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课堂实录范例6篇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范文1

所谓自反馈表面意思就是通过自我反馈的方式实现自主反馈的效果。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课堂上,学生们对老师新授的运动技巧一般不能及时领会和吸收,在关键动作方面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且自己也意识不到错误在哪,即便是老师进行再次指导纠正,可还是无法完全掌握动作要领。学生多次出现这种似懂非懂的现象自信心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受挫,对体育课失去学习兴趣。自反馈式教学方式的主要形式就是利用网络、视频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堂练习和课下复习平台,给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再次温习的机会,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和思考,并获得准确解决,从而达到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2、体育教学中自反馈式教学方式的实施

2.1、视频录制环节

高校体育教学中自反馈式方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视频录制。视频录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对老师课堂上的示范动作的录制,有完整性动作示范和分解示范动作两个内容。第二个是学生录制自己在体育课堂上对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对老师示范性动作的录制很简单,目的只是方便自己课下进行动作练习时参考一下,对学生自己的录制相对较复杂,它是一个循循渐进而且不断变化的过程,因为学生每次的动作练习效果都不一样,每次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进,直到完成正确掌握动作要领,对自己的整个练习过程都要进行录制,以便为下次训练做参考依据。学生们进行视频录制的工具可以是老师提供的摄像机,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用的带有摄像功能的手机,而且手机便于携带,学生们可以带进课堂,并随时拿出来使用。在课堂上录制的视频可以传到相应的课程网站,利用网络这个有效的教学平台,老师可以对学生们体育课堂上录制的练习动作进行课后点评,对学生们动作上存在问题给予纠正,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2.2、学生在自我反馈中的学习

通过课堂上对老师标准示范动作和学生们自我练习过程进行的视频录制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能起到很多作用。

1.学生可以拿视频中老师的完成动作的效果和自己完成的动作效果进行比较,并找到自己动作和老师动作之间的差异,实现自我认知的目标。

2.通过对比动作视频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认识到自己动作问题在哪,并进行自我纠正。

3.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完善自己的动作,进一步提高运动技能。通过这样的教学载体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反馈式学习方式。

2.3、自反馈式学习的课堂检验

老师在接下来的体育课堂上,老师要就学生的自反馈式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录制学生本节课的动作练习过程,老师给出点评,并当做以后自反馈式学习效果的参考依据。与学生之前的动作练习效果进行比较,判断学生当下的进步程度有多少,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便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

3、自反馈式教学方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效果

3.1、改善体育课堂对时间的利用

现在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不论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一有闲暇时间就低头把玩手机,课堂上的学生也不例外,一有空就拿手机聊天、发微信、玩游戏或者是看小说等等,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而自反馈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很好的避免了这种不良情况,学生利用手机打发无聊时间的形式转化为利用手机实现积极主动学习的形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2、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很喜欢自反馈式教学方式,通过自反馈式教学方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不难看出,学生在自反馈式教学中学习后,不论是课堂练习方面还是课后复习阶段都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便是在体育课堂上很不愿意动的学生在看到视频里的展示动作时也会不自主的比划起来。

3.3、加强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帮互动

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教授的体育动作进行反复练习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虽然这看起来像是一个持久战,但对整个过程完成完整的视频录制是很必要的。学生可以对视频中自己的动作进行观察,找到不同阶段的差异好改进,自己难以掌握的话还可以找其他同时帮忙找到问题出在哪了,动作的要领也在哪里等等。在课堂上进行视频录制的时候是需要其他人来协助的,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忙、相互协助,培养团体合作精神,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增加了不少,这样学生就能在一个团结互助的环境中同时取得进步。

3.4、有助于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

为了体现自反馈式教学方式的优势,可以对一部分个别学生做一个抽样调查。为了突显对照比例,选择整体体育成绩比较偏低的班级实施自反馈体育教学方式,尤其是女生比例较大的班级,学生大都不爱运动,对自己身体素质要求不高,就是对体育课有兴趣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些甚至会害怕上体育课。在自反馈式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堂不再死板枯燥,而是变得轻松有趣,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多了很多互动和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体育学习的被动态度变成主动积极态度,进一步达到提高体育学习成绩的目的。

4、实施自反馈式教学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4.1、注重课后教学

从普遍意义上来讲,所以的教学方式大都是针对课堂教学的,自反馈式教学方式在体育课堂上确实也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但是就自反馈教学的根本的教学理念来说,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家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家在不断的交流共同进步,所以自反馈式教学不可以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堂之上,还需要在课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交流,给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同时也是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因此老师一定要注意不能忽视课后教学。

