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言学论文范例6篇

对比语言学论文

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外学术论文摘要;模糊限制语;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59-02

前言

摘要,作为一种学术体裁,其主要功能是迅速而准确地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因此,摘要以其内容的客观性和信息传递的精确性而著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科学探索的不确定性,摘要无法真正做到“准确”和“客观”,因此,一些模糊限制语便出现在摘要语篇之中。模糊限制语是指“有意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生成语义学家拉科夫于1972年在他的论文《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中首次提出来的。由于人们一贯关注学术语篇的准确客观性,因此忽视了学术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修辞作用,而对于摘要中模糊修辞的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为了深入理解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和语言特色,本文将通过对中外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总结出模糊限制语在摘要语篇中的分布状况、语用功能和文体风格,以及中外学者在模糊限制语使用方面的异同和原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摘要语篇中的模糊修辞,增强学术英语写作能力,为更好地开展ESP教学研究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Swales学派的IMRD结构作为分析语料中摘要宏观结构的参照,即学术论文摘要的宏观结构分为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四个语步。对于模糊限制语的分析,本文将主要研究由Varttala划分的以下五类词汇形式的模糊限制语:认知情态动词模糊限制语、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认知副词模糊限制语、认知形容词模糊限制语以及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

二、结果与讨论

(一)模糊限制语在中西方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各语步中的使用分析

从模糊限制语在中西方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各语步中的使用频率来看,讨论语步模糊限制语的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引言和结果语步,而方法语步中模糊限制语的密度最小。这主要是由于摘要各语步不同的交际目的造成的。从功能上看,引言部分主要是引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语步中,作者通过评述该学科内前人研究的成败作为切入点,阐述其论文研究的目的、动机以及核心内容。在评述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缺陷时,作者除了使用一些像“few”、“little”等属性模糊限制语来暗示读者以往研究的空缺外,还使用了一些像“neglect”、“violate”和“inadequate”、

“outdated”等具有负面意义的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和认知形容词模糊限制语,来谨慎地指出前人研究成果的不足。这些模糊限制语的大量使用不仅间接地表达了该领域仍需大量的科学研究,还暗示读者本项研究潜在的价值和意义。

方法语步是论文摘要中最客观的部分,是对研究所用到的实验、数据、方法、程序进行精确描述,为下文新的学术观点的提出提供依据,并不涉及对实验结果的推论。因此,模糊限制语在这一语步中的出现频率最低。

结果语步的作用是展示研究结果,要求作者对其研究结果作真实、准确的描述,因而拒绝大量模糊限制语的存在,只是使用少量像“re-examine”、“re-observe”等带有前缀“re-”的表示反复意义的行为动词和像“show”、“reveal”等表示客观意义的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来表明研究结果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过无数次实验,在对客观事实反复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的,显示了新的科研成果的可信性和客观性。

讨论语步是学术论文摘要中最具有主观性的部分,是作者在完善和拓展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论断。在这一语步中,作者大量使用一些像“interpret”、“argue”、“suggest”等表示诠释和推论意义的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来阐释和捍卫其研究结果,力图说服读者和其他学术同行接受其新观点。与此同时,作者还大量使用一些像“perhaps”、“probably”、“possibly”等表示可能性的认知副词模糊限制语,谨慎地表达自己新的学术观点。这类模糊限制语的大量使用不仅可以帮助作者以更精确的方式表达其尚未被确立的科学论断,而且可以帮助作者在日后新论断证明有错,遭遇反对时避免承担个人责任。此外,一些像“implication”、“application”等“显性”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讨论语步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此类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帮助作者明确地表达其科研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实用价值,从而使读者和其他学术同行意识到本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其对于该学科的贡献。

(二)中西方学者在其英文学术论文摘要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对比分析

经过对中外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分析与统计,笔者发现西方学者在其撰写的英文摘要中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明显多于中国学者。这表明西方学者善于使用模糊修辞来帮助其精确、严谨地表达学术观点,而中国学者则不太习惯使用这一语言策略。从模糊限制语在中西方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中的使用频率来看,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认知情态动词、认知副词和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而认知形容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最低。此外,我们发现西方摘要作者对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要高于中国作者,他们使用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的形式多样,不仅包括像“prove”、“demonstrate”、“report”等行为动词,像“assume”、“think”、“believe”等推论动词,还包括像“appear”、“seem”等感官动词。相比之下,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在中国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中的形式比较单一,只涉及像“show”、“suggest”、“propose”等这一类行为动词,而像“believe”、“seem”等推论动词和感官动词却没有出现。

从认知情态动词、认知副词、认知形容词和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来看,西方学者对这几类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均高于中国学者。不仅如此,我们发现西方摘要作者大量使用了一些像“novel”、“innovative”、“new”等具有肯定意义的态度型认知形容词模糊限制语,来强调其科研成果的新颖性和独创性。而这类模糊限制语在中国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中却不曾出现。此外,在西方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中,这几类模糊限制语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既有像“rarely”、“slightly”等降低语气的认知副词模糊限制语,像“meaningful”、“good”等情态认知形容词模糊限制语,也有像“hypothesis”、“assumption”等推论型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外学者撰写的英文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分析,发现摘要各语步不同的交际目的造成了模糊限制语在摘要各语步中不同的出现频率、语用功能和修辞风格。不仅如此,中外学者在认知情态动词、认知动词、认知副词、认知形容词以及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语体现着其特有的人际功能,既帮助作者准确客观地反映其科研成果,又使其表达了谦虚、礼貌的态度,营造出与读者以及其他学术同行对话的空间。期望本文能丰富ESP教学研究,为学术英语写作和跨文化学术交流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Hyland, K. Hed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M]. Am-

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

pany, 1998.

[2]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

ic of Fuzzy Concepts [J].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 1972,

(8):183-228.

