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例6篇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产品测绘 机械制图 开发 实施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053-04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出发点应立足于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机械制图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一门入门性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形成的制图识图能力、资料查阅能力、工具运用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职业素养,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日后从事机电产品制造、装调、检修、管理等职业岗位的专业技术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和导向作用。

自2010年以来,我们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针对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群,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结合机电产品测绘、机床设备改造、机械产品开发等产学合作项目,以真实的产品测绘任务为载体,以测绘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测绘项目发包的工作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基于机电产品测绘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在培养学生制图、识图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和熟悉典型的机电产品及其结构原理,掌握各种拆装、测绘工具以及各种技术资料的使用方法,形成安全文明、科学规范、团结协作、耐心细致等良好的职业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科学学习的有效方法,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一、机电产品测绘的一般过程

生产企业的机电产品测绘,一般包括机械拆卸、零部件测绘、工作图绘制、装配图绘制以及工程图样档案管理等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

产品解体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拆装工具,将产品解体为一系列的零件或部件,从而熟悉产品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各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和装配要求,并对零件进行归类和清洗,为开展产品测绘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产品解体过程中,应对拆下的零部件进行编号和标记,绘制产品或部件的装配示意图,并做好有关技术要求标注。在零部件测绘阶段,主要包括零件测量、草图绘制与标注、零件工作图绘制、部装图绘制、总装图绘制等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熟练使用各种测绘工具、设计手册以及计算机绘图软件等工具或资料。在产品测绘的最后阶段,需要按照总装图、部装图、零件图的顺序,对产品的图纸或CAD文件进行编号建档,形成产品的技术文件档案。

二、课程开发理念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方案

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相一致,学习过程应围绕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展开,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工作程序,它既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依据,也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归宿点。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任务,就是将企业工作任务中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处理,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知识、技能系统的建构过程,将其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情境,并以教学项目的形式呈现。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电产品的制造、装调、检修、管理等岗位技术工作,而机械零部件的测绘,则是机电产品制造、装调、检修等岗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设备检修、仿制等工作中,一般都包括产品解体、零部件测绘、工作图绘制、装配图绘制以及工程图样档案管理等工作过程。因此,以机电产品的测绘工作过程为依据,开发和设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案,可以创设一个与机电产品制造、装调、检修等岗位工作相吻合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实现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生产环境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以真实测绘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

一般说来,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二是这些内容如何结构化。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电产品制造、装调、检修、管理等岗位技术工作要求他们能够熟练绘制和识读机械零件图、产品装配图、设备安装图以及电气控制系统图等各种工程图样,能够综合运用制图识图、工程材料、公差配合、安装工艺、检修工艺、计算机绘图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机械制图课程内容的组织,应立足于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群,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典型产品的测绘工作过程为依据,将完成产品测绘所需的制图理论、公差配合、工程材料、技术测量以及计算机绘图等相关的知识有机整合和序化,并以工作过程为参照,实现将各种离散的、跳跃的知识结构化,通过多个项目的反复实践,逐步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学生自己的有用知识。

(三)以行动导向理论为依据组织课程教学

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产生和维持行动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职业活动过程,注重合作学习,注重学业评价的多元开放,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因而较好地适应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要求。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应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通过创设有效的产品测绘工作情境,组织学生按照小组学习的形式,自主完成咨询、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组织策划、检查指导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过程监控,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工作任务,自主构建专业知识,逐步形成职业能力,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学业评价

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的目标和任务,是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和诊断,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进而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为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基础。因此,机械制图课程学业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应以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体,以终结性评价为补充,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方法、情感、态度等非专业因素,自主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建立基于学习过程(工作过程)的、多元开放的学业评价考核体系。

