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作文范例6篇

长江之歌作文

长江之歌作文范文1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策略;资料介入;对比;练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73-01

《长江之歌》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曲的歌词,被编排在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开篇。诗歌以简练而富有深情的语言,展现了长江绵延千里的宏伟气势、刚毅博大的精神以及敢于奉献的高贵品质,表达了诗人对长江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笔者以这篇文本的教学为例,谈谈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资料介入,明晰内容

诗歌对事物的介绍,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加以呈现。因此,如果不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学生也就难以真正读懂文本的核心内容。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这首《长江之歌》之前,就引领学生分别从长江的概况、长江的发展以及长江的贡献三个维度进行资料收集,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具体长度、流经的区域、起点与终点等,了解长江的起源、历史发展的轨迹,了解长江对各种植物的哺育情况以及沿江开发、贸易发展的相关信息。然后,教师将这些信息与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大意。如将长江终点、起点的知识与诗歌第一段中“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相结合,感受作者艺术化语言表达所形成的丰富意蕴;将沿江开发和贸易发展的资料与诗歌中“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相结合,感受在改革开放中,长江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诗歌语言精练而具有跳跃性,仅仅凭借着诗歌自身的语言,学生难以揣摩作者意欲表达的内涵。而广泛的资料收集,为学生拓展补充了相应的知识信息,为解构和感知诗歌的内蕴起到了铺垫性作用,教学效果鲜明。

二、对比感知,洞察思路

相对于一般的现代诗歌而言,歌词的创作有着自身的规律与原则,其中上下段之间的对应联系,就是歌词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采用对比、联系、整合的视角进行解读,从而在深入辨析中既明确作者的创作思路,又能感知如此设置的表达效益。

如教学《长江之歌》时,教师组织男女生分别诵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并在对比中明晰两个自然段在语言形式和写作策略上的特点。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进行分享。有的学生发现两个自然段在语言形式上有对仗关系。教师相机引领学生紧扣语言形式的特点,深入感知作者分别是从哪些视角来描写长江的。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逐步意识到第一段,作者借助长江的起源和终点,以空间概念,展现了长江绵延千里和刚柔相济的特点;而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则是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凸显了长江沧桑的悠久历史和全新的青春活力。

两个语段并列呈现,让学生以立体化、多层次的方式感知了作者表达的内在情韵,不仅深入洞察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基本构思,更促进了学生文本解构能力的有效发展。

三、拓展补充,实践练笔

Z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阅读教学就应该在学生深入感知与悦纳的基础上,创建真实可感的平台,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语用能力。

教师在执教完《长江之歌》之后,为学生拓展补充了另一首描写长江的诗歌《长江礼赞》,并引领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两篇文本在创作上的共有特色:首先,都是借助第二人称“你”的口吻来直接抒情,便于诗人将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盘托出。其次,两首诗歌都大量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艺术化的手法对长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感知,从而促进了表达效果的整体性提升。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则引领学生在自己生活中,选择一个与自己情感最深的事物,并模仿这两首诗歌的写法,尝试写一段诗。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感知诗歌与普通文本之间的区别。然后,再让学生深入实践,进行练笔,从而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始终以语用训练为核心,通过其他类群文本的拓展补充、对比细读,进一步明晰了诗歌的体裁特征,并以一个价值点为范例,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指导,为学生的实践练笔奠定了基础。

