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技术论文范例6篇

造林技术论文

造林技术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阐述了山苍子的生物学特性,介绍了播种、扦插、组织培养等繁殖技术,同时从造林地选择、造林时间、抚育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山苍子的造林技术,对山苍子的产业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山苍子约有250余种,中国约有46种,为我国主要的林副特产之一。目前我国部分省区已进行人工营造山苍子林,以福建、湖南和四川等省营造面积最大。山苍子果实提取的山苍子油是一种天然混合型香料。主要成分是柠檬醛,含量占66%左右,其余为甲基庚烯酮、双戊烯、芳樟醇等。利用山苍子油生产高纯度紫罗兰酮、柠檬醛、二乙缩醛、鸢尾酮系列,在医药、食品、饮料、日用化学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随着医学化工的发展,市场对山苍子油的需求日益加大,开发利用山苍子资源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1生物学特性

山苍子(Litseacubebapers)别名山鸡椒、木姜子,樟科木姜子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m左右,最高可达10m。树皮幼时黄绿色,光滑,老时变褐灰色,都有白色斑点。小枝细瘦,绿色、单叶互生,有香气,纸质光滑。长圆形或披针形。花单性,雌雄异株,11月着生花蕾,翌年2~3月开花,花先于叶;花序生在短枝上,腋生,伞形,具细总梗,有花4~6朵,花小,黄色。核果有短柄,近球形,3~5颗簇生,7~8月成熟,成熟时由青绿色变深红色或黑色。

2繁殖技术

2.1播种繁殖

山苍子种子于8月底成熟后进行采种。在播种繁殖时,种子的不同处理方法对其发芽率有较大的影响,未经任何处理的种子由于其果皮、果肉均还存在,抑制了种子的发芽,其发芽率仅为17%,因山苍子油主要存在于果皮、果肉中,林农常采用这种种子繁殖,致使发芽率很低。一般情况下,对山苍子种子繁殖必须按常规方法(去除果皮、果肉,用流水冲洗)进行处理,然后圃地育苗。即使按常规方法处理种子,其发芽率还不是很高,仅为51%,其主要原因是抑制山苍子种子发芽的抑制物质未完全清除;通过试验[1],利用草木灰揉搓种子,用H2O2浸种,均能不同程度地减少种子中的抑制物质,提高其发芽率,其发芽率可高达71%,即提高20%。这说明去除山苍子种子中的抑制物质,是提高种子发芽率的关键。

2.2扦插繁殖

通过试验[2],山苍子扦插育苗插条的采集部位与其成活率有很大的关系。从根颈部位采集萌条作为扦插材料比树冠南、北部采集嫩枝扦插生根成活率要高的多,分别可提高32%和34%不等。而从树冠南、北部采枝扦插其生根成活率也有差别,但它们相差不大,仅为2%;同时采用生根粉(30mg/kg)对扦插材料进行处理均能提高其生根成活率,相比之下,这种处理对树冠上的嫩枝扦插影响比对根颈部位萌条的扦插影响要大的多。树冠上的嫩枝扦插生根率可提高15.7%~17.0%,而根颈部的萌条仅提高了1.7%。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山苍子扦插繁殖,可以采用其根颈部位的萌条作为其扦插材料来进行繁殖,其生根成活率可达70%。如因扦插繁殖材料来源有限,也可采用树冠上的嫩枝给予适当技术处理来繁殖,其生根成活率可在51.7%~55.0%。

2.3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由于山苍子多野生,人工栽培极少,传统栽培主要是种子繁殖,而种子发芽率低,且极易丧失发芽力,因此常导致育苗失败。通过离体组织培养可以快速获得整齐一致的苗木用于生产。以成年植株带芽茎段为外植体,接种于MS+BA210mg/L+IBA15mg/L的诱导分化培养基中,10d时侧芽萌动,15d后侧芽打开,同时外植体切口处有白色愈伤组织,并逐渐转绿长出丛生芽。通过试验,其生根率高达86.17%,生根整齐,根质量较好。另外,种苗组培快繁技术可直接控制雌雄异株比例,节约投资,是山苍子苗木繁殖发展的方向。

3造林技术

3.1造林地选择

丘陵和山区选择阳坡中下部微酸性土壤作为造林地。低丘岗地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中等、排水良好、微酸性土壤作为造林地。低产荒芜茶园内也可种植山苍子。

3.2造林时间

容器苗为5~7月;裸根苗、扦插苗为12月至翌年2月。

3.3抚育技术

山苍子造林株行距2m×2m,栽2505株/hm2。松土抚育施肥每年2次,5月下旬进行1次,施用尿素100g/株;11月下旬进行1次,施用复合肥200g/株。修剪每年1次,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进行。疏伐雄株在开花期后进行,雌雄比为7∶3左右,形成“品”字形,使雄株均匀分布。