[3]Meyer, P. G. Hedging Strategies in Written Discourse: Stren-

gthening the Argument by Weakening the Claim [C]//In Mar-

kkanen, R. & Schroder, H. Hedging and Discourse: Approa-

ches to the Analysis of a Pragmatic Phenomenon in Academ-

ic Text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97.

[4]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

earch Setting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5]Thompson, G.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Writing: Learning to Argue with the Reader [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 27(1):58-78.

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2

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本文主要描述了这两门学科的发展概况。对它们的基本含义,发展历史,研究方法上的关联性做了深入的剖析。文章采用了文献法和比较法这两种研究方法。分别从概念意义,发展历史,研究方法这几方面阐述了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关联性的基本发展情况而且,以中介语对比分析理论的应用为例,进一步就对比语言和二语习得关联做了分析。

关键词:

对比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关联性

早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最早出现了对比语言学概念。所谓对比语言学,指的是通过对二种或二种以上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一般采用语音,词汇,语法,语意,语用这几个方面对比,从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解决翻译问题的目的。第二语言习得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以描述二语习得过程和解释二语习得特征为重要目的。也是语言学的新兴分支学科。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越来越重视对两者的研究。两者存在的主要联系包括:首先,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都可以归类于现代语言学范围,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文化层面;而后,研究的过程也和母语,目的语,教育学这几门学科有关联。通过对比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依据

(一)中介语对比分析中介语包括语音,语法等层面,作为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语言系统,中介语和目标语以及母语都存在不同。它是一种动态,介于目标语与母语之间的语言系统。由Granger(1998a)提出。目的在于对比本族语学习者和非本族语学习者的语言行为。

(二)语言迁移目前,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很多,但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其进行阐述。我们把目的语和其他可能习得或尚未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引起的影响称为语言迁移。它是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中心课题。语言迁移分为正负迁移。具体来说,正迁移是指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是一致的。这样的迁移对目标语有正面影响。负迁移是指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不一致。这样的迁移对外语的学习则产生消极的影响。作为近年来渐渐萌芽的一个新的二语习得视角,概念迁移也是语言迁移的一种,语言具有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被描述为语言对思维的假设影响。影响母语和第二外语的理解和生成。也可以认为是第二语言情况下的语言相对性。是结构层面和语言表象的迁移。

(三)生成学习生成学习理论是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提出的理论。我们可以从人类学习的实质,学习生成过程的一般模式,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这几个方面来理解它的理论含义。生成学习告诉我们,人类对事物的感知,是通过与业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的,不是单纯的信息输入过程。我们在看待某样事物时,一般大脑中已存在的知识经验会通过已经构建的模式对人产生反射,来对各种信息做出判断和理解。同时,不同的年龄,性别,对知识经验积累的程度差异,使得学习者对语言的获得程度不一致。

二、对比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关联性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的发展,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作为重要的语言领域学科飞速向前。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的教学翻译层面,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对比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用,并涵盖了社会,文化,历史,教育等方面。二语习得一样存在相交性和相似面。这两者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一定存在互用以及重叠。例如,以中介语对比分析理论为例子。词汇习得研究因素包括词汇的产生,构成,意义,用法,文化背景等。对比语言学对母语和外语差异进行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则是通过母语和外语的中间过渡的语言系统来解决二语习得的问题。为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学习构建了支撑。其次,作为新兴的语言学发展学科,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存在着不成熟和不完善的问题。它们的理论成果是依附于其他学科的理论而产生的。再次,在研究目的上,两者具有一致性。通过对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研究探讨,目的在于解决现实的语言教学问题,翻译应用问题。语言是交际的载体,只有在良好运用的基础上,才能发挥语言的沟通交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二语习得研究和其它学科合作的领域得到扩大,对其他学科有价值的借鉴吸收,纳入体系。理论研究必将有所突破、创新和发展。同时,二语习得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不仅对教育改革指导启示,对人类在语言普遍性规则、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生理发展、社会语言问题及文化普遍性等问题正在产生积极影响。究方法最根本的方法是在高校加强现有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研究问题逐渐深入发展。中国的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逐步融合到国际性研究当中,不仅在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上进一步和国际接轨,而且在整体上接近国际研究水平,与全球范围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潮流同步,并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在许多重要研究课题上站到本学科的前沿。

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作为现代语言学两个新兴的学科分支,其理论和应用在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中不断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丰富。有力推动了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发展。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着一定关联。本文是采用文献和比较法,在描述两者的概念意义基础上,总结出两者的关联性:在概念上具有相交性,不仅共同对语音,词义,词汇,语法,语用进行研究,而且对社会,文化,教育,心理非语言领域也进行研究;在理论发展历史上具有相似性,都属于新兴的学科,依附其他的学科理论基础而产生。研究目的具有一致性。研究目的在于解决具体的语言教学,翻译,以及语言研究上的种种问题。帮助人们沟通和交流,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本文希望能引起语言工作者的重视,采用关联性教育方法教授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记忆。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得认识到存在的不足,继续努力为中国的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局面。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3

区别于早前的语言学派,认知语言学既弥补了以Halli-day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忽略“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所具备的固有规则”这一不足,也避免了生成语言学过于强调语言自治性而引发的循环论证问题。为此,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确定为“现实———认知———语言”,所提出的隐喻、原型、范畴以及构式语法等概念,既在理论上拓宽了人类对语言的认知维度,也为应用性的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范式。我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历了引进、介绍到迅速发展、多方面应用及理论反思几个阶段,迄今已二十余年(束定芳2009)。从开始对国外学科知识的关注与引介,到将理论运用到汉语本体研究,再到理论运用于语言教学实践,中国认知语言学在国内学界成为了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综观学界的研究内容,还基本停留在“模仿———运用”层面,鲜有理论上的创新,这一点是值得国内学者反思并加强的。