三、课程开发方案

(一)学习载体选择

对于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而言,学习载体的选择不仅要满足课程教学以及课程间衔接的需要,更要解决好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接触真实的生产任务,逐步熟悉实际生产的组织形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熟悉与岗位工作相关的技术手段,为其将来从事岗位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我们结合机电产品测绘、机床设备改造、机械产品开发等产学合作项目,选择微耕机、普通车床、甘蔗剥叶机等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机电产品作为课程教学的学习载体,设计轴套类、轮齿类、叉架类、箱体类以及装配体等测绘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对这些真实产品的拆装和测绘,既可达成培养制图、识图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又可认识各种机电产品及其典型零部件,熟悉各种机电产品的结构原理和装配关系,对其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日后从事相关职业岗位的专业技术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在知识目标的设计上,淡化知识的理论体系,突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结合具体的产品测绘任务,将投影法、基本体、组合体、截交线、相贯线、表达方法等理论性强、难以理解的知识模块进行分解和重组,分别融入到轴、套筒、顶尖、拨叉、齿轮、箱体等真实零件的测绘任务中,引导学生结合形象直观的实物零件,分析表达方案,绘制零件草图,标注零件尺寸和相关的技术要求,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零件工作图和产品或部件装配图,解决产品测绘工作中的各种专业技术问题,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自主构建专业知识体系,逐步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2.在能力目标的设计上,强化基础技能训练,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结合具体的产品测绘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机械拆装、零部件测量、草图绘制、零件工作图绘制、产品(部件)装配图绘制、工程图样档案管理等全部测绘工作任务,将测量、草绘、手工绘图、计算机绘图以及技术资料查阅、工程图样标注、拆装及测绘工具使用等多种能力有机融合,并结合轴、套、顶尖、拨叉、齿轮、箱体等具体的零件测绘任务,强化基本体、组合体、表达方法、标准件与常用件等基础技能训练,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在素质目标的设计上,突破传统的概念说教,重视良好职业习惯的形成。结合具体的产品测绘任务,以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为依据,要求学生编制测绘工作进度计划表并严格按进度计划执行,自觉接受同学、老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的监督检查。以国家标准和企业的技术要求为依据,要求学生规范作业,按质按量地完成各个阶段的测绘工作任务,按时提交各种图纸资料和技术文件,逐步培养和形成科学规范、耐心细致、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三)训练项目设计

根据机电产品测绘的工作过程,结合课程的教学要求,设计机械拆装、工作图抄画、机械零部件测绘和图纸档案管理4大教学训练项目和相应的工作任务(见表1),将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模块融入到各个工作任务中,组织开展基于真实产品测绘的项目化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知识构建与能力训练、专业素质训练与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机结合。

四、课程教学实施

(一)以任务发包的方式组织实施课程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真实产品的测绘工作任务,以项目发包的形式,按照任务发包、计划编制、机械拆装、零部件测绘、交货验收等产品测绘的工作步骤,组织开展项目化教学,如图 3所示。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做、学、教一体化,知识、能力与素养并重,通过完整的真实工业产品测绘训练,有效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顺利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1.测绘任务发包。每6~8名学生组成一个测绘小组,承接产品的部分测绘任务,与教师或企业代表签订测绘工作合同,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和交货日期,自觉遵守执行,并接受教师和企业的检查监督。

2.编制测绘计划书。各测绘小组根据承担的测绘工作任务,分析了解产品的结构原理和测绘成果要求,讨论测绘工作方案,进行小组人员分工,了解测绘工作所需的工量器具及学习资料,结合课程教学计划,编制测绘工作进度计划,形成产品测绘计划书,经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审批后执行。

3.机械拆卸与装配。根据测绘工作任务,对产品进行拆卸解体,熟悉产品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各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装配要求等信息,在拆卸过程中做好检查和记录,并对各零部件进行标记和编号,绘制产品或部件的装配示意图。

4.典型零部件测绘。根据小组承接的测绘任务,对拆下的零件进行测量,绘制零件草图。根据测绘精度要求,查阅有关设计手册,标注零件的尺寸、尺寸偏差、几何公差和表面结构等技术要求,使用AutoCAD、CAXA电子图版等企业要求的CAD软件,绘制零件工作图、部件装配图和产品总装图,最后对产品的测绘图纸及CAD文件进行归档整理,建立工程图样档案,并打印出图,装订成册。

5.交货验收。将产品图纸、CAD文件档案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材料,提交企业验收,验收合格的,完成测绘任务,验收不合格的,重新整改后再接受企业验收。

(二)以学习过程为依据组织学业考核评价

在测绘工作过程中,学生的测绘方案、机械拆装、零件测量、草图绘制与标注、CAD工程图绘制等各个工作环节,均要经过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等评价环节,实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合格,均须返工重做,从而建立起基于学习过程的开放式多元学业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

在学业考核工作中,为每位学生建立学业档案,从测绘方案制定、测绘方案实施、方案实施效果以及拓展训练、课外作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评价结果适时更新,学生可随时通过学业评价管理系统了解各自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效,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主动学习,自我构建,学业评价的诊断、引导和激励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构建开放式、网络化的课程教学平台

结合课程教学需要,建设机械制图课程网站,提供Pro/E三维电子模型、AutoCAD上机练习系统、自主学习测评系统、学业评价管理系统以及学习指南、视频动画、工程图库、试题库、多媒体课件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及时更新。学生可通过校园网登录学习,下载资料,提交作业,查询个人学业变化情况,教师和企业人员可上传文件、批改作业、答疑辅导,制图测绘、机械拆装、CAD/CAM等实训室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免费开放并提供技术指导,从而建立起开放式、网络化的课程教学平台,打破课程教学的时空界限,有效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校内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有效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结合真实的机电产品测绘任务,组织开展基于产品测绘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显著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 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