4参考文献

造林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锥栗;种植现状;造林;管理技术

锥栗(Castaneahenryi)俗称棒子,是浙南闽北特产,壳斗科植物,其果实富含淀粉、糖、蛋白质、脂肪,营养丰富,碳水化合物含量比小麦高,脂肪含量比稻米高2~3倍,且含有抗坏血酸和胡萝卜索。果生食、炒食香甜可口,还可加工成月饼、罐头等食品。其材质坚硬、致密,耐湿抗腐,属优质良材;壳斗、树皮含有蹂质,可提取拷胶;花期长,为优良蜜源。经济价值高,具有开发利用潜力。

1庆元锥栗种植现状

锥栗在庆元县已有200多年栽培历史,被称为“铁杆庄稼”,是生态型的经济林树种,是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已成为兴林富民的主导产业,全县现有锥栗面积逾4000hm2,无公害锥栗基地60多处,成为目前浙江省最大的锥栗生产基地县[1]。1998年庆元县选送的锥栗获得浙江省农展会干果“金奖”,2000年庆元县被浙江省政府命名为“锥栗之乡”。由于庆元县对锥栗实行科学栽培管理,锥栗获得了较高产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锥栗造林管理技术

2.1造林地选择

锥栗对土壤要求不很苛刻,适应性较强,但要使树体发育好、产量高,尤其是营造锥栗丰产林时,必须选择海拔300~1000m、坡度较平缓、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多的沙质土壤。由于锥栗是喜光性树种,应选择光照充足的阳坡和中下坡位。海拔300m以下山地的背阴方向、山顶以及土层薄的山地不宜种植锥栗,否则不仅产量低、品质差,而且由于低海拔低温不足影响花芽分化或造成空苞瘪种。

2.2整地与造林

按果园化进行林地准备,要求在坡度5°以下采用全面深翻整地,5~25°采用梯田带状整地,这样有利于提高栽植密度,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又便于耕作、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操作。梯带整成后,定植穴要求1.0m×1.0m×0.8m,穴内应施土杂肥或稻草等50kg、过磷酸钙1~2kg,填上表土,地面培土需高出地表10cm以上。造林时间应选在秋季落叶后至翌年春芽萌发前,以11~12月栽植较好。一般采用嫁接苗造林,它可以保持母体特性,提早结实。选择当地生长好、结果多且大小年不明显的优良品种为主栽品种,如白露子、油榛等,并注意早、中、晚熟品种适当搭配。株行距4m×5m,密度为495株/hm2,呈“品”字形排列。

2.3整形修剪

锥栗为喜光树种,通过修剪幼年树可提早结果,早期丰产,加速进入盛果期,延长盛果期,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克服大小年结果现象。锥栗幼年树至初盛果期,营养生长旺盛,如任其自然生长,容易出现主枝、副主枝过多,枝过多过密,过长骨干枝下部光秃,结果部位外移等现象。因此,从苗木定植开始,各个时期均要进行合理修剪,以达到锥栗优质、高产、稳产的经济目标。锥栗不论是嫁接成活后或采用嫁接苗造林,在定植当年必须修剪3次,第2~3年每年修剪各3次,第4年修剪2次,第5年修剪1次。第1次修剪也叫整形定骨干枝,是锥栗修剪的重要环节,以便控制锥栗高生长,一般在2~3月进行。一级主干高40~50cm,培育主干的芽3~4个,分布匀称,树体要平衡。第2次在6~7月,主要修剪密枝、徒长枝和枝梢,通过摘心、抹芽、去雄,既可控制冠幅,减少消耗,增加养分积累,又可刺激剪口部位芽的萌发,发挥局部刺激生长作用。第3次是冬季修剪(锥栗落叶后),主要剪掉徒长枝、交叉枝、多余营养枝、病害枝、虫害枝、枯枝[2]。

