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道德的母爱范例6篇

超越道德的母爱

超越道德的母爱范文1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69岁的农村老太柴小女为救4名落水儿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她的事迹感动了十里八乡,感动了万千网友。众多网友称她为“最美奶奶”。

8月12日下午4时左右,12岁的程浩杰陪着奶奶柴小女到湍河边洗衣服。不远处是4个本村的学生――褚玉田、褚贝贝在河堤旁刷洗编织袋,庞彦召、闫圆圆在河里嬉戏打闹。衣服很快洗完了,就在程浩杰和奶奶拿着洗完的衣服往河岸上走时,突然听到一声“救命啊”,一个小孩滑入深水中,其他3个小孩想去拉她,也相继滑入水中。柴小女迅速扔下手中衣服跑去救人。在程浩杰的帮助下,庞彦召很快被救了上来。柴小女让程浩杰回村喊人,随后将褚玉田、褚贝贝也先后救上了岸,此时柴小女已经筋疲力尽。当得知闫圆圆还没上来时,她又返身往深水中游去。程浩杰喊来大人时,水面上已经没了柴小女和闫圆圆的踪影。当村民从深水中找到柴小女时,她已经停止了呼吸。40多分钟后,闫圆圆也被打捞上岸。现场目击者说,当老人和遇难的孩子被捞上来时,很多村民都哭了。

老人出殡那天,数千父老乡亲自发前来为她送行。

[深度评论]

生命中的感动,也许不需要言语,那无声的感动更让人刻骨铭心。柴老太就是这样的人,平凡的人,伟大的心,不惊人的举动,却为伟大的壮举。它是生与死的抉择,是卑微与高尚的分水岭,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她用生命书写了奇迹。她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却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伟大的母爱,同时又超越了母爱。其实,面对落入河水中的孩子,老人即便不去施救,也可能不会有人责怪她,毕竟她年龄大了。其实,4个人落水,老人救出一个,社会也会给她褒奖。每救出一个,她都可以上岸喘口气。当救出第3个孩子时,她筋疲力尽,完全可以上岸了,因为她这时已经没有能力救人了。但是,这些可能都没有发生。发生的是她与时间赛跑,来不及喘口气,一次又一次扎入深水中去救人。面对人生的多项选择,柴小女老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临危救人,以命换命。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落水者,而把死的可能留给了自己。她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从平凡向伟大的转折,从平民向英雄的嬗变。

[运用方向]

(1)感动真好 (2)平凡与伟大 (3)生与死 (4)选择 (5)大爱无疆

李艳萍22年收养80多个孤残儿童,被誉为“爱心妈妈”

[素材传真]

在山西省孝义市瑶圃村有一个不到40平方米的农家院落,这里是49岁的李艳萍和她所收养13名孤残子女的家。这些孩子大多是智障儿和畸形儿,吃喝拉撒睡全要靠李艳萍一个人照料。22年来,李艳萍先后收养了80多名这样的孤残儿童。“孩儿们都是命了,猫猫狗狗还都有一条命,更不要说是孩子们了,感觉他们可怜,我说就把他们养起来吧,一直就养着!”李艳萍说。由于缺乏固定的收入来源,李艳萍独自拉扯这么多孤残儿童越来越步履维艰,20多年来就连自己的亲生孩子都不理解和支持她,但是李艳萍却从来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毅然一个人撑起整个“家”。7年前丈夫的去世对李艳萍是个巨大的打击,因为家庭一下失去了顶梁柱,她从此不得不一个人把孩子们的生活扛在肩上。由于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李艳萍和孩子们的生活也每况愈下。尽管当地民政部门给予一定补助,社会上偶尔也有好心人捐助,但一家人的生活仍然过得相当清苦。14口人住在两间破旧的平房里,四个孩子睡一张土炕,一个月只买20块钱的肉,一家人吃得最多的菜是卷心菜。尽管生活很艰苦,但李艳萍每次听到孩子们围着自己喊“妈妈”的时候,所有的辛苦都会一扫而光,感到无比欣慰。

[深度评论]

22年收养80多个孤残儿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李艳萍却做到了,这靠的是什么?这靠的是爱心,这靠的是对善行的坚持。李艳萍以自己孱弱的身躯撑起了一个特殊的家,以自己质朴的爱构筑着美丽的精神世界。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心妈妈”李艳萍正是用行动诠释了这样的中华美德。她以宽广的仁爱之心和朴素情感,默默奉献社会,不求索取、不图回报。她的家境并不好,但她舍小家,为大家,以力所能及的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在助人之中寻找快乐。她用爱传递着温暖,把无私的母爱送到了孩子们的心田,用爱心品尝着人生的快乐与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带给我们各种观念的冲击,特别是对仁爱之心的冲击,是明显而让人遗憾的。很多人因为名利而忽略了爱的伟大意义,也有很多人只爱亲人或者仅爱自己,视大爱、仁爱、兼爱等传统思想为累赘。当人们发现社会越来越功利的时候,开始有了某种对大爱、仁爱、兼爱的渴望与需求。感谢李艳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生活中不乏大爱的闪光。

