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范例6篇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念,抓住吸引、培养、使用等关键环节,搭建人才强企发展平台。完善人才结构,壮大人才队伍,为企业改革发展积蓄力量。加大培训的投入,保持员工队伍建设的连续性,注重发挥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二、“十一五”人力资源总体目标及发展安排

1、人力资源总体目标

在2010年前,要初步建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四支队伍(达到经营管理人才10人;技术人才30人;实现优秀技能人才“千百十”工程,即高级工达到千名、技师百名、高级技师数十名)。在岗员工总数控制在2780人以内。率先在省公司系统内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员工素质不断提高,员工队伍一流,人才结构合理,用人管理机制科学,用人水平先进的目标。为把长春供电公司建设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供电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人力资源发展安排

2006-2007年,重点是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及实施方案。

2008-2009年,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人力资源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2010年,在省公司系统内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现代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员工素质不断提高,员工队伍一流,人才结构合理,用人管理机制科学,用人水平先进的目标。

三、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截止2005年末,长春供电公司在职员工总数2706人,在岗员工2584人,为在职员工总数的95.5%。2005年省公司核定的定员人数为2045人,与现有员工总数2706人相比,超定员661人,与在岗员工总数2584人相比,超定员539人。

根据省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数量目标的分解,长春供电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数量目标是:到2010年,定员人数2295人(定员拟增加250人),在岗员工总数控制在2780人以内。

从数量上分析,2005年的在岗员工2584人到2010年的在岗员工总数2780人,其间的绝对需求数2780-2584=196人,即增员196人。

同时,人力资源统计数据表明,长春供电公司在“十一五”期间的退休总人数为224人。

综上,在2006—2010年期间,长春供电公司的人力资源需求总数为:

Σ=196+224=420人。

三、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随着近几年的不断调整,长春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状况已有所改善,但目前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配置僵化、缺乏激励等现象。通过对公司现有人力资源的盘点,得出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况及分析如下:

1、年龄结构(表1)

年龄段

55岁以上

50-54岁

40-49岁

30-39岁

29岁以下

合计

人数

126

242

844

872

592

2706

百分比

4.7%

8.9%

31.2%

32%

21.8%

100%

在岗员工平均年龄39岁。

2、学历结构(表2)

学历层次

研究生

本科

大专

中专

技校

高中

初中及以下

合计

人数

26

758

625

380

171

543

203

2706

百分比

0.96%

28%

23.1%

14%

6.3%

20%

7.5%

100%

从此表可以看出,中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较高,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后续学历,这部分人员虽然经过自学或工作锻炼,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专门人才,但缺乏系统、正规的教育。随着长春供电公司生产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这部分人员在专业技术上仍有一定的限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并影响着公司生产经营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解决办法:继续按计划接收大中专毕业生,鼓励在职员工通过成人、自考、夜大、职大、函授等高等教育学习方式提高文化层次,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3、技能结构(表3)

技能层次

高级技师

技师

高级工

中级工

初级工

合计

人数

5

73

351

350

45

824

百分比

0.6%

8.86%

42.6%

42.5%

5.5%

100%

此表可以看出,长春供电公司技能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现有工作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特别是高级技能人员严重不足。

解决办法:继续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施技能人员“千百十”工程,加强鉴定前的轮训工作,力争在2年内使尚未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人员全部通过鉴定,2008年以前一线技能人员全部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同时大力推进高级技师、技师的培养、选拔、推荐工作。

4、专业技术资格结构(表4)

职称等级

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中级专业

技术资格

初级专业

技术资格

无专业

技术资格

合计

人数

105

398

529

1674

2706

百分比

3.88%

14.7%

19.5%

61.9%

100%

从此表可以看出,长春供电公司员工专业技术资格结构不够合理,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满足不了企业因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对高级人才的需求。

解决办法: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工作,特别是非工程类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定工作。

5、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人员出现断层

近年来长春供电公司部分专业技术骨干被聘为中层干部,由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转为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而近几年新入公司的本科毕业生虽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在实践经验方面还存在欠缺,导致部分专业技术领域上人员断档。

从生产一线的员工配备上来看,省公司自2001年以来停止了分配技校及中专层次的毕业生,分配的退役士兵又缺少专业知识,目前一线生产技能人员已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特别是缺少能够从事送、变、配电专业的一线生产人员。

解决办法:加大对年轻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继续实行大专层次的人才派遣制度,试行合同工用工制度,加大对一线生产人员的培训。

6、人力资源配置僵化

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选择和使用上。第一,员工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靠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性分配,没有对外的用人自,急需人才的市场化调节作用不大;第二,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比较单一,在某种情况下还存在一岗定终身的现象。

解决办法:在人力资源的选择上,根据公司发展的实际需要,运用市场调节手段,用多种用人方式选择符合长春供电公司因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而所急需的人才。在使用上,可以在公司内部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对某些岗位的人员进行岗位轮换,这样可以使员工的专业技术更加全面,激活员工的潜力,为公司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长春供电公司现有人力资源存量的特点:

1、在数量上表现为全体性的超员,管理人员比例过大,技能人员隐性缺员。

2、在质量上表现为年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出现断档,高水平的技能人才严重缺乏。

同时,根据前三年的历史数据,对于2006—2010年期间每年接收的指令性复转军人的数量进行了预测,具体见表5。

四、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1、数量规划

根据上述的需求分析可知,长春供电公司在未来5年中(2006—2010年)面临420人的人员缺口。

对于这些缺员,主要从两个方面提供补员:一是招聘急需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二是接收指令性的退役复转军人。