[2]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J].职教论坛,2004(2)

[3]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11)

[4]姜大庆.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实验改革;公差配合;教学设备;减速箱拆装

中图分类号:G6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85-02

为适应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达到增强学生综合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各高校教学改革不断强化和深入,实验实践环节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通过逐步增加实验学时、实验课程单独设课等措施,可以增强实验课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各高校在实验改革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实验过程管理;[1]合理设置实验内容,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2,3]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动手机会;[4,5]利用多媒体及计算机技术进行实验探索等。[6-9]实验改革强调实验管理和实验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但当前高校在实验课内容设置和实验安排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延续传统实验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单独设课仅仅是一种形式,实验教学内容往往未自成体系,基本上还是依附于各自的理论课程,实验安排依附于理论教学进程;[11]另一方面相关实验安排在课堂教学以后进行,由于学生普遍存在课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过程不认真,最后突击应付考试的学习心态等问题,导致学生实验时对实验课所需掌握的先修内容一知半解,实验课堂上还要重新讲解相关内容,实验课和课堂教学成为两门互不相关的课程,无法做到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这些现象在很多高校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注意,正逐步上升为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一、实验改革目标

针对以上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机械设计实验强调工程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特点,以机械设计实验为改革对象,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为教学目标,以改革旧的实验内容安排和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协调关系为突破口,逐步实行问题驱动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关注和学习课堂内容,思考课堂内容在实验中的应用,最后在实验课中检验和考核课堂所学内容。通过对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阶段性实验考核督促学生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的日常学习才能较好地完成实验内容,减少应试学习思想,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方式和实验意识,体现了实验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机械设计实验问题分析

减速箱拆装实验是机械设计实验课程中重要的实验内容,所用知识点涉及机械设计课堂教学的多个章节,是机械设计实验中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因此,应以该实验内容教学改革为入口,探讨机械设计实验的改革内容和实施方法。

当前的减速箱拆装实验一般安排在机械设计课程后期,要求学生先期完成齿轮、轴、轴承等章节知识的学习。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进行减速箱的拆解,观察各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和零件的定位方法,然后测绘低速轴上的所有零件,包括端盖和部分下箱体,最后根据测绘结果绘制低速轴装配草图。主要目的是通过拆解、测绘和绘图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齿轮箱体的结构、轴和齿轮的结构、轴上零件的定位和固定方法、密封以及各附属零件的作用、构造和安装位置。但由于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为被动学习,对学习的相关知识点没有深入理解和认识,导致在轴承和齿轮的定位、套筒的使用、端盖和轴的配合等环节出现了各种错误。虽然指导教师在检查作业时指出了错误并让学生修改,但由于学生理解不深入,没有真正掌握相关知识点,在课程设计环节仍然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因此,如何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是重点探讨的内容。

三、机械设计实验改革内容

当前开展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强调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适应教学要求,北京工业大学先期对机械设计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实验独立设课,与教学同步进行,一方面增加了实验学时与学生的实践时间,另一方面实验与课程分离,摆脱了原有的依附地位,增强了实验的自主性。针对独立实验的优势和学生实验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目标,以减速箱拆装实验为突破口,对机械设计实验内容及实验安排进行改革,突出让学生带着实验问题去课堂学习的理念和自主学习的思想。

实验改革内容以减速箱拆装实验为基础,调整实验相关内容及实验安排,故图1主要列出了减速箱相关的实验内容,其他没有列出的实验穿行。图1所示的机械设计实验改革内容,是在实验初期提出相关问题后,让学生逐步在课堂学习中找出答案,并逐步完成和完善实验内容;同时针对综合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要求,把与机械设计紧密相关的测绘、制图、三维建模、公差标注等技能训练融入到实验内容中,通过逐层推进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与技能,从而达到学习和训练同步进行的目的。

四、减速箱拆装实验的具体实施

1.减速箱拆装

原有的减速箱拆装实验一般安排在学生学习完轴、轴承和齿轮设计以后进行,共4学时,导致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实验,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其中的技术细节。为了增强学生对实验内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根据带着问题去学习,自己寻找答案的理念,在实验课第一次课就让学生进行减速箱的拆解和零件测绘,拆解的对象为使用多年的小型实验减速箱。该减速箱经多年使用,零件磨损和人为造成的装配混乱,已无法准确展示零部件的装配和定位关系,所以学生测绘后在后期装配时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零部件装配,对于错误零件尺寸还要根据装配要求自行修改完善,最终达到正确装配和定位关系无误的目的。首次实验不要求绘制装配图,不对测绘结果进行检查,所有检查工作在后期实验内容中逐步进行,留给学生充足的理解和修改时间。实验课堂上仅留下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认真总结,寻找答案。