4.2、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对自己课堂动作练习的完成的录制过程同时也是见证自己成长提高的过程。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时一定要注意把学生的练习过程和结果都当做评定依据,从学生的自身体质状态、课堂活动表现和进步程度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不能只看重学生的结果怎会样,能要重视学生们的学习中努力进步的过程。

5、结语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范文2

关键词:妇产科学 网络直播课堂 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

“妇产科学”起源并隶属于临床医学,是一门专业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病理变化及生育调控的学科[1]。现有“妇产科学”课程教学模式多采用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LBL),即以教师讲授及课堂教学为主的灌输式教学[2]。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在“妇产科学”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经常发现学生存在对知识理解不透彻、记忆不牢固、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临床等问题。改变现有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牢记专业理论知识,不至于与实践脱节,这一需求迫在眉睫。

网络直播课堂是授课老师作为主播,以视频或音频的形式将所讲授的内容,包括声音、图像、文字等呈现给观看直播的学生,是具有直播性质的网络在线课程[3]。学生只需通过网络客户端即可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跨越了地域的限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弹幕及时将课堂中的疑惑反馈给教师,增加了课堂的时效性与互动性[4]。此外,网络直播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可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随着网络直播软件的开发及应用技术的客观成熟,将网络直播融入“妇产科学”教学中符合时代需求。本文旨在对“妇产科学”网络直播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评价,为“妇产科学”多元化教学提供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9年参加“妇产科学”课程学习的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学生148名为网络直播教学组,其中男49名,女99名;平均年龄(22.29±1.45)岁。选取2018年参加“妇产科学”学习的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学生166名为LBL教学组,其中男71名,女95名;平均年龄(22.29±1.45)岁。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学生均参加第九版《妇产科学》学习,完成考试以及完整填写本次课程教学效果评价问卷。

1.2 教学方法

1.2.1 网络直播教学组

采用QQ网络直播模式教学。临床教师对需要课上讲解的内容进行实时直播,如查房过程、手术过程以及课堂讲解讨论内容等。另外网络直播具有录播功能,学生可以针对薄弱环节通过录播进行强化,增强自主学习,有效进行学习拓展。学生之间可以对某个录播课堂在线展开相关讨论,也可以向相关教员进行线上提问。并将视频内容保存下来,供其他未能及时观看的学员参考。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互动,进行问题提问,建立临床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1.2.2 LBL教学组

采用LBL教学模式教学。以教材为基础、教师为主体、课堂为中心,采取大班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模型等,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相关病例进行分析;学生对授课内容进行提问、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1.3 评价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5分制),对“妇产科学”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问卷星调查软件进行资料收集。课程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满意度评价、到课次数和考核成绩。1)课程满意度。包括对课程时长安排,教学效果,课堂氛围,课程难度,课堂学习形式(现场课堂、网络课堂),课程讨论形式(课堂讨论、在线讨论),后续课程安排7项内容进行评分。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满意,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2)到课次数。课程共12个课时,到课次数即为学生12个课时中实际到课次数。3)考核成绩。考核成绩以学生结课考核与平时成绩以8∶2的比例计入,采用百分制。“妇产科学”共36学时,分12次授课,问卷调查设置在结课考核结束后进行,确保学生对课程的充分了解,但不与学生考试成绩挂钩,以确保客观性。

1.4 统计学方法

临床采用问卷星进行调查,并自动生成Excel数据表格,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予以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或者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课程满意度比较

2组教学效果、学习形式、课堂氛围、课程难度及课程讨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课程时长安排、后续课程安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2组到课次数、考核成绩比较

2组到课次数及期末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课程满意度比较[名(%)]

表2 2组到课次数、考核成绩比较[名(%)]

3 讨 论

网络教育始于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19世纪末期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大学开始开展远程教育[5]。其发展经历了远程教育(1840年)、计算机辅助教学(1960年)、网络技术(1990年)和现在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过程。“网络教育”一词最早在我国开始于1999年的“网络远程教育”,又称为“数字化教学”“电化教学”等,是由政府主导建立,教育部门或单位管理运营[6]。2016年是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在近乎全民直播浪潮下,网络直播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逐渐火热起来,教学过程重视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特性与直播不谋而合[7]。在直播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不透露自己真实信息情况下通过弹幕或者排麦的形式参与师生间、生生间互动,实现“面对面”交流,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课堂不再是单向授课。相关研究表明,78%的学生在直播过程中会与教师互动[3]。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了,网络直播教学组93.92%的学生对在线讨论形式满意,且相较于LBL教学组对课程时长安排更为满意。另外,网络直播具有录播功能,学生可以针对疑惑处通过录播进行强化,增强自主学习,有效进行学习拓展。直播教育让学生成为了教育目标制定者,让教师成为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价者,让师生“面对面互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教学的灵活性、实效性及互动性大大增强[8]。