为了表明人力资源规划的动态过程,从人员流出、流入的变化上来进行人力资源数量规划。长春供电公司具体的人力资源数量规划见表5:

长春供电公司人力资源数量规划(表5)

人员数量

年份

期初

人数

人员流出数

人员流入数

期末

人数

数量

目标

退休

其他

毕业生

退役兵

2006年

2584

35

50

22

2780

2007年

2621

33

55

21

2780

2008年

2664

32

60

20

2780

2009年

2712

48

70

19

2780

2010年

2757

76

84

19

2780

2011年

2780

2780

合计

224

319

101

2、结构规划

依据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总体目标,长春供电公司的结构规划目标是:到2010年时,在岗员工的平均年龄不高于38岁。学历结构方面,管理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要达到65%以上。技能人员中技校生和中专生的比例要达到40%以上。

通过以上的人力资源存量分析,长春供电公司目前的人力资源结构现状是:

年龄结构——在岗员工的平均年龄是39岁。

学历结构——管理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是51.8%。技能人员中技校生和中专生的比例是24%。

以上的人力资源结构目标可以分解到2006—2010年的各个年度,具体分解目标见表6:

长春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结构规划分析目标(表6)

规划目标

年份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在岗员工的平均

年龄

最终目标

管理人员大学以上学历比例

最终

目标

技能人员的技校/中专生

比例

最终

目标

2006年

39

≤38岁

55%

≥65%

26%

≥40%

2007年

38.5

≤38岁

58%

≥65%

30%

≥40%

2008年

38.5

≤38岁

60%

≥65%

33%

≥40%

2009年

38

≤38岁

62%

≥65%

36%

≥40%

2010年

38

≤38岁

65%

≥65%

40%

≥40%

3、质量规划

依据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总目标,长春供电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质量目标是:到2010年,在岗员工达到本岗位专业资质要求的比例要保持在85%以上。

五、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保障

1、加强体制管理,建立科学的劳动组织模式

要坚持“因事设岗,精简高效、职责清晰、权责统一、职能重组、简化流程、结构合理、优化配置”的组织管理原则,对工作流程进行再造,规范机构岗位设置,统一岗位性质界定,明确岗位职责划分。根据省公司要求对主辅分离、主多分离进行改革,不断优化管理体制。贯彻国家电网公司2006年新的《供电企业劳动定员标准》,加强劳动组织和定员定额管理,严格按照定员定额组织生产,努力提高劳动效率和用工水平,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建立“三强一体化”管理机制

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发公司现有人力资源。通过推行对公司员工的强化评价认定、强制教育培训、加强考核激励三个方面的一体化管理(简称“三强一体化”管理),对员工基本技能和工作业绩进行分级评定和奖励,突出对学习效果的激励,用强制手段建立各专业的培训及考核体系,进而活化和规范奖金分配模式,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和工作业绩,全面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要坚持人才兴企的原则,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念,搭建人才强企发展平台,以“四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有力推动“四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建立长春供电公司四支人才库,到2010年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分别达到10人和30人,技能人才实施“千百十”工程。

要按照“管理科学、程序规范、责权明确、监控有力”的原则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的用人机制。在用人模式上要多样化,针对生产及技术岗位急需的人员,可在省公司对我公司分配本科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的用人方式以外,积极探索派遣制、短期合同制等用人模式,充分利用社会的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尽量作到用人自主。加大对送电、变电、配电、营销专业一线生产人员的配置力度,要在三年内逐步向各专业生产一线配置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大中专毕业生,形成专业的人才梯队,保持员工队伍建设的连续性,确保企业发展的需要。

要在公司内部建立以竞争上岗为主的岗位动态管理机制。对空岗坚持以招聘、选聘等择优上岗的用人方式,坚持用人上的“公平、公正、公开”,增加选人的透明度。公司还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度,作到人尽其才,岗尽其能,做到人员能够交流,岗位可以变动,打破一岗终身的状况。建立和完善选拔、竞争、淘汰机制,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加强对待岗员工的培训管理和推荐上岗工作。规范临时用工管理,努力达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一个真正的公开、公正、公平的择优上岗环境。

4、加强教育培训管理,打造学习型组织

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制定教育培训“十一五”规划。用强制手段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公司将“员工课堂”做为各单位日常培训活动的主要形式,各专业、各单位要以“员工课堂”为载体,强化公司、基层、班组三级培训网的有效机制,要充分认识教育培训是企业最有效益的投资,实行教育培训优先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大教育培训投入,保证教育培训经费。加强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的建设,实现教育培训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拓展多种培训模式,在充分利用现有培训中心培训资源基础上,完善教育培训的基础设施。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将员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与本人的上岗使用和奖金待遇挂钩,建立全员持证上岗培训制度。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任职”、“先培训,后转岗”的岗前培训制度。加大对一线岗位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送电、配电、变电、营销系统中逐步形成培训知识专业化、培训工作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化的培训机制。对一线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和考试。结合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岗位明星评选等活动培树典型,激励一线员工不断提高岗位技能,激发从事本岗位工作的热情。

要在公司范围内开展以“学习型企业、学习型部室、学习型班组、学习型员工”为主题的载体活动,加大对学习的宣传,设立学习奖励基金,对学习效果显著者给予奖励。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打造学习型团队,实现共同愿景,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学习的浓厚氛围。