2、语言对比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说过,“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这充分说明对比在语言学习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Linguistics),又称“对比分析”,从对比的角度出发,对不同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描述其异同,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综观其学科发展,首先产生的是“对比分析”这一共时的研究方法。随后基于二战后外语教学的需要,美国语言学家B.Whorf首次提出“对比语言学”的名称。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Lado出版了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标志着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潘文国,2002)。由此可见,对比语言学的学科基础是外语教学,二者在目的与方法上始终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的汉外对比研究从《马氏文通》开始,经过几代语言学家的努力,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学英语的热潮,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学科建设方面,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提出对比语言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步骤及方法等,强调语言项目的共同对比基础,运用统一的理论进行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的对比研究。然而与认知语言学相比,对比语言学的独立程度稍显不足。究其本质,对比只作为一种方法来进行研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尽管国内“对比语言学”的提法层出不穷,笔者经过反复考量,认为这一指称有待商榷。综上,虽然“对比语言学”是否作为独立学科尚无定论,但“英汉对比”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仍给英汉语的研究及教学提供了思路。

3、英汉认知对比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为语言对比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事实也证明对很多语言现象都有较强的解释力。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不是简单再现外部世界的物体、事件或关系,而是人类将自己对外部事件的认知用语言表达出来。由于全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基本经验相似,因此同一意义的表达在不同文化与语言中具有共性,这为语言对比提供了可能。但不同的社会环境存在差异,并体现在语言文化上,这使得对比存在必要性。文旭(2009)指出,认知框架下的语言对比在国外已具雏形,但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成果只分散于部分著作与论文中,如赵世开先生的《汉英对比语法论集》,沈家煊先生的“英汉对比语法三题”等。更进一步,探讨二者的结合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笔者认为也十分有意义。下面就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

3.1语言的意义———范畴化理论

认知语言学指出,范畴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上义层次、基本层次和下义层次。人类以范畴化认知外部世界,从基本层次范畴认识物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原型。在学习使用语言时,属于基本层次的词比其他层次的更显著,易掌握。如汉语中“汽车”是基本层次,人们提及此概念时,既不会说“交通工具”,因为太抽象,也不会说“跑车,奔驰车”等,因为太具体。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虽然不同语言的基本范畴相近,但仍存在细微差别,因此英汉语词汇在范畴上不能构成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对于二语习得,我们不能拿二语中新的语言形式套用学习者母语中旧的意义,而是要引导学习者通过对照两种语言的异同来掌握二语中新的概念和范畴,以及这些新知识所形成的网络体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提醒学生注意英汉语词汇在范畴上的异同,例如英语的cousin和汉语的“表姐”、“堂弟”等词并不等同,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英汉文化差异及认知范畴区别。结合这种思路,我们不妨在写作教学中引入“头脑风暴”式训练,引导学生对某一概念的汉语义联想尽可能多的英语表达,从而作文语言多样化,避免行文单调。例如“优点”一词,引导学生联想advantage,merit,virtue,strength。同时引申出“缺点”,英语对应disadvantage,drawback,shortcoming,weakness。这两组词可构成一个知识域,使学生了解英汉语在词汇意义上的对应方式,意识到写作时可以替换使用。

3.2语法的意义———构式语法

认知语言学关于语法的研究派系众多并各有重点。Croft(2004)指出该框架下的语法理论主要包括四种,即Langacker的认知语法,Lackoff和Goldberg的构式语法,Fillmore的构式语法,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尽管诸学者有不同的思路,但大体上构式语法的特点由Holme(2009)总结为:(1)语法是由符号综合体或构式构成。(2)语法能够表达意义,建立形式与意义的表征关系。(3)语法意义像词汇意义一样是经过概念化处理的范畴,用于记录某一特定方式的认知情境。构式语法强调语言是形式与意义的统一,对习语、词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比如way构式(Goldberg1995),what’sXdoingY构式(Kay和Fillmore1999)。同样的,构式语法也成功解释了汉语中长期困扰学者的特殊用语,如沈家煊(2006)分析了“王冕死了父亲”,陆俭明(2002;2004)分析了“吃了他三个苹果”。相对于乔氏句法理论,构式语法在解释力与发展前景上有很大优势。因此,我们可以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结合英汉对比,引入构式语法的概念与思路,有意识地让学生分析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帮助他们识别语言中存在的大量构式,加强他们对构式的整体把握。例如英语中的therebe存在结构、双宾语结构、系表结构等,都是学生看似掌握但容易出错的地方。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整体输入这些构式,记忆语言的形式和意义,而不是分析语言内部语法;再结合汉英互译练习,通过模仿进行语言输出。此外,对于英、汉语中同一概念但表达对应方面容易忽略的构式也要注意。如“某地有某人/物”这一认知概念,英语对应的表达是therebe结构,但学生容易出错。如“我们大学有5000多名大一新生”,这个句子看似简单,但很多学生写成Ouruniversityhasmorethan5000freshmen.相信所有能进入大学的同学都掌握该句的英文表达Therearemorethan5000freshmeninouruniversity,但为什么自己输出时会犯错呢?这就反映了学生对于英汉双语的认知及构式理解有偏差。这些都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反复强调的。

4、结语

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汉英对比;宏观对比;微观对比

0 引言

比较与对比是语言接触、文化接触后人对语言、文化的一种认知方式。赵元任也曾说过:“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引自潘文国,1997)语言中的比较,可以在同一语言中进行,也可以在不同语言中进行;可以是共时的,也可以是历时的。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可以上诉到19世纪上半叶的洪堡特,但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以后形成。其有着欧洲与美国两个源头。汉英语作为两种不同语系中的语言,都拥有众多母语说话者。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语言接触不可避免。因此,语言比较不可避免。也正是因为比较,产生了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马氏文通》以及黎锦熙的《新著国文语法》、《中国文法要略》、赵元任的《中国话的文法》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及《中国语法理论》(连淑能,1993)。汉英对比研究可以“……促进人们对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撰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潘文国,1997)潘先生的《汉英语对比纲要》尽管不是新书,但是对其做一评介,让读者了解汉英语的异同是不无益处的。