2.4肥水管理

锥栗栽植后,特别是5年后进入盛产期,一般要求每年施肥2~3次。第1次是果实采收后,结合翻土管理采取树体上方位沟施方法,即沿树冠上方位挖宽30~40cm、深40cm的半圆状沟,株施土杂肥50kg、磷肥2kg或复合肥1~2kg,并拌施呋喃丹50g,施后覆土。这次肥料一定要施足,以促进树体恢复和花芽分化。第2次施肥在次年夏季7~8月,一般株施复合肥1~2kg、磷肥1~2kg,这时正值栗果速生期,养分充足有利于果实增大和防止落果。有条件时,4~5月开花前可施1次以氮肥肥料为主,促进开花和着果。锥栗在整个生长期间,都需要水分,但以新梢加速生长期和果实迅速膨大期需水量多,此时缺水,影响新梢生长和果实迅速增大,不仅使果实变小,而且使糖和淀粉的含量降低,影响产量和品质。锥栗园水分管理一般为每次施肥后配合灌水,既满足栗树生产需要,又能促使肥料溶解渗透,有利于栗树吸收[3]。

2.5病虫害防治

锥栗主要害虫有栗珊毒蛾、栗广瘿蜂、栗红蚧、栗链蚧、栗剪枝象和栗象鼻虫等,一般最常见的为栗象鼻虫;主要病害有栗树炭疽病和白粉病。栗象鼻虫主要于9月上旬在锥栗幼果上刺孔产卵,9月下旬幼虫在果内孵化并蛀食,虫粪不排出果外,10~11月老熟幼虫咬破栗果爬出,入土越冬。因此,8月底,在栗象鼻虫上树前要注意捕捉成虫,并在树上喷洒敌敌畏,或10~11月结合翻土、除草喷施杀虫剂防治。锥栗炭疽病一般在8月高温期暴发,造成幼果干枯,叶片脱落,果实收成下降。因此,要加强测报和观察,在高温期做好预防工作,可喷托布津等农药加以防治[4]。

3参考文献

[1]麻益杰,吴连海,刘利明.庆元县锥栗特色基地建设刍议[J].浙江林业科技,2002(4):87-89

[2]冯素珍.锥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07(6):9.

造林技术论文范文3

1.1适地适树

对于干旱地区树种的选择必须要坚持下面3个原则:首先是选择的树种必须能够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其次是选择的树种必须要符合抗旱造林的基本要求;最后是选择的树种必须具备多年的栽植经验。植物抗旱的特性直接影响着水分的利用,树种的不同选择会导致环境中水分消耗量的变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必须要结合植物的蒸腾耗水性能、水分利用率以及抗旱性能的强弱来选择树种,从而避免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环境更加恶化。例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抗旱性较强的油松、樟子松等针叶树种,或者是刺槐、五角枫等树种。

1.2整地技术

整地造林技术是提升抗旱造林苗木成活率的关键环节。整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土壤的透水性能以及增肥能力。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整地技术能够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更好的进行蓄水,增强苗木根部土壤的水分含量,从而达到降低苗木死亡率的目的。在整地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关键技术,首先是整地时间的选择,整地时间选择应坚持宜前不宜后的原则;其次是整地方式的选择,要做到不会对原有植被造成破坏,同时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拦截蓄水作用;最后是整地规格的控制,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造林模式。通过对近年来整地造林的经验进行总结,一般水平阶整地相对鱼鳞坑与小坑效果较好;荒山坡地在坑下修筑好栏水埂,坑和坑之间也修筑好隔离埂,构成一个“T”字形,以便于更好的截水。不同的整地模式对地表径流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整地时间的选择一般是以雨季为主,春季次之,秋季效果最差。

1.3集水技术

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苗木成活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水”,我们可以通过修筑蓄水池以及拦塘坝的方式将自然降雨集中在一起,从而为抗旱林木的早期生长提供水源。集水整地系统主要由微集水区构成,比如产生径流的积水面或者渗蓄径流的植树穴。结合实际地形情况,以林木为目标在整个林地形成不同的集水区和栽植区,从而构成一个完善的集水、蓄水系统。如果在树木栽植区的自然降水无法满足林木的自然发育需要,在不同的时期内土壤水分缺乏,那么我们就能够通过集水技术来对水流量进行调整,从而对土壤进行补水,确保水分供需的平衡。

1.4栽植管理

一方面是不同季节栽植的管理,春季栽植时通常在土壤解冻到20cm左右时进行。可以选择先植阳坡,再植阴坡的方式;按照先植小苗,后植大苗的原则,在土壤水分被大量蒸发之前,确保苗木均已被栽植入土;在雨季进行栽植通常可以选择透雨之后的连阴天或者是下雨之前进行栽植。抗旱造林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当地天气的变化,多关注近期天气预报,从而把握好栽植的有利时机,这也是雨季栽植成功的重点;秋季栽植应该选择落叶之后,土冻之前的时间段,这一阶段气温开始降低,水分蒸发量明显的下降,有助于苗木根系吸收水分,来年春天还能够直接吸收冻土解冻水,让生根更快的萌芽和生长[1]。另一方面是苗木管理工作。做好苗木运输管理,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遇无法第一时间进行栽植的情况应该做好假植,运输时间尽可能控制在早晚间;对于部分生命力较强的阔叶树种,可以采取截杆截根的方式,降低茎干的水分消耗;此外还应做好苗木分级管理以及灌溉管理等工作。