5、加强优秀人才的选拔和激励管理,启动首席员工和导师带徒机制

要切实加强一线知识型、技术型、技能型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开发,启动首席员工管理机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选拔百余名首席员工。对首席员工每月及每年给予特殊津贴,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公司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通过首席员工的选拔培树企业内部岗位技术典型,营造一线员工学习岗位专业知识、苦练技能基本功的良好氛围,激发一线员工的聪明才智,使我公司人才能够走领导岗位和专业技术、职业技能领域两方面同步向前发展的“双轨制”道路。

要在首席员工中引入“导师带徒制”。要建立一支专业门类齐全的导师队伍,以导师带徒的形式,帮助新入公司的员工、能力不高的员工和工作业绩不好的员工提高工作技能,解决工作难题,提升工作绩效,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共享和传递,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6、加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建立规划机制

要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办法,做好岗位发展规划。制定并完善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一个岗位发展的趋势及目前的岗位技能、知识水平向相关岗位发展的可能。在明确岗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每一位员工根据自身所处的岗位,结合企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从自身知识、技能和创造力出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和方向,并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素质,选择一种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生涯。要把员工的职业生涯融入到企业发展目标中去,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和潜能,使员工在提升个人价值的同时,积极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同步发展。

7、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夯实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要启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化带动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促进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及时更新和完善,帮助人力资源管理向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不断推进。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输配电线路 施工技术 仿真系统 设计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概述

目前我国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参与人员数量较多,但是这些人员的能力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操作人员的各方面知识水平和素质也需要提升。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操作人员的培训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就难以替身操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参加培训的人员因为实践比较少,所以技能就比较差,正是这种原因使得人们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设计现状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对现实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系统的抽象属性的模仿。人们利用这样的模型进行试验,从中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所需的信息,然后帮助实践者对现实世界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问题做出决策。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一个相对概念,任何逼真的仿真都只能是对真实系统某些属性的逼近然而仿真是有层次的,既要针对所欲处理的客观系统的问题,又要针对提出处理者的需求层次,否则很难评价一个仿真系统的优劣。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一种先进的实施培训手段,提高培训的效率,强化培训效果。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开发,通过Internet 软件平台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综合设定,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具有实用性和可维护控制性。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开发,主要是首先起源于国外对于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应用,尤其是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大型企业开发计算机仿真系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样参加培训的人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具体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经验,其技能可以与在现场工作2年的人员比,因此很多国家都看到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优越性,计算机仿真系统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目前我国对于仿真系统的应用也是在一些危险性较大的领域,例如大型的锅炉装置、化学化工及变电站的应用中,后来有人提出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但是目前仿真系统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仅仅停留在提出的阶段,还没有完全开发出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

目前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的思想越来越统一,即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必须能够便于施工技术模型的调试和输配电线路画面的构造,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还应采取先进的运行软件和保证运行数据相分离的一种设计思路。

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应该分成培训师和受培训者两个方面的功能,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功能应该是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集成操作,其主要功能是可以控制受培训者的机器,包括受培训者机器的开始暂停关机等功能,另外可以准确知道受培训者机器是否有事故及分析事故产生源,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功能还应是控制受培训人员考核的现场等具体状况。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学员机器功能设计,首先要依附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的功能下,即能够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的监管控制。在这种模式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受培训人员的机器可以提供参家培训人员的操作画面,主要包括操作的流程图、、控制组、趋势图及操作记录等具体的监控画面。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将电网仿真系统和输配电线路仿真及配电站系统仿真等有机结合进行设计,该系统应该具有的特点是确保在硬件使用上采用了以局域网应用为核心,利用工作站、开放式系统及微机构成的分布式,以便于以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扩充和升级。此外,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软件上采用了软件相互支持系统技术,这样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系统更加便于修改和维护。再者,在功能上要更加完善,即充分考虑了仿真电网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及仿真变电站之间的相互影响,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更加具有真实性。最后,还应通过采用了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多媒体技术,逐步实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图像化和可视化,比较完整的反映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情况,同时也使仿真的对象更加便于更改和进一步扩充,这样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就会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通过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人员提供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手段,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它的设计及应用可以提高整体的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技术,进一步确保电网安全,同样也大大提高了作业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三、结论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仿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供电有限公司每年都会投入很大的资金和时间等用于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及考核,着力开发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能自由安排培训项目,并且允许人员在培训中发生各种错误,同时演示出因为操作错误造成的种种后果且不带来任何实际危害,不受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此外还可以人为制造各种故障来综合培训操作人员处理操作中故障的能力。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人员进行重复性集中培训,从而使的操作人员在短期内接受较多的培训项目,缩短总的培训周期。可节约大量的培训时间与经费。所介绍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目前已经投入运行,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极大地提高培训的质量,在短时间内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对电力系统的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很多设计成果效果较为显著,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应用水平,还需要更好的完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争取达到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永生,郝小欣.分布交互式仿真技术在变电站仿真中的应用[J]. 电网技术.2000(9)

[2] 汤晓青,周林,栗秋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四川电力技术.2007(2)

[3]姜芳芳,来文青,龚庆武.虚拟现实在变电站仿真系统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05(7)

[4] 王邦志,林昌年,蒲天骄.变电站集中监控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网技术.2004(8)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风力发电;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安装与调试;培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89-03

