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调研报告范例6篇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范文1

近年来,我县编办从我实际出发,按照“抓重点、创特色、争一流”的工作目标,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建设,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调查研究,为事业单位改革做好准备工作,进一步开创了机构编制工作的新局面。现将我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及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调研情况交流如下:

一、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事业机构个,其中,全额事业单位个;差额事业单位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个;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个,全县共有事业编制名,其中,全额事业编制名;差额事业编制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名;企业化管理事编制名,实有在职人员人,其中,全额拨款人;差额拨款人;自收自支人;企业化管理人,全县事业编制空编名。

二、存在的问题

⒈事业单位机构庞大,人员过于臃肿。我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县财政供养人员的,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随着事业单位职能的弱化,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整天无事可做,在编不在岗、混岗现象时有出现。本文出自网

⒉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一定程度影响了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县卫生系统,在这一两年中,虽然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经验交流等方法,使医资、医技、医质有所提高,但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全县卫生系统,工勤人员就有人之多,占全系统在职人员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缺乏,培训不足,有些卫生院中防保人员为非专业人员,使各项预防保健任务的落实受到影响,给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隐患。诸如向卫生系统一样,县教育系统、文体系统以及各乡镇事业站所,也都因缺乏专业教师、专业演艺人员及技术人员等原因,使本职工作开展被动,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不高。

⒊部分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一些单位名义上是成立了事业单位,但其实是一个单位的内部科室,需要用事业单位的名义就用,这种现象以党政机关所属居多。如计生局下属的计生指导站、城建局下属的规划室等,以及一些大单位系统的培训中心(培训科)等,这些部门单位即以行政面孔行使行政权力,对社会进行干预,又以事业单位的名义进行经营,因其附属于不同政府机构的性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分割和资源浪费。

⒋具有事业单位身份却不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目前我县有部分事业单位缺乏独立法人资格,投资主体单一,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依附于行政主管部门,靠吃财政饭生存,尤其突出的是乡镇各事业站所。××年,乡镇党政机构改革进行完后,各事业站所合属分为五大办公室,由一个乡镇的分管理领导具体负责工作,没有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造成行政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财务不分、人员混用、办公地点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事业单位的社会化进程。

⒌事业单位缺少活力。事业单位本来是人才、知识、信息,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但实际上没有焕发出应有的生机,没有显示充分活力。根源在于事业单位很大程度上是在靠行政化运作,政府各部门对事业单位控制死,管得过多过细,管理方式和手段单一,致使事业单位没有市场竞争力。同时,因事业单位附属于政府机构,使得大量事业单位代行部分政府职能,造成政府职能不清,效率低下,财政负担繁重。

为此,我们认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势在必行。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高度,深刻认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这项改革。

三、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难点问题

⒈牵涉面广。事业单位兼具了“行政机构”与“企业”两种属性,要对其进行改革,复杂性、艰巨性都在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制度改革之上。

⒉如何科学设置事业机构的问题。由于事业单位门类太多、差别很大、范围太广、专业太复杂,划分上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历史遗留事业单位的种种弊端,使事业单位设置和布局分布不尽合理,部门、区域和学科分割,各自为政,各自为战,职能交叉,资源浪费严重。因此,科学设置事业机构,是一项科学性、政策性、难度性很强的工作。

⒊人的出口问题。机构臃肿,冗员严重,改革过程中的富余人员哪里去,今后的解聘人员哪里去,“出口”渠道狭窄,加上事业单位改革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公务员制度改革之后进行的,其接受了大量上述改革的“包袱”,而大学生分配、干部分配时不去企业,机关编制满了,又大多往事业单位里挤。这样相当多单位不具备自我消化的能力。

四、几点建议

我们认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有力切入点。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需要,通过事业单位登记这一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政事分开,推进社会化进程的目标,提供了法制保障,是落实事业单位离开主管部门的襁褓,走向市场,进人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县实际,我们对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准备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⒈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登记工作。确认事业单位具备与其法人资格相适应的开办资金、从业人员、办公地点、经费来源、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确立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主体的地位,使之取得受法律保护的“身份证”。清理不符合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的单位,做好统计工作,为下一步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分流提供准确参考数据。(截止目前,我县已登记事业单位家,登记率占全县事业单位的,占全县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登记单位的。)

