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例6篇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预设;生成;调动;热情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预设,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让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但绝不是只有周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筛选与把握来自学生的非预期的有教学价值信息,激活、运用这些资源,促使其成为有意义的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镜头:

《长江之歌》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歌。我想以它作为一节创新活动课的基础,创编演唱、演奏、舞蹈等形式,营造欢乐的气氛,体验母亲河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壮丽景象,生动优美、惟妙惟肖。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上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安排了一系列可以让学生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我感觉信心十足:这节课一定很精彩!

上课了,当我在课件上出示《长江之歌》时,不知谁来了一句:“老掉牙”紧跟着趴下睡觉的睡觉,看课外书的看课外书。说这句话的××是班里最顽皮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而且喜欢搞破坏。刚开学班主任就向我提过他,平时的音乐课我都特别留意他。我向发出声音的地方望去,只见××趴在桌上睡觉。我看了万分恼火,简直有点气急败坏。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所有目光全都集中在他的身上。有审视的,有担心的,还有幸灾乐祸的,好像都在等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

解决问题:

我的头脑飞速运转着,寻找处理眼前被动局面的办法。越在关键的时候,教师的言行越要冷静,我时刻提醒自己。我静静地看着他(他已抬起头),想从他脸上找出一些隐藏在内心的动机,他稚嫩的脸上挂着一些“无所谓”“不想学”的笑容,游移不定的目光掩饰着些恐惧。我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微笑着对他说:“你是不是不喜欢长江,那你可以告诉老师你喜欢什么吗?”他一愣,又故意刁难地说:“张雨生。”这时学生都静静地注视着,看我怎么做。我笑着对学生说:“那我们就一起想想,张雨生赞美过长江吗?”“大海!”××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那好,你能把张雨生的《大海》奉献给大家吗?”听我这样说,××有些腼腆起来。见此情形,我立刻提醒大家:“同学们,掌声欢迎他为我们演唱张雨生的《大海》。”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同学红着脸成功地演唱了《大海》。我趁机表扬了他。“是啊!大海有时风平浪静,充满诗情画意;有时却波涛汹涌,涛声如雷。无论是柔、静,还是雄壮,都是一种美!是一种力量!音乐世界中的大海更富于诗意地展现它博大的胸怀与澎湃的激情,涌动着人类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同样,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也有它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壮丽景象。同学们难道不想了解一下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长江吗?”“想!”同学们的热情高涨起来。我也就此与同学们一同学习了《长江之歌》。

学习完《长江之歌》根据刚才××的表现我灵机一动说:“你们还知道哪些歌曲赞美过我们美丽祖国的大好河山呢?”“《青藏高原》《听海》等等!”边说还边唱其中的旋律。看此情形我提议他们把自己这些熟悉的歌曲完整演唱出来。学生们的兴致越来越高,此时的课堂已成了小型演唱会。就这样,所剩的半节课时间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学生们都觉得不过瘾,走出教室时还嚷着时间太短了!

感想:节外生枝,造就精彩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95-01

新课导入是教师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导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角色。那么,应如何设计导语引入新课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故事导入

故事的情节曲折动人,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故事为线索,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学习的主题,展开教学,是十分有效的导入方法。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时,笔者由故事《诸葛亮借东风》引入:“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准备发动火攻一举烧毁曹军的战船。但周瑜忙中出错,没有想到火攻对风向的要求很高。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长江中游一带,当时正值隆冬,这一带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而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而会烧了自家。周瑜急得病倒了。诸葛亮给周瑜开了‘药方’――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让诸葛亮想办法‘搞’来东风,诸葛亮当即答应。于是周瑜让人建起一座七星坛,诸葛亮装模作样地上坛作法,要‘借东风’。到了作战那天,果然东南风大起,周瑜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击败了曹军。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善于预测天气,他通过预测得知这一天有东南风,故弄玄虚而已,根本就不是‘借’来的。”然后,笔者再由东南风、西北风引入季风的概念,从而导入新课。

