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总结范例6篇

超越自我总结

超越自我总结范文1

——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尼采在西方文化史中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通过宣告上帝之死而摧毁了传统的精神哲学,建立起一种现世的和个体本位的生存实践哲学,并因此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潮大都可以在尼采那里找到渊源。超人学说作为尼采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作为尼采的传世之作则是这种影响的具体发源地。他在这部著作中以诗的语言创造出了超人这个理想存在,指出人类作生存的目标就是向此理想存生自我超越,而与这种超越运动相应,人类需要全新的社会关系和全新的道德,并且赋予婚姻、死亡和个体的自我超越经全新的生存论—本体论意义。我在本文将从生存的超越性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根据《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这部著作评价尼采的超人学说,在生存论—本体论层面上指出这种学说的超越性的欠缺,为建立真正属人的超越理想做准备性工作。

尼采的超人学说的超越首先在于使人类的超越理想从天上回到大地,因而恢复了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

尼采提出超人理想的直接目的是否定上帝。他是在宣布上帝之死的同时提出超人理想的。尼采否定上帝的根本原因在于关于上帝的说教颠倒了人类与其超越理想的关系:上帝作为人类的超越理想是人类的作品,是属人的理想存生,但关于上帝的说教却把上帝当作绝对不可超越的超越性,人作为上帝这一理想存在的作者被当作上帝的作品;上帝作为人类的超越理想本是人类超越性的标志,却被关于上帝的说教当作人类失败和无能的表征。尼采认为这种颠倒了人类与其超越理想关系的说教必然压抑人的超越性:“上帝是一个信仰:这信仰使直者曲,使立者倒。” 这种颠倒使人类的超越理想脱离人类,因而似乎存在一个绝对完善的彼岸世界,它将人作为肉体筑居于其中的大地规定为无价值的。尼采认为事实上一切都属于肉体和大地——实践者和实践者筑居于其中的世界。查拉斯图拉之觉醒首先在于领受到了人类与其超越理想的原初关系:“从前,查拉斯图拉如同遁世者一样,把他的幻想掷到人类之外去。那时候他觉得世界是一个受苦受难的上帝的作品。”;“唉,兄弟们,我创造的这个上帝,如其他神们一样,是人类的作品与人造的疯狂。” 因此,上帝和彼岸世界都是人类的作品和人类的错误。人作为肉体由于对自己和大地失望而虚构一个彼岸世界并幻想筑居于其中,但它不过是属于肉体和大地的幻想。

既然一切都属于肉体和大地,那么,就应该恢复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创造出属于肉体和大地的理想存在,经使人类现实地向之自我超越。尼采将这种属于肉体和大地的超越理想命名为超人:“超人是大地之意义。让你们的意志说:超人必是大地之意义罢!” ;“我将把生存的意义教给人们:那便是超人,从人类的暗云里射出的闪电。” 他认为创造出这种属人的超越理想对于人类是至关重要的:“人类给自己决定目的地时候到了。人类栽种最高希望之芽的时候到了。”

人类的任何超越理想都将人类的实存规定为欠缺。上帝当然是这样:人类相对于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来说是不完美的——原罪本质上人类面对上帝立场时的不完善罪。但是上帝作为人类的超越理想遮蔽着人的本质:人类的超越理想乃是人类按之创造自己的蓝图,因而应当是生存实践的目标,然而上帝不是这样的超越理想——人不能按着上帝的形象塑造自己,只能作为上帝不完善的创造物意识到自己的原罪,通过对上帝的虔信来拯救自己。尼采的超人理想虽然也将人类规定为欠缺,便超人作为大地的意义乃是人类按之塑造自己的目标,人类可以通过自我超越创造出超人,因此,面对超人立场是比面对上帝立场更原初的立场方式。人类实践的目标就是实化这个超越理想:“我的兄弟,这走在你前面的幻影,美丽于你;你为什么不把骨与肉给它呢?” ;“让将来和最远之物成为你今日的动机吧:你应当爱你的朋友身上的超人,作为你存在的理由。”

对于尼采来说,爱超人与有人类是一回事,因为超人是人类进化的超越目标。爱人类就意味爱超人,亦即热爱人类的自我否定:这种自我否定是对生命神圣的肯定。而且,人类因为作为一个类有了自己的超越理想而更现实地成为一个类。尼采认为诸神和上帝是民族的目的:“直到为它们只属于某些特定的民族,而超人则是全人类的目的。他称之为第一千零一个目的:“直到如今,我们有一千个目的,因为有一千个民族。但是套在一千颈项上的链索与一个独一无二的目的还没有;人类还没有目的呢?/但是,告诉我,兄弟们:如果人类没有目的,那也就没有——人类吧?——” 因此,尼采提出超人这个属于人类的超越理想是为了使人更加现实地成为一个类,并作为一个类自我超越,实现大地的意义。

尼采的超人学说之超越性其次在于超越了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指出了与超人理想一致的新型社会关系——创造者与创造者的联合

上帝本质上是圣化了的精神。这种圣化的原因既在于没有意识到精神是身体的自设计功能,更在于阶级社会精神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由于从事精神生产的人是总体社会实践过程的设计者,因而统治着总体社会实践过程,而那些直接从事物质操作的人们不过是实现他人设计的工具,所以,精神生产便以总体社会实践过程表现为本原性的,似乎具有不依赖于物质运动的精神存在——非被创造但又创造一切的上帝形象就这样诞生了。上帝是宇宙的总设计师,理所当在规范着人的生存。所以,关于上帝的说教是建立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之上的。由于常人不能透彻地领受上帝的旨意,因而对上帝的信仰便现实化为对上帝使者的信仰。这样关于上帝的说教便支撑着阶级社会的基本结构——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尼采创立超人学说的目的就在于用超人这一属于现实世界的超越理想代替上帝,摧毁关于上帝的说教所支撑的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创造新型的社会关系,使具有独立设计自己生存道路能力的个体诞生。尼采所塑造的查拉斯图拉的形象不再是导师的形象,他不需要进行统治,因而也拒绝被他人所服从,信徒在那里是没有价值的:

“你们说,你们信仰查拉斯图拉,但是对于查拉斯图拉又有什么关系!你们是我的信徒,但是这对于一切信徒又有什么关系!

你们还不曾找到自己:你们先找到了我。一切的信徒都如此,所以一切的信徒都不值什么。

现在我命令你们:忘找了我而找寻你们自己;我等到你们背叛了我的时候,我再回到你们这里来。

真的,兄弟们,那时候我另眼寻找我的失去者,我会用另一种爱来爱你们。” 这另一种爱便是创造者对创造者的爱。对查拉斯图拉说,脱离肉体的精神是不存在的,精神不过是肉体的自设计功能——活动,因此,更切近人的原初本质的生存方式应当是超越统治与服从二分法之上的:具有自己意志之手的身体—个体是自己的导师,而身体—个体之间的原初关系是他们所作为创造者的联合。尼采借查拉斯图拉之口明确宣告了这一点:“创造者所寻找的是同伴们,而不是死尸,也不是羊群或信徒。创造者所寻找的是共同创造者。他们把新的价值写在新的表上。” 创造者与创造者的联合建立在创造者本体论意义上的孤独——独一无二——的基础上。这种新型的联合方式是对阶级社会统治与服从二分法的超越。它是面对超人立场的立场方式,而超人作为人类目的之诞生与个体的诞生是一致的。个体的普遍诞生形成着新的族类,而这乃是真正的神性:“需要一种新的高贵,许多高贵的人们,许多种高贵的人们还缺乏呢!或者如我从前在比喻中所说的:那正是神性,有着诸神而没有上帝。” 因此,个体作为面对超人立场的创造者乃是没有什么预先限制其超越性的超越者。面对超人立场这一原初立场方式,需要的正是这种超越者与超越者的联合。