⒉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管理,加大监督力度。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职责、人员、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原定的编制、经费等渐渐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发展需要。做为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力度。通过年度报告制度,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跟踪”管理,为建立科学的动态管理机制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证书悬挂、公告和查询等登记管理手段,将事业单位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为公众监督事业单位提供必要条件。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早日走向市场,更好地为社会、群众做好服务工作。

⒊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办法,促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事业单位改革要坚持分类管理原则,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按事业单位不同性质、职责和任务,明确事业单位类型,找出最为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分类办法。

⒋做好新时期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去认识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自动摒弃“铁饭碗”的陈旧观念,开拓创新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逐步走入市场化,为改革后事业富余人员的安置、消化在市场化内做好准备。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范文2

《财经》记者从多个渠道了解到,各大部委牵头的重大课题,大多刚刚完成第一轮调研报告。按照惯例,第一轮调研报告完成后,还要征求其他参与部门的意见,并与国务院领导进一步研究讨论,需要经过若干次修改才能定稿,成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从第一轮报告到“成熟报告”,中间通常有几个月的时间。这意味着会议将无法在近期召开。

央行课题有进展

据《财经》记者了解,由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牵头的五个课题已经完成第一轮调研报告。其中第一个课题――“确立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研究成果已经“相对成熟”。

该报告参考G20的研究框架,从宏观方面、微观方面、监管体制、国际传导风险以及防范支付清算风险等角度,系统地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宏观方面,该报告强调中国要尽快设立宏观审慎性管理框架,同时要做好准备防范财政性风险。

在微观方面,报告肯定了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通过上市等一系列相关工作,使得机构的健康程度得到很大改进。同时,也指出需要改进的方向。据了解,改进的主要方向是:通过各种措施减少行政干预。

一位金融监管高层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去行政化”将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核心问题。没有“去行政化”,金融改革就无法取得实质的突破。

在监管体制方面,该报告提出两种思路,一是加强“银、证、保”三个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涉及到金融控股公司,视其分量最重的业务性质而定,属于哪个行业,则由相关监管部门监管;二是赋予一家监管机构对跨业经营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权。

在国际风险的传导上,该报告意见是:中国应该增强国际影响力,要更多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活动,防止在危机发生时国际组织关于预警、救助的安排,对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不利。

目前,中国的支付清算工作做得还“不错”,但报告依然对此提出警示,建议防范支付清算系统风险。

至于其他央行牵头的四个课题,如加强对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和“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的监管、 推进政策性金融改革、加快债券市场改革发展和规范发展信用评级机构等,目前第一轮报告均已完成,但研究成果“还不太成熟”。

解决“危机后遗症”

去年年底,国务院部署了15个重大金融的课题,希望立足中国现实情况对这些重要金融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一些研究成果可以通过相关改革,变成施行的法律和政策。

《财经》记者从央行和财政部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这些金融课题经过密集调研,基本进入成果初成阶段。

据媒体透露,上述金融课题要拿出成果、取得共识之后,才会择期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因此,会议或将拖延至今年年底。甚至很可能推至明年召开。

作为中国金融系统最高级别会议,前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是每五年召开一次。由于金融危机带来了严重后果,中国虽然没有处在金融风暴的中心,也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为解决“危机后遗症”,中国决定提前召开第四次会议。

在中国积极筹备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期间,其他国家也陆续出台了金融改革方面的重大监管措施。

例如,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7月21日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华尔街也正式走进新金融时代。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范文3

第一条为加强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以下简称国外贷款)投资项目管理,提高国外贷款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家有关外债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借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及与贷款混合使用的赠款、联合融资等投资项目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境内企业、机构、团体均可申请借用国外贷款。

第四条国外贷款属于国家外债,按照政府投资资金进行管理。国外贷款主要用于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二章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第五条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是项目对外开展工作的依据。借用国外贷款的项目必须纳入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未纳入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项目用款单位不得向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等国外贷款机构正式提出贷款申请。

第六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外债管理及国外贷款使用原则和要求,编制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并据此制定、下达年度项目签约计划。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和日本政府日元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提出,商国务院财政部门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七条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中央管理企业向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申报纳入国外贷款规划的备选项目。

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申报的项目,由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承担贷款偿还责任或提供贷款担保的,应当同时出具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及有关部门意见。