二、歌曲导入

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之始,适当组织学生唱歌,或组织学生听歌曲,或师生齐唱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不仅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又能丰富、印证和深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奋、亢奋的状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前,笔者先播放《歌唱祖国》,优美的歌词、激昂的旋律,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开始学习中国地理;在学习《长江》时,笔者播放了《长江之歌》,由歌词引入长江的发源地等知识,展开对长江的教学;在学习《澳门特别行政区》时,让学生齐唱《七子之歌》导入;学习《中国的民族》时,师生共唱《爱我中华》导入……歌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也使课堂充满了灵气。

三、诗词导入

诗词的语言优美简练,用诗词导入新课可以将学生带进优美的意境。如在教学《西部地区的重大工程》时,请学生一起朗诵诗词:国运盛国威壮,喜神州处处沐朝阳,看西气东输,巨龙蜿蜒,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千秋伟业,南水北调,燕赵牧马饮长江!待来日,送神州登月,嫦娥探乡。然后教师提问:“这首词描述了我国哪些重大事件?”这样导入能感染学生,引人入胜,为授新课奠定了良好基础。又如教学《台湾》,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还记得初中语文课本里余光中的诗《乡愁》吗?”然后笔者与学生有感情地背诵:“……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笔者接着问:“诗中的‘这头’指的是哪里?”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母亲的游子――台湾。

四、谜语导入

猜谜是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猜谜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寓教于乐。如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前,笔者准备了与我国行政区划有关的一些谜语:(1)船出长江口(打一省级行政区名称)。(2)碧波万顷(打一省名)。(3)十一逢中秋(打一省级行政区名称)。(4)两个胖子(打一省级行政中心名称)。(5)宝地(打一省级行政区名称)。(6)千里戈壁(打一省级行政中心名称)。听到这些谜语,学生马上唧唧喳喳地竞猜起来……这样,学生在比较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了学习状态。

五、图片导入

精美的图片,往往能够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西北地区》时,笔者准备了几幅胡杨林的图片。图中,胡杨林在茫茫沙海、浩瀚戈壁中昂首挺立,与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不仅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胡杨林那种在艰难的环境中顽强、无畏、不屈的生命力,让人钦佩不已。学生的目光被图片牢牢地吸引住了。在学生静静地欣赏了片刻之后,笔者指图介绍道:“这是我国一种十分珍贵的乔木――胡杨,据说,它能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同学们听到这里个个发出了惊叹声,笔者趁势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它们分布在哪里?”同学们都看着我,等着我说下去。“答案就在这一节课中。”我说。这样导人新课,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寻求答案的愿望,为这节课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初中音乐多元化激趣应用

一、突破教材内容,博览中外音乐作品

音乐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音乐是无国界的,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应善于用一些世界名曲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兴趣。例如,《友谊地久天长》这首苏格兰民歌所赞颂的友谊正是初中生需要面对的事情,而这悠扬的旋律曾是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推荐学生去看这部電影,同时欣赏这首名曲。通过鉴赏世界名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人类音乐的精华,进而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

二、创设情境,触发学生音乐情感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当学生的情感与认知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情感就会被激活,兴趣才能被点燃。情感与认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积极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深化教学内容,调动学生情感,引发学生主动探究乐理知识的兴趣。音乐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言语描述情境、角色扮演体验情境、多媒体再现情境等都是常用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年龄特征选择适合的方法。在学习《长江之歌》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长江图片,让学生观看、谈感受。有的学生骄傲的说:“长江好长呀,不愧是黄金水道,它像一条丝带穿过祖国的心脏,壮观极了,在图片中,我看到了三峡水电站,看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看到了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中华鲟……”还有的学生说:“通过观看图片,我看到长江像一条龙,众多支流汇入,宽广的湖面,碧绿的江水……”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看感受进行总结:“从你们的评价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长江的赞叹、热爱之情,作为中国第一长河,长江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让我们一起唱出对长江的热爱之情。”学生纷纷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利用创设的情境,将长江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受到感染,学习歌曲的热情被点燃,主动探究歌词内容和旋律。图像的再现可以生动地显示教材的内容,激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图片,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敏感度。

