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蛇添足寓言故事范例6篇

画蛇添足寓言故事

画蛇添足寓言故事范文1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个痛快。这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 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再想显示自己的本领, 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还洋洋得意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 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么?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 他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画蛇添足寓言故事范文2

关键词:成语;对外汉语;教学

如何掌握成语对留学生学习汉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留学生往往因为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了解,造成了对成语真正含义的曲解和误解,导致留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比如,“对牛弹琴”这个成语,从字面上看,仅仅理解为对着牛弹琴,则很难想到这个成语实际上是在说弹琴的人把一头不能欣赏音乐的牛作为演奏的对象,比喻对愚蠢的人说话或者讲道理不看对象。由此可见,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的文化因素,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所以,我认为,对留学生汉语成语的教学应该采用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这也就是“溯源教学法”。

溯源教学法主要是从成语的来源入手。汉语成语是在千百年历史演变中慢慢形成的,通过分析成语出现的背景、发生的地点与发生的事件,再让学生明白成语的真正意思以及后来出现的引申意,这样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成语经历了漫长的衍变过程,但有五个主要来源,我在这里归纳为文学作品、寓言故事、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和宗教典籍。下面我就对这五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第一,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成语通常比较抽象,如果不知道出处,则很容易出现使用上的偏误。如“行云流水”,这个成语出自苏轼《答谢民师书》:“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通过出处我们可以看出“行云流水”实际上是形容书法、书画自然流畅,挥洒自如,而后引申出的形容事物流转不定、易于消逝的意义。

第二,通过寓言故事总结出的成语的特点时大多会有很深的寓意。这类成语大多从形式上就可以判断出大致的故事内容,但是不明确知道寓言故事具体发生的原因、时间、事件等则很难理解成语所要表达的隐含意义,即成语的寓意。如“画蛇添足”,如果从字面去猜,这个故事可能讲的就是一个人画蛇的时候给蛇添上了几只脚,那么就有可能把故事的意思理解为画画的人不知道蛇没有脚,讽刺人缺乏常识,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错误。但知道这个寓言的完整内容的人,则很容易接受这个成语实际上是在讽刺那些做多余事情的人,使得结果反而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第三,反映历史故事的成语,其来源与寓言故事基本相同,都是对一个故事的精要概括,但是寓意不像寓言故事那样隐晦,在理解上可能不会出现太大的歧义。如“纸上谈兵”,故事说的是一个叫赵括的大将,他对兵书上的知识十分清楚,但是只知道按照兵书生搬硬套,不懂得实际战场的形势变化,于是在一次战役中被敌人轻松击败。通过对故事的了解,这个成语是形容那些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作出改变的人,要我们懂得处理事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

第四,神话传说这一类的成语故事,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这就要求如果想要了解这一类的成语故事,必须先了解这一类成语中的主人公是谁以及他在人们口中流传的事迹。如“夸父追日”,想要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必须首先了解夸父是谁。其次,要了解他为什么追日,并且通过人们对这段故事的描述也可以清楚了解夸父这个人物形象,了解到这些信息,也就不难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了。

第五,与宗教典籍相关的成语,它的特点是和中国本土的佛教和道教有较大的关系,但是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经典在理解上本来就透露着禅机,不好领会,所以这一类成语对留学生而言也会在理解上产生一定的障碍。如“醍醐灌顶”,这个成语出自《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这句话本来就表达得比较晦涩,如果仅从字面上翻译过来,还是不能很好地领会其中含义。对于这一类成语的教学,我认为,除了要对成语的出处进行讲解,还要对出处的意义进行简单的解释,这样才有利于留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参考文献:

画蛇添足寓言故事范文3

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总结: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2、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总结:置之死地而后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3、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总结: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4、画蛇添足

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画蛇添足寓言故事范文4

阅读需要操持,操持需要认知。“双向的互动”构成了阅读的基本形态,“对话式的言说与倾听”则是阅读的本质特征。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不间断的“三国四方”的对话或会谈,“三国”即教师、学生、文本,加上教科书编者就是“四方”。其中,最具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又无疑是阅读的文本。借文本探究,倚文本拓展,原本就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如何用(选)不同类型的文本来优化阅读教学就越发重要了。