第八条申报纳入国外贷款规划的备选项目材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简要情况;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三)拟申请借用国外贷款的类别或国别;

(四)贷款金额及用途;

(五)贷款偿还责任。

第九条已纳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日本政府日元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如需调整贷款来源或撤销贷款的,应当将调整内容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纳入其他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如需调整贷款来源的,应当将调整内容在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审批阶段一并报批。

第十条原批准使用其他资金的项目,拟申请转用国外贷款;或已批准使用国外贷款的项目,拟申请转用其他资金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第十一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参与项目的有关对外工作,指导和督促国外贷款规划及年度项目签约计划的落实。

第十二条纳入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应当区别不同情况履行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

(一)由中央统借统还的项目,按照中央政府直接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或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

(二)由省级政府负责偿还或提供还款担保的项目,按照省级政府直接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其项目审批权限,按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除应当报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的项目外,其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均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审批权限不得下放。

(三)由项目用款单位自行偿还且不需政府担保的项目,参照《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规定办理:凡《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所列的项目,其项目申请报告分别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核准,或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核准;《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之外的项目,报项目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第三章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第十三条项目纳入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并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后,项目用款单位须向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提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初审后,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

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中央管理企业的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直接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由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当包括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内容,不再单独审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第十五条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当具备以下内容:

(一)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总投资、资本金、国外贷款及其他资金、项目业主、项目执行机构、项目建设期;

(二)国外贷款来源及条件,包括国外贷款机构或贷款国别、还款期、宽限期、利率、承诺费等;

(三)项目对外工作进展情况;

(四)贷款使用范围,包括贷款用于土建、设备、材料、咨询和培训等的资金安排;

(五)设备和材料采购清单及采购方式,包括主要设备和材料规格、数量、单价;

(六)经济分析和财务评价结论;

(七)贷款偿还及担保责任、还款资金来源及还款计划。

第十六条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当附以下文件:

(一)项目批准文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项目申请报告核准文件或项目备案文件)。

(二)国际金融组织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项目,提供国外贷款机构对项目的评估报告。

(三)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提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时,如项目需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承担贷款偿还责任或提供贷款担保的,出具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及有关部门意见。

(四)申请使用限制性采购的国外贷款项目,出具对国外贷款条件、国内外采购比例、设备价格等比选结果报告。

第十七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条件是:

(一)符合国家利用国外贷款的政策及使用规定;

(二)符合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三)项目已按规定履行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

(四)国外贷款偿还和担保责任明确,还款资金来源及还款计划落实;

(五)国外贷款机构对项目贷款已初步承诺。

第十八条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批准后,项目建设内容、贷款金额及用途等发生变化的,须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将调整方案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批准。

第十九条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准文件,是对外谈判、签约和对内办理转贷生效、外债登记、招标采购和免税手续的依据。

第二十条未经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资金申请报告的项目,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得对外签署贷款协定、协议和合同,外汇管理、税务、海关等部门及银行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自批准之日起两年内,项目未签订国外贷款转贷协议的,该批准文件自动失效。

第四章项目实施管理

第二十二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指导和协调项目实施工作,监督有关招投标活动。

第二十三条国外贷款项目出现余款时,项目用款单位应当及时办理有关余款取消手续,并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抄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如将余款继续用于完善原项目建设的,应当参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要求,编制余款使用方案,并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负责将国外贷款进行转贷的转贷机构,应当根据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准文件,对项目的国外贷款进行转贷,并于每年六月底和十二月底向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报送国外贷款支付和偿还情况。

由各级政府负责偿还国外贷款或提供还款担保的项目,转贷机构原则上应当按贷款方提供的贷款条件进行转贷。如以规避外债风险为目的需对上述项目转贷条件进行调整的,转贷机构应当事先征得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同意。

第二十五条项目用款单位要依法履行国外贷款偿还责任,及时进行外债登记,加强国外贷款债务风险管理。

项目用款单位要建立项目信息反馈制度,并于每年六月底和十二月底向批准项目的发展改革部门提交项目进度报告。

第二十六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对项目实施情况和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批准及管理项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查实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十七条为确保对外还款,防止逃废债务,尚未偿还全部国外贷款的项目用款单位,在进行资产重组、产权变更或破产申请前,应当事先征得转贷机构对剩余债务偿还安排的书面认可,落实还贷责任,并将有关结果抄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依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范文4

