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范例6篇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范文1

本文作者:李建华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袁桥镇初级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我通过活动单导学优化习题课课堂教学,通过专题训练总结解题方法,通过开放型习题优化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脑想、动耳听、动眼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解题.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无不有数学的贡献”.可见数学是义务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但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关键在于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上好习题课,就显得尤其重要.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习题课点滴经验,具体如下.

一、通过“活动单导学”优化课堂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而传统课堂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变动接受,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这样的习题课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根本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这种模式下的习题课,和传统习题课最大的区别是,在活动过程中设计以下两个活动.活动一:以题理知,先独立完成题目,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再全班交流:这些题目用到了哪些知识点、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这个活动开展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对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讲,即使讲错了也是很好的资源,让学生知道错在哪儿,为什么错,这种错误有没有普遍性,总之尽一切可能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想方设法提高中等生和后进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水平.活动二:用知得法,运用活动一得到的知识方法完成活动二的题目,小组合作探究后,把解题过程呈现在小黑板上,或进行实物投影,然后展示交流,展示时人人参与,机会平等,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最后自我完善.这样的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想、动耳听、动眼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解题.

二、通过专题训练总结解题方法为了让学生迅速准确地解答各类习题,在教学中我把习题归类,进行专题训练,引导学生对本专题所涉及的重要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规律,概括主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比如:二次函数解析式是研究函数性质的基础,其解析式的求法也综合了代数、几何的相关知识及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则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这类题通常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如何迅速准确地求出解析式呢?我通过习题课,进行专题训练.二次函数解析式只有三种类型:第一,一般式y=ax2+bx+c(a≠0);第二,顶点式y=a(x-h)2+k(a≠0),(h,k)为顶点坐标,直线x=h为对称轴;第三,两点式y=a(x-x1)(x-x2)(a≠0),x1、x2是函数图像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如何选择所求二次函数的待定形式,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一般式适用范围最广,但是多用于已知二次函数图像上的三点坐标这类题目.例如: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过三点A(1,3)、B(-2,4)、C(3,8),求函数的解析式.这时可设一般式,再列方程求解.(2)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值等条件,一般设它的顶点式.例如:抛物线y=ax2顶点坐标为(-3,1),且过点(0,-2),试求抛物线的解析式.这时设顶点式计算量小,最好.(3)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两个交点坐标,一般设两点式.例如,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于两点A(-2,0)和B(4,0),且经过点(2,3),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这时设两点式最为简便.当然上述几例都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解,但应要求学生学会选择简便的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速度.一些重要知识点、重要题型学生掌握的不够好,就可以通过习题课进行专题训练,揭示规律,找到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方法,做到解决一题就会解一类题,即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通过开放型习题优化学生思维数学习题课有别与新授课,习题课的目的是通过练习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要精心选题,习题的选择要切合教学实际,让学生学有所得.比如我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习题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型问题作为活动二.如图1,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三个点A(1,0)、B(-3,0)、C(0,-3),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合理的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活动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汇总问题,后在全班交流)这种结论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很少遇到,感到很新鲜,因此在小组交流时能积极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全班交流后各小组能踊跃发言,汇总了如下问题:①求抛物线的解析式.②求三角形ABC的面积.③在抛物线上找一个点P,使得三角形PAB的面积最小,并求出这个点的坐标.④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⑤当-2<x<3时,求x的取值范围.⑥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得三角形PAB的面积等于6,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⑦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得三角形PAB的面积等于3倍三角形ABC的面积,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⑧当x>-1时,抛物线增减性如何?⑨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得四边形ACBD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这些问题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涉及到了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等知识点,并综合了二次函数与几何的相关知识.问题结论的开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提的问题数量比预设的多,角度比预设的广.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都解答时间不允许,我就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选出具有典型性且容易出错的三个问题①、⑤、⑦,这三个问题难易适度,有层次性,每组完成最喜欢的一题,然后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些小组完成得既快又好,展示环节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小组的方法,问题①的解法出现三种,我就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优劣,找出最简思路,问题⑤总结出数形结合的思想,问题⑦总结出方程思想.在这个环节通过一题多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总结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总之通过开放型习题优化了学生思维.近年来,本人在习题课教学过程中,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锐意创新,使学生在多思多变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习题课教学我只是初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实践上刚刚起步,教学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范文2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旨在培养学生进行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具备研究素质的教师的指导。教师首先应当自己去研究,试图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尤其是要提高自身启发与指导学生探究活动的相关能力,再在学生探究性学习中承担研究方法指导者的角色,给学生及时必要的方法指导和建议。这里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寻找高中物理的主题或主线来学习物理的方法。

