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体美自我总结范例6篇

德智体美自我总结

德智体美自我总结范文1

――美罗国际董事长 夏历

“人可以不伟大,也可以不富裕,但我们不可以没有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肩上的责任。扛着责任,就是扛着一生的信念。”

――美罗国际总裁 于智慧

2009年8月1日,对美罗国际来说是一个三喜临门的日子:上午,美罗国际健康产业基地暨新办公大楼正式落成封顶;下午,美罗国际智慧系统正式成立;晚上,美罗国际董事长夏历和总裁于智慧伉俪结婚5周年庆典温馨开场。

因为来得艰难,所以饱含泪水;因为爱得深沉,所以充满感动。在这一天的美罗之行中,记者深深体会到一个民族直销企业的生存智慧,以及一对民族企业家的执着信念。

美罗涅

8月1日上午,盛夏的大连营城子高新技术园区迎来了一场盛事――投资4.9亿元的美罗国际健康产业基地正式封顶。

美罗药业集团董事长张成海、美罗国际总裁于智慧及所有公司高管、美罗国际八位特级经销商及上千名经销商代表出席了封顶仪式。随着彩焰飘飞、鞭炮齐鸣,美罗国际终于以更强大的平台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据悉,美罗国际健康产业基地建筑面积达到15.5万平方米,将引入全球最为先进的保健品生产线,为美罗国际的再次崛起打下坚实基础。无论曾经有多少寂寞或谣言,在业已落成的美罗国际健康产业基地面前,一切疑惑均已烟消云散。

正如于智慧所说,“美罗国际的发展经历了4次波折,是信念让我们心安理得。”6年的坎坷和磨砺,也许就是为了一朝涅。

支撑美罗国际_路走到这一天的,更有“美罗”这两个字赋予她的责任与信念。

美罗药业始建于1925年,原名为大连满铁卫生研究所;1948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中国第一家国营医药企业――中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958年,公司独立研制出红霉素,一举震惊世界;2000年,大连美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以4000万A股顺利上市,一个超级医药帝国从此屹立在中国的北方。

而美罗国际的出现,首先需要感谢3个老朋友。

美罗药业董事长张成海和夏历是20几年的同事和挚友,长期的默契配合让他们达到了一种特殊的信任。

1994年,倪宗耀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将灵芝菌丝体作为食品应用,这个伟大发明标志着灵芝多糖技术在经历了灵芝子实体、孢子粉应用时代后,已正式进入灵芝菌丝体获取多糖的新时代。为开发应用这一成果,1996年,夏历自告奋勇主持建立了嘉兴天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这是中国首家运用菌丝体生产保健品的企业,为美罗药业的保健品市场探路。

介于保健品市场的特殊性,天源一直在大胆探索新的营销模式。2002年,天源变身美罗天源,开始尝试直销渠道。但是因为美罗药业的国有体制限制,使得在2003年,美罗天源业务不得不停下来。新成立的慧力生物,经历了不断的尝试、再尝试的阶段后,最终在中国直销业争得一席之地。

2004年末,美罗药业改制成功,又恰逢直销立法在即,慧力董事长夏历与美罗药业董事长两位商业巨子再度联手。2004年,美罗国际生物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1月18日,大连美罗国际生物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并承接了大连美罗药业集团旗下全部保健品产业的研制、开发、生产及销售。

美罗国际是肩负着责任而生的企业,关于美罗药业的,关于中国保健品产业的,关于中国直销的,一步一步,这份责任不断壮大。不管遇到了什么,只要这份责任还在,美罗国际就不会倒下。

智慧生存

之所以将美罗国际的再次崛起称作涅,因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商业沉浮,6年蓄势,已经让美罗国际夯实了全新的发展基础。而美罗国际的新起点,落脚在了智慧系统的成立上。

8月1日下午,当美罗国际董事长夏历在台上宣布“美罗国际智慧系统正式成立”时,所有在场经销商都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正如美罗国际特级经销商代表王浩所说:“美罗国际智慧系统的诞生是建立在创办者的道德价值观的经营理念和市场的专业需求整合出来的有机结合体,拥有非常强的市场适应度。”

事实上,美罗国际“闭关”两年后的这次公开露面,就是从智慧系统成立的新闻会开始的。

7月31日,各路媒体记者获邀来到美罗国际位于大连开发区的公司总部,镌刻着“只为健康而存在”的球形雕塑依然矗立在园区草坪上,熠熠生辉。在公司会议室,美罗国际合弃了一般新闻会的务虚和客套,与会记者首先得到一册还散发着墨香的智慧系统汇编资料,并被工作人员转达公司高层的意见:“公司领导说,今天的新闻会主要是希望听听大家对我们系统发展的意见。”

因为董事长夏历还在从上海赶回大连的路上,所以美罗国际总裁于智慧率史钟、狄振江、盖忠德、刘万和、聂秉廉等数位高管集体面对媒体。看到他们,至少证明了一些事:两年来很多人坚持了下来,两年来还有很多人加盟了美罗国际,而他们每个人在这个行业里都绝非等闲之辈。紧随其后的,是美罗国际8位特级经销商,让人震撼的是,这8位特级经销商都是与美罗国际6年来风雨与共过来的。显然,美罗国际有它独到的魅力。

美罗国际副总裁刘万和主持了新闻会,他直截了当地表示:“媒体是行业的医生,希望大家为智慧系统的成立和发展号脉问诊。”

而与会的记者也借这次难得的开诚布公的交流机会,与美罗国际的高层就直销系统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意见交换,同时也厘清了智慧系统的出台脉络。

在美罗国际6年的经营过程当中,公司几经沉浮,尽阅中国直销风云。公司高层普遍认为,美罗国际的问题,甚至是中国直销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那么,公司以什么作为考量人才的标准,而又通过什么来实践这一个标准,这是公司决策层一直在思考的重点。成立智慧系统,就是他们找到的答案。如果说公司可以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准则,那么系统更是可以规范一个人的思想准则。在中国直销界,思想层面面临的问题才是最为本质的问题。其实中国直销业也不乏系统和体系,但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却不多,为什么呢?夏历和于智慧认为,直销系统产生于国外,但海外直销系统侧重于用一种经济法则基础上的规范来自律,但在中国是有些水土不服的,因为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味和私人关系的国度,所有规范最终将体现在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上,国外的系统在这方面的建设上没有太大的可参考性。

另一个问题是,现存的直销系统往往相对松散,一个小公司都可能有十几个人自立山头,不但造成很多资源浪费,甚至还会产生内斗,影响整个公司的发展。

2009年2~4月份,美罗国际董事长夏历亲自率领高管团队下到市场对团队

市场情况进行集中调研,了解和掌握市场发展和团队建设基本情况,为智慧系统建立及实践做了大量考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智慧系统在不断酝酿和建设过程中,夏历想起了2008年8月8日在北京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的情景,当荧光闪闪的奥运五环平地升起,世界上的亿万人为之感动。这个激动人心的一幕重新在他心头闪过:世界五大洲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都能为同一个目标聚在一起,我们不同的团队难道就不能做到统一?这时候,夏历脑海中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能否以公司的名义来创建一个统一的系统?