[运用方向]

(1)爱,是不会忘记的 (2)质朴而闪光的精神 (3)责任与道德 (4)社会需要热心肠 (5)苦与乐

93岁老人周泽骅劝阻跳骚者蹿红网络

[素材传真]

2011年8月23日,上海一个老式居民区里,一位女孩坐在152号楼5楼的窗台外,双脚在空中晃荡着。“有人跳楼”的消息迅速传开,围观的人越聚越多,下午3点钟左右,现场的围观者已近两百人。围观者中,有人抱着肩膀、面带笑容地围观,有人大喊“你爽快点,要跳赶快跳”,甚至有人为“跳或不跳”立下赌约。只有93岁的周泽骅,挥动着苍老的手臂,用尽力气发出一点嘶哑微弱的声音:“不要跳,不要跳!”这段视频在新浪微博上被转发了两万多次,在优酷网上的点击量则已过百万。有人看到这位93岁老人“身后尽是嬉笑的脸,等待别人鲜血换取瞬间刺激的看客”。也有一个北京女孩想起自己曾在公司大楼见到的跳楼场景:“(人们)在底下笑着等她跳,还有人起哄催促快跳。当女孩被救下后,散去的人群意犹未尽,骂声一片,极度失望。”

[深度评论]

也许,周泽骅老人远没有那些看客“见多识广”,他只会颤巍巍地叫:“不要跳,不要跳,有什么事情回家和妈妈讲讲,就都解决了。”这甚至还在围观人群中引起一阵哄笑。但这位耄耋老人以他的举动,告诉了世人,敬畏生命、关爱生命本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些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的身上,真善美甚至起码的伦理道德都严重缺乏。周泽骅老人的行为告诉人们,人间确有真情在,高尚与渺小、爱心与冷漠,绝对是有天壤之别的。每个人都要将道德感、同情心放到重要的位置,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守护着这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因此,提高幸福指数,仅仅依靠物质的满足是不行的,而是要多提升道德境界,多提高心理柔软度,多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善事好事。这样才会知足常乐,恬淡自在。这种安详、安然和安静,不正是人生的重要目标吗?这是周泽骅老人带给我们最有意义的思考。生活中确实有等待别人鲜血换取瞬间刺激的看客,但更有93岁老人历经沧桑的博大善美。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从“做一个善美的人”努力起步,社会冷漠就能得到消除,道德的温暖自然就会惠及更多的人,社会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运用方向]

(1)敬畏生命 (2)同情与冷漠 (3)高尚与渺小 (4)构建精神家园 (5)呼唤公德

13岁少年因学习成绩被父亲殴打致死

[素材传真]

路文让是西安灞桥区洪庆街道办路家湾村人。今年夏天,水果普遍涨价,他和妻子周春玲搞点水果零售,生意比往年明显好些,这个43岁的男人甚至在心里盘算,等儿子小华(化名)报完名回家,他要心平气和地和开学后上初二的儿子说说这学期的要求。8月31日上午,母亲带着小华去学校报到,班主任将几名学生和家长留下来谈话。回家后,母亲把小华在学校不乖的情况给路文让说了一下,夫妇俩就共同给小华做思想工作,想让他以后好好学习,不要再沉迷于游戏。没想到两句话没说到一块就发生了口角,继而发生了打斗。本来教育的目的是想让孩子学好,没想到孩子正处于逆反期,父子交流中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父亲动了手,儿子就拿砖块在他头上拍了一下,这才越打越厉害……路文让是从上午9时左右开始打,打完后快到中午12时,他看孩子伤情可能严重,还跑到村里去找村医,因为当时医生没在家,他返回家就拨打了120。据路文让说,他最后一眼看到孩子神志还清醒,以为孩子的伤情不会危及生命。在儿子被120送到唐都医院后,路文让没想到儿子竟然离开了人世。

[深度评论]

在这起人间惨剧背后,却是一个迭遭挫折、生活困顿,把未来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的男人改变命运的失败努力。“只要学习好,啥苦我都能吃”,在爱的名义下,这个失败的父亲却毁掉了自己最爱的东西。人们常用“父爱如山”来形容父亲对孩子宽大、厚重而严肃的爱,但如果这种爱超越了限度,则变成了孩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使爱变成了恨,甚至变成了罪过。这一事件,再次提醒天下的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切勿以“爱”的名义扼杀孩子的快乐乃至生命,不要将如山的父爱母爱变成终生遗憾,不要让不该发生的悲剧再次上演。心理学家认为,打骂一定会给孩子心理留下阴影,而孩子“犯错”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在孩子犯错时,就事论事地给他们分析原因,引导他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与孩子平等对话非常重要。“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父母,应该适当把握教育的“度”,因为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运用方向]