2.减速箱零件绘制及测绘数据检查

三维建模软件和实验课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以简单且易于学习的solidworks为学习对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三维零件建模和三维装配技术,为后期的课程设计和工作打下基础。在对学生进行三维软件设计教学时,以减速箱零件为建模对象,让学生边学习边绘制自己测绘的零件,自己验证测绘的数据是否完整,在学习软件的同时,完成测绘零件建模任务,同时增强学生对测绘的认识。课后作业要求提交所有测绘零件的三维图原始文件,以检查软件学习和零件绘制情况。针对电子作业易于拷贝的问题,制定相关考核原则,所有拷贝作业全部按0分记。同时要求在课堂学习时关注各类零件结构设计原则和定位方法。

3.减速箱三维模型初装配

完成三维建模软件学习后,要求学生根据测绘情况和所学三维装配技术,完成箱体零部件的装配。装配要求以测绘图为准,对发现错误的位置不需修改,以此考查学生的三维装配知识和箱体测试结果,考评时以和实物一致为考核目标,不考核装配关系是否正确。

4.实习作品减速箱拆解及错误分析

自己往往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而查找别人的错误常常比较容易,且错误点和错误原因也容易掌握,为此应安排一次错误分析实验内容。北京工业大学在学生进行机械制造课程实验时,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减速箱作品,由于对相关结构设计认识不足、公差配合设置不合理,所以制作出的作品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为增加学生认识提供了良好的道具。在错误分析实验中,从学生制作的作品中挑选一批减速箱让学生进行分组拆解,每组学生拆解一台减速箱,分析减速箱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向其他组同学进行汇报,以增强学生对结构设计和公差配合选择的直观认识与理解。

5.减速箱三维模型再装配

通过前期三维建模知识和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减速箱错误分析实验,学生对减速箱的正确结构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结合前期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完成箱体装配图的修改,检查零件结构和定位关系是否合理或正确,对当前不能满足装配要求的零件自行修改结构及尺寸,以保证零部件装配关系正确,以此增强学生对零件结构设计和零件定位的认识。

6.零部件二维工程图和装配图绘制

在完成前面的实验内容后,配合公差与实验设备进行公差配合基本知识和使用问题的讲解。课后要求学生绘制低速轴工程图和低速轴二维装配图,绘图时要求关注各类公差的选择和标注、轴的结构、零件定位等问题。通过作业检验前期的学习成果,并进行图纸关键位置错误检查和图纸答辩。

通过各环节的学习和实验,使学生逐步掌握零部件测绘、三维建模和装配、工程图绘制等技术,通过实际应用增强对课题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后期课程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针对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应试学习的问题,通过对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的实验教学环节进行相应改革,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通过提高学生实验作业质量要求,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实验教学中交互式学习将有效增强学生对所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为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鲁云,等.实验课教学过程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102-104.

[2]李进.实验教学重在过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4.

[3]李进.实验教学重在过程(续)[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4.

[4]姜国平.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拆装实验教学方式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8):233-235.

[5]曾平,等.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7):93-94,112.

[6]常青,王洪章.减速器拆装的仿真设计[J].起重运输机械,2007,(11):20-23.

[7]陈伟泉.减速器拆装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5):157,160.

[8]冯伟.减速器拆装实验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实践[J].内江科技,2008,(9):42,172.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机械设备修理工艺;教学模式;教学计划;“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30-02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研究”。“加强教材建设,以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为主要抓手,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室环境创新、教材应用创新、教学过程创新、教师队伍创新、学校管理创新,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仿真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增强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和参与性”。按着这个讲话精神,技工学校机电一体专业的《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的教学模式急需改进。

《机械设备修理工艺》是机电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课。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设备正向复杂、自控、成套和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让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掌握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单靠目前以理论授课为主、实习操作为辅的授课模式很难实现,原因之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设备及零部件的拆卸、清洗、测绘、故障分析、零部件的维修方法及装配。不难看出该门课程重点主要在技能的掌握,因此从理论与实践课时分配上看就很不合理。其二,从教材看,目前没有一本特别适合技工学校的教材,好多学校都在沿用过去的中专教材,这些教材的普遍特点是突出理论教学,注重方法讲授,忽略了维修各环节工艺技能的训练。其三,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缺少真实性和参与性。比如设备的拆卸与清洗,就应该通过某一部件的拆卸与清洗的实际操作过程来讲解,并让学生及时训练。在普通教室里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样的真实性和参与性的。根据以上原因,要改变《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必须从总体教学模式上改变。