在争论和关注医改政策的时候,很流行一种划分身份的方式――按“市场派”和“政府主导派”来站队。在我来说,我一贯是毫不犹豫亮明自己的“市场派”身份,而且还自认为是其中最急进的一小撮。所以,早前听说仇和在宿迁“卖光”了所有的公立医院,我是击节欢呼、雀跃支持的。

不过,欢呼归欢呼,支持归支持,经验告诉我,宿迁医改仅凭“卖光”公立医院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深化改革,就拿目前的成绩出来当成医改成功标本昭示于人,是经不起内行检验的。所以,现在读完北大经济学李玲教授通过实地调研得出的宿迁医改报告(6月22-23日《中国青年报》),我不得不承认,这份调查报告是真实可信的,结论为宿迁医改存在严重失误也并非无道理。

但是,承认李玲教授报告内容真实可信和宿迁医改存在严重失误,并不代表我就会投诚到李玲教授的“政府主导派”阵营中,摒弃我的医疗行业必须彻底市场化的医改思路。因为,在我支持仇和的“卖光政策”之初,我就清醒地认识到,仇和的“卖光”之举,仅仅是医改尝试迈出了一小步,如果现阶段就要来评价它成功与否,相对于它要达到的目的――更好地为老百姓享受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它肯定存在严重失误。

从李玲教授主持完成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宿迁目前的“卖光”式医改,也就仅仅限于解决了以前医疗体制的部分积弊,诸如医院经营方式改变、管理加强、竞争手段丰富,医务人员积极性增强,老百姓感受到了服务态度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但是,老百姓“看病贵”的老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市场化条件下的私立医院以逐利为目的,巧立名目,花样翻新提升医疗费用,增加了老百姓的医疗负担。

老百姓仍然感受到“看病贵”,是因为口袋里没钱,政府在保障老百姓享受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这一块严重投入不足。就宿迁医改而言,我一直没有看到有关仇和“卖光”医院所获得的这笔资金的去向报道。这个问题,作为资深的医改政策专家的李玲教授居然没有彻查。实际上,这笔不菲费用应该非常及时地转换成投入建立医保体系的启动资金。如果有了这种投入,再彻底开放医保市场化,医保机构还是帮助老百姓捂紧钱袋子的最有力监管者,因为它跟彻底市场化的医疗机构是天然的“敌人”。逐利的需要促使医保机构必须聘用专业医疗人士来打破医疗机构对诊疗信息的垄断,围绕诊疗手段的合理性和增降患者医疗费用跟医疗机构锱铢必较。在这种开放的医疗和医保市场条件下,老百姓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有良好信誉,有能力对付医疗机构弄虚作假的医保机构参保,他还用得着担心被以逐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巧立名目暴利盘剥吗?

实践经验证明,在医保机构彻底市场化非常成熟的美国,医保机构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是很有威慑力的。在中国,医生凭借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监管乏力,同一种病情的疾病,同一所医院里不同的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开出多种不同的检查和治疗组合,从而导致医疗费用千差万别,悬殊巨大;而在美国,每一个医生只能照本宣科开出同一种组合,医疗费用也相对衡定。在这一点上,并不是美国的医生天然就比中国的医生医德医风良好,而是他们身后有医保机构本着自己的利益出发,在行使有效的监管责任。如果美国医生胆敢不顾章法任性乱来,等待他们的不是泛泛的医德批判,而是实实在在的医保拒付!

综上所述,我认为,宿迁医改走到现在,失误可以算是由一种跛脚鸭式的缺陷构成的;作为研究医改问题的专家,我不相信李玲教授不清楚医保体系在医改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当李玲教授费了老鼻子力气去实地调研,报告中却几乎没有只言片语揭示出是彻底的市场化医保体系严重缺位,导致宿迁医改功败垂成这个重要原因,我很难相信李玲教授不是囿于门户之见而有意为之。

新闻评论:以百姓的福祉衡量医改的成效

前不久,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说,宿迁坚定不移地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并在规范、完善、提高上下功夫,继续扩大优质医疗资源,靠机制创新、制度完善解决医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政府要不断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竭尽全力抓好公共卫生事业的扩大和发展。他同时表示,欢迎专家、媒体继续关注、监督和指导宿迁的各项改革。(见《中国青年报》6月26日)