如一件衣服,我们要看看它的样子,先得从领子那拿起也是一个道理。我们画一颗树,总要先画树的主干,再画支干树叶,树的样子就在眼前了。上课也一样,每节课我们设立一个目标并明确的告诉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去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而高中物理有十分完美的知识结构体系,有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即为“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高中物理包括力、热、光、电磁学原子物理。其中力学和电磁学占80%,之中“力和运动的关系”这条主线十分清楚、明朗。我们在学习高中物理时紧紧抓住这根主线,许多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可在高一新生一开始学习物理时,就点明这条主线,使学生学有所依,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然学了许久都不知道在干什么,即可将探究的总体目标告诉学生。

然后分层研究弄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高中物理几乎在高一高二漫长的两年都在研究这一主题,并逐渐显露出解决这一主体的三种方法:

方法一:“加速度”是联系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座桥梁。主要在高一学习中,通过第一、二章“力”,“直线运动”做铺垫,推出了第三章的“牛顿运动定律”,尤其是第二定律F=ma将物体的受力与匀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学习方法是:清楚地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定义,特点,训练好受力分析;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描述方法及公式的变换等等,在此基础上推出“牛顿运动定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就过了高中物理基础学习的第一关。

解决“力和运动关系”问题的方法二:抓住“动和能的关系”的研究。首先突破做功的计算此关,可找典型题如斜面等题型,分析受力找位移,确定力与位移间的夹角,然后回归到“总功”的计算上,后以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业为基础,推导出功能定理,这里可采用反复研究分析与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突破这一难关。这里最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其后找寻不同的力做功与引起不同的能变化的关系,推导出每一种力做功都与相应的一种能量变化是相对应的,即功是能量转化多少的易度。最后学习机械能中守恒定律。学生会发现这里处理问题的方法与牛顿运动定律有很大的不同,思维的跳跃性,理解性都要很强,一时思路跟不上是常有的事,因难大。在此处我解决方法有两点:(一)开阔学业生视野,多看题型,尤其是典型题型。如自斜面h高处滑下后停在水平面,后若能回原处求初速度等;(二)不急于求成,可在今后高二电磁学等章节再突出这根线索,举一反三。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范文3

一、章节复习需要打破常规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向导,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所获。去年我上了一节八年级数学“中心对称图形(一)”的复习课,头天晚上备课时一直很纠结,这节课应该怎么备?以往在复习这节课的时候,总是先罗列知识点,从平行四边形到矩形、菱形、正方形,最后复习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等所有的知识点都复习完,大半节课过去了,老师讲得枯燥乏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复习效果可想而知。复习不是简单地重复,应该怎么处理复习内容才能让学生既感觉有新意不厌倦,又能达到复习提高的效果?怎么设计教学才能上好这节复习课呢?经过反复推敲,一个全新的备课思路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以三角形的中位线为切入点,设计一节与中点四边形有关的复习课。用中点四边形引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打破了以往“先复习性质再复习判定”的传统复习方法,证明时用到了前面复习的三角形的中位线知识,一环紧扣一环,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让三角形的中位线知识得到了巩固。接着通过设置4个简单的小题,从对称性、边、角、对角线4个方面不重复、不遗漏地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下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复习提供了模板,指明了方向,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复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与平行四边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继续沿用中点四边形的模型,只不过增加了对角线的若干条件,所用的知识还是已复习过的三角形的中位线知识,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专题复习需要载体引领

所谓专题复习,就是按照知识点的划分来复习,按照知识专题进行强化,针对性强,能帮助学生短期内提高。我听过一节《探究二次函数图象中的面积问题》的专题复习,印象深刻。教师以一道题作为背景,在各个模块反复出现,以它为载体,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问题1 已知一个二次函数 y= x2-2x-3.

(1)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A( ),B( )(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的交点坐标C( ),顶点坐标D( );

(2)AB= ,OC= ,点D到x轴的距离为 ,到y轴的距离为 ,SOCD .