面对超人立场这一原初立场方式使个体将自己作为超越者确定下来。以超人为目标的实践必然使个体相互超越,所以,个体作为创造者的共同创造关系创造着他们之间的距离。尼采因此认为人类是不平等的:“我不愿意被杂在平等之说教者一起而被视为他们之一。因为正义告诉我:‘人类是不平等的’。同时他们也不应平等!如果我不这样说,我的对于超人的爱何在呢!/他们应走在千百条桥上,忙着向未来去;他们争斗着而愈不平等些:我的大爱要我如是说。” 这里所说的不平等乃是面对超人这一超越目标的不平等,因而是生存论一本体论意义的不平等即个体所达到的生命高度不同,而非法权意义上的不平等。创造者的共同创造关系本身就意味着自我超越的大竞赛。这种大竞赛使个体相互超越着走向超人。新型的联合意味着联合中的冲突。这种冲突乃是超越者与被超越者的冲突,而由于被超越者在冲突中成为超越者的阶梯,所以,这种冲突乃是登梯者与阶梯的冲突:“生命想用的大柱和阶梯把自己建筑在高处,它渴望辽远的地平线和幸福的美,——所以它需要高度!/因为它需要高度,所以它需要阶梯,需要阶梯与登梯者之冲突!生命要升高,而升高时,它要超越自己”。 由于个体向超人这一超越目标的超越运动是无止境的,所以,任可人都注定要被超越而成为阶梯。尼采嘱告人们:“别怨恨那登在你们之上而达到了自己的高度人。” 创造者这种联合中的冲突使人类个体在相互超越中走向超人,达到新的高度,在使万物更加完满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完满,最终形成更美好和强壮的族类。

三、尼采超人学说之超越性还在于赋予婚姻、死亡和个体的自我超越以生存论——本体论意义,指出个体实现超越理想的具体道路

超人理想需要个体建立新型的联合方式,而这又是与个体日常的生存实践一致的。尼采在社会结构和个体实践两个向度上探讨了人类的自我超越运动。他对后者的探讨奠基于一个原初命题:人是自我设计着的身体。由于超人诞生于不断上升着人类,而人是肉体存生,所以,超人作为肉体存在诞生于作为肉体存在的人。人作为自我设计着的身体生产着以身体为中心的世界,因而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回到这个生产着身体。人作为身体生产作为身体的人是一切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简言之,人的自我生产活动是一切生产的中心和目的,当然也是实现超人理想的关键。尼采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探索个体实践与超人诞生的直接关系,首先赋予结婚以生存论—本体论意义:“我所谓结婚,是一对人的意志去创造一个高于他俩的人。”;“你应当创造一个高等的身体,一个原始的动作,一个自转的轮,——你应当创造一个创造者。”;“你不仅应当向前绵延你的种族,而且应当向上地。让结婚之园帮助你吧!” 结婚作为创造生命的冲动是生命自我超越的关键环节,因为更完美的生命只能诞生于对下一代人的创造。超越最终体现为代际超越。在当下进行创造活动的个体也许注定无法将自己创造为超人,但可以将自己创造为超人的祖先:“兄弟们,那也许不是你们自己!但你们能把自己变成超人之父亲与祖先:让这个是你们最先的创造吧!” 婚姻之神圣就在于通过创造一个高等的身体而指向超人,因此它应当是生命之胜利和大地意义之实现。由于婚姻担负着如此神圣的生存论—本体论使命,因此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实现婚姻的意义。尼采向人们提出一个严峻得近于残酷的问题:“你年青,你希求着孩子与结婚。但是我问你:你配希求一个孩子吗?/你是不是胜利者,自克者,你的热情之统治者和你的道德之主人呢?我如是问你。” 如果通过结婚诞生的不是高等的身体即新的创造者,那么,结婚就不是生命的胜利,而是生命的失败,因此是与大地意义实现正相反以对活动。尼采希望人们领受到婚姻深刻的生存论一本论意义,但负起对人类的责任,使结婚成为生命的胜利:“我愿你的胜利与你的自由希求着一个孩子。你应当给你的胜利和你的解放建造活的纪念碑。”

面对超人立场这种原初立场方式不仅需要个体领受到婚姻神圣的生存论—本体论意义,而且应当学会死得其时,亦即使自己的生命在枯萎之前胜利地终结,因而使死亡为对于人类目的之积极肯定。诞生与死亡是生命的两个极点,因而对于实现大地意义是关键的。为了使更完美的族类诞生,既要使生育成为人类的自我超越活动,也要赋予死亡以生存论—本体论意义,因而通过个体学会死得其时而肯定向上绵延着的族类整体:“完成者胜利地死去,一些希望者信誓者围绕着他。” ;“我什么时候要它来呢?——凡是有目的有继承者的人,要在利于他的目的与继承者的时候才招死来。” ;“让你们的精神与道德在痛楚中放射一线最后微光,象鲜红的落日照耀地球吧:否则你们的死会是一个失败了。” 死得其时是个体对自己生命神圣的否定,对于人类的目的与大地的意义则是一种积级的肯定。这与那些死亡的说教者对生命的否定是两回事。

生和死是生命两个极点。两个极点之间则是个体作为身体的生存实践过程。面对超人立场要求个体使这过程成为指向超人的上升运动。尼采因此赋予个体的自我超越以生存论一本体论意义,认为它是走向超人的实践。自我超越首先要求个体否定自己:“你会成为你自己的异教徒,巫者与卜者疯者,与怀疑者,渎亵者与恶徒。” 查拉斯图拉明确宣布了作为个体的超越意志:“唉,我对于这些高等人和最好的人已经厌倦了;我渴望从他们的‘高处’上升得更高些,直达超人。” 个体的自我超越实现着大地的意义,而大地的意义是人类给予的,诞生于人创造价值的运动,所以,个体必须对价值进行重估:“人类为着生存,给事物以价值。——他们创造了万物之意义,一个人类的意义,所以,他们自称为‘人’,换言之,估价者。”;“价值的变换,那便是创造者的变换。创造者必长破坏。” 重估一切价值的目的是通过创造赋予万物以新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创造是对人筑居于其中的世界的创造,它最终回到作为中心的创造者而成为创造者的自我创造过程。对创造者的创造是一切创造的终极目的,为此付出的一切代价都是值得的:“创造——这是痛苦之在拯救与生命之安慰,但是为着创造者之诞生,多量的痛苦与多种的变形是必要的。” 个体的自我超越使个体成为孤独者——独一无二的人。这些超越者因升高和发光而照耀世界,实现着属于大地的道德。属于大地的道德以超人为终极理想,因此,是否利于走向超人是判断道德之价值的终极尺度。尼采认为个体应该珍爱的唯一的道德是超越的道德。超越者因为生命的丰盈而赋予万物以价值,使万物更完满地生成。超越的道德是给予的道德,要求个体向世界贡献自己。这种给予是健全而神圣的自利:因为给予的爱而估价一切价值。与健全而神圣的自利相反的是贫乏的自利,这种自利者围绕着给予者的桌子爬行,总想偷窃。尼采认为这种珍爱唯一道德的人、自我超越者,才配需求一个孩子,才能死得其时,才能把自己创造为超人的父亲与祖先。尼采借查拉斯图拉之口寄予自我超越着的个体以无限的希望:“你们这些今日的隐士,你们这些隔绝地住着的隐士啊,有一天,你们会成为一个族类:你们精选了自己,将来会有一个族类出自你们:从这个族类里再诞生超人出来” 。

