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专业技术总结范例6篇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 人力资源 能力建设 公司发展

HY公司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举措,充分认识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实现HY公司跨越式发展,公司将以“人才强企”为目标,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人才队伍的建设上来,扭转人才不足制约公司快速发展的不利局面,逐步建设好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素质精良、满足公司战略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全面启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创新三个机制,建好三支队伍”,创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选人用人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好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操作人才三支队伍,全面提高各级各类人才的基本素质,推动公司跨越式发展。

一、HY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1.人员总量和岗位结构分析。如表1所示,截止2012年12月31日,HY公司共有在岗人员263人。在岗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3.8%,显著低于经营人员34.6%和生产技能人员50.2%。

2.人员年龄结构分析。截止2012年12月31日,HY公司在岗员工中31岁~35岁15人,占员工总数的5.7%。公司在岗员工平均年龄39.5岁。预计到2015年共退休11人,到2020年共退休49人,退休人数内退及辅助岗位居多。见表2。

3.人员知识结构分析。截止2012年12月31日,HY公司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08人,其中经营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人员72人,占66.36%,操作技能岗位人员34人,占31.48 %,辅助人员2人,占2.78%。见表3。

4.专业技术结构分析。截止2012年12月31日,HY公司共有116人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类66人,占总数的56.9%;财会类12人,占总数的10.34%;经济类11人,占总数的9.48%;政工类11人,占总数的9.48%;其他类16人,占总数的13.79%。其中高级资格4人,占3.45%,中级资格48人,41.38%,初级资格64人,占55.17%,高、中、初级职称比例为1∶12∶16 。在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116人中有16人具有两个以上不同系列专业技术资格。

5.技能人才结构分析。截止2012年12月31日,HY公司共有187人取得技能鉴定证,其中技能岗位117人,管理岗位50人,专业技术岗位5人,辅助岗位15人。技能岗位122人共取得各岗位技能鉴定证242个(取得两证以上人员74人),其中技师证5个,高级证34个,中级证42个,初级证161个,另有6人取得本岗位上岗证。

二、HY公司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是缺乏岗位带头人。技师仅有2人,高技能操作人才的总量偏低。在技术含量较高的电气设备维修、自控技术、维修、化验等岗位缺乏带头人,缺乏领军人物。随着先进设备、技术的使用以及现有车辆、设备的老化,各操作技能岗位对能够分析问题、带领员工解决问题的骨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二是公司从高端专业人才总量、能力等方面与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实际需要差距很大,能够满足公司各项业务健康较快发展需要、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市场化人才匮乏。在公司现有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教育背景、技术背景和专业能力均偏重于安全管理、工程技术领域,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熟悉日常具体业务,基本能够满足目前常规性工作的需要,但所积累的经验大多限于航油现有业务,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缺乏利用先进管理工具、信息工具对信息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

三是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大多集中于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领域出现人才断档。

2.管理人才数量上基本能够满足公司现有业务需要,但对照公司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存在不足。一是中级管理人才平均年龄已经达到40岁,如果未来几年不加大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中级管理人才的老龄化现象将日趋严重。二是中级管理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还无法满足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公司的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跨越式发展,销售量翻一番,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XX公司。但是受多年计划经济和XX保障性特点的影响,当前公司中高级管理人才视野还不够开阔,思维还比较单一,缺乏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锻炼,普遍缺乏市场竞争经验、业务拓展经验和突发事务管理经验;市场开拓能力不足、风险管控能力不足、驾驭复杂局面能力不足、与利益相关方关系能力和谈判能力不足。公司目前中高级管理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与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3.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需要一批年富力强、懂经营、会管理、善开拓的经营管理人才逐步补充到各级管理岗位中去。但目前公司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后备干部管理体系,造成后备干部人才不足。一些能力和业绩比较突出的干部,因为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培养过程,工作经历简单,或是缺乏基层或机关工作经验,或是缺乏不同专业的岗位锻炼,很难在短时间内走到更高的领导岗位上去。后备干部建设亟待加强。

三、HY公司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路径

1.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1)从人才战略高度重视培训工作。“终身教育”“学习型组织”的提法和概念都表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已经成为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HY公司把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提升到公司持续发展、做强做大的战略高度进行定位和思考,从公司的长远发展出发规划内部员工的培训计划工作。(2)逐步建立并完善公司人才培训体系。一是,逐步健全并规范培训管理的各项制度,使培训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实施”原则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培训工作逐级落实到位;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二是,以提高个人素质带动团队素质提高,贯彻“越是骨干越要培训”的理念。三是,逐步建立公司各级内部培训师资队伍,研究建立企业内部培训师制度。包括经营管理培训师、专业培训师、技能操作培训师等;强化培训者培训。四是,优先培训主管培训工作的领导和人员,使他们全面掌握培训管理的各种方法,熟悉各项政策,能够科学、高效地组织本单位的培训工作。五是,做好培训评估工作。对培训项目、培训过程及培训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不断提高培训质量。(3)加强各类人才的职业生涯设计。把培训作为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内容,做好各类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要加强公司发展需要的重点专业骨干人才的生涯设计。进一步完善员工年度发展计划,以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在调查的员工职业生涯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各岗位族系的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确定员工在不同职系中的发展通路及要求。结合能力素质要求和绩效考核结果,具体分析员工是否符合拟定职业发展的要求及符合的程度。根据分析结果,帮助员工制定具体的年度发展计划。结合员工的年度发展计划,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将员工发展计划落到实处,并缩短员工发展计划的反馈周期,加强能力提升与绩效改进的实效性。

2.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1)选好人、用好人,主要取决于用人观念和选人用人机制。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德才兼备选人用人,要注重在考核中发现人才,在使用中发现人才的工作机制。

(2)完善干部管理制度,进一步改进干部考察考核的方式方法,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多方面、多层次地听取意见。在干部工作中树立注重业绩的正确导向,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任用机制,增强广大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研究制定能够体现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特点的考核标准,客观准确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

(3)逐步完善岗位任职条件和岗位能力要求。扎实做好“岗位管理科学化”。通过科学有效的“岗位分析评价”工作,建立健全公司各级岗位任职资格模型、岗位说明书以及与之匹配的编制定员、薪资标准、绩效考核制度。推行机关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制订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任职条件,把符合岗位要求,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人员选拔到岗位上去。

(4)严格编制管理,稳步消化超编职数。采取竞争上岗、增量消化、限龄离岗、内部调剂等方式逐步消化因三产清理、机构合并等原因形成的干部职数超编问题,力争在2015年规划期内完全消化。在超编问题未解决之前,确保干部职数的零增长。

(5)完善岗位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公司内部人才孵化机制。继续开展供后备干部挂职锻炼、基层、机关双向挂职锻炼,机关助理轮岗交流等工作;开展人才梯队建设,发挥公司各梯次核心人才中坚力量的作用,建立后备人才的造血机制,解决如何尽快发掘培养新干部的问题;采取竞争上岗、组织选拔、员工推荐等多种方式选拔员工,保证员工队伍的活力和朝气。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实现空缺管理岗位竞争性选拔率达100%。建立管理岗位任职资格标准体系,持续开展管理岗位基本任职资格达标工作。

