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例6篇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工学结合;能力递增;教学改革

1 教学现状

由于《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理论性较强 ,概念性的解释较多。所以教师授课时, 多以灌输式讲解为主。所授内容比较抽象、乏味,并且该课程知识点多而杂,各知识点之间衔接紧密,承前启后。学生对教师的灌输式讲解容易感到疲倦,于是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这在学生学习这门程之初就形成一个拦门虎。这门课程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所以在周围熟悉的环境能找到原型,因此在教学中从生活中所熟识事物谈起,由具体到抽象、由浅显到深入、由已知到未知的辩证过程进行讲解,由一个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同时注意概念的归纳总结,相近术语的区别和联系。

2 重视实验,以用而教

这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和注重动手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从观察到实践,从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更深刻,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摸索与体验,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既弄清了原来模糊的概念,又突出了所学内容的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在实验的进行中模拟工厂的实际任务,让学生以一个质检员的角色投入到实验中去,这样不仅使学生得到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有培养了学生兴趣和知识迁移能力。以学生为“演员”,以教师为“导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同时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知识点合理分配到相关的实践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时做到工学结合,实现能力递增。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较高层次的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他们不但要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会操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我们对于公差配合知识要求较高的专业,专门安排一周公差实训的强化练习,根据教学大纲安排了常用计量器具、形位公差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和齿轮公差项目的测量等十个实验项目,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强化了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对课时较少的专业,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时序性和层次性。首先应该教会学生看实物,让学生学会看内径百分表.外径千分尺、量块、角度尺、螺纹千分尺,公法线千分尺等实物。只有让学生先看,才能让其形成学生的感性认识,看讲结合便于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和技巧,优化了课堂教学秩序,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3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及实施

随着数控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业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转化。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中 ,对产品的加工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产品的尺寸精度要求提升 ,而且对产品的形状误差 、位置误差和表面粗糙度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要求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提升。不仅要理解公差配合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具备较高的产品加工和检测方面的技能。

3.1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知识点分配

根据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知识点的研究分析 ,结合知识点内容的特征和学习要求。可以将本课程的知识点做如下分解。

1)“尺寸的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以及图纸尺寸标注方式”

在《机械制图》课程中讲解 ,让学生学会简单的零件测量和图纸表达。在零件的测绘过程中理解间隙配合 、过盈配合等配合方式及选择。

2)“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在《钳工实习》课程中讲解。由于在钳工实习中,学生要依照零件图纸要求进行零件的制作,如锉削简单的方形、菱形、三角形等形状的零件,最后进行零件尺寸的检测。在此实训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 ,可以掌握常用测量器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高度尺、深度尺、角度尺、水平仪、量规等的知识和使用方法。

3)“形状和位置公差及粗糙度”中的直线度、圆度、圆柱度、同心度等知识点放在《机床零件的拆装训练》课程之中;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对称度等知识点放在《机械零件铣削磨削加工实训》课程之中;位置度、圆跳动度、全跳动、线轮廓度、面轮廓粗糙度等知识点放在《三坐标仪精密测量实训》课程之中。

3.2 实现项目化教学模式

实施项目1:在《机械零件铣削磨削加工实训》课程中的项目――按图纸要求铣削一个凹槽。除了凹槽宽度尺寸加工精度有要求外,对凹槽对称度也提出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 凹槽铣削加工工艺 。而且要理解对称度的涵义,并且知道如何进行产品检测。从而判断自己加工的产品是否合格。

项目内容:以(80×50×25)mm长方体零件为坯料。在(80×25)mm 一侧用直径10mm 铣刀加工宽度为20mm、深度为20mm的凹槽 。宽度20mm不仅有尺寸精度要求(公差为 +0.033),而且要求对称于中心线、对称度公差值为0.1mm。学生在零件加工时,要掌握加工工艺要领,先以某一侧面为基准,控制单边30mm尺寸,然后在公差范围内加工20mm尺寸,最后检测上下两个30mm尺寸的实际偏差,从而可以计算出凹槽的对称度。据此判断加工零件是否合格。

实施项目2:用三坐标测量仪测量零件的位置度、圆跳动度、全跳动、线轮廓度、面轮廓度、粗糙度等。此实训项目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操作三坐标测量仪的能力。培养学生细心、细致做事的态度。由于三坐标测量仪自身安装了专用测量软件。具有专业的分析计算能力。因此,学生更多地在于对概念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实施中,应遵循 “工学结合 、能力递增”的原则,以项目为导向,以职业实践为重点,以典型零件加工为知识的载体,将课程核心知识和专业技能结合起来进行训练。从而体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交叉性、创新性 。实现教学过程的模块化 、情境化。经过一学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主动性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轻松了,教学效果比以前提高了。有的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反映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方面知识的掌握及测量技能有了明显的进步企业的评价是教学改革效果最好、最有力的证明。