腾讯QQ是一种及时通讯软件,具有操作简单、用户量广的特点,QQ群在线教育,是基于QQ群实现在线教育的一套解决方案。群内提供课堂互动、课后管理、学习资料共享等一整套支持在线教育的功能。本研究的网络直播课堂主要采用QQ群课堂直播方式。网络直播教学模式相对LBL教学模式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及成本,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了,网络直播教学组中有93.24%的学生对网络直播学形式感到满意,且相较于LBL教学模式组,后续其他课程更愿意选择以网络课程形式进行。网络直播教学可以充分调动临床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临床实习生的技能掌握,提高学习成绩,在实际临床教学中可参考应用[9]。

2020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面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此特殊时候,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网络直播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顺势出现在大众面前。李国均等[10]对90名消化科实习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直播微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网络直播教学的到课次数率(>10次以上)达92.57%,期末考核成绩及格率更高(99.32%),2组课程学习形式、难易程度、课堂氛围及课程讨论的满意度相当。网络直播课堂在不降低学生对课堂满意度的情况下增加了到课率及及格率,学生更满意网络直播教学模式的教学时长,说明学生更愿意接受网络直播教学。因此,在特殊时期,网络直播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能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员聚集,可以逐步成为日常教学模式之一。

然而,本研究对象专业单一且样本量较少,日后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此外,网络直播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熟练的专业知识,更要求教师熟练掌握网络直播间的各项功能。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身份,且对网络直播间的各项功能操作不熟悉,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本研究所选择的QQ群课堂直播方式,受网络状况影响,稳定性欠佳,且因为“妇产科学”的学科特殊性,很多教学资料中存在敏感词汇,无法上传分享,降低了教学质量,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多方面比较,选择更合适的直播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 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吴沁,杜亚平.全科医学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5):3153-3157.

[3] 李卓茹.网络直播教学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J].魅力中国,2019(34):220.

[4] 周进,安涛,韩雪婧.移动互联时代下直播教学模式构建与案例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9):33-38.

[5] SUMNER J.Serving the system:a critical history of distance education[J].Open Learning,2000,15(3):267-285.

[6] 王超,陈彬,赵巧玉,等.网络教育在我国护理教学模式中的应用进展[J].全科护理,2019,17(17):2069-2072.

[7] 刘佳.“互联网+”背景下“直播+教育”兴起与新评价范式展望[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7,6(4):1-5.

[8] 刘佳.“直播+教育”:“互联网+”学习的新形式与价值探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1):52-59.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范文3

一、透析教材的“点”――有效整合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课教学内容都有起关键作用的知识点,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对于教材中的这一些知识点,我们要进行透析,做到有效整合。

1.把握知识本质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思维能力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迎合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内容都以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表述。例如,在“圆的认识”中,关于直径和半径的定义都是基于图形的,教材的呈现形式是“像AB这样的线段叫圆的直径”“OA这样的线段叫圆的半径”。

但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要明确相关概念的真正内涵,着眼完整的知识体系,去引领建立数学知识网。这是数学老师的根本要求。所以,数学教师阅读教材要读出这些概念的“本质”,把握准本质内容,还原数学真实面貌,再从源头思考,选择更合适的教学方式。

2.把握知识“联点”。所谓知识“联点”就是指知识点间的先后承接关系。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往往给我们呈现的是知识间的一种并列关系,实质上这是一种“假关联”的呈现方式。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就是承接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基础之上的。于是,很多老师会误认为这种先后性就是知识点间的关联。比如,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和长方形周长计算。我们习惯上依正方形是特殊长方形这个标准,就在周长计算探索时也进行了这种关联假定,先学长方形周长,再学正方形周长计算。其实,正方形周长和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点都是周长的含义(所有边长之和就是封闭平面图形周长),这两个知识点是一种并列关系。所以,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打破教材的序列设定。而将正(长)方形周长计算置于平面图形周长计算这个基点上进行发散,实现知识的合理整合教学。

二、深读教材的“线”――深化实施

每一课都有一条突出教学内容的教学主线。但是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往往图文并茂,教材中给我们呈现的是大量的情境图。这就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知识主线,让这一条教学主线贯穿一堂课的始终,这样,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才能突出教学重点和关键。

例如,《2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教材通过淘气帮妈妈分筷子这一情境图来呈现。什么是这一情境图后的知识“主线”呢?其实这一情境图的关键要素是“2”,因为一双筷子两根在生活中是固定的,与2的乘法口诀有直接关联。所以,“一双筷子2根”就是这个内容的主线,我们的教学设计就要围绕这条主线展开。

课堂上,我这样设计导课:小朋友都做过客吧。看淘气家今天要来客人啦,他正在帮妈妈活。(出示书上的图片:一个小朋友围着一张桌子在分一双双的筷子。)

师:你会分吗

师:小朋友们,一双筷子几根?