尼采通过赋予婚姻、死亡和个体的自我超越以生存论—本体论意义而指出了走向超人的具体道路。人类的超越理想不再是人只能崇拜的对象,而是人通过生存实践向之进化的具体目标。所以,尼采在指出走向超人的道路时进一步恢复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

四、尼采超人学说的主要欠缺于未能领受到超人是永恒的理想和没有正面肯定人梯的价值

尼采的超人学说在超越了先前的超越理想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欠缺。这欠缺首先在于没有领受到超人是永恒的理想,而将超人当作有朝一日会诞生的实在,此实在因超越人类而成为更高级有存在者。我们曾将人定义为设计存在的存在者,并且,人作为设计存在的存在者所设计的归要结底是他的生存,因此,人总会设计出超越他的当下实在的理想存在;当此理想超越人作为类的实存时,它便会被认作超人类的。诸神、上帝、超人都是这样的理想存在。超人学说高于神话和宗教之处在于领受到了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即人生存实践的目标,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但是尼采没有领受到:(一)就人是设计存在的存在者这一本质性的立场方式来说,人是不可超越的,因为设计存在的存在者是最高级位的存在。超人不过是人作为本质上可超越的存在者的超越理想,仅仅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即使人超越自身而变得更加完满,但就他是设计存在者的这一点来说,他仍然是人。(二)超人作为人的超越理想是不能实化的,因为无论人怎样现实地超越自身,他都是设计存在的存在者,而且会在完成这种超越的同进设计出新的超越理想,换言之,设计出超越理想作为自己的实践目标是人生存的本质结构,人与他的不断诞生的超越理想之间具有永恒的距离。(三)因为超人等将人规定为永恒欠缺的超越理想属于人的生存结构,所以,人归根结底是被自己规定为欠缺的,而他作为自我规定为欠缺的自足性宇宙是永恒的目的性存在。尼采没有领受到这些,错误地将超人当作人生存的终极目的,人反倒成为超人诞生的桥梁即手段:“人类是一根系在兽与超人间的软索——一根悬在深谷上的软索。”;“人类之伟大处,正在于它是一座桥而不是目的,人类之可爱处,正在于它是一个过程与一个没落。” 这在理论上是个严重错误,而在实践中会造成巨大的生存悲剧:(一)既然超人是必然诞生的实在者,那么,人作为目的性存在的地位就被取消了,这样,超人学说就与关于上帝的说教在否定人这一点上殊途同归了。尼采作为基督教的死敌仍没有超越基督教设定某种高于人的存在这一传统。(二)既然人类是注定要被超越的,超人将从精选的族类中诞生,那么,非精选的族类即没落者必然只能崇拜和服从精选的族类,统治和服从的二分法必然在不同的族类之间重新建立起来,因此尼采又恢复了他试图打碎的社会秩序。

超越自我总结范文2

根据党委工作安排,在党支部的精心组织下,我认真学习了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经过扎实学习、认真研讨,我对来陕考察的重要讲话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结合工作实际,现将学习的思考总结如下:

一、深学细学,充分领会思想精髓

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语重心长,通过这几日的学习,深刻感受到对陕西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家乡人民的关心厚爱。重要讲话,既分析我省改革发展的困难挑战、又指出追赶超越的重大机遇,既明确当下必须完成的任务、又指出长远发展的目标,为做好陕西新时代各项工作提供了思想武器。

来陕考察时提出的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要求,与2015年来陕视察提出的追赶超越要求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指明了陕西新时展的总体目标。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必须严格贯彻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全面准确把握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到新时代追赶超越不是单纯追求总量的增加,而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内涵式发展,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要深刻认识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上。对此,我们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学校的事业发展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放到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之中来谋划,坚定不移沿着指引的方向前进,始终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精心谋划,科学制定追赶超越新路径

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提出的五项要求,即是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科学路径,也是我校事业发展、学科建设发展的明确方向和具体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十四五”规划之际,我们更要以的重要讲话系统谋划学校师资工作的未来发展,准确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

在谋划师资工作追赶超越新篇章中,要按照提出的“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等要求,增强工作改革创新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在教师师德建设、人才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提升等各方面开拓创新、实现新突破,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真抓实干,多措并举,奋力实现师资工作追赶超越

超越自我总结范文3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xx年公司前台文员个人年终总结

时光飞逝,

xx年已接近尾声,此刻我们为xx年度总体工作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一年,我们忙碌的同时又是充实的,是团结拼搏的又是成果丰硕的,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公司前台文员个人年终总结。

回顾这一年度工作,我依然是在困难与学习中成长而来。

一、自我发现,自我超越

首先我想说说我对超越的理解。超越自我不是封闭自我,要懂得只有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才能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就必须先“自我发现,解放自我”。这里的“解放自我”是要突破自我的狭小空间,进入开放性的学习,学习他人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学习他人我所没有的先进思想。但也不能把别人的想法硬套在自己身上,更通俗一点,就是说不能人云亦云,结合自身状况来突破要实现自我超越,就不能满足于现状。我要不断的给自己指定新的目标,长短结合,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有了方向、动力,自然就有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和生活热情。

这是我从这一年的培训中所得到的启发。结合实际我也在工作中运用了这些道理,以前从不会多想,遇到事情能避则避,现在我清楚的体会到事情不解决它永远存在,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只有主动去沟通去了解清楚事情的前后过程并想出解决方案才能把事情解决完美。现在遇到难题都会多想想,有哪几种方法可以解决?而不是抱着挨批的心态,做一件事有很多种方法,领导批评我是因为我没有把结果做好,而我自身也没有在过程上努力,这是我领会最深的。以前做错事挨了批评就这样过去了,现在发现自己做错事都会反思,前因后果的反思,直到深记在脑海里。已至下次不容再犯。

我记得有堂课是讲“我是谁?”:执行力,主动力,要认清自己。个人觉得这在工作中很有帮助,只有不断重复的问自己是否做到了这几点才能去谈超越!塞涅卡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活着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如果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颗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我很清楚的知道我不想随波逐流,所以我必须认清自我超越自我,向着我的那道光勇往直前!

二、收获并快乐着

来到金光华,我感到很幸运,应该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公司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能够发挥我的潜能。也学到了我以前从不会涉及到的东西。回顾这一年,感觉特别充实。这一年让我更加认识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前台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公司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同事学习工作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各种书籍,充实自我。公司组织的各种培训,让我收获颇丰。现在想来也都记忆犹新。“有笑有泪,学着团结,心存感恩,接近成功”等等

有个老师说过“将成功灌于心志中”。而那几个定律也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之中“习惯定律,情绪定律,反转定律还有实践重复定律”

一直支持着我做到

“思想进步,严于律己不断学习,提高能力

快乐阅读”。

最近我一直在看一本书“活在当下”,每天也在问自己今天活在当下了么?欲念多,快乐少。一个人不可能没有欲念,否则都成佛了,关键是在于怎么去把控和利用。减少欲念或者放下一些欲念,可能是获得快乐最简单的方法。欲念和快乐是相关的,快乐是一种心境,发自于内心,和自己的心态切实相关。

超越自我总结范文4

宗教与哲学中有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澄清,我们就无法透彻地理解宗教与哲学。“超越”与“信念”以及“预设”的关系就是这样的根本性问题。

1.问题的提出

(1)超越问题

这种意见是建立在这样一种逻辑的基础之上的:只要具有超越性的就是宗教或具有宗教性,因为只有宗教才有超越性;儒学具有超越性,因而儒学也是一种宗教,至少可以说具有宗教性或宗教精神。本文的任务不在说明儒学究竟是否宗教,而在澄清:是否只有宗教才存在超越性问题?超越性的实质是什么?它的观念前提是什么?