4 结语

总之,在《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本门课程教学作为培养相关行业人才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对提升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教学水平意义重大,因而本课程教学必须顺应人才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积极地进行改进,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大学公共体育课;密度测量;教学质量;研究分析

1、体育课密度与教学质量评估的相关理念

1.1体育课密度。体育课密度又称为课的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它是指体育课中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和总时间的比例。①课间时间分布在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组织措施、帮助与保护、观察与休息等部分。

1.2课堂心率与时间预测计算法。体育课各项密度大致比例为:讲解20%,做练习45%,组织工作15%,休息时间15%,浪费时间5%。测定密度的方法是从上课到下课采取累计计时法记录各项活动时间,加以统计,从统计数据中可作如下分析: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时间分配比例;计算课的合理时间与不合理时间;计算各项时间的比例;评价教师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般来说课堂的练习密度能到达30~35%之间,学生的平均心率能达到125~150次/分比较适宜。

1.3体育课质量的评估。体育课质量的评估主要是对课堂气氛、效果的评价。主要涉及了体育课堂前的授课准备、教案质量、教学内容安排;体育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特色、锻炼效果、教学基本功等方面的评价指标。②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某大学2013级公共体育课学生,并选定2名心率测定对象。

2.2测量及研究方法。测量:以一组5人为单位,分工合作。2人负责记录填写《体育课密度记录表》;2人负责《体育课心率测定记录表》,其中一人负责测定心率,一人负责记录登记;一人负责登记记录《体育课学生心理符合测试登记表》。

(1)测量体育课密度的方法:测定课的一般密度是从上课一直到下课为止,将各项活动时间全部记录来。以电子秒表为例,上课即开表,在出现5项活动的转时(必须自始自终跟踪一个学生进行测定)即按暂停键,报告该项活动结束时间,再按返回正常走表状态,以此类推至下课。记录者迅速准确作好记录,供统计计算分析之用。

(2)测量体育课心率(生理负担)方法:主要采用了手模脉搏。课中选择好测定时机,通常是练习前后与约定定时测相结合的方法,每次课测定次数一般不应少于20次,每次测定以l0s为宜,每次及时准确地测定后,即时报告测定时间、内容、心率并记录在表,课后测定受测者心率恢复情况,并了解学生自我感觉。③

2.3研究方法。首先,统计与绘图,将所测的数据,换算成每分钟心率,再绘制心率变化曲线图及平均心率。其次,通过2次公共体育测量数据的整理、总汇对2次公共体育课的观察,课后对少部分学生对上课效果及体育兴趣的访谈、学生对本节体育课堂的反馈。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两次课的基本信息

(1)上课时间分布情况。上课总时间81:04、72:04其中,合理时间67:36、68:10占总课时83.39%、95.5%;不合理时间13:28、3:54占总课时16.61%、5.4%;教师讲解时间3:54、7:18占总课时4.8%、10.13%;学生练习时间44:22、48:58,占总课时54.73%、67.94%;课堂管理时间16:30、3:30,占总课时20.35%、4.86%。

(2)教学内容:健美操大众一级学习为教学内容、健美操大众一级学习

(3)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制教学,学生人数约30(性别:男)教师人数1人(性别:女);合班教学,学生人数约100人(性别:女)教师人数4人(性别:女)

(4)受测者心率测定情况。受测者A性别:女整个上课过程最高心率为每分钟114次,最低心率为每分钟72次,平均心率为每分钟96次.。

4、研究结果分析

4.1公共体育课课堂常规问题。受测评的两次公共体育课,教师均未进行课前常规与课后常规流程。其次对于例行检查上课学生的着装问题,见习生的安排问题,都没有落实到位。

受测评的两次公共体育课,均为对学生在课后提出练习要求。课外体育锻炼与练习是体育课的延伸、外延,也是体育课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应该重视课外体育教育。

4.2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组织过程。测评以健美操大众一级学习为内容公共体育课,采取合班教学,由一位教师进行啦啦操动作讲解、示范,学生人数过多,教学过程,教师很难察觉个别学生存在的动作问题,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练习情况很难把握,整个课堂的学习质量与效果令人堪忧。