一、引言

我国在风电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开设了风电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有20所左右,现仅有两个教学单位建有真实风电机组培训平台,一个是苏州某风电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配备的设备主要有850KW风力发电机组(不含叶片和塔架)、600KW风力发电机组部件、750KW风力发电机组部件(包括齿轮箱、发电机、机舱架、刹车钳等)等。另一个是天津某职业学院的风电技术培训中心,该培训中心由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于2012年投资建造,配备了两套850KW风力发电机组,配套包括齿轮箱、发电机、轮毂、机舱架、刹车钳、液压站及专用工具等。

湘电风能有限公司(湘电风能)是湘电集团旗下专业从事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企业,是中国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公司注册资本9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主要从事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和部件的设计、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具备年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1000台套的能力。随着风力发电机组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主流机型的容量都在1.5MW以上,这对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和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湘电集团急需的风电人才,湘电集团在其举办的湖南省示范(骨干)职业院校――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装配与调试”培训平台[1] 。

二、平台的定位

湘电集团风电职业技术培训平台功能定位于湘电集团旗下湘电风能公司和湘电动能事业部新进员工的技能培训,并作为湖南电气技术学院高职学生的实训设备。培训平台开发的项目包括“兆瓦级永磁直驱风电机组结构认知”、“兆瓦级永磁直驱风电机组装配工艺”、“兆瓦级永磁直驱风电机组调试”等,同时还能承担风电主要职业岗位“风电机组机械装调工”、“风电机组电气装调工”等工种的职业鉴定工作[2]。

三、平台的构建与实现

1.平台的构建

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装配与调试培训平台引入的设备是湘电风能有限公司生产的典型产品―XE82―2000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这是一种采用水平轴、三叶片、上风向、升力型、可变速、变桨距调节、直接驱动、永磁同步发电机发电并网的风力发电机组,这款风机的主要特点是可靠性高、发电效率高、对电网友好等[3]。本着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风机的轮毂、机舱、塔基控制柜及其主要零部件等搬进实训室,构建“大型风电机组装配与调试”培训平台,培训平台的主要构成如图1所示。

2.平台的布局

由于风机的轮毂及机舱体积较大且高度近4m,考虑到设备的教学及培训功能,要求培训场所长度不低于22m,宽带不低于8m,高度不低于5m。为了解决好场地问题,建设小组提出了“2个实训室合并为1个实训室”的方案,并根据设备的大小和功能,将培训教室分为实训区和学习区,中间用1m高栏杆隔开,两边开门,如图2所示,图2中虚线部分为龙门吊轨道安装位置,跨距5.5m。培训中心总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4] 。

3.职工的培训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装配与调试”培训平台于2015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始承担湘电风能公司多批次新进员工的培训工作。培训教师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组成,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培训对象的管理和风电技术基础的培训,如安全生产与质量管理、风电机械基础模块、风电电气基础模块等,企业专家主要提供技术指导和风电岗位职业技能的培训,如风机产品的工艺培训、风机的检测、风机的维护与检修等。同时,学院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培训内容并开发了培训教材,培训的主要项目包括轮毂总成结构认识及工艺培训、机舱结构认识及工艺培训、轮毂电气系统的调试、机舱电气系统的调试、风机的联调等[5],具体内容见表1。

同时经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现场考察,培训中心取得了“风电机组机械装调工”、“风电机组电气装调工”这两个风电职业技术工种的职业等级鉴定资格,可承担这两个工种的 “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三个技术等级的鉴定。

四、结束语

“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装配与调试”培训平台在市场需求下应运而生,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专业技术人员,由学校提供场地、管理和专业教师,是在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共同努力下建成的。这个平台的建立为湘电集团培训急需的风电人才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学院开设的新能源设备技术专业和风电场运行与维护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为学院教师、企业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风机试验和研发平台,同时可以承担风电机组机械装调工、风电机组电气装调工等工种的技能鉴定工作,是集“培训、教学、鉴定、研究”等功能于四位一体的兆瓦级风电机组培训平台。

因此,湘电集团风电职业技术培训平台的建成既是企业办学的优势所在,又是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之一,其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6]。

参考文献:

[1]秦祖泽,刘迎春,覃事刚.发挥企业办学优势 创新“校企共同体”办学新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57-59.

[2]叶云洋,陈文明,覃事刚,等.基于“校企共同体”,校企共建共享风力发电综合实训基地[J].信息化建设,2015(11):1-3.

[3]叶云洋,陈文明.风力发电机组的安装与调试[M].北京:化工出版社,2014.

[4]姚兴佳,宋俊.风力发电机组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工出版社,2010.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范文4

研究实验教学体系的出发点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作为文科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从事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与策划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完善了教学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由于电子商务应用是综合应用学科,涉及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技术等学科,具有文理结合、技术性强、实践性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基本的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应重视和加强实用技术、技能教学环节和应用能力培养,重点建设与技术技能教学配套的实验环境和实训基地,以体现应用技术、技能培养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研究、总结适合文科类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特点的通用技术技能实验和实训科目,规划适应电子商务应用需要的实验教学体系,总结教学体系中财经、商贸和信息技术课程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关系,制定出电子商务专业的基本实验流程和实验项目,更好地指导实践和实验课教学,规范本专业实验内容和实训内容,加强与之配套的实验环境和实训基地建设,使财经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朝着更加适应行业应用需要的方向发展。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