这是当地官员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改革课题组调研结果的一个回应。6月22日、23日,《中国青年报》连续刊登了这一课题组对宿迁市区、沭阳县以及乡村的医疗卫生状况进行的调研报告,调研结果是,目前宿迁市“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反而加重,潜在医疗卫生问题令人担忧。这一调研结果与之前《中国青年报》刊登的记者调查一文有所不同。本人以为,无论调查结果如何,只要以客观公正的心态来看待,对宿迁医改都会大有裨益。正如宿迁市卫生部门有关人员所说,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宿迁医改,是一条还没有走完的路。

宿迁“卖光式”医改一经媒体披露,有人叫好,有人怀疑,吸引了社会广泛关注。而这一课题组的调研结果也不是对宿迁医改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医改进行深层次探究,看到了以前没有看到的一些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所以,关键是看宿迁的改革决策者和执行者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欢迎专家、媒体继续关注、监督和指导宿迁的各项改革,务实的态度难能可贵,其意义也许大过宿迁医改本身。

宿迁医改成功与否,百姓是否得到了实惠应该是一个基本的标准。如百姓是不是得到了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百姓是不是看得起病?如果这两条都实现了,宿迁医改模式无疑是成功的。事实是,宿迁医改确实推动了医疗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医院的兴盛,看病是方便了,但费用也随之增加了。这就与医改的目标有所偏离。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范文5

一、充分肯定这次政协资政会取得的成果

(一)选题准确。这次资政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选题,充分体现了政协工作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已有一段时日,十镇百村试点工作也开展了两个多月,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通过组织政协委员到基层调研,有助于我们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推进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

(二)调研比较充分。虽然我没有听各位常委的大会发言,但认真我阅读了所有的调研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家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基层、走访群众,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束后,认真梳理,既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又提出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成效比较明显。22篇调研报告份量重,含金量高,有现象、有建议,突出重点,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可贵品质,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客观依据。总结这次的调研报告,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全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主等各个方面,22篇调研报告都有涉及,并体现了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特点。由点及面:这次的调研报告分成多个专题,这些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由近及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现在做的只是第一个阶段。大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报告中充分体现了由近及远的内容,不仅仅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规划设计、村容村貌整治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医疗、教育等社会发展方面比较长远的内容。由表及里: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广大农民群众。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的主体。有多篇报告提及农民的素质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二是深刻。调研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分析比较透彻,尤其是对存在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市直有关部门将要认真吸纳,并将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三是有效。调研报告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是既号脉诊断,又开方抓药。

总之,这次调研的成果对××的新农村建设将起到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代表市委对各位同志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市委、市政府将会充分吸纳这次资政会的调研成果,进一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二、大力推进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市有一个很好的基础,那就是农村综合改革。年初,国务院提出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如果没有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很难见成效。我市农村综合改革起步早,基础较好,可以说,是抢占了制高点。

下面一些数据,有助于大家全面了解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我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先是一个县试点,然后向三县一区推行。农村综合改革有以下几个环节:(1)调胖规模。全市乡镇总数由原来的101个调到70个,乡镇规模增大,平均人口上升到6.12万人,国土面积124.80平方公里。(2)调瘦机构。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0多个改为三大块: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领导职数核定为9人之内,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党政领导实现了交叉任职。(3)深化改革。乡镇职能重新认定,公益事业进一步加强,是政府管理的回归政府,该推向市场的推向市场。事业单位实现了全员聘用,工资与技术和绩效相挂钩。通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全市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数由原来的4991名精简为3237名,减幅达28%;机构总数由原来的634个精简为336个,减幅达47%。庐江县乡镇事业机构数由原来的140个减少到84个,减少了40%,编制数由1149名减少到818名,减幅达28.8%;无为县由原来的237个减少到98个,减少了58.6%,编制数由1338名减少到867名,减幅达35.2%。(4)扩大村级规模。全市村级总数由1755个减少到1007个(包括城镇社区),减少了43%;平均人口由2597人增加到4526人,增加了74.28%。并村带来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村干部素质能力更高更强了,一大批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的村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2)小村并大村,激活了基层的动力,增强了基层的活力。并大村后的农村转移支付基本上可以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并有一定节余,这就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上下功夫。