受测评的两次公共体育课时间安排问题。首先,两节课上课总时间应为90分钟,但是两节课总时间分别为81:04、72:04都没达到标准。其次,两节课存在不合理时间13:28占总课时16.61%、不合理时间3:54占总课时5.4%,不合理时间产生主要是由于课堂实施中教师管理欠缺,练习任务安排不明确、不合理,学生纪律性较差、态度不端正,不积极的原因造成的。

受测评的两次公共体育课,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懒怠、积极性不高,集体意识淡薄,课堂纪律松散不严肃。

(2)教学方法。受测评的公共体育课,均以教师为课堂的主导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师生之间处于一个不理想、不和谐的氛围之中,这会让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减少,体育课学习与练习效果差强人意。

(3)练习密度。受测评的公共体育课,学生的练习情况分别为学生练习时间44:22占总课时54.73%,学生练习时间48:58占总课时67.94%,学生的练习时间与所占课堂比重都是合理的,但是学生的心率却不理想。分析原因如下:一、对于课程层次的安排欠缺。二、没有运动负荷安排,没有突出体育课身体练习的特色,学生的身体锻炼的效果较差。三、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手段、方式老套,造成学生对动作学习兴趣不高。四、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差,不重视体育课,上课状态松散,不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身体锻炼与动作学习中。受测者的平均心率91次/min,可以为充分说明这些原因的存在性。

参考文献

[1] 谈丰田.大学生体育课堂密度计算方法及注意问题[J].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0.10.

注解

① 谈丰田.大学生体育课堂密度计算方法及注意问题[J].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0.10.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课程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81-02

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

(一)缺乏针对高职生编写的教材,教材内容难以满足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以理论为辅,高职学生使用教材也必须与之相适应。目前在公差课理论及实践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教材对于高职生来讲主要存在的不足有:(1)过度重视公差理论讲解,与机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实际应用结合不够,高职学生学过该门课程后,工作过程中实际应用时仍感到非常困难,不会灵活运用,如形位公差的选择。(2)课程内容过分注意单独学科的逻辑性,缺乏相互交叉或渗透,如尺寸公差与技术测量的内容完全独立,二者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影响了学生对内容的把握。(3)教材习题缺少和生产实际结合的综合实训项目,学生练习后不足以达到岗位能力需求目标的培养要求。

(二)教学内容陈旧与生产实际联系不够

目前的高职院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主要讲授三项基本精度,也就是零件尺寸精度、零件形状位置精度、零件表面精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三项基本精度的常用测量方法,而于机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三项基本精度的认知和生产实例很少,因此所培养的学生常常眼高手低,在从事机械产品的技术工作时,有时很茫然,不得不向有经验的机械工程师请教。有些教材版本陈旧,跟不上国家新标准更新的步伐,学生学习之后达不到企业技术岗位对公差配合方面专业技术知识的要求,因此也就不能够很好地胜任本职工作。由于很多专业教师在教授该门课程时不太重视教学内容与国家新标准的同步,同时授课过程中实例分析与机械产品设计制造联系不够紧密,因此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也在预料之中。

(三)教学手段不丰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目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的授课方式,很多授课教师常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的方式进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师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内容,以完成该章节授课内容的系统性、条理性和完整性的讲述为主要目的,因此,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忙于完成教学大纲要求授课内容,同时由于该课程涉及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知识的交叉融合,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逐渐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对实践教学环节不重视,实验代替实践且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

公差配合课程是和生产实际结合很紧密的一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1) 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通常放在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课缺乏足够的重视,更缺乏培养、锻炼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2) 实践环节通常是实验代替实践且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在该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通常是先讲述本节课的实验内容,然后讲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如何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随后指导老师进行测量工具正确使用的示范操作,最后学生参照指导教师的演示,按照实验步骤再动手操作完成验证性实验,这种授课方式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通过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无法达到工厂实际应用对该课程知识的要求。

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精选或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材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材种类繁多,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因此要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精选或编写一本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很多教材的章节内容都是相互独立编写的,然而实际应用中是综合性的,比如:箱体类零件图纸的标注内容包含了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三项基本精度的要求,因此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增加综合实训的章节,创新编写新的综合实训习题,学生通过综合实训后能够提高公差的综合应用能力。也可编写彩色印刷的教材,利用三维软件对形位公差难以理解的项目进行三维建模,有利于表达形位公差实质内涵,做到图文并茂,更能突显教材的作用。