2抗旱配套技术措施

2.1DJS造林技术

DJS造林技术的主要是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抗旱造林树种的基本特征,同时利用聚乙烯塑料不透水的特征,研制出装有营养土和水配比的混浆植苗袋,把林木植入袋中的一种新技术。首先在塑料袋中下方均匀打通4个直径4mm小眼,已利根系扎出。然后在塑料容器袋中放入适量的水和土,进行搅拌成泥浆状,再将苗根插入泥浆中,将塑料袋放入栽植坑中,把袋两个拎手对折封严袋口,回土埋严,修好树盘,浇透坑水。在无降水的情况下,苗木能够一个半月至两个月不失水。

2.2容器苗造林技术

容苗器造林技术指的是使用营养容器来进行播种和林木的育苗。容苗器相对于裸根苗来说能够延长造林时间,可以很好地增加苗木成活率,有助于我们对缺苗进行补植,增加林木生长量以及抗逆性。为了更好地处理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广泛的推广这种造林技术。使用容苗器造林可以确保苗木根系完整,让苗木能够更好地吸收容器中的营养成分,但是这种造林技术的缺陷在于成本相对较高。通过运用容器进行造林大大增加了干旱地区和沙地造林的成活率,根据本地的实际调查数据显示,使用2年生油松或者侧柏容器苗造林能够达到85.3%的成活率,而比裸根苗造林方式20%的成活率高得多,同时也让造林时间摆脱了季节的限制。

2.3地膜覆盖技术

在北票地区,地膜覆盖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开始覆膜之前,要结合林木的种类和栽植面密度等情况来设计好地膜块的大小。林木栽植之后进行浇水,待水渗透进入后,把1m见方的地膜从中心破洞,将苗木由洞口套入,将地膜铺平之后,确保苗木根基周围的地膜覆盖严实,并将树盘设置成为漏斗形状。需要注意的是,地膜覆盖过程中应该确保边缘压实,可以在地膜上方洒一层薄土,避免起风时地膜被吹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地膜覆盖技术可以增加湿润效果,在早春的3—4月时地面增温2.3~3.5℃,相对来说增加了10%~17%;15~25cm土层温度增加1.2~2.3℃,相对增加8%~25%,其次是地膜覆盖之后土壤的含水量处于18.43%~19.87%,和之前的测量值相比增加了15%左右,保墒能力较好。

2.4灌溉

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应用取水灌溉技术,为了更好地节约水资源,当前我们普遍采取渠道防渗技术以及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来进行灌溉。而渠道防渗技术相比之下是现阶段大中型灌区较为理想的灌溉技术,其节水潜力很大。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常被称之为管灌技术,它指的是借助水泵的低压力将水输送到田间口,之后再接末级输水软管进行灌溉。但在应用此类技术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3结语

造林技术论文范文4

1.1林木深根苗的快速培育

1.1.1育苗容器

林木深根苗的育苗容器选用能反复利用的PVC管筒状育苗容器(以下简称PVC导根筒)或一次性利用的塑料蜂窝状育苗容器(塑料导根袋)。PVC导根筒采用内径8~10cm、壁厚5~8mm、长度60~100cm的PVC管,沿纵向将其切割成大小相等的两半圆筒,通过两根2cm宽的自粘带将两半圆筒组装在一起而成。塑料导根袋采用山西省林科院生产的蜂窝状育苗容器,每板蜂窝状育苗容器有约250个长筒状单个容器黏合而成,单个容器的规格为(8~10)cm(口径)×(60~80)cm(高度)。

1.1.2育苗场地

为了降低苗木运输成本,林木深根苗的培育应选择距预定造林地较近的苗圃进行。育苗场地应选择通风良好、光照充足、排灌方便、便于管理的地方。在苗圃按南北方向挖深80cm、宽80~100cm的土槽,土槽底部要平整,其长度和数量可根据育苗数量而定,一般1m长土槽约可培育林木深根苗100株左右,另外,为便于操作和管理,每两排土槽间应留宽50cm以上的过道。

