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24 13:37:23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两千多年前,有一位渺小的诗人,历史的尘埃拭去了他的姓名,却盖不住他不朽的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多少年来,多少中华儿女就如这位诗人所写的一般,耕地,织衣。在漫漫的长夜里,期待忙碌的黎明,薤上露,露沾衣,衣不惜,愿无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渺小而不朽的涟漪。
然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忘却了劳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没有时间去劳动;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有了人工智能来替我们劳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被困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名为懒散的孤岛上;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居然要依赖别人的劳动,自己萎缩在生活的角落里,并且嘲笑着光荣的劳动者。今天我在这里的讲演,就要说说自己的心声。
我也注意到了,今天的社会中,有勤劳者,有懒散者,有热爱劳动者,也有不尊重劳动者。
勤劳的人,对于劳动存有一种天然,繁忙于晨兴,戴月于归途。要知道,清晨尚在熟睡的现代都市,是被清洁工唤醒的,戴上口罩,挥动扫帚,累了就坐在路边,从怀中摸出余温尚存的早餐,望一望街角,听一听风声。
学生与老师,不约而同前往学校,在书声琅琅的窗前,等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工人爬上了吊车,农民堆好了柴草。
勤劳如此平常。
热爱劳动的人,对于劳动有着一份超然。当陶渊明除去园中杂草,荷着锄,拭去汗,采菊东篱,种豆南山,悠然如飞鸟,超然若浮云。
劳动对于他们,不是疲于奔命,更不再意味着渺小而平凡,他们在享受劳动,享受这一古老的传统,在此之中,自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真性情,难以割舍,难再分辨。
勤劳如此不凡。
尊重劳动的人,对于劳动有着一份敬畏。他们能够敬畏路边的清洁工,能够停下车,静静等待他们扫过眼前的路,而不是鸣笛示警;能够敬畏餐厅中的服务员,能够耐住性子,等待他们端菜过来,而不是喝三道四,指指点点;能够对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说一声“谢谢”,而不是漠然路过。
勤劳值得尊重。
??题记
历史的演进一如浪潮,总有新生的力量站到风口浪尖,擎起前进的大旗,同时,老迈陈旧地慢慢没入时间的深渊。然而在涌动的浪花背后是广阔深沉的海洋,这一动一静的转换结合,构成了历史和人生完整的美感。
“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眼的亮色。少年的杜甫面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目光清澈而炽热,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涛成吴傲凌沧州”,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有李商隐的“桐范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些年轻而有才华横溢的心脏,有力地搏动,从而翻卷出大唐的万千气象,使大唐绽放成一朵傲视群芳的牡丹,使后人远远仰望远远怀想。
然而,花总是会谢的。渔阳鼙鼓终于让大唐盛世成为了历史。锋芒地绽放常常是一种能量迅速耗散,当潮水涨起时潮落也就成为必然。余秋雨说,唯有不张扬不激越的事物才能长久。我想,这便是历史的法则。火烧岛上的柏杨遭到长期的囚禁和妻子的抛弃,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并最终从一个愤青成长为一个热情却不偏激的思考者。锋芒毕露没有错,然而我们要找到一种更持久的方式。路途是遥远的,若一路狂奔而去,我们很可能如古希腊马拉松英雄一样,在冲过终点后倒下;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虽然慢,但终会到达。这就是年少轻狂之后的思考和成长。
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水浒》中矛盾的中心,在报效朝廷和建设梁山中,在尽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与“仁义”间的选择。
宋江是“仁义”的,“及时雨”的称谓非他人能及,“救晁盖”、“济武松”、“杀阎婆”、“三打祝家庄”,这一幕幕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条,“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准则,这一切,都树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将中的地位,位列天罡,执掌地煞,何等的荣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畅快;劫富济贫,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风。
但这恰恰是施耐庵为宋江吹响挽歌前的空响,宋江毕竟还是一个郓城小吏,在他的骨子里,透着的是对大宋王朝忠贞报国的志向。“敢笑黄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楼的诗,看似轻视朝廷,实为他因报国无门而空自叹息。不论是晁盖打曾头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却忘了,在腐朽的赵宋王朝里,哪有他一个郓城小吏的生存空间。可悲呀,可叹!可怜梁山一百单八将盛极一时,最后却落得死散凋零。