(二)理论授课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精选授课内容

高职院校中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授课总学时通常为30-48个学时,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教学的学时比例大约为7:3。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任务,结合工厂实际应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主要讲授尺寸精度的基本术语、定义、国家标准及尺寸精度合理选择;对于形状位置精度,主要讲授12个形位公差项目的公差带定义、标注及解释,最重要的是要讲述形位公差项目实际应用时的合理选择;对于表面精度部分主要讲授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标注、选择及测量;对于测量部分应主要讲解常用量具的选择和使用、测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对于圆锥公差与测量、螺纹结合及圆柱齿轮公差与测量等部分内容,在讲授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生产实例进行讲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全面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针对教学内容,改变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声、光、电、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企业用人单位迫切需求的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在生产一线技术岗位从事具体操作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授课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大量安排一些与工厂实际应用相符的实训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实施:(1)提供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机械零件图和总装配图纸供学生识图练习,因为工程图纸是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之间的语言,无论是从事零件加工,工艺设计,还是产品设计等岗位看懂图纸都是必备的基本技能。(2)针对轴类、圆盘类、箱体类等不同类型的零件,让学生进行测绘,要求学生绘制出标准图纸,既提高了绘图能力,又可以提高工程实际应用能力。(3)在测量技术部分的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结合实物测量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百分表、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量块及量规等常用的测量工具,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测量实训,从而提高熟练应用测量工具对零部件进行测量的能力,还可进行项目化教学,根据设计图纸进行零件的合格性检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用流媒体形式将多媒体教学材料呈现在网络课程中,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选择内容,确定实现目标。用丰富生动、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征,使课件的互动性、交互性尽可能灵活多变,具有启发性。例如,针对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项目,利用三维软件建立其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达到很好的效果。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技术优势,使学生既学到了基本知识,又能了解最新的学科动态,还掌握了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获取知识的手段。课堂上如果部分内容学生不太理解,可以进入网络课程页面反复看,反复听,直到学会为止,因此也是对课堂教学一个有益的补充。

三、结束语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普通高校及高职院校机械类相关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与专业技术岗位能力需求紧密相连,无论从事机械类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生产工艺、产品检验、生产管理等各岗位工作,都离不开该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授课教师应以“岗位需求能力培养”为目标,逐步探索适应机械类高职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课程教学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吕永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强军.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08,(32):334,336.

[3] 范强,刘浩亮.技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山东:科技信息,2007,(20):266.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中职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教学 激发兴趣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了适应这一转变,我们中职职业教育的课程也都实行了教学改革,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从而培养适应时代进步发展需求的学生。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能看懂完整的机械图样,并知道如何保证图样上的一些技术要求,为将来的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是在机械制图课程的基础上,教学生理解图样上一些相关的技术要求的含义、标注以及如何检验。课程内容包含了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常用计量器具、几何公差、表面结构要求、螺纹的公差与检测,其知识系统性强,概念抽象。因此对如何将这门课的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做以下几点分析。

一、教师要扩充知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涉及了机械制造、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工艺、热处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系统性很强,所以对任课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中职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经验有限,因此对于所教的知识难免会脱离实际。这门课程综合性很强,如果不能全面了解相关知识,很难融会贯通。例如对某一个零件图样,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如何保证,用什么机床、什么刀具加工,零件如何装夹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放矢,将知识系统全面地教授给学生。

二、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概念枯燥、内容抽象,很多学生在上课之初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改变以往的方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代替专业术语,多引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问题,激起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第一堂课讲互换性概念的时候,笔者就向学生提问一个更换汽车轮胎的问题。由于汽车是学生每天都能接触的,因此对此问题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讨论,讲述自己的看法。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互换性的含义,而且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度很高。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内容较多,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能看懂图样,熟悉图样上的各种代号、符号、技术要求,还要掌握常规的测量技术,教师就必须以实用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对一些文字叙述性的概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对一般难度的知识,可以先通过实例讲述,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将学生分组安排,通过小组讨论、组员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要学会找重点、难点,学会主动学习。

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以理论为主,又由于这门课的知识涉及较广,因此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教师教得累,学生不愿听”的尴尬处境。因此在课程设计时,教师要安排尽可能多的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去体会,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常用计量器具教学时,教师分配每个学生一套工量具,让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先通过初步讲解,让学生每人都进行一次实际测量,然后分给每小组一个工件,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比一比哪组能更快更准地测量出工件的数据。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能主动愉快地学习。