三、游戏方法

所谓快乐的教学方法就是寓教于乐。对于音乐课,音乐课本身就带有娱乐性,所以快乐教学方法更容易实现。一般来说,快乐的教学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方法进行的,也就是说,以游戏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还有一些方法,如竞争法和模仿法。但游戏玩法也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在音乐课上,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允让学生以歌词对接的形式进行游戏,并且有时间限制,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获得分数最高的组获胜。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团结感。

四、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将现代教学技术引入音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资源,而且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做好创新研究工作,确保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例如,当学生学习“奥林匹克之风”的音乐时,他们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动画,从而使学生受到图片和文本的刺激,从而积极主动学习音乐知识,产生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五、竞争激趣

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所学知识,通过竞争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竞争意识。例如,在学习歌曲“一二三四歌”时,可以在学习完所学歌曲后,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知道的反映部队生活的歌曲,并将其表演出来。教师可以以此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奖励表现出色的学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六、户外教学法

户外教学方法的主要步骤是让学生接近自然,在自由的状态下表达出对自然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最原始的自然声音,还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面对实物对音乐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就以《茉莉花》来说,如果教师将学生带领到茉莉花树下,让学生与茉莉花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并加以观赏,然后教师再对歌词进行进一步的解说,这样学生就对《茉莉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了,并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一直都是抒发的最好状态。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了。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4

如果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利用课堂活动推动课堂教学过程,就需要做好课堂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如选择教课堂活动的内容、设计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准备课堂活动的教具等,这样才能使课堂活动的应用更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实效性,避免课堂活动流于形式。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的时候,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和沿途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长江流经地区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地理教师设计了“我爱长江”的课堂活动,并围绕这一活动内容,进行如下课前准备:

(1)准备《长江之歌》的歌曲伴奏带,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播放,引导学生一起唱,让学生在欣赏和合唱的时候,顺利导入教学内容;

(2)制作中国地图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以投影形式展现,带领学生观察和认识长江的源头和流经的省市和自治区;

(3)准备长江之歌的歌词,带领学生分析歌词的内容,结合歌词了解关于长江的知识,如长江源头、长江流向、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势状况和长江的贡献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初中地理教师课前准备的资料越充分,课堂活动的开展就越顺利,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使课堂活动推动课堂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现。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做好课堂活动的组织工作,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保障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时候,可以进行导游的角色扮演,带领学生认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如,旅游景点介绍,四季春城———大理,天堂之地———香格里拉,浪漫之地———泸沽湖;动植物资源介绍,1700多年前的古茶树,珍稀濒危的懒猴和亚洲象,抗癌治癌的植物嘉兰;民俗风情介绍,傣族的泼水节、象脚鼓舞和孔雀舞等,傣家的酸笋和香茅鸡等特色美食,当然还有木雕、银腰带和绣花腰包等民族饰品和工艺等。而在介绍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如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印象、旅游经历和旅途中的小故事等,这样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出美丽的西双版纳画卷。初中地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要局限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可以以启发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以及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给学生创造更自由的空间,使课堂活动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三、重视布置课堂活动的作业

在课堂活动结束后,初中地理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布置针对性的课堂活动作业,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课堂活动的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可以帮助温故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例如,初中地理地理教师在讲解西半球的国家中“美国”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欣赏美国不同的时期和不同风格的电影片段,如南北战争时期影片和西部风情影片等,通过影片认识美国社会人员构成、科学技术发展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观影体验,总结美国被称为移民国家的原因、农业专业化的表现、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资源矿产的分布与消耗情况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总结归纳,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美国和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使学生的头脑中有更为清晰的美国印象。