纵然面对这些,宋江在忠与义之中放下了曾经紧握的刀枪,在忠与义中作出了最后的选择,对于宋朝的毒酒,他一饮而尽,想以死“表明忠义”,更令人惋叹的是,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让他服毒酒随他而去。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圆几何,成大任,重大义,男儿本色……”的悲歌。
宋江在施耐庵的笔下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忠与义的交织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只能淹没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在“忠君”与“仁义”之中,他选择了忠君,选择了一条看似美丽却永无出头之日的道路。他走了,或许他依然会笑对朝廷,依然毫无怨恨,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感慨。
如果可以重来,我愿看到那个真正“笑黄巢”的宋江,那个水泊里“替天行道”的宋江。听,他又唱起了那首歌,在芦苇水道中飘得很远,很远:“生死至交一碗酒……”“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保义,郓城宋公明”,这一切的声音,都在共同呼喊着一个名字———宋江。一个父兄眼中“孝字为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顽劣之徒,一个由“忠”和“义”交织而成的历史碑文。
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水浒》中矛盾的中心,在报效朝廷和建设梁山中,在尽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与“仁义”间的选择。
宋江是“仁义”的,“及时雨”的称谓非他人能及,“救晁盖”、“济武松”、“杀阎婆”、“三打祝家庄”,这一幕幕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条,“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准则,这一切,都树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将中的地位,位列天罡,执掌地煞,何等的荣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畅快;劫富济贫,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风。
但这恰恰是施耐庵为宋江吹响挽歌前的空响,宋江毕竟还是一个郓城小吏,在他的骨子里,透着的是对大宋王朝忠贞报国的志向。“敢笑黄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楼的诗,看似轻视朝廷,实为他因报国无门而空自叹息。不论是晁盖打曾头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却忘了,在腐朽的赵宋王朝里,哪有他一个郓城小吏的生存空间。可悲呀,可叹!可怜梁山一百单八将盛极一时,最后却落得死散凋零。
纵然面对这些,宋江在忠与义之中放下了曾经紧握的刀枪,在忠与义中作出了最后的选择,对于宋朝的毒酒,他一饮而尽,想以死“表明忠义”,更令人惋叹的是,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让他服毒酒随他而去。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圆几何,成大任,重大义,男儿本色……”的悲歌。
宋江在施耐庵的笔下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忠与义的交织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只能淹没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在“忠君”与“仁义”之中,他选择了忠君,选择了一条看似美丽却永无出头之日的道路。他走了,或许他依然会笑对朝廷,依然毫无怨恨,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感慨。
如果可以重来,我愿看到那个真正“笑黄巢”的宋江,那个水泊里“替天行道”的宋江。听,他又唱起了那首歌,在芦苇水道中飘得很远,很远:“生死至交一碗酒……”v“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保义,郓城宋公明”,这一切的声音,都在共同呼喊着一个名字———宋江。一个父兄眼中“孝字为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顽劣之徒,一个由“忠”和“义”交织而成的历史碑文。
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水浒》中矛盾的中心,在报效朝廷和建设梁山中,在尽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与“仁义”间的选择。
宋江是“仁义”的,“及时雨”的称谓非他人能及,“救晁盖”、“济武松”、“杀阎婆”、“三打祝家庄”,这一幕幕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条,“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准则,这一切,都树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将中的地位,位列天罡,执掌地煞,何等的荣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畅快;劫富济贫,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风。
但这恰恰是施耐庵为宋江吹响挽歌前的空响,宋江毕竟还是一个郓城小吏,在他的骨子里,透着的是对大宋王朝忠贞报国的志向。“敢笑黄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楼的诗,看似轻视朝廷,实为他因报国无门而空自叹息。不论是晁盖打曾头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却忘了,在腐朽的赵宋王朝里,哪有他一个郓城小吏的生存空间。可悲呀,可叹!可怜梁山一百单八将盛极一时,最后却落得死散凋零。