(6)建立优秀人才信息库。公司对各类优秀人员建立管理档案,记录个人信息及相关的内容。对入库人员分类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对优秀人才跟踪考察,考察其专业技能、学习培训和工作表现等综合情况。

3.完善有利于激发人才执行力与创造力的激励机制。(1)继续开展全员绩效考核工作,建立岗位淘汰机制。进一步优化、完善各级各类人员的绩效考核办法,明确绩效考核的标准、程序和考评责任,对员工的行为、能力、业绩(工作量)做出公正、客观、准确、及时地评价。加大绩效结果运用的深度和广度,突出绩效考核的引导作用,建立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深度结合的观念,提高绩效考核结果在评先选优、晋级晋升工作中的比重。充分体现出“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会干不会干不一样”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坚决打破“大锅饭”的平均分配制度。

(2)建立激励政策向重点人才、艰苦地区人才倾斜,向贡献大、业绩突出的人才倾斜机制,营造积极努力、开拓进取、勤奋敬业的良好工作氛围。

(3)建立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人才队伍。制定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的条件、标准及管理办法,对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在职称评审、干部提拔等方面优先考虑。有计划地培养专业技术带头人。设立人才奖,对有杰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操作技能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

(4)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树立公司人才一盘棋的观念,从公司整体战略出发,以公司大局全局为重,加强各单位间人才交流,保证人才流动顺畅。

(5)严格落实航油公司薪酬政策,在员工中普及全面薪酬管理理念,在工资、奖金、福利等外在薪酬以外,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优越的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氛围、培训机会、晋升机会为关键要素的内在薪酬激励机制,营造积极努力、开拓进取、勤奋敬业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强福利方面研究工作,着手探索和建立弹利保障体系,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支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4.大力加强三支队伍建设。(1)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是加大在岗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主要是加强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00小时,加大对中层干部的高层次培养力度。结合任职资格体系建设,开发管理人员能力提升课程体系。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加大岗位锻炼力度,制定岗位交流规划,力争2015年,公司7级管理人员具有多岗位部门主管经历的比例达到85%。开辟HY公司优秀干部走出去绿色通道,通过到发达地区、先进公司学习、挂职,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增长能力。二是开展岗位锻炼培训经营管理人才。根据公司发展战略需要,逐步设立岗位锻炼的培养岗位,对有能力、综合素质好、敢于管理、善于创新的后备人才有计划地进行岗位挂职锻炼。三是加强任期制管理。全面实行任期制管理,本着“生产单位、机关职能部室正职一般不超过两届(六年)”的原则进行聘任管理,聘任时明确聘用期、试用期;试用期、聘用期结束要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相应考核、评价。

(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落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在急需和紧缺专业岗位引进人才,满足关键岗位人才配备的需要、满足技术改造人才的需要、满足科研和技术创新人才的需要、满足跨越式发展需要,培养一批在专业、科研、技术管理等领域技术精湛、专业精通的高级人才。

一是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专业深化培训、转型培训、拓展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聘任管理。完善专业技术资格聘任制度,建立和完善一套切实有效的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跟踪考核制度。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员工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通过参加社会化的专业培训和资格考试,提高员工履岗任职能力。三是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设计。对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进行分类管理,促使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通道协调发展。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序列,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在专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加大绩效倾斜;改善专业人才成长环境,向他们提供可能的施展才华平台,提供人、才、物支持,提高科技创新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操作技能人才队伍。一是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围绕现场作业实际,强化操作能力的培训,坚持学、考、用相一致的原则,提高生产技能人才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生产岗位技能人才要立足岗位现场培训。根据岗位工作需要,制订培训要求,保证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电气工程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 本人XXXX年七月毕业于XXX市职业中学,于同年10月份参加工作,至今已有12余年,一直从事电气安装工作。1992年10月经人介绍进入XXX市电气安装工程处(供电局下属单位,后为XXX市电气设备安装有限公司),从事现场电气安装工作。1993年9月由于公司需加强技术科技术力量及工程概预算人员,经公司领导研究决定,让我进入公司技术科从事工程施工技术负责管理及工程概预算工作。在工作中,我工作认真、负责,劳动积极,并坚持党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同时认真学习电气专业知识,熟悉国家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结合实践,所以由我负责的工程均能以一次性合格,通过验收部分工程达到优良标准。工作得到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并于1995年9月份取得电气专业技术员任职资格。 1996年6月,XXX市电气安装有限公司成立,当时需要大量的电气安装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及概预算人员,我调入该公司工作并担任技术科科长,从事工程技术负责及工程预决算工作。于1999年12月份通过职称评审,取得电气专业助理工程师资格。在职期间我认真工作,同时参加有关专业知识及大专学历学习,于20xx年7月份取得XX大学大专学历。现取得助理工程师至今已有4年,在这4年中,通过学习、实践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及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下使本人自被公司聘任为电气专业助理工程师以来的工作总结: 自从本人被公司聘任为电气专业助理工程师以来,承担过多个工程的技术负责人及工程预决算工作,同时协助项目经理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及技术把关。如XX菜市场17#楼,XX新村4#楼,XX厂A、B、C幢, XX小区A1、A2、A3、A4幢、XXXX改建工程XX花苑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认真做好各工种的配合工作。使工程按质、按量、按期完成,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肯定。

20xx年2月,XXX市XX菜市场开工,由我担任该工程的技术负责人及工程预算员。该工程一层为菜市场,二至七层为商住楼。建筑面积较大,工艺较复杂,且时间较紧。针对该工程的实际情况,我认真、仔细的查阅施工图,发现问题及时在施工图会审时提出,同时提出建议方案,得到设计人员的认可,并以最快的速度编制好工程预算,按该工程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家规范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纸、施工验收规范组织施工,把握好每一道工序,做好上一道工序合格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的原则,同时做好现场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及安全教育工作,与总包单位及其他各施工单位配合工作,使该工程能按质、按量、按期完成。竣工验收一次性通过,得到业主及主管部门的好评。该工程产值175.6万元,上缴税收14.3万元,创利润21万元。

20xx年11月,我担任XX团组7号楼电气施工技术负责人,从事现场技术及施工管理工作。该工程设计单位为外省设计,可能由于该设计院不了解XXX地区的实际情况,所以施工图纸的平面电气布置不合理,并且进户干线的电线截面偏小,针对该工程设计问题及结合XXX实际情况,在施工图纸会审会议上,我提出调整电气平面布置及电线截面面积增大一级的设计方案,经过专家及设计人员核算,一致认为我提出的方案比较合理。进场施工之前,认真做好该工程的施工方案编制工作及施工人员安排,做好现场施工人员技术交底工作,督促施工人员严格按图施工,施工规范及优良标准施工。在施工中遇到技术难题及时解决,做道勤检查,不错过任何一处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该工程在竣工验收时一次性通过,被评为安装优良工程,得到业主、监理单位及主管部门的好评。该工程造价66.5万元,上缴税收5.93万元,创利润13万元。

20xx年由我担任技术负责人的工程由:XX花苑EH2,ES1及XX花苑B标段等多个工程的技术负责人及工程预算工作。

自从我担任电气安装工程技术负责技术工作以来,坚持不断的学习有关规范及专业知识,总结经验,由较强的专业基础及实践经验,能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电气安装工作。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工作期间,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同行们的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我将保持勤学苦练、再接再厉、积极进取,为我市的城市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是我的专业职称工作总结,特此申请工程师任职资格,望评审专家们给予通过,为感!