四、总结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5

P键词:诗歌教学 策略 自主探究 技工院校

当前,有的技工院校,把诗歌教学放到了从属的地位,有的语文教师对诗歌教育内涵的理解还很模糊,对诗歌的教学观念与自身语文素养有脱节的现象,对诗歌的介绍,是比较被动的,薄弱的。导致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如果让学生去当诗人,试写一点比较简单的新诗,是比较困难的。诗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直接连在一起的,诗歌渗透着大量的文化内容和人文底蕴,能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影响人的一生。我们怎能轻慢它呢!我们应当重视诗歌教学, 为此,现就“自主探究法”在诗歌教学的策略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鼓励探究阅读,张扬学生个性

技校生,这里主要指高中毕业之后进入技工院校就读的高技班的学生,大多数都参加过高考,无论在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方面,还是在非智力因素发展方面,都掌握了基本的读写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进入技校后,他们的语文学习,应该是通过文学性、哲学性和科学性的学习,学会鉴赏和学作具有艺术性的作品,使学生受到古今中外优秀文的熏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诗歌始终是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脉搏、运用“自主探究法”来鼓励阅读探究,将会为他们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像爱情题材的诗歌,一直受到青少年学生的欢迎,笔者有时把主题相似、相近的爱情新诗汇编为一个单元,有时为一个作家设计一个专题,方便学生阅读比较。如编个“舒婷爱情诗歌专题”, 收录《神女峰》、《惠安女子》等作品,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查资料、分析诗歌特色等认知舒婷,对诗歌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内容 “突发奇想”,“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等诗句获得学生的青睐,我们再开个舒婷诗歌交流会,以点带面,一步一步地向课外延伸,有的学生分析了舒婷诗歌的敏感性,认为这是女性独有的,有的学生谈了诗的曲折变化,有的学生分析了诗的哲理性;学生以新奇的、无畏的思维走进舒婷诗歌的“迷宫”,自主探究发现诗歌的“新大陆”;张扬了学生个性,体现了诗歌的多元性。

探究阅读应当成为诗歌教学的长期策略,诗歌知识的内化是学生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感悟,产生迁移的过程。课外探究阅读的推荐任务应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动手。

一是让探究阅读的内容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因为教师的阅读视野、手头资料往往较为固定和狭窄,有时不一定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如果长期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就有可能走回灌输教学的老路。

二是让探究阅读形成自主积累的内驱力。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学习诗歌就更易产生读、背的欲望,在探究阅读的实践中,张扬了学生个性。

三是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学生的知识的背景和思维过程往往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首诗歌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考虑各个学生的特殊性。自主探究的阅读过程就是学生推荐介绍的过程又是表现自我的过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朱熹的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地阐明了诗歌的“流”和“源”之间的关系,即“丰富诗歌的知识”与“博览群书”的关系。一个学生只有不断地、广泛地阅读诗歌,才能使自已的诗歌知识日益丰富起来,进而达到热爱诗歌的新境界。开展探究性阅读,自主地发现问题,学生主动学习诗歌,诗歌教学才有希望。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时会在对诗歌的理解陷入僵局。这里,不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转换角度,从多角度入手,多层次、多方位,由表及里去发散思维,百思不解的问题就会突然顿悟,得到解决 。通常情况下,比较好的诗歌,不会只简单地展示一下表层意象就完了,它一定还暗示着什么,我们通常叫象征。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诗的象征含义,完成对诗的再创造? 这中间要经历一个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过程。

例如:王国维在分析“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云破月来花弄影”时,认为前一句一个‘闹’字而境界全出”,后一句是一个‘弄’字而境界全出”。学生怎么鉴赏 “闹”和‘弄’? 这 “闹”和“弄”,在象征层面上把景物人格化,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景物成人的含义,就要学生思考客观自然景物本身,体现了词人对春色 、月夜的独特感受,才能由表及里形成优美的意境。