1.1.3育苗基质

选用的育苗基质应就地取材,具有良好的土壤理化性质,质地较轻、通透性较好并具有一定的粘性,pH值适中为7.0~7.5。其体积比如下:过筛大田原土60%+河沙10%+草炭土10%+珍珠岩10%+蛭石10%。其中,草炭土、珍珠岩、蛭石等轻基质亦可以采用腐熟玉米秸秆或腐熟杨树叶等替代以降低育苗成本。另外,配制基质时每立方米应加入过磷酸钙3kg和颗粒型保水剂0.5kg,对用于塑料导根袋的育苗基质,每立方米土壤还需要加入土壤凝结剂1kg以防止起苗时土团散落。基质要充分混匀后再进行填充。

1.1.4基质填充

对于PVC导根筒,填充基质前要在导根筒底部罩一层纱网以避免基质滑落,填充完毕后将PVC导根筒置于挖好的育苗土槽内,导根筒之间要摆放紧密以避免倒伏。而对于塑料导根袋,首先在挖好的土槽内将蜂窝状育苗容器完全展开,然后将配制好的育苗基质填充到每个单独容器中。填充完成后,在育苗容器与土槽壁之间的空隙处平放成捆的玉米秸秆,厚度不低于20cm,最后在玉米秸秆上用土将育苗容器四周填实。完成以上操作后,向土槽灌足水待用。

1.1.5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要根据立地条件、造林目的和树种特性进行,切实做到适地适树。选择的树种要具有抗旱、抗寒、抗风沙,根系发达并具有深根性,且寿命较长。在河北省原生风成沙地和河成沙地,推荐选择的树种种类有樟子松、白榆、沙棘、油松、侧柏、柠条、枸杞等。

1.1.6苗木培育

采用在PVC导根筒或塑料导根袋中直接播种或移栽小苗的方法进行。对于生长较快的阔叶树种(如白榆等)可采用直接播种的方法,播种前种子应进行消毒,为了达到当年播种当年出圃的目标,播种应适时早播。而对于生长较慢的针叶树种(如樟子松等)则采用移栽1~2a生小苗的方法,用于移栽的小苗可以是容器杯苗也可以是大田裸根苗。为了保证当年出圃,移栽一般在每年的4月中上旬进行,移栽时要对小苗根系进行适度修剪,以保证幼苗根系能直接向下生长而不窝根。

1.1.7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包括水分管理、养分管理以及病虫杂草防除等。水分管理应及时,避免苗木受到水分胁迫,另外,为了促进根系的尽快向下生长,浇水采用土槽灌水、使导根筒(袋)自下而上吸水的方法,并随着苗木根系的伸长,逐渐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养分管理本着少施勤施的原则,肥种以磷肥为主、辅以少量氮肥,随浇水一同施入即可。另外,育苗过程中注重苗木病虫及杂草的防治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清除。

1.1.8苗木出圃

苗木垂直根系长度是衡量深根苗合格与否的最重要指标。一般而言,根系较发达、垂直根系长度超过导根筒(袋)高度、地上部生长健壮的苗木均视为合格深根苗。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苗木培育,一般播种或移栽3~4个月后,垂直根系均能长到60cm以上,达到合格深根苗的标准。另外,出圃前应浇透水,起苗时特别是塑料导根袋的深根苗要轻拿轻放,以避免根系土团散落。

1.2林木长茎苗的快速培育

适合沙地进行超深栽造林的长茎苗有白榆、杨树、国槐等树种,其1~2a生苗木主干较长且直,无轮枝或丛生枝,主干具有较强的耐埋能力和发根能力。苗木培育可根据树种特性,采用播种、扦插等方法,具体可参考相关树种的常规育苗方法。适时进行水分管理,施肥以N肥为主辅以少量磷肥,做到少施勤施以促进苗木高生长。与此同时,密切留意苗圃地的杂草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除。苗木生长1~2a后,当其胸径达到1.5cm、苗高2.5m以上时即可出圃。选择干型较直、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根系较完整的苗木待用。苗木应尽可能随起随栽,不能马上栽植或需长途运输的,起苗后苗木根系应蘸泥浆或蘸保水剂。

2超深栽造林技术

2.1造林地选择

采用沙地林木超深栽造林,可选择在原生风成沙地和河成沙地的半固定和固定沙地进行,沙层厚度应达到60cm以上,沙层内无大块碎石。

2.2造林规划设计

造林前要做好造林规划设计,规划设计要在对造林地的土壤、水文、气候等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另外,为了尽可能地缩短起苗后的搁置时间,要合理计划起苗时间、运输、挖穴、栽植等造林中的各个环节。为了今后便于管理等,还要考虑树种配置、栽植密度、造林模式等。

2.3造林时间

林木深根苗的造林,在保证根系土团完整的前提下,从3月底至11月底均可进行,其中针叶树在雨季(7月初至8月底)造林较为适宜,而阔叶树在春季或秋季造林较为适宜。而对于林木长茎苗的造林应在春季或秋季进行。