(1)家庭教育 (2)爱与恨 (3)严与宽 (4)父爱如山 (5)合适的方式

留学生回国割肝救母

[素材传真]

22岁的彭斯高中时曾就读广州执信中学,因为成绩优秀,高三时到美国学校交流一年。2008年考入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修读会计专业。今年,彭斯54岁的母亲陈雪梅因慢性重型肝炎晚期需进行肝移植手术,等待了两个月,却因器官供源紧缺,命悬一线。刚刚在美国大学毕业的彭斯闻讯后,立即从美国返回广州。因母亲坚决不要自己儿子的肝源,他瞒着母亲签字成为肝源供体,并在活体移植手术中切除自己60%的肝脏,移植入母亲的体内,挽回了母亲的生命。手术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送给了彭斯一份特别的荣誉证书――“彭斯,鉴于你帅气、勇敢、坚强的表现,已被授予最佳形象大使奖”。记者浏览网络论坛和微博发现,“割肝救母”的事迹,在这段时间内,感动了各个年龄层的网友。

[深度评论]

百善孝为先,彭斯捐肝救母弘扬了感恩反哺的孝心,纠正了对新一代年轻人普遍比较自私的偏见。的确,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美德却渐行渐远,尤其是在受几代人宠溺的青年人中,很多人考虑的是得到而并非付出。彭斯的言行为此树立了一个榜样,对促进80后、90后反思自己与长辈的关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动力。这位80后小伙的反哺孝心感天动地,让人看到了生机勃勃的希望。也许在这样一个“拼爹”的时代,有太多的官二代、富二代的丑行劣迹刺痛了公众的眼睛,一次次触碰着道德底线。自私、狭隘、贪婪、冷漠,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日益普遍的“啃老族”现象使80后被定义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的一代,看不到他们对老人应尽的义务和孝道。一边是劳心劳力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边是终日沉溺网络游戏、赖着父母不断乳的子女,“孝子”的意义已经完全颠倒。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那份对家庭的责任心,没有那份对家人无私的爱,彭斯是很难做出这样的牺牲。有多少人愿意从自己健康的肌体上割下60%的肝脏?但彭斯做到了。

[运用方向]

(1)孝心无价 (2)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榜样的力量 (4)担当责任 (5)爱的哲学

袁隆平超级稻亩产突破900公斤

[素材传真]

2011年9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当天下午,湖南省农科院举行会,农业部高产攻关验收组组长程式华宣布,经专家组验收,由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据了解,实现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袁隆平估计,要是全世界杂交稻种植面积增加7500万公顷,产量就能增加1.5亿吨,也就能多养活4~5亿人口。水稻单产的提高,也将节约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农民的收入也有望提高。

[深度评论]

袁隆平以自己的信念实现了心中的梦想,他创造的神奇,让人备受鼓舞。他堪称当代的“神农氏”!回想当年“放卫星”时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虽然是狂热得要抓着头发离开地球,却承载着多少人吃饱肚皮进入共产主义的梦想。然而,那终将是一场梦。如今,我们进入了实实在在的超级稻时代,袁隆平不仅有力地回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纪之问”,而且还把超级稻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实现亩产900公斤,不只是让全国人民惊喜一回,它意味每年增产的粮食总量将超过200亿公斤,按人年平均占有粮食总量400公斤计算,将能多养活5000万人。毫不谦虚地说,这是中国人对“地球村”沉甸甸的贡献。我们应当感谢袁隆平,我们更要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智慧,超越自我,创造奇迹。

超越道德的母爱范文2

爱的源泉

母爱,如一股涓涓细流般长流不断;母爱,似一潭碧波宁静安详;母爱,像一片大海汹涌澎湃;母爱,是一条大河宽阔激荡。母爱??我们心中的那盏灯。

以前,妈妈和我就如美国与伊拉克,不停地开“战”,战火不停。我总认为,我的妈妈不如别人的妈妈好,不如别人的妈妈爱孩子;妈妈也一个劲儿地数落我,越发使我抱怨妈妈。使我和妈妈的感情一度分裂。直到那天……

那是去年电子琴考级的前两天晚上,爸爸出差去了杭州,只剩我们母女两人在家。因为凌晨三点就要坐火车去承德,所以,妈妈带我去超市买在火车上吃的东西。走在路上,就有一、两滴雨点飘下,我们也没在乎,可在超市买完东西后出来,却下起了瓢泼大雨。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妈妈也不知如何是好。在超市里避了一会儿后,妈妈见雨丝毫没有停的意思,便对我说:“菲菲,你先拿着东西在这儿等我,我去买把便宜点儿的伞,咱们好回家。”也不等我说什么,妈妈便走入了大雨中。不一会儿后,妈妈回来了,浑身浇的湿透,手里拿着一件雨披。我忙把东西放进车筐,等着妈妈穿上雨披,载我回家。可妈妈忙手忙脚的把雨披解开后,却把它往我身上套,我一惊,急忙闪开,问:“妈,你干吗呀?”妈妈慈爱的看了我一眼,微笑着说:“菲菲你穿,你明天就要考级了,不能感冒。但妈妈没事,就算去承德,也不怕感冒。快点儿!”没等我反映过来,雨披就穿在了我的身上。而妈妈,却被大雨淋着,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回了家。半路,雨小了。我的泪却更多了。妈妈奇怪的问:“咦,雨不是小了吗?难道是风的关系?我觉得背上滴的雨怎么越来越多了?”妈妈不知道,所谓雨的东西,其实是我纷飞的泪……