一、教学计划的完善

目前计划的制定基本上是按教材章节内容分配课时,这样做固然与教材关系密切,而与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的办学原则会有一些冲突。比如机电专业特别是维修专业的职业岗位的要求是具备设备安装、维修与调试的技能,而技能是练就的。因此制定教学计划应以设备维修工艺为主线,按模块设置内容。比如典型设备的维修工艺是:

按着这个程序我们将课程分为几个课题模块,每个课题模块下再细分子课题,比如部件解体检查这一模块可以下分:子课题一,典型零件拆卸方法;子课题二,零件测绘;子课题三,零件精度检验及故障分析。每一子课题中设计好学生实训的内容。这样一门课讲完学生基本上能按岗位要求掌握机修工的基本技能。

二、专业化教室授课

按照上面所做的教学计划在普通教室里是无法实现教学目的的,必须建一个具有“真实性和参与性”的教室。所谓真实性,就是教师所讲内容中涉及到的实物必须具备,实在不方便也可以通过动画、视频的仿真演示,避免“黑板上开车床”、“书本上搞精度检验”;而参与性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从检查、拆卸、修理、装配等各工艺环节上多次训练达到掌握技能的教学目标。满足这两点要求的教室首先应具备多媒体投影、播放仪器。教师可以将操作要领在大屏幕上演示,还可以利用视频资料供学生观看,也可以通过课件动画辅助教学,比如设备拆卸、安装,即便是现场教学也会受场地限制影响效果,如果通过大屏幕演示则一目了然。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将自己实训视频在大屏幕上播放,老师与学生共同点评。其次,教室应具备一定数量的实训台供学生分组训练。一种技能的掌握,一定是练出来的,所谓“铁杵磨针”。实训台根据课题训练内容配备实物。以机床导轨修理为例,导轨的修复方法一般有手工刮研和机械加工。手工刮研前要实测导轨的直线度误差做误差曲线以确定导轨磨损的最低点,并作为刮研的起点。这一过程如果先通过观看屏幕播放再实际演练效果会非常好。而机械加工修复导轨主要是精刨和磨削,在不具备这些机床的条件下通过视频课件就可以做到。

三、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上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用于职业教育,特别是本课程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设备修理案例来教学。以某卧式车床变速箱Ⅰ轴的测绘为例。如图所示:

该轴上左端通过两个半圆键装有一个皮带轮,其作用是将电机的动力和运动传到该轴,再由该轴将运动及动力通过花键连接三联滑移齿轮将运动和动力传递到Ⅱ轴。此外,轴上两端还各安装了一个P0级深沟球轴承起支撑该轴的作用。要求学生:(1)通过测量绘制出Ⅰ轴的外形轮廓草图。(2)标注尺寸。(3)注明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热处理、材料及表面粗糙度要求。(4)通过测绘分析该轴的磨损原因,并能提出改进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学生准备阶段。先将变速器展开图及要做的任务内容等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读图和看资料了解将要测绘的轴在变速器中的位置、作用及结构,从而去准备必要的工具、量具及资料手册。

2.小组讨论阶段。将学生划分为由3~6人组成的几个小组,这样他们可以经过讨论,综合不同意见,加深对案例的理解。通过对图样的分析,查表确定轴各部位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热处理方法。

3.案例实施。根据以上分析、准备的结果,对Ⅰ轴各部分尺寸进行测量,并绘出Ⅰ轴草图一张。

4.点评。教师应从测量方法、工具量具能否正确使用,视图表达是否清楚、尺寸标注、公差选择是否合理等几方面给予点评。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4

论文关键词:模具拆装实验,实验目的,实验态度,演示,引导,启发

一、前言

塑料模具结构复杂、理解困难,为了巩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了塑料模具设计理论课程后,开设了塑料模具拆装实验。应该说,该实验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模具的拆装过程中,把理论课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解决掉,并通过观察一些巧妙的模具机构启发想象力。但在实验过程中,这个实验目的往往成为纸上谈兵,很少有学生能够通过试验达到预期效果,对此问题本人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二、模具拆装实验存在的问题

本人指导了几届学生开展模具拆装实验,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目的不明确

该实验的名字叫“模具拆装”,但实验的目的却隐藏在“拆装”这个动作之后。尽管实验指导书上实验的目的写得很清楚,却总还是有很多同学把“拆装”当作了实验目的,经过一翻“艰苦奋战”,模具被拆了,又被装上了,对模具的结构却一无所知。