1 该书主要内容

全书从什么是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开始。“比较语言学”也叫“比较语法”,“它的主要职责是进行历时的研究,为一些亲属语言建立一个共同的母语”;而“对比语言学则更多的被称作对比分析……,它进行的主要是共时的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语言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等方面的异同,来寻求语言的变换、对应及干扰等关系,为语言教学、语际翻译及本族语的研究服务。”紧接着,潘先生就进行对比研究的原因及意义做了分析,并指出了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及途径:“一个中心,两种途径,三种角度,四项条件”。

在第二章中,潘先生探求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并在本章结尾明示了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对对比研究的意义。

人们都说不懂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不懂历史的研究者是茫然的研究者,他的研究是没希望的。潘先生在接下来的两章内介绍了汉英语的历史及汉英语的研究历史。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以后,推行“书同文”政策,统一了语言文字,促进语言的规范化。之后,汉语经历了三次大的语言融合,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上古期(南北朝以前)、中古期(南北朝―宋)、近古期(金、元―清)、现代期(“五・ 四” 以后)。而英语及其民族的形成与其被侵略的历史紧密相连,大致可以分为:古英语时期(500-1066)、中古英语时期(1066-1500)、现代英语时期(1500-)。由于它们自身的历史原因,在发展中汉语表现出独立性与稳定性,而英语则表现出开放性和剧变性。我们也不难看出,汉语的历史比英语的历史悠久得多。但是在语法研究上,汉语远远滞后于英语。潘先生在书中把英语语法的研究分为五个时期。而中国的真正的语法研究是从1898年的《马氏文通》开始,比1568年第一部英语语法书晚了几百年,而且中国的语法研究一直没有脱离西方语法研究的框框,受到了西方语法的束缚。

什么是特征?潘先生在下面的第五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特征是比较出来的,是一个相对概念,必须从本质着手。通过对比汉英两种语言,他把汉英语的特征概括为两条:汉语语法是隐性的,英语语法是显性;汉语语法是柔性的,英语语法是刚性的。原因大概是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而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汉语是音足型语言,而英语是形足型语言。

如果前面几个章节是对汉英语言进行宏观上分析,潘先生在第六、七、八、九、十章中便是从微观处着眼来观察了。当然我这里谈及的宏观与微观与其在书中提到的略有不同。

在讨论汉英语法的基本单位的时候,潘先生首先提及了音韵,区分了语音学与音韵学的不同,认为语音学重生理性和物理性,是人类的共性,而音韵学是为民族所特有的,并且比较了汉英两种语言在音韵上的不同。同时,潘先生也把汉英文字进行了对比,认为“拼音文字走的是一条间接的道路,从概念先到语音再到文字,因此语音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在这种体系里,文字只能是‘符号的符号’;而汉字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以形写意,从概念直接到文字。在这种体系里,文字就是语言的符号,文字的研究就是语言学的研究。”另外,汉英两种语言到底何为“本位”的问题也在书中得到了阐述:汉语的字本位与英语的词本位。

在讨论了汉英语法的基本结构后,潘先生又从宏观的角度来讨论汉英句子。首先,什么是句子?潘先生对比了对汉英句子的不同理解。我国古人有音句、义句的区别。英语是树式结构语言而汉语是竹式结构语言。英语是主语―谓语型语言,汉语是话题―说明型语言。

在宏观讨论完句子后,潘先生又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讨论语序。在微观角度方面,他又从构词法层面、短语层面、小句层面、句子层面方面做了一定的对比,但是他也意识到微观研究的不足:1)很难形成真正的对比,2)容易忽视动态的比较,3)前提的未经证明性。微观的语序对比尽管有意义,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对两种语言语序的认识。因为汉语是一种语义型语言,音足型语言,而英语是一种形态型语言,形足型语言,在宏观上,汉语与英语受到一些规律的支配。汉语重逻辑,英语重形态。汉语遵守音韵律,英语遵守贴近律。逻辑律包括时间上的先后律,空间上的大小律,心理上的轻重律,事理上的因果律。他也强调说汉语重逻辑律并不是说其他语言不重视逻辑,英语也重视逻辑,只不过以形态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另外,汉语的语序也是灵活的,有时并不一定和逻辑顺序一致。如果说打破英语逻辑顺序的是形态,那打破汉语的逻辑顺序的便是汉语的音韵和节奏特点。而影响英语语序的除了形态之外,还有“临近原则”。

随着语言的发展,英语越来越由综合型语言演变成分析型语言,这样英语在形态上变得越来越简单。为了弥补这个损失,英语借助了虚词,因此在虚词的使用上也表现出刚性。而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虚词的使用则是语义虚化的产物和填补语义空缺的语音手段,因此在使用上也表现出弹性和柔性。不过在进一步讨论虚词之前,潘先生首先明确了各时期对虚词的界定,也出现了不同的术语,因此在这些术语的使用上是值得注意的,不能混用,不然会贻笑大方。同时,他也指出了汉语虚词另外的表现形式―格式。

如果说上面的是从字、词、短语、小句、句子的角度来讨论,那么第十一章,潘先生上升到篇章的角度来谈论汉英对比。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当然两者有时可以倒过来,这里谈论的仅仅是大部分情况。