长江之歌作文范文2

音乐钱塘

交响诗画《钱塘江》有三个乐章,加上序曲和尾声,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乐章《母亲钱塘》由5首原生态民歌和4首改编民歌构成。嘉善田歌《五姑娘》、乐清山歌《对鸟》、慈溪小调《对花》、宁波小调《小板艄》、昌化山歌《里浪歌》这5首原生态民歌,由当地歌手用方言演唱,浙江地域风格扑面而来。4首改编民歌分别为女声领唱加合唱《家乡的水路》、男中音领唱加合唱《在古老的织机旁》、女声小合唱《雨中采茶》和混声合唱《钱塘人》,将原来民歌的音乐素材加以充分发展,也将钱塘江从传统渐次引入现代。第二乐章《诗画钱塘》由一个大段的器乐前奏曲和男声独唱加伴唱的《大禹颂》、女声小合唱《春江西子》、男声独唱《桂花香了》、男声合唱《钱塘之梦》5个部分组成。用交响乐立体化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五千多年的河姆渡、良渚文化,吴越春秋再现,西湖的柔美与钱塘江的威武同陈。第三乐章《潮涌钱塘》大气雄浑,钱塘江跳出音乐史诗的追忆,管弦乐前奏、男女声二重唱《千岛之恋》、合唱《天堂人间》、独唱《我的钱塘》等共同营造出气势如虹的声浪,恰似一浪高过一浪的钱江潮水,击打出改革开放带来的沧桑巨变。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也为献礼建国60周年,同时作为浙江打造文化大省的重要一步,浙江省音协受命创作一部能够反映浙江文化的大型作品。经过反复的论证,省音协将目标锁定了孕育出丰美富饶的土地和浙江文化的钱塘江,并确立了“浙江人浙江音乐写浙江”的基调,省音协主席、作曲家晓其亲自参与创作,与作曲家孙建国、杜克,词作家应忆杭、嵇亦工、耿德迎、周祥钧等组成了一个以浙江本土创作力量为主力军的创作团队。音乐家们的真情、深情和浓情处处流淌在动人的旋律中,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而歌。

印象钱塘

《钱塘江》中所使用的5首原生态民歌是主创者从上千首民歌中挑选出来的。用清唱的形式呈现,质朴清澈,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赏。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晨枫对这个设计非常钟情:“将5首原生态民歌恰到好处地融入一部大型交响乐作品中,非常独特,既民俗化又不失创造性”。晨枫接触《钱塘江》是从文学本开始的,《钱塘江》听了3遍了,对于作品的整体印象,晨枫说:“文本已经把浙江大地和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描写得非常充分,音乐则赋予了更多的情感。改革开放30年来,创作者拥有的自由度是前所未有的,这部作品的多元风格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王世光肯定了《钱塘江》采用交响乐这一高雅音乐形式而又能兼顾老百姓的口味:“交响乐创作中很容易产生与大众口味相背离的现象,但是交响乐在中国要发展必须搞好群众关系,不能摆谱,要想办法亲近大众。《钱塘江》高雅亲切,可爱好听,能引发音乐界内外的共鸣”。中国音协副秘书长田晓耕向主创者表达了一个同行的敬意:“现在作品出新很难,哪怕是一首小歌,更不用说一部大型作品的构思布局了。《钱塘江》浓缩了浙江民歌和浙江音乐,并以交响乐的形式呈现,正式搬上舞台时再辅以大屏幕、舞蹈的体现,肯定会更加动人,传遍大江南北完全是有可能的”。

音乐评论家徐荣坤是浙江人,听了《钱塘江》,他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这部作品不仅唤起他年轻的记忆,更是让他看到了浙江音乐文化的兴盛:“这部空前的、史诗性的作品从确立主题、选取素材、布局、旋律都很到位,很好地表达出对钱塘江的感情。浙江人文荟萃、山奇水秀,孕育出了茅盾、鲁迅、叶圣陶等文化巨匠,我们音乐人在这个年代应当写出好的作品,为音乐争一席之地”。

文化钱塘

一部创作能立得住,又能梳理当地音乐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建设,当是最理想的。从目前的效果看,《钱塘江》的影响力初现。“主创者整理了大量的民歌,这本是就是一种创作,而且在音乐创作大量‘无土栽培’的今天,尤为难得。”作曲家刘聪说。在《钱塘江》之前,刘聪对浙江民歌的认识不过那么一两首,聆听《钱塘江》之后,他发觉浙江音乐不仅仅只是小桥流水,还能有气势恢宏的激情咏叹。与刘聪同感的不止一人,连某些主创者都自称“以前不喜欢浙江民歌,这次创作后爱上了浙江音乐,比当年在校上一堂音乐课收获都大”。浙江省年轻的音乐人也纷纷表示继《钱塘江》之后,将跟多地将注意力放在本土音乐文化的搜集、整理与传承上,进入校园,登上舞台,繁荣音乐艺术。