文科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侧重于电子商务的商务管理与商务应用。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企业管理学和市场营销为主要教学方向和应用方向。所以,在实践环节上主要侧重于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实验和实训,并规划设置了相关的教学实验科目与实验流程,设立了相关的实验室。

文科院校开展电子商务教学,应当充分考虑和重视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总结课程体系结构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应用之间的有机结合,合理规划并设计出与教学配套的教学实验(实训)科目、实验(实训)大纲,并规划建设与实验科目要求一致的教学实验室和实验环境。

电子商务实验室的建设,首先充分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企业管理和电子商务系统,以及物流管理系统等模拟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加深学生对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理解,了解电子商务应用环节和基本业务流程。其次,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掌握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应用规律和操作技能。第三,为提高教学水平,开展教学研究,不断修改和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为各教师提供教学改革、技能实验和系统开发的基本实验环境。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网建设、网站规划与建设、网络财务、网络广告、网络营销和物流追踪等教学实验项目。

另外,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实验室的设施,建设开放式的电子商务教学与实验管理平台,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非常重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为配合专业教学已经建设了三个配套的实验室,实验室建设立足于基本理论,面向企业和商务信息化应用,紧跟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应用的前沿,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所需的较为先进的操作平台。目前,可以进行企业内部网基本建设、商务网站建设、商务流程管理和物流管理等专项技能实践,旨在加强学生对电子商务课程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在实际企业应用环境中的实践能力,是连接理论知识和企业电子商务技术实际应用的一座桥梁。

实验教学体系规划与建设

由于文科院电子商务专业在相关的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力量和技术力量相对较理科院校要薄弱,在规划和设计专业教学实验(实训)科目、体系结构和实验环境时,出现的对有关实验科目、内容和实验流程的研究、规划和设计不完善等问题,缺乏系统的实验体系结构和实验环境,这一问题在文科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尤为突出,缺乏适应高职特点,面向应用的通用实验科目、实验环境的规划与建设。

文科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专业,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都是突出应用和职业技术方面的特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从事电子商务应用的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以能力培养为主,重点培养电子商务的应用技术和技能。因此,在文科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专业的电子商务教学体系中,应当更加注重应用技能和技术环节的实验和实训环节研究,规划和设计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财经类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制定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实训)科目、实验流程和实验大纲以及实验的评价体系结构,同时规划和设计出与实验配套的实验环境的基本实验室设备、软件配置和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一)规划以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程体系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结构

教学体系结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究和总结文科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应用教学规律,总结课程体系结构中管理类、商务类和信息技术类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归纳出这些课程在实验和实训环节中的结合点以及实验和实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点。

2.制定适合本专业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结构的参考意见。设计出具体的通用实验(实训)科目、实验流程和实验大纲以及实验的评价体系结构。

3.提出与实验(实训)配套的实验环境的基本要求。包括实验基础设施、实验室设备配置、实验室功能和系统软件要求、实验室管理使用方法和管理方法。

体系结构要建立的是在文科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中,突破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脱节的难题,引导教学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突出应用技术和技能教学,真正体现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教学体系的应用点

实验教学体系提出了文科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结构,规范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体系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通用技能相结合的特点,现已经构筑了以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网络广告等十余门有特色的核心专业课程,并制定了特色明确的实验(实训)教学大纲。这些课程不但注重与技能实践及最新的学科发展相联系,而且都配有相应的实践或实验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出一种强调综合素质,突出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具有不断自优化功能的实验教学体系。

建立一个通用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论坛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根据教学体系的规划与建设,采取一些教学改革措施,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具体教学改革措施包括:

(1)针对专业特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高水平教材。

根据新一轮的实验教学体系的规划,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管理系电子商务教研室为主体,对实验环节中的实验内容、实验流程、评价标准和实验实配置进行调整,使之更加适应文科高职教育的特点,并编写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同时编写出版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教材。

(2)优化教育技术手段,建立一个包含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库,利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校园网为学生提供网上教学平台,形成学生与教师的教学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通过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案例引导和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实际应用带动理论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新模式,倡导学生的实践、应用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时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趋势。

(四)将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建设成展示学生应用特长的实验平台

(1)完善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制定学生应用试验专用机管理制度,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教学应用实验活动。

(2)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内容中,将实验教学内容与学生课外实训活动相结合,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3)统一规划电子商务专业实验课程,制定各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理论课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的关系,确定教学实验(实训)的时间表,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比例。

试验教学体系不但充分重视和突出实验和实践环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并且强调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手段和措施的运用,如建立网上教学交流平台,加强师生交流,根据教学安排,为学生提供相关课程的实验室模拟实践环境,如个性化网站建设、商务网站规划与建设、BTOB 、BTOC商务流程的规划与设计等。

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不但是一个实验平台,更应成为让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培养综合素质的空间和平台。围绕着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建立学生应用项目与专用机管理办法等制度,鼓励学生进行应用项目立项,系里出设备,甚至部分资金,支持学生进行自我设计、进行个性发展。目前已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商务大赛、考察著名商务网站、电子商务企业等。这些改革举措突破了封闭保守的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成才环境。

在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中,注重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尝试实验教学活动的实践化。通过科研与实验教学结合的途径,开发一些贴近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项目,如商务网站规划与设计、电子商务BTOB 、BTOC和C2C商务流程实验平台等。于此同时,尝试部分实验教学活动直接在商务实践中完成的做法,将部分实验教学活动直接转移到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科研工作中来完成,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化。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应用精神,这就促使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建立相应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从封闭转向开放,从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目前,电子商务实验室已经完成的有电子商务系网上交易平台、电子商务文献检索系统、网上商城系统、电子拍卖等系统,它们也是电子商务实验室的开放式的实习软件。