在第十二章,潘先生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角度来解释汉英的不同。汉语是语义型语言,重悟性,英语是形态型语言,重理性推理。而悟性的特点是参与意识,理性是距离意识。这样就有了汉英两种语言的主题意识与客体意识的差别。另外,汉英的区别也有整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差别。

在第十三章中,潘先生对汉英对比一百年历史做了一个梳理,也是对全书的总结。

总之,要对比汉英两种语言,必须抓住一点的是: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而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汉语是音足型语言,而英语是形足型语言。把握了这点,也就把握住了基本。

2 评价

《汉英语对比纲要》的正如其书名那样,对汉英的异同进行了提纲挈领,从较高的层面来看待语言的同与异,好比一台摄像机,往前推,能看到每一个景物的点点滴滴,往后拉,能看到事物的全景。这样看待事物就会更空灵,会更理性,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拿捏。全书章节的安排首先从宏观上对汉英对比进行阐述,使读者对汉英语有整体的把握,然后按照语法单位的大小进行微观观察,宏观里面也有微观,微观里面也有宏观,逻辑紧密,浑然一体。

全书既有对前人理论的继承,也有独到的见解。潘先生认为,在语言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上,宏观更为重要。这为后来研究指明了一个方向,特别是对普通语言学研究。现在的年轻学者在做语言学研究的时候,往往只会抓住某种语言现象进行研究,从而给出某种程度上的解释,但脱离于语言系统大框架的解释是牵强的,甚至与整个语言系统是相抵触的。当然,这个不是说微观研究不重要甚至要不得,而是说我们应该重视宏观研究。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国缺乏像乔姆斯基、韩礼德等这样的语言大家,就是我们缺乏这种对语言的宏观把握和宏观构造,结果导致我们对语言的微观研究都是在西方语法体系下的零碎研究,对汉语的研究也是在西方语法体系下的附会。从1898年中国第一部汉语语法书《马氏文通》到现在,汉语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语法解读,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打破陈规一切重来的勇气去宏观构造一个新的语法体系。因此,在我们的日常语言研究中,我们要重视语言的宏观研究。潘先生从哲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待语言其实也是为了达到这种登高望远的效果。潘先生认为语言是一种世界观的观点也与其哲学、语言心理学是一致的,也是对语言的一种宏观把握。另外,将音韵和文字的对比提高到十分重要的高度是潘先生的贡献。

《汉英语对比纲要》着重论述的是汉英语的不同。汉英语中其实存在大量的共性的东西,这个应该是汉英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研究成果对普通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以及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正迁移应该是有益处的。因此,除了宏观上把握语言的相异之处外,我们还可以从共性方面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对比修辞,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引言:在语言学领域,对比修辞是一个运用非常广泛的分支,从最开始运用到英语写作教学中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了。对比修辞最早是从结构语言学里面分化出来的,将语用学融合到其中,在很多第二语言的协作学习当中,对比修辞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试验和探索。本文主从对比修辞的基本概念,对比修辞方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具体作用来入手,进而详细的分析英语学做教学中对比修辞的启示。希望本文可以给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1.对比修辞的基本概念

对比修辞是第二语言学习研究领域里的一个课题,最早是由美国的运用语言学家对第二语言的写作研究而引发的,所谓的对比修辞,实际上也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写作技能时碰到问题和困难,通过第一语言也就是自己的母语当中的一些修辞方法来融会贯通。美国的著名研究学者Kaplan在1996年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对比修辞”这个专业术语,经过很多年的探索,研究以及实验,他把对此修辞理解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参照。如今,我们习惯将对比修辞看成是不同语言在遣词造句的习惯以及篇章结构的组织方面的差异和联系。换句话说,在对比修辞的方法下,学生可以通过一种语言来学会另一种语言的写作技巧[1]。

2.对比修辞支持英语写作的理论依据

对比修辞主要的运用对象就是外语的学习,尤其是外语的写作,对比修辞就是说从母语的语言习惯过渡到外语语言习惯的过程。在林大津看来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是对比修辞学发展的基础,对比分析的理论是对比修辞学的理论前提,而且,对比分析本来就可以算作话语分析法的一种。话语分析法指的是语言内部句式之间的一种连接关系,通过母语语言的习惯,会深刻的影响和干扰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写作。对比修辞融合了多种语言理论,包括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理论、语言关联方面的理论、修辞学方面的理论、篇章语言学方面的理论还有读写和翻译方面的理论,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对比修辞的方法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和价值,汉语语言习惯会帮助英语写作者更好地理顺写作的思路,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及修辞技巧,对比修辞的方法为英语写作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也帮助英语写作教学解决了很过困难和问题[2]。

3,对比修辞对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一直以来,英语写作的研究都是通过汉语写作习惯和英语写作吸光相互进行对比来开展的,对这二者之间共性研究更为突出,人们在学习外语时也习惯去运用双语思维。英语写作不仅仅是用英语思考的过程,特别是那些英语水平比较一般的学生通常都会自觉的借鉴中文写作的方法和思维。有学者表示过,学生在利用英语写作时,会积极地调用一切母语知识来辅助英语的写作,所以对比修辞的研究显得十分有价值,下面就是对比修辞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的启示。

首先,对比修辞可以帮助英语教师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英语和母语之间的关联关系,也能够清楚的找到外在形式上的差异所在,老师可以将英语的各种语法体系在沐浴中找到恰当合适的对应语法。汉语里面通常都是先从句后主句,但是在英语里面却是先主句再从句,这种差异可以让老师们更好地掌握英语语法的规律以及英语思维和习惯,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们做好区分,让学生可以体会两种语言的内在联系,又可以清楚的了解差异所在[3]。