纵然面对这些,宋江在忠与义之中放下了曾经紧握的刀枪,在忠与义中作出了最后的选择,对于宋朝的毒酒,他一饮而尽,想以死“表明忠义”,更令人惋叹的是,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让他服毒酒随他而去。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圆几何,成大任,重大义,男儿本色……”的悲歌。
宋江在施耐庵的笔下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忠与义的交织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只能淹没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在“忠君”与“仁义”之中,他选择了忠君,选择了一条看似美丽却永无出头之日的道路。他走了,或许他依然会笑对朝廷,依然毫无怨恨,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感慨。
如果可以重来,我愿看到那个真正“笑黄巢”的宋江,那个水泊里“替天行道”的宋江。听,他又唱起了那首歌,在芦苇水道中飘得很远,很远:“生死至交一碗酒……”“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保义,郓城宋公明”,这一切的声音,都在共同呼喊着一个名字———宋江。一个父兄眼中“孝字为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顽劣之徒,一个由“忠”和“义”交织而成的历史碑文。
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水浒》中矛盾的中心,在报效朝廷和建设梁山中,在尽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与“仁义”间的选择。
宋江是“仁义”的,“及时雨”的称谓非他人能及,“救晁盖”、“济武松”、“杀阎婆”、“三打祝家庄”,这一幕幕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条,“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准则,这一切,都树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将中的地位,位列天罡,执掌地煞,何等的荣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畅快;劫富济贫,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风。
但这恰恰是施耐庵为宋江吹响挽歌前的空响,宋江毕竟还是一个郓城小吏,在他的骨子里,透着的是对大宋王朝忠贞报国的志向。“敢笑黄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楼的诗,看似轻视朝廷,实为他因报国无门而空自叹息。不论是晁盖打曾头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却忘了,在腐朽的赵宋王朝里,哪有他一个郓城小吏的生存空间。可悲呀,可叹!可怜梁山一百单八将盛极一时,最后却落得死散凋零。
纵然面对这些,宋江在忠与义之中放下了曾经紧握的刀枪,在忠与义中作出了最后的选择,对于宋朝的毒酒,他一饮而尽,想以死“表明忠义”,更令人惋叹的是,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让他服毒酒随他而去。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圆几何,成大任,重大义,男儿本色……”的悲歌。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圆使我想到了循规蹈矩、稳定、规范。有人认为这样就是死板,由于偏爱后一个圆形,认为这才是个性的张扬。
什么是个性的张扬呢?周杰伦手舞双节棍唱着“哼哼哈兮”是一种个性;女子十二乐坊站着拉二胡是一种个性;凡高的《向日葵》又是另外一种个性……其实,个性就是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我们应当承认,个性张扬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然而,时下却有一些人一味地去模仿别人,追求所谓的“时尚”;一个“酷”的表情,一个“炫”的姿态,这些在我个人看来,并不是个性的张扬,而是一种肤浅的作秀罢了。试想一下,走在大街上,每个人都和周杰伦一样留着一小把胡子,再戴个墨镜,摆出一脸的“个性”,那么我们周围必定是单调、黯淡无彩的了,这便又回到了“圆”的圆形,达成了共性。一味盲目地去模仿别人,便会失去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真我风采。其实社会大舞台上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何必要穷根究底,去争论红楼中的花魁呢?不正是有了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凤的泼辣,还有那晴雯的俏丽,紫鹃的聪慧,平儿的细致,大观园才得以流光,《红楼梦》才得以溢彩么?不正是有了这么多性格迥异的人,才构成了这个多元丰富的社会大舞台的吗?所以,我们所提倡的“个性张扬”必须是针对自我的内在和潜能,只有真诚、诚实地秀出自我,张扬个性,才能像第二幅图那样,变成一颗耀眼璀璨的星星,升起在人生大舞台上。
然而,单单主张“个性张扬”是不够的。个性的张扬又必须受“圆”这个道德与法律的制约。就像高中规定我们女生不能留长发,这其实是对张扬个性的抑制。但试想一下,眼前一片红发、金发,甚至绿发,发型各异,那还叫什么校园啊。学校之所以制止,是因为这样“个性的张扬”是不符合“高中生的个性”的。所以,个性还必须符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而这便要受到“圆”这个规矩的限制了。当然,“圆”的制约还应当合情合理,赋予“人性”;有关“圆”的规定还应根据时代的改变,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做出调整,只有这样,个性的张扬才得以理解,得以支持。只有这样,社会大舞台才得以发光,丰富多彩,升起的星星才得以与日月同辉!