通过美罗国际决策层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同各团队核心领导人的全面沟通,大家都对成立统一系统这件事抱有很高的期望,纷纷献计献策。

曾经有无数个系统名字被提出来讨论,但结果都是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是,当“智慧系统”这个名字被提出来时,大家顿时找到了感觉。

“智慧”这个词源于美罗国际总裁于智慧一直喜欢的自我介绍方式:“感谢父母给我了一个好名字――智慧,我其实是一个缺乏智慧的人,但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我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拥有非凡智慧的事业伙伴。”

为什么直销系统需要智慧?美罗国际的答案是:企业的生存需要智慧,而现阶段中国直销企业的生存更需要智慧;系统的重要作用就是要集所有人的资源于一体,实现智慧共享;美罗国际追求的是“只为健康而存在”,而追求健康更需要大智慧。

水,成为了“智慧”这个名字连接美罗国际市场的一个纽带,它是智慧系统文化理念的出发点。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就是水的生存哲学,虽然以前从不曾提及,但美罗国际这几年其实深谙此道。

仅仅是生存哲学未免世故,而道德的规范则让这种生存直达成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告诉我们,有财富就必须有道德,不然最终财富也将化为泡影。

因此,美罗国际的文化理念根源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分别出自《道德经》和《周易》,从两不相及到契合得天衣无缝,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上善若水”是行,“厚德载物”是德,德行合一,就是美罗国际智慧系统的核心秘密。

所有的美罗国际合作伙伴就犹如这智慧之水中的鱼,汲智慧之营养,达成功之彼岸。这就是美罗国际智慧系统的鱼水关系论,奠定了系统的思想基调。

由此,智慧系统定下了所有关于系统的文化理念,在这些理念基础之上,对系统的管理机构、运营模式、操作步骤和培训手段进行了全面的细化。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团队领导人都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奉献了出来,为系统的最终成立铺就了道路。

从6月份开始,智慧系统就开始了尝试性的市场实践,统一的讲师队伍和培训方式在一些市场铺开。通过两个月的运作,这些市场以飞速上升的业绩给了所有人以答案,而从中积累出来的经验教训也让系统运作方式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2009年8月1日,美罗国际智慧系统正式在大连成立,1000多名美罗国际经销商从全国及各海外市场赶来参加了这个以“磐石永固、诚信发展、智慧创新、继往开来”为主题的盛会。

夏历董事长在宣布智慧系统正式成立后表示:“中国直销业此前还没有以企业的名义来建立系统的,而以往很多凭个人能力建系统的只是个人英雄主义,它可能形成一堵墙把企业和经销商隔绝起来。我们整整闭关730天,其实也不是因为这730天我们才长大,我们从创业的第一天就开始不断在积累。”

于智慧表示:“奥运会所设置的众多竞技项目,其中的撑杆跳令人深思,因为人类如果要达到更高,就必须借助类似撑竿这样的工具。而对于做直销的我们来说,就必须借助系统。虽然是西方创造了直销和系统,但今天的美罗国际智慧系统将传承全世界最好的渠道和方法,融入最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做一个正直的人开始,确定系统必须围绕‘品德、品质、品牌’展开,选择‘德’作为系统文化精髓来提倡和实践,目的是实现引领中国直销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打造我们的系统梦想。”她希望,智慧系统的成立和壮大可以成为世界直销未来在中国的一个证明。

刚刚从印尼市场赶回来的美罗国际常务副总裁狄振江认为,智慧系统的成立对国际市场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现在,整个世界都看得到中国在进步和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整合是未来社会的一大亮点。我们有力量将源于海外的直销行业通过中西合璧的发展,然后再反馈到国门之外去发展。我相信我们的智慧系统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化整合加工的机构,我对此充满信心。”

据悉,智慧系统将花一年的时间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通过他们让系统的文化理念和操作模式深入到每―个美罗人的心中,落实到市场最终端。

爱的坚持

8月1日晚上,一场以“美罗国际,我们永远的家”为主题的晚宴在大连富丽华酒店盛大举行。虽然名义上是“美罗国际智慧系统成立暨首个发展日诞生庆典晚宴”,但美罗人更愿意认为,这是董事长夏历和总裁于智慧伉俪的结婚五周年庆典晚宴。

庆典的组织者很用心,当一幕幕照片和字幕闪过,所有人都更能理解夏历刚刚为于智慧拭去的泪水。在所有人的眼里,于智慧似乎都是一个无比坚强、永远也不可能掉泪的女人。但一个女人为什么能如此坚强,如此付出?那是因为爱,因为心中的爱,所以才会有眼中的泪,才会有永恒的信念。

爱的力量总是超出所有人对它的预期,所以当于智慧这个曾经的商界女强人可以为了爱抛弃一切,全力以赴支持夏历的保健品事业时,联袂演绎的“慧力”风雨路,就是人世间“大爱无涯”的真实写照。

2005年1月18日,是美罗国际正式开业的日子。此前美罗国际曾准备了盛大的庆典,但突然爆发的印度洋海啸让夏历当即决定将开业庆典改为向印度洋灾区献爱心的募捐大会。此次募捐的善款,是中国红十字会大连分会接受海啸赈灾捐款数额最大的一笔。

2009年4月6日,是美罗国际产业基地正式奠基的日子。于智慧在会上动情地回顾了美罗国际的6年风雨历史,然后宣布,将每年的4月6日定为美罗国际感恩节。感恩,是因为这一切来得极其难得。

懂得爱,还懂得感恩,美罗国际是注定会被命运眷顾的企业。

美罗国际执行总裁史钟给所有人分享了一个故事:当系统建设的资料整理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回家看母亲。看到我一直在电脑前忙,母亲就问我究竟在忙什么。在看过我关于美罗国际文化理念的所有演示之后,做了几十年教师和干部的母亲多年来对我工作的担心顿时释然了,“如果一个企业严格照这样做,一定会发展成为行业的代表;如果所有企业都这样做,那我们中国崛起为第一经济大国,指日可待。”

实际上,夏历的父亲从小就告诉他如何去做一名正直的人――随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现在直销这个行业只被一部分人所认可,是因为有太多人败坏风气。那么谁来树行业正气呢?必须有人有企业能够站出来。夏历希望将美罗国际打造成这样一个充满责任感、使命感和爱的企业,坚持走长期发展之路,不辜负经销商的期望,实现更多的社会价值。

夏历表示,美罗国际希望再用2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直销企业巨头。有一天,美罗国际会捐建一个养老院,让公司对家人、社会、国家的爱,进一步得到体现。

记者手记

接到美罗国际董事长助理聂秉廉先生的邀请电话时,记者是非常意外的,记忆中与美罗国际的联系已经是2年前的事了,用后来美罗董事长夏历的话来说,美罗国际已经整整“闭关”了730天。

在这个敏感而瞬息万变的行业中,2年沉寂往往意味着不那么好的结果,而2年之后的美罗国际却以智慧系统的成立正式宣告企业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一直觉得夏历和于智慧是非常特别的两个人,一个董事长,一个总裁,家天下的色彩似乎很重。但现在我们终于明白,如果没有这样的格局坚持,可能美罗国际坚持不到这一天,甚至也许根本就没有这个公司的存在。

德智体美自我总结范文2

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是以心理学的分类尺度为依据的。正是由于心理学将个体心理结构划分为意志、智力、情感三个不同层次,才相应地产生了德育、智育、美育诸育。按当前最流行的说法,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狭义的德育指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育。这种流行的德育概念,且不说将狭义的德育等同于道德层次教育的偏颇,在理论上也缺乏严格的依据与界说,没有正确揭示德育的实质及其与智育和美育的区别与联系。智育是对智力因素,包括个体的思维品质、元认知和创造力等的培养和开发。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个体审美情感体验与认知力、审美知觉敏感性的培养和熏陶。在这里,智育与美育范畴的名称与心理学中的名称基本相同,不易被人误解。而德育的名称则不同于个体心理结构的名称,采用了社会意识分类中道德结构的名称,因而容易被误解。其结果,使人们在实践上易于将德育与智育、德育与美育相混淆,使德育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不廓清德育范畴,就难以有效地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一、区别德育与智育范畴:匡正德育模式