其次,英语跟汉语之间的差异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句子的表面,在语篇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把request文体当坐例,按照Kirk-patrick分析的request,salutationface workpraisereason(s)for requestrequest(s)sign off是它们的格式,英文分析却是这样的结构:salutationrequest(s)reason(s)for requestface worksignoff。所以,通过英文以及汉语的语篇差异,可以做适当的迁移转接,找到英语语篇的新规律。利用对比修辞方法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不同语言的规律和语言文化。因此,通过两种语言相似性的迁移以及两种语言差异的区分,可以很好地帮助英语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对比修辞方法在外语写作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以及使用价值,通过母语的语言习惯以及语言思维可以进一步指导和帮助第二外语的学习,尤其是第二外语的写作。对比修辞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丰富的理论支撑,同时也有很多的实践依据,为了要更好地指导学生学好英语的写作技巧以及英语的写作思维,学生和老师都需要坚持利用对比修辞来辅助英语写作的教学与学习,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英语写作在对比修辞的指导下一定变得简单易行。

参考文献

[1]吴慧坚.对比修辞理论负面效应研究述评[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47页.

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6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创立的背景

     结构主义语言学创立之前,语言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语文学家创立的“语法”。这种“语法”是以逻辑为基础建立的一些规则,没有涉及到语言结构。第二阶段是到了十八世纪末出现的语文学。语文学派认为语言不是唯一的研究对象,相反他重视的是古文献,因此,语文学主要是确定、解读和评注古文献,币忽视活的、现时的语言研究。最重要的是第三阶段,比较语文学或称比较语法阶段。比较语法源于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他曾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精通梵语和波斯语。在长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他发现印度的古语言—梵语,有许多语法形式和词根跟欧洲的一些语言有联系,1786年他在印度..亚洲学会”宣读论文.阐述了这些新的看法。

     进入十九世纪初,威廉•凉斯的看法被人们所重视,这样,在欧洲掀起了语言比较研究的热潮,先后出现了一连串著名的学者和著作,如法朗兹•葆朴、雅各布•格里木、波特、库恩、马克思•缪勒、布劳恩、古尔替乌斯、施来赫尔等等,著作如葆朴的《梵语动词变位系统》(1816年)、缪勒的《语言科学讲话》(1861年)、古尔替乌斯的《希腊语词源学原理》(1879年)、施来赫尔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1861年)等等。在十九世纪整整百余年时间,比较语法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尤其是印欧语系语言的比较研究做得非常细致和深入。

     人们对印欧语系的语言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比较语法虽然对开辟语言研究这个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它还没有去弄清楚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性质,它也从来没有关心过所作的比较有什么目的,所发现的关系有什么意义。今天看来,比较语法的研究最主要的功绩只是为重建语言的历史做了一些具体和实质性的工作。

     比较语法学派既然不关心研究目的和关系意义,那么他们所研究的必然是“纯粹”的语言,所以比较语法学家对语言的看法绝大多数抱着自然主义的观点。例如施来赫尔在他的《语言比较的研究》中说“语言有它的将来,这将来就词的广义来说也可以叫做历史,但是这历史的最纯粹的形式,我们也可以在自然界比方一棵植物的增长里找到,语言是属于自然界的范围,而不是属于自由的心理活动的范围。”再比如马克思•缪勒在他的《语言科学讲活》中说:“语言学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应该属于自然科学。”又说语言的一切变化“都不是真正历史的变化,而只是自然的增长;艺术、科学、哲学和宗教可以有历史,而语言或任何其他自然界的产物,严格地说,没有历史,而只有增长”“我们必须考虑到语言虽不断起变化,但不是任何人所能产生或阻止的。••,…随意创造新的词语,将好象变更血液循环的规律。”象施来赫尔和缪勒一样,把语言及其发展变化看作是类似植物增长和人体血液循环一样的自然主义观,有一大批人。

     到了1870年,比较语法有了一个新的转变,出现了一个新语法学派,也称“青年语法学派”。他们开始提出质疑:语言生命的条件究竟是什么?语言的生命真的象植物增长和人体血液循环一样的吗?以德国勃鲁格曼为代表,他们背叛了自己的老师古尔替乌斯,宣称古尔替乌斯等以前的比较语法学家所从事的只限于语言的研究,而很少注意到说话者个人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言语的机构应该包括个人心理的和生理的两个方面。生理方面比如语音。发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是比较接近于自然的,所以语音定律(语音变化规律)跟物理定律一样产格,不容许有例外。另一方面,心理方面是与人的因素相关的,比如由类推作用构成.新的形式,发生类推作用完全是由人的心理联:想造成的。象英语的复数形式、被动态、完成:时等等形式。在新语法学派之厉,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派,如保罗等的个人心理主义学派。总之新语法学派的兴起,使比较语法发生了转折,人们对语言研究的思考更进一步深入。正是在比较语法学末期这种背景下开始诞生了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一位天才语言学家,1878他就写出了《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这篇震惊欧洲语言学界的论文,那时他才21岁。早期,索绪尔站在新语法学派的立场,到二十世纪初,欧洲各国掀起了一种所谓的.‘格式塔思想”,后来扩展到包括语言学在内的各个领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语言学界特别注重对语言,结构、系统和功能的研究,索绪尔也深受影响,这样他对语言的观点逐渐与新语法学派发生了脱离,渐渐创立了自己一个新的学派—心理社会学学派。

     “格式塔思想”转变了索绪尔当初的语言观,但由他所建立的心理社会学学派理论却直接来源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学模式,而涂尔干的社会学学说又来源于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心理社会学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而社会是由“观念的总体”构成的,观念又体现于人的心理,所以“社会事实”就是“集体心理现象”,语言就是集体心理现象。索绪尔深感当前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中存在的缺陷,他毕生致力于探索,一生中很少发表著作和文章,但潜心于教学和研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语言学家,如梅耶、巴利、施薛皿等。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在他逝世后,由他的学生巴利、施薛霭等于1916年整理出版的。有的人认为,索绪尔的沉默正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站在时代前列的悲剧。