不是每一场雨都会铭记在心,也不是每一次感情的触动都让泪水尽情的释放。只有忏悔的泪伴着感动的雨才能让经历过的彼此都感叹人生:“母女情最深!”这场雨,在别人心里可能与平常没什么区别,但在妈妈和我心里,却是我们母女之间爱的源泉。

超越道德的母爱范文3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当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社会、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与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缺失,民族精神淡薄;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之心,缺乏应有的敬重,而更多的是对现代影视偶像盲目崇拜与追逐,价值观念严重错位,言行举止失范。

2.“唯我独尊”观盛行,个人主义至上。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逐渐扩大,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从小到大受到方方面面的“呵护”和“优待”,使他们从小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进行抵制与反抗,严重者离家出走。

3.法制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当前,中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日趋严重,且犯罪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特征明显。一些中学生缺乏法制意识,动辄结成团伙,打架斗殴、群殴群斗、甚至暴力相残。部分中学生抽烟、酗酒、结拜、逃学等不良现象有逐渐蔓延之势,给学校、家庭与社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

4.“恋网”、“恋吧”、“恋游戏厅”现象屡禁不止。网络在使中学生感受快乐、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的同时,也使他们面Il缶各种有悖于教育初衷的诱惑。网络内容的丰富与新奇,网络沟通的迅续快捷,使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加入网民队伍。

二、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1.学校教育方面

(1)学校教育导向偏差。目前各个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素质教育虽然搞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确搞得扎扎实实,片面甚至是全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忽视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等优良传统美德的培养。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现象普遍存在。

(2)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现实和中学生实际。学校不能及时有效地吸收社会现实中积极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学校德育内容不能贴近现实生活与中学生实际,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不强,甚至让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3)教师教育行为不当。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人才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缺乏对学困生的关怀和帮助,存在歧视学困生现象,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过早地流入社会。(4)心理咨询工作欠缺。目前真正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活动的学校不多,心理健康知识未能在中学生中普及,大多数中学生不懂得自我心理调适,缺乏消除心理困惑、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2.社会影响方面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所遵循的功利主义、等价交换原则被人们错误地应用于道德领域,带来思想道德方面的某些失衡,助长了极端利己思想行为,对成长中的中学生带来负面影响。(2)大众传媒中不健康内容的误导。一些影视作品和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场面充斥,使一些中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同时虚假广告,脱离一般消费能力的高消费和超豪华生活过分的渲染,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3)中学生活动场所相对缺乏。目前适合中学生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当缺乏,许多中学生空档时间只有到成人娱乐场所活动,以致为一些中学生迷恋网络世界提供了便利。

3.家庭教育方面

(1)家庭教育不当。不少家庭教育子女缺乏科学的方法。有的父母对子女要求不够严格,对子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主要发生在农村和城镇部分经商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有的父母对子女娇宠溺爱,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养成子女贪图享乐的不良习性,这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突出;有的父母教育方法粗暴生硬,往往以打骂代替对子女的教育,使子女身心受到创伤。(2)单亲家庭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离婚率明显上升,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据统计缺乏父爱或母爱是导致中学生违法犯罪的第一诱因。(3)“留守学生”缺乏关爱。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出现许多“留守学生”,他们基本上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与教育,而这种隔代教育只能做到生活上的照料,不能给予较好的家庭教育。(4)家长自身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农村未成年人的父母整体文化程度较低,有些家长行为有失风范,道德水准低下,行为不检点,不文明或具有不良嗜好。有些父母经常,出入歌舞厅等不良公共场所,从而诱发子女产生不良行为,形成不健康心理,而且年龄越小,其个性受父母影响越大。

超越道德的母爱范文4

语文教育可解决心理问题。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担负起信仰教育的使命。教育学生爱自己,爱母亲,爱母校,爱故乡,爱国家。如果丢掉后面“四爱”,只剩狭隘的一“爱”,不是真正的人才。只有懂得“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国家这座高楼大厦的钢筋铁骨之才!

作为语文教师,要提升“师德”,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提高个人专业水平,不说学贯中西,也得博古通今;二是要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塑造栋梁”的雄韬伟略和高远境界。要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度,将我们平凡琐碎的工作和学生的今天、祖国的明天联系在一起。可以这样说,今天的学生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更是后天的民族竞争力!