学生要注意的问题是,一方面,对诗歌的鉴赏要做到不求答案的惟一性;每个人对诗歌的深入理解都不能排斥他人对诗歌理解的影响;另一方面,做到对诗歌的鉴赏是不封顶的,即理解没有绝对的、终极的理解。

再如韩愈是如何帮助贾岛定“敲”字的?,历来传为美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在万籁俱寂中,老僧(或许正是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以这个动作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不露痕迹,切中了题目中的“幽居”二字。

在一次师生交流中,一名学生给我提到: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名句,试过了许多字之后才最终确定了一个“绿”字。认为学习古人写诗炼字的推敲精神,思考如何正确地理解词语,这样我们学习诗歌,练习写作时,才能恰当地选用词语。也有一名学生谈了学诗的体会:把《 卜算子?咏梅》与陆游《卜算子?咏梅》进行比较,“借梅花抒发了斗严寒、傲霜雪、报春讯、求谦谨的情怀”,陆游“以梅花来抒发孤芳自赏的感情”。发现,写诗歌应该勇于打破常规,多角度立意,才出好诗。

启示:让学生思考挖掘诗歌的含义,应该理解诗人用好一个字是多么的颇费周折,学诗写诗必须树立严谨的态度和治学精神。因此,在诗歌教学的策略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是关键,多方位去思考,多侧面去理解诗意,有利于我们的技校生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运用到自己将来的工作中。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动笔写诗歌

创设情境 让学生动笔写诗歌,单靠教师是不够的,从外部环境来看,微信,QQ,等等网络资源的应用,家庭、学校的文化环境,都对学生的诗歌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有主动去挖掘健康向上的诗歌资源,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扩大学习,例如诗歌刊物,《诗刊》,《诗潮》,《星星诗刊》,《诗歌月刊》,《大众诗歌》等等,这些都是公开、正式出版的,有的还设有微信公众号,我们应该推荐给学生学习参考,此外,在各个地方,还有大量的民间诗报,诗刊、有的是用地方的方言编写的比如客家话,潮州话,广州话等等,有的诗歌还成了流行歌曲,学生是喜欢的,更应该衔接到教学实践中,选取更好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这对学生试写诗歌是有帮助的。

技校生写诗歌,不见得一定要有多么丰富的阅历,只要对内心、对实物有想象力有感悟就可以了。现在,我国很多诗人实际上就是中学的学历,比如朦胧诗人中的舒婷、多多、顾城等,处于“”的年代,没有机会上大学,上到农村插队当农民或者到工厂当工人,但是他们在那个阶段写出了非常好的诗,我们应该有信心指导学生写诗。

创设写诗情境,是大家常用的教学策略,学生在情境中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去体验,便能萌生质疑探究。在诗歌教学中,设一种气氛、一种情境,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这是可行的。“情境有暗示的作用,能让学生发现事实事理的真际,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叶圣陶语)。

如让学生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后,试写诗歌,这里,笔者主要指导学生写新诗。我校身处广州,与广州塔为邻,靠近珠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自主选题――合作观察――探究体验――诱发灵感”的教学设计。在探究活动中,有的小组上广州塔,有的骑单车,有的乘船,有的在珠江边组织小型音乐会,把演唱的歌曲《春江花月夜》等音乐家的作品也引进来,内外结合,学生在感受珠江的美中,灵感来潮,依题意写新诗,描绘珠江“春、江、花、月、夜”的景色。皓月当空、高楼远处现代的灯光与月光融成五光十色。高悬于天际的月亮,总是引起学生无限遐想,学生面对珠江,整个人是全然投入的,对正在发生的学习及过程是认真观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主的发自内心的个人情绪、知识、行为参与的自然所得。探究是独具个人意义的,以下是学生练习写作的两个实例:

“江岸线上的观众,雀跃着,都想在珠江里,打捞一瓢按捺已久的梦想。”