电气工程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2】 本人于2xxx年7月毕业于广东省机电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从20xx年4月开始,到xxxxxx公司实习,毕业后也一直在这公司工作,至今已有十一年了,期间一直从事电气方面的工作。在这十一年多的工作中,自己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政治思想上,要求积极上进,关心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公司,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地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和法规,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很强的上进心,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方面,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喜欢上电气方面的工作,工作态度端正,对工作认真负责、有始有终,敬业爱岗,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学识水平、专业能力方面,从参加工作开始,我发现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为此,我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的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岗位劳动技能,主动吸收老师傅们的工作经验,虚心向他们请教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开始的电工实习生,知之甚少;到一名普通电工,再到后来的电工班长,我参与了公司建设大小工程施工,完成了数百项电气工程安装、调试、系统启动和维护等工作,个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20xx年,我在公司任维修安装电工。时公司新厂房正在兴建当中,公司是用电大户,由两路10KV电网输送供电,电力系统是整个公司运转的动力,所以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要保证。如何合理分配负荷,使电压变化速率控在允许范围内,是供电系统重中之重。在供电系统建设期间,我参与了发电系统、变配电系统、地网建设、照明系统、机台安装与调试等实际工作,让我真正对电气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初步具备了独立地组织和实施并最终完成施工的能力,为日后的工厂供电维护奠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也逐渐地独立地主持公司一些大型设备的调试工作。在公司的圆盘拉伸机技术改造中,我主持了整个工程调试工作。圆盘拉伸机是我公司铜管生产的关键设备,装机容量达200KW。分别由主圆盘拉伸转动和放卷转动及收卷转动三个直流电机控制,要求速度比例匹配,否则会造成断管,影响生产。该机涉及PLC控制、变频器控制、电机电力拖动技术、液压气动控制等等,要求调试人员具有比较全面的专业能力。其中控制直流电机运行由欧陆科技公司590系列全数字直流调速控制,要求调试人员对该调速器有充分认识。由于本人对该调速器各种参数和组态非常熟悉,在调试当中坚持了严谨、科学的态度,循序渐进,调试工作顺利完成,获得公司上下一致好评,个人能力也有较大的进步。

工作以来,我也积极参与各种大小的设备电气改造,和一些非标电气设计工作。在技术管理中,协同公司电气工程师主管组织编制了多项工程设计及技术方案,参与施工调试,使工作有序地进行。在公司自主开发的铜蚊香盘管生产线项目设计制造和建设中,我主要负责全部电气系统安装调试工作,在工程师的设计过程中也提出很多积极的技术建议,项目最终获得2xxx年佛山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公司铜管直拉机改造中独立完成电气设计并负责实施,最终实现生产过程全自动化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并获得年度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公司的合理化建设中,我提出并实施的2#、3#连拉机15KW电机合理使用合理化建议,帮助公司节约用电成本,并获得公司2xxx年度合理化建议一等奖,同时也获得2xxx狮山镇节能减排劳动竞赛优秀合理化建议优胜奖。通过各种技术改造,我逐渐熟悉并掌握多种控制技术运用,如变频技术、PLC程序设计、人机界面技术、交直流调速、步进伺服系统控制、电磁干扰、编制调试方案等,个人专业综合能力有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国内专利申请进入高速发展期由于我国专利法1985年才颁布实行,因此,我国玉米收获机专利申请较西方发达国家晚了近140年,最早始见于1988年,此后进入萌芽期(图略)。1988~1994年,年专利申请数量均低于10,为发展起步阶段;1995~2004年,年均申请量在10~20之间波动,为缓慢发展阶段;2005年后进入迅速发展期,申请量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22%,2007年以后年均申请量更是突破120件。专利申请量的明显增长,与玉米收获机市场需求增长同步。新型材料与新技术进入新一轮技术成长期在IPC分类体系中,玉米收获机主要集中在A部的A01(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大类下的小类目A01D(收获;割草)和A01F(收获产品的加工;干草或禾秆的压捆机械;农业或园艺产品的储藏装置)中(表略),这两类技术约占总技术分布的80%以上,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再进行技术细分到组,A01D45(生长作物的收获)、A01D43(在收割时与执行附加操作的设备联合的割草机)占比最大。将近20年(1990~2010)的主要IPC技术构成与历年(1898~2011)比较发现,除A01D和A01F外,A01B、B07B、B24B、B60P和B65G技术领域均为近20年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IPC技术领域的出现意味着玉米收获机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加强脱粒功能以减少谷粒损失、改进离合装置或反转装置以降低装置堵塞、改进切割器刀口耐磨性提高切割效率等以提高玉米收获机可靠性为目的的新材料、新技术领域正处于新一轮技术成长期阶段。我国玉米收获机技术强调农机与农艺的融合,美国则侧重于收获机的通用设计整体来看,中美两国玉米收获机的技术研发领域各有侧重(表略)。在A01D45(收割装置)技术领域,我国申请量的绝对量高于美国,但35.7%的相对比重远不及美国的62.3%,说明我国收获机技术的研发领域相对比较分散,而美国技术研究较为集中。进一步细分看,我国的申请主要集中在A01D45/02,即玉米收获机收割装置。我国玉米种植地域广袤,各地玉米种植形式、品种与行距选择差别很大,为解决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收获不同品种的适应性及行距适应性问题,割台的设计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国近年来玉米收割装置研究比较集中的主要原因。