     《普通语言学教程》(以下称《教程》)的问世,全方位革新了以前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及研究方法,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由各个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语言学研究的不是各个要素,而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的“结构”,指的就是索绪尔的“系统”。《教程》的出版,标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立,也标志着普通语言学的建立。这时,语言学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索绪尔成为本世纪直到目前为止,影响最深远的一位语言学家。

   

二、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方法

     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方法充分阐述于《普通语言学教程》,《教程》内容丰富,范围非常广泛,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几乎都能管到。又因其阐述问题概括性强,包含的思想深邃,故初学者读此书感到困难。但总的看,《教程》始终贯穿主要几条大纲,这几条大纲就是索绪尔语言观的核心,它给我们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1、区分语言的研究和言语的研究

     按照索绪尔的语言观,语言既是社会的,又是心理的,而心理总归是属于个体的。他把以前人们所说的语言这个笼统概念称为“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又区分为语言和言语,认为言语是“言语行为的个人部分”,语言是“言语行为的社会部分”。言语包括说话者的意志组合(即心理)和语音表达,是次要的;语言是纯心理的东西,是在言语活动范围内人们的心理印象,是不依赖于个人的,是主要的。因此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由言语构成;言语要产生表达效果,为人所理解,也离不开语言。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属于社会部分的语言,而不是属于个人部分的言语。

     2、指出语言研究就是要从所指和能指中找出它本身的价值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之所以这样有用,就是因为它有价值。语言的价值不同于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是在劳动和工资这两者之间的对等关系体现出来,语言的价值是在索绪尔所说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对等关系体现出来。通俗一点,所指就是概念,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语义(或内容),能指是音响形象,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语言形式。一定的形式总是表示一定的语义,一定的语义要用一定的形式表达,它们之间是互相对应的。正因为这样,语言才能完成交际的功能,才体现出它的价值,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语言就是由所指和能指构成的符号系统。这里,索绪尔给我们指出了语言研究的着手点。

     3、区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

     由于语言和言语的存在,索绪尔又区分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这两个对立的概念。什么叫做共时语言学?什么叫做历时语言学?索绪尔在《教程》里说:“有关我们的科学的静.态方面的一切都是共时的,涉及进化的一切都是历时的。”索绪尔认为,言语是个人的,言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时间阶段上的演变,言语是千变万化的东西,所以言语是属于历时的。相反,语言是属于社会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是比较稳定的,虽然语言在漫长的历史上有变化,但变化最终还是出自于言语上,所以语言可以看作静态的,共时的。索绪尔认为共时语言学研究的是同时存在的语言的各成分之间的联系,是属于整个系统的逻辑和心理的关系,是最主要的,而把以前比较语法学所重视的历时研究认为是次要的。

     4、确定语言成分的句段关系(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聚合关系)

     索绪尔认为语言各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分成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两种。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一方面,在说话的时候,各个词(或称各个要素)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在言语的链条上面。这些个要素可能只有一个词,可能是一串词组成的句子。总之,这些各要素之间结成的关系,就是句段关系。句段关系在语言研究中僻如句子层次分析、词组结构分析、词的结构分析等.另一方面,在说话的时候,话语之外总是有一些东西出现在说话者的记忆里,这些在记忆里被唤起的东西,与说出的每个词(或称每个要素)有一些共同点相联系着,这种联系称联想关系。联想关系在语言研究中僻如名词的词形变化:复数、格。动词的词形变化:进行体、完成体、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等等都属于联想关系。

     后来的结构主义追随者修改了索绪尔这两个带有心理学概念色彩的术语,把句段关系称为组合关系,把联想关系称为聚合关系,被人们所公认。

     《教程》洋洋大观,内容远不止上面所述,如在绪论中讨论到了文字、音位学,第三编讨论了历时语言学,第四编讨论了地理语言学,第五编讨论了原始语言,语言的史前史。但总.的说,重点在绪论和第一、二编,这三部分是《教程》的精髓。而关于语言和言语、所指和能指、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的区分又是结构主义的精神核心,是贯穿《教程》的骨架,也是《教程》占有最大篇幅论述的内容,故此文仅作精要介绍。索绪尔对语言的种种看法,形成了结构主义研究语言的最基本方法。

     在索绪尔的《教程》问世之前,没有一个人能对语言提出这样深刻而自成体系的观点,《教程》的出版成了一部划时代著作。

三、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索绪尔之后,结构主义发展分成了三个主要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学派。

     这三个学派都遵循语言符号系统理论,把语言看作语言学研究对象,把言语排除在语言学大门之外,这是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三个学派的研究侧重点不一样,在具体程序操作中,一些细节也有分岐,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

     1、布拉格学派

     1926年,特鲁别茨科依等在布拉格成立语言学会,标志布拉格学派成立。布拉格学派主要研究成就在音位学,这方面成绩最突出是特鲁别茨科依,他最先把语言系统理论运用到语音研究,发展成音位学,他把音位定义为:在语言中相对立的不能分解为更小的辨义单位的成员。这个定义从语音对立和辨义特征两方面相结合,今天看来一直是比较科学的。

     特鲁别茨科依对音今学和语音学的区分是很清楚的,他明确指出:研究言语的能指的

     学科叫语音学,研究语言的能指的学科叫做音位学,语音学是纯粹的语音现象的研究,音位学是语言语音功能的研究。在他之前,索绪尔也没有给音位学作出过这样明确的定义,索绪尔《教程》里的音位学概念大致相当于语音学,索绪尔所说的音位也只相当于通常说的音素。索绪尔的这些概念称呼也只是沿用比较语法学派的称呼法,但索绪尔又说:“许多音位学家差不多都只注重发音动作,即用发音器官发出声音.而忽略了听感方面。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在我们耳朵里产生的印象不仅与器官的发动形象一样直接,而且是整个理论的自然基础。”从这里看出,索绪尔对音位学的概念不仅只注重语音,而且考虑到了听感(辨义)的一面,并且说“是整个理论的自然基础”,也就是意味着要从语言的角度来认识音位学。所以说,索绪尔为特鲁别茨科依的现代音位学概念事实上莫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特鲁别茨科依也批评了其他一些音位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给音位下定义。