智育是立足于解决认知问题的。而德育,则是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政治要求、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塑造个体的思想、品德、信念和行为习惯的。与任何教育一样,德育活动最终也要落实到对个体身心所施加的影响上。这就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了解和懂得社会行为规范,并发展其政治与道德的认识能力,包括建立和发展政治与道德的概念、情感、判断力和选择力。显然,德育过程离不开智育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讲,智育为德育建立了必要的认知条件和基础、当前,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的政治与道德灌输,解决的就是政治与道德的认知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为服务于德育目标而实施的智育手段。如果要称之为德育的话,也是学科分类意义上的德育课程,而远非德育工作的主要部分。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被置于人的培养的核心地位而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德育是历代统治者用来使臣民信奉封建道德以立身行事,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在这里,封建统治者是立足于“信”和“行”的统~来对臣民进行德育(具体体现为道德内容)教化的。而西方,自20世纪以来,现代工业的巨大增长,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不断加重的生态危机,使宗教的威慑、平等博爱的道德说教在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面前变得软弱无力。即使是法律,也只能约束人的行为,而无法有效地规范驱使人的行为的精神世界,无法解决日益明显的道德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现代西方很多有眼光的政治家、教育家都大声疾呼,要从未来着眼,考虑今天的道德教育,使德育成为既内在地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人际德育”,又内在地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德育”,既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又解决人们面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际和生态德育要求,能否具体行动,即“行”与不“行”的问题。可见,古今中外的德育范畴中,本就体现了“信”和“行”的统一。当然,对德育的施教者来说,这里的“行”应该是“信”的最终目的。显然,从内涵和具体要求来看,德育与智育的范畴是不能混淆的。概括地说,一方面,德育与智育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同。前者是“信”与不“信”和“行”与不“行”的矛盾,后者是知与不知的矛盾。德育具有超出智育的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道德支配,而且受个体感望和眼前利益所驱使。因此,与智育不同,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以产生强烈的政治与道德的信念和理想追求,否则,将难以达到德育目标。

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长期以来,对德育和智育范畴的模糊,使高校德育工作要么陷入用智育工作的思维、形式、手段和方法,即智育模式来解决德育问题的弊端;要么误入以智育取代德育,削弱德育工作的歧途。前者易于使得高校德育工作更多地面向“信”的问题,重解决政治与道德认知,而忽视解决政治与道德实践,即“行”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信念的牢固树立,离不开活生生的德育实践。要使他们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即“行”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与道德体验。离开了这种体验,就难以产生坚定、持久的理想与信念,难以达到真正的德育目标。如前所述,在当前,高校的德育课程解决的还是政治与道德认知问题,充其量只是服务于德育目标的智育课程,忽略了对“行”的明确要求。即使是目前高校里普遍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这些活动的主题过于宽泛,或缺乏明确、可操作的政治与道德主题,往往易于流于形式,亦难得德育实效。至于后者,则是更直接地以智育内容有意或无意地取代了德育内容。目前,高校内广泛开展的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各类讲座、学术报告,尽管对德育工作大有益处,但是,其本身也不是德育,而是实实在在的智育,长此下去,必然淡化德育主题,削弱德育工作。总之,区分德育与智育范畴,是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必然要求。澄清德育模式与智育模式的区别,并从本质上把握德育模式及其内在规律,才能匡正高校现有德育模式的偏颇,以改进德育工作。

二、区别德育与美育范畴:匡正德育内容

美育是立足于解决审美问题的,是对受教育者情感的培养,其焦点集中在个体的审美发展上。而德育则如前所述,是解决政治与道德的“信”与“行”的问题的。美育与德育一样,解决的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问题,特别是在政治与道德的情感培养方面,德育与美育有着很大的一致,都是对受教育者一定程度的价值取向上的审美情感教育。然而,不能因此而混淆德育与美育的区别。一方面,就性质来说,尽管德育与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都引导大学生去追求美好的人生,但德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在

规范性教育中使人产生自觉的“信”与“行”,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理性的层面,作用于所谓“良知”。而美育是在熏陶、感发中对人的精神的激励、净化和升华,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等。另一方面,就社会功能来说,德育主要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政治与道德机制,来使人与人之间有序、有范、有礼。而美育主要着眼于保持个体自身的精神平衡、和谐与健康,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感性与理性相通,进而促进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具有外倾性,而美育则具有内倾性。德育与美育之间,是一对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

认清德育与美育之间的区别比承认其内在联系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德育实践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德育或美育的范畴界定得过宽。一种倾向是把德育的范畴界定得过宽,视美育为德育的一部分,为德育实施的工具。照这种看法,所有美育活动,都成了德育行为。在现代社会,美育要在物质、技术和功利方面的追求占据了统治地位、竞争日趋激烈、精神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解决人们内心失去平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问题,解决人们如何在审美体验中实现与快速变化着的客观环境和谐相处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必须主要靠个体感性与理性的相通,以实现自身精神世界的和谐,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而不能仅靠政治与道德教育。显然,这里的美育,尽管就其内容而言有德育的成分,并产生了一定的德育效果,但其着力点是通过情感教育或陶冶,将个体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将情感恶的、丑的方面渐渐抑制、淘汰,进而形成达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与真正反映德育本质的德育活动或德育实施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使受教育者树立坚定的、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政治与道德理想和信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德育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认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但不能简单地把美育理所当然地看成德育,从而以美育内容来替代德育内容,以美育来淡化德育。总之,如果把德育的范畴界定过宽,反而有削弱德育工作的危险。它容易使本届德育范畴之外的对大学生的其他教育活动,被视为德育行为而占据德育舞台,这是不可取的。联系到在一些大学的德育工作部门甚至专门设置了艺术教研室,这无疑会有利于借助美育手段,为德育的实施创造条件。但如不注意区分德育与美育的范畴,就会误人以美育内容充当德育内容的歧途。

另一种倾向是把德育视为美育的一部分,美育的范畴过宽。这种倾向虽然不具普遍性,但危害甚大。前已论及,德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达到其政治与道德领域内“信”与“行”的要求,而美育的目标是要解决受教育者的审美发展问题。前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外倾性,后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倾性。德育与美育之间无论是目标还是特性,都不太相同。美育的内容不能涵括、更不能代替德育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不是仅靠审美教育所能完成的。美育无法离开德育解决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解决人伦问题、利益问题和理想信念问题,主要还是靠德育。实现德育目标,离开了真正体现德育本质规律的德育活动,是不可能的。把德育从属于美育,就无法有效地使德育活动落实德育内容,甚至背离德育目标。

概言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美育内容常常容易与德育内容相混淆。只有区分好德育范畴和美育范畴,才能更好地保证现有模式下的德育内容得到匡正,从而使德育内容得到更多贯彻,以实现德育目标。

三、明确德育的基本范畴:体现社会主义的“倍”与“行”

区分德育与智育、德育与美育的范畴的目的,在于避免对于德育实施的应有模式及其内容的混淆,从本质上明确德育的基本范畴。应该说明,这种区分,不是要否定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智育之于德育,为形成受教育者的政治与道德认知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受教育者就会缺乏起码的把德育内容与目标内化为“信”并外显为具体的“行”的能力。美育之于德育,为形成受教育者良好的政治与道德情感打下了坚实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受教育者就会缺乏必要的美的情感体验,并愉悦地接纳、认可德育所要求的“信”和“行”的能力。智育和美育的这些特点,是德育本身所难以具备的。必须把德育与智育和美育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德育效能,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但是,德育、智育、美育是同一层次上、以德育为先的三种教育形态,不可混淆或相互替代。以.智育和美育的模式(形式)或内容实施的德育,只是一种准德育过程或状态,不能代替德育发挥其对受教育者的作用。高校德育应有其明确的基本范畴而不与智育和美育交叉。