    美国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生长作物的收获A01D45/00,更强调收割装置的通用性,并没有局限于玉米一种作物,而是致力于如大豆、玉米、水稻及油菜等不同作物专用割台的研究。这与美国玉米种植农机与农艺高度统一,收获时玉米籽粒含水率很低,可采用摘穗后直接脱粒的收获方式是分不开的。在茎秆切碎、驱动及输送装置(A01D43、A01D57和A01D69)的研发方面,我国无论是专利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显着高于美国,表明我国玉米收获机的研发经历引进、消化和吸收之后,正在进入自主创新阶段。此外,美国大量地采用电子、液压精确控制以及3S等现代精准技术〔11〕,增加农机具的科技含量,以此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原有产品性能的可靠性。我国玉米收获机在这些方面专利申请较少,说明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上我国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玉米收获机专利类型中,发明专利占比为18.3%,实用新型占比达80.7%,实用新型专利占据了专利申请的大部分。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需要进行实质审查,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授权并不需要进行实质性审查,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表明可能存在大量的“垃圾专利”。国外专利技术稳定性较强,我国则刚刚起步通过表3可以看出,国外公司的活动年期很长,最长的迪尔公司共有29年的活动年期,较短的德国KRONEBERNHARDGMBHMASCH公司也有8年的申请活动年期。活动年期长表明公司投入技术研发时间较长,对研发活动的投入资源较多,在玉米收获机行业技术稳定性较高。我国的荣成市海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只有不超过5年的活动年期,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也仅有6年的活动年期,说明我国农机企业在玉米收获机研发投入的时间及力度远不及美国,要想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超越或突破,我国农机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际地位相对缺失PCT国际申请量常用来表征专利质量。从专利拥有量看,截止2011年10月22日,迪尔公司是世界上申请玉米收获专利最多的公司,在美国本土申请了49项专利,PCT申请12项(其中,加拿大10项,澳大利亚2项)。世界排名第二的是德国克拉斯公司,其PCT专利布局更为广泛,广泛分布在美国、法国、俄罗斯、匈牙利和波兰等国。德国坎贝尔公司排名第三,其在美国、匈牙利、加拿大等国都有专利申请。而我国玉米收获机PCT申请量为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玉米收获机技术国际地位的缺失。竞争对象分析数据分析表明,拥有10件以上的公司共有17家,总专利申请件数为388件,占全部申请专利的22.5%,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国和中国。国内玉米收获机械申请量最多的山东荣成市海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28件),其次是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23件)、山东宁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20件)和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18件),排前4位的全部是山东省农机企业,占国内专利申请总量的38.3%,表明玉米收获机产业集群在山东省初步形成。

    根据上述对玉米收获机专利技术的具体分析,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现状,就我国未来玉米收获机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创新知识产权成果与国外玉米收获机专利申请速度趋缓并进入衰退期相比,我国玉米收获机专利申请正进入高速发展期。国内农机企业应抓住当前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加强企业核心技术研发,重视并运用专利申请工作,把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的同时,兼顾产业结构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以此来提高专利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立足国情,因地制宜发展先进、高效、适用技术农业机械现代化是实现整个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从玉米收获机整体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中美两国各有侧重,美国比较注重通用性技术的研发,而我国当前更需注重农机技术与农艺的结合。我国地域广袤,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作物品种选择与种植模式区域差异非常显着。加大对农机科技创新的鼓励和支持与迪尔等国际跨国公司很强的专利技术垄断性相比,我国玉米收获机专利质量仍有较大差距,也突显出我国农机企业国际地位的缺失。随着国内外市场对玉米需求的持续增长,国家应加大玉米收获机械技术的研发投资及技术转化投资。鼓励农机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方式,组织农机科研院校、生产企业、推广部门联合攻关,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加快对玉米收获机新产品开发的进程。农机企业可根据企业技术优势和技术规划有选择地重点突破。同时,政府应通过政策性融资或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予以扶持、引导企业进行专利技术自主实施转化与产业化。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一、技术标准控制策略

技术标准是现代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之一,是技术及其产品参与竞争的基本条件。对行业或产品关键技术标准的控制,是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和市场控制的最高手段。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投入进行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制定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行,牢牢掌握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控制着大量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的市场。在当今的全球竞争中,标准实际上是一种游戏规则,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成为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参与国际竞争就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否则,就只能处于落后地位,受制于人。事实上,大量跨国公司正是利用其控制技术标准的优势进行竞争的。正因为如此,企业界才有“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的说法。

为了控制技术标准的制定权,跨国公司都高度重视R&D投入,尤其是关系到技术标准制定的基础研究领域。为了保持在技术标准上的主导权,世界上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每年都不惜投入巨资从事R&D活动,这也正是他们长期保持强大的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跨国公司R&D投入一般占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部分高科技企业甚至达到15%―20%。例如,世界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2002年的R&D经费为46.6亿美元,2003年增长到69亿美元,而2004则上升到77.8亿美元,占该公司当年销售额的21%;而世界芯片制造的主导企业英特尔公司2003年和2004年R&D支出则达到44亿和48亿美元。朗迅公司规定每年用其总收入的12%左右作为其分支机构贝尔实验室的科研经费,而其中的10%是投入到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上。

跨国公司不仅独立地进行大量的R&D投资,对一些R&D开支巨大,风险很高的产业,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还通过组建研发战略联盟进行标准的开发与制定。资料表明,上世纪80年代上半期世界上各类企业间达成的战略性技术联盟还只有1560个,1985―1989年就有2632个战略性技术联盟出现。进入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之间建立战略性技术联盟的趋势进一步加快。这些联盟在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垄断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跨国公司始终掌握着技术标准的主导权,使其他企业难以突破。比如,在DVD行业由飞利浦、索尼和先锋等跨国公司组成的“3C联盟”就通过控制DVD技术标准向我国生产企业收取高额专利使用费。除此之外,该行业还有“6C联盟”等控制重要核心技术的组织。国内企业在技术标准上受制于跨国公司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美国高通公司不生产一台手机,但由于它拥有CDMA的技术标准,我国手机厂商每生产一部手机,都要向高通公司交纳一笔专利费。

如果说一项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企业,那么一个技术标准影响的则是整个产业。技术标准的实质是制订竞争规则,把握对市场的控制权,不了解技术标准,就跟不上产业发展的主流,不参与技术标准研发,就掌握不了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跨国公司正是通过主导技术标准的制定,并进一步将其技术标准推广和提升为国际标准最终达到有效控制全球市场的目标。在我国,跨国公司在计算机、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众多高科技领域将其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或汉化进行推广,成为主导我国产业发展和控制我国市场的技术标准。而国内企业由于研发实力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在短期内根本难以突破其控制。

二、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跨国公司对专利的控制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利的数量,二是专利的结构。近年来,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受理数量和授权数量逐年上升,占据国内专利受理和授权的相当大份额。1998年我国共进行发明专利授权4733件,其中本国人和外国人的授权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5%和65%。到2003年发明专利授权猛增到37154件,而本国人和外国人的授权数的比重则变为30.7%和69.3%。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受理数量由1999年的24269件上升到2003年的47087件;授权数量由1999年的8044件上升到2003年的20296件。来自国外的专利注册主要是通过在华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进行的,所以专利的受理和授权状况足以说明跨国公司的技术控制程度。

从专利授权的结构来看,国内与跨国公司拥有的专利在质量上的差距十分明显。2003年,国内拥有的授权专利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主体,所占比重分别为45.7%和46.7%,累计占国内专利授权的92.4%,而发明的比重仅为授权专利总数量的7.6%;而在跨国公司拥有的专利中,发明所占比重达到了78.9%,绝对数是国内所拥有发明专利的2.25倍。所以,跨国公司在关键技术控制上主导地位非常突出。