所以,语文教师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1.树魂立根,植根学生的理想信念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要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田做“植根”的工作,植爱国主义的根,植民族精神的根,植理想志向的根,植良好道德情操、健康人格的根。我们要利用手中的教材,时时对学生进行教育、疏导、熏陶。

《元史·许衡传》:(许衡)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 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

这里,小许衡虽未直接明确读书的真正目的,但是其疑问会令我们联想到12岁的说过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许衡后来成为元代著名学者,有“元代魏征”之称的一代贤臣。

南朝宋宗悫从小立志“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立功封侯,名彪青史;南宋陆游年轻时立下豪情壮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兼修文武,报效国家;岳飞更是精忠报国,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理想有多大,未来就有多大成就;心有多大,人生就有多大舞台!只有少年立志,才能在人生的大舞台上舞出绚丽,舞出华彩!

2.诵读经典,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

我们的古圣先贤,早在千百年前就把他们独有的思想智慧记录在国学经典里,这些思想智慧一直流芳百代,光照千秋。直至今天,依然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便是最好的例证。我们要从中吸取精髓,来指导工作、学习、为人、处世、交友。

以国学原著为读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感受国学文化之博大精深;让古圣先贤历代精英独有的思想智慧,作为指导我们工作事业的行动指南,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一种高瞻远瞩的策略。

对于我们教者和学者来讲,可从国学中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比如:

从《大学》学习修身之道:“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财富只用来装饰华屋,而道德是用来润泽身心的。教师要有师德,学生要有学品。所谓“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只有以爱修身,以德铸魂,方能事业有成,魅力永存!

从《中庸》里汲取为学之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明显,只要学习上多投入,就会使愚者变聪明,弱者变强大。

从《论语》中学习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告诫我们要交正直宽容博学的人,不要交那些整天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灌迷汤的人。这让我们终身受益。

从《孟子》中学习读书之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化用一下:尽信师,则不如无师。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即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具有能够超越的能力;有超越之智,教会其超越的策略方法,最后实现成功的超越。因为毕竟,创新和超越,是一个民族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

《弟子规》告诫我们扬善去恶:“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告诫我们见贤思齐,见恶内省;积极进取,勇攀高峰。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熟读国学名作,充分利用其中精华,并赋予深远的现实意义,从不同层面去启发教育学生,让国学经典在我们的后生晚辈中间散发新的魅力与芳香!

3.教文育人,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语文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教文育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有浓郁的书卷气息。要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及宽阔的视野,在课堂上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增强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学生必须会的,我们要会在前面。高考64篇,教师要首先背会。说爱国报国,要会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说热爱家乡,要会背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说怀古咏史,要会背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说李清照,要会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说才女严蕊,要会背“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当你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点燃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时,你的教育就成功了。语文是人文学科,在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让学生在感悟品味美文之时,将美的教育化为丝丝春雨,悄无声息地滋润其心田,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人格素质得到培养和完善,思想境界得以熏陶和提升。

教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培养树立远大理想抱负的豪迈激情;教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培养为了理想和真理上下求索永不止步的精神;教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培养挫折面前不低头,为迎春天化枯朽的大度豪情;教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培养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

举个例子。笔者执教杜甫《登高》时,在完成了鉴赏分析之后,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进行写作提升训练——我看杜甫。

有学生这样写道:

于丹说过,神是接近天空的,圣是接近土地的,犹如李白的诗生来就带有仙气,杜甫的诗生来就反映民众的疾苦。而我认为,李白的诗不论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还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大多只是在写一己之志,抒一己之情,思想只是在自己的天地之中游走。而杜甫,自己的草庐被秋风所破,却还在为天下寒士担忧;自己在颠沛流离,却还在为国家战乱而涕泗横流。他的思想挣脱了人性固有的狭隘,连同他的诗一起升向了比李白更加高远的天空。他的脉搏是与天下苍生一起跳动的;他的热忱是与国家命运紧系在一起的。这样的人生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沸腾人生!

看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抓住了杜甫的诗魂,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笔者随之再加以点拨:

今天,我们读杜甫,学杜甫,绝不仅仅是为了学到一些鉴赏诗歌的技巧,更要领悟杜甫的思想精髓,学习杜甫的博怀,并运用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投身于伟大祖国的建设事业中。

杜甫忧国忧民,我们要报国爱民、强国富民。只有国家真正强大,那些蕞尔小国才不敢轻举妄动,超级大国才不会虎视眈眈;也才能让我们的“诗圣”长眠地下,让我们的先人安枕千年!