一是德育的阶级范畴。阶级分析的观点并没有过时。一定的统治阶级总是用相应的德育手段,去培养满足其特定阶级要求的人。对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阶级价值永远是高校德育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必须理直气壮地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服务。否则,就难以保证大学生“信”和“行”的基本取向。

德智体美自我总结范文3

历史进程的简单化解读

《智利说不》是一个“广告救国”的传奇故事:1988年,皮诺切特的军政府面对国际施加的压力,被迫举行公投,由人民用“Yes”或“No”的方式,决定是否由皮诺切特再连任八年。一位年轻的广告人雷内·萨维德拉为反对党做广告宣传。最终的投票结果是反对票55%,赞成票42%。1990年,皮诺切特下台,智利民主化转型迈出重要一步。

导演帕布罗·拉雷恩长久以来关注智利政局,继《杀手夜狂热》、《后事》之后,创作了“皮诺切特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智利说不》。拉雷恩的父亲是智利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母亲则是智利的前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长,作为亲历者的他也回忆了那场公投:“当年我的父母都为皮诺切特投了支持票。我是几百万名在街头支持皮诺切特的人中的一名。直到后来我长大了,我才搞明白了一切。”

墨西哥著名影星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的加盟令本片的命运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但带来了资金,关注度也高于两部前作,还帮助它入围戛纳电影节和奥斯卡。为了制造复古的时代效果,影片使用早已经被淘汰的U-Matic磁带录影视频格式进行拍摄,这种磁带正是上世纪80年代智利的电视新闻界所广泛使用的。剧组在美国犹他州找到了20台老摄像机,然后送到好莱坞,组装成4部。在飞机运送的过程中又毁了一台,最终只有一部坚持到电影拍摄完。因此,整个电影都是以老掉牙的1.37:1的画幅呈现,而不是主流的1.85:1和2.39:1两种宽银幕标准。《好莱坞报道》曾认为,这种技术上的处理“弱化了影片的商业属性,甚至将令该片远离奥斯卡评审们的视野”,但拉雷恩拍摄的素材与1988年智利警方镇压民主集会的镜头实现了无缝对接,电影在影像真实性上所达到的成就反而成为它入了奥斯卡评委法眼的敲门砖。

在智利,这部片子可谓毁誉参半。一些评论家纷纷指责该片将历史进程解读得过于简单化,其视角仅仅局限于一部电视公投广告,而忽视了基层选民在这场运动中为反抗独裁做出的决定性贡献。但拉雷恩却将自己的影片定义为艺术作品而非纪录片,他说:“不要把电影艺术视作历史实录,看电影就是看电影,仅此而已。”

而皮诺切特,或许是20世纪世界上最富争议性的人物之一,简单说来,他既是践踏人权的独裁者,也是经济腾飞的缔造者,充分说明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阿连德搞垮智利经济

在军人发动如同家常便饭和军事独裁司空见惯的拉美,智利是不折不扣的“另类”。早在19世纪20年代末,当大多数刚刚独立的拉美国家还在打内战时,智利就建立了拉美最早的民主代议制,此后的政府和总统,基本上都是通过正常程序产生和交接的,军人也并无太多干预国内政治的传统。要不是1970年上台的阿连德总统把国家搞到崩溃的边缘,皮诺切特也没有粉墨登场的机会和口实。

智利是世界上最大的产铜国,这种初级资源国最容易走上国家干预至上的经济发展模式,采用进口替代战略,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到1970年,智利已经是拉美各国中国家干预和中央集权最为严重的国家。再加上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左翼风潮在拉美的风靡,智利走向社会主义已是水到渠成。

阿连德当选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相当激进和冒险的政策:把中央计划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准则,将工业大规模收归国有,加快步伐,国家在许多经济领域扮演着企业主的角色;政府冻结了物价,实行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还延期偿付外债,对国际贷款人和外国政府的债务不予偿还。阿连德宣称自己不是所有智利人的总统,言外之意是他只关心工人和农民。他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提高工人工资,把一天8小时工作制改为一天三班制;减免税收,增加补贴,降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大面积为老百姓建造住房,实行免费医疗,优先在劳动人民居住区建立和发展卫生所,组织医疗队到农村为农民看病;免费向孕妇和儿童供应牛奶等等。

这些违反经济规律的政策(尽管有些看上去很美)破坏了供求关系,导致企业效率低下,资金不足,亏损严重。物资供应匮乏,通货膨胀加剧,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黑市应运而生。1972年,智利铜产量从世界第3位下降到第5位,出口值从6.5亿美元下降到4亿美元;农业产量下降3.6%,1973 年更下降了16%;国家为此每年要花大量外汇进口粮食,结果造成政府财政赤字的急剧上升,1973 年已占财政支出的 53%,而外汇储备则从1970年的3.43亿美元下降到0.5亿美元;军事前,通胀率竟高达800%!首都圣地亚哥商店唱起了“空城计”——悬挂着“没有面包”、“没有牛奶”的告示,阿连德许诺的“红酒加馅饼”生活没有到来,矿工、出租车司机开始罢工,甚至家庭主妇也走上街头抗议,农民和地主之间爆发武装冲突。

在和平年代仅用三年就把一个国家的经济折腾得千疮百孔,足够奇葩的阿连德几乎得罪了所有人,最高法院公开抱怨政府执行土地法不力,而众议院指责阿连德政府违背宪法,号召军队维持宪法秩序。阿连德没收美国公司的铜矿,向华约国家一边倒的倾向也惹恼了尼克松,为了防止后院出现第二个古巴,美国开始插手智利政治,不过介入的程度众说纷纭,但至少引领经济制裁是有的。

阿连德于1973年8月23日任命皮诺切特为陆军总司令,后者当时坚定地告诉阿连德:“我不是右翼,我会效忠您,我不能容忍任何动乱。”然而19天后的9月11日,皮诺切特就联合其他3名将领发动,阿连德在总统府中弹身亡,存在被杀和自杀两种说法,死时手持卡斯特罗送给他的枪。

皮诺切特成立了军政府,由陆海空三军加上警察部队各派一名代表轮流执政,1974年6月27日,他自任总统,军衔升为“大元帅”。

发动“肮脏战争”镇压异己

皮诺切特18岁进入陆军学院,毕业后从少尉做起,一步步爬升至将军。他绝非粗鄙的丘八,身上颇多文化气息:他在战争研究所当过教授,编过学术杂志,精通地缘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和情报学,还在智利大学法学院研习了一段时间的法学。然而,他掌权后的施政,一点也不文雅,而且相当无法无天。

皮诺切特在当权期间解散了国民议会,取消了工会权利,禁止各类政治活动,长期实行全国宵禁,实行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对国家进行极端严厉的管控,用他的话说是:“如果没有我的允许,这个国家的一片叶子也不能动。”他对前政府的残余支持者、共产党人和左翼人士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所有左翼政党被取缔,一些公开反对政府的人士也遭到迫害。1974年,他组建了一支特别警察部队,专门从事被称为“肮脏战争”的镇压活动。前总统、基督教领袖爱德华多·弗雷,曾支持皮诺切特的军事,后来主张恢复民主,故被报复杀害;卡洛斯·普拉茨,曾担任智利陆军总司令,皮诺切特的前任,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死于智利国家情报局策划的汽车炸弹爆炸;阿连德政府内阁成员,智利驻美国大使奥兰多·莱特利尔,在华盛顿遭汽车炸弹袭击身亡,美国司法部追查此案,发现有确凿证据证明是智利国家情报局干的。在智利的外籍居民和移民也难逃毒手,80余名西班牙移民被杀害,加拿大修女遭到酷刑,倾向于阿连德的瑞士等国国民被暗杀。一些被捕后遭严刑拷打致死,尸体被直升机运到太平洋上空抛下去。