我国古代的寓言博大精深,尤其是先秦著述中的许多寓言业已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成语,可谓丰富之至。围绕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来考虑,强化与寓言对话式的阅读,应当说是颇有意义的。

首先,寓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最为突出。其所要表达的基本上不是故事本身的存现或可知,而是将整个故事作为一个比喻或一种影射,或以此喻彼、以小喻大;或以古喻今、以近喻远,藉此传达某种观念或事理。读解寓言把握寓意,无论是审美还是审丑,与言语、修辞相关的应用能力总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寓言假故事寓哲理又往往具有多元多向性。如果说表层寓意只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而发,属于“个别的”,那深层寓意就很可能反映的是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社会情态或精神现象,乃至某个民族或整个人类跨越时空所共有的思维积淀。能否读解出其中的道道,表现出个人的见解,探究能力如何无疑是关键。

再就是,寓言故事大多既形象、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耐读。虚拟的故事却能够巧妙地观照住历史和现实。因此,从分析语言的表达到用好表达的语言,皆有益于学生剖解与参照。同时,许多穿插于文本中的寓言,其独特的表述效能,对激活学生写作的构思、优化作文的叙议,都可以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基于“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寓言的对话式阅读也是有层次、讲梯度的。一是可以与寓言进行“认同式对话”,在固有中求证,即侧重于对寓言通常寓意的提取及认定;二是可以与寓言进行“商榷式对话”,在质疑中探寻,即对寓言通常的寓意做多角度辨析并提问;三是可以与寓言进行“辩驳式对话”,在批判中立论,即对寓言故事的内涵或外延重新界定并对寓意作逆向评定。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根本在于有创新,发散思维又正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而寓言文本形象大于思想的典型性,又正好为发散思维提供了独特的蓝本,从而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法可依,有路可循。具体地讲,可以结合寓言寓意的特点,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应用、审美、探究的能力。

一是由表入里的层面剖析。

像“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守株待兔”这类学生普遍熟知的寓言故事,拿来作一番由表入里的寓意剖析,无疑可以提高学生了解事物、认知事物的思辨能力。

“刻舟求剑”的故事,表面上看是在讽刺那些思想闭塞、固执拘泥的人,进一步分析就会看出它实际上是在嘲笑那些顽固守旧、反对革新者,而其告诫人们要懂得运动与相对静止之哲理关系的寓意就更深一层了。

“画蛇添足”的故事,看似是要说明假如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会把事情搞坏,但如果稍微理性地分析一下,就可以从中挖掘出它的更深一层的寓意――取胜者应适可而止,不可因贪多而走向反面,从理论上说就是要懂得主观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多跨一步也会变成谬误。与此同时,也不妨作进一步的追问和剖析:给蛇添足的想法是打哪儿来的?是因为不认识蛇,还是想把它画成更高级的龙的样子?

再看“守株待兔”,表层寓意是讽刺那些企图不经过艰苦努力而侥幸获得成功的人;中层寓意是嘲笑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政治上的保守派;深层寓意则是告诫人们要认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二是顾此及彼的角度分析。

无论是要看清某种客观事物,还是要表现某种主观意向,注重多角度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寓言寓意多向多面的特点可以激活学生认知、表述、阐发的角度。

像“滥竽充数”的故事,我们通常都是着眼于“滥竽”来评判,认定没有真才实学的人靠蒙混骗人是不行的,即不应以次充好。可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寓言不也讽刺了像齐宣王一类的昏庸者吗?齐宣王不昏庸,南郭先生又何来“充”的机会和效果。同时,也可以从南郭先生周围的乐工这一角度进行侧向思维:乐工与南郭先生相安无事,不敢揭露事情的真相,说明了不正当的人际关系的危害性。