在回顾了这些简单的知识点以后,教师接连设置了四个问题,每个问题下又有若干小题:

问题2 在问题1的背景中,设E为该抛物线上的一动点.(1)若E(4,5),SOCE= .(2)若E(x,y)为抛物线上一动点,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SOCE= .(3)若SOCE=3,试求点E的坐标.(4)若SOCE=m(m>0),你能找到几个符合条件的点?

问题3 在问题1的背景中,(1)SABC= ,SABD= .(2)若E(x,y)为抛物线上一动点,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SABE= .(3)若SABE=8,试求点E的坐标。(4)你有什么发现?

问题4 在问题1的背景中,(1)S四边形OCDB= ,SBCD= .(2)设点E是该抛物线上位于C、B之间的一动点,求SBCE的最大值及此时点E的坐标。(3)设点E是该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若SBCE= ,试求点E的坐标.这堂专题复习课注重了知识的系统引领,以二次函数 y= x2-2x-3作为载体贯穿始终,五个问题的设置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充分挖掘所有信息,融合了二次函数中经常接触的问题,把学到的有关二次函数的知识点整合在一道题目上;该题融入了运动的观点,培养学生用运动的观点看待事物。通过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培养探索精神。

三、综合复习需要提炼基础知识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范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116-02

中考复习各有各法,笔者经过十几年的一线数学教学,认为要把复习搞好,最关键是复习理念和方法。

一、复习的理念

(一)认真制订中考复习计划。中考复习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中考复习备考的过程,是对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检验,是对教学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过程,这个阶段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温故而知新”,在于帮助学生构建较为系统的阶段性知识体系。复习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要体现基础性、有效性、发展性,是学生认知的继续深化与提高。因此,在复习时笔者以“明确目标、夯实基础、关注细节、发展能力”为指导思想,弄明白学生中考如何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强化课堂教学,制订好复习计划,打有准备之仗。

(二)立足课本,回归课本。学生在各个学期中所获得的知识的运用往往是有局限性的,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看清局部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局部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某种观点和方法串联成整体,才便于存储、提取和应用。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每年的中考数学题千变万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课本中的主要内容,它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因此,在中考数学复习中,笔者注意立足课本、回归课本。如2006年贵港市中考数学试题中的第3、5、11、12题都是来自于课本的原题。首先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认真阅读课本,吃透课本,它是最好的学习参考书,也是知识和能力拓展的根源,要加深对概念、理念的理解;其次是指导学生把零碎的数学知识规范有序,并注意把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将知识系统化,以便于再现、调用、重组和迁移。

(三)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大纲对各个知识点的具体要求。指导要求太高,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如,大纲对“轨迹”的要求是“了解轨迹的概念和几个简单轨迹”,笔者讲到这里就会点到为止。但有些教师出一些繁难的轨迹作图题给学生做,既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还使学生感到越复习越难,越复习越感到无把握,从而失去信心,影响复习情绪。指导要求太低,易使学生认为复习得差不多了,骄傲自满,不愿做深入细致的复习,结果达不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

(四)复习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不尽相同,故笔者在复习时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兼顾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潜力生”,要特别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指导他们改进复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复习中的困难,让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补充题、课外辅导等形式,满足他们学习的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注重“双基”复习。“双基”是能力的基础,它的本身就蕴藏了能力;能力是双基的深化和发展,很多能力题,其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及所需的技能、技巧都寓于双基之中。很多知识,单独应用时,学生觉得难度不大,但综合起来使用,学生往往容易搞错。因此,笔者经常要求学生在做完每一道题、每一种题型后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道题考了我们什么知识,是如何考的,本道题目的突破口是什么,要解决这道题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二、注重复习方法指导,提升复习效果

笔者在中考数学复习中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章节复习(一模前)

这个阶段以复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结合课本及中考宝典与学生一起进行单元整合、知识梳理,从而形成知识网络。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熟练基本方法,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这是中考复习的重点。

(一)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能揭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去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如,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关系的问题、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的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必考内容之一,在复习时笔者要求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互相转化的目的。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相联系的题目特点非常明显,应掌握基本解法,不要强调太多的答题技巧,重通性通法和知识间的联系。

(二)注重算理算法,提高运算基本功。针对近年中考出现的学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的情况,抓好运算基本功也是笔者做好复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基本法则和公式要能熟练运用,力求达到“三用”:正用、逆用、变用。例如乘法公式,正用是指将公式自左至右使用,进行乘法运算。逆用是指将公式自右至左使用,用于因式分解。变用有两层意思,一是变字母,如:(a+b)(a-b)=a2-b2中的a、b可以变为数字、单项式、多项式、二次根式等。二是变形,如: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可变形为a2+b2=(a+b)2-2ab,这样就可以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取得联系,利用它来求一些特殊的代数式的值。