语文教育是滋养生命、净化心灵的营养;是唤起良知、增加善念的召唤;是远离患得患失和无谓争斗的规劝……

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在学生的心中播撒知识的种子、做人的良知和报国的宏志。我们一路品尝着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青枝绿叶,花朵芬芳,果实累累的甘甜,回味着自己作为输送过生命养料的泥土的况味,分享着成功的快乐,享受着精神的富有。

超越道德的母爱范文5

孩子自古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六一”儿童节在即,给孩子送什么礼物才能够既表达心意又有新意呢?金融专家认为儿童保险足以体现你的爱。

不过,对于没有很多保险专业知识的父母来说,购买儿童保险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

先保父母后再保孩子

这是我们一再重申的观点,保孩子之前先保大人,虽然有违家长的心愿,但却是理性科学的选择。

用一个略显老套的比喻来诠释这一理论或许更具有说服力:家庭就好比房屋,父母是房屋的支柱,而孩子则是房屋内受到精心照料的花朵。只有顶梁柱足够的结实,屋里的小花才能保障最基本的安全。如果顶梁柱被蛀虫弄得岌岌可危、或是无力抵抗狂风暴雨的袭击,最终倒塌,那么花朵的安全从何谈起?

换言之,对一个家庭来说,只有父母有了保障,不怕任何侵袭,孩子才能过得无忧无虑,茁壮成长。因此家长在为孩子买保险之前,先要审视一下自己的保险有没有到位,毕竟父母才是孩子最依赖的保障。

意外险健康险必不可少

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发生意外的可能性较成人而言要高很多。研究表明,意外已经超过疾病成为儿童健康的头号杀手。

因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大多数情况下依赖于爸爸妈妈的照顾和保护,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意外指数较高。为了避免车祸、溺水等意外,父母可以酌情为孩子购买意外类险种,并附加意外医疗保障,无论是因意外治疗还是残疾、身故都可以得到赔偿。这一类保险属于消费型产品,保费并不贵,按照未成年人的保额计算,一年保费仅需要几百元,不少公司都有相关产品推出。

除了意外事故,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生病。虽说对于家长而言。为了孩子花再多的钱也不算什么,但是小孩感冒发烧,动辄住院,费用积累下来也不是笔小数字。此外,据调查显示,不少中老年人多发的重大疾病有年轻化、低龄化趋势,儿童发病率有所增加。因此,可以考虑购买儿童大病保险并附加住院医疗险,补贴金额一般为20~50元,天。如此一来,无论小孩大病还是一般疾病的住院医疗都可以得到补助,父母在为孩子身体担忧的同时,可以少为医疗费用操心了。

其中对重疾险而言,投保年龄越小越便宜。一个2岁的男孩投保5万元额度的重大疾病保险,缴费期限为10年,他的父母每年只需为他交375元保费。而一个12岁的男孩同样投保5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险,缴费期限也为lO年,他的父母每年需为他交445元保费。

另外,单从保障的角度来说,越早为孩子买意外险、重疾险等保障型的险种越有利,获得的保障时间更长。

保额有上限超额投保不必要

很多家长认为要体现自己对孩子的爱,就要处处为孩子做到最好,买保险也是一样,保额越高越能体现自己有多爱孩子。殊不知,过高的保额,反而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我们知道,成人投保的时候选择额度主要看个人意愿和财务状况,因为人的生命可以说是无价的,为此成人可以在不同的公司或是在同一家保险公司投保多份身故类保单。

超越道德的母爱范文6

关键词:情感世界;镜子;成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091-02

佩德罗・阿莫多瓦,出生于1949年,是西班牙著名导演、编剧、制作人。1999年,凭借剧情片《关于我的母亲》获得了第5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以及第53届英国学院奖最佳导演,《情迷高跟鞋》是1991年推出的。

作为歌星的贝基因为工作和女儿丽贝卡聚少离多,生活在母亲光辉下的丽贝卡一直在模仿母亲并试图超越她,甚至通过与母亲的旧情人结婚来赢得心理上的安慰,最后发现一切都是徒劳,反而毁了自己的一切,弗洛伊德在《大脑的组成》这本著作中,创新性地将人的意识分为三种类别: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1]。他指出,由于童年经历的不堪、痛苦,这些记忆被深埋无意识底层,无法复苏[2]。

片头是由多个海报式的画面组成,多数为女人与高跟鞋,从字幕到画面的色彩都很鲜艳,充斥着鲜明的西班牙元素。导演用西班牙特有的开放热情与瑰丽色调来装饰这个乏味的世界。高跟鞋象征着女人们的欲望,对自我、对爱情、对事业的欲望。“鞋”在中西方文学中都是“性”的象征,影片中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借助“高跟鞋”的意象内涵,从女性潜意识层面表达女性的身体、和性别诉求,展示女性深层自我上的空缺。