长江之歌作文范文3

关键词:汉族民歌;南方;北方;山歌;号子;小调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80-02

一、中国汉族民歌的分布及分类

(一)汉族民歌的分布

汉族民歌分布较广,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南方,从西北、西南到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苏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的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本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部、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淮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交流,使用西北部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游“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容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山歌、秧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鱼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歌、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部,广西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背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为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北角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语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

以及西南高原民歌支区,客家民歌特区。

(二)汉族民歌的分类

音乐界对民歌的分类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按民歌的风格色彩来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是以语言特点为主要根据,把全国划为西北、华北、东北、江淮、西南和江浙、闽粤台、湘鄂八个色彩区。

另一种是按民歌的体裁形式分类的: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灯歌、儿歌、风俗歌等。

80年代,音乐学者们考虑到对我国少数民族民歌了解还不够深入和全面,还不宜将少数民族民歌和汉族民歌作统一的划分,因此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分类角度比较多样,而汉族民歌仍主要沿用体裁分类方法,本文采用的是汉族民歌体裁三分法即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分类依据主要是民间歌曲的音乐艺术形式,其中包括民间歌曲的歌唱形式,节奏形式和乐段的曲式结构,采用这样的体裁划分标准的理由是:第一,民歌的体裁划分应充分考虑其音乐类型;第二,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使用相同的音乐体裁,在相同的场合,可以使用不同的民歌体裁,场合不等同于音乐类型,场合与音乐类型的使用也不能统一,同样,社会功能与民歌体裁的音乐类型也不能统一。

二、中国北方汉族民歌

由于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于北方片,第4至第6属于南方片,第7、8属于南北过渡区。而北方片也就是前文中汉族民歌分布的东北部平原支区和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这些地方主要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以及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和山西、陕西、内蒙古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汉族聚居地区,这些地方的民歌均使用北方方言,不同的是前一支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而后一支区使用西北部北方方言,其次就是第一支区的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而后一支区的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

在这里,以北方区较著名的陕北民歌为例,介绍一下奔放汉族民歌。陕北地区的民间歌唱形式,分传统民歌、亲民歌(包括革命歌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有:劳动歌曲,如大夯歌、号子;山歌,主要是信天游、小调、秧歌;风俗歌如酒曲、祭祀歌、巫歌叫唱等,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旋律流畅悠扬,节奏自由,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与愿望。内容多是反映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及发对统治者的压迫,如人们熟知的《兰花花》、《走西口》等,文字多以7、8、9字为基础采取分节形式如:“白格生生脸脸太阳晒,巧个溜溜手手挖苦菜”“青天黄天老蓝天,老天杀人不长眼”等。

信天游则是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其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句式结构非常特别,一般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短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可接连数十节乃至成百上千节,艺术手法多用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曲调优美,琅琅上口,信天游的动人音调激发了许多诗人、作家、音乐家的灵感,创作出一批斐声艺苑的佳作,被誉为“艺术的母亲”如贺敬之的《回延安》就是用信天游格式创作的,信天游的名段如:“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篮,咱们见面那个容易拉话话难”,“上河里的鸭子下河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等均通俗自然,脍炙人口,传唱了一代又一代,信天游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是对爱情的颂歌,它恒久的生命力来自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与爱。

三、中国南方汉族民歌

前文中,中国汉族民歌的分布中的第5、6支区即闽、台民歌支区和粤民歌支区则是属于南方片区,主要包括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前一支区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后一支区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因为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在本章则主要介绍一下南方汉族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桂林民歌(广西)和潮州歌谣(广东)。

(一)桂林民歌

桂林民歌,大致上分为以下几类:与劳动相联系的笛蒿歌(渔歌)山歌等与民族相联系的龙船歌、贺朗歌、伴郎歌、婚礼歌、哭嫁歌、孝歌等;与娱神祭祀相联系的跳神歌曲;与宗教相联系的回族歌曲;有一定的娱乐、欣赏价值的民间小调和一些乞讨、行业叫卖性的歌谣等。