皮诺切特当政17年间遇难人士的具体数目至今不详。智利“真相与和解”国家委员会1991年的报告认为,有2095人遇害,1102人失踪。成千上万的智利人因此出逃国外。2004年,“政治犯与酷刑”国家委员会报告称,大约有35000人声称遭到了军政权的酷刑折磨,其中有28000份证词被认为是合法的。

在这样的高压统治之下,皮诺切特得意地宣称:智利是“一片平静的绿洲”。1980年,在一场被严格控制的公民投票中,军政府制定的过渡宪法条款获得75%的支持率而通过。条文规定,1988年10月5日将举行公民投票,决定是否给予皮诺切特新一届8年任期,这为电影《智利说不》中那段历史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皮诺切特是一只“好猫”

在掌权之前,皮诺切特在经济政策上并无或左或右的定见,最初,他让手底下的军人去管经济,结果显而易见——阿连德留下的烂摊子根本收拾不住。到1975年,辨过味儿的皮诺切特决定起用以“芝加哥男孩”为核心、近百人的经济学家集团。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资助之下,智利挑选优等生到芝加哥大学接受系统而深入的经济学教育,他们被称为“芝加哥男孩”。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是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强调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芝加哥学派的大本营,该学派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弟子相继出任智利财政、土地部长,终有机会将私有化、市场化的理念在祖国推行。1975年3月,弗里德曼亲赴智利,给皮诺切特开出了药方——“休克疗法”:停止大规模发行货币,削减政府开支20到25个百分点,裁掉数以万计的政府雇员,取消工资和物价管制,国有企业私营化,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等。

皮诺切特对“休克疗法”大感兴趣,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推行”,枪杆子在握的他敢于对病入膏肓的智利下猛药,“将智利变成一个企业家的国度,而不是无产者的国度”。政府开支被削减了27%,大批滥发的货币直接被烧掉,国家退出银行系统,撤销金融管制,放宽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在国有企业私营化过程中,全国除了个别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由国家管理以外,其他大大小小的企业全部交给私人企业主,有400多家大型企业被拍卖。甚至连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和教育都纳入私有之列。在农村,军政府把历届政府实行中没收的土地逐步退还给庄园主。军政府还停止执行了长达40年之久的关税保护政策,大量外国商品被引进,对于限制国内市场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抑制作用。

当然,改革的“阵痛”是难以避免的,1975年,智利GDP负增长率达到近13%,工业产量下降28%,购买力跌到1970年的40%,民族企业接连宣告破产,无数政府雇员和工人失业。从1976年开始,智利经济逐渐缓过劲来,经济稳步增长,从1978年到1981年,经济增长了20%。到1981年,通货膨胀率更是从1974年中期的年均700%下降到10%以下。1983年,由于国际铜价暴跌,导致智利经济出现短暂停滞。但从1984年至 1988 年,智利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以上,1989年高达10%,创历史最高纪录;到1989年,智利年人均收入达到 3000 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在整个拉美地区令人瞩目。由于受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80年代被其他拉美国家普遍称为“失去的十年”。相反,在皮诺切特治下的智利一枝独秀,被誉为“智利奇迹”,号称“拉美小老虎”,与“东亚四小龙”齐名。而最为吊诡的是,这个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者是一个最不自由的政治体制,弗里德曼说“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政治奇迹”。那么,罪行累累的军政府是否就比政治自由而经济管制的阿连德政府好一点呢?至少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两位经济学大师都这么看——能够保护个人自由、包括经济自由、财产权的威权主义制度是优于忽视自由甚至反自由的民主制的。

如果单拿“黑猫白猫”理论来衡量,皮诺切特是一只不折不扣的“好猫”,他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满怀信心地迎来了1988年决定智利命运的全民公投。

“智利幸福即将来临”

如同《智利说不》中那样,自我感觉良好的军政府对公投态度比较乐观。连反对派自己都不看好自己,按照他们的分析,当时的智利民众对阿连德时代的短缺经济心有余悸,担心没了军政府智利会古巴化;还有人记起1980年那次对宪法的公投,认为在皮诺切特的管制下,投票根本不可能公正,所以不会去投票。主人公问家里的保姆,她会如何投票,对方回答自己的儿子在念大学,女儿有了工作,她对目前的状况很满意,民主不民主以后再说。这代表着大多数智利人的想法。

反对派打算是,利用这次公投来表达意见,因为“yes”和“no”两派将获得同等的不间断的电视宣传时段,所有电视频道都将同时转播这些宣传内容。而此前所有的公众媒体都控制在皮诺切特的手上,人们听不到一点反对声音。电影主人公是一名商业广告导演,他并没有采取许多反对派要求在电视中控诉皮诺切特暴行的观点,而是不翻历史旧账,用轻松、愉悦、幽默的风格,以欢乐和自由为卖点,宣称“智利幸福即将来临”,告诉人民有向政府说不的自由。反观“yes”阵营的宣传片,用智利经济各条战线上取得的成就画面配上伟大光荣正确的男女高音对皮诺切特进行吹捧,还用压路机碾碎生活用品的镜头暗示反对派将把智利带回阿连德时代,充满了说教、恐吓的味道。

10月6日,投票结果揭晓,反对票55%,赞成票42%,皮诺切特继续执政的可能性被否决。归结于广告宣传当然很表面化,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军政府积怨太深、长久以来的民主传统、经济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加大、反对派坚持不懈的斗争、70年代末80年代初拉美军人政权相继“还政于民”大潮、里根政府对于独裁者的厌恶……

1990年3月11日,皮诺切特离任,不过他给自己留的后路可进可退,颇显政治智慧——按照1980年宪法的规定,皮诺切特于1998年3月前仍保有陆军总司令职务。同时宪法还规定,在任6年以上的总统可以获任终身参议员。皮诺切特因这一职位获得司法豁免权。2006年12月10日,皮诺切特去世,终年91岁。在圣地亚哥街头,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爆发了冲突。

皮诺切特在1989年告别政坛前夕发表国情咨文时骄傲地宣布:“我接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而移交的则是一个具有坚实基础、旺盛未来的国家。”此言不虚,皮诺切特下台后,其继任者均为中左派,但他们继承了自由市场政策。到了1992年,智利的失业率下降到5%以下,每年平均GDP增长率达到了6.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报告称,2013年智利首次超过经合组织发达国家标准。

德智体美自我总结范文4

张颖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文件把“素质教育”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素质是什么?从现代教育角度来规范素质的概念,应该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结构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素 质、情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其中自然素质包括遗传素质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包括:认知性品质、意向性 品质和个性品质;社会文化素质包括:精神素质、专业素质和自我意识。素质结构中各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 影响,构成一个整体,这种整体也就成为素质教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德、智 、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个 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而审美教育对素质结构的整体形成与提高,对促进学生生动 活泼、全面地发展、对抽调国民素质,即对整个素质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第一、审美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促使人形成特定阶级、集团所需要的政治意志、特定社会所设定的法制、道德等观念 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思想品质、伦理道德、人格修养、行为规范等教育。审美教育着眼于人的心灵的净化 ,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有其一致性。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 的伦理结构,而审美教育有利于人的伦理结构的完善。