我们注意到,“超越”并不仅仅是宗教的专利,它与哲学的“超验”、“先验”问题直接相关:它们都是transcend一词及其一系列派生词的汉译,依其使用场合的不同,宗教上译为“超越”,而哲学上则通常译为“超验”、“先验”。现今西方哲学研究者从先验哲学的角度讨论胡塞尔现象学的transzendental(先验论的)问题,而中国哲学研究者则从宗教精神的角度讨论儒学的“超越性”(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nscending)问题,他们往往自说自话,结果造成了一些理论混乱而不自知。当然,这并不仅仅是汉语翻译当中带来的问题,西方人自己仍然有这类纠缠。例如胡塞尔的现象学,一方面坚决拒绝任何“超验存在”或者“超越性存在者”(Transzendenz),另一方面却竭力主张“面向事情本身”,也就是“还原”到“先验意识”(Transzendental bewusstsein)。其实,哲学的“先验”、“超验”与宗教的“超越”语出同源而相通;先验和超验也是某种超越,尽管不是宗教式的超越。

(2)信念问题

这是一个人们很少谈到的问题:超越问题与信念(Belief)问题是密切相关的。迄今为止,人们在谈论超越问题时,很少想到它与信念的关系。然而事实上,不论宗教还是哲学,凡超越都是基于信念的。因为超越就是超出自身,追求某种超越性存在者。然而这种超越性存在者,无论上帝还是理念、天、道、至善之类,总之,任何终极性存在者,其存在本身都是不可求证的,而只是一种信念。信念就是“相信”某物存在。没有这种信念,就谈不上超越,乃至于根本就不会产生任何超越的意图。一般来说,超越追求基于两种基本的信念:一个表现为事实判断,即相信它是存在的;一个表现为价值判断,即相信它是纯粹的、绝对的、至善的等等。事实上,人之追求超越,是必须拥有这种信念的。超越就是追求某物,而追求某物的首要前提便是相信它存在。儒家的成圣,道家的成仙,基督教的皈依上帝和向往天国,莫不基于对圣人境界、神仙世界和上帝天国的存在信念。谁也不会去追求那明知道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的东西。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信念:自我存在。追求某种超越性存在者,就要超出自身存在,其前提是我们对这两者(transcendence,existence)的存在都是深信不疑的。康德有一段著名的话与此论题密切相关:“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4]前者与对超越性存在者的信念有关,后者与对我们自我存在的信念有关。庄子虽然怀疑到底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但是他显然仍然相信有某种自我的主体存在:不是庄生、就是蝴蝶,作为“梦者”存在着。

(3)预设问题

如果说超越是基于信念的,那么信念就是基于预设(presupposition)的。以上不可求证的信念乃是我们的思维乃至行为的观念前提,这种“不证自明”的前提其实就是预设。我们的视听言动都是基于这类观念的,虽然我们不一定意识到。表现在话语中,这种我们深信不疑的作为言行的前提条件、但是没有说出来、甚至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正是典型的语义预设。我们注意到,近年来“预设”这个词语在国内哲学领域的著述中日益频繁地出现,似乎正在成为哲学思维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话语;但是另一方面,对“预设”本身、尤其是它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的讨论却付诸阙如。其结果是“预设”这个术语的大量误用,同时它对于哲学和宗教的重要意义却并没有得到适当的彰显。

“预设”确实是个极为重要、但是国内一般学术界、尤其是哲学界和宗教学界迄今罕有研究的课题。即便是在国外,较多的研究也都是在逻辑学、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进行的,而且即使在语言学界,“人们已更少地表现出关于对这些现象的逻辑分析的技术性讨论类型的兴趣。”[5]这是因为人们感到这实在是一个过于复杂的问题,以至“带来了诸多争论”;“该术语还不是清楚明白的,一方面是因为从逻辑概念向自然语言的转移并不是由一套转换演算规则支配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即便在最好情况下,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在自然语言分析中的角色也还是不清楚的。”[6]但是“预设”对于我们理解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可不予讨论。

2.超越问题的视域

讨论任何问题须事先确定其理论视域,“超越”问题亦然。

(1)个体性视域(Horizon of individuality)

首先必须确定,超越问题乃纯粹是一个关于个体的问题,或者说,它是从个体问题出发的。一切哲学和宗教问题都是发源于自我意识的,超越问题的起因乃是自我意识的某种内在紧张,而自我意识必定首先是一种个体意识。人从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自身与众不同的独特存在那一刻开始,借用存在主义的说法,他就注定陷入“操心”和“烦”“畏”之中,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存在与时间”[7]的问题:他意识到自身“此在”(Dasein)在时间上乃是非常有限的,或者通俗地说,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要死。海德格尔(Martin Heidergger)说过:“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这一属于能在亦即属于生存的终结,界定着、规定着此在的向来就可能的整体性”;“在畏这种现身情态中,被抛进死亡的状态对它绽露得更源始更中切些”;“此在在死亡中达到整全同时就是丧失了此之在。”[8]然而它所导向的却是一种超越:“能在”。“此在的死亡是不再能此在的可能性。当此在作为这种可能性悬临于它自身之前时,它就被充分地指引向它最本己的能在了”;“畏死不是个别人的一种随便和偶然的‘软弱’情绪,而是此在的基本现身情态,它展开了此在作为被抛向其终结的存在而生存的情况”;“畏所为而畏者则完完全全是此在的能在”。[9]狄尔泰(W. Dilthey)说:“归根结底,从生到死,这一关联最深刻而普遍地规定了我们此在的感受,这是因为那由死而来的生存的界限,对于我们对生的领会和评价,总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0]超越的问题,本质上是关于“不朽”的问题。西语to transcend的原义,是指“超出……范围”。 追求某种无限性的存在,首先就是超出有限性的自我存在或者“此在”。这就是超越问题的个体性原则。

(2)先验性视域(Horizon of apriority)

第二点需要明确的是:超越问题是从“超越经验”开始的。上述种种“操心”“烦”“畏”意识都是通过经验给与的,都是直观感知的“原初所与”(origin?r gebende,胡塞尔语,the primordial given)。“第一位的、‘自然的’认识领域以及该领域中一切科学的这种给与的直观,就是经验”;一方面,“我们在‘外在知觉’中对自然事物有着原初的经验”;另外一方面,“我们在所谓内知觉或自我知觉中有对我们自己和对我们意识状态的原初经验”。[11]自我意识是内在经验与外在经验对照的结果。所以,超越的最初涵义就是从经验开始而超出经验。胡塞尔现象学就是一个典型,它从自然立场(natural standpoint)的经验意识开始,然后把它“置入括符”(Einklammerung)之中“悬搁”(Epoché)起来,通过“还原”(Ruktion),在“直观”(Auschaung)中达到“先验意识”(Transzendental Bewusstsein)。唯其如此,有一派哲学是决不谈论超越问题的,那就是经验主义者。他们认为,经验之外的任何存在都是不存在的、或者是不可知的。例如现代分析哲学、如维特根斯坦认为,关于经验以外的存在理论都是形而上学的胡说。所以,最低限度的超越就是超越个体的经验存在。