一、恋母情结

拉康在弗洛伊德的“三阶段”之后提出了新的分类概念来解释从幼儿到成年人的发展轨迹,他提出三个概念――“需求、请求和欲求”。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又趋向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3]。女主角丽贝卡对于母亲贝基的爱,从本质来看是一种需求,需要陪伴,需要交流。就像一个婴儿一样,最初与母体是一个整体,出生后必须与母体分离,形成一个单独的存在。这种分离本身就会造成某种丧失,当孩子知道了她自己与母亲的区别,并开始成为个体化存在的时候,她丧失了其原先本来拥有的原始的统一感,也就是安全感。弗洛伊德把谬误的分成了对象性谬误和目的性谬误,对象性谬误一般指同性恋,而后者则表现为恋物癖、窥视癖等[4]。丽贝卡在玛格丽特岛看到母亲买了一对牛角耳环,要求母亲为她也买一对,这是一种追求统一感的迫切,甚至在多年后见母亲的时候她也戴上了这对耳环,她希望即使在分别多年后两人依旧能因为这种统一感而感到亲近,所以在母亲没有能认出这对耳环是两人在玛格丽特岛一起买的时候,丽贝卡这种努力追求的统一感又被母亲无情的摧毁了。

如果能够在“自我”与“非我”之间做出区分时,心理需求便转化成了请求。一个请求总是一个指望别人承认的请求,亦即指望母亲的爱的请求。为了使自己和母亲能一直在一起,幼小的丽贝卡能淡定的换掉继父的药,残忍害死他,即使在看到继父去世的新闻时,也只是淡定的说“爸爸一定很高兴”。 再如长大后的丽贝卡在播报一则死亡新闻的时候竟然一直笑场。这颗冷漠的心背后是无数次的需求被剥夺、请求被拒绝,母亲一贯的不守承诺使得女儿丽贝卡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即使在女儿结婚的时候,母亲也能因为工作而缺席。母亲的这种冷漠何尝不是一种“冷暴力”,一直在黑暗中默默的重伤了女儿渴望被关爱的心。丽贝卡只想不顾一切的去“抢”母亲的爱。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时期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恋母情结”,这儿所说的“母亲”是一种心理上的意象。母亲长时间离开丽贝卡,就像是主体缺失了想要的客体,安全感便成为一块缺失的心灵空地,需要用别的情绪去补足这种空虚,是孤独,是嗔、痴、怨、恨,是妒,甚至是努力成为客体去填补这种需求。

弗洛伊德在其所著的《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引用了一个案例,说的是其外甥,大约18个月,将线圈的一头固定玩游戏。小家伙把线圈的另一头扔出去,说“Fort”,德语的意思是“走了”,然后他又把线圈拉回来,说“Da”,德语的意思是“这里”。弗洛伊德说,这一游戏之于小家伙是有象征意味的,构成了一个方法以排遣由于母亲缺席而产生的焦虑。他把线圈扔出去并说“Fort”,这重演了丧失所心爱的客体的经验;他把它拉回来并说“Da”,这就重现客体并从中得到快乐。就像丽贝卡经常因母亲繁忙的工作和交际而变得恐惧,害怕孤独,晚上都听着母亲高跟鞋的声音飘过走廊、渐行渐远,总是醒着,直到听到母亲高跟鞋的声音为止,心里才会获得安全感,高跟鞋的远去和走近的声音就像“Fort”和“Da”,代表着一种母爱的缺席和获得。

二、欲望世界的构建

这是一个争夺爱的故事,丽贝卡从小就和继父争夺,长大后和丈夫争夺,和记者媒体争夺母亲给予的爱和关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内心在追寻着一份渴望无限自由的母爱。丽贝卡就是那个巨星背后的“平庸的女儿”,一生都在模仿和超越母亲,但是永远都无法企及。贝基是一个及时行乐、享受生活,追求个人幸福感的事业型独立女性,同样也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在追求生活和爱情的时候她可以忽略家人的感受,把自己的欲望放在首位,面对女儿的真情时,贝基是真心感动了;面对旧情人的示好时,她也是真的心动了;如果不是生命到了尽头,母亲会愿意为女儿承担罪责吗?

“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高跟鞋就是女人们欲望的象征,代表着女人的追求、自私、和最灿烂的年华。Chanel的标志充满整个影片,母亲和女儿的着装大多是以优雅著称的Chanel,这是女人们对外在的一种追求。衣服是人的外表,正如古诗文中常常用“裙钗”代表女人一样。衣服也是一种掩盖。衣服的颜色则是性格基调的象征。最初母女二人的衣服都是以红色为主,意味着热情、性感与自信,也是一种对关注的渴望。在贝基回国的那一天穿着红色的套装,戴着“并不是每天都会戴的那顶帽子”,配着鲜艳的红唇,渴望着媒体记者的报道。在丽贝卡入狱后母亲贝基的衣服主色偏冷,不再穿红色的衣服,代表着一种心情的转变。丽贝卡多数“红装”既是一种对贝基的模仿也是一种求关注的欲望,就像丽贝卡对贝基说的“我成了你的影子”。

