潮起伏。他发现,宝书散架了。他立即眯起昏花的双眼,穿针引线重新装订起来。他还在首页的左上角盖上了一方自己的印章,与最初阅读和收藏此书的“葆臣”朱印相映。然后用一块蓝布包袱把书包好,放进小漆匣,再装入一个大木箱子中。在以后的日子里,老人家常常拿出“宝书”,仔细地欣赏一番,这成了刘世厚的嗜好和享受。有时他还把可爱的小孙子叫过来,一起欣赏这本书。他经常嘱咐小孙子,这可是咱家的一件“宝贝”,只许看,不许动,我不在时更不许动。

1975年,广饶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到刘集村征集革命文物。许多老同志把当年战争岁月用过的梭镖、镰刀等献了出来。县里还把烈士刘良才家那3间北屋及室内的旧家具,作为刘集党支部活动的遗址和革命文物保护起来,建成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刘世厚也主动把他严密保存了40多年的这本《共产党宣言》献给了国家,一时引起全村男女老幼的震动。许多老人当年都曾学过这本书,看到过“大胡子”的像,当他们又看到这本“大胡子”书时,都激动得老泪纵横。但是,由于当时“”正“轰轰烈烈”,广饶县有关部门没有将这一重大发现逐级上报,也没有对这件文物作科学鉴定,因而也未得到国家高层和学术界的关注。

刘世厚老人当时还不可能知道,他亲手保存下来的这本《共产党宣言》,竟是她在中国的中文第一版本。他更想不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学术界已经苦苦寻找了多年而未得。

长期以来,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的中文译本是浅蓝色封面的1920年9月的“再版”本,中共中央编译局保存的也是9月的“再版”本,北京图书馆保存一本1924年6月的“第三版”,而人们苦苦寻求的第一版本,就是不见踪影。1975年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召开时,身患癌症的总理抱病出席会议并作《政府工作报告》。期间,他见到该书的最早翻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陈望道时,还关切地询问《共产党宣言》最早版本找到没有,陈望道遗憾地摇了摇头说“没有”。不久,于1976年1月逝世,当事人陈望道也于1977年10月去世,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

1980年初,上海发现了1920年8月“出版”的全本,在上海档案馆保存着。198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党史资料丛刊》第一辑上,刊载了该版本的介绍文章和照片。上海本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最初出版的时间不是1920年4月或春季,而是同年的8月。1983年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光明日报》对此曾作过报道。但是,由于上海本是一个孤本、孤证,仍有人认为《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最初出版时间是1920年5月或4月。

1986年初,山东省东营市政协在编纂《文史资料》时,收集到由广饶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的那本《共产党宣言》。他们十分重视,立即向市委和省委提出《关于鉴定和保护珍贵革命文物“共产党宣言”的建议》。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的李昌安于同年2月21日批示:“建议很好,望组织落实。”

1986年5月,中共中央编译局等部门组成了联合调查小组,对这本书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鉴定和考察。《共产党宣言》广饶藏本,是平装本,长18厘米,宽12厘米;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半身像;自上而下模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共党产宣言”、“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马克思像下端印有“马格斯”三字。全书用5号铅字竖排,共56页;封底自右向左依次印有“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定价大洋一角”、“原著者马格斯、安格尔斯”、“翻译者陈望道”、“印刷及发行者社会主义研究社”。

考察组把中共中央编译局保存的9月“再版”本与广饶8月“出版”本作了仔细对照,发现9月“再版”本除了纠正了8月“出版”本标题的错误和将封面印色改为浅蓝色外,其它完全相同。另外经过对照,广饶本和上海本完全是一个版本,广饶本打破了上海本“孤本”和“孤证”的局面。现在可以证明,《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最早是1920年8月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