跨国公司在长期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专利管理经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将专利申请与对外直接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在东道国申请专利后再进行投资,以专利权来保护其关键技术。例如,美国杜邦公司早在1990年就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有针对性地进行专利申请,然后才开始对中国进行投资。第二,为了持续地保持技术优势,跨国公司在一些关键性技术领域精心设计了不同的专利防御体系,以弥补法律保护的不足。这表现为两种做法,一是将基本专利与专利相结合。也就是将基本专利的相关技术或改进技术也进行专利申请,使它们共同构成某一产品或技术领域的“专利网”,让竞争对手或模仿者难以突破。二是将专利与技术秘密(know-how)相结合。由于专利权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而且专利技术的内容必须公开。为了避免专利技术公开或到期后被竞争对手侵权或模仿,跨国公司往往在专利说明书中只列出最基本的技术内容,而将影响技术效果的工艺、最佳使用条件、优选配方等作为技术秘密予以保留。

三、股权控制策略

为了控制核心技术,跨国公司往往倾向于采用绝对控股的方式来经营,一般都是在东道国内直接设立独资子公司或者是分支机构,独立经营;即使采取合资或合作的方式,也严格控制新技术的扩散。随着我国外资政策的放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越来越倾向于采取独资的方式。1997年外商独资企业项目数开始超过合资企业,2001年外商投资新设立的项目中独资企业占60%以上,2002年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到65%以上,2002年独资项目实际使用外资额占当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达到了60.15%,在各种利用外资方式中居于首位。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情况表明:越是高新技术产业,外资越是要对企业控股;越是技术先进的企业,跨国公司越是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实际情况也表明跨国公司投资的独资企业技术的先进程度要优于合资企业,合资企业中跨国公司控股的企业技术水平要优于其不控股的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要明显优于其向内资企业转让的技术。

另外,在合资企业中,部分合资企业的外方通过增资控股等手段,取消中方原有的研发机构,或把中方的相关机构置于附属地位,使中方技术发展受制于外方。另外,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主要采取独资或内部非独立设立形式,如摩托罗拉在中国的100多家研究中心都是独资设立的,IBM、英特尔、朗讯等跨国公司在中国也设立了独资研发机构。跨国公司设立独资研发机构主要是出于防止技术外溢、延长技术收益期以及强化总公司对全球R&D活动的控制等战略考虑。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与我国的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开发,但跨国公司对合作的最终成果一般都提出了知识产权要求。

四、技术转让控制策略

跨国公司不仅通过技术标准、专利和股权等方式进行技术控制,在技术转让过程中也明显地体现其技术控制意图。首先,在转让技术的对象上,跨国公司向我国转让的大多是成熟或标准化的技术,还有不少落后甚至是淘汰技术。理论和经验都表明,技术创新优势是跨国公司最重要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不会也不可能将所拥有的一流先进技术直接转让出去。而跨国公司在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中,大部分转让的也是处于标准化阶段的二流技术,先进技术的转让少之又少。以汽车工业为例,近10多年来,通过直接利用外资,中国汽车工业先后引进国外技术300余项,引进车型涉及除中型载货车以外的几乎所有车型。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汽车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仍然很低。中国轿车工业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设计开发能力,国产轿车技术性能比国外落后5―15年,一些轿车品种还是国外十几年前的车型。

其次,在技术转让的时机上,跨国公司既要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又要防止技术过早地泄露或扩散。当技术处于创新阶段时实施严格控制,一般不予转让;在技术发展阶段,处于优势、有利地位的跨国公司也不予以转让;对成熟阶段的技术,大多数跨国公司会予以转让;当技术处于衰退阶段时,跨国公司则千方百计地寻找买方。跨国公司所采取的这种技术管理策略目的就在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充分利用技术优势获取利润,同时也可防止技术扩散的失控。第三,在转让方式上,跨国公司一般会针对不同东道国采取差别策略。跨国公司在向发达国家转让技术时,往往采用联合研究与开发或技术互换等方式,而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以技术投资较多,而且往往转让的是成熟的技术或衰退的技术。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大多采取内部技术转让方式。2001年,我国引进的技术30%属于跨国公司内部转让,2002年,这一比重上升到45%,而且今后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五、研究开发分工策略

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从一个地区或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决定其发展远景的是耗资和不确定性都很大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雄厚的地方,才真正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为了防范核心技术的扩散,跨国公司正在采取“研发分工”策略进行技术控制,在华外资企业的研发机构主要是满足市场开发与占有的需要,少量进行基础性和原创性的创新型研究。这一策略的结果就是使它们处于产业链的上游,通过详细具体的研发分工实现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和控制,而中国国内企业则只能徘徊在产业链的下游。

在R&D活动的组织方式上,跨国公司海外投资R&D一般采用母国中心化的运作模式。母公司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各分部R&D和技术转移的机构,以利于总部R&D的规模经济和对核心技术机密严格的控制。跨国公司将尖端科学研究开发、关键技术、产品品牌、技术标准、全能实验室、优秀人才等由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重大科研成果必须交回母公司,不得自行转让,以确保其对核心技术的控制。

虽然,1998年以来跨国公司在我国掀起了进行R&D投资的高潮。微软、摩托罗拉、宝洁、英特尔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相继在华成立了研发中心或宣布了大型的R&D投资计划。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已达700多家。但就目前在华外资研发机构的情况而言,仍以辅研究机构类型居多,绝大多数研发活动都是以中国市场为目标,从事适应型、专用技术型、实验型产品推广活动,很大程度上只是起到联系本公司先进技术和中国特殊市场需求的纽带作用。如IBM中国研究中心,主要引进IBM全球技术成果,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及解决方案,包括语音技术、文本分析和挖掘技术、手写体识别技术等。

六、技术逆向扩散策略

跨国公司积极通过技术的逆向扩散实现技术控制。通过研发活动的当地化,跨国公司吸引了我国大量的人才。跨国公司在国内经营,开展研发活动,就会雇佣国内的高技术人才。这些跨国公司以优厚的条件和良好的用人机制聚集了大量的尖端人才,造成了国内人才的外流,这不仅不利于我国技术的创新,甚至还可能造成我国现有技术成果的“反向溢出”。其结果可能是我们没有达到利用外资的目的,却被外资所利用。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1典型央企的成功做法

为充分掌握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简称航天科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家电网)等10多家典型央企进行了现场调研和案例分析。依据对典型央企的实地调研情况,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六方面内容。