生:两根。

师:那她就是说相当于1个2,能用乘法式子表示拿1双筷子得到根数吗?

师:那,你能从拿2双、3双一直到9双,分别用乘法式子记录拿到根数吗?

请帮助淘气将分的结果记在表记录中。

学生在这一张表格的辅助下,进行了自主摆一摆边记录边交流。

这样通过一双筷子这个道具,为学生头脑中理解2的乘法口诀提供了最简洁的表象物,并形成了一条加强记忆的线索。我们解读教材,应该敏锐的发现素材中这类线索,并依此助推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

三、拓展教材的“面”――迁移延伸

数学以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目标,这是数学的学科主导价值。但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意味着我们数学课堂功能不能仅仅为了让学生增长数学知识,更应让学生体会学习意义,获得除知识理解外的素质提升。这可能也就是三维目标之情感价值观层面的目标。为此,教材主要选择了“话题”形式呈现许多人文素材内容。比如,“数学万花筒”“数学阅读”“生活资料引入”等。

“话题”是问题,但它更有人文性,是体现参与人主动性的问题。浸润参与主体公平的一种氛围,这种环境之中,学生的知识调动,交流互动,动手劳动等是积极的表现,有利于学生获得最积极的学习体验。所以“读教材”时要重视这些内容的审读。读出内容所涵盖的社会责任、历史情感等内容,并创设合适的机会让学生去感悟,升华个人的情感体验。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范文4

一、尴尬的提问——“老师:什么是反义词?”

1.课堂实录

上课铃声响,老师在幼儿前面的桌子上摆上很多教具:“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和大家做一个游戏,让大家从这些玩具中找出意思相反的东西并说出来。看看谁找得好、找得快!”于是,幼儿一起拥上去,七手八脚地寻找。

一分钟后,有的幼儿拿一个玩具;有的拿出两个无关的东西;有的幼儿在玩具面前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下手……看到小朋友们没有顺利地找出两个相反的东西,老师有点着急了。

老师又说:“下面说说手中有什么相反的东西?”幼儿七嘴八舌叫起来:“我有两本书,一本大的、一本小的。”老师似乎找到了安慰,微笑着夸奖了这个幼儿一下。

“老师,我有一个积木,它……”“老师,她那个不是相反的!”……老师显得有些慌乱,又加上一句:“大家想想:这些玩具中有哪些反义词呢?”幼儿面面相觑,“老师,什么叫做反义词啊?”老师的脸一下子红了,说:“反义词呢?就是指两个意思相反的词,例如黑与白、大与小、高与矮……。现在,大家再重新找一遍,看谁能够找到反义词!”……

2.教学诊断

从这个片断中可以看出,老师显得有些慌乱,因为幼儿的反应没有如她预想的那样“顺利地找出意义相反的玩具,并顺利地说出‘意义相反的词’”。那么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老师没有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办事情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认清中班幼儿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是没有按照思维规律来教学。在课堂的引入阶段,老师直接让幼儿从教具中寻找“意义相反”的东西,什么叫做“意义相反的东西”呢?这对于中班幼儿来讲有点难了。另外,老师在幼儿还没有搞清楚什么叫做“反义词”的时候就让幼儿找“反义词”,这无疑不符合逻辑。

3.教学矫治

如果这样开始教学,效果一定要好得多:

老师先拿出一对玩具——大球与小球,问:“小朋友们,这两个球有什么区别?”幼儿一定能答出:“一个大,一个小。”

接着老师说:“大和小,它们叫做反义词。还有:高和矮、胖和瘦等,都叫做反义词。”然后,让幼儿再到桌子上的一对教具中,寻找反义词。

这样的教学一方面符合中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按照“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规律,幼儿就能够顺利地开始反义词的“寻找”了。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在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能调用的经验很少,与教师的经验与理解力的差距极其巨大。所以,教师一定要认清楚中班教学的起点与目标,把握好教学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精挑细选一些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及语言,同幼儿进行交流互动,才能形成良好教学关系。同时,教师要精通幼儿的学习规律,遵照思维规律办事,坚持从具体走向抽象的思维逻辑,才能够打通幼儿思维的通道。

可见,教师对课堂掌控能力的不足,看似简单,实质上隐含着教师对教学对象与教学规律把握的缺陷,只有认真理解这些基本规律,才能够得心应手,否则再多的课堂教学阅历也未必能够取得大的进步。为此,建议老师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后,重新阅读《幼儿心理学》等书籍,一定有别样的收获。

二、失落的主体——“别讲话,听老师说!”