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就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关键词:高校;教师;薪酬管理;改革
高等教育的有效实施能够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先进的高等教育水平可以促进国家繁荣昌盛,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关键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留住高校教师的关键是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合理的薪酬制度在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高校角度来讲,则可以留住教师,有利于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增强教师的使命感;高校教师角度来讲,合理的薪酬能够满足教师基本生活需要,能够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增强教师工作自信心,同时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本文分析高校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薪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薪酬管理改革创新途径。
1.薪酬理论
1.1需要层次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54年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研究的是如何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行为需要。马斯洛此项研究是在霍桑实验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对员工行为的分析是从社会人的角度进行的。马斯洛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员工的工作需求也不相同,并且员工的需求呈现出阶梯状发展。如果员工的最低层次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果员工的需求能够持续得到满足,员工就会非常满意。1.2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在双因素理论中对个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对员工工作态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进行证明。赫兹伯格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工作以外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员工工作满意度,但是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最大的是工作本身。双因素理论分别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员工工作满意度。从激励因素来看,它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如果没有执行激励措施,员工就不会满意,反之则会满意,常见的激励因素有对其工作的认可、工作成就感以及晋升机会等;从保健因素来看,它是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恰当处理员工面临的问题,其就会满意,反之,则不满意,常见的保健因素有同事关系、工资水平以及保障措施等。1.3期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Vroom(1964)认为员工对工作是否满意取决于员工对工作的期望和实际状况之间存在的差距。差距过大,员工就不会满意,差距小或者是基本吻合,员工就会满意。对此,企业应该通过调查了解员工的工作满意情况,对于一些对工作期望较高的员工,要根据其实际的工作情况,最大限度予以满足。本文对高校薪酬管理的分析也利用此理论,在此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高校薪酬管理实际制定了具体的薪酬激励方法,以便能够最大限度满足高校教师对薪酬的需求,提高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
2.高校薪酬管理发展现状的评价
2.1薪酬管理理念不科学。研究得知,部分高校实施薪酬制度的过程中,行政命令色彩比较严重,没有将学校目标、教师绩效和收入报酬之间建立关联作为重点考虑内容,反而强调教师要加强对三者之间关联信息的理解,致使教师只知道自己的总工资,不知道自己的工资组成部分和计算方法。很多高校不公开自己的薪酬管理制度,这是一直以来高校存在的弊病,对于高校来讲,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高校形象的树立提供保障。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会列出一大堆要求,比如:学历、教学经验、等,但是对福利待遇方面避重就轻,不会作为重点问题考虑,应聘者则需要多方了解才能获取相关信息,严重违反了应聘者的知情权,近些年来,在高校招聘和薪酬管理制度中,该弊端越发明显。2.2教师福利计划效果不明显。相比国外成熟高校,我国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福利项目,虽然能够满足教师基本生活需求,但是现有福利项目还不能够有效调动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原因在于高校教师的福利待遇是长期、隐蔽的。高校虽然为教师提供了福利待遇,但是并没有向教师宣传福利的成本以及价值,以至于教师在享受福利的过程中不明白自己所得的重要性,学校提供这些福利所付出的努力。教师薪酬中重要的保障因素就是福利,如果福利不能够达到教师的要求,则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福利过量却并不能激发教师工作潜力。2.3教师考核质量不高。高校考核教师的过程中兼顾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策略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多个方面,然而最终的绩效、津贴和职称评定,却要以最终发表的论文作为基础,高校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越多,专著数量越多、主持的科研项目越多,越有利于职称评定。量化考核指标虽然能够确保教师的绩效公平公正,但是在考核高校教师学术研究方面则不适用,尤其是在一些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则更不合适,如果硬是量化考核指标,那么将会使科学研究失去原本应有的意义。2.4人才引进与薪酬制度脱节。现在很多高校普遍引进人才,甚至于不惜高价聘请院士,提供高薪,并且为其申请项目基金和提供一系列保障措施,比如安排子女入学和配偶工作、分配房子。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对待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差异如此明显,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一些对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老教师。此外,高校实行的少数人才高酬更是引起了高校现有教师的不满,导致大量优秀教师流失。
3.薪酬管理改革的创新途径