     特鲁别茨科依还全面论述了音位在语言中的地位,如何确定音位,如何划分音位和音位组合的界线,音位组合时各种对立出现的情况等等,这都集中论述在他的著作《音位学原理))(有译为《音位学纲要)))。这部著作是特鲁别茨科依去世后不久出版的遗著,书中所用语

     言材料多达220种,是布拉格学派在音位学研究方面的一部总结性著作。

     2、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纯理论研究学派。这一学派主要研究语言的符号性质,及从符号的角度确定语言在人文事实中的地位,从形式和实体方面来分析语言,给语言的本质以更严密准确的分析,形成一个严密的语符学理论体系。

     语符学理论是对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符号系统理论的发展。索绪尔在《教程》中说,社会生活中有一门研究符号生命的科学叫符号学,语言是其中的一个成员,并且是一个自成为特殊系统的成员。接着又提到,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语言符号则是能指(形式)和所指(内容或意义)之间的关系。哥本哈根学派据此发挥更细,区分为: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内容实体和表达实体。并进而把内容实体和表达实体排除在语言之外,而把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及其所构成的种种关系看成是语言之内,并由此构成语言符号系列。

     哥本哈根学派认为,语言学不同于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我们研究语言•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常数,使之投射于现实语言中,不论有任何变化,都是适用的,永恒的。他们极力拼弃以往语言研究中采用的归纳法,认为采用归纳法不科学,归纳只能寻找语言中的差异,而不能发现常数,只有采用演绎法才能找到常数。而哥本哈根学派的所谓常数就是符号,认为只有符号是永恒的,所以要研究有关于符号的一切.语言学家用语符学理论套用到各种语言研究中去,确实也没有发现什么差错。但实际操作性很差,所以它基本上是一种纯理论的东西。所以有人说,当你理解了哥本哈根的理论观点时,它给你一种清心明目的感觉,甚至让人感到兴奋。但另一方面,它对具体的语言分析帮助不大。

     哥本哈根学派最主要代表人物有乌尔达尔、叶尔姆斯列夫,他们的理论观点集中体现在叶尔姆斯列夫的名著《语言理论导论》里。

     3、美国结构主义学派

     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又称描写语言学派。

     描写语言学派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基督教的传播和战争的需要。伊斯兰教、佛教、婆罗门教等教派都规定其经文不能随便译成其他语文,基督教却不一样,相反要求它的教徒尽可能将其经文译成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和方言。因此,在二十世纪初,美洲有大量基督教徒进入印第安语区学习研究印第安语等土著语言,进行布教活动.,他们当中有些还是很有语言修养的教士。这些教士们记录土著语言,给当地人创造文字,然后用当地文字翻印福音书,客观上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新材料,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语言调查方法,从而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1911至1939年,人类学家、语言学家鲍厄斯对这些语言作了综合研究,写成很有名气的《美洲印第安语手册》(共三大册)。一般认为鲍厄斯的工作,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开端。

     另一个原因,也可称为次要原因,是二战爆发期间,为适应全球战争的需要,美国人需要学习大量外国语,描写语言学大师之一布龙菲尔德本人就参与编写过几种外语教材。以上这两种语言工作方法都是不谋而合的。

     描写语言学顾名思义,注重的是对语言的描写,当接触一种陌生的语言时,学习它必须从语音结构和结构组合入手,因此描写语言学的大量工作是描写语言的音素组合,找出它的特点和规律。许多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在调查印第安民族时,他们首先遇到的也是语言问题,他们首先也得从学习和研究印第安语入手。所以在美国,许多有名的人类学家同时也是语言学大师。

     描写语言学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也是一脉相承的。首先,开始调查印第安语的都是欧洲语言学家,只是在长期大量的调查工作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很讲时效的一套方法特色。但总的,描写语言学完全遵循索绪尔的语言理论,首先他们亲身感受到语言是由各要素组合起来的,语言的价值体现在各要素之间结成的关系,他们就是要渴诚找出这些关系的规律。语言的符号事实显而易见,一种语言是由有限的符号组合而成的。学习研究的是社会共用的语言,而不是某人特征的言语。研究语言重在现时的,也就是共时研究,历时研究是不重要的。这些都是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原则。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大师是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萨不尔生于1884年,布龙菲尔德生于1887年,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个人各写有一本书,都叫《语言论》。萨丕尔的《语言论》是一本小册子,论述很精辟;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有600多页,结构很严密,论述没有漏洞。都是语言理论的经典,同齐名。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同是结构主义大师,但他俩的语言观有所不同,可能与职业有关,萨丕尔持观念主义(或称心灵主义)语言观,强调语言有结构模式,语言的结构模式大大地制约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主张一些难于解释清楚的细节不必过于纠缠;布龙菲尔德持的是机械主义(或称行为主义、形式主义)语言观,主张研究语言是描写其形式构造,排除任何带意义的因素。因此,有的人把萨丕尔排除在描写语

     言学派之外。萨丕尔又是一个著名的人类学家,他1933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38主又当选为美国人类学协会(下转第68页) 会长,足见他在这两个领域中占有的领袖地位。无论怎样,两人同为美国结构主义大师,并因这两人所作出的成绩,使这一派成为结构主义三大派中势力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派。

    

四、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