1.课堂实录

经过刚才的“不顺利”以后,课堂秩序有段混乱,教师也明显不自信了,调动幼儿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意志受到了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加强了对课堂的控制”。“控制”从点名发言开始:“小朋友们坐到位置上不要讲话,下面听老师说。”

“王淼,你说你找到了什么反义词?”王淼“啊”了半天,说不清楚。“张一丹,你呢?”张一丹说:“我……我手里的是大本子和小球!”老师点点头,说:“大本子的‘大’和小球中的‘小’是一对反义词,很好!你们还发现什么反义词?”有几个小朋友陆续说出了几个,但不是非常准确。

于是,老师将教具重新摆放一遍,大声地说:“黑与白是不是反义词!大与小是不是反义词!就像这样找!”“这两个铅笔一个长一个短,这里面的反义词是‘长和短’;这两长纸一张是白的一张是黑的,里面的反义词是……”幼儿才开始作出正确法反应:“白与黑!”接着,“直与弯”“哭与笑”“胖与瘦”……课堂的气氛终于缓和了。

2.教学诊断

在课堂的开始,老师就一直试图让幼儿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幼儿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让课堂充满着“幼儿的身影,幼儿的声音,答案让幼儿说出来。”但由于没有把握好课堂的起点与思维的规律,老师的引导不到位,幼儿的表现不如人意。在这个“教师加强控制”的环节中,老师充分发挥了引导的作用,幼儿得以逐步领悟“反义词”的规律,说出了很多反义词,教学的效果开始显现。这反映了教师的引导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幼儿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成为课堂的“配角”,但是过于强调教师的“配角”地位,使得课堂失去了教师的科学引导,这样的课堂根本无法发掘幼儿主体的潜力。上面这个片段中的师生互动过程,二者都兼顾到了,但是幼儿的主体性潜力并未得到足够的发掘。

3.教学矫治

我们先看看另外一位老师是怎样上的:

老师在幼儿基本把握反义词的规律,并能够正确找出几个反义词之后,让幼儿再到桌子上给教具们配对,并说出自己发现的反义词,“看哪位小朋友说的多!”老师对找出反义词的幼儿进行激励表扬,并对没有找出来的幼儿进行帮助:“你请一位小朋友帮帮你找一个,并谢谢她!”于是有很多同学帮他出主意,找反义词。

老师接着让幼儿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小朋友们发现有哪些反义词呢?”于是,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很多反义词。

在这个老师的教学中,教师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幼儿的积极性,这是对主体性的第一次激发;然后,让幼儿去帮助没有找到反义词的幼儿,既让幼儿学会了寻求帮助与帮助别人,也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是对主体性的一次升华;最后,老师让幼儿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反义词,把教学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生活体验中发掘教学的素材,这是对幼儿主体的全面落实。这种基于主体情感、经验以及兴趣的教学思维,能够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幼儿的“学”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评价教师“教”的重要标杆。只有良好的学依赖于教师对幼儿主体性的全面激发与保护,也依赖于教师科学的引导。有一些教师认为主体性教学就是让幼儿活动最大化,这是一种误解。没有教师科学引导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是表面化的,内在的东西不会被发掘出来,而没有内在思维、情感激发的课堂是没有深度的。激发主体积极性与体验性的最好方法就是结合“实践”,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学习从实践开始符合教学的思维规律,“做中学”是幼儿园教学中值得推广的教学切入口。

三、苦涩的讲解——“记住,‘红与绿’不是反义词!”

1.课堂实录

老师接下来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在磁性黑板上贴上了很多的图片,分列成为两列,教师指定幼儿到上面去用粉笔将这些想法一次的图片连起来,同时说出:“我找到的反义词是什么!”游戏内容与前面通过实物找反义词的难度查不到,幼儿的积极性及其高涨,效果也不错。但是,在幼儿连起来图片并说出来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个小的插曲,很值得回味:

有一个幼儿把两个笔筒连起来,说:“高和矮!”这时候,下面一个幼儿喊起来:“是深和浅!”老师笑了笑,点点头,没有说话。

有一个幼儿把一个红色的毛巾与绿色的手帕连起来,说:“红与绿!”

有一个幼儿把一个方形的积木与圆球连起来,说:“圆和不圆!”

有一个幼儿把两本薄厚不同的书连起来,说:“大与小!”……

老师对于“红与绿”“圆和不圆”“大与小”这几个问题明显觉得不对头,听课的人明显也感到了不对劲。于是老师本能地对“红与绿”进行解释:“黑与白是相反的,红与绿也是相反的吗?”幼儿无语……

老师的脸又红了:“小朋友们……红与绿不是反义词,记住哦!”