最普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龙船歌,山歌曲调简单、朴实,节奏自由,在农村广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曲调。多为上山砍柴或田野劳动时,即兴编唱,有独唱,也有对唱。龙船歌流行于桂林江河沿岸,漓江一带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游船歌、扒船歌、连船歌、赢船歌、湾船歌、扯船歌;而桃花江沿岸一带则有套曲13首,即拉船、装龙头、开船、游江、二江、转艄、上滩、招旗、催艄、饮酒、喊兵、得胜、收兵。龙船歌曲调热烈奔放,节奏感强,一般一人领唱,伴有铿锵鼓声。唱词多与悼念屈原、颂扬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关。

(二)潮州歌谣

潮州的歌谣主要是民谣和童谣,,据专家考证,它是由本土祖先畲族,旦歌和外来的汉民歌,经历长期的融合而成的,故群众中有“斗畲歌”常用语和“畲歌畲嘻嘻,欲斗畲歌行磨边”的起句。潮州歌谣分为传统歌谣、革命歌谣和新时期歌谣三大类,传统歌谣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以反映旧时代的社会生活为主;革命歌谣是在和名斗争中形成的,以揭露和鞭挞反动统治和剥削阶级为主要内容;新时期歌谣是在解放后形成的,以歌颂新社会的好人好事为主。

潮州歌谣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在手法上大量运用《诗经》的“赋”、“比”、“兴”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在结构上形式多变,有的象南北朝民歌,有的近于绝句体,有的象长歌行,在语言用韵方面,多采用富于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口语,乡土气息浓厚,以潮音为韵,一般以偶句押韵。

汉族民歌是流传久远的“无名氏”的创作,也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精美的艺术珍品,它的流传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进行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由于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各地方言的不同,虽同属汉族民歌,却东西南北各有千秋,产生乐不同的风格和色彩,但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才干,都是可贵的创造,经过成年累月的延边、筛选,在中华文化宝库中,逐渐增添了晶莹耀目的财富,这种默默无闻的劳动与它的影响,是任何专业工作者也难以与之相匹敌的,值得我们去学习它,保护它和研究它并将它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长江之歌作文范文4

长江的一泻千里,奔腾激荡,横贯中华大地是气势,是精神;而流传千古的民歌,清新悠扬,倾诉人间衷肠是真情,是意境。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坐标,宋频萍在这个坐标里认准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爱民歌、唱民歌,将民歌进行到底。正如她自己所说:“民歌带我走遍天涯。”作为青年歌唱家,宋频萍近年来一直活跃在文艺舞台,她的演唱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浓郁的地方色彩,她擅长演唱歌腔开阔、悠扬淳美的民歌,比如陕北民歌《五哥放羊》,在明丽舒展的行腔中,陕北的雪野、清凛的寒风以及姑娘盼着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都在那一声声“哎哟,那个哥哥……”的一波三折中次第展开。对江南民歌她更是情有独钟,江西的《斑鸠调》,湖南的《龙船调》,经她唱来,不仅清新活泼,富于情趣,而且通过惟妙惟肖的模仿,增加了歌曲的戏剧性和诙谐风趣的格调。

江苏民歌《绣荷包》、《小九连环》表现了少女对爱情的美好向往,曲调优美、感情含蓄,借用歌词中的星月相伴、鸟儿成对、鸳鸯成双,宋频萍把姑娘的娇、腼、羞、怯和对朦胧爱情的渴望,表现得情真意切,温婉感人。尤其是她在《小九连环》中巧用花舌音,不仅使歌曲的技巧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也让观众们活脱脱地看到了一位话到嘴边又留半句的羞涩少女的含蓄心态和神韵。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把人间天堂――苏、杭的秀美、妩媚和诗人对江南大地的钟爱之情表现到了极至。千古流传的诗句,再配以幽雅清丽的昆曲韵腔,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宋频萍爱不释手,唱不罢口。她把对江南故乡的深情和眷恋大胆地移植添加进去,使歌中本就如诗如画的景色,更增添舒缓有度、风月无边的感觉,让人心驰神往,宛如乘上画舫随歌同游在富春江上……