在欲望面前,亲情也变得廉价了,就像多年之后贝基见到丽贝卡的时候无法一眼认出女儿,丽贝卡说了名字后贝基才与之热情相拥,然而见面后的寒暄也不是一般母女的问候,而是夸“这身Chanel穿的真美,腰身全显出来了。”而女儿也在夸母亲的美貌,母亲则重视的更是“如果休息的好一点,可以更美。”或许在孤身追求了多年的物质欲望后,已经不习惯面对亲情了。

而手枪则代表着性,马努埃尔一直随身携带手枪,是一种男人的欲望。贝基和马努埃尔见面时,相互对视之后马上进入了回忆,画面中只有他们二人,背景只是海面。之后闪回现在,背景是单色的窗帘,画面中进入的仍然只有两个人,随后丽贝卡也进入画面,这也是一种暗示,马努埃尔看贝基的眼神是充满欲望的。当丽贝卡在发现丈夫变心后用手枪杀死丈夫,这是对不忠的审判。

丽贝卡在杀害丈夫之后的两次面对法官“坦白”时的心理差异很大,她讲述了两个故事,其实是一个故事,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细节。或许丽贝卡真的是希望能够为马努埃尔播一次新闻。在马努埃尔导演的节目里坦诚是自己杀害的马努埃尔,或许对于丽贝卡来说也是一种赎罪。这样直白的认罪对于母亲贝基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丽贝卡从小就羡慕母亲的才华和名气,自从母亲离开后,就一直努力,试图赢过母亲,但是屡战屡败;而与母亲的旧情人结婚这一次,丽贝卡觉得自己赢了,可是在母亲回来后,丽贝卡意识到,只要母亲想要,一切都可以再夺走。所以丽贝卡杀了丈夫马努埃尔,因为背叛也因为她不想再输。而和莱塔尔发生关系,可能也有一部原因是他在模仿贝基方面是很优秀的。

三、毁灭与重生

法官、雨果、莱塔尔,同一个人三重身份,雨果和莱塔尔都是法官的线人,为了破获异装癖杀害案件,他一个人同时创造和演绎了不同的角色,作为三个不同的角色,他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也都与丽贝卡有直接或是间接的关系,所以在面对丽贝卡的自首时,法官有不一样的态度,他坚信丽贝卡没有杀人,并把她保释出来,因为对于莱卡尔来说丽贝卡是知己也是情人。最后他以法官的形象重新出现在丽贝卡的面前并求婚,丽贝卡问“和谁?雨果、莱塔尔还是法官?”,法官回答说“三个人”。雨果已经去世了,莱塔尔在破案后也即将消失,一个全新的法官将重生来面对丽贝卡和他们的孩子。

贝基在女儿进入监狱后开始反思自己和女儿的关系,就像她没有把自己生病的消息告诉女儿一样,贝基说:“说了就像我在敲诈你一样了”。而丽贝卡则哭着说:“我觉得好像自己也把你杀了一样”。她们之间因为长时间的分离而变得生疏,但是母女的感情在一次次的“破碎”后反而变得更加的浓烈、亲近。在自己的演唱会上贝基把第一首歌唱给自己的女儿听,身在监狱的丽贝卡听到后内心极其的复杂,她或许觉得现在的自己更加无法面对永远顶着光环的母亲。她对母亲既有爱也有恨,恨也是源于爱。

贝基的重生则是结尾以宗教作为一种救赎方式,贝基承担了所有的罪责,但是这种“欺骗”让她内心不安,她在向神父进行忏悔后得到了解脱。她让丽贝卡把那把杀人的枪拿给她,在最后极度虚弱的状况下依旧以不熟练的姿势在枪上留下了指纹。

最后当母亲贝基躺在她身边时,丽贝卡不用再听到母亲高跟鞋的声音了,母亲永远的离开她了,她知道这次高跟鞋的声音永远都不会再想起了,打开那扇母亲从小就害怕的窗户,出现那个她和母亲都恐惧的高跟鞋的声音,所有的心结都像被打开了一样,这一次是她们同时面对高跟鞋的声音,也是唯一的一次。母亲走了,丽贝卡依然像个婴儿一样蜷缩在母亲的旁边。然而此时她也已经怀孕了,也即将成为一个母亲。一个不合格的母亲在忏悔与救赎后带着所有的罪责离开了,母爱重生了,是贝基对丽贝卡的爱,也是丽贝卡对即将出生的孩子的爱;母亲的离去和新生儿的降临也都给了丽贝卡重生的机会。

佩德罗・阿莫多瓦在这部片中还大量运用了西班牙特有的弗拉门戈这门特殊的综合艺术展现了西班牙特色,三段歌舞表演色彩斑斓。在表达女性情感方面,佩德罗・阿莫多瓦总是那样的细腻、独到,能表现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Robeit D.Nye.石林,袁坤译.三种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叶孟理.弗洛伊德传[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