3.1合理调整薪酬结构。高校的薪酬制度应该发挥多种功能,比如:保障、激励和调节等功能。现阶段的高校教师迫切需求一些保障,因此,高校在满足教师迫切需求的基础上给予教师更多的优厚待遇,才能够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使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教学技能提高方面,从而帮助高校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们通常听说高校教师工资很高,其实并非基本工资高,而是绩效工资高,如果能够适当提高高校教师基本工资,获得的激励效果可能会更好。相比我国,西方国家的高校教师工资结构一目了然,占比例最高的是基本工资和福利,高校教师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虽然绩效工资很少,但是激励效果却非常明显。有鉴于此,高校应该积极调整薪酬结构,适当提高高校教师基本工资和福利所占比例,消除高校教师一味追求绩效的思维,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和育人工作上。3.2完善福利计划。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需求开始呈现出多样化态势,高校教师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高校应该尽可能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不断完善福利制度。现阶段,虽然很多高校也为教师提供了各种福利待遇,但是存在很大的校际差别,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是千差万别。高校应该认真实施福利计划,能够让教师切实感受到学校对福利待遇的重视。由于教师需求多样化,高校可以为高校教师制定可以自主选择的福利机制,确保福利待遇不与教师的实际需求错位,发挥福利待遇的留人作用。高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选择学校制定的福利套餐,使福利套餐能够惠及每一位教师。3.3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影响到教师的工资增长水平,因此,高校建立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应该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出发,比如设计的评价体系应该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消除重量轻质的弊病,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不仅要考核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同时,还要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评价高校教师要多元化评价主体,综合考虑,对教师的评价要将重点放在教师的努力和贡献上,最终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成果。3.4完善薪酬制度建设。高校完善薪酬制度建设不仅有利于薪酬制度的完善,还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具体做法如下:第一,高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薪酬管理工作当中,让教师感觉到参与学校薪酬管理工作就是在为自己解决薪酬问题,在参与过程中,教师应该广泛吸取他人意见;第二,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薪酬服务,比如:学校制定的薪酬制度要适当向教师公开,供教师参考,方便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第三,高校应该提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促使教师为高校树立薪酬制度文化形象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薪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可以帮助高校对外树立良好形象。虽然,现阶段很多高校已经在薪酬管理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比如提高了教师待遇和基本工资,但是在薪酬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薪酬管理制度还不能完全公开,这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薪酬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应该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薪酬管理方法,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薪酬管理水平,才能够促进我国高校健康稳定发展,有效激发高校教师工作潜力,促使教师为学校发展积极贡献。
作者:雷雯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 民生 富民 惠民 安民 和谐幸福之城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共识。扬州是在全国比较早地提出要建设“幸福扬州”的城市,在“人人崇文尚德、家家安居乐业、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创新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等方面探寻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江都区站在“十二五”发展的起点上,呼应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总体要求,也提出了把江都建设成为创新创业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和谐幸福之城的目标任务。从“温饱民生”到“幸福民生”,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提升,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日益凸显。
一、从温饱到小康——江都区民生福祉逐年改善
近几年来,江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一系列富民惠民为民的举措,在民生工程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充分感知小康。同年,经江苏省全面小康考核部门综合评审,一致认定江都总体上全面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目标值。2009年,由新华网《?望东方周刊》和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江都更被评为十大最具幸福感县级市,成为苏中苏北地区唯一当选的县级市,江都市民在民生福祉的逐年改善中体验着由温饱到小康到幸福的转变升级。
(一)“富民”工程让市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无论是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创建和谐幸福之城,夯实物质基础是根本,只有提高人民的收入、想法设法让农民增收,才能从源头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生活富裕不是和谐幸福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钱人不一定是幸福的(比如经济特区深圳被称为最不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但生活潦倒、食不果腹的人肯定不是幸福的。因此区委、区政府从2004年起提出“把加快富民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以富民优先为抓手,全力推进创业富民、就业富民、帮扶富民等各项民生工程,人民生活质量逐年提高。近些年来更加关注民生、关注和谐、关注发展,把富民惠民为民作为打造和谐社会的核心环节,全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通过近几年来富民工程的大力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都以14%左右的比例递增,同2000年相比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即将达到2万。人民群众在“钱袋子”逐年鼓起来的情景下感受着小康,感受着和谐幸福。
(二)“惠民”工程让市民的腰杆子挺起来
构建和谐幸福之城,千方百计使人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是一方面,更要想方设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百姓衣食无忧,这就要更加注重解决住房、医疗、教育这些关系老百姓基本生存、切实利益的民生问题,不断提升“五有”水平,消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为此,近几年来,以普惠百姓为目标,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抓手,逐步制定和完善了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在民生改善中充分享受小康,体悟幸福。