2.4造林密度

栽植密度根据立地条件、树种特性、造林目的、作业方式和中间利用经济价值的不同来确定。运用《主要造林树种密度表》,根据不同情况,在规定范围内分别选定适宜的造林密度。乔木树种一般为1650~3300株/hm2,灌木树种一般为1650~4950株/hm2。

2.5造林模式

种植点配置有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3种。风成沙地造林应采用三角形或长方形配置,而河成沙地宜采用三角形配置。提倡根据树种特性、立地条件和造林目的进行混交造林,确定合理的混交类型、混交方式和造林密度。2.6造林方法林木深根苗和林木长茎苗均采用穴植法进行造林。造林时宜用机械打坑机或人工土壤挖掘器(土钻)挖穴。对于林木长茎苗,栽植穴的直径应大于20cm,深度大于60cm,具体深度根据造林沙地土壤水分状态而定,以根系能探到墒为准。另外,栽植前对根系进行适当修剪以及进行蘸泥浆或保水剂处理,能大大提高其造林成活率。而对于林木深根苗,栽植穴的直径应大于导根筒(袋)直径4~5cm,其深度较导根筒(袋)的长度深2~3cm,在注意不弄散土团的前提下除去不可分解的育苗容器,将带有根系的土团插入到栽植穴中。填土时先填表土,后填心土,层层踏实,避免根系土团和栽植穴壁之间残留空隙而影响成活。采用上述方法在沙地进行造林,栽植时一般无需浇水。

3栽后管护技术

造林技术论文范文5

红豆树主要用种子繁育,种子在10月下旬~11月份成熟,当荚果快要开裂时,用高枝剪剪下结果枝,收集荚果,采回荚果加适当暴晒后放室内摊开,使荚果自然开裂脱粒,然后收集种子,清除杂质,采用湿沙层积贮藏种子,先铺一层4~5cm湿沙,然后铺一层种子,一直铺到达40cm高左右,在贮藏期间要经常检查、翻动,湿度不够应及时喷水,保持一定的湿度。

2播种育苗

红豆树为深根性中性树种,根系发达,主根明显,在选择圃地时,选择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地块,细致整地筑床,施足基肥。于2~3月播种,播种前进行选种、净种,再用40~60℃热水烫种后置于冷水中浸1~2天,也可擦伤种皮,以促进发芽。用福尔马林喷晒后,再用清水漂洗,晾干后即播,播种时进行点播或开沟条播,行距15~20cm,株距7~8cm,约播15~20kg/666.7m2种子。播种后覆盖草木灰和黄心土,覆土厚度为种粒直径2~3倍,再盖草,以保持苗床湿润,播种后要进行田间管理做好雨天清沟排水和干燥天气的浇水保湿。红豆树幼苗出土后即需遮荫,大面积育苗可采用遮阳网遮荫。幼苗生长期间,要进行细致管理,定期对苗圃地进行除草、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理,促进幼苗快速生长;1年生红豆树苗木苗高40.0~50.0cm、地径0.5~1.0cm时,即达到出圃规格,可上山造林。

3造林技术

造林地选择,宜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山坡下部、山谷作为造林地。对造林地进行林地清理、整地、挖穴工作,穴的规格为50cm×50cm×30cm,株行距2m×(1.5~2.0m),以170~240株/666.7m2左右为宜。一般在1~2月份冬芽萌动前选择阴雨天造林,造林前苗木要适当修剪部分枝叶和过长根系,打好泥浆,保证栽植时苗正、根舒、深栽、压实等技术措施,提高成活率。

4抚育管理

造林技术论文范文6

育苗技术

1采种

选成年健壮母树采集果实。10~11月当果实变黄,果皮有皱褶时即可采收。采下的果实放入清水中浸泡2~3天,搓掉果肉,取出种子,洗净,晾干。或将果实与细沙按1:2的比例均匀混和,用清水浇透,堆积并拍平打实。经3~5天后揉搓,将果肉捣烂,洒水后继续堆积。到7天左右摊开晾晒,将果肉与果核分开,洗净种子,晾干。将种子装入麻袋或编织袋,放在温度3~4℃,相对湿度25~27%的室内贮藏。注意通风。

2育苗地

1)育苗地选择。选择交通便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深厚肥沃的地段作育苗地。2)整地与施肥。在冬季或早春深翻土地35~50cm。在育苗前15天左右细致整地,施足基肥。每公顷施土家肥15m3、磷肥750kg、尿素300kg,视土壤墒情进行浅灌溉,浅耕深度在15~20cm,然后耙平压实。3)作床。南北向作床,床宽1.0~2.0m。高床高于地面10~15cm,床间距30cm。平床埂宽25~30cm,埂高15~20cm。床面要求平整无积水。