1.1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建立起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决策和规划体系一是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之一。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公司实际,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驱动力为核心,制定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战略重点,确定年度计划,并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运用一代”的思路,制定有序接替的科研计划体系。二是设立科技决策规划与管理体系。设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公司重大技术创新战略问题决策。同时,为了落实公司科技战略规划、规范科技管理工作,央企集团层面大都设立了行使科技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负责公司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管理、科技奖励、考核监督指导下属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以及对外科技交流等;在子公司层面,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对口部门,配备专职科技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科技规划和项目建议计划编制,组织科技项目实施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技术需求分析等。三是组建辅助科技决策的专家咨询团队。部分央企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咨询委员会,由内外部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对重大事项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有的央企在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还按领域组建专业分委员会,为公司各类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意见,支撑公司科技决策。以航天科工为例,公司建立了以顶层战略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图1)。公司成立了由“一把手”负责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决策战略与规划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重大事宜。技术创新管理遵循“项目论证—批复—任务分配—关键节点控制—协调例会—月度简报(季度简报)—年度工作总结—结题评审”的管理模式。总部负责全集团的技术创新决策和统筹规划,牵头开展重大工程项目的论证与立项工作,决定重大项目的经费投入。下属各院、局、基地和直属单位等二级单位负责落实集团技术创新工作的相关决策;根据本单位发展的需要提出技术创新项目,在获得集团批准后,自行组织开展研发活动。

1.2以总部直属科研院所(或中央研究院)为核心,建立多层次、多专业协作的科研组织体系一是设立总部直属科研院所。直属集团总部层面的科研院所主要负责应用基础、超前共性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储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和技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发展能力。有些央企成立了职责范围更广的中央研究院,不仅承担总部直属科研院所的职责,还负责公司技术战略分析、科技管理等方面工作。二是成立专业分公司或下属企业研发机构。央企在下属企业或专业分公司设立的研发机构主要负责特色技术的研发、新技术应用与推广、生产技术支持,解决生产活动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中国石油建立的“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具有典型代表性。中国石油总部直属科研院所与企业研究机构两级各有侧重、分工合作。总部层面科研机构,包括直属科研院所、专业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应用基础、重大基础理论、超前共性和重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下属企业层面科研机构,包括地区公司研究院和特色技术中心,主要按照特色进行定位,从事与下属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相关的特色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生产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应用以及支持日常生产的相关科技工作。

1.3保持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形成强有力的条件平台支撑体系和标准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稳定增长的科技投入机制。通过绩效考核、激励政策、专项基金及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等,保持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一些央企还建立了计划、财务、预算、科技、审计等部门的会商和协调制度,加强对科技投入的统筹管理,完善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切实把资金用到“刀刃”上。二是搭建基础条件平台。为改善科研硬件条件,投入资金更新实验设备和装置,建立公司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部分央企还集中公司科研资源,建立了企业科技园。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央企基础条件平台的仪器设备新度系数总体上有较大提高,实验、试验能力大幅度提升。三是形成标准管理体系。为加强对公司技术标准的统一集中管控,形成技术标准体系,在集团总部层面建立负责技术标准战略规划、技术标准管理的相关机构;制定标准管理办法和流程,规范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工作,提升标准编制质量;将标准制定、国际标准化作为公司科技创新工作评估及研究机构经营业绩考核指标;通过积极参与国内外行业技术标准制定、担任国内外技术标准机构的领导职务、主动与国际标准融合、搭建国际技术合作平台等策略和措施,大力提升公司技术标准的话语权,推进技术标准的国际化进程。以中国移动为例,2010年以来科技投入增长率大于10%,2012年企业科技投入总额达157.87亿元。在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方面,中国移动信息技术实验室的规模和先进性已居国内外同类通信实验室前列,拥有2个国际组织全球测试认证基地、2个部级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心)、7大测试认证实验室、6大基础研究实验室和4大开放试验中心。同时,中国移动建立了集中化标准管理体系(图2),以占领国际博弈的制高点。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在集中化体系框架下,实现公司标准工作策略和标准计划的统一制定,企标和国际标准文稿的统一评估管理;二是在网络规划、可研、设计、设备采购等环节狠抓企标实施落地,保障中国移动全程全网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运营质量;三是形成了目标明确、计划周密、组织完善、评估严谨的国际标准长效工作机制,国际标准话语权明显提升。

1.4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广泛开展合作共建,形成有效的协同创新体系一是开展联合研发。为减少研发中的不确定性、缩短研发周期、广泛利用外部科技资源,央企从自身需要和科技资源情况出发,以合作项目为纽带,与国内外优秀大学、科研机构、外部企业开展合作研究。这种联合研发一般设定了明确的合作目标和期限,制定了合作研发、成果分配和风险承担等方面的规则,合作形式包括资金、人才、技术成果等多种方式。二是共建科研平台。为提高公司科技研发水平、吸引和利用外部科研资源、培养公司科研人才,一些央企选择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平台,包括联合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长期从事涉及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并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风险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三是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一些央企以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和公司业务需求为基础,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员交流合作。例如,多年来,国家电网依托发展特高压重大工程,将国内电力、机械等相关行业的科研、设计、制造、施工、试验、运行单位和高等院校等资源整合起来,以科研为先导,以设计为龙头,以设备为关键,以建设为基础,开展联合攻关,在世界上率先全面攻克了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难题,建成了商业化运行的试验示范工程(图3)。在协同创新中,国家电网坚持作为创新链的发起者,创新目标的提出者,创新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保障者和决策者,创新成果的首次应用者及大规模商业化的推动者,成为创新联合体的核心主体,主导创新全过程。国家电网充分调动创新链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集中国内外的优势资源和力量,拉近创新成品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创新过程赋予强大的动力源。

1.5采取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体化的技术开发与成果推广应用体系一是设立研发、设计、生产一体化专项。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破部门壁垒,打通技术创新链条,将研发、设计、生产、推广等领域的相关人员集合起来,实现各专业部门的协同合作,保障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二是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与流程。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和相关制度,规范科技成果转化职责、流程及绩效,规定成果转化的条件、机制、指标、程序。三是采取分层管理的成果转化模式。央企总部层面集中管理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管理办法与评估机制,形成新技术成果推广目录,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促进成果转化。同时,成立专业技术服务或推广中心具体负责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四是科技成果的有形化。为推动科技成果和核心技术在公司内部的共享和推广应用,开展技术有形化集成和自主创新重要产品认定。公司组织各下属单位专家对研发的实用特色技术进行系统的梳理提炼和总结集成,围绕已形成的核心技术,开展公司各业务领域核心技术系列的有形化、集成化工作,有效促进了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和推广应用,并将技术成果有形化纳入科技项目验收管理。典型案例如中国石化的“十条龙”科技攻关模式。公司自1991年起建立并开始实施“十条龙”攻关制度,对带有共性、关键性和对公司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开发项目,坚持实行“十条龙”攻关,即把公司内部的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生产和销售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联合攻关(图4),确保自主开发的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工业转化,工业化成功后迅速大力推广。20多年来,中国石化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撑主业的核心技术,已经实现122项技术的工业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图4中国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模式