宋频萍对音域跨度大、节奏起伏强的经典老歌也颇能伸展自如、拿捏到位。她演唱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惜别离》、《大河涨水浪沙洲》等如泣如诉,把人间的离伤别情、相思如梦演绎的激越悲怆,丝丝入扣地表现出刻骨铭心的爱之痛、情之切,余音绕梁似缠绵非三日不绝。她也喜欢神奇莫测、充满梦幻的高原雪域,在《啊,巴颜喀拉》、《青藏高原》中,她以一种膜拜的虔诚,展开充满遐想的翅膀,让歌声上溯黄河之源,溶进生命之泉,让滚滚雪山之水注入江河,融进大地,形成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命脉。那古朴深沉、高亢辽阔、浑如天籁之音的歌声,让那些音乐学院藏族班的学员激动不已,为她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和美丽的鲜花,更赢得了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情洒长江,情满长江,不尽的长江就像不尽的歌,处处有情处处情,情洒长江都是歌。

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宋频萍,自幼酷爱音乐,14岁开始学唱,1988年参加“上海市中学生文艺大赛”获民族唱法一等奖,1990年参加“哈慈杯”青春歌手大赛获二等奖,这位唯一获奖的中学生,曾被《中学生知识报》誉为“未来的民歌手”。

199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在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鞠秀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真正开始了对民族声乐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她 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在本科五年的学习中,各科成绩优秀,连年获得奖学金。

长江之歌作文范文5

关键词:江文也 钢琴伴奏 声部

江文也先生是20世纪中国现代音乐发展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星星。由于种种政治原因,使得他的音乐作品不能得以广泛流传和普及。但这丝毫没有减弱江文也对音乐创作的狂热,即使是在病入膏肓的岁月里,他也致力于音乐创作,为中国现代音乐界留下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涉及的领域有管弦乐、协奏曲、歌舞剧与歌剧、钢琴曲、合唱、声乐曲等。其作品数量之多、创作体裁之广是我们声乐学习者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去深度学习和探索。

一、创作背景分析

《孤云像一朵人间的野花》完成于1956年,此时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还不能彻底改变以前形成的经济状况和落后的文化,在文艺方针政策上仍沿袭“文艺为政治服务”,坚持开展群众歌咏活动。群众歌曲的创作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影响上来说,在当时中国音乐创作中是最大的一个领域。众多优秀的群众歌曲,以乐观自信、昂扬豪迈的格调反映广大人民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群众歌曲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作曲家们创作最多、发展最快、受重视程度最高的题材。江文也的这部歌曲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相比那些群众歌曲,这部歌曲在不缺乏群众歌曲格调的基础上还特别注重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在情感上更加隐晦、更加耐人寻味,是一部抒情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的艺术歌曲。[1]

二、歌词内容的解读

《孤云像一朵人间的野花》的歌词选自林庚1936年出版的诗集《北平情歌》中的《偶得》,江文也摘取诗中的一句,将歌名改为《孤云像一朵人间的野花》,原诗为:春天的寂寞像江南草岸,/桥边渐觉得江水又高涨,/孤云如一朵人间的野花,/便落在游子轻轻衣襟上。

江文也将原诗第一句改写为“春天静又静,风歇在草岸”,江文也遵循了原诗第一句的基调与涵义,点睛之笔在于“歇”字,没有用“吹”或“刮”等常用语,表达出风是轻轻地在草岸边停歇,与原诗句所呈现的基调非常吻合。“静”和“岸”字为五拍的长拍,表现了田园的静谧和春风对河边草岸的依恋,这样的拟人手法使得音乐形象惟妙惟肖。江文也将原诗第三句改为“孤云像一朵人间的野花”,用“像”字取代了“如”字,因为“如”字过于书面化,其次“孤云”这两个字的韵母已经都是u,再用“如”字就显得u韵母重复过多,“像”字正好是第四声去声,运用在这与曲调结合得正合适。江文也不仅仅改变、删减其中一些字,还对诗句做了多次重复,以便扩大曲体,丰富音乐内容。[2]