“每当傍晚,灯火一片,明月与珠江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在这,江与月,哗啦啦的海涛中,有我一个小小的爱的秘密,有我一个大大的爱的向往”

这两例不成熟的小诗,是“小我体”的萌芽,突出了“我”的理念,表达了学生关注社会的思考。这种走小清新道路、突出情感抒发的感性思维,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十分必要。如果我们的技校生能理性一点,思辨一点地探究,创作过程将终生有用,而这恰好是当前技能人才培养中最稀缺的。

在校园里,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组织成立的校园诗歌社团来创设写诗情境,以开展诗歌写作比赛的活动为例,2016年“五q四”青年节,我们举办“新诗百年”写作比赛活动。把“五q四”新诗写作比赛活动固定下来,开展写诗比赛,把诗歌教学打造成学校的品牌,推动新诗在校园传播,对学生热爱诗歌,肯定会大有好处。通过比赛鼓励技校生打破框框,积极探究,不断激发自己心灵的火花,努力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有的毕业班的学生用表演小品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写的 “离别诗”和“送别诗”,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各种诗的感受相互碰撞,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将诗歌教学引向深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指导学生写诗,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演的舞台,也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学生的文笔会越练越通畅,越优美。

引导学生写一点小诗,让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做”,学生不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开发了智力,开阔了思路,增进了智慧。学习诗歌得到了拓展延伸。当然,一开始,学生会出现不成熟,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会发生错误,但毕竟比那些不认真思考,老是照教材来读,老生常谈、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观点,要好得多。

指导学生写诗,让我们的技校生逐步掌握探索诗歌和积累诗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建立了自信、鼓舞了志气、从而扬起人生奋进的风帆!

四、结语

自主探究,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冲击,学生体验到自主的乐趣、探究的魅力和写诗的成功;他们成功地进入活生生的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之中。我们由衷地期盼技工院校的语文课能为诗歌教学注入新理念,带来新发展,形成新气象。我们更应前瞻性地分析诗歌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能够进行冷静的思考、辩证的认识和妥善的处理,总之,诗歌教学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每个学生自主探究、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叶嘉莹.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陈军.试论诗教的人文启蒙与创新奠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06).

[4]李节.当前中学新诗教学的几个问题――访诗歌评论家吴思敬教授[J].语文建设,2008,(06).

[5]贾海金.让校园成为诗意栖居的地方[J].江苏教育研究,2015,(10).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校园文化 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13-01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家乡有山有水,有山有水,东有巍巍山,北有滚滚长江,江山如此多娇,如此多娇……”每当耳畔响起这首《春华秋实》的校歌,心中便油然而生一股暖流,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画卷之一 集思广益 准确定位

2005年9月,在镇江新区“教育三年大变样”的宏伟蓝图下,大港中心小学搬迁到了新的校址。面对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虚心学习众多名校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作出了新的选择――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1954年,学校所在地出土了西周文物“宜侯簋”,证明了镇江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山水交融的地理环境和渊源悠长的历史背景,让我们豁然开朗,在慨叹大自然恩赐之余,我们采撷了两朵大地之花“山”与“水”,取山之博大、坚强、昂扬向上之意,水之谦和、执着、有容乃大之韵。以此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依托家乡山水、祖国山水以及世界山水自然景观及人文资源,通过对具体环境的打造及相关的人物、事件、诗词研究,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几经论证,我们申报了《以山水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的课题研究,统领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画卷之二 情景交融 营造山水

如何将写在纸上的“文化”与“精神”内化到学校的育人环境?我们首先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入手,选择了的《沁园春・雪》中的著名诗句“江山如此多娇”作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精心的布置。

一是山水长廊的布置。学校四幢楼宇之间有一条宛若蛟龙的百米空中长廊,我们分段布置了三个主题,一是山水的经典诗词,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二是祖国的名山大川,如“桂林山水甲天下” 等;三是师生游览大好河山的生动照片。

