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课堂笔记范例6篇

田忌赛马课堂笔记

田忌赛马课堂笔记范文1

“第一次赛马的几场中,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并没有在一起比赛,而孙膑可以看出田忌的上等马一定能跑过齐威王的中等马,可见他观察的是多么仔细啊!”

“老师,我试过了,只有用课文中孙膑想的这一种方法可以赢得齐威王”

……

这是我在上完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五册语文中《田忌赛马》这篇课文后,学生对我说的内心体会。他们并不像以往那样只是了解课文的表面故事“田忌和齐威王的两次赛马”而是用心感受了孙膑的智慧。听了他们的感触,我灵光一闪,何不趁热打铁,对学生加强一些课外阅读的训练呢。课外阅读对聋校的聋生来说一直是比较薄弱的事情。聋生的自控能力较低,再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缺陷,他们接受能力也不高,导致他们没有兴趣,也没有信心去阅读。再加上没有正确的引导方式等等。因此,造成了聋校目前课外阅读的一些空白。今天,我发现了一些和以往不同的地方:就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是那样的透彻,并且有那样自己独特的见解。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为什么不能拓展延伸一下呢?我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外阅读的相关教育。

一、 指导学生写《田忌赛马》的学习心得

写作是学生表达自身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聋生由于听力缺陷而造成语言的缺失,只有靠写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而阅读又不失为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学《田忌赛马》这篇课文中,我是这样做的:在讲解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文意;再通过读写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让学生写出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在写的时候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想。这样不仅提升了他们的阅读水平,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以下是本班一位聋生写的简短的学习体会:

学习《田忌赛马》有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田忌赛马》这篇课文,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和我自己的读,我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次,和齐威王在一起赛马。他的上、中、下三个等级的马都比齐威王的弱,结果都输了,田忌很难过。这时候,田忌的好朋友孙膑在看完整场比赛后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分析,胸有成竹地让田忌把马的出场顺序调换一下,结果第二次赛马赢了齐威王。老师让我们多读来体会文意,我读了很多遍。我想,孙膑真是聪明,他怎么观察的那么仔细呢?在以后我一定要向孙膑学习,在观察事物的时侯,也要用心观察,这样我的作文就会有条理了。

从这篇学习体会来看, 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较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 指导学生利用电脑网络、学校阅览室、班级图书角找出相关的具有聪明才智的人物故事进行阅读

现如今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电脑在聋校也普及了。中高年级聋生已经能熟练操作电脑来查找相关的资料。学校的阅览室也能对学生正常开放了。可是,由于没有较正确的引导,学生往往不能有效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他们虽然个个都很喜欢上电脑课。但是只是上QQ聊聊天,或打打小游戏。而校阅览室和班级图书角也很少有人光顾。

通过《田忌赛马》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决定让聋生好好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我让他们通过这些途径来找出相关的具有聪明才智的人物故事进行阅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记好读书笔记,对做的好的同学进行有效的奖励。

这样学生的方向有了,动力有了。通过观察,我发现上电脑课时候,学生一个个都专心地坐在那里浏览着各种图书网页,阅览室也跑的勤快了,班级的图书角也利用起来了。

三、 引导学生谈阅读体会,教师从中进行阅读评价

田忌赛马课堂笔记范文2

关键词: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更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认识。

一、课堂民主,师生和谐

在重视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前提下,结合学科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活动性质的特点,放弃权威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使课堂变为师生的互联互动阵地。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深沉而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教师更要以宽厚与亲切相待,而不是讽刺、挖苦,不耐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于老师说过:"我最喜欢发言错的学生,因为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恰恰是一笔财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一个学生读课文时有一个地方总是出错,试了三遍后,连他自己也失去了信心。于老师却鼓励他说:"不要紧,三遍读不好,我们还有第四遍、第五遍......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好!"信任和期待使奇迹得以产生,学生读通顺了句子,满面欣喜地落座,其余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也不禁为之鼓掌。多么可贵的"还有第四遍、第五遍......"它使学生消除了紧张、畏惧,鼓起了学生勇于探索求知的信心。