(3)存在性视域(Horizon of ontology)

正因为如此,超越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存在论问题,或者叫做形而上学问题,因为它总是指涉着在个体经验存在之外的某种终极性的存在(Ultimate Being),这种终极存在作为“终极因”(the ultimate cause),作为“原初给与”,是一种“绝对的在先”(the absolute prior)——不论在时空上、还是在逻辑上。在时空上,它就是所谓“本体”(Noumenon);在逻辑上,它就是语义“预设”(Presupposition)。我们当下的经验性质的言谈,总是指涉着经验背后的某种存在承诺。为此,我们可以观念地无穷倒溯,于是,对人来说,在一种宽泛的意义上,超越问题指涉的就是一个绝对的、终极的、纯粹的“所与”(gebende / the given)。假如我们把这种原初的所与规定为感知经验,如上所述,那就不存在超越问题了;而一旦不满足于感知,试图超越经验范畴,这种所与就会因人而异,它可能是先验理性、纯粹自我意识或者心性良知、理念或者“天理”“天道”、上帝或者“天”“命”,等等。这就是典型的存在论问题了。

总起来说,超越有三个基本的理论视域:关于超越者(transcender)的个体性原则,关于超越物(transcendence)的存在性原则,关于超越方式(the manner of transcending)的先验性原则、或者非经验性原则。如西方基督教的观念,“灵魂”“获救”问题就是一个纯粹个体性问题;现世的经验生存乃是苦难,“天堂”则是一种超验性的存在;“上帝”作为超越性存在物,是一切存在的本原和本质。

3.超越的谱带

归纳古今中外的哲学和宗教,我们就可以给出一个统一的“超越谱带”(transcending spectrum)[12] ,或曰“哲学与宗教的超越连续统”(the continuum of transcending betwee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1)超越经验(transcending experience)

这是理性主义哲学的最低要求。这种意义的超越,准确的含义是指的A priori(Prior-to-origin):先验的;或者演绎的,由因推果的。与之相对的则是A posteriori(Posterior-to-origin):经验(之后)的,根据经验的;或者归纳的,由果溯因的,由事实推原理的。前者作为一种哲学立场,就是Apriorism:先验论;或者先验原理,演绎推论。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则是Apriority:先验法,或者先验性。我说它是“理性主义哲学的最低要求”,例如,虽然笛卡儿及胡塞尔的先验论只是超越经验的,他们坚决反对以任何“超验”存在(transcendance / Transzendenz)为预设[13] ;但是柏拉图或黑格尔的先验论却正是以这种超验存在或者超越存在物为其预设的,那就是他们的“理念”(Idee / Idea)。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性主义,但都是从超越感知经验开始的。

(2)超越理性(transcending reason)

这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甚至某些存在主义哲学的最低要求。近代以来的所谓“人文主义”哲学派别基本上是这种超越理性的哲学。他们被称为“非理性主义”的,乃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就其所要把握的对象来看,不仅经验、即使理性也不是初始的存在。真正原初的所与乃是意志[14]或者“生命冲动”。就其方法来看,则是直觉主义的或者“顿悟”的方法,因为他们认为经验和理性都是靠不住的。这种超越理性的哲学仍然只是“先验的”(虽然不是理性主义的),而非“超验的”,没有任何“神秘主义”的特征,因为“意志”或“生命冲动”虽然可以被本体论化(如叔本华或柏格森),但它们本身仍旧内在于意识。

3.超越自我意识(transcending self-consciousness)

这是一切非经验论的实在主义哲学、包括唯物主义[15] 哲学的最低要求。在这种观点看来,实在或物质既不是理性给与的,也不是经验给与的,甚至不是任何自我意识给与的,而是自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人的意识来说,它是纯粹外在的,也是纯粹先在的。换句话说,它承认某种“超越物”(Transcendent)。上面第一类所谈到的那种更高要求的理性主义的经验超越,例如柏拉图、黑格尔的哲学,其实也是一种实在主义,因为他们关于原初所与的预设也是某种超越经验的客观实在。所以,所谓“理性主义”,在超越问题上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反对超越性存在物的预设的,如笛卡儿、胡塞尔;一种是肯定超越存在预设的,如柏拉图、黑格尔。过去我们把前者称为“主观唯心主义”,把后者称为“客观唯心主义”。

4.超越物质世界(transcending the physical world)

这也可以叫做超越一切时空存在(transcending any spatial-temporal beings)。这是一切宗教的最低要求。中国的道教和西方的基督教都是如此。宗教的根本特征,就是以某种“超越存在”或“超越物”(Transcendent)为其原初预设。道教的超越物,一个方面是“道”,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但却不是这个作为物质世界的“天地万物”本身,而是在它之外的存在。但这还不足以成为宗教的超越,毋宁说更近于柏拉图、黑格尔的理念。但是另外一个方面,道教超越物又可以是“神”“仙”、以及由神仙所组成的彼岸世界。这就成为了典型的宗教性超越物了。西方的基督教则认为,只有上帝才是真正原初的实在存在,一切出于上帝、归于上帝。这同样是典型的宗教的超越性存在物。

5.超越任何实在(transcending any real beings)

这是佛教大乘空宗的要求。在这种观点看来,没有任何东西——包括心识、西方极乐世界、上帝或者神仙——是实在的。根本没有实在的东西,一切皆“空”,都是所谓“缘起性空”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要谈到,这种要求是不可能的;否则,反而使它失去了典型的宗教特征。

以上这个谱带似乎表明了:哲学超越与宗教超越是截然不同的。其实不然,我之所以特别标明“最低要求”,是因为某些哲学的更高追求也跟宗教一样,是试图超越一切物质世界的时空存在。例如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便是如此。这也是宗教与哲学的相通之处。在我看来,哲学与宗教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预设了这种绝对超越存在,而在于这种绝对的超越性存在者是不是具有人格神的特征,即是否具有神的“位格”(Personality)。例如佛教,即便是大乘空宗那样主张一切皆“空”的宗教,也有“佛”(Buddha)的位格。

4.信念问题

前面说过,超越基于“信念”(Belief)。通常“信念”这个词有两个使用维度:一是指向理想的,例如人们常说的“共产主义信念”;一是指向现实的,例如皮尔士(Charles Peirce)著名论文《信念的确立》里所讲的就是这种信念,它是关于存在的真理。“皮尔士概括地提出一个为信仰进行解释和辩明的科学的和实用主义的方法。而正是这个方法(皮尔士在这方面对探究和信仰的分析)构成了一种实用主义的真理理论。”[16]他讲了四种可能的确立信念的方法:“固执的方法”,“权威的方法”,“先验的方法”(理性主义方法),“科学的方法”(经验主义方法)。皮尔士作为实用主义者是赞成后者的,他说:“现实事物的唯一作用是造成信念,因为所有由现实事物刺激而来的感觉都以信念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17]当我们的意向指向未来时,那就是理性性信念;当指向现实时,那就是现实性信念。