2.教学诊断

这几个问题非常考验老师的教学智慧,第一个学生提到的“深与浅”是一个非常智慧的答案,老师完全应该对这个幼儿进行极高评价,并由此激发其它幼儿开展“就同一对物品”寻找两个以上反义词的活动,如:两个人之间的“老和少、胖和瘦、高和矮”等,进一步发掘幼儿的思维,培养扩散性思维的能力。

对于“红与绿”“圆和不圆”“大与小”这样的问题,作为幼儿园的老师不一定都要去当时就解决,因为根据幼儿的年龄经验以及语言局限性,向他们解释这些问题不一定适合。“实录”中老师的一句“小朋友们……红与绿不是反义词,记住哦!”显得无力而又苦涩,其实不如放下这个问题,这反而是合理的。

当然,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幼儿多想一想,例如:两本薄厚不同的书,老师可以让幼儿想一想“有没有新的反义词?”如果幼儿说不出来,老师可以代劳一下,这样至少可以扩展幼儿的词汇量。

3.教学矫治

课堂的核心是思维,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依托,教师要善于从形象思维开始,通过各种图片、实物、生活实例等作为思维的载体,促进幼儿去想象、回忆、总结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不失时机地让幼儿多“想一想”。只要在课堂上幼儿能够去“想”,无论结果怎么样都是宝贵的,无论幼儿想的对不对,教学都是成功的。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范文5

关键词:VB教学;情景导入;微课教学;分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VB早已成为初中信息技术必学必考的内容。由于VB本身理论抽象,上机调试要求经验性强,加之编程本身要求思维灵活等方面的原因,使得VB这门课,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问题更是突出,教材内容虽不断地更新改版,依然改变不了VB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加之信息技术课学时少,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又大。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经过实践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了解程序的本质,学会用程序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一、引课巧导入,激起学习热情和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很关键,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入方式”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在上课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引课成为学生思维的兴奋剂。例如,我在教第5节《分支结构》时,课前先设计好两个小程序,一个是“今日运情”,另一个是“QQ游戏”放在学生机的桌面上,分别在两个教学班选择以下两种导入方式。

1.故弄玄虚式

师:“同学们,你们相信吗,电脑能知道你今日的运情如何,只要你运行桌面上的‘今日运情’图标,输入你的幸运数字,电脑就知道你今日的运情如何,不信请试试。”

学生觉得好奇、好玩,纷纷想看个究竟,就迫不及待地尝试。

师:“想知道电脑为什么会算命的秘密吗?”

生:“想”――学生齐喊。

师:“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分支结构》。”

2.兴趣话题式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QQ吗?”

生:“N年前就开始玩了,老师,今天是不是让我们玩。”

师:“好呀,但不是玩你们自己已经有的QQ,而是运行桌面上的‘QQ游戏’程序,先注册一个号和密码,然后再登录,看看你的密码是否正确。”

学生顿时兴奋起来,投入进去,如果密码正确,屏幕会显示“你比我还聪明,加10分”全体同学都能获得10分的进账。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电脑为什么会判断密码是否正确吗?”

生:“电脑聪明”“电脑偷看我的密码”“不知道”……

学生七嘴八舌。

师:“如果你们认真学完今天本节内容,就会知道真相。”

接下来,学生自然要“洗耳恭听”了。

两节课的学生都学得开心,听得认真,既掌握了IF-THEN语句的格式、功能、执行过程,又识破了电脑算命的骗局、知道了QQ登录密码的真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作过一个比较,在不使用情景导入的班级和使用情景导入的班级中,学生在学习注意力、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性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强弱对比,自然在最终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学习效果的对比上,孰优孰劣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角色活扮演,演绎自主生动课堂

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曾指出:“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潜力所在,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剂,利用学生亲身体验扮演角色,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情感培养,引发求知欲,培养团队精神、树立合作意识。

例如,我在教第3节《认识程序的基本要素》时,学生对Print语句后的常数、变量、表达式、逗号和分号输出格式讲了一节课后还是一片迷惘,后来,我改变了教学方式,借助游戏活动来理解语句的输出格式、功能和含义,效果明显提高。

分e写出下面三个程序的运行结果:

让学生甲扮演Print(记录员),负责在黑板记录,让学生乙扮演A手拿1粒红豆,学生丙扮演B手拿2粒红豆,再找5个学生手里分别拿1,2,3,4,5粒红豆。

程序①,第一语句让5位学生站在不连续的地方让学生甲在黑板上写出他们手里拿的红豆数,并按逗号的格式记录(分区);第二语句让5位学生站在连续的地方让学生甲在黑板上写出他们手里拿的红豆数,并按分号的格式记录(紧凑)。