3播种育苗

1)种子催芽。3月中、下旬,将种子用清水浸泡2~3天,每天换水一次,浸种后装入麻袋中保温(25~30℃)保湿(60~80%)催芽;或与细沙(种子与沙子比例为1:2)均匀混合后摊平在背风向阳的水泥地上,覆膜催芽。每隔2~3天观察1次,翻倒并拣出霉烂种子,保持湿度和温度,经10~15天,当有30%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2)播种。以春播为主,在4月上、中旬当土壤5cm深处的地温稳定在10℃左右时播种。按株行距挖穴点播或先按行距开沟再按株距播种。行距25~30cm,株距15~20cm,穴、沟的深度均为3~5cm,每穴点播1~2粒种子,要将种子缝合线与地面平行或垂直。随开沟、随播种、随覆土。覆土厚度约3cm,然后轻压。可覆地膜以增温保墒。每亩播种量15~20kg。3)苗期管理。(1)间苗:在出苗期和生长初期,注意遮阳或降温。当苗高10cm时应及时间苗,每穴留1株生长健壮的幼苗,多余的分床移栽。(2)追肥:在苗木速生期追施3次肥料,第1次在5月中旬;第2次在6月上旬;第3次在7月下旬。每次追肥量为150~225kg/hm2。第1次追施氮肥(尿素、二铵等),以后追施氮磷钾复合肥。进入秋季后,严控施肥。可结合叶面追肥,每月喷施0.3%磷酸二氢钾和0.2%尿素混合液1~2次。时间与土壤追肥隔开。(3)灌溉与排水:当苗木出现2~3片真叶时开始灌溉。每次土壤追肥后应立即灌水。春季要保墒浇水,夏季要及时排水,进入秋季后控制浇水。一年生播种苗至少灌溉6~8次,麦收前至少灌溉3~4次。(4)松土除草:前期可用乙草胺等进行化学灭草。待楝树苗出现3~4对真叶后,结合浇水要进行松土除草。松土深度前期3~6cm,后期8~12cm。(5)病虫害防治:楝树病虫害比较少,幼苗期主要是立枯病,预防措施是种子催芽前用多菌灵800倍溶液浸种10min,或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2h;幼苗期用甲基托布津喷施。害虫蛴螬和蝼蛄可用50%对硫磷乳油拌麦麸撒于苗床防治。

4埋根育苗

3月中、下旬,在苗木出圃时结合修根,选取粗1~1.2cm、长15cm的根段为材料,采用催根加地膜覆盖的方法,做半高床,按行距60cm开沟,沟深15cm,按株距30cm放置根段,直立埋土,使根段上口与畦面平齐,用手按实后上封一小土堆,埋后及时浇透水。4月中、下旬及时除萌,保留1根健壮萌条,生长期结合浇水、追施尿素2次,其它管理按常规进行。

5嫁接育苗

可采用枝接或芽接方法。枝接方法有劈接、切接、舌接等,嫁接时间在春季萌芽前进行。芽接方法常用“T”形芽片接,嫁接时间从6月至9月均可进行,但以6月上、中旬和9月上、中旬为最佳时机,嫁接成活率较高。

6移植育苗

对1年生播种苗或营养繁殖苗可移植,移栽后培育2年。1移植时间。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至萌芽前(4月上、中旬)进行或秋季苗木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11月中、下旬)进行;也可秋季起苗、冬季假植、春季栽植。2)移植密度。移植行距以60cm、株距以40~50cm为宜。3)苗木处理。移植过程中要保护好根系,防止失水。栽植前对主根、过长根及损伤根适当修剪;地上部分修去侧枝。栽前根系浸水2天,可蘸100mg/kgABT生根粉溶液。4)移植方法。分级栽植。栽植时保持根系湿润、不窝根,栽植深度应超过原土痕2~3cm。栽正,踏实,栽后立即灌溉。2.6.5移植苗管理施肥量和灌溉量为1年生苗的2倍以上。4~5月追肥2~3次,以氮肥为主,7~8月追施1~2次复合肥,一般每年追肥4~8次,灌溉6~10次(干旱地区麦收前要灌溉6次左右)。松土除草6~10次。尽早除萌。

造林技术

1造林地选择

平原地区选择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宜林地,不宜选择粘重土壤,土壤含盐量一般小于0.4%;低山丘陵地区选择背风向阳、土壤疏松肥沃的山麓、山谷地,土层厚度应大于30cm。