进一步说,理想性信念基于存在性信念。我们向往天国,乃是因为我们相信它是存在着的。这里,安瑟伦的一句话颇具象征意义:“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18]稍加反思不难看出,这种信念乃是我们的日常言行、乃至宗教、科学、哲学的基础。其中有的信念是可以证明的,但是还有一些信念则是无法证明的。我们发现,对于人的行为来说,越是带有根本性的信念,越是无法给予所谓“证明”。[19]

为了更透彻地说明问题,我们且以人们通常以为最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科学为例。对于科学来说,信念就是那种作为科学活动的不证自明的前提的观念。科学以这些观念为基础,但是科学自己并不探究这些观念本身。对这些观念本身的探讨,是哲学认识论或者知识论、尤其所谓“科学的哲学”的任务。我们知道,康德(I. Kant)的哲学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这里引用康德的一段话或许是恰当的:“当人们看到一门科学经过长期努力之后得到长足发展而惊叹不已时,有人竟想到要提出象这样的一门科学究竟是不是可能的以及是怎样可能的这样问题,这本来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人类理性非常爱好建设,不只一次地把一座塔建成以后又拆掉,以便察看一下地基情况如何。”[20]信念就是科学之塔的地基,我们这里要察看一下它的情况如何。

超越自我总结范文5

稻盛和夫相信,要开发员工的潜能,必须对“潜意识”、“意愿’与“服务世界的真诚渴望”等人类心灵活动有新的理解。而大多数企业家认为员工是付薪水雇来的雇员,未能建立起整体感,也从不认为员工的自我超越与企业的关系。我前几年也是这样考虑,后来有了一定认识,也提出了公司愿景,但是在学习型组织建立的过程中,并不规范,并没有什么章法。

以人为起点

福特(Henry Ford)认为:“依我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智慧而完整的实体,都愿意为崇高的使命发挥精神力量。但我们常缺少等待结果的耐心。我们所需要的是以这股期待实践崇高使命的精神力量,来强化这样的心。我们轻率地把自己跟这精神力量切断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挖掘出这种创造未来精神力量的来源。”

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人”与企业愿景之间的关系,真的是远非付薪水换雇工那么简单。这种精神力量的创造性无可估量。

不断厘清“愿景”与现况

“愿景”(vision,愿望的景象)与一个清楚的“现况景象”(相对于“愿景”的目前实况景象)同时在脑海中并列时,心中便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creative tension),一种想要把二者合而为一的力量。这种由二者的差距所形成的张力,会让人自然产生纤解的倾向,以消除差距。自我超越的精义便是学习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性张力。

我知道我的愿景和现实差距巨大,按照上述理论,就是创造性张力巨大。但是,这种张力带给我和整个团队的是激情和能量,我们不断超越,不断创造惊喜,感到愿景越来越清晰,这个路途中很艰辛,但是那份创造的喜悦却是无可替代的。

组织生命力的泉源

欧白恩指出:“我们相信生活中高尚的美德与经济上的成功,不但没有冲突而且可以兼得;事实上,长期而言,更有相辅相成的效果。”

赫门米勒的总裁赛蒙不久前说:“为什么工作不能够是我们生命中美好的事情?为什么我们把工作看作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未能珍惜和赞美它?为什么工作不能够是人们终其一生发展道德与价值观、表现人文关怀与艺术的基石?为什么人们不能从工作中去体会事物设计的美、感受过程的美,并试着欣赏可持之恒久的价值之美?我相信这些都是工作本身就具有的。”

在现实中,往往是事业和愿景是两回事儿,甚至背道而驰。有的人希望帮助别人,却做一些赚钱很快而没有社会意义的事情,他们的潜台词是,等我赚了足够的钱,我会帮助别人的。这种把事业(所从事的的工作)与愿景割裂开来的企业家大有人在。而我非常幸运,我做的事业——创造无创高效肿瘤治疗设备,让困境中的人们燃起生命的希望,是我呵我的团队的愿景,而我们可以每天走在通向愿景的大道上,道上的风景尽收眼底,在创造愿景的同时,实现自我超越。所以经常会感恩,感恩来自上天的使命,感恩一路上帮助我们的人和事,哪怕是恶意中伤者,都心存感激,因为他们让我们更坚强。这种愿景和工作的高度一致性,是组织生命力的源泉。

打破契约关系

把人员的发展看作达成组织目的的手段,会贬低了个人与组织之间关系的价值。这里面有一项无条件的承诺,它是一种义无反顾的勇气,坚持组织真正自我超越的承诺:我们想要如此,不因为什么,只因为我们真心想要如此。这种对于组织的无条件承诺,真的能焕发出巨大的潜能。我们在二阶段结束时,只有24人报了三阶段,但是我们几个人为了大家一起走下去,无条件承诺去感召大家,结果仅有三人没参加面试,参加面试的人数增加了8人。对于没通过面试的同学继续感召,尽心尽力,无怨无悔,这样的过程已经为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契约关系远不如盟约关系更令人心悦诚服。在公司管理上是同样道理,当大家无条件承诺为企业愿景而努力,这已经是盟约关系了,我们都是主人,一定会创造无可限量的未来。

突破“自我超越”的障碍

既然自我超越的好处那么多,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和组织不愿意如此做呢?如果组织的领导者缺乏建立共同的愿景和共有心智模式,以指导其下各阶层决策者的能力,组织对“自我超越”作出承诺是天真而又愚蠢的。自我超越需要厘清愿景,需要建立共有心智模式,需要很多练习方法,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系统的工程,而不是想自我超越就可以了。而且要看清人性,不被一时的困境所困扰,安然地一直走下去。

自我超越的修炼

要发展“自我超越”,必须把它当作一项修炼——一种透过实际应用来验证的一系列练习。就像要经过不断的练习而成为艺术大师一般,以下的原理与练习是不断精熟与扩大自我超越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个人“愿景”

个人的“愿景”发乎内心。大多数的人对于真正愿景的意识都很微弱。把焦点放在真心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非仅放在次要的目的,这样的能力是“自我超越”的基石。

萧伯纳生动地表达了这个想法,他说:“生命中真正的喜悦,源自当你为一个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无限心力的时候。它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强大力量;而不是狭隘地局限于一倡,终日埋怨世界未能给你快乐。”

在有些组织中,“愿景”是一种内心真正最关心的事。在有些场合,当人们谈及人生的目标时会觉得很不自在,但当他们谈及最关心的事情时,毫无拘束。同时因为人们真正很在乎,自然会给与承诺;又因是在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因此精神奕奕,并充满热忱。于是当面对挫折的时候,他们会坚忍不拔,因为他们认为那是自己份内该做的事,觉得很值得做,意愿很强大,效率也自然提高。

经常会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激情四射?为什么总是无怨无悔?我想就是个人愿景带给我的使命感,使我充满热忱,不畏艰险。当看到患者在我和团队的帮助下减轻痛苦,甚至逃脱死亡时,那种欣慰无以言表。这些又化成激情,使我们更有力地向愿景进发。

二、保持创造性张力

愿景与现况的差距也可能是一种力量,将你朝向愿景推动。由于此种差距是创造力的来源,我们把这个差距叫作“创造性张力”。 假想在你的愿景与现况之间有一根拉长的橡皮筋(图9—1)。拉长的时候,橡皮筋会产生张力,代表愿景与现况之间的张力。张力的纤解只有两种可能途径:把现况拉向愿景,或把愿景拉向现况。至于最后会发生哪一种情形,在于我们是否为愿景坚定不移。