在所有的教育形态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性最强,它所包含的内容,用康德的话说,属于“实践理 性”,而理性对于受教育者,则具有强制或半强制性质,具有律定个体的理性迫力,就其本质内涵或总体而言 它是一种刚性教育,与它相比,审美教育却是一种柔性教育。审美作为一种价值事实,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语),美使主体产生“直观自身”的愉悦,它给予人的心灵自由如 黑格尔所言,“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一个审美的人,在令人沉醉、令人激动、令人神往的美面前,是 不需要通过意志努力来观照的。例如,我们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我们带领学生登上巍巍长城,或泛舟在 西子湖上,或徜徉于桂林山水间,面对祖国的锦绣大地,面对这令人神往的祖国山河美,那种油然而生爱国之 情还需要“通过意志努力”来观照吗?如果我们带领学生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面对革命先辈、志士仁 人的种种摧人泪下的悲壮美、崇高美,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的激动、仰慕、崇敬的情感体验是不需要任何人来 说教、强制灌输的。审美教育重在“以情动人”,它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以情感为中介 ,使外在的“他律”(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律”(成为人自身内心的要求),使人的主体目的性符合 于最高的善,引导人们去追求美,厌恶丑,从而趋向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高尚。

人对于美尤如蜜蜂对花一样,天然肯有一种趋美冲动,这种趋美冲动甚至使得审美主体发生爱屋及乌的迁 移效应,即在审美的同时,连带接收与之有关的其他信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信息)。刚性教育经过审美媒 介的柔性自理即把严肃的理性说孝籴马了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和令人兴趣盎然的活动,就会产生“寓教于 乐”的审美效应。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思想道德认识与相应的情感相契合 时,就会形成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且,会以此为动力,推动思想道德认识向思想道德行为转化。苏霍姆林斯 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信 仰作为一种美来追求并赋予深厚的情感时,他的道德信念才是坚定的、稳固的、不可动摇的,他的价值观、人 生观才是积极的、向上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所以,审美教育有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与完善。

第二、审美教育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

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文化素养以及学习习惯、技能等的培养。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 、自由性、创造性等特点,它有利于智力教育任务的愉快完成,有利于智力开发,有利于结构的完善,有利于 文化科学的发展。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它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摄取、加工、储存大量信息,对学 生的智力活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心理学揭示了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功能。心理学研 究还表明,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情绪不利于该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 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而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 必然有利于他们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时,美感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诱因,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 理能力和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 背景。另外,美育还要求教师必须用美的手段把知识“装扮”起来,按“美的规律”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审美 化。这样的教学美同样给学生带来令人振奋的愉悦,它消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增添了教学情趣 ,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感受中保持心理平衡。而这一切就能保证智力教育的任务愉快完成。

审美教育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对右脑的开发上。有一份关于二十一人才素质的调查资料,认为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并认 为“创造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1〕大家知道,人的创造力主要靠人的大脑。“ 左脑负责理解文字、语言以及数字计算,它把复杂的事物分成单纯的要素,然后再进行有条不率的综合概括,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思维。右脑则负责认识空间、图形,鉴赏绘画、雕塑、建筑、观赏自然风景、欣赏音乐 、舞蹈,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观全局,把握整体,这就是所谓形象思维。”〔2〕右脑是想象的大本营,是人 类智慧的宝库,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才思是否敏捷,关键在于右脑的开发程度。然而,我国上前的教育,从小学 到大学,在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是偏重于左脑的开发,忽视右脑的作用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热衷于填 鸭式、灌注式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而这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创造 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开发人的右脑、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审美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审美教育是通过具体、生 动、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来进行教育,使人的审美活动中,直接对美的事物进行感知,展开联想和想象,伴 随着情感体验,进行品味和理解,从而得到审美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这种以形象性为其主要特点的教育,对 于人的右脑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走出二维的平面世界,进入广阔的三维的立体世界,成为一个 富于想象力的人,聪明的人,善于开拓和创造的人。”〔3〕学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 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腾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谈到美育的最终目的时说:“美育不应仅仅阗眼于美的领域,它还应对 智力的开发和道德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落实为审美心理结构的成熟。”审美心理结构与认识结构(智力 结构)、伦理结构成人的总体心理结构或文化心理结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发展变化 都会引起其他部分乃至整体的变化。当然,审美心理结构的培育不能等同于智力结构的建构,而且,审美教育 也必须以一定的智力教育为基础为前提的,但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成熟必有利于智力结构的完善、成熟 。审美心理结构,立意地说,是指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 的协调统一。这种高层次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被李泽厚先生称之为“复杂的数学方程式”),首先要使人 们具有丰富的内在情感,而内在情感的体验和积累,只有通过对外部自然形式、艺术形式和社会形式的把握才 能完成,这个任务只有审美教育才能实现。所以,审美教育并不代替智力教育去“越俎代庖”,而是把“外部 自然形式、艺术形式和社会形式”和主体的“内在情感”、想象、理解等各种心理能力“协调统一”,形成一 种整体的东西,即一种结构,一种能力,或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感的两重性的形象思 维》一文中所说:“教育科学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有意识地为塑人的心理结构而努力。人要获得一种结构, 一种能力,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不吸是知识。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是死的,而心理结构则是活的能力或 能量。〔4〕关于这一点,我国科学界的泰斗钱学森在1991年10月国家授于他最高荣誉奖时,他所说的 感谢他爱人蒋英同志的一段深情的话是最有力的证明:“(蒋英)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 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 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式。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 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要感谢我的爱人 蒋英同志。”〔5〕钱老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艺术对科学的作用说得多么精辟透彻!我们借来说明审美教育 对智力结构的完善、对文化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顺理成章、不言而喻的了。

第三、审美教育与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

人的体质结构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物质基础,体质结构的改善直接影响和促进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质、 体能教育使大脑发育更完善、感官能力增强,它不断发展着心理的生理基础,而审美教育在这生理基础上,完 善着审美结构。促成理性人性的实现。

体质、体能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人的体魄,而强壮的体魄是通过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或者也可以说, 健美的形式本身就是增强体质、体能的重要方面。古人有“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的说法,正是看到了美 的形式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因此,体质、体能教育的过程也是建立美的形式的过程。而美的形式的建立 ,离不开对美的形式的感知和判断,以及对其有意的追求。——这“有意”就涉及到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 美标准等。一句话,审美修养提高了,就可帮助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塑自己的形体,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 康。

审美教育还可帮助提高体质、体能的水平和技艺。体育的技艺是多种因素协调配合的结果。协调的原则就 是按照美的规律塑美的形象,通过缺乏美的修养,就很难达到上述美。据说李宁从小喜欢绘画,经过刻苦学习 他的绘画和体操技巧都有很大抽调。他说:“画画可以促进自己的体操运动,自己以前在体操训练中总有急躁 的毛病,自开始练画以后,屏声静气地悬臂运笔,刚柔相济的竹画法,以及有弹性的竹叶撇笔,都是体操中技 巧与艺术的结合。”〔6〕

心理教育,即心理素质教育,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不高,且呈下降趋势,在他们中间存在 较多的心理障碍。传统教育比较重视教育的“显性”的目标,如品行行为、文化知识,劳动技能、身体发育等 ,往往忽视“隐性”目标——心理素质,而现代教育则主张两个目标同时追求,统一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 的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使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素质协调发展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个体发展中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内在要素。在如何教育学生的方法上,传统教育比较强 调说教式和管束式,主要靠讲道理和外部约束的方法使学生行为符合规范;而现代教育则主张以心理学、行为 科学为依据,运用说服、熏陶、感染、激发内在需求、新生自主等方法去教育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正是通过这些 方法,将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上述“熏陶、感染、激发内在需求、尊重自主”的方法就浸透 了审美因素。