1.6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技术创新考核体系一是加强对企业领导班子的技术创新业绩考核。将自主创新成果、产品推广应用等列入对企业领导班子的业绩考核。二是开展技术创新评价工作。制定专门的技术创新评价办法,建立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如科研成果产出、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转化等),对下属单位及研究机构的技术创新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年度评价,并与单位绩效挂钩,或者针对下属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每年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三是开展科研人员绩效考核。采用个人岗位目标责任制,对创新项目团队的负责人和团队成员设置不同的绩效考核目标。对于项目负责人,依据项目团队取得的创新成果以及推广应用情况进行考核;对于团队科研人员,采用关键绩效指标与工作目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钢)的技术创新评价管理具有典型代表性(图5)。宝钢技术创新评价管理由技术创新体系能力评估和技术创新指标绩效评价两部分组成。体系能力包括统筹策划能力、外部资源利用能力、组织保障能力等;技术创新指标包括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共性指标反映集团的总体要求,包括研发投入率、新产品销售率、专利申请量等指标,个性指标体现各子公司重点推进工作要求,如环境友好产品率、合理化建议经济效益等。评价管理采取季度跟踪和年度最终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年初,公司制定技术创新年度计划,确定集团及各子公司科技目标,下达至相关子公司。每季度进行绩效跟踪,通过技术创新例会(绩效对话会)进行点评。各单位技术创新年度评价纳入集团对单位负责人的年度评价。

2主要经验

2.1紧密围绕国家需要,充分借助政府的协调和推动作用,是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必须与国家战略相吻合,服务和服从于国家战略需要。而且,央企只有站在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高度,紧密围绕国家发展需要,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公司发展的推动力量,才能拥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形成更正确的判断,制定出更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与计划,凝聚更多的创新力量与资源,取得更大的创新价值,建成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航天科工、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一批央企正是靠着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公司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完善主营业务领域核心技术,持续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才逐渐建立完善起公司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在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特别是在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市场环境培育、政府采购、企业负责人考核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重大技术引进、公司技术并购、研发机构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协调。央企众多重大创新成果,如嫦娥上天、蛟龙下海、西气东输、高铁等项目的成功实践表明,央企的重大技术创新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2.2坚持战略目标导向,主营业务驱动,强化顶层设计,保障资金和人才投入,是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战略投资行为,央企应从自身使命出发,坚持主营业务驱动,结合公司内外部发展环境和资源条件,研究制定公司科技发展规划,打通技术创新链条,从公司战略层面规划、设计、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事实证明,许多坚持战略牵引、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央企,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增强了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创新体系不仅方向明确、思路清晰,而且适合公司实际,保证科技工作紧密围绕产业发展和公司业务需求开展,能较好地进行信息交流、资源配置和科技成果转化。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持续的资源保障,央企领导班子应始终高度重视公司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做好资金、人才和制度保障,增强技术储备,不断培养创新文化氛围,确保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从央企多年技术创新实践上看,领导重视、组织高效、持续投入,并拥有世界水平的领军人物和高素质的科研骨干队伍,是建立和完善央企技术创新体系的根本保障。

2.3依托重大工程项目,采取研发设计制造生产一体化运作模式,是提升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水平的有力抓手长期以来,科研生产“两张皮”、产学研结合不紧一直是制约央企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效率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央企通过牵头组织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在攻克技术瓶颈、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协同创新、集成创新的管理模式,打通创新链条,整合利用内外部创新资源,不仅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有效解决了科研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慢的问题,还加强了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目前,重大工程项目已经成为央企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一些央企还参照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方式对公司科研项目的组织方式进行了创新。采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应用一体化的重大科技专项模式,打破部门行政壁垒,实现创新链与价值链的有机结合,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还建立了技术成果的内部市场机制,实现科研成果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调动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降低了技术风险,有效提升了央企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和建设水平。

2.4立足于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原始创新,深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推动集成创新,是完善央企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多年的实践表明,坚持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依靠自身能力大力组织开展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是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尤其是在经济日益国际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技术发展已经开始从跟踪模仿向赶超引领阶段转变的背景下,依靠先进国家转移产业技术的“雁形模式”和传统的技术引进方法已经鲜有成效,一些跨国公司不愿意转让先进技术,也没有我们希望转让的技术。因此,央企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突出“以我为主”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利用各种创新要素,增强自主开发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杀手锏,努力占领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中国石油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中国石化的MTO技术、中国铁建的盾构技术、国家电网的特高压技术以及大唐移动、中国移动等的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3结束语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在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在思想、工作、专业学习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个人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并于并于2008年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证,2013年取得中级工程师资格,2011年取得水电自动装置检修高级工证、2013年获得水电自动装置检修技师资格。

现在作为碗米坡电厂主要技术骨干的电气主点检工程师,各方面专业知识亟待深入与拓宽,职业生涯,任重而道远道远。唯有不断学习,扎根专业, 开拓进取,立足岗位,砥砺前行。具体专业总结如下:

一、工作情况及所取得的业绩

从事本专业10年,从学员到技术员、专业带头人,始终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兢兢业业。无论是设备消缺维护、还是项目施工与技术改造,始终在技术上严谨严格、力争每一项工作都做的精益求精。所管理设备持续安全稳定运行,无任何人为设备损坏或事故,所主持或参与过的项目施工或技术改造全部都是顺利地投入运行,没有发生任何安全、质量事故,技术革新项目多次获得电厂、五凌电力、集团公司、湖南省电科院奖项。

工作期间,先后负责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多次消除重大缺陷,如调速器油压装置控制程序紊乱、调速器压油泵频繁跳闸、调速器一次调频动作信号无法监测、调速器液压锁定经常性不能远方投退、1#及负荷调整过程中发生油流啸叫、1#机调速器接力器抽动、2#、3#机导叶非直线关闭等等,具体工作情况及业绩根据时间顺序总结如下:

2010年,负责完成低压气机控制系统全面升级改造,将以前气机本体控制系统和气系统控制柜两套不同而又紊乱的控制系统,合并为一套控制系统,减少了日常维护量及维护难度。

2010年,针对3#机、2#机机组甩负荷后,调速系统导叶关闭规律与设计紧急停机的分段关闭速度不一致,存在快关段不是直线关闭导致第一段时间过长的情况。负责组织湖南省湘电试验院和调速器生产厂家武汉三联专家会诊,经过讨论研究和现场反复试验,彻底消除缺陷,保证调速器满足机组增容时负荷调保计算要求。该隐患处理获得“碗米坡水电厂年度技术革新”二等奖、“湖南省水机行业年度技术革新”三等奖。

2010年,应五凌电力工程公司邀请,支援工程公司外部市场,负责完成大源渡电厂1#机调速器静、动态试验,获得工程公司好评,专业操守能力得到五凌公司相关专业人员的肯定。

2010年,负责设计、施工的电厂“无人值班、远程集控”中“机组一级过速保护完善”、“新增调速器压油槽事故低油位、过低油位保护”两个水机保护改造完善项目,获得“碗米坡水电厂年度技术革新”二等奖、 “湖南省热工行业技术监督” 优秀项目奖。