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对教学体系的影响

电子商务教学体系建设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新体系,如图1所示。

第一,该教学体系的核心为“基础 +技术、技能+应用”的课程体系。基础类课程主要依托于管理系经济和管理学科优势,打造学生扎实的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理论知识。在济类课程中,管理学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类课程包括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专业课程则是围绕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实现商务与技术相结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已经构筑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网络营销、网络广告等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第二,强调综合素质,突出以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具有不断自优化功能的实验体系。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从整体角度来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要求,体现实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信息化、综合化。同时充分注意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内容中,以及实验教学内容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结合、延伸。

第三,建立一个实践教学体系,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电子商务实践活动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它是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训练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们主要通过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来整合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锻炼并增强学生对实际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能力,树立更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一些IT公司实际项目开发与管理工作,以此形成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直接了解社会最新发展变化,拓展他们的视野。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为配合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规划和建设研究,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和基本建设,共建成三个电子商务实验室,九个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实验室配置了各类配套教学软件系统,主要包括系列实用电子商务教学系统,如网络财务、电子商务管理、物流管理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演示系统等,开展除信息技术基础外的专业教学实验,包括商务数据库应用、网络程序设计、网站建设、网页与多媒体制作、电子商务主要业务流程实验、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规划、电子商务系统应用等实验内容。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经管类专业 电子商务 实训教学 校内实训基地

一、前言

我国经管类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发展。在培养方向、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结构,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带动了电子商务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并为之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突出实践教学成为经管类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制定出充分体现商、管、学结合特点的实训教学流程和实训项目,形成实用有效的实训教学体系,建设更加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校内实训基地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须结合本校的发展定位、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总结适合本校电子商务教育教学特点的核心岗位群、核心技能和核心课程,建立专业特色明显、职业技能突出的校内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体系和实训教学环境。

笔者在从事近十年的电子商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和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对经管类电子商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二、建立实训教学体系的基础

电子商务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与现代服务业主体行业相关的电子商务职业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

建立实训教学体系的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管类电子商务职业教育的定位

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找准专业发展定位,制定实训教学改革的内容。以北京市为例,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以信息、通讯、旅游、金融和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因此、电子商务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一是大力发展与旅游为背景的旅游电子商务;二是规范现代商业和现代物流的发展秩序,培养高素质的现代物流和配送的物流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三是要加快信息服务业职业教育发展,尤其要加快培养以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客户服务人才的培养,加速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普及应用;四是要以“服务大众”为核心,大力发展信息咨询等中介电子商务服务职业教育,培养在市场运行中的服务、公证监督职业人才,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服务;五是培养加快企业和社区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业发展的职业人才。

因此,我们的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结合北京人才市场的需求,以网络营销为主体,积极发展与现代商务、信息服务、物流与配送、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管理、旅游和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范畴相关的、以网络经济为基础应用的电子商务高等职业教育。

2.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的宗旨

经管类电子商务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从事的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的实用型人才。由于电子商务是综合应用性学科,涉及到管理、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等学科,具有文理结合、操作性强,技术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尤为重要。在基本的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以此来指导和加强实用技术、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

建设面向企业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应用的,紧密联系企业网络营销、客户服务、在线采购和网站运营等内容,适应实训教学的实训教学平台。

3.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

在未来的五年中在将致力于研究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现代服务业、现代流通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把握上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技能素质要求。

建立岗位群对应关系明显、应用针对性强的,技术和技能特点突出、品德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

经管类电子商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和重视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与实训教学的关系。合理制定出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实训教学的实训教学大纲,并建设与实训教学要求一致的校内教学实训基地。

为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现代流通业和制造业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过硬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的电子商务应用人才。

4.确立实训教学体系的内容

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找准专业发展和实训教学改革的内容。我们的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

(1)确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为目标的电子商务职业教学培养体系。

(2)建立以职业岗位群、通用业务流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体系。

(3)建设与实训教学体系配套的校内实训教学基地。

(4)合理配置实训教学基地的基本教学环境,合理配置软、硬件教学资源。

(5)建设开放式的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平台与实训教学平台。

(6)建设和培养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7)全面培养面向网络营销、网络采购、信息服务、企业和社区信息化管理的电子商务人才。

三、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基本思路

1.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电子商务教学体系的建设,首先,确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教学大纲,以及实训教学流程。建立体验性实训系统、岗位技能和业务流程实训系统和综合应用实训系统相结合的实训教学系统。

其次,建立为实训教学服务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训和实践的基本教学平台。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学习,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企业、岗位和业务流程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的能力;

第三,提高学生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就业素质和竞争能力。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提供的电子商务系统,以及各类模拟和仿真的实训教学环境,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对电子商务应用和基本业务流程的理解,掌握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应用规律和操作技能;

第四,搭建为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应用开发平台。为提高教学水平,不断修改和完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为教师提供教学改革、技能实训和系统开发提供基本保障环境,开展教学研究和电子商务应用研究;

第五,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设施,建设开放式的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平台与实训管理平台,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系的教学质量、丰富其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2.建立规范的实训流程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下,总结出电子商务领域的典型岗位群、业务流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核心技能,理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关系。研究、总结电子商务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结合行业和岗位需求,提炼出通用性强、岗位需求明显、任务明确的职业技术和技能,作为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目标。制定基本的、规范的实训流程。系统规划和制定出适应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标准、实训计划、实训内容、实训方法和技能考核标准。