总之,在中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专业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为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与实践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巧,张智明,梅顺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2]杨昌义.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7.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38-0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学习向专业课学习的一门过渡课程,它介于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之间,是产品设计实现生产的重要技术语言,本课程具有要求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

目前有些高校采用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到工厂参观学习的方式,以充实和加强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关系的认识和理解[1],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一次到企业锻炼和学习的好机会,但是这样的实践教学一般时间有限,让每人都动手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且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不是每个学校都具有这个条件。

1 课程要求及教学现状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要求是建立互换性、标准化与计量的基本概念;掌握有关标准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及合理选用公差与配合的原理和方法;能正确在图样上标注;熟悉典型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正确使用通用计量器具以及处理测量结果的能力。

该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上学期,授课周期一般为半学年左右,教学安排一般为每周一次课(2学时),其中包含约4学时实验。

1.1 学习方法的转变

该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理论和经验,再加上学习专业课程的方法和基础课程有差异,所以课程要到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

1.2 课程要求与课时分配的矛盾

该课程理论授课一般分配30学时左右,由于学时较少,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课程知识点全部讲解清楚完整,主要讲解技术测量基础、尺寸的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尺寸链等内容,而且讲解重点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测量方法等方面。对于公差与配合的选用一般以课本例题讲解为主,学生接触的实际应用较少,无直观感受,而在产品设计中公差与配合的合理选用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1.3 课时分配周期较长

授课周期长,而每周课时量一般为2学时,由于每次课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延续性较差,课前重新回顾不仅占用了时间,而且周而复始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课程教学慢于教学周历要求,甚至课程内容讲授不能按计划完成。

1.4 课程实践分配较少

该课程实验学时一般为4学时,实验内容少。而本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理论课学习中得到的概念、符号及选用原则等均需在实验或实践中得到灵活应用,而这4学时实验远不能满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培养要求。

1.5 考核形式单一

该课程考核通常采取闭卷考试形式,学生为应对考试,学习的重点在记教材知识点、公式,背概念等,对实验教学不重视,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导致学习不够深刻,最后往往在毕业设计期间就暴漏出了问题。

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模块,分别设立学分,独立考核[2]。课程实施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应,同步进行,实践要依附于理论,理论要到实际中去应用。

理论教学可以安排该课程总课时数的2/3,着重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测量方法。实践教学在相应理论课程后交错开展,也单独设立学分。比如尺寸公差与测量部分,理论课上任课教师对尺寸公差理论知识和测量器具的使用及测量方法进行详细讲解,课后由实验室提供具体的工件和相应的测量器具,学生分批自主进行测量,独立制定实验方案、步骤,处理数据,并写出实验报告及总结。实验教师通过观察,适时给予实验指导和监督,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由实验指导教师给出评价。这样既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理论和实践结合,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课程可以通过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而实践教学部分则可以对学生每次实验的情况或通过综合测量等方式进行考查。

3 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公差与技术测量实验室是基于机械专业基础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掌握和巩固基本公差理论和技术测量知识,掌握通用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及实验规范、数据处理和实验方法等所建设的实验室。教学改革思路的实现主要就是着力于实验室充分开发利用及开放管理,改革了以前实验课上教师指导、演示为主,学生观察模拟为辅的枯燥实验模式,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才能,根据理论知识自己寻找测量方法、制定实验步骤、处理数据等,最终完成检测项目。

实施时可根据实验室接待能力及授课学生人数,分组分批进行。实践教学部分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测量。本阶段是学生在学完相应理论课后到实验室进行测量,这些测量项目主要有:孔和轴尺寸测量,各种形位误差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螺纹参数测量及齿轮测量等。比如,理论课讲到形位公差的代号、标注、公差带及形位误差的测量方法和控制等基本理论知识后,学生即可在课后到实验室进行相应实验项目的检测,通过实验操作领悟理论知识,避免了死记硬背,而且还可以举一反三,发现问题,开拓思路。同时也对两次理论教学课进行了有效的衔接,避免两次理论课间跨度较长造成的遗忘问题,节省了下次课程回顾上次课程内容的时间。

此外,在第一阶段中,为防止学生分批实验过程中产生抄袭,在实验室对每一测量项目都准备多种测量工件,在实验前由学生随机抽取。

第二阶段:综合测量。收集校工厂或企业里不同类型的产品设计要求、产品图纸、产品样件(含合格品及不合格品),分组编号作为综合测量检查的样本。在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将学生分小组,对提供的产品样件依据产品图纸要求进行检测,检查各处尺寸、公差、粗糙度等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判断样件是否是合格品。同时对提供的产品图纸依据产品设计要求进行审查,判断设计图纸是否满足产品设计要求。最终要求提供一份产品样件、产品图纸的检测审查报告,需对样件的每一个检测项目,列明检测方法、所用检测器具、检测值等;同时对图纸的各项设计标注值,列明其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合的判断依据。