众所周一十一世纪是竞争激烈的世纪,将充满着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因此,未来的人必须有坚强的 意志,拼搏的精神与坚强的生存发展能力,必须有良好的稳固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未来人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 的条件。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对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就是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特别重视审美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作 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对美的惊讶、赞赏和崇爱——这是人性态度的基础,舍此 ,人的文明素养的真正培育和形成便不可思议。”而且,我们要抓紧儿童与青少年可塑性强的有利时机切莫错 过!最后,让我们记住这位教育家的忠告:“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 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学〔7〕。

〔1〕见《外国教育研究(长春)》1994年第6期杨兆山、晓晨《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面面观——社 会各界走访调查综述》

〔2〕〔3〕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3期李范《审美教育与社会改革》

〔4〕转引自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

〔5〕见1991.10.20《解放日报》钱学森《感谢.怀念和心愿》

德智体美自我总结范文5

关键词:旅游 素质教育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自古有之,到了今天,旅游已走进千家万户,已成为一项大众化普及性的活动,成为现代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素质教育在我国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种种弊端而提出的,简言之,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这里所指的素质分为三类,即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和后天的社会素质。这里的“素质”就包含了德、智、体、美等各个层面。换言之,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

展的教育。

一、旅游在德育中的作用

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并不能停留在一般道德说教的层面。如果离开了学生亲身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社会交往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从整体上说,学校德育必须建立在调动学生积极从事德育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即寓德育于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社会实践之中,使他们在接触实际,接触自然和接触社会的活动中受到教育。

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对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塑造过程中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旅游这种方式来开扩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促进学生文化品位提高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旅游在智育中的作用

智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一度占据着统治地位。我国传统的智育更多地强调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在实践中学习。而事实上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的“躬行”就是指实践。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也说过类似的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知天下事。”这些话都说的是实践的重要性,而要求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旅游恰是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可以通过旅游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通过旅游来学习一般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于青少年来说,旅游是学习和了解新事物的极好机会,他们可以通过旅游认识世界,熟悉社会,增长见识和开阔眼界。

三、旅游在体育中的作用

这里首先说明体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旅游首要的就有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功能。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基本上过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活动的空间范围很小,难免单调乏味,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俗话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学生不是机器,需要休息和放松。旅游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具有空间的无限广阔性。适当开展旅游活动可以使学生亲近自然,锻炼身体,让他们能够有强健的体魄更好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四、旅游在美育中的作用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笔者认为现在开展旅游美育十分必要,因为旅游与美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旅游的目的就是去发现美,欣赏美;旅游的对象――旅游资源,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都是经过人类长期筛选和积淀,都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曾说过“美丽的城都,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在青少年气质的发展上所具有的那种巨大的教育作用,比起教师的影响来说,是很难和它竞争的。”乌申斯基侧重自然美的美育;实则不论自然美亦或人文美,旅游的美育功能都是积极、巨大的。可见,“美丽的风景”是教育学生的很好的美学教材,而旅游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佳方式之一。

德智体美自我总结范文6

智库本质上是为特定主体提供决策咨询与智力支持的组织和个体的集合体。根据《全球智库报告》的统计,2010年欧盟国家拥有的智库数量为1415家,排在美国之后,位列世界第二。虽然欧盟智库的数量不敌美国,但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向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欧洲智库的增长态势超过美国。在美国智库的数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欧洲智库的数量这些年一直在大幅增加,近年来更是成倍增长。二是欧洲智库的影响力呈现强劲的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世界智库排名的大幅进步,并且已形成与美国平分秋色之势①。具体而言,由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欧盟各国不仅是数量分布差异较大,智库形成与发展的形式差异也较大。按国别来看,英国在欧盟各国中拥有智库最多,达278家;其次是德国和法国,分别拥有191家和176家。本文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有代表性的英国、德国和法国。

智库的发展动力

欧洲各国在20世纪发生的重大社会变革对智库提出的巨大需求,是欧盟国家智库兴起的重要动因。纵观欧盟国家智库发展历史,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就是这些国家智库兴起的时间与欧盟一体化进程有着高度吻合的一致性。从成立时间上来看,欧盟国家智库普遍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以20世纪90年代最为集中,与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从经济联盟转向政治联盟的历史进程相吻合。以德国为例,据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约瑟夫·布拉姆尔的研究,德国智库在二战结束时仅有8家,二战结束后到冷战结束前四十四年间(1946~1989)共成立了80家,平均每年1.8家。而1990年至2000年仅十年间就成立了35家,平均每年3.5家,增长速度快了将近一倍②。这绝对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有着深刻的动因,即在社会重大发展时期,社会变革对智库提出了巨大需求。在政治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中欧盟面临诸多历史课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这些历史课题在多国家、多语言和多文化的环境中成为欧盟乃至各成员国的重大挑战,这些挑战成为欧盟国家智库发展的根本动力。欧盟国家智库的发展是对这些历史课题做出回应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面对这些历史课题的挑战,欧盟各国也需要更多的智库广泛参与政府决策与政策制定过程。

欧盟的一体化和欧盟国家的智库发展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智库的研究成果在启动和引导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的作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反过来也为智库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现实条件和驱动因素。就欧盟国家智库的研究内容来说,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紧紧围绕欧盟的主要政策开展相应的研究。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促使欧盟各国形成了专门研究或者重点研究欧洲问题的智库。欧盟一体化的发展则催生了一批以欧盟政治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智库群体。这类智库群体有些分散在各成员国内,如英国的欧洲政策论坛、欧洲改革中心、外交政策中心;德国的欧洲经济研究中心、欧洲一体化研究中心;法国的欧洲伙伴、苏曼基金会、欧洲2020、直面欧洲等。有些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如欧洲政策研究中心、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等。

欧盟国家智库的政党因素

与美国智库标榜的所谓“独立性”第三方不同,欧盟国家智库并不避讳与政府或政党的密切关系,依附于政府或某个政党就成为智库现实中的选择,并且形成了欧盟国家独特的政党—智库共进退机制。

从英国的情况来看,智库的兴衰与政党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党派属性成为英国智库的重要特点之一。研究表明,当今英国智库的党派倾向十分明显。在英国众多的智库中,隶属于中左政党或具有中左政党倾向的智库主要有公共政策研究会、费边社、青年费边人、新经济基金会、新政策研究所、改革中心、史密斯研究所、新互助主义、外交政策中心等等。其中,青年费边人隶属于工党,是由英国年轻人组成的智库,《泰晤士报》称其为“新工党的未来知识之星”,而《卫报》则称其为“未来的工党议员”。该智库曾为布莱尔1994年成为工党领袖以及1995年通过新第四条立下了汗马功劳。众多智库中,中智库主要有亚当·斯密研究所、政策研究中心、经济事务研究会以及社会市场基金会等。中智库中,撒切尔夫人对亚当·斯密研究所钟爱有加,更是与基思·约瑟夫在1974年联手创办了政策研究中心。③

英国智库的党派属性源于其政治因素的影响,安德鲁·德纳姆(Andrew Denham)称之为威斯敏斯特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英国文官系统较少依赖外部资源进行决策咨询,并且政党内部相对比较团结,行政官员处于立法强势地位,而且缺少权力下放的议会组织。英国政治的威斯敏斯特模式导致只有隶属于政党或具有党派倾向的智库,才能借助政党的力量在英国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原因主要是受政党和政府支持的智库更多地也更容易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非政党和政府的智库就很难获得参与政府决策过程的机会。当然,英国智库的党派特性并不必然影响智库决策咨询的质量,政党与智库在英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实际上起着互为补充的作用。智库借助政党的力量实现自身的升华,即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变成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并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意志。反过来,作为执政党来说,将智库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以确保执政党拥有无穷的智慧来源。