3.完善和配套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充分体现出技术性强,实践性强、应用性强和创新性强的应用特点。在进行基本的实用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实用技术、技能环节的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培养。重点建设和完善与实践教学体系配套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训基地,将应用技术、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落到实处。

4.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学生将具有基本的、合理的和实用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熟练的适应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以增强和锻炼学生实际的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树立更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一些公司实际项目开发与管理工作,以此形成学生的第二、三课堂,让学生直接了解社会最新发展变化,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四、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体系结构建设

在经管类电子商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中,围绕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总结出基本技能、核心技能、核心课程和核心业务流程是建设和发展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基础,充分体现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建设电子商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体系,合理配置实训教学基地的基本规模和组织结构,配置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技术设备先进的实践教学环境。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现代商务与物流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是以电子商务专业为基础、结合其他经管类实训教学需求,以北京市现代服务业为基本应用背景,建立的校内实训基地。中心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和较先进的教学环境,可以满足电子商务、会计信息化和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职业教育实践和技能实训需要。

1.中心的总体目标·建设适应我院教学特点的经管类专业实训和实训教学体系。

·建设高等职业特点突出的专业实训、实训教学环境。

·建设经管类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平台。

·建设适应教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实训与研发中心。

2.建设的基本原则:

(1)符合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2)适应专业教学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需要

(3)实训内容体现专业核心岗位群和核心业务技能要求,贴近行业实际操作流程。

(4)满足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实训和实训教学需要,

(5)满足与企业需求基本一致的综合业务技能实训需要。

(6)设备和教学软件系统的选用,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

(7)教学系统按课程实训,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建设。3、实训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实训教学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专业特色比较鲜明的、符合北京市现代服务业需要的、技能突出的实训教学大纲。

实训大纲体现三条主线:

第一,以核心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课内基础实训方案。

第二,以核心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的技能链为基础的实训方案。

第三,以主要业务流程为基础的综合实训方案。

4.实训计划的制定按照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要求,实训大纲体现三条主线,制定不同学期的实训教学执行计划。

(1)以核心课程为单位、结合典型工作任务所需技能,制定的围绕基本教学的课内实训方案。实训按章节知识和技能点设计实训项目。制定名称、目的、任务、操作环境、操作要求、时间和成果形式。一般此类实训要求在一只两小时完成。

(2)以通用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单位,按所需技能,制定每个学期小学期的的基本技能实训方案。制定名称、目的、任务、操作环境、操作要求和成果形式。

(3)以企业电子商务业务基本流程为核心的综合技能实习计划,(课间和毕业实习)。

5.对实训项目的管理与实施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核心技能课程的实训教学时间要占到教学总学时的30%-50%。由中心统一安排实训时间,分为课内时间和课外时间。由中心统一安排实训的软硬件环境:包括实训室、教学软件和实训时间。以及配套人员和设施。

6.实训内容的设计根据课程、知识链和应用技能,以及中心的实训系统功能,要求任课教师设计实训内容,分为操作型和知识型。做到一般课内实训内容相对独立,在1-2小时内完成。合理安排综合实训和实习时间。

7.设备和软件系统选择实训室的建设,包括场地环境、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选择和确定。严格根据教学大纲、实训、实训和科研的实际需要,在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本着适用、实用、理念先进的建设原则。

尤其在软件的采购上,避免单纯购买,与开发商合作,对教学软件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使系统更加符合我院的教学要求。

8.教学资源建设实训教学资源在引进和购置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组织教师自行编制、积累和开发实训实训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实训资源,如:案例、课件、解决方案、行业应用技能要点和基本业务流程等,建立实训资源库。同时,结合现有教学系统和实训资源,加强与典型企业合作,已经企业成功运营管理经验,成功案例,以及企业实用电子商务平台,与系统集成商和教学系统开发商合作,研发适合本校教学特点和风格的专业实训教学系统,丰富和优化实训资源。

9.建立实训教学平台,完善实训教学环境整合中心的资源,充分利用校园网和自身网络系统,建立综合实训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在线实训、实习和实践模式。开展学生学习、实训、实践、实训指导,教师备课、辅导和交流,在线考核,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教学效率。在保持实训中心硬件设备先进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形式,建立以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教师办公室和家庭等形式的网络化、共享的实训教学环境。

加强与合作院校、合作企业和系统服务商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10.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队伍

一是要制定政策,鼓励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入现代服务职业教育行业;二是要加快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培养步伐,充分挖掘我院现有教育资源,依托学院各类专业,选择我院具有优势专业,培养适合现代服务业需要的人才;三是学院与企业联合,立足岗位,开展交流,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教学。更新实训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企业工作经验,精通业务,提高实训质量;四是在现有基础上健全现代服务业校内外实训基地,真正做到为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教育提供完善的物质保障。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供电 培训 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263-01

2011年是广州供电局(以下简称“广州局”)“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南方电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第一年。为了适应广州局发展和管理的转型需要,增强教育培训对企业发展的支持能力,广州局从分析员工队伍现状和教育培训现状入手,剖析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探索和实践以联合化激励为载体的培训激励新机制,激发了员工培训的内生动力,有效地破解了现有培训难题。