二、重视质疑,鼓励探究

孔子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发现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疑问,并积极探究解答,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执教《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利用教具,演示了第二次赛马的经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弄清了田忌获胜的主要原因:同等级的马相比,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就在我为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而感到松了口气时,一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我觉得课文中不应用"胸有成竹"来形容孙膑,因为在第二次比赛时,齐威王在胜了第一场后,如果注意到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也调整对策:用下等马去对田忌的上等马,用中等马去对田忌的中等马,这样齐威王在第二次赛马中输一场赢两场,仍然获胜,所以我觉得说孙膑对获胜"胸有成竹"是不恰当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立刻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热烈的关注。我马上意识到这正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于是我又把这个"球"抛给了学生,鼓励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经过激烈的争论,学生终于从"得意洋洋、轻蔑"等描写齐威王表现的词句上认识到:齐威王已经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即使他看到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也不会在意,更不用说去思考对策了。孙膑正是从齐威王的神情、语言中揣摩透了他的骄傲心理,再加上对参赛马匹作了仔细观察,心中确实对第二次获胜充满了信心,用"胸有成竹"来形容孙膑,非常恰当。在这一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认识了孙膑的足智多谋,也体验到了发现和探索的乐趣。

三、赞赏求异,欢迎挑战

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探索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激发学生大胆求异,积极进行思维发散,敢于向书本和现成答案发难,敢于向同学、向老师、向权威挑战,多问"真是如此吗?""只是如此吗?"并去积极探索。对学生即使不恰当的驳问、发难和新解,师生不能嘲讽,对其胆量意识和精神要给予充分肯定,热情鼓励。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应该成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我在教《捞铁牛》时,当学生了解了怀丙和尚所使用的方法后,我让他们想想:如果让你去捞,你会怎样做?有一个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我去捞,我会再加两只船,捞的时候,把沙铲到空船里,这样河里就不会增加泥沙了。"多么可贵的环保意识,你能说这不是创新的火花在闪烁吗?我当即肯定了他的想法,并鼓励同学们都向他学习。又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正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描写海底奇异景色的句子时,一个学生突然指出,把游动的深水鱼发出的光点比作星星不合适,我立即表扬了他这种敢于向书本挑战的的精神,并让他讲出理由。他大声说:天上的星星乍看上去是位置不变的,而深水鱼是流动的,所以不合适。经他一说,师生都深有同感,于是我们师生一齐讨论这个比喻怎么写才合适?有的说,像夏日飞舞的流萤;有的说,像节日的夜晚小朋友手脖上带的萤光灯......学生们沉浸在创新的快乐中。

四、借助教材,训练想象

田忌赛马课堂笔记范文3

【关键词】哲学教学;困境;教学方法

哲学部分在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存在许多困难。学生普遍反映哲学太抽象,太难学:要么,不能理解原理;要么,不会运用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本人认为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表面上是个形式问题,实质是教学观念的变革问题。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而陈旧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则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已经确定的前提下,要提高教学效果,加大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以及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达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时效性。当前,有很多很好的关于马克思哲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最为生动活泼和让学生感兴趣的,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典故激活”教学法

“典故激活”教学法是指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成语典故,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教材中抽象哲理教学方法。如在讲“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时”,学生对系统的三个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从字面上容易理解,而至于为什么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1+12。对于这些学生是既不感兴趣又难理解,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先提出“田忌赛马”的故事,学生一听,非常活跃,因为非常切合自己的体育专业。于是,有的回答第一种阵势,用上等、中等、下等马对阵齐王的上等、中等、下等马,结果是田忌三局皆负,输掉比赛;有的回答第二种阵势,用下等、中等、上等马对阵齐王的上等、中等、下等马,结果是田忌一胜二负,输掉比赛;有的还回答出孙膑给田忌出谋划策的第三种阵势,用下等、上等、中等马对阵齐王的上等、中等、下等马,结果是田忌二胜一负,赢得比赛。学生经过激烈讨论、积极回答后,本人水到渠成总结道:整个比赛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只有孙膑的策略才能反败为胜。这是因为它既立足于整体——立足于整个比赛的胜负,而不是去争每一局(要素)的胜负。同时在放弃第一局后,继续关注比赛秩序,二、三局依次让上等马、中等马对阵齐王的中等马、下等马。如果二、三局的出场秩序出现上述第二种情况,其结果是二负一胜,最终还是输。由此可见,要实现系统优化还要讲究秩序,乱是优化不了的,达不到取胜目的的。比较一、二、三中阵势可以看出不是任意结构都可以达成取胜的结果,但它的内部结构确实存在取胜的优化趋向,使整体功能最大化的趋向。