三、伴奏处理分析

江文也喜欢用一些简单的支声复调来为歌曲创作钢琴伴奏,但《孤云像一朵人间的野花》的钢琴伴奏却是一个特例,它不是简单地与歌唱声部做支声性回答,也不是作为歌曲的陪衬,而是可以脱离歌唱声部,当成一首钢琴小品来演奏。创作手法如此精致的伴奏也为这首旋律简约的歌曲增添了不少光芒。[3]

谱例1 《孤云像一朵人间的野花》第1-16小节

第一小节右手声部是这首歌曲旋律的主题,这一主题一直贯穿于整曲,在歌唱声部与钢琴声部之间穿梭。如第三小节左手声部、第四小节右手声部、第7和8小节,旋律主题不断出现,与第8小节的歌唱声部形成三个声部交错的“主题对话”、相互呼应,这种钢琴伴奏与歌唱声部之间的创作理念是比较新颖少见的。弹奏者要将一一出现的主题清楚地交代清楚。另外,演唱者演唱第一句时要听着第7小节钢琴右手声部的音,做好第8小节歌唱声部与钢琴右手声部的对位关系,以免错拍进入;又如第二乐句时,演唱者要将耳朵的注意力放在第11小节左手声部的两个三度下行音上,以便正确地卡好拍子进入第二乐句的演唱。

谱例2 《孤云像一朵人间的野花》第17-26小节

此处的伴奏音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曲作者以十六分音符的二度音程和三度音程将歌唱声部的旋律音融入其中,欢快地表现出桥边江水高涨的勃勃生机。[4]弹奏者注意弹奏时手指触键相对之前轻巧、活泼。到第25小节歌曲的主题再次出现,过渡到第二乐段。

第27-30小节的低音声部旋律来自第23-25小节歌唱声部的旋律紧缩,使得这两部分音乐前后呼应。因此,在弹奏这四个小节时要突出钢琴伴奏的低音声部,弱化右手声部繁多的伴奏音型,避免造成各个声部音响浑浊。接下来第31-36小节左右手三十二分音符的颤音要弹得均匀舒展。另外,谱子上标有“colla parte”,所以弹奏这一连串颤音时,要随着歌唱声部的自由表现来变化速度,切不可规定在某个速度上。[5]到了第39小节,右手的底声部再次出现与歌唱声部主题的模仿,再现歌曲开始时的音乐片段。第47小节歌曲高潮处,注意琶音的拍点要卡准,避免影响演唱者的表演;弹奏第49、50小节左手声部与右手声部对歌唱声部的支声模仿时,注意弹奏力度由浓到浅,为末尾句的安静气氛做铺垫。末尾句再一次出现主题的身影,伴奏要根据演唱者的演唱速度做出相应的变化,在第53-55小节处,左手要渐渐慢下来,弹出意犹未尽的感觉来。[6]

四、结束语

在钢琴伴奏方面,江文也擅长造型手法的运用。《孤云像一朵人间的野花》的钢琴伴奏,这是笔者在演唱众多艺术歌曲中没有见到的,它就好像是小鸟身上的羽毛,精巧细致、声部之间上下左右的模仿使得伴奏与歌唱声部结合得十分完美。总之,演唱者和伴奏者在诠释这首作品时,要想着两者是同一个整体,耳朵要互相聆听着对方,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对话要衔接得很紧凑。另外,伴奏者在一些地方要充分给予演唱者即兴发挥的余地,不要刻板。

参考文献

[1] 江文也作品手稿[M].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2.

[2] 刘靖之.论中国新音乐[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3] 刘靖之.民族音乐研究第三辑――江文也研讨会论文集[C].1992.

[4] 苏夏.论江文也早期的音乐创作[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3).

[5] 周芳.浅析江文也钢琴作品风格的演变[J].新乡学院学报,2009.