(三)要全面,不留死角。中考数学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考查全面,对知识点的覆盖率高,超过70%。因此,笔者要求学生要进行全面、系统、细致的复习,让学生真真正正把三年来学过的知识掌握牢固。中考命题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每年都涌现出一些新颖别致的新题型,如何指导学生寻找解题的一般规律和解题技巧,这是得高分的关键。

第二阶段:专项复习(一模后,二模前)

本阶段复习我们要让学生落实重点内容,重点复习。如果说第一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主要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对重点内容如全等(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列方程解应用题、函数等进行重点复习。通过学生练、老师评讲,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以及解法。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很多都是来自于课本的例题、习题,只不过是通过变式后的形式出现,与课本上的例题相比,中考题只是条件略加改变,创设的实际情境不同而已。如:如图1,已知D、E在BC上,AB=AC,AD=AE,求证:BD=CE.(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56页习题12.3第6题)

解法一:从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这一重要性质,便得三种证法,即过点A作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其通法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证得BD=CE。

解法二:从证明线段相等常用三角形全等这一角度出发,本题可设法证ABD≌ACE或证ABE≌ACD,于是又得两种证法,而证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又都可用AAS、ASA、SAS进行证明,所以实际是六种证法。其通性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解法三: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角度出发,于是用叠合法可证(此法少用)。

又如,如图2是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L时,拱顶离水面2m,水面宽4m,水面下降1m时,水面宽度增加了多少?(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5页探究3)

解法一:以抛物线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平行于水面的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

解法二:以水平面的直线为X轴,过抛物线的顶点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抛物线与X轴正半轴交于点(2,0),抛物线的顶点为(0,2),可设此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2。

解法三:以水平面的直线为X轴,过X轴与桥拱的交点并垂直于水面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抛物线与X轴正半轴交于(4,0),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2,2),可设此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a(x-2)2+2。此类题型课本很多,我们应注意适当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既有利于复习知识,又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建立数学模型等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抓好常用数学方法的复习。常用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初中数学的始末,它是解题的一种重要工具,也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初中阶段最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抓好这些常用的数学方法的总结与复习是总复习阶段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三)复习过程不但是巩固旧知的过程,也是发现创新的过程。对于例题,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寻找解题思路。同时对学生发现的新的解题方法,笔者总能及时发现、总结,并给予发展性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第三阶段:模拟训练(两周时间)

这个阶段是模拟训练,主要是由学校、任课教师根据前段时间的复习情况并结合本校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安排,适度训练,让教师了解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查漏补缺做好准备。当然,出题时要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既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又考查学生的能力;出题时目的要明确,题目要精选,不出“重叠”题;题量要适度,难易要适中,不出偏、难、怪、超纲题;注重对核心知识、核心技能的考查,注意考查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着重考查“双基”,体现“大众数学”的命题思路。对于学生在复习中的缺陷,教师应采取补救的措施,改进复习方法,提高成绩。尽管学生经历过不少考试,但把初中三年的知识集中于一卷的考试却没有接触过。因此,进行模拟训练是总复习阶段不可忽视的手段,旨在能使学生统筹全局,驾驭全部复习过的知识,同时既是对学生进行中考前的心理训练,避免临阵时惊惶失措、束手无策,也是笔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因如此,笔者在模拟考试中严格按照中考的有关规定进行,这样做既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时调整复习方向,又可以减少学生对中考的恐惧心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水平。

第四阶段:查漏补缺、应试心理辅导(中考前两周)

这个阶段是教师帮学生查漏补缺、学生自我消化阶段。学生经过全面复习、重点复习、模拟训练后,对三年来学过的知识都得到某种程度的恢复、巩固和提升。但是,各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原因不同,对各个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也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存在某种缺陷。因此,在中考前我们应该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复习,补漏补缺。在这阶段时间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堂,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辅导解决;对于有相当部分学生出现的不足之处,教师适当在课堂上给予评讲。至于应试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应试技巧及应试心理材料结合本班学生情况进行辅导学习。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范文5