2清理和整地

清理造林地上的碎石、枯枝、杂草;采用块状整地或带状整地。在低山丘陵地区,可采用水平阶或鱼鳞坑整地。整地结合使用腐熟有机肥,用量每667m23000~5000kg;深翻土壤50~80cm,整平耙细待用。

3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初植可用每667m2111株或55株,初植株行距2m×3m、3m×4m;也可直接用低密度、大株行距造林,株行距5m×5m或4m×6m。若培养大径级木材,对初植密度大的林分应施行中期间伐。栽植穴规格可用50cm×50cm×50cm、60cm×60cm×60cm至70cm×70cm×70cm。

4造林方式

1)植苗造林。(1)造林时间:可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至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造林。(2)苗木质量:1年生苗木要求苗高1.5m以上,地径1.5cm以上,苗干通直,无病虫危害,充分木质化,根系长度或幅度在30cm以上。2~3年生苗木要求苗高3m以上,地径3cm以上,苗干通直,无病虫危害,充分木质化,根系长度或幅度在35cm以上。(3)苗木假植和运输:应随起苗随栽植。起苗后不能立即栽植时,应就地假植,保持苗木根系水分;对需长途运输的苗木,应施行泥浆蘸根,并包装苗木,尽量减少苗木失水。(4)栽植技术:栽植时,苗干要竖直,根系要舒展,深浅要适当,先填熟土后填生土,填至多半坑土固定苗木,经浇水自然沉实后再填满浮土,避免蹬空、透风现象的发生。2)直播造林。(1)种子选择:直播造林用种子应选择无病虫害,成熟饱满的新种,陈年种子贮藏期不能超过3年。(2)播种方式:挖穴点播,将播种穴的土块细碎,拣净石块、草根,穴深8~10cm,每穴1~2个果核,播后踏实,再覆一层虚土,覆土厚度为种子厚度的2~4倍。在干旱地区,将穴内的底土先行踏实。(3)播种时间:一般在雨季初期下过一场透雨后进行。

抚育管理

1肥水管理

栽植后的3年内应加强土壤水、肥管理。每年施肥3次,浇水4~5次。在5、6月份各施一次速效肥,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用量以每株0.5kg为宜。施用方法:在距树干20cm处挖放射沟4~6条,其长度与树冠相等,宽度、深度为10~20cm,将肥料均匀撒入沟内,覆土,随后灌水。在生长旺季视土壤墒情适时浇水。9月份施一次复混肥或有机肥,用量每株2kg~5kg,伴随浇水。

2中耕除草

造林后应及时进行除草,并与扶苗相结合。对树穴内外的杂草、杂灌做到除早、除小、除了。每次浇水后地表土层干结时应给林地及时松土。松土除草应做到不伤害苗木根系,深度一般10~15cm。

3幼树管理

播种造林,出苗前不作任何管理,第2年春季(4月中旬)间苗定苗,应进行1~2次间苗,每穴保留1株健壮幼苗。2年或3年生抹芽定干,对幼树进行除蘖、修枝等抚育工作。植苗造林当年应抹芽定干,2~3年生幼树要进行除蘖、修枝等抚育工作。

4修枝间伐

栽植4年生之后,幼树高度可达6~8m,胸径达10~12cm,树冠形成。应注意修剪主干顶端的竞争枝。对于初植密度较大的林分,应进行间伐,使株行距达到4m×6m或6m×8m。

病虫害防治

1苦楝褐斑病

此病是苦楝苗木叶部的主要病害,常引起苗木早期落叶,影响苗木生长,甚至可导致幼苗死亡。对幼树和成年树危害较轻[17]。症状: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褐绿色小圆斑,后逐渐扩大,中央部位变成灰白色,呈褐色,两者之间有一圈深褐色隆起线,病斑呈蛇眼状,小斑直径2~5mm,大斑可达10mm。病斑的两面生有黑色小霉点,背面较密集,此为病原菌的子座。病原:为楝尾孢(CercosporameliaeEll.etEv),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尾孢属。发病规律:病原菌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末在子座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随风传播,进行初次侵染。5月间开始发病,6~7月雨季为发病盛期。病害先从苗木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蔓延。在夏、秋多雨年份,或苗木栽植过密、生长纤弱,则发病严重。防治措施:幼苗期及时间苗,保持适宜的株行距,保证苗圃地通风透光。加强育苗地肥、水管理,促进苗木生长旺盛,提高苗木抗病性。秋后清除苗圃地落叶,减少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喷布1:2:200波尔多液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