长江之歌作文范文6

人们眼前,庄重典雅、知性大方、坚毅执著的金曼,已经不是那个唱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的江姐,而成为了歌剧《青春之歌》的艺术总监和林道静的扮演者;她的身份也不再是一般的演员,而成为了歌剧教育的开拓者。现在,人们更习惯称呼她“金院长”――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

作为“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10”的重头戏,歌剧《青春之歌》为近年涌现出的优秀中国歌剧作品,由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创作,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共同制作推出,金曼与戴玉强、刘珊、陈小朵、张海庆、薛皓垠等联袂主演。自2009年5月推出以来,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好评和观众的由衷喜爱,被誉为中国歌剧产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优秀和能够传世的上乘歌剧作品之一。北京大学把它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

由著名作家杨沫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经改编的歌剧《青春之歌》以其强大的演员阵容、全新的舞美理念、超一流的音效,给观众带来非同一般的“视听盛宴”。作品通过对主人公林道静、卢嘉川的命运变化和人物个性的深入刻画,把人们带入了“九・一八”至“一二・九”期间那段动荡的峥嵘岁月。

与北大结缘

创办北大歌剧研究院

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也是小说《青春之歌》故事的发生地,书中很多人物都是北大的学生,而这部同名歌剧的创作方又是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因此,北大选择歌剧《青春之歌》作为新生的第一堂课,就是为了让青年学子在面对“青春选择”这个永恒的话题时,能有更好的思考。

《青春之歌》与北大结缘还有一个戏剧性的故事。金曼透露,该剧的剧本很早就有了,而且一直在寻找合作者,但出于各种原因并没有人接排这部剧,她是最后一个拿到剧本的人。她虽然对剧本不满意,却对这个题材产生了极大兴趣。她明确了该剧的立意,重新结构故事,然后找人重写剧本,终于把《青春之歌》搬上了歌剧舞台。

小说《青春之歌》曾被改编成电影、电视等多种艺术形式,书中人物几乎家喻户晓。把这样一部“红色经典”搬上歌剧舞台,的确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金曼表示,歌剧《青春之歌》不是复述故事,而是表达主创者对青春的诠释,触碰人们的灵魂,把埋藏在心底最深处的人性挖掘出来。2009年,在北大百年讲堂的演出盛况也证明了《青春之歌》的定位是正确的,许多学生看完下午场后,再次买票接着看晚上的演出。两场演出结束时,《青春之歌》的主题歌和“我们是红楼的学子”的合唱响彻全场,全体观众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许多人蜂拥至台前,用手机、相机记录着这难忘的一刻,演员和编导几次谢幕,但观众迟迟不肯离去。

世界名校北京大学,是中国人文学科最高水平的学府。金曼说,歌剧选择北京大学,是因为歌剧需要这样的人文环境,歌剧人才需要这样可以丰富增进学养的环境。从2005年筹备北大歌剧研究院到2009年如愿以偿的4年多时间,对金曼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她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从无到有,她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快乐地工作,快乐地解决问题。因为,她热爱歌剧,并且已将中国歌剧推向世界歌剧舞台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

北京大学建立的歌剧研究院,是国内第一个歌剧专业高等教学研究机构,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金曼说:“在北大歌剧研究院成立之前,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教研机构对歌剧人才进行系统的培养。”北大歌剧研究院将以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主,培养包括歌剧理论、创作、表演、导演和舞美在内的歌剧专业人才。

金曼以医学人才培养作为类比,在医学院里,学生们不仅要学习医学理论知识,更注重在实践中获得临床经验,否则学生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歌剧人才培养与此相似,将教学和研究融入到歌剧创作实践中去,方能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成才。

培养真正合格的

歌剧专业人才

金曼认为,歌剧极致艺术的特点,决定了歌剧人才的培养将是必要的和困难的,各类音乐院校毕业的学生,只能说具备了从事歌剧工作所必须有的基础知识,歌剧研究院的专业教育将帮助他们成为真正合格的、专业的歌剧人才。