以往教学中习惯用三个事例分别说明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三个要求,这容易造成学生在认知上分裂系统的三个基本特征,而对“田忌赛马”事例的认真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系统同时具备三个特征。

可见,“典故激活”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变抽象的理论观点为形象生动,变深奥的道理为浅显易懂,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为活泼有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直观图示法

在高中哲学教学中有不少概念和原理非常抽象,教师单凭言语讲解,学生既不好理解,也不易记忆,而运用直观图示法来分析哲学原理,是破解其中症结的有效对策。

所谓直观图示法就是根据学科逻辑,运用图画、图表或简单的内容,辅之以必要的文字,来类比、区别、图示所要教学的内容。例如,在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时,本人通过下面四个图形来说明:

先让学生找出这四个图形的共性即对边平行且相等,再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个性)——矩形有四个直角,正方形不仅有四个直角并且四条边相等,菱形四条边相等,然后,学生就非常直观的回答出平行四边形是矛盾的普遍性,矩形、正方形、菱形是矛盾的特殊性。最后,又进一步指出二者的辩证关系:平行四边形(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矩形、正方形、菱形(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矩形、正方形、菱形(矛盾特殊性)离不开平行四边形(矛盾普遍性),并且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

可见,无论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定义还是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直观图形比文字叙述更有利于信息的编码和提取,尤其在面对较为复杂的信息受到记忆容量的限制,师生很难用语言清晰准确表述时,图示表征作为一种形象图征,有效的减少了文字叙述,能减轻学生对记忆负荷,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案例教学法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环节包括:第一,选择典型案例材料;第二,介绍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第三,对案例进行总结。在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例如,本人碰到这样一个案例:学生在上课前都在积极地打扫卫生,结果没有打扫完,上课铃响了,班主任为了不耽误学生们的学习就接过学生手中的拖把,继续打扫剩余的卫生,结果被领导发现,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学生批评了一番。上课后本人就因势诱导提出了一个问题:“领导这种做法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不符合。”既然不符合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本人顺势鼓励他们回答的非常正确,同学们受到表扬后,刚才那种委屈的表情已烟消云散,此刻,个个脸上露出了笑容。

可见,案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虚构的。真实非感人的东西是最好的老师。真实感人的事例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容易被学生接受。让事实说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名言诗句诱导”法

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认为哲学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学习效果不佳,要解决这个问题,本人认为在哲学课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精练优美、蕴含智慧、发人深省的名言诗句来说明和揭示哲学概念和原理,既能把深奥的道理说的浅显易懂,又能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既可以使教学语言生动有趣、和谐动听,又能陶冶学生情操,产生共鸣,可谓一箭双雕。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往往潜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方式和审美趣味,期间还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荡漾着激越的情感,体现着闪光人格。本人在哲学课的教学中时常采用名言诗句来解决课堂上的一些疑难杂症。

比如,在政治课上,发现学生玩手机等不专心听讲时,就引用《登飞来峰》中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所蕴含的哲理——“站得高,看的远”诱导他们说:“今天老师更能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了,你们有什么风吹草动我都能尽收眼底,所以你们要专心听讲。”学生们听后都会心地笑了,开始认真听讲,我相信学生们对这首诗的哲理会记得很牢。可见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和教益。