在做这项事业的十多年里,我经常会被这股张力所控制,出现焦虑、悲哀、气馁、绝望或担忧等感觉,很多年都处于这些情绪与欣慰的情绪交织中。通过这篇文章才知道,这是情绪张力。

情绪张力VS创造性张力

我们有室内为了舒缓情绪张力,选择降低愿景来减轻压力。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结构。一个潜藏的“未能达成目标一挫折一降低愿景十暂时纤解压力”增强螺旋,使愿景进一步降低。社会上太多抱憾的人,这些人都是进入了这个怪圈不能自拔造成的。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言:“只有平庸的人才总是处于自己最满意的状态。”

当不愿意与情绪张力相处的时候,我们容许目标被侵蚀。相反的,如果我们了解创造性张力,它将不但不会降低愿景,反而使愿景变成行动的力量。弗利慈指出:“愿景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愿景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真正有创造力的人,使用愿景与现况之间的差距来产生创造的能量。

学习这段,使我明白敢于面对目标被侵蚀,敢于承认情绪张力的破坏性,恰是行动的力量,而不能因此而降低愿景。

实现愿景的动能

创造性张力可转变一个人对失败的看法。失败不过是做得还不够好,是愿景与现况之间存在的差距。失败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可看清对现况的不正确认知、体察策略为何不如预期有效,和检视愿景是否明晰正确。 创造性张力能培养毅力与耐性。

是这样的,我们敢于触碰别人认为比登天还难的事业,基于我们从失败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坚毅,更有耐性。

真实是盟友

如果追求自我超越的第一要件是忠于自己的愿景,那么支持自我超越的第二要件便是忠于真相。二者对于产生创造性张力都极为重要。

不敢面的真相是创业过程中极多出现的状况。其实,真相才是最可靠的力量。我们在临床过程中,不断从真相中总结分析,有时真相是令人不爽的,但是在整理分析的过程中,越是不爽的真相,收益却更大。不逃避,不掩饰,让真相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

三、看清结构性冲突

曾经协助过上万人发展创造能力的弗利慈说,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有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认为我们没有能力实现自己想要的。多数人心中都有限制自己创造力的矛盾。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相信自己没能力实现真正在乎的事情。另一种阻碍自己发展的矛盾,是认为自己不够资格得到所想要的。我们应当时时警惕自己不要掉入这两个陷阱之中,并且让阻碍创造及实现愿景的这股强大的、结构性的负面力量,在我们心灵、智慧的强光照射之下无所遁形。

不承认我们能够创造,压力是最小的。当我们做了一些努力而没有达到目标时,“我不是这块料”是最能开脱自己的。“我没这个命”也是一种用宿命论来逃避创造的常用语。其实,只要我们想要创造,我们的能力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建立这种信念是要靠很多成功体验的累积,而成功体验来自于愿景。当我们知道这是结构性冲突的自然呈现时,我们更可以坦然面对了。

当我们在寻求一个愿景时,如果有无力感或不够资格的想法产生,结构性冲突的力量就会开始活动,阻止我们迈向成功。然而成功的人是如何克服结构性冲突的力量,以竟全功呢?

改变生命中的深层结构

能够解决结构性冲突的杠杆点到底在哪里?如果结构性冲突起于内心深藏的信念,那么只有从改变信念开始。但是心理学家一致同意,像是无力感或不够格这样的根本信念,无法轻易被改变。这些信念在人生的早期就开始发展。一旦我们仍抱持固有信念,则自我超越不易开展。矛盾的是,信念只有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才会逐渐累积或改变。我们如何开始改变自己生命中较深层的结构呢?

这个问题有些神秘色彩。其实,在我自己的生命力,的确有着神秘的力量,通过这些心灵活动,我坚信自己是有使命的人,而且我能清楚感受到上天所创造的的一次次机缘,使我在通向愿景的路上勇敢行进。我不知道作者指的生命中的深层结构是不是跟我说的一样,但我是如此。

四、诚实地面对真相

解决结构性冲突最有力的策略:诚实地面对真相。

诚实地面对真相不是指追求一项绝对的真理或追究万有之本源;而是根除看清真实状况的障碍,并不断对于自己心中隐含的假设加以挑战。也就是不断加深我们对事件背后结构的理解以及警觉。自我超越层次高的人,对于自己行为背后的结构性冲突,特别能够看得更清楚。

最开始做肿瘤治疗时,对于疗效好的患者,很愿意跟别人分享治疗体会,但是遇到疗效差的,就尽量避而不谈。后来我选择诚实地面对真相,才发现真相里有太多有价值的信息,使我们更清楚问题所在,更清晰策略和方法,取得了重大进步。

心灵的变换

如果未能发生心灵的变换,我将无从发展这种应付结构性冲突的能力。只要我仍以事件来看问题,我还是会相信自己的问题是由外部引起的;是他们害我的。一旦我看清了造成问题的结构,我开始思索自己能够做什么,而不是他们曾做了什么。一直以来,我们有一种惯性思维,我们发现任何问题,都会找出外在的原因,而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所在。当我们改变这种看法时,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而且解决问题的效率明显提高。

五、运用潜意识

自我超越的实践过程中,隐含心灵的另外一个面向——潜意识。事实上我们都曾不自觉地透过潜意识来处理复杂的问题。使自我超越层次高的人与一般人有所区别的,在于他们能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发展出较高的契合关系。与一般人偶然短暂的感应不同,他们将潜意识的运用当作一种修炼来加以提升。

京都陶瓷的稻森胜夫说:“当我全神贯注时,我便进入了潜意识的心。据说人类有一个意识层的心(conscious mind)和一个潜意识层的心(subconscious mind),而后者的容量远高于前者。”

我们在二阶段课程里,导师画了一座冰山,他说露出海面的只是10%的显意识,而90%的潜意识都未被挖掘出来。我偶尔会找到潜意识的窗口,偶尔有所得,但是并没有自如地调用潜意识的能力。

潜意识学习

潜意识对于我们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借由如“静坐”(meditation)的方式不断修炼“自我超越”。另外如宗教上透过默祷,或是使意识的心沉寂下来的其它方法,都可让潜意识的心提升。潜意识没有自己的意志,也没有特定的目标或方向,当我们意识的心思活跃的时候,潜意识便被矛盾思绪的汹涌浪潮淹没。如果心灵处于平静的状态,当我们专注于某些特别重要的事情,或是愿景的某些方面时,潜意识使浮现而不易分心。

此外“自我超越”层次高的人,有特殊的方式来引导自己专注于焦点。那便是前面讨论过的,他们专注在所想要的结果,而非达成结果所必要的过程或手段。

知道了这些道理,提升潜意识是可以实现的。一是静,二是关注结果。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修炼,能够高效运用潜意识,实现突破和成功。

不断对准焦点

潜意识对明确的焦点有较佳的回应能力。如果我们不能明白分辨阶段性目标与终极目标,潜意识就无法区分轻重缓急和对准焦点。

另外,对目标作明确的选择也同样重要。只有经过选择,潜意识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

诚实地面对真实,对发展潜意识也同样重要。

这个道理跟吸引力法则相似,想要什么很重要,潜意识会非常忠诚地把你想要的给你。反面的例子是,有的人总担心自己生病,结果就生病了。他的焦点放在哪里,潜意识就在哪里发力。这真的很奇怪。知道这个道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聚焦在愿景最精彩的部分,反复想象,不断在心中描摹,那就一定能够心想事成。