指导教师对检测报告进行审阅,发现学生在这一阶段出现的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不到位的问题,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最后将正确的检测检查报告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比较改正。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培养,学生课将课堂的知识融会贯通,锻炼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接触到了实体产品,与企业实际工作相吻合,可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 结论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与实践紧密联系。本教学改革可达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的,满足机械专业对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克服了由于生产实践知识和经验缺乏的障碍,而且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实践教学主要借助实验室来完成,一般的院校都有该课程方面的实验资源,在实施上也较容易达到。

参考文献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案例式教学;创新思维;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52-02

一、前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是以零件几何精度设计为基础,对机械零件的设计标注进行完善,达到产品加工的标准。因此,本课程不但包含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包含必要的工程实践知识,是介于机械类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1,2]。目前,该课程普遍采用传统式教学法――灌输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参与较少,因此教学效果不太理想[3]。为适应湖南文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引入案例式教学法,使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后能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二、案例式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案例式教学最早始于哈佛大学法学院。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式教学已日趋规范。该教学法需要教师精心策划与指导,根据教学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到典型案例的讨论中去,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5]。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式教学的设计

1.案例的选择。教师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采用案例式教学,采用接近实际或工厂现有典型案例是教学的重点和基础。案例与专业的契合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化定制。针对各个专业的特点,采用个性化定制案例。案例必须能够覆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内容主要的知识点,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可对相关案例进行借鉴和参考并得到启示。(2)贴近工程实际。贴近实际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马上应用到实际中去,真实感受到本课程的实用性。(3)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大多数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基础。譬如湖南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是减速器的设计,因此本课程在选择案例时,就以实验室现有的二级减速器为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减速器有更直观的了解,又方便后续课程的开展。针对案例的选择原则,设计了四个案例:

案例一:在涉及到尺寸公差与配合制等名词时,学生不容易理解,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以校实训中心现有的机械零件图为例,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使学生对实际的零件图有感性认识。在此过程中,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随堂思考。

案例二:在讲解标准公差数值表和基本偏差表时,以实验室减速器中的输入轴为案例,对不同轴颈尺寸所对应的标准公差和极限偏差进行设计。

案例三:在讲解滚动轴承公差与配合时,以实验室减速器为例,分析滚动轴承与减速器主动轴和传动轴的配合关系以及与减速器箱体的配合关系,进一步完成对滚动轴承公差和配合的选择。

案例四:键与花键是传动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用以传递扭矩和运动。因此,键与花键公差与配合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案例同样以实验室现有的减速器输为例。首先让学生了解平键的功用,进一步学会选择平键的公差与配合。然后结合学生自己的分析,完成平键图样上的标注。

2.案例的导入。案例的导入可以在理论知识介绍之后,这样容易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譬如在介绍滚动轴承这章内容时,首先,给学生介绍滚动轴承的种类、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的配合性质及轴和外壳孔的尺寸精度、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因素,让学生对滚动轴承有初步的了解。接着,给学生展示减速器中的滚动轴承。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3.案例的分析讨论。案例的分析讨论是案例式教学的核心。根据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讨论方式通常采用两种:(1)小组讨论,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可以使讨论更深入、更全面,使学生提前体会到作为一个机械专业学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4.案例的总结。案例分析讨论完以后,教师要进行总结。首先,对讨论过程进行评价,表现好的学生应当予以肯定。接着,对讨论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保持长期的关注和不断的思考。

5.案例式教学成绩评价体系。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是案例式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一考定全局”终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推进考试制度改革。

本课程案例式教学评价可规定学生课程最终成绩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的考核方法:平时成绩满分40分=出勤成绩(满分10分)+案例式学习过程成绩(满分15分)+案例分析总结报告/几何精度设计大作业/学科竞赛(满分15分)。

四、结论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对案例式教学法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案例式教学法由四个阶段组成:案例的选择、案例的导入、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案例的总结。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该教学法的实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也有了改进。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公差与测量技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廖辉,黄崇林.案例教学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中的实践[J].课程教材改革,2013,(293):79-80.

[3]李F.案例教学法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3,(8):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