自2004年起通过采集岗位、举办市场、落实政策、服务推进等措施,启动实施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全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程。去年全年实现就业9000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由2000年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到2002年加大扶贫解困力度再到2007年关注民生,纾解民困,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截至到2011年底城乡低保基本现应保尽保,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标准自然增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十一五”时期比“十五”期末净增94%、58%。
实践证明,有了收入来源和各项社会保障措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就会逐年递增。有了闲钱百姓才有底气,腰杆自然也就挺起来了,有了保障才能有余力去追求品味,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三)“安民”工程让市民的小日子美起来
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体验,古今中外无数专家学者试图为“幸福”下定义,然而似乎都不能全面地去诠释它,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的,幸福是个人对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满足的程度。因此构建和谐幸福之城光有人民生活富裕是不够的,还要让百姓精神生活富足。安民才能乐民,安居方能乐业。近些年来区委、区政府着力打造高效的服务环境,安定和谐的人文环境,不断加快发展城乡文化事业,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打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平安江都”“法治江都”的名号在全国打响,民众安全感倍增,社会和谐指数不断上升;打造民主的参政环境,不断拓宽公民参政议政渠道,居民积极参加社区选举,各项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二、建设和谐幸福之城的理论分析
由最早的“温饱民生”、“解困民生”,解决的是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问题,力求惠及最大多数百姓;再到近年来提出的“和谐民生”、“幸福民生”,让每个人共创和谐社会、共谋幸福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其中蕴含的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提升。“和谐民生”、“幸福民生”就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头等大事,创新富民惠民举措,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改善民生的普惠性,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感、社会和谐度,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建设“和谐幸福之城”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高度体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一个幸福、和谐、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更加注重发展指标与幸福指数的同步提升。建设“和谐幸福之城”就是要将工作的重心聚焦到“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提高城市的幸福指数”上来,这是对多年来改善民生工作的发展和提升,是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体现。
建设“和谐幸福之城”是对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目的决定手段和方式,只有将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足作为施政的根本目的,才能从正当的途径上去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幸福之城”需要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人的发展统筹起来,既注重发展增速更注重对市民的人文关怀,既注重经济总量更注重市民的内心感受,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的富足,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发展带来的利益。
三、建设和谐幸福之城的思考
(一)水桶理论——“边缘人”的幸福才是真幸福
所谓“水桶理论”说的是: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可以推论得出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同样的理论可以类比到我们和谐幸福之城的建设中来,只有所有人都感受到和谐幸福,这个城市才可能被称为“幸福城市”,这里的短板可以姑且称为“边缘人”。本文所指的“边缘人”并不是那些个别的精神上的先行者,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信念,通过自己世俗生活的涅盘,从而升华了整个人类文明的人(比如尼采、康德),而是指我们现实生活中暂时脱离主流社会群体方式的人,他们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比如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只有当处于社会最边缘的人群感到幸福了,这个社会才能算是真正幸福了,而要让社会最边缘的人感到幸福,首先要满足就业需求。“和谐幸福之城”的市民是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足的群体,因此安居乐业,老百姓身体健康是最基本的要素。许多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他们需要的不是施舍,而是自力更生的机会,幸福有时候就是这样一种成功满足的喜悦。例如一些由于企业改制而成为社会边缘群体的下岗职工,只拿了一点补贴,只要经过很好的组织,就可以让他们重新回到社会的主流,拥有自信和幸福感。
(二)声东击西——降低痛苦指数以提高幸福指数
许多城市在提出“幸福民生”,建设幸福城市的同时,总是顺带提出要通过各项举措提升幸福指数,然而幸福更大程度上源自人的主观体验,幸福指数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就真的同步提高了吗?而且幸福是否可以量化为幸福指数呢?这些都是我们在建设和谐幸福城市的过程所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建设和谐幸福之城时不妨先放开幸福指数一说,反其道而行之,从幸福指数的反面——痛苦指数入手去思考问题。我们不能保证实施一项举措后市民都普遍能够感到幸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降低百姓的痛苦指数,从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问卷等多渠道了解把握百姓的痛苦源于哪里,想法设法去减少这些苦楚,从客观上去减低痛苦,虽然不能保障人民都能达到幸福,但至少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度。从痛苦指数入手去提高幸福指数何尝不是改善民生的一种有效手段呢?
在现实生活中,增长不等于增收、富裕不等于幸福、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的现象依然存在,人们幸福感的提升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不完全对应,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城乡环境质量、创新创业条件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这些都可能是人们痛苦或者困扰的根源。我们只有准确把握民情实际,认真解决困扰老百姓的问题,痛苦减少了,幸福才会真正写进人民群众的心里。因此,建设和谐幸福之城,必须从影响城乡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薄弱环节抓起,从改善民生、加快民富、促进和谐等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不断满足不同群体的幸福需求,切实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
(三)长效机制——和谐幸福民生与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