廓清生命的终极目标

培养潜意识最重要的是,它必须契合内心所真正想要的结果。愈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良知和价值观,愈容易与潜意识深深契合,或甚至有时就是潜意识的一部分。

在潜意识之中去发展高度“自我超越”的关键,是与发展个人“愿景”的修炼相连结。

这真是令我感到欣慰,我的愿景是我发自内心的,契合我内心的真正追求。所以,我有时会清晰地知道我该做什么。例如,严重的高危患者,我能出具最高效的治疗方案,往往都能取得不可想象的好的效果。等过后一想,我不知道当时是怎么那么大胆量,为什么那么坚定与镇静。现在想来,那时就是潜意识在起作用。

自我超越与系统思考

从事“自我超越”这项修炼的时候,内心渐渐地会发生改变。这些变化有许多是相当难以察觉的,因而往往未引起注意。自我超越更为精致的几个构面,特别是:一、融合理性与直觉;二、看清自己跟周遭世界是一体的;三、同理心;四、对整体的使命感。

一、融合理性与直觉

直觉在管理上的应用,被刻意忽视好长一段时间之后,近来日益受到注意与接受。许多研究显示,有经验的领导者相当重视直觉。系统思考或可掌握一个整合理性与直觉的关键。直觉常是非直线的思考,通常不包括因与果在时空上非常接近的情况。这也正是为什么多数人觉得直觉不合理。

我的直觉很强烈。但是我说不清楚这种直觉是怎么回事儿,所以有时会被质疑。但是往往我会跟着我的直觉走,而几乎没有出什么错。本文作者说当管理者能够自在地使用系统思考为语言时,他们将发现自己的许多直觉变成能够加以说明。系统思考的一项重大贡献便是,重新整合理性与直觉。这个功夫是我要学习修炼的,我要知道直觉的由来,从而说服别人信任我的直觉。

二、看清自己跟周遭世界是一体的

爱因斯坦说:“人类以为自我是个独立个体,这是一种错觉。这个错觉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束缚,使我们的愿望只限于自己及最亲爱的一些人。我们的任务是必须把自己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扩大与周遭的一体感,拥抱所有的生物与整个美丽的大自然。”这也是“自我超越”修炼系统观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有强烈的与宇宙一体的感觉。我没有割裂感,我能感受到来自宇宙的爱的力量。我甚至一致认为有一个庞大的宇宙力量在无时无刻地指导我,敦促我,教化我,朝着愿景行进。尤其是有时我徘徊不前,迷失方向的时候,这种强大的力量一定能够把我拉回到正确道路上。十几年的创业,使我强烈的感受到这种连结感,我与宇宙是一体的。

三、同理心(Compassion)

多数人看不见身在其中运作的结构,我们尚未学会如何察觉及控制自身力量。当人们对于在其中运作的系统看到得更多,对彼此如何互相影响也会有更清楚的了解,再经由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后,他们也自然会发展出更多同理心。

这一点在二阶段的课堂上感受颇深。当时看到同学们完全是世间百态,根本无法想象这群人会凝结在一起。但是,导师让我们看清了彼此运行的结构,使大家产生了同理心,一切魔幻般发生了变化,大家打开了自己,彼此真诚面对,短短六天却比相识几十年还要亲切自然。

四、对整体的使命感

当人类所追求的愿景超出个人的利益,便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远非追求狭窄目标所能及。组织的目标也是如此。稻森胜夫说:“任何一个曾经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都一定体会过一股驱策其向前的精神力量,那是一种来自追求更远大的目标、而唤醒了内心深处真正的愿望所产生的力量。”

这个听起来有些“虚伪”的观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道显得有些突兀。但是,我却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我有无法想象的科学家团队,这个团队没有利益回报,却无时无刻不在为这个事业而付出。其实我想正是这个愿景符合了整体使命感,才能唤醒每个参与者内心深处的力量。

我感恩这一切,也更加清晰知道这股巨大力量的源头。我会更坦然,更感恩。

在组织中培养自我超越

建立组织,描绘愿景的时候有安全感,“追根究底”与“诚实面对真相”变成一种文化,挑战现状是一种期望——尤其是当现状中隐含着大家一直在逃避而不愿意面对的问题时。

超越自我总结范文6

AC尼尔森2005年《购物者趋势调查》及中国零售市场研究结果显示,尽管现代零售业态的快消品销售额达到了13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销售总额的1/3以上,但超过60%的份额仍然被传统业态把持着。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现代零售业念在2004年门店数量增长了35%,大大超过了销售额的增长(但这35%的增长却只让杂货铺等传统、帐态降低了1%的快消品销售份额)。其中:接后果是:现代零售业态的单店销售额比2003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大卖场下降8%,标准超市下降7%,便利店下降18%。

单店销售额的下降对应着什么呢?其潜台词可能就是:在超市的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了。门店数景的快速增长又意味着什么呢?必然是门店间的竞争更趋激烈,门店的关停及连锁体系的倒闭将越来越频繁。

如果再加上扩张过快、多元化投资等带来的零售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并结合外资零售业正加快渗透二、三级市场的进程来看,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三、五年时间内,中国零售市场将会掀起更大、更持久的倒闭潮。如果仍然按日前的路子走下去,将会有更多的经销商、制造商血本无归。

控制超市生意的占比

如果经销商手上握有几个强势品牌,或许能在账期、通路费上争取到更有利的条件,但大部分经销商手上有的只是二、三线品牌;组织供应商联盟对抗超市?如果联盟没有足够多的成员、且大多数成员不能步调一致、共同进退的话,暂时还是别对它寄予太多的希望;提高谈判技巧?一旦碰上占自己生意50%的超市,再高超的谈判技巧也没了底气,只得言听计从,默默承受,暗自隐忍。

或许你终能找到一些应急的对策,但超市高风险的局面长期内都不会有改善,跑得了初一,你还能躲过十五?

因此,经销商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一个长周期内把生意风险降下来。

俗话说: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同样,经销商要控制风险,就要把超市生意在自己总生意中的比例,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比例上。

如果你做的是快消品,那么这个比例和目前超市在快消品销售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保持一致(即1/3),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数字。

要做到这点,经销商就要调整渠道结构,把超市之外的渠道做得更深更细,降低超市的生意占比,才能在与超市的谈判中更加坚定地坚持原则,当断则断。

怎样进行渠道结构调整?

记住六个字:深度、宽度、精度。

1.深度:

如果我们在夫妻老婆店的铺货上架率还比较低,那就投入更多的精力覆盖空白网点;如果我们的产品适合向地县级甚至是乡镇级市场渗透,那么通过大批发渠道找二批商也好,组织力量突击铺货也罢,坚决沉下去。

2.宽度:

这是指开发新渠道。比如,随着经济开发区的增多与成熟,越来越多的目标顾客“蜷缩”在企业内吃住消费,企业的食堂及内部杂货店就可能成为我们的目标渠道;目标顾客在餐饮场所消费时也日益重视瘦身与保健,茶饮料、减肥饮料、中草药配伍的饮料就能在餐饮渠道找到机会;我们可能还会发现,自己手上的某些产品竟然做直销、团购、会议营销也有前途。

如果这些渠道的投入产出比经过核算还可行的话,为什么不开发它们、占领它们?

3.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