一、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在课堂中专心地听讲,然后有针对性地记录笔记,课后及时地巩固复习。但是这个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的能力,而不是锻炼学生主动学习及思考的能力。学生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长久下去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被动、懒惰的学习思想。认为一切问题教师会解决,我们只要学会吸收就行。从而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而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更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人才,单纯地机械式吸收知识的学生并不受社会欢迎。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模式。引导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当然这种突然的学习模式的改变,可能会有很多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耐心地引导。例如:学习“集合问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留设相关例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集合的定义及发现的问题和解题规律。学生就要及时地回顾以前所学的函数坐标图,一元二次函数曲线,不等式等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题设条件,及时地预习新课,了解新概念。这样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学生已经在课下回顾了有关旧知识、并且对新知识的概念、定义有了一个初步认识。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讲,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革新传统教学模式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范文6

1全面性

第一轮复习提倡全面性.第一轮是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以梳理、归纳知识点,建立网络结构,寻找章节联系,攻克重难点为主.同时利用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知道知识的重要应用和科技新成就,把章节内容归纳整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将“点、线、面、体”形成一体.第一轮复习按章节复习,先完成自编复习讲义,再做配套的《中考作业本》.自编复习讲义的第一部分是知识点的复习填空,第二部分是章节的典型例题,第三部分是训练反馈题.前一天晚上把第二天要复习的内容先告诉学生,让学生先自己复习书本内容.每一年在上新课时,笔者让学生把重要的知识点记录在书本上,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都让学生划出来,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小实验、边学边实验)中的注意点书本上有的让学生划出来,并说明为什么,书上没有的补充写在书上,如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画出玻璃板、竖直、两个相同的棋子,刻度尺,使它与棋子A的像重合,把白卡片竖直放在像的位置.然后加以分析,玻璃板的作用是确定像的位置.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则无论怎样移动棋子B,都无法使它与棋子A的像重合.两个相同的棋子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刻度尺的作用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使棋子B与A的像重合运用了等效替代法.通过卡片上没有棋子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另外补充实验应该在(较明亮/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到玻璃板后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造成的,看到的像较暗,应怎样做?通过这样的分析和归纳,学生对于平面镜成像实验能真正做到“懂、透、化”.书本:“WWW”中习题能做的都写在书上,这样学生复习时就省力得多.复习时要求学生细读书,包括书上的图、表格、照片,阅读时要把书上每一幅图表示什么意思,说明什么问题都弄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书本中的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怎样才能正确解答问题.对物理概念和规律中关键的文字要咬文嚼字地逐个加以理解,对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特别是有因果关系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注重“果”的前提要有“因”的条件,如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反比,如果写成电阻一定时,电压和电流成反比,这样因果关系就错了.第一天把书本内容认真复习后,第二天对于简单的概念问题,通过提问就可以解决,既节约了时间,效果又好.对典型例题边讲边做,边提问,上板,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对教材上的结论不仅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向思考.如(1)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反之,内能增加,温度是否一定升高?(2)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是否一定受平衡力的作用?规范强调必要的学习习惯,如画图,单位换算,符号的含义,公式的变形等.时时处处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完成复习教材后,再做对应的《中考作业本》上的练习,加以巩固,查漏补缺,进一步提高了复习效果.复习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自学时、归纳复习时、练习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反映教学目标,知识点不能遗漏,控制练习的难度、深度、广度、题量.面向全体学生,应当稳扎稳打,低起点,小坡度,不要过快,过深,过多.特别注意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堂内能基本完成然后提问讲评,不同难度的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这样才有针对性、实效性.练习要有梯度,进行分层教学,扩大优生面,上课优先提问差生,优先表扬差生,增强差生的信心.

2深刻性

第二轮复习以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攻克重点、难点,能力的提升为主线,能力通俗的讲就是“知识+方法+技巧”,能力培养要渗透在复习之中,能力培养和训练要结合知识点而展开,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第二轮复习实施专题讲座形式,即典型习题的分析和解决;相互渗透的综合题的分析和解决.以认识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提升为核心.稳中有变、变中求稳,近几年中考试题类型向中挡题型回笼,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应用性和灵活性则明显提高,对能力的要求也逐渐升高.针对这样的要求,我们制定了如下的复习专题: 力学专题、热学专题、光学专题、电学专题、估算题专题、易错题专题、信息类专题、图像类专题、实验探究题专题.多联系实际,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多横向对比,让学生掌握同类问题的共性,掌握研究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