2.实验态度不端正

有些学生作实验采取应付态度,尤其是像这种“搞不懂”又比较脏的实验更是如此。尽管只有两三个人拆装一套模具,但如果不督促,总有袖手旁观的学生。

3.拆装步骤不正确

塑料模具结构复杂,其拆卸和装配都有严格的顺序,很多学生还没搞清楚模具总体结构,就急于“见螺钉就拧、见板子就拆”,结果模具被拆坏了也没有搞清装配关系。

4.使用工具不恰当

塑料模具也是比较“脆弱”的装置,有很多结构配合精密,拆卸所使用的工具都有严格要求,稍不注意就可能导致零件变形而无法装配。由于对模具认识不清,学生在拆装模具时,往往会顺手拿起什么工具就使用什么工具。

5.拆装时间不充足

在很多职业院校、技术院校,该实验是一个完整的实训环节,实验周期为2周。由于实验目的不同,我们的实验是2个小时,尽管有很多同学实际用了3—4个小时,但要弄清楚模具结构,绘制出模具总装示意草图,时间相当紧迫。

三、保证模具拆装实验效果的措施

1.强调实验目的,端正实验态度

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很多老师都会把实验操作步骤讲解得很详细,而实验目的却一笔带过。我认为,对实验目的的强调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为学生指明了实验的目标,也利于部分学生端正实验态度。

实验指导书的实验目的说明毕竟是书面的、空泛的文字描述,引不起学生的关注。因此,在指导学生开展模具拆装实验之前,有必要对实验目的进行强调。首先,列举许多比较复杂的、很难想象的结构让学生意识到,在理论课程学习时,总有一些理解不透的,或者根本没有弄明白的模具结构,比如说二级推出机构、顺序分型机构、环形冷却系统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将那种“我已经知道了,做实验只是例行公事”的思想打消掉;然后,说出一些以前学习过的理论知识,以及大家都动手玩过的折纸、拼图、组装玩具等,用这些来告诉学生理论知识留下的印象之肤浅,而动手操作留下的印象之深刻,虽然这些道理很浅显,但放在这里把它讲出来,却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模具拆装实验的积极性。

2.演示拆卸步骤,避免盲目拆卸

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还不能立即让他们去拆卸模具,毕竟模具的拆卸过程不是“见螺钉就拧、见板子就拆”。

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模具,在拆装模具时,需要告诉他每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因此,实验开始前,指导老师必须先进行简单演示,告诉学生每一步的任务。比如,针对我们的实验目的,拆卸演示的同时按照拆卸顺序提出如下要求:①弄清模具总体结构。只使用铜棒或木榔头敲击模板,将模具分成两个或三个部分(两板式或三板式);②观察、测量和绘制模具的浇注系统、型腔结构和塑件的形状,不做拆卸动作;③观察、测量和绘制模具的导向定位系统,不做拆卸动作;④弄清楚并绘制模具的推出复位机构。推出复位机构处于模具动模内部,需要拆卸才能完全看清楚,要强调这个部分的拆卸先外后里,强调在拆装过程中,推杆、复位杆不能处于受力状态;⑤观察和测量模具冷却系统的布局和尺寸;⑥弄清楚各个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固定方式;⑦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装配模具。然后,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模具拆装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3.控制拆卸过程,引导积极思考

模具拆装实验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指导老师对学生拆卸模具过程的控制和引导也非常关键。有很多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喜欢思考,但在模具拆装过程中,就懒得思考了,非要看到每个零件的全貌才知道结构。我曾开玩笑说他们是“十足的唯物主义者”,不拆开垫板和固定板就不知道型芯、导柱在两块板之间是怎么固定的了。

如果连这些最简单的结构都要“眼见为实”,那么这个实验也就偏离了它的目的,起不到解决理论学习中的遗留问题、扩展空间思维的目的了。因此,指导老师应该不断提醒学生在进行每个部分的结构观察之前,先回忆一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已经掌握的信息,推测设计者的思路,然后再拆开模具观察其实际的结构。比如,在观察模具的推出机构时,由于推出机构在模具内部而无法直接观察;但从理论上,塑件的推出无非就是推杆、推板(推出盘)和推管三种结构形式,根据塑件的结构特点可以预测推出机构;然后再打开模板,将推出机构完全展现出来,等一切豁然开朗,学生对推出机构的认识也更为深刻。

4.讲解独特结构,启发探索精神

另外,供学生拆装的模具有很多套,每套模具都有其独特的模具结构和设计理念。指导老师可以在拆装实验接近尾声的时候,将学生集合起来,逐套模具的将这些独特的结构和设计理念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自己所拆装的模具的结构,也了解了其它模具的结构和设计理念,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掘他们的探索精神。

四、结束语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5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先接收信息再吸收消化。而利用翻转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前就接收信息,教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提供在线辅导;吸收消化是师生在课堂上通过互动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疑惑,在课堂上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这种教学模式不再让学生单纯地依赖教师传授知识,教师也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一、微视频翻转课堂在模具实训课中的应用过程