作为高度综合的艺术门类,歌剧创作者也需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需要对音乐有深刻的领悟力;需要在导演、舞台美术、台词、表演、形体等方面具备高超的技巧;甚至要求主创人员在文学、历史、哲学等诸多方面具有较深厚的修养。“因此,若论培养歌剧人才的最佳人文环境,非北大莫属。”金曼说,“歌剧艺术选择了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也选择了极致的歌剧艺术为学科,这是绝妙的匹配。这种相互选择将为中国歌剧事业的加速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为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杰出人才和歌剧顶尖人才提供新途径。”

在北大歌剧研究院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中,金曼有建立自己的歌剧院的打算:“这个剧院将是教研和演出场所。在这里,歌剧经典作品和研究院原创作品将成为主演剧目。就像澳大利亚有悉尼歌剧院,美国有大都会歌剧院,北大也将打造自己的艺术品牌,把它同北京和中国联系在一起。”

金曼说,歌剧教育是脱离了原生态的教育,需要相当时间量的专业训练,也需要科学的方法,一个歌剧演员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演唱方法才有能力在舞台上完成2~3小时的演唱,此外,还需要歌剧演员的天分和在舞台上的良好发挥。目前,国内的音乐院校都有歌剧系,是声乐的教育,解决了歌唱能力和方法问题,但并没有解决歌剧的系统教育问题。建立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意义就在于对歌剧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对中国歌剧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从明年开始,北大歌剧研究院将正式招生,起点是从研究生教育开始。招生范围包括歌剧创作(文学创作和音乐创作),歌剧表演、歌剧理论等专业方向,还将陆续开设舞台美术、导演、歌剧院的经营管理等专业方向,逐步完善并满足社会对歌剧人才的需求。金曼说,歌剧人才培养跟培养航天员差不多,要比普通高等教育奢侈。因为,一般的高等教育是一个老师给一个班级的学生上课,但歌剧教育需要几个老师给一个学生上课。

有人说,金曼所做的一切是在创造着中国歌剧的奇迹,也将载入北大史册和中国歌剧史册。面对成就和荣誉,她一笑而过。她说,荣誉是动力也是责任,除了培养歌剧人才,北大歌剧研究院每年推出一部歌剧新作,还将举办国际歌剧赛事、中国歌剧与音乐剧的展演等。

金曼还有一个社会职务――中国歌剧研究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她一直致力于中国歌剧事业的创作和推广,曾策划举办了中国歌剧论坛、中国歌剧终身成就大典等活动。她说,中国歌剧虽然仅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产生过巨大影响。中国歌剧终身成就奖是表彰那些对中国歌剧有巨大影响的剧目、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中国歌剧研究会为19位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颁发最佳剧目、最佳表演、最佳导演等七项成就大奖,这既扩大了中国歌剧的影响,又鼓励更多的人积极投身到中国歌剧事业中去。

“林道静”或许能与“江姐”比肩

说起金曼,绕不开一个人们耳熟能详而又无限崇敬的名字――江姐。

歌剧《江姐》是中国当代歌剧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公演于1965年,40多年过去了,她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这40多年中,先后有多人出演过江姐,金曼是江姐的第三代饰演者,也是最受观众欢迎的江姐饰演者之一。

金曼是从1984年开始出演歌剧《江姐》的,当时她是空政文工团的独唱演员。在此之前,金曼因演唱歌曲《金梭与银梭》,已经在歌坛享有声誉。由她演唱的《祝你一路顺风》在当年的火车上也被广为播放,这歌声让旅行的人们有了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1984年,空政文工团第三次复排现代歌剧《江姐》,选中金曼担任A组女主角,当时的排练时间仅有23天,金曼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第一次在歌剧舞台上站住了。不过,金曼那时就知道27岁的自己和29岁的江姐之间有多么大的距离,而且她知道,那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距离。为此,金曼3次走上江姐之路,在歌乐山烈士纪念碑前凝神,在曾高悬烈士老彭头颅的地方沉思。点点滴滴的感悟化成对唱词一字一句的打磨,对江姐的深切理解化成了舞台上的激情演唱,第三代江姐就此诞生,1991年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桂冠落到了金曼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