程序②,学生乙、丙在不同的组站起来让学生甲在黑板上写出他们手里拿的红豆数(分区记录)。

程序③,学生乙和丙按顺序站到讲台两端,让学生甲在黑板上写出他们的名和手里拿的红豆数,并按格式记录(人和豆不能分开,格式为紧凑)。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来呈现学习内容,学生对Print语句的格式、功能和输出格式印象较深,为以后的语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没有打瞌睡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的兴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和知识,让枯燥乏味的符号型的结论变得生动,并在此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三、教材妙挖掘,换个形式你也行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

者,还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在教材中,大多是很枯燥的理论知识,专业性特强,直接给学生灌输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来个大变脸,让它们更贴近初中生的特征,让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同步和谐,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第6节《循环结构的第2课时》,根据教材引用的画同心圆的程序进行深挖,把FOR-NEXT语句中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步长值的变化改为用直观图形变化进行教学,化难为易。因为图形最具直观性,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思维的启迪,能造成学生视角上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故此,我将本节内容的题目改为《图形变变变――循环结构的应用》实施教学。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对For―Next语句的格式、功能及执行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有同学难以建立循环语句执行的物理模型,为此,本节课通过修改熟识的画同心圆程序,画出各种颜色变化的圆形组合图,加深巩固对For―Next语句格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展示画同心圆的程序及运行结果引导学生修改FOR-NEXT语句中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步长值,同时修改RGB的参数学生自主探究,画出各种颜色变化的圆形组合图加深了对循环语句的理解。

(1)

(2)学生探究成果(程序代码略):

图形引路,使学生一开始就充满好奇,急于求知。既能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诱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又能使整节内容由难变易,由繁变简,教学难点、重点迎刃而解。本节课也充分体现了分层导学的效果,阶梯式的练习,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即使是学困生也有所收获,基本上都能画出圆形组合图,大多数画出2~3个圆形组合图,少数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二

(4)班的姚钧同学居然能画出上面六个圆形组合图。

四、微课按需学,有效进行教学分层

现行的信息技术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时少,课程安排周期长,基本上是一周一节,老师讲完课后就没时间让学生去消化吸收知识了,到下一周,学生基本上遗忘了;再者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水平差异大。为此,我们引入了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视频一般为5至10分钟。它具备时间短化、知识碎片化、情境案例化、解析深入化、资源呈非线性化等特征,它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特长和智能水平有着较高程度的契合性。它善于抓住学生最佳黄金注意力时段,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自主控制和调整学习的进度。而且,微课是以短小精悍的视频格式长期保存的,上节课遗忘的知识,学生同样可以借助微课进行复习,查漏补缺。

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我们深入研究VB教学内容,对重点、难点进行微课设计,不同类型的知识点选用不同类型的微课进行设计。如程序的概念、设计语言的种类,基本要素等我把它们设计为讲解说明型微课;顺序结构中的“画圆”程序、分支结构中的“比较两个数大小”和循环结构中的“同心圆”等,我们把它们设计为操作演示型微课。我们还把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如雪花飘、猜数字等设计为解题推理型微课。

总之,水无常形,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只能源于特定的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的教学对象是喜欢新鲜,崇尚趣味性的青少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发现、乐于探究、敢于创新,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就一定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新课标对我们当代信息技术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科,广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Z].广州:广东省教育出版社,2007-07.

[2]陆建中.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范文6

【活动理念】

适应能力是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的重要部分,是评价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高一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的目标之一;同时,培养高一学生的主动适应意识,将为其高中三年的生活奠定基础,积累资源。本课针对高一学生初入学,原有人际环境、生活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等所带来的适应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适应不良问题,培养积极主动的适应意识,探索解决适应问题的办法,感受新集体的力量。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适应问题的普遍性,探讨解决适应问题的好办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生活中学会利用集体的力量帮助自我适应,尝试建立新的生活人际网和学习资源网。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适应意识,感受新集体的智慧和温暖。

【活动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科学地认识适应不良问题,培养积极主动的适应意识,探讨解决适应问题的办法。

2.学生能够对自己现有的适应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如何把积极的适应意识转化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动。

【课时安排】

1课时(新生适应问题的第一节课)

【活动对象】

广东实验中学高一X班

【活动策略与方法】

高中一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进入成熟期,辩证逻辑思维也有相应的发展,但思维的深刻性还不够,存在片面性和尖锐的批判性,同时他们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因此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游戏法、课堂讨论法、体验法、自我分析法,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情感,激发思维。而因为广东实验中学(直属广东省教育厅领导的省级重点中学,广东省首批部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是高中生中的佼佼者,能力强,想法多,故采用的学法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帮助和引导的作用,这也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活动准备】

PPT、道具(毛线球、饮料罐、彩色纸)。

对学生的要求:提前按照男女比例,随机分成六个小组,打乱班级现有的小团体,促进学生的交流。每组选出一个记录员,要求学生遵守游戏规则,积极真诚地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