与此类似的还有诸如“狐假虎威”“买椟还珠”等寓言故事。从“狐假虎威”中,既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也应当分析出老虎的昏聩;而“买椟还珠”的故事则似一把具有双重讽刺作用的双刃剑:既可以说是对买者只重形式忽视内容的一种讽刺,也存有对卖方只重手段忘了目的的批判。从卖方说,为了卖出宝珠,把珠盒“包装”得富丽华美,结果将买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珠盒上而事与愿违,这就说明做事应注意目的,不可主次颠倒。从买方说,有眼无珠,被华美的珠盒所眩惑,只重形式,忽略内容,以致取舍不当。可见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看清本质。否则,就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还有像“黔驴技穷”的故事,从老虎的角度或立场出发,寓言告诫人们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貌似强大的对手所吓倒,同时也讽刺了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恶势力;而从驴子的角度来分析,寓言又警示人们,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谨慎地应付不利的环境,不要“出技以怒强”,这是从消极的一面去理解,从积极的一面去认识,这则寓言也讽刺了缺乏自知之明的人。

三是或是或非的取向辨析。

这一点,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一文,独具见地,颇有启发。当然,中国的传统寓言故事,其可辨析的内蕴也毫不逊色。就拿“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说吧,本来用以赞美真诚专一、敢于藐视困难――可谓寓意之一,也可用以赞美苦干实干、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可谓寓意之二,还可说明对任何问题都要辩证地看――可谓寓意之三,但与此同时,也可以从完全相反的方面提出诸如“与其搬山,何不迁屋?”“为什么愚公听不进不同意见?”“不从实际出发会有什么结果?”“‘山不加增’的说法符合科学道理吗?”等问题。

“塞翁失马”的前前后后,较好地体现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的认识观。其中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也是符合辩证法的,但如此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却又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有悖科学观的。因此,应力求考虑周全,处事谨慎,多一些准备,少一点幻想,一旦面临祸患,方能安之若泰,处变不惊。

还有像“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的自告奋勇固然可敬,但为什么非得到关键时刻才让如此的人才挺身而出呢?平原君在识人用人方面显然有很大的失误,他不但没能发现毛遂这样的人才,而且亲自遴选的另外十九位又皆为平庸无能之辈。毛遂自荐的“是”与平原君识人的“非”,正是这一故事最可咀嚼之处。

再来看“望洋兴叹”,我们不仅可以从中认识到不知自我浅陋而盲目自满、自足的可笑,也能从一个“叹”字上看出扩大视野的好处。河伯因不知而陶醉到由望洋而兴叹的过程,可以引发出许许多多有关是是非非的联想或评价,诸如“河伯的自我陶醉难道与百川(大大小小的河流)的‘灌’就不无关系吗?”“望洋之后是不是就能保证再也不会‘见笑于大方之家’了?”等等。

画蛇添足寓言故事范文5

1、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2、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3、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4、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5、亡羊补牢: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6、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7、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8、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9、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10、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11、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12、完壁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13、缘木求鱼: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14、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15、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16、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17、打草惊蛇: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18、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19、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20、黔驴技穷: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21、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22、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23、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画蛇添足寓言故事范文6

1、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2、狐假虎威:假:假借;凭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人。

3、刻舟求剑:舟:船;求:寻找;寻求。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4、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5、画蛇添足:画蛇时添上脚。喻指徒劳无益;多此一举。

6、庖丁解牛:庖丁:厨师。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7、滥竽充数:滥:与真实不符;竽:一种簧管乐器。不会吹竽的人冒充吹竽行家;混在乐队中凑数。比喻没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或以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表自谦。

8、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狭小;见识有限。

9、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10、黔驴技穷:黔:今贵州省;穷:尽。黔地的驴;本领穷尽了。比喻极为有限的一点本领也用尽了。

11、买椟还珠:椟:木匣;珠:珍珠。买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却退还了匣子里的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12、亡羊补牢: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13、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陈国的一个人;好:爱好。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并非真正地爱好它;甚至畏惧它。

14、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15、掩耳盗铃: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16、杞人忧天:杞:古时国名;忧天:担心天塌陷。杞国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寝食不安。比喻不必要的或毫无根据的忧虑。

17、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18、井底之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