根据2010年的《全球智库报告》统计,德国目前共有191家智库类研究机构,具有意识形态倾向的智库占德国智库的40%。德国学者马丁·图内尔特(Martin Thunert)将德国智库分为学术型、合同型、宣传型和政党型四类,其中学术型智库还包括政府创建的研究机构。政党智库主要是属于政党的政治基金会,包括社会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基督教社会联盟的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自由的弗里德里希·瑙曼基金会;联盟绿党的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以及民主社会主义党的罗莎·卢森堡联邦基金会。它们不仅从政府拨款中获取活动经费,而且通过本智库成员参与政策辩论将研究成果灌输给政党或政府领导人。总体而言,德国智库通过积极参加政党组织建设成功地对政府决策施加了重要影响。

从智库数量、从业人员数量以及资金数量等方面上看,法国智库规模与英德相比而言较小。从组织结构上看,法国智库可分为政府研究机构、独立研究所、大学研究中心和政治俱乐部四种类型。其中政治俱乐部就是明确具有政党背景的智库类型。在法国政治实践过程中,议会议员和前内阁成员比较热衷于组建各类俱乐部,政、经两届要人一起讨论法国的内政外交。此外,从法国智库的研究成果来看,法国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区分智库目标和作用的核心,资金的来源不起决定作用。智库的重要职能就是依托某种意识形态进行研究以确保研究成果产生一定的政治影响。

欧盟国家智库的政府扶持因素

由于美国的智库从其产生开始就以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宗旨,因此其市场化程度较高,进而表现出较高程度的“独立性”。美国智库的资金来源虽然包括政府拨款,但更多的是依靠研究合同款项、会议费、活动收入、出版收入、基金会和企业的捐助、个人赠款等方式。而欧盟国家由于智库发展历史较短等因素影响,接受政府资助的程度远超美国,或者说政府资助成为欧盟国家智库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英国政府直接财政拨款用于资助智库发展。除了通过研究合同项目资助外,英国政府设有“海外工程基金”以鼓励智库向国外工程报价。政府可垫付报价费的,若不中标,垫款可不归还。此外,英国政府还通过驻外使馆、贸易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取得有关国外咨询业务或项目的所有情报,再通过其国内负责智库的有关部门传递给国内的各大智库。④

在德国,接受政府财政资助的智库数量非常多。有资料统计,德国高达75%以上的智库接受政府公共资金的资助。德国联邦和州政府,一般对各州学术型智库的资助按照1∶1的比例均摊。德国政治基金会的资金同样绝大部分来自德国联邦和州的公共预算。根据阿登纳基金会公布的2010年度预算,公共财政资金占全部资金总量的96.8%,仅有0.5%的资金来自私人捐助。2008年到2010年,每年平均有4亿多欧元注入6大政治基金会。这些资金主要以三种形式划拨给各基金会:行政资金,用于维持基金会各机构的正常运转,约占年资金总额的30%;项目资金,如国际合作、政策研究、人才培养、留学生资助等项目资金,约占年预算总额的近70%;特别资金,主要用于分担各基金会政治教育工作的费用。⑤

除了资金资助外,欧盟国家政府还通过其他方式对智库予以特别支持。对法国智库来说,来自决策者的支持推动了智库的发展和进步。首先是法国决策层有依赖智库类研究机构的传统。比如,总统在提出经济社会重大政策之前通常要求组织有政府官员、议员、专家和相关行业代表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相关问题并提出建议。再有,政府和主要党派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也有赖于智库提供的智力支持。可以说,法国的“半总统制”的政府体制和多党制的政党制度为智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土壤。最后是法国对智库的其他收入,如捐款给以税收减免,最大限度满足智库发展所需的资金来源,这就间接支持了智库的发展。⑥

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智库独立性建设的关键在于观点之独立。一般认为,独立性是智库的核心属性。没有独立性,就无所谓智库。在较早的对智库下定义的时候,独立性也被视为智库的主要特性之一。而在中国,依附于执政党和政府的体制内智库数量占了绝大多数。有观点认为,中国智库因缺乏组织上和财政上的独立性,而发生了角色倒挂,从为党政机关决策咨询提供智力支持角色转变为党政机关的政策阐释者角色。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构成了中国智库发展的严重问题。但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党政机关对智库的错误定位。中国党政机关将智库定位为政策阐释者,是否有政府提供研究资金并非智库独立与否,亦并非评判智库研究质量与水平的标尺。欧盟国家智库发展建设的成功实践已经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即使是直接依附于政党的智库在特定的机制下依然能够开展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欧盟的经验表明,智库独立性的要义不是组织上和财政上的独立,而是观点的独立。观点上的独立要求智库的研究过程与结论不受政府、政党、企业、利益集团的利益影响,以确保其产出政策建议和观点的客观性。以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为例,其运作模式充分体现了德国智库的国家中心性质。在德国六家公益性政党基金会中,它是最大的一家基金会。它主要依靠相关政党在联邦议会中的选票份额而拨付的公共资金。尽管它对社民党的选举表现具有内在的兴趣,但是按照宪法它必须保持超越党派政治的立场。此外,艾伯特基金会把注意力转向使政府的政策议程获得合法性上,从而成为执政的基础。同时,它还通过基金会成员的专家身份为辩论提供了基金会的专业知识,进而在社民党的正式纲领辩论中发挥一定的作用⑦。

从欧美国家的实践情况来看,智库的完全独立性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即独立性作为智库影响舆论宣传、议程设置等的工具潜移默化地发挥影响。独立性往往成为智库维护其特殊利益取向的护身符,使其可以堂而皇之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而避免了利益输送的嫌疑。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独立性建设关键问题是独立之见解,确保智库的独立性必须为政府所用,而不是实现其特殊利益。解决智库独立性之负面影响的机制就是进行甄别与监管,准确区分智库的政策倡导与政治主张。限制政治主张而鼓励政策倡导就是中国智库独立性监管的基本方针。

中国智库跨越式发展的途径在于政府的得力扶持。欧盟国家智库的发展过程表明政府的扶持是智库发展成熟的重要推动因素,中国智库建设因起步晚等历史因素更需要政府予以大力扶持。扶持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资金扶持。智库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解决资金问题,否则便无法顺利开展工作。纵观我国的智库,研究经费不足是它们面临的头等现实困难。中国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智库服务的形式对智库进行资金扶持。鉴于此,有必要规范我国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相关制度,形成政府—智库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机制。

第二,政策扶持。政府可以采取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以及鼓励企业和私人捐助智库来促进智库的发展。颁布法令为智库的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保证,使智库发展成为政府施政的得力助手。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智库研究和提供咨询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智库发展的动力。

第三,信息共享。制约智库的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因素除了研究经费以外,还有高质量的信息资源。预算经费不足,智库就不能开展长期、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信息质量不高,智库就不能进行准确、客观、理性的研究工作。因此,对于智库来说,信息资源属于战略性资源。当前中国智库决策咨询质量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决策咨询的信息不完整,这固然有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建设滞后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政府保密项目泛化,影响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借鉴欧盟国家的经验,实现技术上与政治上的政府—智库信息资源共享是稳步提高中国智库决策咨询质量的迫切要求。

【注释】

①潘忠岐:“欧洲智库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华研究”,《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10期。

②Josef Braml, U.S. and German Think Tank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German Policy Studies, Volume Three, Number 2, 2006, p.248.

③王军,李双进:“英国的思想库及其政治功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1期。

④陈心晖,陈葵花:“现代西方思想库建设及中国的现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⑤樊鹏:“公共投资主导的德国智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第275期。

⑥褚鸣:《美欧智库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