一、团体热身阶段:肢体动作演初中(5分钟)

活动:请用一个肢体动作来表达初中的你。

设计意图:营造“积极主动”“友好热情”的氛围。通过用肢体动作演绎“我”的初中生活,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高涨的情绪,为课堂的进行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师的角色与要求:此时教师扮演的是示范者的角色,教师先用肢体动作演绎过去一年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用投入和热情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二、团体转换阶段:心海回眸别初中(10分钟)

活动:

1.向过去的“我”挥手说“Bye-bye”。新生活已经开始,不管过去是怎样的,都已成为历史,现在是一个全新的你。请在纸上写上一句告别过去的话和一句鼓励自己的话。

2.回到此刻,关注当下。学生伸出双手,教师用送礼物的方式启发学生回到当下,关注当下。

具体做法:利用英文单词“present”的双重含义“礼物、现在”引入课程。

教师引导:现在将送出一份来自心理老师的新学期礼物,请同学们伸出双手,然后握紧双手,送的礼物已经在手上了,送出的礼物就是――关注当下。

设计意图:营造温暖、安全的氛围,鼓励学生们与初中的自己告别,把力量集中到当下,为后面对当下适应问题的探讨作铺垫。

教师的角色与要求: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领者,注意放慢语速,表示对学生怀念过去生活的理解,同时也要坚定而和善地引领学生关注此时此刻,回到当下的生活。

三、团体工作阶段:丝丝密网话高中(30分钟)

活动要求:小组成员利用毛线球共同编织一张网,最后毛线会形成一个紧密的网。当网够结实时,请把饮料罐直立在网上,让饮料罐直立撑起三秒钟就算成功。

活动过程:

(1)班级成员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9人,小组成员围圈坐下;

(2)分给每组一团毛线和一个饮料罐;

(3)记录员不参与抛线球工作,负责记录大家的问题和想法以及最后的小组总结。

第一轮(说自己)

(4)选定一人先拿好线球,抽出毛线的线头拿在手上,先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包括姓名、性格(用一个形容词)、兴趣,之后把线团传给另一个组员,所有同学轮完一遍(本轮活动难度小,容易参与,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投入活动,另一方面可以让彼此再次熟悉,找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第二轮(说问题)

(5)在第一轮最后拿到毛线球的同学说自己在高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说完把毛线球抛给下一位同学。组员用心记住每个人的,所有同学轮完一遍,记录员负责记录问题(本轮活动一方面提供给同学们一个倾诉的机会,纾解内心的烦恼,另一方面,了解新生适应问题,包括人际适应和学业适应问题的普遍性,从而增强其解决问题的信心)。

第三轮(说办法)

(6)第二轮最后拿到毛线球的同学针对第二轮中同学们分享的问题,如果某个同学谈到的问题你有好的办法,请把毛线球抛给他/她,与他/她分享;或者如果你们遇到的问题相似,也可以把毛线球抛给他/她,表示愿意一起探讨和解决;对于无法小组内探讨或暂时还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员记录下来之后大组分享(本轮活动利用集体的智慧探讨和解决问题,感受新集体的力量,激发建立新的人际网的欲望)。

设计意图:

1. 用抛毛线球的方式,组员一起编织一张网,一张有力量的网,一张可以让饮料罐直立的网。启发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自己的人际网和学习资源网,借助集体的力量,快速地适应环境,“站立”起来。

2. 同学们的分享和记录员的分享总结让老师进一步了解该班级目前新生适应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地设计之后的系列课程。

教师的角色与要求:此时教师扮演的是支持者,及时肯定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肯定学生坦诚面对自己的适应问题的勇气,并能真诚分享和探索解决方法,给予全体学生强大的支持。

四、团体结束阶段:携手共进乐高中(15分钟)

采用“动态反思+4F讨论法”(事实Facts,感受Feelings,发现Findings,将来Future)的分享方式。大组分享:

1.事实回放,增强联结(Facts)。这张网是如何编织起来的?活动有没有进行得不顺利的时候?是怎么解决的?令你印象深刻的一个环节或一句话是什么?

2.分享感受,寻找支持(Fee-lings)。请用一个肢体动作代表你此时此刻的感受,进行分享。

3.自我箴言,梳理启发(Fin-dings)。我要……,才能拥有更多的新朋友;我要……,才能更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我要……,才会更好地开始高中的生活。

4.圆梦飞机,指向行动(Fu-ture)。如果今天之内有一个小小的行动,可以让你离理想的高中生活更近一些,你会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引导学生关注事实到关注情绪体验,再到深入思考和联系实际,本节课的内容得以提升,创造学生认知、情感和行动的成长点,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