2010年,负责设计、施工的电厂“2#、3#机导叶非直线关闭的重大隐患处理”,获得电厂“碗米坡水电厂年度技术革新”二等奖、“湖南省水机行业技术监督”二等奖。

2010年, 负责设计、施工的“调速器程序优化”项目,获“碗米坡水电厂年度技术革新”二等奖。

2011年,作为主要执行技术人员,参与的“机组超额定铭牌出力运行可行性研究”项目,获“碗米坡水电厂年度技术革新”一等奖,“五凌公司年度技术革新”二等奖,“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11年,参与“机组二次失电停机保护完善”调速器部分设计,该项目获“碗米坡水电厂年度技术革新”二等奖。

2011年,负责的电厂热工技术监督,获得湖南省热工技术监督“优胜单位”奖。并获得湖南省热工技术监督“优秀个人”奖。

2012年,负责设计、施工完成“全厂桥机报警系统的改造”项目,获“碗米坡水电厂年度技术革新”三等奖。

2012年,负责设计、施工完成《碗米坡水电厂调速器压油槽事故低油压控制回路改造》、该水机保护改造在湖南省同类型水电厂中属首列改造。获得电厂技术革新三等奖。

2013年,作为电气方面负责人,与机械专业合作设计、施工完成的 “调速器压油槽系统组合法电驱动改造”获公司技术革新优胜奖。

2013年,高质量、并在较短的时间规定内完成“机组调速器控制系统换型改造”的可行性研究调查,同时完成其报告编制。高质量、并在较短的时间规定内完成“温系统整体换型改造”的可行性研究调查,同时完成其报告编制。

2013年编制《碗米坡水电厂机组稳定性在线监测装置换型改造可行性调研报告》、《碗米坡水电厂机组稳定性在线监测装置换型改造技术协议》、《碗米坡水电厂机组稳定性在线监测装置换型改造合同》、《碗米坡水电厂机组稳定性在线监测装置换型改造施工方案》。并组织工程公司、生产厂家完成3#机组稳定性在线监测装置换型改造。改造过程效果俱佳。

2015年完成碗米坡水电厂调速器系统换型改造,将原“步进式加主配”类型的单一调速器改造成“高数字球阀加快速开关阀”,新的调速器能实现功率调节模式、大大提高了的AGC调节品质,机械部分基本做到免维护状态,不仅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提升了设备安全可靠性,并减少了日常维护成本。该项目获得”碗米坡水电厂年度技术革新”三等”。

2015年,完成碗米坡水电厂测温系统改造,将原测温探头全部改造成探头与测温线缆一体式结构,取消原测温表计,全部采用模拟量巡屏方式,改造效果俱佳,该项目获得”碗米坡水电厂年度技术革新”三等”。

2016年,完成碗米坡水电厂调速器二次失电完善改造,将原二次失电保护回路进行修正,提高了保护可靠性,较好的控制保护误动可能。提高了设备安全性能。

2017年,完成碗米坡水电厂顶盖排水泵控制部分改造,对顶盖排水泵控制部分进行优化,提高了顶盖排水系统各动作报警的准确性,提高了设备安全性能。

2017年,完成碗米坡水电厂火灾报警系统改造,碗米坡电厂机组的火灾报警系统自投产以来已达13年之久,目前系统老化严重且备品缺乏,功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为保证机组运行时的防火安全,已对碗米坡电厂#1机组火灾报警系统进行整体更换。更换后调试正常。设备稳定可靠。

2017年,完成碗米坡水电厂起重设备碗米坡电厂起重设备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改造,据GB/T28264-2012要求,为实现对桥机、门机整个控制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和重要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产生相应预警提示操作人员。对坝顶门机、主厂房桥机分别加装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提高桥机、门机运行的安全性。

2014年,作为第一作者编写的论文《碗米坡水电厂水机保护中单点判据回路分析改进》在《华中电力》杂志发表,湖南省水力工程协会杂志转载,并获得三等奖。

2017年,作为第一作者编写的论文《碗米坡水电厂1#机AGC考核原因分析与处理研究》被中国水力工程协会录用,并获得优秀论文奖。

二、培训与自我培训成果

结合工程施工技术多年来的经验,编写了《碗米坡电厂微机调速器及自动化控制培训计划》、《气系统控制部分培训教材》、《起重系统控制部分培训教材》等,向新来学员讲解,贯彻新的技术要求。从2012年开始,经我所带的数名新学员、徒弟都能独立工作,并在电厂专业方面成为骨干,根据我厂“无人值班,远程集控”。要求,实行运维互陪一来,所带两位运行人员,现在在水电装置检修方面均具备一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技能鉴定资质。为此,五凌公司授予本人“五凌公司培训工作积极分子”的荣誉称号。

学习永无止境,本人一直加强自身专业修养,以下是本人参加培训情况:

2009年8月,参加湖南电力科学研究院举办技术监督技能培训,获热工技术监督、电测技术监督资格证;

2009年11月,参加湖南电网公司举办电工进网作业培训,获国家电监办高压专业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

2010年9月,参加湖南电力科学研究院举办AGC、一次调频班训班;

2010年10月,参加湖南电力科学研究院举办水轮机调速器检修技能培训;

2012年8月,参加湖南电力科学研究院举办的计量检定员培训班,获的国家电网公司计量检定员证;

2016年8月,参加集团公司人才学院举办的水轮机调速器培训班。

十年的工作中,虽然在水电自动装置检修专业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我也深知自己的知识有限,还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也会以本次改机技师申请为契机,不断的去完善自己,把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毫无保留的贡献给班组成员,以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自动装置检修工作人员的同时,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碗米坡电厂智能化建设的发展,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大胆探索新方法、新工艺,并应用到实际施工中,及时总结经验,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为电力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获得荣誉称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安全生产、技术革新获奖固然首位,但以下荣誉称号也从侧面给我在技术拓展方面起到一定的鞭策作用:

2011年,获碗米坡水电厂“工会积极分子”荣誉称号。

2011年,获“湖南省省直单位优秀团干” 荣誉称号。

2012年,获“五凌公司优秀共青团干部” 荣誉称号。

2013年,获“五凌公司培训工作积极分子” 荣誉称号。

2014年,获“五凌公司2012、2013年度工会积极分子”

2013年,获“碗米坡电厂季度岗位之星”荣誉称号。

2013年、2015年、2016年,分别获“湖南电力科学研究院热工技术监督优秀个人”

另外本人在专业技术方面始终注意协调组织,弘扬团队精神在工程施工中协调、组织、沟通和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负责碗米坡电厂水电自动装置检修以来,特别强调发挥集体作用,弘扬团队精神;挖掘每个人员的潜能,发挥各自一技之长,是我的责任;面对近几年来施工工程多、任务重,专业人员又严重缺员的情况,为了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的各项施工任务,我通过自动化内部人员的合理搭配,发扬团结合作,紧密配合的团队精神,在充分挖掘集体潜力的基础上,对技改工程施工计划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研究,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圆满地完成了电厂的各项维护技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