田忌赛马课堂笔记范文4

关键词:探索;语文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课堂评价语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恰当准确的、富有激励的、灵活多变的课堂评价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新课标所说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课堂评价语不应该拘泥于单一的形式,应因学生而异,因课堂的教学情况而异,课堂评价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务必讲究恰当、准确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的准确性能积极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课堂的评价语言要简洁明了,同时又能客观地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教师应把握好评价的标准,以和蔼亲切的语气,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以准确的评价。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在执教《翠鸟》一课时,于老师让一学生来读描写翠鸟外貌的这一段,(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得正确、流利)于教师听后说:“读得一字不差,是很了不起。我再提个要求,能不能让人一听你的朗读,就好像见到翠鸟一样?大家都练一练,把表现翠鸟特点的词语做上记号。(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指导,嘴里说着:“有人画出了‘红色的’,有人画出了‘橄榄绿’……”学生读完后又请刚才那位学生读,读得大有进步。)于老师评价道:“这次听他读,我真的像见到了翠鸟。为什么?因为他把‘红色’‘橄榄绿’‘透亮灵活’‘又尖又长’等词语读得特别清楚,让我听了以后,印象特别深刻。”于老师运用恰当准确的评价语言,使得朗读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坚持运用赏识、激励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多一些赏识、多一些鼓励,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在执教《荷叶圆圆》一课后,我对学生说:“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要带你们一起到荷塘边去看看。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池水清清的凉凉的,还有其他的小伙伴也被吸引来了!猜猜看还有谁呢?好多好多的小伙伴,他们会把荷叶当作什么呢?你能用上______说:‘荷叶是我的_________。’(课件中出示七星瓢虫爬在荷叶上、毛毛虫趴在荷叶上、小蚂蚁在荷叶上)这个句子来说一说吗?谁愿意来试一试?”一个学生举起手来说:“七星瓢虫说:‘荷叶是我的阳台,我在阳台上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呢。’”听完这个学生的发言后,我情不自禁地赞美到:“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真该颁个诺贝尔奖给你。”话音刚落,学生就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这个有着精彩回答的学生,也是送给对学生有着真情赞美的教师。

三、敢于做到批评、指正

语文课堂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同时,又不能脱离文本,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见解和有所偏差时,教师应及时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反馈和回应,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教师的评价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应鼓励学生精彩的回答,也要敢于指正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只要教师心中有一把标准尺,就能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学完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说说第二次赛马结束后,田忌与孙膑又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一位学生站起来这样回答:“田忌感激不尽地对孙膑说:‘第二次赛马能取得成功都是你的功劳,快到我府上来喝杯水酒。我还要用重金酬谢你。’(全班哄堂大笑)孙膑欣喜若狂,连声称谢道:‘以后有什么事情,兄弟一定鼎力相助。’(全班同学又是一阵大笑)学生说完,教师评价道:“这位同学的想象能力太丰富了,孙膑帮助田忌反败为胜另有原因,谁能道破其中的道理?”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道:“孙膑能帮助田忌反败为胜的原因是他经过认真观察后想到了调换马的出场顺序,体现了孙膑的胸有成竹、足智多谋。”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不厌其烦地加以点拨;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时,就应不袒护地加以引导。

四、积极提倡风趣、幽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教师认真备课,生动地讲课,但学生不怎么喜欢听课,听课效率与教师的努力不成正比。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只重视了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却忽视了它的艺术性,因而事倍功半。幽默是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正确使用会大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风趣幽默的评价语言的恰当使用,可以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因此教师使用风趣幽默的评价语言,往往会收到令人忍俊不禁、余韵隽永的艺术效果。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润色课堂,为课堂增添色彩。