一、广州局人才和教育培训工作现状分析

广州局员工年龄构成比较合理,总体态势是“中间大、两端小”。30岁以下人员占全体员工人数的30%,30~39岁人员占全体员工总数的38%,40~49岁人员占全体员工总数的32%,这一总体特征有利于维持员工队伍稳定、发挥广州局人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员工整体学历水平不高,高学历人才缺乏。高中、中技、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全体员工总数的50%之多,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全体员工总数只有23%,特别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级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占总数仅为2.35%,而初、中级工的人数占技能人员总数近60%,这一状况,不能满足广州局对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同时也与广州局作为南方电网创建国际先进水平供电局试点单位的地位不相匹配。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广州局教育培训工作与国际先进供电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培训对执行战略调整的响应速度较慢。各层、各类岗位课程体系及内容设计不能够完全适合战略及业务的需要,没有真正反映公司对员工岗位能力要求,培训与实际存在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知识化有余、能力化不足”的现象。教育培训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互动机制不完善。教育培训工作以培训职能部门组织的居多,各级直线管理人员在培养、训练下属方面的意识有待增强;部分培训课程的安排缺少与业务部门的充分沟通,存在需求调研和分析不到位的问题;业务部门和各级员工对参与教育培训设计和实施的积极性不高。现有制度对引导、纠正或优化业务部门的自主培训需求的有效性需要增强。

究其原因,主要有:广州局一定程度存在“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的认识误区,尚未系统建立关键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体系,课程体系与企业执行战略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培训课程设计依靠经验和管理,没有共同和统一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系统化的、针对岗位能力要求的培训资源严重不足。各业务部门开展的培训项目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差异较大,有待优化、调整和提高。教育培训工作没有严格按照“PDCA”的闭环管理进行运作,培训管理部门不能有效掌控教育培训实施的关键环节,课程实施效果评估需要加强。其中,根本原因是员工参与培训与学习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以联合化激励为载体的培训激励新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广州局为了弥补教育培训管理的差距与不足,采取了多种措施,从支持企业战略实施的角度考虑整个教育培训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估,将教育培训工作重点集中于关键性环节,形成人力资源部门归口管理、业务部门分工负责、培训与评价中心具体实施的教育培训格局,不仅注重传授特定技能、标准、流程,而且注重培养员工自我学习、知识共享及创造性。在重视个体项目培训的同时,特别重视组织绩效的提升,帮助员工提升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其中,最为根本的是构建培训激励新机制,激发员工培训与学习的内生动力。

广州局培训激励打破了传统的企业分散激励,单兵作战,实施联合化激励,协同作战,将已有的各种培训激励加以系统的规划和整合,强调各种培训激励的内部互动,建立各种培训激励之间的联合,通过多个方面对基于分层分类的目标群体进行激励,形成整体的激励效果。

一是推动持证上岗和规范学历上岗,明确对员工的取证和学历时限要求。对于生产人员,应按照岗位规范要求,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持初级工资格证上岗,工作满3年应取得中级工资格,工作满12年应取得高级工资格。在生产岗位工作满5年应取得中专(中技)及以上学历。对于管理人员,要求管理人员应持岗位规范规定的专业技术(技能)资格上岗,在管理岗位工作满8年应取得中级专业技术(技能)资格,新上管理岗位人员应在4年内取得中级专业技术(技能)资格。在管理岗位工作满8年应取得大学本科学历,新上管理岗位人员应在6年内取得大学本科学历。同时,为支持激励员工取得相应学历,对员工参加学历学位进修,给予学杂费及书本费的报销,对取得学历学位的,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二是在技能考试和技能竞赛中引入精神激励、薪酬激励和绩效考核激励等多项措施,营造浓郁的自主学习氛围。为进一步调动员工在普考(调考)考出优异成绩,广州局对本单位和上级单位组织专业普考和竞赛成绩进行公开排名,对专业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和各专业普考第一名,除工会给予一次性奖励外,由广州局按程序向省公司申报授予高级工职业资格,并给予在原有工资基础上提高一个薪级的待遇,如下一次竞赛或普考未能获奖者将取消增加的薪级。同时,在广州局教育培训目标考核中设置普考(调考)排名指标,排名的靠前单位会有相应的加分,以此鼓励教育培训部门动员、组织和培训员工参与技能考试和技能竞赛的积极性。

三是将培训工作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更好地结合,特别是进一步拓宽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通道。常态化开展助理技术专家选聘工作,选聘变电运行等10个专业20位助理技术专家,其中2人为15级助理技术专家,18人为14级助理技术专家。作为省公司试点,开展助理技能专家选聘工作,选聘11位助理技能专家。在助理技术和助理技能专家的选聘中,将培训计分作为明确的条件要求,对鼓励专业技术、技能人员勤奋钻研、积极学习、爱岗敬业发挥出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

通过探索和实践以联合化激励为载体的培训激励新机制,广州局激发了员工的原动力,学习氛围日渐浓厚,员工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员工队伍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2010年,广州局有1255人取得高级工资格,合格人数同比增长接近7倍,100人取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238人取得初中级职称,33人取得高级职称,501人学历(学位)得到了提升。安规考试通过率位居全省第三名,南方电网配电运行人员技能普考,考试平均分优秀率均位居广东电网公司第一名,荣获广东电网公司个人第一和团体第一。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能源电力类竞赛,高压线路和继电保护两个专业均取得团体第二名,农网配电营业工取得两个团体第三名。并被广东电网公司评为“2010年教育培训先进单位”。