现以模具装配实训为例,介绍微视频翻转课堂在模具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制作视频

模具教研组的教师利用模具装配软件演示模具装配的过程,然后用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制。同时,根据需要,实训教师分组配合,拆装不同结构的实物模具,并录制整个过程。视频录制好后,教研组教师主要用“会声会影”软件对视频进行编辑处理。然后视频,让学生课前在自我学习时观看学习。

2.提炼教学任务

教师在教学视频的时候,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可以回答问题的形式、以判断的形式、以选择的形式等呈现任务。把提炼设计的教学任务附加在视频末尾,让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在反复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如果在完成任务时学生有困难,或者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出现疑惑,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暂停功能暂停视频播放,把疑惑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解决。在模具安装与调试模块教学中,微视频录制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录制模具拆装前的准备工作;第二个环节是录制模具安装过程;第三个环节是模具调试部分,在调试部分一定要突出限位开关的调试过程;第四个环节是冲压产品。

3.课中学习讨论修整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各组对其任务完成情况、疑惑记录的情况进行讨论和再研究学习。这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更深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小组之间探究学习。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先在班级里用S机抽签或其他方式组建4~6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位责任心强、组织沟通能力突出的学生担任组长。小组团队的形式使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变成了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通过教师巧妙设计的任务环节,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小组之间形成了相互的竞争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拼搏精神。

4.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通过讨论再学习的过程,完善和修整了整个知识技能结构,基本完成了教师下达的任务内容,同时小组之间可以分享学习成果。在这个分享的平台上,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小组的任务成果,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创新之处。这个环节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表达和交流能力。在成果展示环节中,可以提炼出学生讨论的结果,然后以海报的形式将学习内容展示出来。这种形式不仅可以直观、简单明了地展示所学知识和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总结能力。

5.反馈评价

反馈评价是将课堂学习评价和职业综合能力评价相结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一般包括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评价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评价结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及时整理评价意见和建议,将评价的反馈信息整理在固定的笔记本上,以便及时巩固、学习和查找。

二、创设微视频翻转课堂的优点

1.改善教学载体,纠正学生玩手机的陋习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学生最好的“伙伴”。无时无刻手机不离手,这种现象导致学生愈来愈排斥学习。对此,笔者探索了将现代化智能手机充分运用到模具实训教学当中,以微视频的形式把知识的传授放在教室外,知识的吸收与掌握放在教室内。这样既扩充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利用现有的电子产品学习各种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促使学生将玩手机游戏和网络聊天的时间用于学习,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

2.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功能

传统的模具拆装与测绘实训教学,由于受到实训场地、设备、工位等因素的限制,教师一般采用挂图、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讲解,然后学生再进行操作练习,但有些必要的实训内容无法进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通过仿真软件、现场录制等手段制作微视频翻转课堂,使学生置身于视觉环境的情景中,模具部件由静态转变为动态,让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其工作过程,直观地体验场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在课堂外随时随地观看视频,提高了学生对模具的熟悉度和认知度。这种完全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机会去学习和体验,使整个过程一目了然。

3.创建交互性平台,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模具拆装与测绘实训教学中,教师一般先是进行综合讲解、演示拆装,再要求学生自行拆装和测绘。这种教学模式是静态或简单动态的单向教学,首先,不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其次,模具拆装与测绘实训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在学生的模具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的情况下,要在有限的实训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拆装、测绘等工作很困难。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工量具,而且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能力差,绘制的零件图上公差标注及表面结构标注不合理,装配图中错误较多,图样不够规范。而采用微视频翻转教学基于互联网提供的交流平台,可以从单向教学过渡到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课前学习教学内容,并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疑问,适时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学习,也可将自己的疑问放在平台上寻求帮助。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在线交流了解学生在观看视频及课下练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将典型问题整理出来,然后为组织课堂活动和实施探究性教学做好准备。

4.微视频翻转教学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综合发展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W水平是大势所趋。将微视频翻转教学应用到模具实训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懂得现代化教学的基本技术,必须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懂得课件制作、屏幕录制、视频拍摄等技术,对教师个人的业务素质提出了综合要求。另外,教师还必须具有快捷的反应能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能根据实训任务,寻求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根据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要求,积极营造、创设与模具工作岗位相关的教学情境,利用微视频,尽量拍摄从业者的真实工作环境,以情境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渐渐形成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信念。

三、构建微视频翻转课堂应注意的问题

1.视频短小精悍,吸引力强

微视频制作要先设定一个特定的、针对性较强的问题,方便查找视频。视频的长度要控制在十几分钟以内,符合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每一个通过网络的视频,要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以便学生随时控制视频播放,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翻转课堂的微视频与传统的教学录像有所不同,要尽量减少教师的出镜以及教室里的物品摆设等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画面,视频中过多的无关画面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翻转课堂的微视频应尽量能够看到不断书写的符号和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这样创设的画面情景,让人感到贴心。