在教学《翠鸟》一课时,于老师在讲解翠鸟叼鱼动作时,让一学生来读快的感觉,一学生读后,引来一阵笑声。于老师说:“你知道为什么有人笑吗?”学生回答:“可能笑我读得太快了。”于老师又说:“我听你读,就觉得好像有人在后面追你似的,把你追得上气不接下气,读这一段速度是要快一点,但是要把写翠鸟动作的几个词读清楚,这些字要咬‘死’。——大家听我读读好吗?”(师范读,学生鼓掌)接着于老师又问道:“谁敢向我挑战。”(然后三位学生读,一个强似一个,学生把翠鸟都读活了。)于老师接着对学生说:“我只好甘拜下风了。”在这节课里,于老师用了适当幽默的语言把学习变得轻松了,既指出了那位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又借助教师的范读把朗读的技巧教给学生。

田忌赛马课堂笔记范文5

一、什么是小学语文生成性提问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生成性提问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提问的教学策略,构筑高效对话的平台,促成有效的课堂生成,优化学生语言学习、进行思想熏陶和达成思维训练的教学策略。它是师生以内在体验和对话的方式参与其中共同创造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生活过程,是小学语文提问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问教学策略的拓展延伸。本案例研究对于丰富“主体性”教学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生成性提问教学策略强调提问促进生成。也就是只要能促进课堂生成,有利于优化学生语言学习,进行思想熏陶和情感体验的提问都属于生成性提问。因此,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提问:一是非预设的课堂提问,即即兴产生的问题。包括学生在课堂随机产生的提问和教师的加工性问题。二是能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预设提问,包括教师自拟的问题,教材、教参提供的问题。高认知水平的提问属于这一类。

二、生成性提问的策略

策略一:联系旧知法

顾名思义,即在提问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学生在学校学科教学中掌握过的知识点、技能以及获得的相关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此策略最容易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点和掌握新的技能,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一句,教师如果问:这句话表现了邱少云什么精神?学生虽然可以给出答案,但是理解未必深刻,生成未必精彩。若教师改作以下提问,可以推进高效生成,促进“集体思维”:我们学过的课文曾把董存瑞、黄继光比作威武无比的巨人或钢铁巨人,充分显示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可是这篇课文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石头?想一想,烈火中的邱少云与石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不动,无声,顽强不屈)这种生成性提问设计把刚刚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获得的情感体验与新课联系起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有效生成对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舍生忘死的精神。

当然,在提问的设计中,教师还可以联系数学、信息技术等在学校获得的其他学科所掌握过的知识点、技能以及获得的相关情感体验进行问题设计,这都有助于语文教学生成。

策略二:创设情景法

即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把来自其他领域和外部世界的知识引入到问题中来。即非学校设置的学科内容也可以和提问设计结合起来。如借事说理的课文是语文教师普遍感到头痛的课文。有些课文直接让学生归纳事理比较困难,我们可以将新闻传媒领域引入到提问中来,帮助学生进境悟理,自我感受,让其谈“亲身”体会。如为让学生深入体会《田忌赛马》的中心思想,要学生扮作田忌、齐威王和孙膑,要他们在阅读理解中随时接受扮作记者的同学的采访,先后回答下列问题:请问田忌先生,首场比赛已经结束,你又什么想法?齐威王,祝贺你取得首场比赛的胜利,你能谈谈取得胜利的原因吗?请问孙膑先生,看了首场比赛,你又什么想法?齐威王,第二场比赛结束了,你能谈谈体会吗?田忌先生,祝贺你成功,能谈谈感想吗?这样,学生便会生成各种答案,并在这些答案的理解与比较中较为顺利地体会了事理。

策略三:生活观照法

即在提问设计中,把学生的个人现实(学生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和体验)和提问设计结合起来。前面案例教师甲提出的问题都包含学科(对文段的朗读与理解离不开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掌声和体会都关联其他学科领域),而教师乙两个生成性的问题“掌声里,你真想对英子喊什么?你的掌声代表了什么?”,还包含着学生自己(当局者)独特的体验(个体知识)就是维恩图中的三者重叠的三类问题。而就是学生个体知识的独特体验才成就了这堂课精彩的生成。