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包括以下内容:(1)为民服务全程机制。每个乡镇设立一厅一室两个窗口,即一个服务大厅、一个室、一个办理窗口、一个窗口,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全权服务。(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村务管理做到指标化、制度化、正常化,并建立健全新的考核机制。(3)以钱养事服务农民机制。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真正确立以钱养事、利民便民的服务制度。(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机制。这个机制是4个机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也是最难办的,它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的211个专业合作组织很多是松散型的,大多组织化程度不高,功能也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鼓励和推进。当前211个组织中还有87个没注册。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翻一番,达到400个完善的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我们已经先行了一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标志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并以此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范文6

一、明确新目标、新任务,增强使命意识

十报告要求全党面对宏图伟业,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的考验,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不辜负使命,不断成就伟业。增强使命意识,是新形势下中央对全党的要求,也是对每一个党员的要求。我们学习十报告,就要对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有更加清晰的定位,对自己的使命、责任有更加强烈的意识。高等教育要为国家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中国的高等教育要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列,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增强使命意识,对我们至关重要,使我们有一种更加昂扬向上、为实现宏伟目标而奋斗的精神追求,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现实中的差距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使我们对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有更加准确的把握,使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有更加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目标的工作作风。

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把工作落实到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促进公平上来。

二、牢牢把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十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立德树人既强调了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也强调了成才要素的全面性。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心任务,而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立德又是首位的,在当前形势下需要突出强调,需要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立德树人”比“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内涵更加丰富,“立德”是对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并且对教育者而言,立德既要加强德育,也要加强自身道德学风建设,还要引领社会道德风尚。落实好立德树人的要求,当前要抓好几项重点工作:

1.推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18个配套文件的贯彻落实。《意见》是在当前形势下,落实高教领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要求,工作部署会已开,文件已下发,下一步关键是要推动落实,组织好交流、检查,抓好典型,使高教战线按照文件的思路、要求,真正地、全局性地行动起来,全面落实好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

2.全面启动本科质量标准建设工作。通过建立系统的质量标准,在高校人才培养各环节中明确立德树人的要求。建设质量标准体系,分三个层面:一是国标,国家层面要建立92个专业类质量标准;二是行标,对一些专业性、应用性强的行业制订专业标准,使用人部门对教育有更多的发言权、参与权和评价权;三是校标,每个学校要在上述国标、行标基础上,根据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办学定位和特色,制订各校的培养标准。2013年要基本建成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3.深入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教育部与中国科协在新入学研究生中联合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是解决现实工作中立德树人“两张皮”问题的重要抓手。去年由院士、科学家为新入学研究生讲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参加宣讲的院士40多人,听宣讲的学生达85万多人次。今年要进一步巩固和推进这项工作实现“两拓展、两结合”新进展,即拓展到高年级本科生,拓展到新入职教师和新入岗研究生导师;开展集中宣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宣讲教育与监督惩处相结合。真正实现这项工作“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目标要求。

三、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政府负有更大、更直接的责任。近一个时期,需要下大气力,抓好几件对高等教育结构有格局性重要影响的工作,做好优化结构这篇大文章。

1.启动实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推动区域结构调整。我们特别要抓好这个计划中的两个重大支撑性项目:一个是发改委投入100亿元的“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100所高校着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水平;另一个是财政部投入60亿元的“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支持14所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两大项目都正在做设计、报方案,我们要把握好建设方向和建设过程,不能做成“基建项目”、“输血项目”,要通过这些项目推动学校综合改革,提升中西部高校造血功能,切实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推动高校进行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高校按专业培养人才,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前不久,高教司组织修订并下发了新的专业目录和管理办法,这次修订工作与高教史上曾经进行的三次目录修订工作比较,比较妥善地解决了历次修订中都面临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各界广泛好评。一是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新目录撤销了129个不适应需要的专业,超前部署了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重视发展了一批应用性强、满足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的新专业。二是更加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新要求。按照“以宽为主、宽窄兼顾”的原则,合理确定专业口径,既有满足综合性大学培养“宽专业、厚基础”人才的宽口径专业,也有面向行业和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专业,更好地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培养的新需要。三是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新目录的专业学科内涵更加清晰,特别是与研究生学科目录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实现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学科专业上的有机衔接。四是形成了既统一稳定又相对开放的专业目录体系。新目录中设两类专业,即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并实行两种管理方式。其中,基本专业每五年调整一次,相对稳定;特设专业处于动态,每年向社会公布,实现了本科专业目录的稳定性和开放性的结合,既保证了专业目录系统的完整统一,又为学校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提供了机制保障。五是高校设置专业自得到进一步落实,并构建起专业设置宏观监管新机制。