3.巧设任务检测

通常在制作视频时,在每个视频的末尾应根据相应的内容,设计数个小问题作为任务。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可以通过完成问题任务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判断。如果发现完成问题任务有困难时,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视频,仔细思考哪些方面还没有理解。学生遇到的疑问要能够及时地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解决,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微视频教学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四、小结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先进教学模式 机械制图 教学质量

《机械制图》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入校后涉足工程领域的第一门课,人们将其称为未来技术人员的启蒙课,也被誉为“工程界的语言”。它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经过本教研室全体成员几年的努力,分析并总结多年来教学过程中碰到问题,我们将AutoCAD、UG、PRO/E等CAD/CAM/CAE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努力提高其绘图技能和计算机绘图速度与质量。改变了黑板和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以培养学生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为主线,制订实训项目,实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2、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读图实训和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减速器测绘综合实训项目,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

3、将教室、实训室融为一体,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课程的特点是即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在讲授投影理论部分,更多地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讲授机械图部分时,在课件中,更多利用立体模型、三维动画和三维CAD软件进行演示,以增加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技能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究机械制图课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与讨论相结合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具体内容的讲述过程中,注重空间分析、投影规律、表达特点和方法步骤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思路、解题作图有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引导式教学法:制图课程的绪论通过拆装减速器在制图实训室进行,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设备的构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练结合教学法:在学习投影作图基础部分中,教师理论讲授,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且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学生动手进行绘图及读图练习,使学生掌握正投影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地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读图、画图能力。

3、讨论、启发式教学法:在学习机件的表达方法时,通过课堂上大家讨论,方案分析比较,确定最佳表达方案,正确、完整、清晰、简洁地表达机件。

4、任务教学法:在读图实训中,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机械产品零件图、装配图的识读,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5、项目教学法:减速器测绘实训项目中,教师布置实训项目,学生制订计划,通过测绘,确定表达方案,完成整套图纸的绘制,实现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机械制图是比较适合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中,采用的是模型和挂图的方式,来解决直观问题。采用多媒体教学后,可以在课件中建立立体模型以帮助学生想象空间形体,也可以采用三维CAD软件进行现场解析机器或部件的装配、拆卸过程的教学手段。

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过程中老师通过挂图教学,是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读组合体视图,要求学生充分掌握线面的投影特性和基本体的投影特性,有时还要利用捏橡皮泥的方法或利用白萝卜切割制作实物,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对于复杂形体这样就很难了,而教师借助AutoCAD进行建模,不管形体有多复杂,都能方便迅速地制作出三维形体,制作后的形体能清晰表达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各个面、线的实际形状以及各部分的投影关系,还能对局部或整体进行自由缩放,从而使学生看清重点部分或局部细小结构的形状;还可以将形体自由旋转,观察形体在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上的连接关系,用三视图的知识分析形体,然后画出三视图。并将三视图与立体图对比,三视图想象立体图,立体图想象三视图,如此反复,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因为AutoCAD可将二维图形通过“建模”命令生成三维造型,这对刚接触机械制图的学员来讲可增加他们的立体想象能力。在设计过程发现错误或不合理的地方,可以通过“实体编辑”命令对设计的零件进行修改,可以一直修改到符合设计要求。设计完成可以将三维立体图自动生成三视图并进行尺寸标注。学生还可以利用AutoCAD中图块的功能,把多个三维实体块装配在一起形成装配体,并对装配体进行模拟装配。学生一方面能通过零件模型看到每一个装配体的真实形状,另一方面,通过装配体能看明白各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动力传动路径,从而分析出各个零件在装配体中的作用等。通过在多媒体教室的演示教学,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空间物体的认识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多进行零、部件模型的测绘,提高学生想象与动手同步进行的综合能力。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形象,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在制图研究室教师们的引导下,成立了制图协会,该协会完全以学生自我管理,从高年级的学生中,精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并进行强化训练后,组成一支优秀的辅导团队,在课后,帮助新学生更好的学习机械制图和AutoCAD,新学生想不出来图形,通过AutoCAD、UG、PRO/E等CAD/CAM/CAE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画出立体模型。同时高年级的学生也得到了更大的收获,而且制图协会每学期自发组织机械制图大赛和AutoCAD大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针对《机械制图》这门课的特点,我们分两个学期来完成课程任务,采用的考核方式是:第一学期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再结合成为总成绩;第二学期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50%,计算机绘图占总成绩30%,再结合成为总成绩。

最后通过不断地开发、完善多媒体课件,保证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增大教学信息量,节省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