二是楼宇的命名。学校共有四幢主体建筑,我们在广泛征集和推敲的基础上,请书法名家题写楼名,把最高的楼命名为“书山楼”,把最开阔的楼命名为“学海楼”,把两幢综合性质的楼命名为“春华楼”和“秋实楼”,寓意是希望我们的师生通过攀登书山和畅游学海来践行从春华到秋实的成长过程。

三是山水景观的点缀。在校园的绿化带中,我们点缀了28块石头,代表28个班级, 在形态各异的石块上,我们雕刻了一些师生提供的名言警句,这样就使山的元素和人的精神融为一体。其中最大的一块是学校大门口的“江山如此多娇”石,堪称镇校之宝。在春华楼和秋实楼之间,建造了山水景观,成了师生们驻足流连之地,假山上的潺潺流水,水池中的自由锦鲤,为宁静的校园平添了几分生机。

四是班级山水文化的打造。学校每个教室的的门口都有一块精致的山水班牌,上面有班徽、班主任寄语、师生合影、班级口号、研究重点等,它和教室里的黑板报以及学生园地构成了班级山水文化的主阵地,三者之间各具特色,辉映成趣。

五是校歌的创作和校徽的设计。校歌《春华秋实》的优美旋律和朴实无华的歌词,很好地诠释了校园的文化特色,让学生在悠扬的校歌声中受到熏陶成长。校徽的设计象征着一棵茁壮成长的智慧树,图案清晰明快,指引着全校师生集思广益,创新实践,共创大港中心小学美好的明天。

画卷之三 有声有色 研究山水

我们将山水文化的学习和山水精神的提炼融入到学校管理之中,以山的博大与水的灵动为主线,倡导“做人要大气、做事要精细”。无论是校长还是中层,在管理中一定要有山的博大情怀,有“宰相腹中能撑船”的度量,学会容人、容事、容非;也一定要有水的灵动情怀,坚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德服人。

实践中,我们确定了以真诚为校训,以光明和真理为校风,以和谐、自然、 博大、精深为教风,以高尚、坚强、稳重、灵动为学风,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的山水知识散落其间,我们通过广泛收集和精心筛选,把丰富的山水知识编辑成上中下三册校本教材,取名为《江山如此多娇》,每册分成镇江山水、江苏山水、全国山水及风土人情介绍,确定了山与水在校本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在山水研究中,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崇高意境,什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情怀……从山水中,我们获得了人生之悟,天地之念,宇宙之思。从早期对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的“山水崇拜”到后来抽象、拟人化的“山水审美”,山水,俨然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心理中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象。

画卷之四 寓教于乐 溶入山水

一是举办校园文化节。校园文化节是一项综合性的成果展示和汇报活动,彩旗和展牌并排,节目和颁奖同台,既有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更有家长和社会有识之士的踊跃参加。心旷神怡的山水诗与画、歌与舞成为我们脑海中美好的记忆。

二是举办读书月活动。开展了“最美的山水,最美的阅读”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以书香为伴,与文明同行”的阅读活动, 让书香飘满校园,飘进了家庭,飘进了社区。

三是开展各式各样的比赛。比赛是小学生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我们根据班级、年级的特点精心设计比赛内容。如山水诗歌朗诵,山水歌曲演唱,山水知识竞赛,山水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览,山水成语默写,山水作文征集等等,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中,山水知识的学习得到了巩固,山水精神的提炼成为了可能。舞蹈《绿绿荷塘》获得了镇江市级二等奖,器乐《山鼓韵》获得区级一等奖。

四是校报的编辑。我们的校报是《江山报》,刊名选择的是大度豪迈的毛体,校报的出版带动了师生写作水平、摄影技术和版面设计能力的全面提高, 图文并茂的校报成了大家交流心得和展现自我的又一个舞台。

参考文献:

[1]田海洋;於荣;论地方高校的大学精神[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