三、小结与讨论

田忌赛马课堂笔记范文6

关于“抄写”的案例

镜头一:靳家彦老师教《田忌赛马》。开始上课,靳老师先板书课题。因为“忌”是个生字,靳老师写得比较慢。写完第一笔,靳老师停下问道:“第二笔从哪里起笔?”学生答曰“横”。靳老师说:“上面部分是‘自己’的‘己’,下面部分是什么?”学生答“心”。靳老师把字写完,指着它说:“田忌的忌就是妒忌的忌。妒忌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所以是心字底。”接着,靳老师问:“这个字现在就能记住,回家一遍都不抄,明天听写保证不错的同学,请举手。”明天听写,会不会有写错的学生?可能有,或者说肯定有。但不加以区分就让所有的同学都抄写十遍,那是病急乱投医。只有不会写的学生才要抄,这才是对症下药。

镜头二:下乡调研时听一位老师执教三年级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首诗学了一节课。快结束时老师说:“这首诗我们学完了,今天的作业是把这首诗抄5次,明天向小组长背诵。”

我们不禁要反思,一首七言绝句学了一节课,回家还要抄写五次,那课堂上干什么了?和专家的课堂反差竟如此之大?后面这个例子是农村教学的一个缩影。这就是为什么教师学生经年累月、周而复始不停努力,课却没有上好。课上没学好,课后补抄补背,搞题海战术,能不累吗?这样本该课内完成的推到了课外,推给了家长,这就涉及乡镇“家长素质”上。现在乡下的家长有单位的,这方面意识强的就把自己的孩子往县城挤;没单位的,意识不强的(一是打工的,二是管果园的,自己白天累了,也没时间管),无法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作业,要掌握的知识在家里得不到补充,学生在家里根本完成不了,第二天又回到了老师这。老师第二天要讲新知识,课余、课外还要抓前面没完成的,要加班进行加强训练,每天披星戴月、疲惫不堪。这样周而复始,学生越来越疲,老师更是苦不堪言。如此情景,要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主动要求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简直难上加难。这个例子已经将乡镇教育的一些困境反映出来。

案例反思

通过前面两个镜头的对比,笔者不禁反思,不单单是对课堂效率的把握,还有许多诸如对教材的把握不准,教师语文意识不强等现象也在乡村教学中屡屡存在。为此,我们高效的课堂,呼唤高效的课堂教学。要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师是关键,课改的关键是人的改变。虽然目前笔者所在县小学语文师资方面客观存在困难,如有些语文教师是体育、数学老师转行过来的,有的是大学刚刚毕业还没有教学经验的,还有的是代课教师,更有些对新课改摸不到头脑的老教师。但只要不断地加强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学习,就能够使自己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好一点,再好一点。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急需改进。

第一,课前设计不够精心,上课效率难保证。许多老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我怎样教”上,而常常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要“怎样学”这个环节,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教学目标不明确,课上完成力度不够,课间节奏松散。有些教师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将时间浪费在讨论上,有的教师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将整节课的内容都用在表演上,课堂气氛非常好,但是学生并不明白自己讨论和表演是为了什么,成了为了玩而玩了。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用好课上的45分钟。

可见,要改变笔者所在县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急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语文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赋予了它经典性和相对稳定性;蓬勃兴起的新课改如春风般给它灌注了新的血液和生命力。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紧迫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在响彻神州大地每个角落“减负”的口号下,语文教学将何去何从?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还是要抓住根本、着眼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效率提高了,课下学生也就没有负担了,学生们学习也不累了,自然学习也就不再是痛苦的事情了,才有可能让学生喜欢学习,自主学习,实现“课改”要求,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针对以往低效的课堂,笔者提出三点应对措施。

一是内容讲到点子上。语文知识面广,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分清主次,“主则详,次则略”,不能一碗水端平,全都一样仔细讲解。一来讲的太多学生不愿意听,二来就是认真听了,全堂45分钟,老师不停地讲,学生怎么可能都记得住,有时候可能将不重要的记住了,重要的知识点却不知道。

二是着力点放在学生能力训练上。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再以老师的讲为主,而要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同学们在练习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利用课堂时间多读书,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要什么知道都告诉学生,要他们在多练习中自然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