新目录和新规定,并不意味着实现了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下一步更重要的工作就是以此为契机,部署、推动新一轮专业调整、建设和管理改革。一是我国高校现有的4万多个本科专业点,都要根据新目录做好对应调整,并要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二是建立起新的国家、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管理方式;三是建立健全专业质量评估监督体系。上述工作都要在年内做好全面部署和推动,2013年基本完成。

3.深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优化人才类型结构。当前,特别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真正实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迈出重大步伐:一是招生规模从2008年的两万多人增长到去年的15万人,占全国招生计划的比例从6%增长到32%;二是专业学位种类从19种增加到39种,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骨干领域;三是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专业学位发展的政策措施。从今年研究生报名情况看,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中国教育报报道专业学位研究生成了“香饽饽”。下一步,我们的重点要放在深化改革上,推动高校进一步转观念、变模式、创品牌,要着力培育出一批成功的典型,如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电影编导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有量的大发展,还有质量大提高。

四、深化高教领域综合改革

十报告作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部署,强调了当前教育改革的综合性、整体性、协调性,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式,对我们深化高教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也越来越深刻体会到,改革之间不是相互分离、单兵独进,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改革的联动,改革的统筹协调,包括国家、地方和学校不同主体之间改革的统筹协调,不同层次类型教育之间改革的统筹协调,教育教学、体制机制等不同方面改革的统筹协调,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改革的统筹协调。综合改革要求我们在更大视野、更怀、更大格局下来做顶层设计、加强试点、系统推进。就工作层面,当前高等教育在几个重要的环节上都要进一步力推综合改革。

1.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改革不能局限于考试招生环节上,而要着眼于高校多样化的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着眼于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需要,进行系统设计和分步实施。近一段时间,学生司牵头,基础司、职成司、高教司、研究生司等共同参与、支持,与考指委一起对招生考试改革做了进一步系统调研设计,拿出了八个方面分领域、有统筹的招考改革方案,包括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高职单独考试招生方案、高校对各类特长潜质学生自主选拔方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方案等,更加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待党组通过后,将陆续出台实施。

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要有内容、方法更新,也要有体制机制突破。当前,要着力抓好两项工作:

一是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多方面的协同育人。我们在机制上已经起步,初步探索了与中科院系统、工程院系统、科协系统和各大国企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引入了一大批社会优质资源参与、支持高校人才培养。如与中科院联合实施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包括10个子项目,2000多名院士、科学家加入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受益学生超过15万人次。但这只是起步,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够巩固、不够深入、不够完善,需要下大力气加强指导和推动,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制度化。

二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进试点学院综合改革。包括改革人才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我们要指导好这项综合改革,努力为之创造宽松的政策空间,使这项改革真正取得进展和成效。

3.加快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建设。《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对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作了系统的顶层设计。评估不再是单项政府评估,而是一个评估体系,发挥不同主体、多种形式评估的作用。这个体系要求作为质量主体的高校,要普遍开展自评,建立自律机制;作为举办者的政府,要进行分类的院校评估,监督检查学校办学状况和质量;作为用人部门的行业企业,要参与专业水平质量认证;作为纳税人的社会公众,要监督办学,要求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向社会公开。这个评估体系尽管有了系统的制度设计,但在实践层面才刚刚起步。2013年,我们要加大工作力度,在院校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和教学状态数据公布等方面迈出重大步伐。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真正建成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评估制度。

4.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学位办已经研究形成了《关于深化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以提高质量为主线,包括结构调整、培养模式改革、管理机制改革,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是一个系统设计的综合改革,文件即将下发,并且有了整体推进方案,明年将是我们着力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之年。

五、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十报告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按照党的十提出的新要求,当前高等教育要在促进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方面积极作为,做好两项重点工作。

一是更加着力促进弱势群体的入学机会公平。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扶贫定向招生计划。这是一项对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的入学机会补偿机制,今年这项计划成功实施,社会反响很好,参与计划的都是重点高校,使贫困地区考生上一本高校人数增加了11%。2013年我们的工作重点是适当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